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猫需不需要社交(汇集九篇)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哪个年龄段的女人最需要男人?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为什么说“女人三十以后,越来越需要男人”?哪个年龄段的女人最需要男人?

浏览

7490

文章

9

篇1:南非传统社交礼仪与商务礼仪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南非素有“彩虹之国”的美誉,由于拥有富饶的土地、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多元化的文化、完整的乡村城市规划、清新的空气、一流的道路建设,因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光游客和企业家前來南非一探究竟和投资。

那么南非的传统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有哪些呢?具体如下:

南非社交礼仪:

南非传统礼仪可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

黑白分明是指:受到种族和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与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各有不同;

英式为主是指:在南非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白人掌握着南非政权,西方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式的社交礼仪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称呼为“先生”、“小姐”或“夫人”。而在南非黑人部族里,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南非黑人社会交往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他们习惯用鸵鸟毛、孔雀毛来赠予贵宾和珍贵的客人,此刻得体的受赠做法是将这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是头发上,以此表示对赠送者的尊重。

南非商务礼仪:

着装:在南非进行商务活动时,需穿着保守样式的,色彩偏深的套装或裙装,两件套或三件套的西装均可。

地点:在南非进行商务活动时,地点一般会选择在私人俱乐部,或对方的家中。

语言:在南非进行商务活动时,持英语名片最为方便,在商务谈判桌上,只允许使用英语对话。

握手礼:在与人握手时,如果握的有气无力,则表示不够真诚,因此用力的程度和自己对对方的友好态度是成正比的,越真诚则握手力度应越大。

交谈:南非人为人处事非常大胆直爽,因此在与对方交谈时,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过度的委婉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南非人习惯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在交谈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在交谈中不经意的冒犯到对方。常见的一些手势如下:

举起和挥动右手并竖起大拇指,双目注视,表示尊敬;

五指握拳不停地挥动,表示诅咒和谩骂;

用拇指和食指做出“打响指”的动作,表示对话题很感兴趣,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

用手指迅速的刮自己的耳朵,表示话不投机;

一只手摸另一只手的手背,表示此事与己无关;

两手掌心朝上,表示对此事有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社交场合中与人交谈需要注意的礼仪

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交场合中与人交谈需要注意的礼仪,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社交场合中与人交谈的要求

1.选择高雅的内容。应当自觉地选择高尚、文明、优雅的内容,例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典故,以及政策国情、社会发展等话题。不宜谈论庸俗低级的内容,如男女关系、凶杀惨案,更不应参与小道传闻的道听途说。

2.选择轻松的内容。在交谈时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给交谈对象带去开心与欢乐的轻松的话题,除非必要,切勿选择那些让对方感到沉闷、压仰、悲哀、难过的内容。

3.选择擅长的内容。交谈的内容应当是自己或者对方所熟知甚至擅长的内容。选择自己所擅长的内容,就会在交谈中驾熟就轻,得心应手,并令对方感到自己谈吐不俗,对自己刮目相看。选择对方所擅长的内容,则既可以给对方发挥长处的机会,调动其交谈的积极性,也可以借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谦恭之意,并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还是选择对方擅长的话题,都不应当涉及另一方一无所知的内容。否则便会使对方感到尴尬难堪,或者令自己贻笑大方。

4.回避忌讳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忌讳的话题,因此在交谈时务必要注意回避对方的忌讳,以免引起误会。例如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不询问对方单位的机密事宜等。

由于中外生活习惯的差异,许多国内司空见惯的话题往往是触犯外国人禁忌的敏感内容。因此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尤其要注意回避对方忌讳的话题。例如,过分地关心他人的行动去向,了解他人年龄、婚姻、收入状况,询问他人身高体重等,都被外国人视为对其个人自由的粗暴干涉,是交谈所不宜涉及的。

社交场合中与人交谈需要注意的礼仪

世界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好的习惯比存在银行里的一笔钱,不断地收到利息;一个坏的习惯好比欠了一笔债,是要不断付出利息的。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在生活与交际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将仪表养成良好的习惯,表现出最佳形象。与人相处、交谈时应意到如下几点:

1、不要总是摸后脑勺,这会让人觉得你不成熟,没有社会经验;

2、在交谈时不要把玩手上的东西,这样会被认为是不尊重的行为,有些人讲话时总是喜欢拍打对方来引起注意,其实这种动作很轻浮很令对方反感;

3、坐着时不要抖脚或两条腿不停地摆动,特别是脚尖不停地打着节奏,这会使人对你主生很高傲、不可接近的感受,同时也被为是一种缺乏社会修养的行为,让人反感;

4、避免做脸部动作,无论是坐着、站立或是与人交谈时,不能当作客人的面或背着做鬼脸、挖鼻子、掏耳朵等不雅动作。这样会被人认为心神不宁,处于某种不安的状态;

5、讲话时举止应大方,不要越讲越往对方靠近,有时甚至与对方身体接触到,或与对方交谈时距离越来越远,当对方一有不同意见时就摇头晃脑,会使人误认为你很不友好,这显然是违反了社会交往礼仪的原则,非常的不礼貌。靠得太近或离得太远都是不要取的,如果靠得太近稍有不甚就可能把口沫溅到别人脸上,如果对方是异性这样就会引起对方的戒备;

6、不要过分地关心别人的信息,由其是一此别人不愿意透露的信息,更不能到处打听,会让对方对你不满;

7、不要交谈时不要过多表现自己的想法,在人多的情况下不要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又打手势又指挥别人,甚至用手拍拍说话人让自己先说,都是不礼貌的;

8、在交谈时不要谈别人忌讳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欢与忌讳的事情自然也有,对别人忌讳的话题要自然地避开,不经意间触范了要马上回避并致歉;

9、交谈时不要只顾自己的欢点与话题,完全不在意对方的感受,不管其喜不喜欢一味的推崇自己的观点,像放机关枪一样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这会让人讨厌而且让人认为蛮不讲理;

10、 在与人交谈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抢话题,还没有等人说到点子上就把别人的话题打断,这样往往容易打断别人的思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人先讲观点再论证,但有的人更喜欢先论证再引出观点,所以我们应该先听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11、 交谈时不要轻率地下断言,双方交谈的问题较为复查,各自都有一定的想法时,先听对方所谈问题的观点看看对方反应,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不能还没等对方说完就为对方的观点下定论,这样是不对的,不尊重别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意大利人的社交礼仪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人见到外来客人,总是会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寒暄问候,有时也行举手礼。亲朋好友相见,除握手外,还要拥抱并相互贴对方的面颊。异性之间可以握手问好,也可以男性吻女性的手背来表达礼仪

意大利人说话时喜欢靠得近些,双方的间隔一般在30-40厘米,有时几乎靠在一起。他们不喜欢在交谈时别人盯视他们,认为这种目光是不礼貌的。

如果向意大利人问路,即使是陌生人,对方也会热情指点,耐心解答,有时甚至会开车将问路人送到目的地。

在意大利,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

意大利人时间观念不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十几分钟或2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真是对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法国常见的社交礼仪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标注。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都是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瑞典的这些社交礼仪需要注意,赶快收藏起来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1、打招呼:

瑞典一般习惯初次见面握手,同时报上自己的名字,假如一开始没做这个动作,在之后就会显得有点尴尬了。在聚会时遇到不认识的人,四目交接时会握手交换名字, 以便开启交新朋友的大门。

熟人见面时都会主动打招呼,并互相问候。与外国客人相见时,通常以握手为礼,有时也行接吻礼,在一般情况下,互不相识的人初次交往时要介绍。其介绍的原则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

2、交谈仪态:

瑞典人在与客人交谈时,一般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他们不习惯靠得太近。他们喜欢在交谈时直视对方,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示。

3、交谈忌讳:

在和瑞典人聊天或是交流的时候要多加注意聊天的内容,以防涉及瑞典人的交谈忌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聊天时不宜询问对方的个人隐私,像对方的薪水等私人问题,最好不要提及。除此之外,买东西时频频询问价钱,或总是把便宜和贵放在嘴边,也会令瑞典人有些反感,因为瑞典人认为金钱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社交恐惧症有哪些表现?社交恐惧症需要治疗吗?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社交恐惧症表现

一般在正常的社交场合上会感觉到不适应感,有很强烈的抵触感,害怕跟对方有视线的接触,而且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受到对方的关注等。

2

面对现实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不可以避免地要参加社交活动,人毕竟不是独居动物,要学会跟别人相处,你要找出让自己感觉到恐惧的原因,面对现实,并加以克服。

3

拒绝消极

不要有消极的思想,不用担心自己的举动会受到别人的过多关注,应该主动跟别人相处,而不是担心自己被别人“发现”。

4

不要有压力

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不管是小型活动还是大型活动,都要积极参加,让自己能够融入进去,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5

社交恐惧症需要治疗

社交恐惧症虽然是一种社交障碍症状,可以咨询心理医生,但最终还是在于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德国社交礼仪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包括握手礼、时间观念、送礼、称谓礼仪、邀请礼仪、问候礼仪。

与德国人握手时,一是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如果对方身份高,他先伸手才能与之握手。

德国人非常注意时间观念,如果与德国人有约会可能延迟几分钟,对方就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建议如果是重要的约会,最好提前5到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如果真的没办法准点到,一定要打电话提前告诉对方。

如果被邀请到德国人的家里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请记得带上鲜花。如果鲜花是用纸包裹着的,请记得要在进门之前取下外面的包装。

德国人对称谓比较重视,称呼不当会被认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

在德国,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请信,往往还注明衣着要求,这并非多此一举,因为谁也不想由于穿戴不符而出洋相。接受邀请之后如中途有变不能如约前往,应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

对于不认识的陌生人,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中、宾馆中、电梯中,都相互打声招呼,问声“您好”。还需要注意,在和德国人交谈时尽量说德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孩子的社交 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他们最需要这样的撑腰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保护孩子免受社交暴力伤害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明确表示支持,切断暴力来源,积极沟通解决问题。社交问题一直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社交暴力的问题愈发突出。最近,一则关于一名高三女孩被网络暴力围攻的视频引起了广泛讨论。

一、孩子的社交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在学校,孩子们常常因为个性或行为上的不同而遭受到孤立、言语暴力甚至身体暴力。这让我们思考,当孩子因为自己的独特之处受到排挤时,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很多网友对那名高三女孩的网络暴力行为表示不解,这或许源于他们自己并未付出过那么多努力。他们将那名女孩视为“个例”,认为她与大众不同。然而,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某些独特之处受到霸凌,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二、孩子的社交问题与家庭息息相关

我们需要保持乐观,同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如果孩子遭受孤立,家长需要迅速给予支持。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首先要向孩子坚定地表示:“这不是你的错,是别人的错。”这种态度可以帮助孩子远离自责,免受家长责备的压力。

我们必须避免把他人的错误归咎于孩子,也不能惩罚他们。家长应该树立明确的立场,用言语、行动和态度告诉孩子,“你没错,爸爸妈妈支持你!”这种情绪上的支持非常重要,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

三、当孩子面临霸凌时,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切断暴力来源

就像成年人一样,孩子也很难承受心理暴力的压力。如果孩子的身心已受到影响,家长可以考虑暂时让孩子暂停上学,切断与施暴者的接触,保护孩子的心灵健康。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我们暂时不去学校,但妈妈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四、积极的沟通和取证是解决霸凌问题的重要步骤

家长首先要区分打闹和霸凌的不同,霸凌通常表现为对某一人的连续性言语和行为欺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时间、地点等细节,并记录下来。然后,家长可以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明确表示寻求帮助,而非是要制造麻烦。如果学校未能妥善处理,家长应当保留证据,并寻求更高层次的解决途径,甚至考虑法律帮助。

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时,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能够给予孩子力量,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社交技巧:安慰是需要共情而非同情

全文共 2490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的安慰才算是安慰?有人觉得,同情就是好的安慰。随口说的一句“虽然是挺惨的,但你其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要的安慰,并不是解决的方法或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社交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同情和共情的区别是什么?

共情(empathy)和同情(sympathy),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希望帮助他人的表现,他们在英文拼写里也只有一点点的不同,但是两者在心理学的含义上却非常的不一样。

同情和共情是两种概念:同情是一种自恋,而共情是一种能力。

共情就像是你掉进了一个黑不见底的洞里,然后对方下来跟你待在一起,让你知道你不是孤单一个人;

而同情则是站在洞边向你喊道:“你为什么不爬上来呢?”

同情你的人会觉得你很可怜,所以他们通常会希望你能够乐观向上一些。

比如你说“我的婚姻糟糕透了”,他说“你好惨,但至少你还可以选择离婚”;

你说“我丢掉了我的工作”,他说“你真倒霉,但至少你可以再找一份更合适的工作”;

然而这样的安慰,不仅毫无帮助,还可能会引起你的愤怒。所以我们说,没有理解的爱是干巴巴的,会刮伤彼此。

我有一对夫妻来访者,在妻子向丈夫抱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时,丈夫总是劝导妻子往积极的那一面想,叫她看开些,妻子这时就不想再说了,甚至会破口大骂她的丈夫。

在这个过程里边,他们双方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之中。一方面,丈夫感到自己无力帮助妻子,因为无论他怎么哄、怎么鼓舞,妻子都开心不起来;另一方面,妻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但同时她又没办法让自己马上开心起来,因此她也觉得自己这样消沉是不好的,是错的。

其实共情和同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方能不能理解你的感受,允不允许你有情绪。一个同情你的人,他会劝导你乐观,或者出谋划策给你建议方案;而一个共情你的人,他只会陪着你,接纳和抱持你的情绪。

因此在安慰别人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努力尝试去让事情变得好些”。

当对方这样劝导你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他无法承载你的失落、难过、或者抱怨,他会感到非常焦虑,因此他其实很需要你赶紧好起来,以缓解他的焦虑。

为什么他会如此焦虑?因为在那一刻,你就是他内心小孩的投射。他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悲伤,所以他见不得你难过。

我们说同情,是自怜和自恋的结果。当一个人同情别人的时候,其实意味着他内心有一个受伤的小孩,而他把这个小孩投射到对方的身上了。因此如果他可怜你,其实他只是在可怜自己;即使他想帮助你,也是因为他想帮助内心的那个自己而已。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想的话会发现,在同情里面并没有心与心之间的链接,这只是一个自恋的体验和过程。

而共情则刚好相反,是一个心与心之间建立链接的过程。

共情是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要做到共情,你需要代入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去出发思考,辨别出对方的情绪并与之交流这种情绪,而且你对他的情绪不做任何评判。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共情,给予对方适当的安慰呢?

安慰一个人,不需要说太多

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些丧失之后,进入到哀伤的状态,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因此如果对方在哭,你不必要过于慌张或者焦虑。同时,你也无需问他为什么哭,因为他的眼泪本身已经在替他表达了。

甚至或许我们都不需要知道他为什么哀伤,我们只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哀伤,就已经是一种接纳和陪伴了。

当一个人陷入哀伤难过的情绪中时,他是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思考的,所以他可能会说出一些在你看来是不理智的、甚至是愚蠢的话,比如“我真想辞职一走了之”,或者“我要去砍死这个渣男”。

在这个时候,在我们最好尽量避免两种反应:

第一,轻易下结论评判对方。

比如他说“我真想辞职一走了之”,然后你说“你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呢?”。当你下结论去评判对方的时候,你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你们之间的链接就断掉了,你就变成了他的对立面的人。

第二,意图改变或说服对方。

比如他说“同事太阴险了,又摆了我一道,我真想辞职一走了之”,然后你说“这个时候辞职是不明智的,你应该把情况告诉上司让他知道这个事情”。

说实话,其实对方肯定比你了解公司内部的事情,你能想到的方法他也能想到,所以他向你倾诉的这一刻,他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建议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你的共情。

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他的观点,或者为他出谋划策。作为他亲近的人,此刻你的职责不是帮他思考或解决问题,而是照顾好他的情绪,让他自己恢复思考的能力。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尊重他的边界。

如果你真的想要说些话安慰对方,你可以尝试这样说:

“你并不需要马上开心起来,你可以待在难过里面,跟这种情绪处一会,我会陪着你。”

当你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

“我现在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还是很感激你告诉我这件事情。”

最后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一个悲伤的人不可能因为一句话就马上开心起来。

5

真正的安慰:不是同情而是「共情」

最近,我在微信里看到有些朋友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历,是关于他们被别人安慰后反而更难过的体验。

“别人来安慰我,我反而好像更难过了”,这对对方或者自己来说,都是个特别委屈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用这篇文章来给大家说说,同情与共情之间的区别,以及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安慰别人的方式。

为什么越安慰,越伤人?

群里的朋友们是这样说道的:

当我心情在低谷的时候,特别渴望有一种全然的接纳和温暖的鼓励,但是获得的却是家人的评判,我觉得很难受;

有一次我直接跟我朋友说,你可以不跟我讲道理吗?我只是想你安慰我一下……

很多人都这样,做不到高质量倾听。可能对方也希望帮到你,不是想指责你,但还是习惯性的给你建议出主意;

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向身边的人倾诉,常常换来的却是评价、讲道理、建议方案等等,这些都是无效的安慰方式。

最典型的场景是这几个:

你失恋了,闺蜜安慰你说,别哭,为了这个渣男不值得;

你工作被同事坑了,伴侣安慰你说,早知道这客户这么难搞,你当初坚决些拒绝就好啦;

你心情抑郁,吐槽说还不如自杀好了,朋友安慰劝导你,你不为自己着想也为父母想一下啊……

说实话,这种不叫安慰,叫补刀。每一句话,都让人听了心口更堵。

真正的安慰,必须是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的。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得了高分,

有的妈妈会说:儿子你好聪明!

而一个有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妈妈会对孩子说: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那么,什么才算是共情?共情和同情,是不是同一回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