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狼译文一屠晚归【20篇】

浏览

117

文章

213

篇1:咏萤火李白古诗译文 咏萤火李白古诗翻译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咏萤火古诗译文为:雨滴打在灯光上,灯却没有熄灭,风吹动的时候灯光更加的清晰了。如果是要到天上去,一定要当月亮旁边的一颗星。全诗为: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咏萤火》作者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这首《咏萤火》诗中句句写萤火,却未见萤字,全诗活泼清朗,晓畅自然,又兼比喻、夸张、想象之美。一、二两句以务实的笔法赞美萤火虫,突出萤火虫的整体视觉形象;三、四两句展开想象,以务虚的笔法为萤火虫定位。展现了一个健康向上、真率活泼的少年李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狼其三文言文原文翻译 狼三则其三的译文和原文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狼其三文言文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翻译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

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狼其三道理总结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也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天祥传的过零丁洋中的爱国名句 过零丁洋的原文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后羿射日文言文翻译 小古文后羿射日的译文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尧统治的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将庄稼都晒干了,花草树木也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出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泽地荒野去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死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祸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天子。

《后羿射日》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后羿射日》的传说

远古时期,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野望译文 野望译文王绩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野望》的译文:傍晚时分,伫立在东皋村头远望,来回地走,不知该去哪里。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

王绩 〔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野望》的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奠定了整首诗抑郁的基调。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秋天山林之静景,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尾联时,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早寒江上有怀译文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作品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此诗首联起兴,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二联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尾联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全诗透露出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中间两联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观书有感译文 《观书有感》译文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翻译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译文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经不是旧时候的光景了。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万艘船经过,枯萎的树木面前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未来积极豁达的情怀,也显示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这首诗前面四句低沉愤懑,叙述了自己的不幸,但是后面四句却高昂乐观,表达了自己积极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告诉我们要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翻译 文中的绣衣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43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语文考高,有一道古诗词题目引起了一些讨论。题目是一首辛弃疾写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中诗词里的“绣衣”给出的解释是官服,但有人认为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官服,而是李正之的提刑身份。那到底这里的“绣衣”应该怎么解释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下这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还有着后面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高考北京市语文卷中,有一道古诗文阅读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就试卷截图来说,这里存在几处明显错误。其一,第一句中“一杯送”和“绣衣行客”之间应有逗号,这是由《满江红》词牌的格式所决定的。其二,注释[3]对于“相如檄”的解释中,将“司马相如”写成了“司法相如”。

不过,对高考试卷有深入了解的小强老师表示,网上流传的试卷应为扫描录入后的结果,正版试题断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文字错误。那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置于一边,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提刑”与“绣衣”的注释。

注释[1]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注释[2]绣衣:官服。

乍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实则经不起推敲。

01

先说说“提刑”。试卷注释[1]的说法虽不能说有误,然而并不准确,容易使一般读者误以为提刑是地方官员。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宋代的提刑属于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

所谓“提刑”,乃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贯彻其“强干弱枝”的国策,沿袭了前代由中央政府派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地方行政的老办法,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具体做法是,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监察区,称为“路”,在各路先后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分别负责某方面的政务,并具有监察地方官的职责,统称为“监司”。监司中,提点刑狱司的职责是:

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复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宋史?职官志》)

可见,提点刑狱司是专门负责司法审查、平理狱讼的机构,兼有监察职责。这个机构的主管官员被称为“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如景德四年《置诸路提刑诏》:“今择官诸路提点刑狱公事,具官云云,所至专察视囚禁、审详案牍。”(《宋诏令》卷161)

应该说,宋朝政府在提点刑狱司的设置上是寄予了厚望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个机构的作用,在提点刑狱官的遴选上也非常严格谨慎,一般都是选派精明强干、“性度和平,有执守”的官员充任该职。所谓“明主矜庶狱,选才从本朝”是也(司马光《传家集·寄陜西提刑江学士》卷7)。综观两宋之世,不少名公巨卿均有任职提刑的经历,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上不可多见的文化现象。其典型如杜衍(河东提刑)、周敦颐(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朱熹(提点江西刑狱公事)、陈傅良(浙西提点刑狱)、杨万里(广东提点刑狱)、文天祥(江西提刑、湖南提刑)。

当然,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宋慈。从55岁到64岁逝世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宋慈先后任广东、江西、广西、湖南提点刑狱,晚年更以宝谟阁直学士的身份,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不仅任职时间长,而且廉政爱民,执法严明,雪冤无数,是名副其实的“大宋提刑官”。

宋慈(1186-1249),南宋官员,著有《洗冤集录》五卷,被誉为“法医学之父”

总之,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提刑属于差遣官,其衔命而出,颇有代天子巡狩的架势,其民间形象无异于钦差大臣。

从这阙词的标题上来看,这首《满江红》是辛弃疾在送别友人李正之赴蜀地上任时所作。李正之的官职就是提刑,至于他担任的具体是哪一路的提刑,由于文献阙如,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按照北宋末年的监察区设置,蜀地分为四路,分别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南宋淳熙时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因而李正之任职辖区应该就是这四路中的一路。

02

再来说说“绣衣”。正如小强老师所言,“绣衣”在该词中并不是指官服,而应当指代的是李正之的提刑官身份。此处,辛弃疾用了典,而典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汉武帝时,天下盗贼蜂起,官员、豪强奢僭违制行为泛滥,为此,武帝特意任命一批他所信任的精明强干之吏为天子使者,分赴三辅和各地,督捕盗贼,禁察踰侈。一方面,皇帝指示,使者要谨记皇命,“指事而行,无阿私也”,是谓“直指”。另一方面,为了展示皇帝之使的权威和提高办事效能,皇帝赐以绣衣和符节(通常是一把象征权力和杀伐的小斧子),以示尊宠。于是,这批使者被称为“绣衣直指”,又称“直指使者”或“绣衣御史”。

由于“绣衣直指”直属于皇帝,拥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巡行所部,专行诛赏,天下百姓和官员皆谈之色变。如“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汉书》卷66)。又,江充拜直指绣衣,“时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请没入车马,令身侍北军,击匈奴,奏可。贵戚皇恐,见上叩头,愿得入钱赎罪。”从制度沿革的角度来看,“绣衣直指”是后世钦差大臣的前身。

由于有了武帝设“绣衣直指”的先例,后世历代由皇帝派出的使者通常也被世俗冠以“绣衣使者”之美名,或干脆简称“绣衣”。宋人所编《朝野类要》卷3《外台》对此有明确说明:

安抚、转运、提刑、提举,实分御史之权,亦似汉绣衣之类。

于是我们看到,在宋人的诗文中,转运使和提刑官等监司经常被称作“绣衣”,而提刑官被称作“绣衣”的情况最多。毕竟,就其职事而言,提刑和汉代的绣衣最为接近。比如:

北宋王禹偁《送丁谓之再奉使闽中》:“绣衣直指东南夷,入奏风謡受圣知。持节又从三殿出,演纶还较一年迟。朝中谬拜推贤表,江畔空吟惜别诗。郡印喧卑文会少,为君搔首落花时。”(《小畜集》卷11)

李觏《次韵答提刑孙都官》:“病树难随万木荣,闭门终日自愁萦。绣衣使者知何取,肯向民间问死生。”(《旴江集》卷36)

欧阳修《送张吉老赴浙宪》(“浙宪”指两浙路提刑):“吴越东南富百城,路人应羡绣衣荣。昔时结客曾游处,今见焚香夹道迎。治世用刑期止杀,仁心听狱务求生。时丰讼息多余暇,无惜新篇屡寄声。”(《文忠集》卷57)

即使在少数情况下,诗文中的“绣衣”可做“官服”讲,那也是特指提刑、御史一类官员的官服,绝非任何一个官员的官服都能称“绣衣”的。比如周敦颐回忆亡友何仲容(曾任江西提刑)的一首诗:

“兰似香为友,松何枯向春。荣来天泽重,殁去绣衣新。昼作百年梦,终归一窖尘。痛心双泪下,无复见贤人。”(《周元公集》卷2)

又如王珪《访别成献甫经历时新拜西台御史之命二首》之一:

“江上秋风吹绣衣,客槎西上渺天涯。得为李御平生愿,一识荆州是别时。栢署行分秦地月,棠阴好在召南诗。日边消息长安近,佇听朝趋上玉墀。”(《华阳集》卷2)

这两首诗中的“绣衣”一语双关,表面上看是指官服,实则以官服点出朋友的提刑、御史身份。

总而言之,“绣衣”一词的本义是皇帝御赐给直指使者的官服,后来直接被用来指代提刑、御史等代天子巡狩地方的官职或官员本身。具体到辛弃疾的词,“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一句中,“绣衣行客”自然不能解作“穿着绣衣的行客”,而应当理解为“身为绣衣使者的行客”,是提刑官的代称。

03

既然分析这首词,不能不提到词中的另外一个主角——李正之。作为辛弃疾的送别对象,这个李正之是何许人也?为何他的赴任能引起词人的如许感慨?

查李正之其人,《宋史》、《宋史翼》均无传,然借助其他传世文献的若干线索,仍可考其生平之大概。李正之名大正,正之是他的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年间入仕,初为遂昌尉,后为会稽令,“既至,得滞案数十,判决如流,无不快人心”(《浙江通志》卷157)。任会稽令时,“吏材治绩为八邑之冠”(《盤洲文集》卷46),因而得到当时名公洪适的赏识和举荐。淳熙年间,知南安军。“适郡赋税不办,豪猾梗治,大正理赋税,计利害,务穷其源,一郡肃然。每坐宴阁听事,终日忘倦,暇则习射于后圃云。”(《江西通志》卷65)可见李大正实在是一个当入《循吏传》的人物。除与辛弃疾有诗词酬唱外,李大正与当时士人韩元吉(1118-1187)、范成大(1126-1193年)、赵蕃(1143年-1229年)等人亦颇有往还。就此我们可以推算一下李大正的年龄,他应该与韩、范、辛、赵等朋侪相仿佛,如果取四人年龄的平均数,那么淳熙十一年李大正的年龄应在53岁上下,这与提刑官的级别也是大体对应的。

如《满江红》词及注释所显示,李大正于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为蜀地提刑,由江西入蜀,稼轩以词赠别。虽说“衔命万里,蔚为国光”,然而蜀地遥远,兼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单是赴任就让人胆寒踟躇,更何况莅任之后还要履行巡行所部的任务。当时的提刑司虽有固定的官厅,然而提刑官们一年当中难得歇上一口气,需要马不停蹄地在一路的州、府间巡按狱讼,平反冤狱,是真正意义上的“巡回法庭”。考虑到当时交通之落后和出行之不便,这项工作之艰巨可想而知。大正虽已过知天命之年,然而前方艰巨的任务,仍不免让他心生茫然,是以稼轩劝慰他“儿女泪,君休滴”,并且以前代名臣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功业来激励大正。

据朱熹为周敦颐所撰《行实》,周敦颐在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跋涉岭表,艰辛备尝,“不惮出入之劳、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亦必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已任”(《周元公集》卷4),完全是以儒家“为生民立命”的信条作为支撑。如果有人看过李保田主演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一定可以想象得到一千年前提刑官们的工作情景。当然,如果生当盛世,刑清讼简,人罕犯罪,提刑官似乎不必如此辛苦,正如北宋魏野在《送唐肃察院赴东川提刑》中所咏到的:“按察东川十四州,几多山水似蓬丘。清时应喜无冤雪,嬴得乘骢到处游。”(《东观集》卷4)那似乎很惬意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蜀地提刑任务之艰巨繁重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读韩元吉的儿子、诗人韩淲所作《李正之丈提刑挽词》:

犹记登龙日,分明捉月仙。精神超物表,才术本天然。符节多遗爱,玺书行九边。岂期归蜀道,乃尔閟重泉。

耆旧今零落,风流近所无。歌詩到元白,字画逼欧虞。为约言犹在,收书德不孤。階庭知有子,庆泽自相符。

字里行间对李大正的文采风流推崇备至。同时,挽词也告诉我们,李大正应该是在蜀地提刑的任上逝世的,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是积劳成疾。李大正官止于提刑而殁于公事,距离稼轩“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的期许自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天不假年,诗人当时一定黯然神伤,即便是千载之下的读者,也免不了一阵感慨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于易水送人一绝的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1

原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2

《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3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4

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秋行圃的翻译 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实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赏析

整首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中描绘出了一个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将视觉和听觉结合,使整首诗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杨万里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被誉为一代诗宗,代表作有《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新柳》等。

杨万里作品

1、《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论语12章的翻译 论语12章的译文翻译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第十二章的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翻译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译文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的意思是:规定不明确,指令不清晰,是将官的过错。“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的简介

《孙子吴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文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

孙子的简介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夏夜韦庄这首诗的翻译 夏夜译文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夏夜酷热,我把书桌搬到靠近池塘的东窗下,敞开衣裳享受这个夜晚特有的凉爽。望着满天繁星,我担心明天又会十分炎热,夜深露重,荷花的香味扑鼻,令我心旷神怡。窗外传来蛙叫声,屋里的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此时夜深人静,我正吟诵《秋兴赋》,不知不觉西边墙上梧桐树的影子已经消失了!

《夏夜》

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作者简介

韦庄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人,也是唐代著名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韦庄的诗大多都是以感旧、怀古为主题,词大多都是描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他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长安清明》、《秦妇吟》、《江外思乡》等。

韦庄作品

1、《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2、《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书有感的翻译 观书有感白话译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好像一面镜子被打开了一样,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不停闪耀浮动。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何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流淌出来,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的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的第一句描写出了方塘的清澈,将它比喻成可以照见世间各物的镜子;诗的第二句则是为了突出自己博大的胸襟。诗的三、四句就是讲道理了,告诉我们方塘之所以永不枯竭,那是因为它一直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就像我们应该不停接受新的知识,多读书,丰富自我。

朱熹简介

朱熹,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人们又称他为“紫阳先生”。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思想家,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代表作品有《春日》、《劝学诗》、《偶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念奴娇昆仑的诗意 念奴娇昆仑的译文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世界革命将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理想。

作品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床头捉刀译文 床头捉刀故事介绍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床头捉刀这个故事,就是讲曹操有一次要见一位匈奴的使者,但是曹操觉得自己的长相太丑,不能震慑到这位试着就让别人替代他。结果见完面,曹操问那使者魏王怎么样,使者却说旁边拿刀的才是大英雄,结果曹操借派人把这使者给杀了。从这个故事里也能看出,大枭雄曹操竟然也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心里是不是也有一幅曹操的自画像了呢。

《世说新语》曾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最初读这个故事时只是觉得有趣,近年来接触的人事多了,便有了一些感悟。

“自以形陋”一句,很多注释者解释为“自认为形貌丑陋”。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十分贴切。曹操的目的,是要威慑远国,所以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颜值,而是气质。

对于政治家而言,气质便是要有威武之气,要有王者之风。只有这样,才能“雄远国。”所以“形陋”之“形”,更多的是神形,而不是身形。

《论语》里面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厚重,成于中;威,是威严,形于外。无论是重还是威,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人的神形。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同时也是个读书人。对于重和威,是非常了解的。他要崔季圭代替他,其实是对自己的重和威没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的颜值没有信心。要不然,作为乱世枭雄的曹操,也就太肤浅了。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重而有威的人呢?在《法言》中,曾有人问扬雄:“何如斯谓之人?”

扬雄回答说:“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所谓“四重”,即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扬雄说:“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言,其实就是所谓“非礼勿言”,也就是不要胡说八道;重行,也就是“非礼勿动”,也就是不要胡作非为。

重好,就是要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误入歧途。至于重貌,其实就如曹操那样,重视自己的气质,所以扬雄也说“貌重则有威”,否则将会招致羞辱。

我们常常说不要以貌取人,其实这个“貌”,不仅有皮囊之貌,更有神志之貌。前者是先天的,同时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后者是自塑的,但它的保质期却远比前者长久。

并且,对于真正有见识的人,比如那个匈奴使者,往往能够看到真正的“貌”,不为肤浅的表现所蒙蔽。

当然,这位使者不幸因自己善于识人的慧眼而被杀了。但是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不也说明气质远比外在之貌更为重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野望译文 野望的全篇翻译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野望》的译文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青松古诗翻译 青松译文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树的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这首诗的作者是陈毅,这首诗赞颂了人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精神。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赏析

《青松》是一首比较明朗的现代诗,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的青松,实际上是借物咏怀,写人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才让这首诗充满了正直之气,读起来令人感动。

关于青松的古诗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孤松》

柳宗元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庚申正月游齐安译文 庚申正月游齐安译文是什么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庚申正月游齐安》的意思是:放眼望去,山下河的两岸都是柳树,俨然一副夏天的景象,而在山上,山的周围到处都是梅花,俨然一副冬天的景象。人还来不及跟上适应事物快速的奇妙变化,所以每年我都要趁着这个时节来欣赏这里的美景。

《庚申正月游齐安》

宋代,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庚申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游览了齐安(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齐安独特的自然风貌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于是意犹未尽地说,只要他还活着,以后每年都要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诗中第一句“水南水北重重柳” 显然写的是浓浓的春色: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但第二句“山后山前处处梅”,写的却又是冬景:顶霜傲雪的红梅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春天的景色与冬天的景色竟然在同一块齐安大地上共存,的确是一幅令人感到惊异的景象。

这种在齐安大地上于冬春交替时出现的景象,大概是别的地方很少看见的,所以诗人对此特别难以忘怀,于是吟出了第三四句:“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人的形骸和世间万物一样,始终是会化为乌有的。但是,只要我的形骸还没到化为乌有的一天,我是一定会每年都趁着这个时分再到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