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经典2篇)

浏览

939

文章

2

篇1: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国粹众多,其中黄梅戏的地位是我国国粹戏曲中的一种,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历史悠久,很多人都十分喜爱黄梅戏。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市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湖北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黄梅戏经典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桐城调、凤阳歌,黄梅采茶调、江西调,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科幻链接现实:一文了解加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全文共 10652 字

+ 加入清单

加密艺术市场正在崛起。

“ Right Place&Right Time”是一个基于比特币价格波动行为的数字艺术作品,该作品售价高达 10 万美元;艺术家特雷弗·琼斯(Trevor Jones)创建的数字艺术作品“毕加索的公牛”在 NiftyGateway 上拍出了 55,555 美元的高价。

加密艺术(Crypto Art)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区块链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的新可能。

究竟 NFT 和加密艺术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当科幻连接现实,技术与艺术的边界是不是会有新的突破?Odaily星球日报发起策展,联合 PlatON、传茂文化、BCA、36kr共同举办的国内首次基于区块链的人和 AI 协作艺术作品展览及其系列活动----《逆赛博格教堂与集市》。

本次艺术展所展示的作品,皆由科技艺术家宋婷创作。本次展出作品囊括图片、视频、音频、物理艺术品实拍等多种形式,均为艺术家与生成性对抗神经网络(GAN)共同完成,试图想要探寻后人类时代 AI、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对原生创作的解构和冲击。作品反映了区块链社区所依托的开源文化、加密运动历史母题与机器赛博控制论思想的演变。

宋婷表示,“区块链不仅是一种信息科技,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思想。以数据确权为基础的去中心化体系,社区共识建构,将隐性生产要素数字化、通证化,对个体价值的关照等,都为其它学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性工具,同时也呼应着当下时代的种种命题。”

Odaily将宋婷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8月23日开设的讲座整理而成这样一篇科普文章,以飨读者。

区块链技术如何与艺术结合?

深深塑造了主流互联网思想却被忽视的赛博朋克

杜尚认为艺术要么是一种剽窃,要么是一种革命,他认为如果只能拷贝前人的艺术成果,因循他们的成就,在他们已有的骨骼结构中扑腾,水花难以成为滔天巨浪;不然,就得是革命,那被选中的人不得不把旧的东西打碎。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

只需十几个小时,中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就会翻一倍。我们每个人、每时每秒都在被信息科技重塑、影响着。我们的humanity每时每刻都处在与代码的共振中,有些和鸣或有些则备受考验。我们居住在互联网科技看起来稳固、威武的大厦里,让它为我们遮风挡雨、提供近似无限便利。这一切要归功开源文化,开源精神在开发者间建立了一种非对手盘式协作关系。没有开源软件,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拥有的世界互联网,也不会拥有我们今天拥有的便利的、强大的、视之理所应当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点外卖、使用地图找路、回到家看网络电视,使用手机交电费……所有的生产生活环节都出没着开源的身影。

两年前 Aaron 发起了一个运动,中文翻译成为开放存取运动,他认为信息在整个互联网上都应该被共享,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所以他写非常有名的“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想号召每一个网民行动起来,阻止大企业、商人和政客把网络、方法信息私有化,让知识和信息真正被社会公众所享用。

Aaron Swartz 被很多人称为“互联网之子”。这位少年天才的父亲是一位软件企业家,母亲是一位艺术家。之前,他面对了 11 项重罪的指控,然后在纽约的家里自杀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商业公司网站上下载了大量本应收费才能获得的学术期刊文章,不过他并没有向公众开放这个文章而使商业公司带来损失。他的自杀几乎以行动殉祭、践行了他的宣言:

Aaron 认为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其他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想把它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文化遗产已经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正在被少数的私有公司数字化并且上锁。 他希望南半球的贫苦的儿童和一流精英大学的学生都可以访问这些知识成果。他认为大公司利欲熏心收买政治家,立法让他们拥有专属的权利,来决定谁可以复制这些知识,让其他人为这些知识付费。以至于游击队的成员——也就是开放存取运动成员,把知识分享给全世界就好像是偷窃和盗版。

Aaron Swartz死后,黑客黑进MIT网站,改写界面为对他的悼念

他希望也祈祷我们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要夺回信息的所有权,不管它被存在何处,如果世界上有足够多的同盟者,这群人就不仅传达了反对知识私有化的信号,还会让它成为不会再来的过去。Aaron 在 2008 年写下这篇宣言,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

为什么一个被称作互联网之子的人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甚至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今天,遭遇却如此凄惨?为什么这一枚硬币的两面会如此相悖、冲突如此剧烈?一切都要还原到互联网互联互通思潮诞生的那个时候——

Cyber 一词从维纳的著作《控制论》(Cybernetics)而来。维纳本人是一位效力军方的科学家,他研究如何控制导弹。后来他发现系统理论方法不止可应用在导弹轨道,也可以推演到其他地方。如果上个世纪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是"Cybernetics"控制论赢过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我们今日展现的信息科学研究和科技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控制理论诞生三十年后,融入进上世纪嬉皮士和加密主义的乌托邦意识形态。

二战后的美国青年心灵上压着三座大山:世界大战的创伤随时可能会爆发核战争的恐惧以及战后快速发展大工业资本主义对人心灵的束缚和劳动的压迫。人们在过载的技术和信息里,精神非常困惑迷茫。

有些科幻电影比如《地球停转之日》,《人体入侵者》都体现了冷战思维、核恐惧给文化带来的影响。这个时候青年人群中涌现出两个转向,第一种激进地干预现实,比如反越战政治游行等等的新左翼运动。第二种去求助于迷幻药、禅宗、佛教,比如垮掉一代文学,有人跑到乡下建立公社同时寻求超验的力量想挣脱现实的束缚。这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每天看 Wiener 的《控制论》,也恰恰是这批人的心灵拥抱了时代技术的转变,提出了“万物互联”的构想。这些人的思想后来变成了我们今天互联网主流构架思想的一部分。

这件事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当代年轻人,每天不打工,只喝酒、探寻迎神力量浑噩度日,写科幻……你可能会觉得是非主流、亚文化,怎么这群人的“科幻式”规划就变成了今天互联网主流思想一部分?这个思潮在发展中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走上了历史舞台?

左边 People’s Computers 是当时的一家企业,右上角这个图是 Palo Auto 世界信息科技心脏的研究中心。这些主流科研人员在赛博朋克这群亚文化青年人的影响力不断扩张时关注了他们,并且向他们投入了研究精力。所以自然而然地,借由研究机构的媒介,政府和企业的能量都注入了其中。就像曼纽尔·卡斯特说的,在 1970年到 2000 年间的互联网发展是非主流和主流的奇异共舞。军事策略,大型科研组织企业,还有反主流创新……它们混合在一起诞生的能量充沛却奇形怪状的混合物。

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思想从诞生的那一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通讯技术方式,它附着了特别的文化政治内涵。恰恰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这一群非常亚文化的青年人,他们反理性、反集权、反技术官僚主义、反垄断资本集团的政治诉求交织其中。这些东西就在互联网这座繁荣大厦的地基,就在最底层的砖上面镶嵌着的。这种非常科幻的未来创想居然变成了真正改造社会的神奇工具,然后还催生越来越完整的纲领和衍生物。如果不回看历史,人们很难意识到互联网原生创造意志本身就有这么一大部分是反主流的,是互联互通“科幻”狂想惊异地走入历史舞台的体现。

在当时的欧洲和美国,大手笔的政治和经济变革都在发生,政府对公共福利的调控、对高等教育支出的倾斜混合着计算机技术本身带来重大增量活力,一起催生了时代对于信息科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赛博朋克青年人们对互联网本质分配规则的政治构想符合了信息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他们自发出现时是反主流的,但后来被主流征服和驯化。以至于今天我们提到互联网,你不会想到往往和“地下”、“失控”联系在一起的赛博朋克。

为什么我们需要加密艺术?

《开放存取运动宣言》里提到:“信息是一种力量。”在我们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就是金融本身,信息不仅是一种力量,是权利和权力,而且有经济价值。那么当你谈到新自由主义经济,你会发现自由市场的最理想思维实验和赛博朋克青年人的数字乌托邦幻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去中心化的、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的、追求 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 的、倡导机会平等……在数据、信息即金融的今天,经济乌托邦和文化政治乌托邦思想合流是必然。

当我们谈到到加密,有人可能会想:“只有数字富豪或其他举足轻重的人物才需这个东西,没有人要关注、窃取我的秘密。”但其实加密对你生活影响可能要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大很多。

二战时图灵破译机破译了很多关于纳粹相关文件,为我们最后取得胜利和平做出贡献。

Phil Zimmermann 创造了个人版高强度加密软件 PGP,使用密钥长度超过了美国政府管制规定,还把源码放在互联网上让人随便下载。Zimmermann 当然也和 Aaron 一样受到了法律指控。

加密学家跟政府的关系非常复杂,战时加密力量帮助政府维护权威、维护公共秩序、破译暴力秘密;战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流动后,他们又被限制。因为加密本身是一种权力和权利,和隐私息息相关。我是不是拥有加密我自己隐私的权利?我是不是有公众隐私权?如果隐私是一种天赋权利的话,加密是不是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工具?我们是不是要给予每个人这样的工具?在信息即金融的时代,奉上数据意即奉上自我价值。而如果加密不是人人手中必备物的话,隐私是不是应该完全透明给他人?如果不得不上交,隐私应该给什么人却不给什么人?方式是怎样的?

开源运动艰难但卓越的发展与加密力量和政府监管的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相伴相生。开源运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让每个人平等协作,可以把知识分享给其他的人,让人的朋友可因为他已有知识,把更多不必要的精力耗费省去,去做真正有创造性价值的工作。这件事情对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今天拥有的信息科技文明来说。

像中央美术学院殷老师所说:当代艺术需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和重大事务作出积极的回应,要对尖端艺术课题作出积极的回答。

当代艺术是一种思索、一种独特视角的答案与记录。如果你关注信息科学相关的艺术的话,你会从历史上加密力量和监管的复杂关系、技术和法律的复杂关系当中获得张力,会看到个体创造力自由和时代浪潮的复杂的脆弱的关系并从其中获得张力。

基于开源文化的发展,基于人们对加密诉求的提升,基于世界互联网的基础联通形态,区块链这门技术诞生了——区块链不仅是一种信息科技,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思想,它是以数据确权为基础的去中心化体系。

在原先金融系统里面不存在这种共识账本。区块链技术里面蕴含的建构社区共识,将隐性的生产要素数字化通证化,还有对个体价值的关照,这些都为社会科学、liberal arts 甚至纯艺提供了有趣的思想工具,也和我们刚刚过去讲的种种时代命题息息相关的。

区块链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两种范式

这部分内容来自于科技艺术家宋婷老师在《国际日报》上发表一篇探讨区块链和 AI发展的文章——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我们身处的整个的生产生活环境四元并存情况会长期存在。四元就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这四元并存他会长期存在。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浓度配比会发生变化,不过结构已定。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供了优化这四元共生关系的基础设施的灵感。因为区块链的共识账本一经记录就不可篡改,延展了“信用”的价值,它增强了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力量。

比特币的诞生带来数字货币的 1.0 时代,以太坊诞生带来数字货币的 2.0 时代。数字货币 3.0 时代也将为数字文明基础设施提供了更多建设性助益,在进一步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建构一个更好的、更丰富的、甚至弱化物理世界种种缺陷的、更优化的存在。以太坊的标准有 ERC20、ERC55、ERC137 等等标准,还有 ERC721 这样的非同质代币标准。

ERC720 也叫非同质化代币,non fungible token,也是加密艺术时所指的载体。

Crypto Art维基百科定义

艺术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其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传统艺术跟区块链结合,增加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第二种是基于 public chain 公链技术去做更多创造玩法。

传统艺术跟区块链技术结合第一种就是说,把梵高、莫奈的作品就放在平台上用比特币、以太坊等来交易。第二种是用艺术品做载体去存储比特币,把数字私钥融入其中。我最近也在做一组画,通过某种加密方法破译出来会是一个钱包地址及私钥。

第三个把传统艺术品数字化并映射到链条上,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特征去解决版权问题和可追溯问题。比如消费者买了一个LV的包,但是特别怕它是假的,所以在包出厂的时候厂家就给这支手袋做一个独特的标签,然后把标签上区块链告诉消费者这个包就在什么时候生产、流转到什么服务商、进入了北京哪一家门店销售,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比如爱马仕很早就关注区块链技术用来解决可追溯的问题。

区块链和艺术结合的第二点是基于公链的加密艺术,大家较为熟悉的 ERC721token。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希望大家关注我做顾问的 BCA 加密艺术生态。

第一组的密码朋克头像在圈内爱好者里广泛流传。右边是现在最成功的加密艺术品,也是最成功的基于以太坊的 dapp 之一,叫加密猫。猫就有初代猫、一代猫这种珍惜基因,和较为普通基因的区分。比较好基因的猫猫当然价值就会比较高。因限量,就会引来买手追捧。

左边是有人把悲伤蛙 pepe 做成了 NFT。

加密艺术的信息科学语境

加密艺术跟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它有天然的信息科学语境。有了区块链技术这么一个综合了数学、信息科学等等学科的技术之后,才能有加密艺术,所以加密艺术最大特点之一当然是可编程。所以这件艺术作品它是由 master 图层和多个图层来构成,并且每个图层会被分别拍卖,每一个图层拥有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改变图层样式,当然这个 master 图层也会随时进行改变。

Master 图层、多个图层、可编程性的玩法也在《最初的晚餐》这幅作品里得到了体现。

从达达主义走到波普主义,再走到加密艺术,反艺术运动在不断推进。达达主义被波普主义延续了:对技巧的弱化、对主流传统绘画方式的解构。波普艺术其实又启发了加密艺术,我们在很多加密艺术创作者身上会看到很多波普艺术的影子,它们都延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探讨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探讨谁是艺术家?谁可以成为艺术家,谁不可以成为艺术家?

艺术和生活之间有没有边界?达达主义首先把生活中的现成物变成了可成为“艺术品”的概念作品,送到了艺术博览会。波普艺术则跟商品经济整个发展潮流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把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罐头、招贴画、广告都放成了艺术品展出,并且推动了更多的大众购买艺术品。在波普艺术之前,去购买一件fine art艺术品不是平民阶级消费得起的享受。波普艺术虽然仍是限量版的,但客观程度上让“旧时王谢堂前燕”更多飞入了大众视野。就这两种艺术流派共同启发了加密艺术叛逆的特征,有很多复杂历史原因。

它们都是一种艺术品,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形态,一种消费品。因为波普艺术艺术价值的一部分是通过人对它的购买完成的,它把资本主义工业广告媒体对营销的效力放大,让你切身得到体会。它让你在消费的环节里体验消费的力量。而加密艺术品不仅是消费品,还是“信息即金融”的一部分,它生下来就有数字经济价值的。你入圈的一刻就在参与建设区块链,在推广了加密艺术社区、开源文化以及数字支付这件事情。

加密艺术背后是互联网开源运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群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

如果大家想去 OpenSea 上去搭建自己的 ERC721 的话,以下是操作步骤:

从达达、波普到加密艺术

什么是达达主义:

20世纪开始,“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艺术发展的水源处荡开涟漪,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和波普艺术都沾染了它的色彩。从达达、波普到加密艺术,“反艺术”的反传统、反权威思潮在继续推进。博伊斯甚至提出过“人人都可是艺术家”的观点。纵然博伊斯的言论引起颇多的正义,但在托尔斯泰等无政府主义者看来:“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隔膜本来就是资本主义造成的,是阶级的,会让艺术与日常行为生活分开,让人最后不愉快。”( Mattern, Mark. Anarchism and Art. (编) Levy, Carl; Adams, Matthew 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narchism. Springer Publishing. 2019. ISBN 978-3-319-75620-2. Mattern 2019, pp. 592-593.)而无政府主义者亦非常鼓励以艺术为手段,帮助人们进行理想社会的实验和释放束缚。

达达主义者最早提出了“反艺术”的概念。其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一战惨绝人寰的战争屠杀屡发,令艺术家们至感绝望。当人无法在“有序”的世界中寻找到意义,就只能通过“破坏”来表达。达达主义者广泛运用拼贴和现成物进行创作,它的目的不在致敬,而在于通过破坏和挑战传统造型语言和法则,表达对战争和僵化压抑性力量的不满。达达主义拒绝约定的既有标准,追求偶然。

“达达”名称诞生也相当随意,有说法是流亡苏黎世的艺术家们聚会时随手翻词典偶然地决定了名字,也有人说取自儿童玩耍的“木马”或是因被束缚而生的痛苦之声。

《自行车轮》1913杜尚

这幅艺术作品画面中出现了车轮,而车轮正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物,是可大量工业生产复制的标准化产品。这样的图片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习以为常,

但在当时石破天惊。在当时,日常用品和艺术间泾渭分明,日常现成用品是不配成为艺术的。,杜尚在这样的情境下,选择可复制的、现成的工业生产品本身就是一种革命行为,他为物品创造新概念,打碎了艺术界的陈规。

1923—1924《机械芭蕾》(法Michèle Cournoyer)

导演:Fernand Léger/Dudley Murphy

主演:Kiki of Montparnasse

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中立体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此片营造了常见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机械运动般的节奏以及几何的造型美。杜尚和曼雷的短片中大量出现机械元素,在当时亦具先锋性。

杜尚尽可能地不用传统绘画技法,而且引入机器作为表达手段,加之把现成品拿来做“艺术品”,主动消解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感。博伊斯则赋予更多人“艺术创作者身份“的权利,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

达达主义开启了艺术品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互渗的进程,审美、生活逐步走向交叠甚至合流。部分艺术家的注意力也渐渐从“形象”表达转移到“概念”探索。

大工业社会,技术巨人的脚步声渐行渐近,越加沉重。达达主义诞生后,艺术创作由只能“人”内生完成变为可由机械参与,甚至可以复制。于是艺术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而今天艺术则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改变:它本身或许就是可编程的,是一种“类像”,进入数字世界里成为一种从未有过的造物。因为如果审美活动中存在着鲍德里亚所说“仿制”——“生产”——“类像”的演变。当“类像”从反映现实到与现实无关,并不意味着它不再真实,或许意味着它已是一种比现实物理更为不朽与真实的存在。

按本雅明评述艺术的“光韵”说,艺术具有原真性、膜拜价值和审美距离感。本雅明认为。一件艺术品产生的那一刻就在某个地方,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是区别于复制品的最本质特征。手工复制品与之比较就是缺少了这样一种原真性,也就没有其权威性。这一点无异在机械工业背景下经受了巨大冲击,比如波普艺术丝网印刷限定版数也就让“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独一无二性”遭到消解。

传统艺术有天然膜拜的价值。最早人类舞蹈都从祭祀来,壁画画神、再画王,是一种巫术和统治工具。所以平民一直需要跪拜、仰望“艺术”。随着历史和科技的发展,这一膜拜被淡化了。某种程度上,科技被赋予了“膜拜”价值。一部分艺术语言代言神、代言王的工具性让位给科技。

赋予了艺术不可接近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则在今天又被互联网和其他技术不断解构。不仅技术和法律关系复杂,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也相当复杂。

波普艺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萌发于英国后在纽约蓬勃发展的波普艺术继续推进着艺术平权、进一步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关联,让“传统艺术”的概念进一步受到冲击。除了大家熟知的安迪沃霍尔,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罗伯特·罗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也是代表人物。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历史舞台,着力探讨了通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波普主义和消费文化有先天关联,部分作品也有鲜明的反抗权威文化、反抗学院派、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其时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广告等商业推广逐步侵入大众生活。原先购买一件 Fine Art 是大众不可想象、难以享受的精神消费。但基于丝网印刷的波普艺术让非贵族阶层离消费艺术品更近一步,客观上为艺术普及做出了贡献。

波普艺术在艺术创作手段的沿用,例如绘画、丝网印刷、拼贴、装置、现存品集合等上对达达主义进行了承继。同样沿用弱化技巧的手法:达达主义标榜“反艺术”。波普艺术更进一步抛弃了传统艺术表达中的手工技艺,以机器工艺取代。

波普艺术作品具备艺术和非审美价值的双重属性:既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消费品,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前提和核心的精神消费。正如课程主体探讨的加密艺术品既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消费品,一种金融科技价值载体。

读史使人明智。达达主义、波普主义的研究框架一样可以成为让我们了解更多自己的理论工具。一战摧毁了青年稳固的认知,二战和冷战压力让一部分青年迷茫压抑。而 2020 当下高频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冲击下,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世界总会如此繁荣和平,科技将持续带来增长“的信念还稳固吗?今天我们的青年人群精神生活如何?是不是心灵充实、愉悦自由的?他们的思潮出现了哪些分化?他们希望与不希望的是什么,在意和在反抗什么?值得人思考。

加密艺术

颠覆创作介质和表达方法的叛逆之叛逆——加密艺术能不能成为一种艺术形态?

它就是反映了呼啸而出的新兴科技和科技市民对自我表达和艺术身份的追求,是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延续。

加密艺术在达达艺术,波普艺术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扩大艺术的表现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更消解了艺术本体。技术可复制的艺术注定了“模拟”而非“当下性”,传统艺术的神圣性被暂时搁置。而在数字世界对标现实世界的搭建过程中,当模拟变得更深入,当模拟的成果充满细节、复杂,甚至用了情感和思考,就形成了超现实。

“万物都是艺术品”与“人人都是艺术家”当然冲击了艺术的专业性,有可能使艺术走向了低质量的泛化和无序。但每一次大胆实验和积极探索,都为丰富艺术思维做出贡献,都为突破原始的认知,带来多元化生命力做出贡献。不要纠结它是不是艺术,要做,要做更多伟大的作品出来。它是否可以代表时代被写入艺术史、是否审美价值经得起时间审视,交给百年后的后人评议。

不论如何,加密艺术不可能包罗、替代艺术全部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就如同单纯的科技力量不可能救赎一切。加密艺术更适合承载本身创作就基于数据的、或在信息科技和当代信息生活语境内创作的数字艺术品。显示屏的海洋是数字艺术品生命活动的应许之地。

达达艺术、波普艺术、加密艺术都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现存品和艺术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缓解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把艺术从神坛上拉了下来,使之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物品”;也期待更多学科的学者、研究者关注加密艺术,并让不同观点交汇、碰撞,这将会以审视和批判之力发掘尚在早期的加密艺术更多,客观上促进它的发展。

加密艺术的颠覆性在哪?

本雅明在评论艺术的时候提出的光韵学说,他认为艺术品在当时、当刻由这个人做出来,是具备神圣性的,是不可替代——因观众只能无限接近却不能够到场。这使得艺术具备审美上的崇高价值,所以它可以让让众人以仰望姿态对待。而这一幅艺术作品《First Supper》是在不断产生变化的,而且有很多图层拥有者一起来维护,那么最后呈现的作品的视觉形态也会随着各个图层的变动而不断变化。作品也能够根据买家的审美趣味去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对目前技术限制,一个艺术品它的子图层改变性都较为有限。比如说我看到了一个作品,它有一个大拇指朝上的“赞”的手势标志,你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去改变手的位置来改变它的含义的。结合存储在IPFS上的master图片配置文件,应用开源的渲染器,就可以得到艺术品现有样式。这种戏剧性也是一种跨媒介艺术表达的尝试。

波普艺术对传统艺术学界最大的冲击也就在于波普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消费形态,一种行为参与模式,一种社会文化,它让艺术品审美价值和非审美价值进行了互渗。咱们的加密艺术品当然也是这样,他让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进一步被打破、让创作艺术的介质和语境进一步被打破、让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本身特质被重塑。

科技艺术存在的意义

科技艺术家宋婷表示,目前的信息科技发展阶段,我们构建的数字世界仍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小面积子集、一个缩影。未来,人工智是建构数字文明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但其发展受限于故障黑箱、侵犯隐私、过分集中甚至粗放经营浪费能源等种种问题,带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脱节和摩擦。如果研究者、生产者不能为以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数字文明建设进程将极大受限,数字文明的公平、人文关怀也无凭可依。

我们正在经历一次非常剧烈的数字隐私启蒙运动,也在身处数字文明长城从 0 到 1 的搭建进程之中。加密艺术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现象,应该由点及面,引起我们对“新范式数字文化、数字经济”的思考。

《逆赛博格教堂与集市》是国内首次基于区块链的人与 AI 协作艺术作品展,Odaily星球日报与 PlatON、传茂文化、BCA、36氪和艺术家宋婷携手,一起在加密文化历史母题、信息虫洞等话题下探索后人类时代中 AI、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对原生创作的解构和冲击,希望为大家带来一次特殊、别致的链上链下艺术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