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年(精品20篇)

浏览

4761

文章

1000

篇1:最可怕的4大发明有哪些?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可怕的4大发明有:1、塑料;2、核武器;3、毒品;4、香烟。这几种发明都或多或少的给我们的身体或者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璀璨的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要知道,这四大发明中的每一项,都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到了现代,大大小小的发明更是接踵而至,下面介绍一下最可怕的四大发明。

1、塑料

塑料是重要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过近年来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每年全世界有4000万吨的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积累,中国每年约有200万吨废弃塑料丢在环境里。迄今为止学术界认为,塑料产品由于物理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数十至数百年不会被分解。

2、核武器

核武器是目前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了,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早已向全世界展示了核弹的威力。它的恐怖之处不只是在于能够在使用时造成大规模的伤害,更在于核武器在使用后,将会在被投放地区造成持久性的破坏。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污染会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果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的几率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3、毒品

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现如今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毒品的泛滥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

4、香烟

几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烟文化”的熏陶下,认为“烟”似乎成为具有男人魅力的象征之一。目前全世界吸烟者总人数超过了十亿,而大约每年烟草导致全球五百多万人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异地恋福音:加拿大发明远程互摸手套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使用卡曼·内斯塔德的西蒙·弗雷泽大学实验室开发的新技术,远距离情侣可以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甚至互相按摩。

所有的研究都是关于情感交流的,SFU互动艺术与技术学院(SIAT)的副教授纽斯塔德说。在萨里大学的连接实验室,学生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各种解决方案。

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副相互连接的手套,名为Flex-N-触感。当手指在其中一只手套中弯曲时,该动作被传递给戴着另一只手套的远程伙伴。手套内置的触觉传感器允许佩戴者“感觉”运动变化。

触摸手套(网络图)

为了捕捉弯曲运动,内置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相连。传感器可以为每个弯曲动作提供相应的值,并使用无线模块将该值传输到“触摸”手套。

传感器也有意放置在手指的手掌侧,以更好地感受触摸动作。安装在两只手套上的软开关允许任一侧开启触摸动作。

"用户可以做亲密的手势,比如触摸脸、握手和拥抱."纽斯塔德特说,“这个装置以一种温和而微妙的方式模拟任何手指的弯曲。”

该手套目前仍为原型设计,相关测试仍在继续。目前的手套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单向远程触摸操作,但Neustaedter表示,第二套设备可以让双方同时进行触摸操作。

其他一些项目也专注于分享体验,包括虚拟现实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能够与远程的另一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另一个项目,该项目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实时视频远程传输到家中的另一半(该项目被称为“与我在一起”)。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研究下一代远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帮助远程情侣分享情感交流。

研究人员在温哥华的几个家庭中应用了一个由合适技术公司设计的机器人。在那里,它可以连接世界各地的国家,甚至印度和新加坡。研究人员继续监控机器人的使用。一对偏远的夫妇,一个在温哥华,另一个在温哥华岛,正计划在情人节这天“约会”。

“这里的重点是提供情感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是一个可以感觉到的实体,”Neustaedter说,他为类似的家庭设计并生产了八个下一代远程交互系统,也是《连接家庭:新通信技术对家庭生活的影响》(2012)的作者。他还花了10多年时间研究远程合作办公技术,包括用于国际会议的远程会议系统。

纽斯塔特说:“如今,远距离关系越来越普遍,但距离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身体接触。”。“如果人们因为距离而无法保持身材,我们希望创造出下一个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车跟铁轨哪个先发明出来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铁轨发明出来,1767年,英国金属跌价,一家铁厂老板用生铁浇铸铁条铺在路上,想等铁价上涨再拆下来卖。人们这时发现铁轨行车更省力,开始铁轨铺路,这就是最初的铁轨。1814年,斯蒂芬森才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即后来的火车

拓展资料:

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铁路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之下为路碴。以钢铁制成的路轨,可以比其他物料承受更大的重量。轨枕亦称枕木,或路枕,功用是把钢轨的重量分开散布,并保持路轨固定,维持路轨的轨距。

一般而言,轨道的底部为石砾铺成的路碴。路碴亦称道碴、碎石或道床,是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铁轨也可以铺在混凝土筑成的基座上 (在桥上就相当常见) ,甚至嵌在混凝土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指南针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指南针是谁发明的,又发明于何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传统的说法,也是权威性的说法是由熊国(今河南新郑市)的轩辕黄帝发明,宋代沈括经过整理、总结、命名。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那么指南针是谁发明的?有没有具体的文书记载指南针是谁发明的呢?

指南针是我国祖先最早发明的。传说,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和蚩尤作战,蚩尤会兴风作雾,黄帝尽管武艺高强,由于迷失方向,结果被蚩尤战败了。黄帝回去后,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立即组织人精心研究制作指示方向的工具,很快就造出了指南车。

在第二次交战中,蚩尤故技重施。黄帝看后仰天大笑,命令部下推出指南车。结果,杀死了蚩尤。从此以后,黄帝的氏族就在黄河流域定居了下来。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发明指南车,是发现了磁石的特性,从而发明了“司南”,这是指南针的雏形。

西晋崔豹《古今注》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司南是把磁石磨成长柄的匙子形,放在一个分成24个方向的铜盘上,匙子底很滑,铜盘又很光,使匙子旋转、停止时,匙柄自然指着南方。11世纪,沈括在实践中发现,用一块铁在天然磁石上磨擦后,也可以生磁,而且比较稳定,于是便制作了人造磁铁。这一重大发现为制造更先进的指南针提供了条件。

虽然指南针到底是由谁发明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最权威的说法是由熊国的轩辕黄帝发明,到北宋沈括完善成功。

也有观点说中国虽是最早发明使用指南针的,但科学解释“指南针为何能够指南”问题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

相对于指南针是谁发明的问题,指南针是何时在何地出现的记载比较有根据。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针是谁发明的,可能至今还不是很明确。

但现在所说的指南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由三部件组成,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虽然不确定指南针是谁发明的,但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就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北宋《萍州可谈》:“舟师(掌舵者)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指南针应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导航、地文导航之不足,开创了航海史的新纪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员守护神”之锚的发明

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办法上船”和“骑马航行要冒三次险”是流传下来的老话。在主干道上航行总是没有安全感。谁知道漂浮在水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因此,锚非常重要。万一遇到危险,扔下几百磅甚至几吨重的铁锚,不管是平叶船还是一万吨重的船,它都会乖乖地停下来。海浪滔天。有了锚,船不仅能在紧急情况下减速,还能旋转。在台风等危险情况下,需要锚来增强抗风能力。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航海部门都用“锚”作为标志,海军也喜欢用它来装饰军事标志。人们称之为“水手的守护神”。单从外观上看,锚的结构很简单,但它的发展历史非常曲折。

锚被水手们视为“守护神”(网络图)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们的祖先和古埃及人就开始用帆和桨船队在海上航行。然而,如果我们遇到岩石或者需要停靠码头,我们该怎么办?看到岸上沉重的巨石,聪明的先辈们把它放在心里,在石头中间挖了一个洞,然后用一根绳子把石头绑起来。每当船需要停下来时,水手们就把石头扔到水里或岸上,让船慢下来。这个粗糙版本的“石头坠儿”是锚的祖先。

后来,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也使用了这种锚,在我国称之为“屠”、“丁”或“锤船石”。现在我们也经常称停船为“叮”或“夏鼎”,起航为“丁琪”。在古代,当航行时,人们总是把石缸或正三角形锚放在船头,这使他们感到更安全。

除了石头,腓尼基人还用黎巴嫩雪松制成的大木块作为锚。因为木头本身缺乏质量,他们在外面钉上沉重的锡块来增加重量,自然他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产生的“下落力”来减速和停船。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石头可以被改造成像海洋生物鱿鱼一样具有“吸附和抓力”。模仿它的触须,在石头上钻了5个洞,每个洞都用一根木棍插入,木棍的两端被削尖露出洞来。当石头沉入海底后,插入沉积物中的木棍顶端会产生一种“抓力”,消除掉下落的力,并增加一种拉力来加速船只的减速。此外,岩石被放在有钩子的笼子里,它们掉到海底,用笼子上的钩子来捕捉淤泥。

公元前700年浮雕壁画中的腓尼基船(网络图)

今天的锚大多由铁制成,那么谁发明了最早的铁锚?铁锚的诞生首先归功于冶金技术的发展。公元前600年,小亚细亚的航海家和哲学家阿拉哈斯制作了一个铁钩。阿拉哈斯热爱航海。他认为有三种人:死的、活的和漂浮在海上的。虽然这位航海爱好者发明的铁锚结构粗糙,在实际使用中很难操作,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铁锚,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虽然铁锚不实用,但它的“利用自身重量和钩咬入海底沉积物所产生的拉力减速停船”的原理为现代锚指明了发展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在18世纪,锚定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事实上,用钩子钩住海底沉积物的想法过于天真,高估了锚的能力。事实上,当时有一个专业人士叫“钩固定潜水员”。这是一项危险而困难的工作,通常由奴隶来做。“锚钩”通过潜入水中悬挂在海底沉积物中。

如何提高鱼钩的自控能力,省去人们潜入水下的麻烦?1821年,英国的霍金斯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带有长链和锚臂的爪形铁锚。抛出锚后,由于锚臂的存在,锚钩向下钩住沉积物。

最实用的锚叫“霍尔锚”,是英国船长霍尔在1885年发明的。它的学名是“无横杆铰接锚”。它看起来像一座“山”,所以也被称为“山锚”。一旦出版,它就被航运业广泛使用,使得其他种类的锚失去了吸引力,被搁置起来。这种锚易于拆卸和维修,坚固耐用。

大厅锚(网络图)

1933年,英国人泰勒发明了犁锚,并为他的设计申请了专利。这种新型锚大大提高了锚钩的抓力。泰勒在锚的底部安装了一个双犁铧,这是普通锚抓力的两倍。

———————————————————————

注意:

(1)参考文献:《船锚史话》,徐翔,中国海事,2008年11月8日

(2)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今天的黎巴嫩。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之一,是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擅长航海和做生意,在他们的全盛时期,他们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指画的发明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清初著名画家高是第一个尝试用手指绘画的画家。

高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由于他年轻又是初学者,他总是注意模仿别人的作品。十多年后,他的绘画积累了很多。但是,由于大部分作品都是临摹,缺乏创新,甚至画风也不自成一格,高对常常感到不满意。偶尔,他会在疲劳中睡着。在一个梦里,一个老人带他去了一个神奇的地方。

空荡荡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栩栩如生的壁画。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后,他非常兴奋,想把它们复制下来,但是房间里除了一个装满清水的水罐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他不得不浸在清水里画画。当他醒来时,他在梦里看到的照片仍然印在他的心里,但是他不能用笔把它们画下来。一天,高突然有了一个“顿悟”,他在梦中用手指画了出来。所以他模仿他梦里的情况,用手指蘸墨水画了一幅画。这就像鸭子下水,来到他的指尖。此后,高一直用手指蘸墨作画,有时还用手掌、手背和拳头作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假牙曾是奢侈品——假牙发明趣谈

全文共 1504 字

+ 加入清单

牙齿是野生动物获取和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牙齿的寿命直接决定了野生动物的寿命。古代的人类也不例外。因此,从古至今,如何尽可能延长牙齿的使用寿命,保持正常的咀嚼功能,一直是人类努力解决的难题。假牙无疑是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就。在假牙发明之初,它是一种真正的奢侈品

早在公元前700年,意大利中部的瑟鲁斯·凯恩人就发明了一种用黄金制成的假牙支架。假牙是用骨头或象牙雕刻而成的。它们质量很好,可以在吃饭时穿。它们甚至可以被制成可移除的和永久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移除用于清洁或者永久地固定在剩余的原始牙齿上。其中,永久的方法是将黄金制成的宽带焊接在一起,用钉子将牙齿替代品钉在金带上,然后固定在天然牙齿上。这些金箍紧紧地覆盖着整个牙龈,这样牙龈就不会磨损,而假牙本身则放在真正牙齿的两侧,而不是牙龈。当然,由黄金制成的牙托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

到17世纪末,假牙已经在一些富人中流行起来,有些人甚至在法庭上用银或珍珠制成的假牙作为装饰品。假牙用丝线附着在相邻的真牙上。如果它们是完整的下齿,它们必须用手工雕刻。

假牙的发明历史(信息图表)

中美洲的玛雅人也开发了装饰性假牙。公元600年,颚骨上的三颗牙齿被贝壳取代。从假牙周围的骨头开始再生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些外壳是在病人一生中安装的。

然而,假牙的发展显然跟不上历史的车轮。中世纪的牙医认为蛀牙和疼痛是由牙龈中的“蠕虫”引起的。这个理论让他们根本不想使用假牙。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门牙脱落,导致面部肌肉向内凹陷。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当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她把细棉布塞进嘴里。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肖像(信息地图)

到17世纪末,假牙又出现了,但通常只有有钱有地位的人才能得到假牙。安装好的假牙用丝线附着在相邻的天然牙齿上,而整套的下牙齿需要用手雕刻出来。除了使用传统的牙科材料——骨骼或象牙作为假牙,还有一些银制的假牙和一些珍珠母制的假牙。

18世纪初,巴黎的一位名叫福查德的牙医对牙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成功地固定了假牙——用钢弹簧固定了整套上下牙齿。然而,即使在这些弹簧的情况下,它们也很少被正确安装,并且传统的造牙材料被唾液腐蚀。使用一段时间后,它们会分解并在口腔中发出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古罗马妇女用金线连接假牙。(照片来源:国际在线)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牙医引进了瓷器。整个上下两排牙齿可以由一整块瓷器模制而成。这样,一套坚固耐用的假牙就制成了,但它们仍然不舒服。自1845年以来,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大大改进的单颗瓷牙,它可以一颗一颗地放在牙龈上。

19世纪,大多数牙科创新来自美国。例如,美国人发明了硬橡胶假牙。这是一种通过硫化硬化的橡胶。它既便宜又容易加工。根据口腔的印象,将牙齿放在硬橡胶模拟牙床上。由于这种良好的匹配,上面的假牙可以自己固定。从那以后,由赛璐珞制成的假牙出现了,进一步提高了假牙的质量。(注:纤维素中的一些羟基被硝化后会得到热解木质素。将鹿蹄草溶解在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中,然后加入樟脑等进行蒸发,得到一种加热时软化、冷却时变硬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赛璐珞”。)

如今,随着牙科医疗技术的进步,义齿材料越来越陈旧,越来越难以区分义齿和真牙。此外,假牙还被用作装饰品(如下图所示)。然而,牙医提醒人们假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相邻天然牙齿的负担。因此,口腔中的每颗功能牙都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近年来,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经鉴定了一系列来源于口腔和颌面部组织的干细胞。在不久的将来,牙齿修复专家将能够用真正的牙齿替换掉缺失的牙齿。那时,对人类寿命延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假牙应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迪拜牙医创造了“当地风格”假牙:镶金钻。(信息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双截棍是谁发明的 谁发明了双节棍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双截棍,人们可能会想到李小龙,可能会想到周杰伦,那么双截棍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双截棍是宋太祖赵匡胤创始的,双截棍是由宋太祖一个随身兵器演变而来,这个兵器就是盘龙棍。当时的盘龙棍和现在的双截棍在形态上还是不同的,由于历史的变迁,双截棍被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双截棍多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武术运动,对于防身用处不大。练习双截棍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在国际上,世界双截棍协会是双截棍的领导组织,双截棍也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武术运动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发明专利审查时间是多少天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创造发明的产品要想获得专利,必须要经过商标专利局的审核才能够正式被授予,那么,发明专利审查时间是多少天呢?不同种类的专利权如何维权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一起来了解关于这方面的名誉维权小知识吧。

第一,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的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为争取时间,申请人可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早日公布其申请,如果申请人已经办妥了实审请求手续,申请将进入实审程序,专利局会发给申请人,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第二,在实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根据申请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因此,申请可以在提交申请的同时就请求实质审查,另外,申请人提交的各种申请文件是否符合《专利法》的要求、在审查过程中是否要来回修改或补正、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审查员的工作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审批的时间,一般说来,一件发明专利需要约三年时间才能获得专利权,如需补正或者多次陈述意见,则审查时间相应延长,最长甚至需要七年或者八年的时间。

第三,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十八个月后公开,如果公开后即提出实审的话,一般是二通后授权,这样就是二年多的时间,总之是要看具体的案子情况和审查员,法律是不限审查时间,只对申请人的答复时间有限制(一通4个月,二通及以后是二个月)。也可申请时即提出提前公开并实审,这样会快些,但最快不会早于十八个月授权。

综上所述,法律不限制发明专利的审查时间,不过按照实践经验来看,一件发明专利需要约三年时间才能获得专利权,如需补正或者多次陈述意见,则审查时间相应延长,最长甚至需要七年或者八年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航服的制作原理是什么,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现如今的科技发展很迅速,但依旧有很多科学技术是参照仿生学来进行研究的,据了解宇航服的出现,就是受到了地球上某种动物的启发,那么问题来了,宇航服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

科学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长颈鹿的脖子虽然高,但是其血液可以通过紧绷的皮肤快速流通,而专家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生产出能够保持宇航员正常血压的宇航服。宇航服上安装着充气装置,随着火箭火飞船的速度提升,宇航服能够适当充入气体,从而给宇航员的血管造成一定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同时,宇航员腹部以下全都是在没有空气的密封装置里的,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小腿以下的压力,这样可以使身体上半部分的血液顺利向下肢流动。

综上所述,宇航服是根据长颈鹿的的启发制作而成的,目的就是保证宇航员的正常血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呢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叫候风地动仪。但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

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很像一个大酒樽,圆径有8尺。仪器的顶上有凸起的盖子,仪器的表面刻有各种篆文、山、龟、鸟兽等花纹。

仪器的周围镶着8条龙,龙头是朝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排列的,每个龙嘴里都衔着一枚铜球。 每个龙头的下方都蹲着一只铜铸的蟾蜍,蟾蜍对准龙嘴张开嘴巴,像等候吞食食物一样。

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传来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滚出来,落到下面的蟾蜍嘴里,发出激扬的响声。看守地动仪的人听到声音来检视地动仪,看哪个方向龙嘴的铜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地动仪是东汉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张衡会发明地动仪是因为当时全国地震频繁,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张衡亲身感受到这种痛苦决定要研究一种仪器来掌握地震的动态,经过长期的研究在阳嘉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是南阳五圣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迷彩服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现在军人为什么穿迷彩服?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当兵的人热血方刚,确实是这样,军人们总是给人一种非常硬朗坚强的感觉,不怕苦不怕累。拥有坚强的斗志和毅力。当然了,一般军人都非常喜欢穿迷彩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迷彩服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为什么军人都喜欢穿迷彩服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论是敌方还是己方,所有的参战人员都会穿一种被称为“迷彩服”的军服进行作战。正是因为有了它的鼎力帮助,参战的官兵们才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作战环境中很好的生存并有效的打击敌人。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军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来了迷彩服作为作战服装的发展方向呢?还是让我们看看迷彩服带给大家的故事吧。

最早的军服没有统一的颜色要求,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选择什么样的作战服装,完全凭借指挥员的爱好和兴趣。我国宋代,就有人指出:“古者戎服,上下一致,皆重赤。”说的是军队官兵一律穿深红色服装。

真正意义上的军服出现在15世纪,西欧出现了雇佣军以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正式规定了统一的军服,而且不同兵种军服颜色不同:禁卫军穿白色军服,龙骑兵穿红色军服,步兵穿灰色军服。同时,各色军服上的佩饰艳丽,十分醒目。

而第一次军服革命,是因为有了英国人的教训。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在南非发动了一场英布战争。,与当地的布尔人发生了长达三年时间的战斗,虽然英军拥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充足的兵员,并且布尔战士人数少,只有英军的1/5。但最终却是英军伤亡惨重,根本原因就在于服装上。

布尔人发现,英军穿的都是红色军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热带草原的绿色中格外醒目,极易暴露。布尔人从中受到启发,立即将自己的服装和枪炮都涂成草绿色,便于在草地和丛林中隐藏。因此,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英军、突然发动袭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国在统一的绿色军服上,根据不同作战地区的战场环境,如沙漠、荒原、山地、海洋、雪地等,选择了不同的作战服装,并取得了很好的战场隐蔽伪装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单一的色彩容易被敌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用多色变形块组成的花衣服。这种花衣服更适合在多种颜色的山野、草地中隐蔽。从外观上看,其类似现代的迷彩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国不断的把各种新技术应用到迷彩服中,现在的迷彩服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隐蔽,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迷彩服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迷彩服

迷彩服是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保护色图案用于伪装的服装。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目力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

迷彩服是作训服的一种基本类型。“迷彩”是由绿、黄、茶、黑等颜色组成不规则图案的一种新式保护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与周围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仅能迷惑敌人的肉眼侦察,还能对付红外侦察,使敌人现代化侦视仪器难以捕捉目标。迷彩服最早是作为伪装服出现的,希特勒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为“三色迷彩服”。后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装备了“四色迷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1、毕升:毕升是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2、蔡伦: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3、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具体的发明者已经没有考证了,但人们公认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和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也认为孙思邈就是火药的发明者。

4、指南针,相传是公元前2700年的轩辕黄帝发明的。中国先民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浙大团队发明紧急止血救生衣 将于今年8月问世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浙江大学的公开号码,浙江大学团队已经发明了一种带有快速止血黑色技术的救生衣,将于今年8月问世

据报道,浙江大学化学系的范洁教授的团队最近发明了一种“紧急止血救生衣”:一种由沸石棉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t恤在外观上与普通t恤没有区别,但特殊成分可以阻止动脉血液的涌出,为生命节省时间。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许多直径约为5微米的小球附着在每根棉纤维上。这些“球体”是沸石颗粒。事实上,沸石用于止血已有很长时间,其凝固过程可从120秒缩短到12秒,具有紧急止血的能力。

范洁对沸石进行了彻底的升级和改造,并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阐明了沸石快速止血的分子机理;其次,沸石材料成功地在棉纤维上“生长”,使得生产紧急止血毛巾或救生衣成为可能。

经过测试,这种新材料的止血效果比美国战斗纱布好。用美国战斗纱布按压10分钟后,它仍在流血。然而,使用沸石-棉纤维复合纱布的伤口在按压5分钟后已经成功止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哪种动物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防毒面具发明过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防毒面具主要是根据野猪发明,为了抵抗德国的毒气攻击,英国以及法国的科学家就发现野猪可以过滤毒性的原理,接着就按照野猪的嘴巴去制作一些防毒面具。这是一种防护用品,可以保护呼吸器官,面部眼睛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第1次是出现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

防毒面具的研发

1915年的4月22日掀起第1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为了有效扭转趋势,就决定在英法军队的阵地上去释放一些有毒物质,导致众多官兵当场中毒。这也是世界军史上第1次出现的大规模毒气战争,在经过这一次的战斗之后,英法联军元气大伤。为了避免后期造成的影响,因此让政府尽快去研发一些可以达到防毒效果的器具。

防毒面具研发的过程

科学家来到被毒气熏蒸过的地方展开实地调查,此时莫名的发现在这里有很多的野猪。在这里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无论是昆虫还是雀鸟,又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大型动物,基本都已经中毒身亡,却只有野猪,照样可以安然无恙的活了下。经过研究发现野猪总喜欢用长嘴巴去寻找食物,在闻到一些有刺激性异味时就会躲避。当德军在释放有毒气体时,这些野猪非常的聪慧,早就已经遮掩好自己的嘴鼻,这才顺利的度过这一次的灾难。在经过科学研究之后发现野猪在用嘴拱地之后,这些松软的土壤就可以有效过滤毒气,能够减少伤害。

防毒面具研究成功

两国科学家在这个事件中得到启发,根据泥土可以有效过滤毒性的原理,就选择一些可以保持空气畅通,而且还可以吸附有毒物质的木炭,按照野猪嘴巴的形状去研制出第1批防毒面具。而如今在各个地方都已经开始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们从那种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从野猪身上得到启发发明防毒面具。当野猪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时,他们会用鼻子在地上使劲拱,鼻孔中的土壤和落叶就会像过滤器一样过滤掉有害气体。科学家们根据这个原理,在面具上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猪鼻子的过滤器,制成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是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也是单兵防护用品,戴在头上,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气、粉尘、细菌、有毒有害气体或蒸汽等有毒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防毒面具产生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防毒面具的研制工作,各种各样的防毒面具相继问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防毒面具在防毒能力和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防毒面具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军事防护扩展到工业防护、劳动保护和应急救援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防毒面具作为个人防护器材,用于对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皮肤提供有效防护。面具由面罩,导气管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可直接与滤毒罐或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直连式;或者用导气管与滤毒罐和滤毒盒连接使用,称为导管式。防毒面罩可以根据防护要求分别选用各种型号的滤毒罐,应用在化工、仓库、科研、各种有毒、有害的作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活字印刷术发明时间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活字印刷术是由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的,主要步骤如下:制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一次重大历史变革,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

详细内容

1

中国的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2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生产工艺是: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时单独捡出。

3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4

毕昇发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5

今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印刷术不断推出,但毕昇发明的那种古老的印刷术无疑为它们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酒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酒是夏朝的国君杜康发明的,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生活中很多人都爱喝酒,我们常见的酒有白酒,啤酒,红酒,各有各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那么问题来了,酒是谁发明的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吧!

详细内容

1

杜康,《史记》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道家。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2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酒的象形字,至周朝,我国的酿酒技术就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札记》、《周礼》中都记载了酿酒的过程,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述了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情景,唐代时流传下来的《酒经》中说:“王绩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

3

据1991年《虞城县志》载:“虞城自古就是‘糟坊相连,闻香下马’的著名酒乡。”“虞城县酿造业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酿酒鼻祖杜康就在这里发明秫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锅包肉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锅包肉是光绪年间的郑兴文发明的。清朝时期,六岁的郑兴文和父亲一起来到北京,他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后来拜师学艺。1907年,他在衙门当上了官厨,主要负责杜学瀛的饮食。道台府里经常宴请外国客人,而外国人喜欢酸甜口,杜学瀛就让厨师改变菜肴口味。郑兴文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然后起名锅包肉。

郑兴文发明的锅包肉非常受欢迎,外国宾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渗透到肉里,所以起名为锅爆肉。外国人发“爆”音为“包”,久而久之,就演变为锅包肉。

锅包肉,原名叫作锅爆肉,是东北地区的一道特色名菜,它是由溜肉段这道菜品衍生而来的,把猪的里脊肉用淀粉或者鸡蛋包裹起来,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要炸熟,第二次要炸色,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的时候用葱花和香菜加以点缀,外酥里嫩,口味酸甜,非常可口。

郑兴文是京都的茶商世家,他的一生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六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处做生意,因为经常应酬,品尝许多美食,造成他的口味很刁,朋友戏称他为“美食家”,因此他逐渐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就送他去学习厨艺,出师之后便设计现在的“锅包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除了帮你解除痛苦,麻醉师还发明了呼吸机!

全文共 186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氧气对人体是不可缺少的。简而言之,我们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也是人体最基本的客观生理现象。仔细观察显示,严重昏迷和呼吸困难的人,或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病人,都戴着口鼻面罩吸氧。

呼吸机可以替代、控制甚至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它广泛应用于急救、麻醉、重症监护和呼吸治疗等领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救生呼吸机(Sohu.com)

氧疗的使用人为地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呼吸机挽救了无数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谁知道这个伟大仪器的发明者实际上是一位科学家呢?医疗设备制造商?不,是麻醉师

快乐带来悲伤,致命病毒进入丹麦

1951年,第二次“世界小儿麻痹症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因为乔纳斯·索克博士刚刚发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这种传染病即将成为历史。所有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开心地笑了。然而,快乐的聚会导致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事实证明,许多医生和护士都隐藏了病毒携带者。他们把病毒带到了丹麦。第二年,哥本哈根爆发了一场瘟疫。仅布莱盖的丹姆医院,丹麦最大的医院,每天接收大约50名重病患者,这远远超出了医院的能力。

这种病毒会破坏神经系统对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导致患者无法自主呼吸。许多病人死于哮喘,因为他们不能呼吸。因此,迫切需要人工呼吸工具。

在危机中,小麻醉师承担着沉重的责任。

事实上,在192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呼吸辅助设备,绰号“铁肺”。它有点像气泵,用金属盖从颈部以下密封病人。盖子里有一个控制气压的阀门。当辅助呼吸时,罩中的气压降低,肺部将被强制扩张,空气将自动进入肺部。然而,医院拥有的机器数量有限,供不应求。此外,由于病人被封闭在铁箱中,护理和贴身治疗是困难的。最重要的是,这种体外“负压通气”效果不佳,死亡率高达80%以上!

我该怎么办?看到瘟疫后的高死亡率和恐怖场景,医生们急于找到一种比“铁肺”更有效的辅助呼吸的方法。正当整个医院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位老医生向院长推荐了明智的麻醉师Ibsen。当时,麻醉师只负责在手术前给病人麻醉。他是一名“技术员”,而不是一名正式的医生。因此,迪安·拉森并没有对他寄予太大的期望。他把死马当成活马医,让他进入护理病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压通气,呼吸机原型诞生

一个名叫维基的14岁女孩躺在病房里。那时,由于缺氧,她的脸变紫了,她喘着气,四肢麻木,不省人事。迪安·拉森已经给她诊断出病毒已经侵入了大脑组织,已经没有希望了。易卜生摸了摸病人的皮肤,测量了他的血压和体温,确定这只是缺氧的迹象,并请医生来给病人输氧。没有“铁肺”的帮助,你只能依靠自己来供氧。易卜生决定尝试。他叫来一名医生,命令他切开维姬的喉咙,在气管上开一个切口,插入一根管子,管子的另一端接一个氧气袋,然后易卜生开始手动挤压氧气袋,试图通过“正压通气”给维姬的肺部充入氧气。

图片与原文无关(网络图)

然而,维基的气管狭窄、堵塞,无法接受氧气。看到孩子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易卜生焦急万分。突然,他想到了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麻醉方法:用箭毒麻痹病人的呼吸肌肉群,让病人自主停止呼吸,然后用人工方法维持病人的呼吸,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麻醉剂的使用。想到这里,易卜生立刻给了她一块麻醉剂巴比妥。薇琪在麻醉时,气管痉挛消失了。在这一场景中,易卜生立即开始挤压氧气袋,给维姬供氧。慢慢地,维姬的脸看起来好多了,出现了潮红,他的体温和血压恢复正常。

看到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迪安·拉森命令医学院的学生们集合起来,给病人们人工供氧,直到瘟疫结束,许多生命得以挽救。后来,人们把呼吸机换成了电动的,不再需要手动挤压氧气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吸机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被应用于同步功能、通气模式和报警功能更好的呼吸机,如新生儿E-100呼吸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呼吸机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具备了全面的报警功能和各种监测显示系统,如SIEMENS300、Bird8400、Bear1000、DragerEvita2等机器。

如今,大多数呼吸器都配有软件接口,一些制造商还提供各种管理软件,可以显示、存储、记录各种设置的数据和监控数据。未来,呼吸机将更加完善,具有微电脑控制、完美的性能、直观的操作和人机对话的实现。

现代先进呼吸机(HC360)

-

参考: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谢,张林,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年2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