0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里【合集20篇】

浏览

464

文章

242

篇1:让计算和存储器结合更紧的新设计诞生了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行业领先的“电子工程专辑”(EET)网站的最新消息,科学家们认为是时候改变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了。他们设计的新架构可以将计算和内存紧密结合起来,使设备更加智能,并最终将人工智能从云计算扩展到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冯·诺依曼处理器的基本结构以“共享数据和串行执行”的计算机模型为特征。根据这种体系结构,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共享存储器中,并且中央处理器获取用于相应计算的指令和数据。换句话说,存储器和处理器彼此分离,并通过总线连接。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在总线上以更高的速度传输越来越多的数据,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速度迅速提高。

然而,总线数据的吞吐量,即中央处理器和共享存储器之间的信息路径,限制了计算机的速度,并导致所谓的“冯·诺依曼瓶颈”。先前对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处理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仍然无法克服冯·诺依曼机器体系结构的缺陷。

这一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科学家认为,为了满足今天的数据密集型任务,是时候改变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了。在几天前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ISSCC)上,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架构设计,可以将计算和内存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基于现有材料,他们以新的方式在存储单元阵列周围使用模拟控制电路。他们没有将数据发送给处理器,而是对这些模拟电路进行编程,运行简单的人工智能算法。该团队表示,这并不是处理器的完全替代,而是为内存增加了额外的功能,使设备更加智能,而不消耗更多的能量。

工程师们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要从云计算扩展到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必须采用全新的设计,因为在传统架构中,将数据从内存传输到处理器的过程虽然非常简单,但却需要大量的功耗,是运行计算所需功耗的10到100倍。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新设计的诞生将计算和内存紧密结合”

原标题:计算和内存紧密结合的新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何比古埃及更早的文明诞生于苏美尔?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对埃及的金字塔并不陌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辉煌。许多人会认为古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地方。事实上,古埃及文明不是最早的原始文明,而是苏美尔文明的衍生物。苏美尔是今天可以测试的人类文明诞生的摇篮。它有更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

小比例尺肥沃的新月形土壤也是小比例尺西亚地图。

肥沃的新月形地图形成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新月形地理区域,是一个古老的人口稠密地区,相对来说,这里有更多的降水和足够的水资源来发展农业。在这个地区,许多文明群体不断形成,其中早期的苏美尔文明就诞生在这个地区。

新月沃地及周边广大地区气候温和,无严寒,总体降雨量少,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为人类最早的农耕行为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古代人类靠捕鱼、打猎和采集为生。毕竟,大自然不能提供太多的食物。那时,人口很少。

后来,人类学会了饲养动物和种植庄稼,这使得食物来源变得安全,只要人们努力工作,他们就能生产大量的食物。新月沃地最肥沃的土壤在两大流域的中下游,这里有丰富的灌溉水源,自然可以用来发展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有了食物,相应的人口自然会增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会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社会发展水平将明显远离其他地方。与周围的地方相比,这个地方要先进得多,形成了一个相对文明的区域,这就是苏美尔文明,人类早期的文明区域。

乌尔王朝时期苏美尔首都的想象地图

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两条河流的下游位于亚洲和欧洲以及非洲的交界处,这是当时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交流信息的渠道。这个地方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有优先从其他地方获取先进知识或技术的地理优势。从这个广阔视野的地理位置来看,形成人类最早的文明区域是有意义的。

视野较大的新月沃地或视野较大的新月沃地地图。

从竞争对手来看,人类早期文明也有自然条件。让我们看看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尼罗河下游地区。尼罗河的定期洪水给尼罗河下游带来了大面积的淤积,它被几乎贫瘠的沙漠戈壁所包围。面对这样的环境,没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无法在尼罗河下游生存。在两河流域地区,最原始的人类可以在这里聚集、捕鱼和狩猎,门槛很低。只有用人类的生命才能培育先进的文明。这是基本的事实。尼罗河下游人口稀少,自然无法培育先进文明。然而,印度河中下游的情况与尼罗河下游相似。此外,印度河中下游的地理位置有些偏向,不具备两大流域的优势。很自然,很难产生比这两个流域更早的人类文明。

只有在人类的知识或技术在这两个流域取得巨大进步之后,某些生产力较高的人群才能利用尼罗河下游经常被洪水淹没的淤塞地区。同样,只有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能开发干旱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早期古代印度文明,大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例如,挖掘运河,发展引水和灌溉农业。

谁知道呢,尼罗河下游淤积区的土壤更肥沃,气候更温暖,昼夜温差更大,降雨量更少。一旦开发,其综合条件将优于这两个流域,使人们有更多不必要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其他生产活动。这里的人口比蓝色更能照耀你,并且发展了更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3200-34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作方法:如何让故事诞生在一个小时之内?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创作一本小说就像生孩子:都是关于创造一个生命,为这个生命注入性格,并将其置于真实情况之下的行为。作为写作者,就是理解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运行的一切,并且把这种理解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们创造一个人物时,我们用的是另一个人的声音、身体和大脑。去解释一个我们不完全了解的人的活动、行为和心理历史,这正是小说的艺术。

下面的练习由几个部分组成,要花一小时做完。当然,你也可以分几天来完成。

写作练习

第一步:声音

出生后,我们的第一个交流方式就是口头表达,所以我们从声音开始。

想象有两个人正在进行对话。可能他们在谈论另外一个人。他们中有一个人可能有困难。只写对话。重点只放在创作对话上。

例:

甲:我今天觉得不舒服。

乙:是吗?你怎么了?

甲:我头疼。

乙:我跟你讲了昨晚鲍勃说的话了吗?把对话一直写下去,直到写满两页。

第二步:你的人物所处的位置

想象对话发生的地点。然后描述这个地方,并写上尽可能多的细节。那里有什么东西?它带来什么感觉?天气怎么样?有没有气味?声音呢?

第三步:你是谁

选择一个人物作为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每一个答案都让你更清楚地了解你创造的这个人物。尽量不要反复思考答案,而要尽可能快地浏览一遍下面的问题,不要停下来判断。要立刻诚实地回答问题。

1.对你的人物从头到脚进行外表描述。

2.你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人际关系?为什么重要?

3.你的人物是做什么的?职业?消遣?

4.你的人物最害怕的是什么?

5.你的人物想要什么?

你也可以在这个列表上再添加问题。

第四步:创造场景

小说的创作不就像生孩子吗?你已经花了时间和精力,把它生了下来。现在它想要行动,需要场景。而这正是我们要人物去做、去表现的事情。小说由行为和反应组成。

现在应该把你所有的发现都放进来起作用了。写出你小说中可能有不同故事发生的三个不同场景。这些场景不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个场景至少写一至两页。确保你写的场景有头有尾,“有事”发生。

场景的简单定义:

场景是小说中对真实生活的表现。它将事情速度放慢,置于真实时间之中,让读者能看到事情的发生。一个场景通常应该包括对话和你上面做过的那几件事:环境的描述,人物的感受和想法、手势、行为,叙述者或是作者的观察。一个场景发生在一个地点。

场景1:对话之前

想象在对话之前你的人物生活中的一个时间,或者他们的问题产生之前的一个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他们同别的人物谈话之前的那一刻,也可以是很久之前。但必须是在谈话之前。现在试试看。尽量写下来到目前为止你所知道的这些人物的所有事情。思考他们的过去(如果你选择从那个地方开始写)可以帮助你描写他们现在正经历的问题。

场景2:在谈话中

写一个谈话正在进行中的场景。你会大量使用前面写的对话部分。包括环境描述;包括你的人物可能接触到的室内物品的描述。他们用什么手势?他们说话带口音吗?对话被打断了吗?被谁?因为什么?在谈话时,你的人物走神了吗?他在想什么?

场景3:对话之后

这个场景发生在对话之后,里面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你认为有必要的情景。但一定要有下面的事件之一:

1.人物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2.你的人物觉得这个问题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处理它。

3.在这个场景的练习中,要想想有什么变化发生,想想你的人物在生活中、在此刻有什么想法。

练习目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故事要有开头、经过和结尾,那么你写的这三个场景就可以模仿这样的故事结构。练习做到这里,你眼前应该浮现出一个故事框架,一个至少够你写三页纸的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你可能发现,故事需要用到其中的一个场景,或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展开。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概括出可供创作一个故事的许多背景。这个练习逼着你对一个故事构思所产生的多种可能性作出抉择。

这是一种让你很快地投入一个故事之中的有趣的办法,这要比按时间顺序甚至逻辑顺序去形成你的决定有趣。它使你跳出思考状态,而让你下笔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超级星爆星系” 每年诞生4500颗恒星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星爆星系”,若不是很了解天文学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它。那么,星爆星系呢?星爆星系是指在比较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时,其形成速率比大多数的星系都要高出许多的一种星系。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一个“超级星爆星系”,而且“超级星爆星系”每年诞生4500颗恒星。

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显示,一个遥远星系每年“大量生产”恒星,预计每年可形成4500颗太阳质量的恒星,它被命名为SPT0346-52。相比之下,银河系每年形成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而距离地球127亿光年之遥的SPT0346-52星系能够每年形成4500颗太阳质量的恒星,科学家对该现象迷惑不解。天文学家希望进一步研究这个星系,从而理解这样的星系在中心黑洞未吞噬其质量的情况下,为什么变得更大,以及如何和其它星系聚集在一起。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观测127亿光年之遥的太空区域,发现了这个星系,这个星系形成时宇宙诞生不足10亿年。这个星系释放明亮光线,暗示着它每年形成大量的恒星。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佛罗里达大学安东尼-冈萨雷斯说:“天文学家称形成大量恒星的星系是‘星爆星系’,天文学家将其称为‘超级星爆星系’。”

智利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显示该星系释放极端明亮红外线辐射。这表明SPT0346-52星系如果不是处于大量恒星诞生过程,就是气体落入黑洞中心,制造出大量热量。超大质量黑洞是星系中心超级密集区域,其质量相当于太阳的数十亿倍。许多大型星系中心区域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强烈的引力牵引促使恒星能够在星系中正常运行。

最新天文观测发现一颗神秘“高产星系”,每年可以形成大约4500颗太阳大小的恒星。

为了计算分析这一现象,研究人员使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澳大利亚射电望远镜紧密阵列进行观测,但是他们并未探测到X射线或者射电波,因此可以排除黑洞制造多数明亮红外光线的可能性。研究负责人、佛罗里达大学马金哲说:“目前我们知道该星系并不存在一个吞噬性的黑洞,但却闪烁着来自新生恒星的明亮光线,这将为我们提供重要信息,揭晓宇宙最早期星系和恒星如何进化。”

天文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类似SPT0346-52的星系,能够更多地掌握大质量星系和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和成长。研究人员称:“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或将掌握该星系的详细结构信息,理解何种因素导致恒星形成,以及如何影响黑洞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于哪里?还剩下多少比特币未挖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比特币是一个叫中本聪的人提出的,但你知道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于哪里吗?比特币是全球第一个虚拟币。那么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于哪里呢?比特币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几种分叉币,比如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钻石和超级比特币,这些都是有名的分叉币。另外比特币还有代币莱特币。币圈还出现了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平台旗下有以太币、EOS等多种虚拟币。今儿先给大家讲讲全球第一个比特币诞生在哪里?还剩下多少比特币可挖?

一、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于哪里

全球比特币总数是不变的,但这些比特币会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被不同的挖矿挖出。全球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于哪里?中本聪发行比特币白皮书三个月后,他便挖出了全球第一个比特币,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的不起眼的服务器上面,第一枚比特币诞生了。当08年处于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中本聪为了纪念比特币问世,甚至还将《泰晤士报》头条上的大标题刻在了第一个比特币的区块上面。不过区块链技术具有隐匿性,所以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这么多年,仍然没人知道真正的中本聪是谁?那么数量有限的比特币,现在还可以挖吗?

二、还有多少比特币可以挖

比特币的总量只有2100万个,已经挖出了1700万,只剩下300万左右的比特币未挖。比特币虽然剩下可挖的个数不多了,但是这些比特币预计可以挖到2140年。因为比特币的挖矿机制是每四年进行一次区块减半,所以剩下的比特币大家不用担心很快被挖完。今年刚好是比特币第三次减半的日子,目前挖出一个比特币区块可以获得6.25个比特币,市面上的主流矿机还可以轻松挖到比特币,若是想加入挖矿的朋友,现在就赶紧行动吧!比特币越往后越难挖,挖矿的成本也越高,大家可别等错过了机会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制造,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了!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5月3日,科技界迎来了一个重大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学量子计算机诞生了。中国科学院于5月3日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向公众发布了这一消息。“世界第一”是真正的“中国制造”,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剑伟教授和他的同事陆朝扬、朱晓波与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的研究团队共同突破的结果。

量子计算机是指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理论上具有超快速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的计算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类比:如果传统计算机的速度是自行车,那么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就像飞机。例如,一台操纵50个微观粒子的量子计算机可以比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更好地处理具体问题。

作为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多粒子纠缠的操控一直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光子系统方面,潘剑伟团队率先实现了五光子、六光子、八光子和十光子的世界纠缠,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超导系统方面,2015年,谷歌、美国宇航局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宣布实现9个超导量子位的高精度操控。这一记录是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在2017年打破的。

记者从中科院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潘建伟、朱晓波、王浩华等人自主研发了10位超导量子电路样品。通过全球纠缠操作的发展,世界上最大数量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和完全测量已经成功实现。此外,研究团队演示了使用超导量子电路求解线性方程的量子算法,并证明了通过量子计算的并行性来加速线性方程求解的可行性。相关结果将很快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光量子计算方面,潘建伟、陆朝扬等人利用自主研发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佳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光量子电路,搭建了多光子“玻色采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实验测试表明,样机的采样速度不仅比国际同类实验至少快24000倍,而且通过与经典算法的比较,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的运行速度快10-100倍。

潘剑伟说,这是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器,为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基础。5月2日,研究结果以长篇文章的形式在《自然光子学》在线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是怎样诞生的?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三大问题。特别是,地球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的宗教概念。哥白尼、伽利略、凯普勒和牛顿的发现彻底推翻了神创论。此后,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各种假说开始出现。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稠密的粒子组成凝聚的云,相互吸引形成球体,星云因排斥而旋转。这是关于地球起源的第一个假说,尽管它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科学意义。

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提出行星是由气体星云围绕其轴旋转形成的。由于旋转,星云的大小缩小了,它的赤道部分沿径向膨胀变平,然后与星云分离形成一个环,很像土星的环。环的性质是不一致的。物质可以聚集成凝结的云并发展成行星。根据同样的原理和过程,从行星分离出来的物质形成卫星。拉普拉斯的假设既简单又感人,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太阳系的许多特征,甚至统治了整个19世纪。

前苏联天文学家费森·福柯认为,由于太阳的高速旋转,它呈梨形和葫芦形,最后在细颈处断裂,抛出的物质变成了一颗行星。抛出物质后,太阳收缩并缓慢旋转。一旦自转加速,它可能会变成梨形并抛出一颗行星,逐渐形成一个行星系统。施密特想象,当太阳参与银河系的旋转时,当它穿过黑暗物质云时,捕获了一部分尘埃和流星固体物质,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粒子群。后者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椭圆运动,并随太阳在银河系中继续其旅程。最后,它从这些粒子群发展成行星和彗星(其中一些成为流星和陨石)。

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英国天文学家基思。他认为地球也是由太阳抛出的。投掷的机制在于恒星经过太阳的事实。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在太阳上拉出雪茄状的气流。气流在内部冷却,灰尘和物质被浓缩,凝结成陨石碎片,并逐渐凝结成行星。由于抽出的气流中间厚,两端薄(雪茄状),大行星在中间,小行星在两端。

自从人类进入宇宙时代以来,人们发现在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体物体的撞击是类地行星上发生的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这种撞击是分级的,第四种撞击形成卫星,如月球。具体过程如下:撞击器撞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在地球周围形成气体、液体、灰尘和“飞溅”固体物质带。皮带最初是圆盘形的,由于旋转的向心力而变成球形。失去了一些物质的地球,也再次变成了球形。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起源的谜一定会被解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史上最强实验室!太阳能、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都从这里诞生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探索人类科技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球上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实验室。然而,在众多实验室中,有一个地方被誉为"史上最强实验室",它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科技的巅峰成就。这个实验室不仅诞生太阳能技术的奇迹,还推动了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崛起。在这个领域的巨大突破与创新中,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勇气,在这个实验室中得以绽放。让我们一同踏入这个令人震撼的科技殿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贝尔实验室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从晶体管到太阳能电池,从数字交换机到蜂窝移动通信设备,贝尔实验室为世界带来了众多重大发明和创新。自1925年诞生以来,这个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已经获得了两万五千多项专利,可见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贝尔实验室的创新历程始于20世纪初。在当时科技领域遥不可及的晶体管技术,正是由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的。这一技术的诞生对电子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1

随后,贝尔实验室又相继推出了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等众多重要发明。激光器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在医疗、通信、测量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材料加工等高科技行业。而发光二极管的诞生,则为节能照明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替代传统照明产品的主力之一。

贝尔实验室的贡献不仅限于硬件技术领域,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方面,该实验室也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数字交换机的引入,使得电话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蜂窝移动通信设备的创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连接。同时,贝尔实验室的通信卫星技术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为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无限可能。

2

除此之外,贝尔实验室还在影视娱乐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声电影和立体声录音的问世,革新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仿真语言的研究,则为游戏和虚拟现实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享受沉浸式的感官刺激。

贝尔实验室的持续创新,离不开其坚守的使命:为客户创造、生产和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技术。其不断推陈出新的研发成果,使得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他们在实验室中日以继夜地进行着科研探索,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和验证,才最终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果。

3

贝尔实验室的故事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故事,更是一部跨越近百年的科技发展史。它的存在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力量,以及持续投资和研究的重要性。贝尔实验室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技术先进、无线通信畅达、数字化生活丰富的世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贝尔实验室继续在各个领域进行前沿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还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贝尔实验室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回顾这个"史上最强实验室"的辉煌历程,我们不禁为人类科技的进步而感到自豪和惊叹。太阳能技术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清洁能源的无限潜力,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信卫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将世界紧密相连,缩短了地球各个角落的距离。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则为人类带来了信息革命的浪潮,推动了现代科技的跨越发展。

4

然而,这个实验室的成就只是科技进步的冰山一角,它背后的故事是科学家们日以继夜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不断突破科技的边界,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改变。正是因为有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们,我们才能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进步。

在这个"史上最强实验室"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闪耀,也应该深刻体会到科技的力量。让我们向这些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探索创新,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毋庸置疑,科技将继续引领人类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奇迹和突破。让我们怀揣着对科技的热忱,迈向下一个科技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回转寿司诞生记:转一转,更便宜!

全文共 2697 字

+ 加入清单

寿司是传统的日本食物,但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印象中,旋转式寿司是一种便宜的快餐。圆形寿司和普通寿司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想知道答案,我们必须在寿司出现之前开始交谈。

扶轮寿司(照片来源:丹尼本/维基共享)

当时,寿司是一种远离普通人生活的高档食品。一些寿司店根本没有价格清单,一些用来制作寿司的原料以“现行价格”(随市场价格波动,而不是固定价格)出售。没钱的人不敢去那里消费。相反,旋转式寿司价格低廉且透明,自诞生以来就对普通人开放。

它也是寿司,为什么转寿司更便宜?秘密隐藏在看似噱头的旋转桌子里。发明桌子的人名叫白石益铭。他还是世界上第一家旋转寿司餐厅鲁园寿司的创始人。

1948年,白世明在东大阪经营一家寿司餐厅(“日式”是日本一种独特的餐厅类型)。餐馆里没有座位,客人只能站着吃饭。他的商店附近有许多小工厂。为了让工人们安心享受美食,白石益铭把寿司的价格定在20日元/盘,这在当时是罕见的低价,商店生意自然非常红火。然而,随着客人越来越多,人力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头脑灵活的白世一明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机器节省人力。

不久,他参观了朝日啤酒厂的生产线。当他看到传送带上的空啤酒瓶一个接一个地倒入啤酒时,他突然灵光一闪——也许寿司也可以像这样在传送带上给客人送去,这不仅有趣,而且更有效率。然而,在那个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需要十年的时间。

寿司传送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角落。传送带转动时总是卡住。白石益铭苦思冥想,没有找到好办法。直到有一天,他碰巧看到一些名片像扑克牌一样散开。一旦他有了主意,他就把传送带的零件变成了一个风扇,转弯变得更加顺畅。此外,这种盛寿司的小圆盘是由白石益铭特别挑选的,以方便翻动,并一直沿用至今。

传送带由带有光滑角的扇形部分组成(照片来源:日本比尔/维基共享)

1958年,白世明在东大阪开了第一家寿司店,里面有一张装有传送带的旋转餐桌。一盘寿司的价格是100日元。这家餐厅完全颠覆了传统,客人可以立即坐下来吃寿司,无需等待,从而实现了寿司的“快餐”。由于店内自助服务(客人自带食物和调味品),当客流量增加时,所需人数不会相应增加,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1962年,白世明因他的“旋转木马转盘”获得专利。其他寿司店受此限制,不能采用这一制度。鲁园寿司成功垄断了旋转寿司市场。1967年,鲁园寿司从关西搬到了东日本,并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店。有趣的是,这家分店的经营者江川金钟,曾从中国食物的转盘中获得灵感,并独立开发了一套旋转式寿司系统。不幸的是,明天早上,白世毅一步一步地申请专利,他只能通过签署合同和授权来打开它。

后来,鲁元寿司继续在日本各地开店,但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才真正让扶轮寿司出名。鲁园寿司被选为本届世博会上的一家优秀餐厅。充满新鲜感和未来感的旋转装置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世博会后,鲁园寿司接到了无数电话。过去,一些拥挤的树枝的受欢迎程度飙升,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1974年,鲁园寿司的全盛时期也在纽约开设了分店。

鲁园寿司现在的总部(照片来源:东京信息网/维基共享)

1978年,当白世明的专利到期时,旋转寿司餐厅爆发了。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多大型连锁寿司店延续至今。由于鲁园寿司注册了“循环”和“循环”等商标,其他类似的店铺原则上不能以此为名,但由于有太多的新店铺需要逐一控制,1997年鲁园寿司直接开放了“循环”商标的使用权。

随后,旋转式寿司逐渐多样化。1980年后,一家大型旋转寿司餐厅在郊区开张。价格不再限于100日元,不同价格的寿司被不同颜色的盘子区分开来。一些商店更大胆,将水果、汉堡肉、油炸面条、中国小吃、冰淇淋和其他非寿司食品搬到传送带上。也有一些商店遵循质量路线,装饰得很好,通过销售当地原料、从原产地直接送货和活鱼来吸引顾客。

根据盘子颜色区分寿司价格(图片来源:Hajime NAKANO/Flickr)

节约成本一直是旋转寿司餐厅的主要话题。毕竟,它在诞生之初就通过低成本实现了低价。自然,这一光荣传统不能轻易抛弃。在现代,许多旋转寿司餐厅不再雇佣专业寿司厨师现场制作寿司,而是雇佣普通厨师甚至工人在后厨房制作,或者在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和供应。调整商业策略也有助于降低成本。例如,一些商店将增加鸡蛋和黄瓜等便宜但受欢迎的配料的比例,设立盒子和儿童娱乐设施,并吸引家庭顾客进入商店消费。

在旋转寿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寿司传送带也在不断发展。早期的旋转式寿司传送带是椭圆形的。寿司师傅站在中间捏寿司,然后把捏好的寿司放在传送带上。顾客们围坐在外面吃饭,有时会口头点寿司师傅。到1987年,著名的旋转寿司连锁餐厅“西藏寿司”率先使用“E”传送带。与传统输送带相比,“E”型输送带扩大了输送范围,可输送到每一张餐桌,家庭等小群体顾客用餐更方便。

2000年后,还有一条特殊的传送带用于订购食物。过去,顾客只能通过口头或电话点菜,然后耐心地等待厨房做寿司,并把它放在传送带上交给他们。然而,有时他们等了很久也看不到寿司。这是因为坐在传送带“上游”的顾客可能会中途停下来,拿起他们点的食物。有了一个独立设置的特殊传送带,人们不再需要担心他们的寿司会超过其他人。只要他们点击触摸屏点菜,寿司就会通过这条传送带准确地送到他们的餐桌上。

点击触摸屏(图片来源:安德鲁·马格尔/弗利克)

这种点餐方式一出现就非常受欢迎,给旋转寿司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在普通传送带上直接选择寿司的客人已经成为少数,人们更喜欢直接点菜。一些商店简单地采用纯订单系统,不再将寿司随机放置在传送带上,这可以确保客人可以吃到他们想要的寿司,并将原料的浪费率降低到零。

过去,旋转寿司餐厅依靠传送带节省劳动力成本,并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赢得第一桶黄金。然而,在今天的旋转寿司餐厅,机器不再是人力资源的简单替代品,而是成为了人类员工的向导。

一些商店的盘子底部有薯片,这可以自动识别空盘子和长时间没有拿走的盘子,并使用它来计算销售数据,指导店员制作更多的热寿司。一些传送带有内置的盘子回收系统。吃完寿司后,客人可以直接把盘子扔进回收入口,盘子会被送到自动清洗区。同时,电脑会计算出菜肴的数量,方便客人结账。通过订购和结帐系统,计算机可以估计顾客在商店停留的时间,并相应地调整店员的工作方法。

应该什么时候做寿司?生产数量应该是多少?这些旋转寿司餐厅经常面临的问题过去只能根据寿司师傅的经验来判断,但现在新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电脑的指导下轻松做出决定。此外,也有不少使用机器制作寿司的扶轮寿司店。也许在未来,即使是外来劳工也会从扶轮寿司店消失。我想知道把成本节约到极致是否会比现在更便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

全文共 2421 字

+ 加入清单

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政府向全世界宣布: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 1 号”。

这一天,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架上矗立着一枚高大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在它的顶端装有一球形物体,这就是将要实现人类多少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首次发射上天的伴侣 1 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前的各项检测工作完毕,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最后 10 秒的倒数计时发射指令:“10  4、3、2、1,发射!”随着一声轰隆巨响,火箭在一片浓烟烈焰的掩映下缓缓升起,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火舌,不断加速,直冲云霄,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茫茫天际中。不久,卫星从太空传来“噼啪、噼啪”的无线电波声,宣告人类航天时代开始了。

这第一颗人造卫星呈圆球形,直径为 58 厘米,重 83.6 公斤,用铝合金制成。卫星周围均匀分布 4 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 240 厘米,另一对长 290 厘米。卫星内装有 4 台功率为 1 千毫瓦的无线电发射机,以及化学电池、温度与压力传感器等科学仪器。它进入太空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近地点 228.5 公里,远地点 946.l 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65 度,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 96.17 分钟。在太空进行了星内温度压力试验、地球大气密度测量和电离层研究,首次获得了大气层外发回的试验数据。

“伴侣 1 号”卫星的主要设计者是米·吉洪拉沃夫。1900 年生于弗拉基米尔城,少年时代就开始涉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对宇航发生浓厚兴趣。 1927 年他结识了科罗廖夫,后来一道加入火箭研究小组。他们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不谋而合地走到宇航科学之路上来了,满怀信心的致力于探索宇宙这项新的冒险事业。后来两人倡议建立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占用莫斯科沙多沃一斯帕斯基街 19 号的一间地下室,集合一批志同道合者着手研制火箭及火箭发动机。这间小小的地下室,不仅是他们从事设计的场所,而且成了他们的试验室和试制厂。1933 年 8 月 17 日,当苏联第一枚试验液体火箭在莫斯科郊外的纳哈宾诺附近发射成功时,吉洪拉沃夫孕育了开发人造卫星的思想。他认真研究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车》、《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论证了就当代火箭发展水平而言,能够获得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所必备的条件。同年 10 月,世界上第一个喷气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个所荟萃了吉洪拉沃夫和科罗廖夫等一批才华横溢的火箭专家。

1934 年 2 月 17 日,吉洪拉沃夫去卡卢城会见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到这位宇航先驱的教诲。这次会见使吉洪拉沃夫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目标:造出人

造地球卫星,实现人到太空遨游。这一年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启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了题为《应用火箭飞行装置研究同温层》的报告,阐述了借助火箭到宇宙空间考察的重要课题。

可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前苏联全力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于是这个设想只有到了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才提上了计划日程。吉洪拉沃夫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进行了大量计算和研究,证明当时单级火箭最多只能达到每秒 7 公里的速度,而且仅考虑到使用最好的推进剂,而未计入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认为,只有靠多级火箭的接力来加大推力,才有可能达到每秒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吉洪拉沃夫据此首先设计出了 BP—190 型高空火箭,奠定了卫星上天的基础。

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把吉洪拉沃夫讥笑为“怪人”。但吉洪拉沃夫不以为然,不改初衷,还倡议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探讨制造人造卫星的理论问题。1948 年 6 月,他申请在一个学术年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些科学家把他的报告说成是“幻想文学”,在“浪费时间”。但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支持他,并建议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计划。

后来,吉洪拉沃夫在另一个年会上作了题为《在技术条件下借助多级火箭到达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科罗廖夫正在研究的单级火箭速度可达到每秒 3 公里。在此基础上,吉洪拉沃夫在报告中完成了对二级火箭的分析工作,提出完全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鉴于他的科学论证更加充分,似乎过去的议论和责难都烟消云散了。科罗廖夫保护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小组,并在 1953 年把这个小组吸收进入了设计局。

1954 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产品研制情况,允许我们考虑在近几年内报告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能否适时合理地组建科研机构,以便对卫星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步探索。”科罗廖夫和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都表示赞同,于 1956 年 1 月 30 日决定开展研制人造卫星的实际工作。年底,吉洪拉沃夫建议“卫星造得小一点,简单一点,最好为 30 公斤重”。这个建议又得到科罗廖夫的支持。

1957 年 6 月,前苏联设计制造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而同年 7 月开始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又成为第一颗卫星上天的助产婆。8 月 21 日,P—7 运载火箭在经过多次试验后取得成功,科罗廖夫深信这种火箭一定能把卫星送上轨道。8 月 31 日,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起决定进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联合试验。火箭和卫星于 9 月初相继运到发射场,紧张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 10 月 2 日,一切准备就绪,发射试验的命令下达了。

10 月 4 日夜晚,探照灯将整个发射场照得通明,在一瞬寂静之后,突然发射场上闪过一道白光,大地震颤,火箭在轰隆声中喷出一团火焰,浓烟和气团弥漫,火箭徐徐升空,向天空飞去,火光照亮了夜幕下的草原。不一会儿从空中传来“噼啪、噼啪”的无线电信号声,发射场顿时沸腾起来。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诞生了,它升上了太空!这个消息一传开,世界都为之震惊和振奋不已。人们在欢呼,宇宙空间新时代开始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克隆猴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华华”在中国诞生近两个月!北京时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

2

它们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突破了现有克隆技术的局限,完成了很多专家认为不能可能完成的技术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3

从世界上第一只“多利”羊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在这20年间克隆过牛、狗、鼠等动物,但是一直都没能克隆出灵长类动物,所以一度有人认为现有技术是无法克隆出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可见此次克隆猴出现的重要意义。

4

克隆猴的诞生意味着将为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和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治疗起到推动作用。

并且因为克隆猴诞生中国将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就是说克隆猴可以用于新药实验的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海诞生的地方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大裂谷,南起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海岸,向北经马拉维、坦桑尼亚、扎伊尔、肯尼亚、乌干达,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地区进入亚丁湾,再经红海,往北一直到西亚的死海一带,全长 6000 余公里。在平均宽度 35~50 公里的谷地两侧,陡崖壁立,高山谷底一两千米。裂谷带地壳运动活跃,火山众多,顺裂谷带分布着一连串狭长幽深的湖泊。在整个地球陆地上,再也找不到东非裂谷这样的构造线,所以有人把它称作“大地脸皮上最大的伤疤”,是地球上数一数二的自然奇观。

地面上怎么会出现这么长一个大裂谷呢?现在,地球科学上有一种“板块学说”。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上涌,使地壳变薄并向两侧裂开。随着裂谷的扩展,将在这里出现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确实在不断地扩张,据推算,近 200 万年来,平均每年要向外扩展 2~4 厘米。

东非裂谷北部的红海,是被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南北夹峙着的狭长的内海。它的两岸海岸线几乎完全可以拼合起来,说明在不久前的地质时代里,红海两岸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地壳裂开、扩展,逐渐变成了海。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意见,世界的大洋可以按照它们发生、发展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即所谓的胚胎海、幼年海、成年海、衰老海和残留海等。

东非大裂谷虽然已经存在 2000 多万年,但是,至今尚未形成真正的海洋,只是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洼地和许多湖泊。在世界大洋的发育过程中只能属于孕育海洋时期,被称做胚胎海。

红海虽然已经形成海洋,但是它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南端的曼德海峡又窄又浅,常常因为某些原因,使红海与印度洋完全隔开。所以只能算是幼年海类型。

浩瀚的大西洋正处在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旺盛时期,由于大西洋不断地向两侧拉开,使得欧洲、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太平洋虽然是地球上最大的大洋,但在发展阶段中却处在老年时期。科学家发现,太平洋已经不像大西洋那样“快速”地裂开,四周一些大陆正在吞噬着它的身躯。

处在欧洲和非洲大陆之间的地中海叫残留海。它也曾经有过繁荣时期。1亿多年前,它的范围向东曾到达中亚和喜马拉雅山一线。可是,今天地中海只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内海,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起来。在原来地中海分布的地方,有的隆起成巍峨的高山,有的留下一片低洼干燥的盆地或者湖泊。科学家们已经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原苏联境内的里海、咸海原先就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他们预告,终有一天地中海会在地球上完全消失!

你们瞧,地球上的海洋竟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它自己的诞生、成长、消亡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1958年

1958年,计算机103型机(即DJS-1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8月1日,该机成功运行了四条指令的短程序,标志着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我国从1957年开始硏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8月1日,我国研制电子计算机始于195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计算技术研究所。集中了科学院、二机部十局、部队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工厂的技术力量着手研制电子计算机。

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技术,1956年派人去苏联考察。中苏双方协议提供M—3和M—20两种计算机图纸。二机部和科学院共同决定动手仿制。仿 M—3的定名为103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仿M—20(后决定改仿B3cM机)的定名为104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两机由两支队伍分头进行研制,并交北京738厂试制,揭开了我国电子计算机生产的序幕。103机试制工作从1957年下半年正式开始,1958年8月1日,全部调机工作结束。于8月1日进行了公开表演运算,从而宣告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的诞生。103机只有二进制30位,运算速度30次/秒,存贮器为1K磁鼓,全机共用700多只电子管,外部设备由电传打字机、苏式五单位F50型发送器改装。机器共三个大机柜,占地4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是如何诞生

“XX功”的头目李某某把宇宙说成是神的世界,他可以掌握宇宙和地球的命运,这纯属无稽之谈。上期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那么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呢?

从广义的宇宙和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整个宇宙既没有起源,也没有终结,无边无际。但就观察到的现在的我们的宇宙和科学的角度直观的认识而言,应该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各个时代都有种种关于我们宇宙形成的传说,不过那时都是建立在相象和幻想的基础上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关于宇宙的起源仍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而从几个方面推断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普遍倾向宇宙大爆炸的“假说”。

假说认为,在 200 亿年以前,构成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天体的物质都聚集在一起,密度极大,温度高达 100 多亿度,被称为“始火球”后来原始火球发生了大爆炸,飞向四面八方。高温的物质逐渐冷却下来,密度也开始降低。大约过了一万年,产生了氢原子和氦原子。散落的空间物质开始局部的聚集,星云恒星开始形成。星云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气体变成了星体,其中一部分物质变成了星际物质,散布在星际空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为这种理论找到了依据:他对

24  个星系进行了仔细地观测,发现这些星系的光谱都在向红色端移动,就像听到高速行驶而远去的列车的汽笛声,声调突然降低,这也类似于“红移”现象,红移现象说明这些星系离我们远去。间接说明宇宙在膨胀着,且可根据膨胀的速度推算出:这个现象起源于 200 亿年前。

哈勃发现的宇宙间星系普遍的、有规律的“100亿年以前我们的宇宙是集中在一点上的。那么它们以什么形式和什么力量使他们集中的呢?伟大的爱因斯坦解释了这一问题。著名的质量与能量转换公式 E=MC2 明无论多么巨大量的物质,都能被压缩成能量,并且可以集中在一个无限小的点上。压缩得越厉害,里边聚集的能量越大,而能量又是由温度体现的。在宇宙高度集中的那个点上,温度高得不可思议,在爆炸的那一刹那,宇宙的体积会膨胀几万万万万亿倍,宇宙便由无形变成了有形。99%的物质是正物质与反物质相碰撞后双双湮灭(在宇宙中彻底消失了)。幸而正物质比反物质稍稍多了一点,才有了现在的星空和智慧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人类证明宇宙开始于一个大爆炸,且用大爆炸作为启动力才能形成现在的宇宙。但在大爆炸时,引力也会同时出现。引力的存在才会使宇宙形成星云、恒星、星系等天体。所以由于爆炸力与引力的共同存在,物质才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庆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_国庆节国旗是怎么诞生的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的到来,不知不觉中祖国日渐强大,日渐辉煌,当我们仰望鲜艳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国歌,心中的爱国之情就不断地回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国庆节的一些小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国庆节的历史由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

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国庆节小知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国庆节的意义: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正在诞生的全新行星系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开始形成围绕太阳旋转的大量尘埃和气体。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发生在附近年轻恒星周围的同样的事情,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

这颗恒星叫做DMτ,距离我们约470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年龄可能在300万到500万年之间。

但是关于DMτ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周围的大尘埃云。这似乎是在太阳系的行星上形成的那种,这表明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行星系统诞生。先前的研究已经讨论了这个原行星盘和恒星之间的关系。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来进行密切关注,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原行星盘。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工藤友之说:“之前的观察推断出了围绕DM Tau的原始行星盘的两种不同模型。”。“一些研究表明,原始行星盘的半径大约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其他观察显示海王星的大小。我们的阿尔玛观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两者都是正确的。DMτ有两个原行星盘。”

内盘从恒星延伸大约4个天文单位,或者说是太阳和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的四倍。在太阳系,这将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及小行星带。在穿过一个小缝隙后,第二个环达到了20 AU,覆盖了气态巨行星。正是在这个外环,天文学家发现了更密集的尘埃,这可能会产生像天王星或海王星这样的行星。

该研究的作者桥本淳说:“我们也对看到原始行星盘内部区域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地球是在围绕年轻太阳的区域形成的。”。“围绕DMτ的内环中的尘埃分布将为理解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开元盛世诞生的背景以及改革内容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开元盛世是在武则天退位之后,因为朝局动荡,新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才形成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农业技术有着快速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一直不停的流行,最后全国经济还会迅速的进入到繁荣的阶段。

开元盛世改革内容

在政治上会任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官职,励精图治。使得唐朝中期的政治能够进入到稳定中,给接下来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奠定基础。

在经济上会创建新的经济措施,希望解放劳动力,希望打击豪门世族有效改革分封制度。

在兵制上面会采取整顿措施,提高军队战斗力,有效扩张疆土。

在文化上会注重于文化教育,一时之间人才辈出。

开元盛世时期的疆域

在开元鼎盛时期,中亚的绿洲地带全部都会受到大唐去支配,一时之间国土面积就能有效达到1076平方公里。根据保守估计,在进入到鼎盛时期,全国的人口可能会逐渐的接近8,000万左右。

开元盛世时期的问题

在如此繁荣强盛的背面,还会有政治危机以及深刻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比较激烈,会出现大量农民逃亡,无论是军田制度还是租用制度,都会进入到崩溃的阶段。一时之间导致内轻外重,慢慢的就会形成后期的安史之乱。

元盛世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就属于一个辉煌的乐章,那么开元盛世就属于乐章中的最强音,主要的成功在于改革,改革还能够给开元盛世的形成带来强有力的保障。唐玄宗在登上皇位之后,还会任用张九龄等人作为丞相。意识之间,在文化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有政治上都会做出改革,使得唐皇朝很快就能够进入到盛世之路。在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够体现出优势,给所有人都留下好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圣诞节不是耶稣诞生日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即将来临,这是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具有很多争议的一个节日。有人说圣诞节是耶稣的生日?这个说法对不对?如果12月25不是耶稣生日,为什么还要过圣诞节?请随小编详细往下了解下吧。

为什么仍要过圣诞节?

事实上,我们纪念耶稣诞生的那个日子,不可能是耶稣真正的生日;而我们纪念耶稣复活的那个日子,也不一定是耶稣真正复活的那天。此外,12月25日本是异教在冬至日祭奠太阳神的日子,后来成为罗马国教之后,才将这一天正式设立为圣诞节。那么,我们是否就不用过圣诞节,或者我们应该反对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呢?

《罗马书》14章5节告诉我们,“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因此,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要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在于我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守”这个日子。如果一个人认为耶稣是在12月24日夜晚或者12月25日凌晨降生,因此而过圣诞节的话,那就远离了圣诞节的真正意义了。

2月25日不是耶稣诞生日

耶稣当然不是在12月25日降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圣经》和历史文献对没有清楚记载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不过,我们通过《圣经》中的一些环境和事件描写,完全可以推出这个结论。

其一,按事实来讲,耶稣不可能在12月25日降生在伯利恒。伯利恒地处北纬31度42分,东经35度12分,12月25日的时候,伯利恒正处于冬季,气候寒冷多雨,这个时间,牧羊人一般会把羊群放在圈中,直到冬季过后,即次年3月底,才会在旷野牧放羊群,那个时间伯利恒的气温温暖、天气晴朗。而《路加福音》的记载却是,耶稣降生的那个夜晚,伯利恒之野地里却有牧养的人看守羊群。显然,耶稣降生那晚不可能是在冬季,也不可能是12月24日或25日。

其二,从推测来讲,耶稣也不应该出生在12月25日。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养父约瑟本是加利利拿撒勒人,在伯利恒无亲无故,去那里还需要绕开犹太人不喜欢的撒玛利亚地区。事实上,他们去伯利恒是被迫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犹太地是罗马人的殖民地,罗马皇帝要求他所管理的人都报名上册。按道理讲,那个年代的冬天是不适合长途跋涉的,罗马皇帝没必要强迫犹太人报名上册的同时,又逼着他们必须在冬天做这件事情,故意激发这个本来就对他不满的民族更大的仇恨。

因此,不论从事实来看,还是从推测来讲,耶稣基督都不会出生在12月25日。但是,今天的我们恰恰选择这个不可能是耶稣降生的日子,来庆祝耶稣的降生,又有着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其实,不仅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我们不知道,甚至连耶稣降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得而知。今天全球普遍使用的历法,就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开始的,我们将耶稣降生前的年代称为公元前,把耶稣降生后的年代称为公元后,比如今天是2014年,其含义就是今年是耶稣降生后的第两千零一十四个年头。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以前的人们算错了,耶稣不是在公元元年出生的,他出生的日子应该在公元前5或6年。此外,耶稣复活的那一天,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日子,以至于我们今天若想知道每年的复活节是哪天,需要通过一个冗长的公式去计算——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也是的一个特别之处:那些非常重要的节日,或者没有具体而固定的日期,或者就是压根“文不对题”,选了一个不可能发生某件事情的日子来纪念那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诞生的

全文共 7485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诞生的?清明节还有哪些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诞生的,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清明节的习俗

一、 扫墓祭祖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五、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六、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七、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八、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九、蹴鞠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种叫蹴鞠的体育游戏,有好事者称此艺乃现代足球的鼻祖。其实,只能说蹴鞠与足球很相似,从球本身的构成及运动游戏规则来看,二者并非一回事。晋人郭璞在《三苍解诂》中称,蹴鞠是一种毛丸,可蹋戏。汉朝刘向认为,蹴鞠为黄帝所创,是当时的一种军中游戏。刘向的话当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曾记载战国时山东临淄一带就流行蹴鞠。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其父一天到晚踢不着球十分郁闷。《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窃因左右问,(刘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刘邦也不是当年的街头蛊惑仔了,端着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来,宫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组织一支皇室球队来娱乐自己的父亲。

相比之下汉武帝就比较放得开。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泰山之后,意兴所致,也喜欢踢上几脚蹴鞠,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据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属下的西域邦国)后,得了一胡人俘虏,身长善跃,蹴鞠技艺十分了得,“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看来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许是历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级球迷。《魏略》称有个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实在太好,“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三国时蹴鞠也很盛行,《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所以,如果有人大话历史,称乡村地主出身的张飞是超一流的锋线杀手,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唐人踢球场面甚为火爆。唐朝仲无颜写了篇《气球赋》,文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万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时光,场面上对抗激烈,节奏快捷。赋中还说“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圆”,看来唐人对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络。

中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汉、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参与蹴鞠活动,高手也很多,后来到了清朝不知怎么回事就完全失传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国都找不到一个会踢蹴鞠的。所以到了现代,中国足球很鱼腩,长年与雄起无缘。一切都从零开始,起点太低,后天努力又不够,自然技不如人。蹴鞠在中国古代虽然很流行,也没有做到这么普及。

十、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十一、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过去,每逢清明时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会举行这项活动。乌镇拥有数千年的栽桑养蚕史,古时靠天时养蚕,蚕农们为求神灵庇护,形成了很多蚕乡习俗。在每年清明的夜里,当地居民开始进行设祭、襄白虎、斋蚕 神等活动。

在这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妇女、孩童要沿街拜香唱曲, 到普净寺会合,俗称"蚕花会”。乌镇的蚕花会在香市期间,在赶香市的时候,农村妇女除了会烧香、祭神灵,添置一些蚕具、农具和日用品之外,还要在烧香之后到土地庙前的水潭里洗洗手, 俗称“洗蚕花手”。

人们认为在那里洗过手之后,养蚕会特别顺手,蚕也不会生病。 近几年,乌镇香市中的蚕花会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活动。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马鸣庙在当地有“庙 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会举行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十二、禁火寒食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刘孝昌介绍,还有一种说法,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

除去寒食节,清明节还融入了上巳节的风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更是极为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年轻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门游玩。文人雅士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风雅的习俗。

因寒食节禁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称。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风俗。

但除了青团,清明还有许多节令食物。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麯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在历史的演变中,枣糕成为了清明节的时令美食。而枣糕又叫“子推饼”,旧时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此外,还有一种与枣糕相似的清明节美食,称之为“子推燕”。子推燕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山西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节制作子推馍的美食传统,其外形非常别致,看上去就像是盛装打扮的馒头。从名字来看,子推馍和子推燕皆有纪念介子推之意。

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诞生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还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很多人都会去扫墓缅怀亲人长辈,也有很多人在清明节去踏青的,因为此时草长莺飞,是一个踏青的好日子,除此之外还有插柳以及放风筝,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春祭大节,与清明节相对应的是秋天里的重阳节,称之为秋祭。清明节去扫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项非常熟悉的活动,站在先人的墓前缅怀亲故,中国人在清明节一般有两种祭祀,第一种祭祀是墓祭,第二种祭祀是祠堂祭。一般去祭祀,人们都会带上一些果品酒食,还有纸钱之类的物品,将这些祭品放在先人的墓前,然后再将纸钱焚化,在坟墓上面培上新土。

踏青也是清明节常有的活动之一,因为此时已经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是一个踏青的好时节。尤其是一些坟墓通常选址都是在山上这个时候去给先人扫墓的时候,也可以欣赏一下周围的景色。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终于可以出去看一看生机勃勃的春天倒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以前古人特别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这是因为有消除病痛的寓意。放风筝的时候,一般人们会把生病的人所患的病症写在风筝上面,等风筝飞向天空的时候,就把风筝剪断,预示着病人的病痛会像风筝一样远去。

因为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好时机,所以很多人去扫墓的时候会折几根柳条下来,然后插在土地里面,古时候的人还认为如果能够在扫墓的时候,头带几根柳枝就可以防止昆虫叮咬,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还是比较容易成活的,所以很多人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折几根柳条下来,插在地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合肥首个“先建后拆”旧改项目诞生 最快半年可入住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老房子钥匙还没交,回迁的新房已经盖好,这样的好事儿你想过吗?2015年12月5日,位于合肥瑶海区老安纺的居民住宅小区纺织一村动迁工作正式启动,居民们在社居委门口排起了长长的交房队伍。而就在他们身旁,安置他们的新楼房已经拔地而起,整个小区初具规模,预计最快半年左右即可入住。据了解,这也是合肥市首个“先建后拆”旧城改造项目

纺织一村生活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东二环与和平路交口西南角,紧邻和平路街道正在建设的百货站复建点。生活区共有红砖楼房4幢,平房1排,共近200户居民,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七余亩。由于基础设施陈旧,房屋使用年代久远、质量相对较差,人均居住面积小,小区内的环境卫生一直不尽乐观,住户改造呼声非常高。

据了解,此次纺织一村的所有住户全部原地回迁在离居住地不到50米远的百货站复建点。目前,这一复建点主体已经建成,正在做后期配套设施工程。

“这让纺织一村旧改项目不仅成为瑶海区首个先建后拆的旧改案例,也是合肥市首个这样的旧改项目。”和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如果一切顺利,最快半年后这些居民就能住进新房。

在交房现场可以看到,现场许多居民交房后就涌进几个月后就可回迁的新小区徜徉一番,看着崭新的楼房、齐全的配套,高兴极了。

据了解,今年瑶海区动迁总量超百万平方米,计划安置面积达16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路网、管网、生态、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