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狼一屠暮行翻译和原文及注释(实用18篇)

你对急救日英文的了解有多少。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关于狼一屠暮行翻译和原文及注释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浏览

1261

文章

18

篇1:李广射虎小古文及注释 李广射虎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广射虎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那么这个李广射虎的原文翻译到底写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的加入哦,闲着也是闲着,一起来学历史知识吧,哈哈!

李广射虎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射虎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

李广射虎注释

1、中:射中。

2、镞:金属制作的箭头。

3、复:再。

4、尝:曾经。

5、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内。

6、腾:跳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亚夫军细柳原文注释翻译

全文共 20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周亚夫很多人应该知道的,他比较著名的是抵御匈奴和这个平定七国之乱了,而且周亚夫还是周亚夫之风这个说法,也是非常的知名的,当然还有一则这个《周亚夫军细柳》的文章也非常知名,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下,看看周亚夫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吧!

1、周亚夫军细柳原文

作者/两汉: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2、周亚夫军细柳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周亚夫军细柳注释

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大:大规模,大举。

入边:侵入边境。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祝兹侯:封号。

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备:防备,戒备。

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特指皇帝。

劳:慰问。

军:军队。

已而:不久。

之:到,往。

被:通“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彀(gòu):张开。

弩(nǔ):用机械发箭的弓。

持满:把弓拉满。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且:将要。

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

诏(zhào):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车骑:车马。

驱驰:策马疾驰。

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

徐:慢,缓慢。

持兵揖(yi):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为动:被感动。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已经。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

曩(nǎng):先前。

固:必,一定。

邪(yé):语气词,表示反问。

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车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语气助词

4、周亚夫军细柳创作背景

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吕后家族威胁到刘氏王朝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汉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因他的兄长绛侯周胜之有罪,他被封为条侯,延续绛侯的后代封号。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这篇文章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创作这篇文章的契机:“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吴楚之兵,亚夫驻于昌邑,以戹齐赵,而出委以梁。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犀怪原文注释及翻译 《犀怪》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犀怪原文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译文

我的家乡有一头石犀牛,它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近年来乡村里的人种植了很多小麦。夜里,小麦几乎被吃光了。牛的主人因为害怕被邻居告,就故意说:“(我)早就把牛关起来了,石犀牛像喘气一样流汗流很多,而且嘴巴里还有青草。吃了别人的小麦,就是这样子的吧?”大家都相信了他,说石犀牛年代久远成妖怪。于是种植小麦的人家就拿着石块,断了石犀牛的脚,不再怀疑邻居的牛。哎,邻居的牛吃了小麦,石犀牛被抨击。石犀牛的外形,一旦被破坏,它的坏名声也就被人们口口相传。凡事有什么不可以考察它的原理呢?

注释

1、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

2、艺:种植。

3、讼:诉讼,打官司。

4、揆:度量,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割席断交原文及注释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管宁割席》的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跟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了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的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的启发

《管宁割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也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晋国骊姬之乱原文翻译赏析含注释

全文共 446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晋国骊姬之乱”的故事,那么这个晋国骊姬之乱到底讲了什么呢?原文是什么呢?原文翻译又是什么呢?注释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呀!晋国骊姬之乱原文

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犬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五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却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晋国骊姬之乱翻译

晋献公从贾国娶了妻子,没生儿子。他和齐姜私通,生了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娶了两个女人,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晋国攻打骊戎,骊戎男把骊姬献给晋献公,回国后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受到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贿赂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是君王的宗邑,蒲地和二屈是君王的边疆,不可以没有强大的地方官。

宗邑缺乏有力的主管,百姓就不会畏惧;边疆没有有力的主管,就会勾引戎狄侵犯的念头。戎狄有侵犯的念头,百姓就会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主管曲沃,又让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就可以使百姓畏惧、戎狄害怕,而且可以表彰君王的功绩。”又让这两个人一起对晋献公说:“狄人广漠的土地,如果归属晋国,可以在那里开疆辟土。晋国开疆辟土,不也恰当吗?”晋侯很高兴。夏季,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别的公子也都住在边境上,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绛城。两个五(梁五和东关嬖五)最终和骊姬诬陷了公子们而立了奚齐为太子,晋国人称他们为“两个名叫五的狼狈朋比”。《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辨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以上僖公四年)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而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以上僖公五年)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以上僖公六年)晋国骊姬之乱注释

(1)骊姬:晋献公的宠妃。(2)卜:用龟甲占卜。(3)筮:用蓍草占卜。(4)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国官名。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27)士为:晋国大夫。(28)戚:忧愁,悲伤。(29)仇:怨。(30)仇:仇敌。保:守,(31)守官:在职的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32)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板》。怀德:心存德行,不忘修德。宗子:周姓子弟。(33)寻师:用兵。(34)狐裘:大夫的服饰,尨茸(meng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35)适:跟从。(36)及难:等到灾祸发生。(37)寺人:阉人。披:人名。(38)校:违抗。(39)徇:遍告,布告。(40)祛(qu):袖口。(41)翟:同“狄”,古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42)贾华:晋国大夫。(43)却芮(xirui):晋国大夫。(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晋国骊姬之乱赏析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 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 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 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 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 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 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 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 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 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 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 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 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 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 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 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 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卖油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卖油翁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卖油翁》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注释

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

以:凭借。自矜(jīn):自夸。

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而:表承接。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发:射,射箭。

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的样子。

安:怎么。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

徐:慢慢地。杓:同“勺”。

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惟: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打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核舟记的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初二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292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释

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以至:以及。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尝:曾经。

贻余:赠我。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约:大约。

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宽敞。为:是。

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清凉。

徐:缓缓地,慢慢地。

兴:起。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

糁:涂。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居:位于。

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执:拿着。

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zhǔ):不相类似。

卧右膝:卧倒右膝。

诎(qū):同“屈”,弯曲。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jí):船桨。划船用具。

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椎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衡:通“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钩:钩的形状。

了了:清清楚楚。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色。

篆章:篆字图章。

丹:红色。

箬(ruò)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简:挑选。同“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古文全篇翻译 晋书李密原文及注释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出自《晋书·李密传》,全文译文如下: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他又名虔。(李密的)父亲很早就逝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厚,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注释 游山西村的翻译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在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依旧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都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余音绕梁文言文翻译 余音绕梁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译文:过去,韩娥向东到了齐国,路上缺少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来换取粮食。韩娥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缭绕于房梁上,经过多日也没有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的遗留的声音。

《余音绕梁》

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1

陋室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3

陋室铭注释:(1)陋室: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在(zài):在于,动词。

(3)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8)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4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全文共 2424 字

+ 加入清单

留侯论》原文作者: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

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和注释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鱼我所欲也》的翻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拥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为:做。

而:但是。

是故:这是因为。

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此,这样。

心:思想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

得: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屠人货肉归全文注释 狼三则其一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有屠人货肉归”出自《狼三则·其一》,原文如下: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注释

货:出售、卖。

歘(xū):忽然。

瞰(kàn):窥视。

昂:昂贵。

罹:遭遇(祸患)。

蚤:通“早”,早晨

直:通“值”,价值

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诸:“之于”的意思

逡(qu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昧爽:黎明

腭:口腔的上膛。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知之为知之原文翻译注释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翻译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知之为知之”出自《论语》,原文如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仲由啊,(我)传授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

注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赏析:这句话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看法,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史记吴太伯世家读后感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14773 字

+ 加入清单

《吴太伯世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一篇文言文,小编记得小编小的时候好想学过,但是现在已经忘记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故事了,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这个《吴太伯世家》的读后感,还有这个《吴太伯世家》的翻译注释,有需要的网友别错过了!史记吴太伯世家读后感

能让司马迁赞誉的人不多,吴太伯是其中一人。《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吴太伯乃勾吴国之始君王、吴文化之始祖,民间也一直盛传着泰伯三让天下的动人佳话。

第一让,生一让(太王病,采药不归):按照当时的惯例,王位应传长子,泰伯身为长子,本是无可争议的当然继位人。他觉得“季历贤”,当他知道父亲希望有贤能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时,毫无怨言,顾全大局,自己就干脆避让,托词为父采药为名,与二弟仲雍奔赴西镇吴山(今宝鸡陈仓区)隐居起来。

第二让,死一让(太王死,丧事后远奔):泰伯到达吴山后不久,其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奔丧回到岐邑。在此期间,季历和众臣求他接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父亲丧事之后,即远奔江南吴地(今无锡梅里一带),使三弟季历得以顺利地继承王位。

第三让,又一让(断发文身,示不可用,终不归):季历继承王位之后,果然不负众望,大展雄风,整肃朝政,拓土开疆,使周人迅速发展起来。但却遭到商王文丁的嫉恨,趁季历进贡献俘之机,将其软禁致死。泰伯得知噩耗,再次返回岐邑奔丧。料理完丧事后,众文武又一次要他继承王位。他拿定主意,依然没有答应,而是坚决支持侄儿姬昌继承王位。姬昌即大名鼎鼎的周文王,果如周太王所预料的那样,文王把周人带上了兴盛之路。

五百多年之后,当孔子得知泰伯三让天下的感人事迹和高风亮节时,在《论语》中非常感慨地赞美道:“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即泰伯三让天下的行为,达到了最高道德境界,民众被感动得不知如何称颂才好。泰伯因此被美称为“三让王”,又被赞颂为“至德”之人,其功德千秋传颂,万古流芳。

现在江苏省无锡梅里的中华德城,就是为纪念泰伯而修建的,阊门内下塘的泰伯庙亦称为至德庙。泰伯“三让天下”的德行,为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赞颂。

老吴感叹,人最大的困难是克服自己的贪欲,历代君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夺得江山当上皇帝,但比这更难的是,面对到手的皇位而毫不动心,太伯恰恰做到了这点。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翻译及注释

【提示】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他决意把君主的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以便季历传其子周文王姬昌,于是偕二弟仲雍避居句吴,成为吴国的始祖。周武王追封为吴伯,故史称吴太伯。司马迁为表彰吴太伯的让德及其创立吴国的功绩,便以“吴太伯”命名吴世家,并列为三十篇世家之首。

本篇记述太伯始创吴国(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473年夫差亡国于越的吴国历史。记载了吴太伯十九世传至寿梦而称王,又六传王位至夫差的传代家世,并以此为主线,编年记录这个时期诸侯列国史事。而重在表述太伯让国、创吴的“至德”和功业,以及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即延陵季子)的贤德。另一方面,又着重记叙了公子光(即吴王阖庐)为争王位发动宫廷政变,及夫差骄淫拒谏以致亡国身死的史实。两方面形成鲜明对照,蕴蓄着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此外,并强调了武王克殷所封中原的虞国和在蛮夷之地的吴国同是吴太伯的后裔,从而证实了吴文化与中原的渊源关系。

本篇用笔,繁简咸宜,开合有致。简则数言以纪实,繁则淋漓而尽意。描述专诸刺王僚的紧张情景及伍子胥屡次进谏的个性化语言等,均极成功。

吴太伯[1],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2],而有圣子昌[3],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4],文身断发,示不可用[5],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6]。荆蛮义之[7],从而归之千馀家[8],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9],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10],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鸠夷立。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11],五世而武王克殷[12],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13];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14]。

【段意】写太伯偕其二弟仲雍,为把王位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以便季历传位给其子周文王姬昌,二人避居句吴,成为吴国的始祖,并叙自太伯兴建吴国,五传到周武王战胜殷商时,封其后代为二国:中原地区的虞国传了十二代为晋所灭;夷蛮地区的吴国则在虞灭亡后两代兴盛起来。从太伯到寿梦总共十九代。

【注释】 [1]吴太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一作“泰伯”。 [2]贤:德、才兼备。[3]圣子:指周文王姬昌。圣:智慧、道德极高。[4]荆蛮:原为周朝人对楚国的贬称。西周时吴地并不属于楚国的范围,这里指战国时楚国的疆域。[5]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刺刻皮肤为花纹,截短头发,这是古代吴、越之地的习俗,太伯、仲雍这样做,表示自己不可以做国君,以让位于季历。[6]句(gou)吴:即吴国。句,为发声词,也写作“勾”。 [7]义之:以之为义,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义”。义:合理,适宜,这里是意动用法。[8]从而归之:即从之、归之,跟从并归附他们。 [9]君吴:做了吴的国君。 [10]故夏虚:过去夏代故都的所在地。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虚,通“墟”,故城废址。[11]作:兴建。 [12]五世:五代。指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五代。 [13]中国:这里指中原地区。 [14]大凡:总共。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1],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2],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3]。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4]。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5],让位季札。季札谢曰[6]:“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7],将立子臧[8],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9],谁敢干君[10]!有国,非吾节也[11]。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12]。秋,吴伐楚,楚败我师。

四年,晋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13]。欲传以次[14],必致国于季札而止[15],以称先王寿梦之意[16],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17]。季札封于延陵[18],故号曰延陵季子。

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19],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20],以为奉邑[21],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段意】本段着重从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延陵季子)几次谦让王位来突出其仁德。寿梦想立季札,季札不同意;季札之长兄诸樊要让位给他,吴国人都坚决拥护,季札以弃家室去种田来避让;吴王诸樊去世前有遗言传位给弟弟祭馀,目的则在最终传位给季札,而季札只受封于延陵之邑。

【注释】 [1]申公巫臣:巫臣本姓屈,曾为申县之尹,故称申公巫臣。按,楚国县令称公。[2]行人:春秋时称国与国之间的使者为行人,此指申公巫臣之子为吴国行人之职。 [3]衡山:古山名。在今渐江吴兴南(一说在今安徽当涂东北)。非今之南岳衡山。[4]摄行事当国:代理执行职务,掌握国家政权。摄:代理。 [5]除丧:即“除服”。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6]谢:推辞。[7]不义曹君:认为曹君不义。曹君:指曹成公负芻。他是曹宣公的庶子,杀宣公太子而自立为君。[8]子臧:也是曹宣公的庶子,负芻的庶兄。他见负芻杀太子,逃亡到宋国。 [9]义嗣:合法继承人。 [10]干:冒犯。[11]有国,非吾节也:享有国家,不是我的志节所在。 [12]舍之:指放弃立季札为王的主张。 [13]有命:指诸樊有遗嘱。[14]以次:按顺序。[15]致:传给。 [16]称(chen):符合。 [17]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此谓希望兄弟都能执政并转让王位,以此使得渐次轮到季札。[18]延陵:邑名。在今江苏常州。[19]庆封: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庄公,拥立景公,他和崔杼分任左相、右相。后来庆封灭崔氏,专国政,景公遂与大臣合谋诛之。庆封投奔吴国。以后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20]朱方之县:朱方县。故城在今江苏丹徒。 [21]奉邑:即“俸邑”。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1]。请观周乐[2]。为歌《周南》、《召南》[3]。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4],然勤而不怨[5]。”歌《邶》、《鄘》、《卫》[6]。曰:“美哉,渊乎[7],忧而不困者也[8]。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9],是其《卫风》乎?”歌《王》[10]。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11]?”歌《郑》[12]。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13]?”歌《齐》[14]。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15]!表东海者,其太公乎[16]?国未可量也。”歌《豳》[17]。曰:“美哉,荡荡乎[18],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19]?”歌《秦》[20]。曰:“此之谓夏声[21]。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22]?”歌《魏》[23]。曰:“美哉,渢渢乎[24]。大而婉[25],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歌《唐》[26]。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27]?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28],谁能若是!”歌《陈》[29]。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30],无讥焉[31]。歌《小雅》[32]。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33],其周德之衰乎[34]?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35]。曰:“广哉,熙熙乎[36],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37]。曰:“至矣哉[38],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39]。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40]。”见舞《象箾》、《南籥》者[41],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42],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43],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44]!”见舞《大夏》[45],曰:“美哉,勤而不德[46],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47],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48],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49],若有他乐,吾不敢观[50]。”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51]:“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52]。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53],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54],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55]。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56],将舍于宿[57],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58]?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59]。君在殡而可以乐乎[60]?”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61]:“晋国其萃于三家乎[62]!”将去,谓叔向曰[63]:“吾子勉之[64]!君侈而多良[65],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66]。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67],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68]。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69]?”季子曰:“不然[70]。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71]!”

【段意】本段着重从季札作为吴国使节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时的言行来突出其贤德。在鲁,通过评论音乐歌舞表现他尊崇周王室的正统,赞赏勤劳正直等美德;在其余各国,表现出他的与人为善和政治远见。段末补叙季札赠剑给已亡故的徐君,表现他的善于体察人情和重视情谊。

【注释】 [1]聘:奉命为使臣访问友邦。 [2]周乐:周朝王室的乐舞。成王赐给鲁国以天子之乐,所以在鲁国可以欣赏到周乐。[3]《周南》、《召(shao)南》:周、召是周公、召公最初的封地。后来长江、汉水、汝水一带隶属周朝的版图,即由周公、召公管辖,故称这一带地区为周南、召南,自这些地区采集的乐歌被称为《周南》、《召南》。[4]犹未也:还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5]勤而不怨:唱出了百姓辛勤劳作而不怨怒的声音。[6]《邶(bei)》、《鄘(yong)》、《卫》:采自邶、鄘、卫三国的乐歌。邶、鄘、卫都在今河南省境。 [7]渊乎:(音调)深沉啊。[8]忧而不困:情绪忧伤而不困惑。 [9]康叔:卫国始封君,武王之弟。武公:康叔九世孙,卫国贤君。如是:就像这样。[10]《王》:采自王城一带的乐歌。王城是西周的东都,周平王东迁定都于此,当时称雒邑。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以西。[11]其周之东乎:这大概是周王室东迁以后的乐曲吧?[12]《郑》:采自郑国的乐歌。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13]“其细已甚”三句:音乐过于琐细(象征郑国赋役繁苛),说明百姓承受不了了,郑国大概会首先灭亡吧?已:太。[14]《齐》:指采自齐国的乐歌。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15]泱泱:深广弘大的样子。大风:大国的风度、气派。[16]“表东海者”二句:为东海各国表率的,大概是太公的国度吧?[17]《豳(bin)》:指采自豳地的乐歌。豳原本是周的旧邑。故城在今陕西旬邑以西。 [18]荡荡乎:广大宽宏的样子。[19]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欢乐而不过度,这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淫:过分。 [20]《秦》:指采自秦国的乐歌。秦国地在陕西、甘肃一带。[21]夏声:指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夏,华夏,指中原各国。下句“能夏”,指能接近华夏,去夷狄之音。 [22]其周之旧乎:这大概是周王室故地的乐歌吧。[23]《魏》:指采自魏国的乐歌。魏国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 [24]渢(fan)渢乎:音调宛转悠扬。 [25]大而婉:粗犷而柔美。[26]《唐》:指采自唐国的乐歌。唐原是晋始祖叔虞的封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西。 [27]陶唐氏:即唐尧,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晋本唐国故地,所以有尧的遗风。[28]令德:美德。此指具有美德的人。 [29]《陈》:指采自陈国的乐歌。陈地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30]《郐(kuai)》:指采自郐国的乐歌。郐国都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31]无讥:未加评论。[32]《小雅》:《诗经》组成部分,共七十四篇。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士大夫的作品。 [33]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有哀思而没有叛逆之心,有怨恨而不直说。[34]其周德之衰乎:大概是周朝德行衰微了吧? [35]《大雅》:《诗经》组成部分,大都是西周初王室贵族的音乐。 [36]熙熙乎:形容乐声和乐。[37]《颂》:《诗经》组成部分,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构成,共四十篇。大多是歌颂贵族的作品,有少部分是贵族用于祭祀的乐歌。[38]至:好到顶点。[39]“直而不倨”至“行而不流”各句:意谓《颂》的旋律刚直而不倨傲,委宛而不屈服(“直而不倨,曲而不诎”),亲近而不侵犯,疏远而不离心(“近而不逼,远而不携”),变迁而不邪乱,反复而不厌烦(“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唐(“哀而不愁,乐而不荒”),行其德而不匮乏,心宽广而不自显(“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惠而不耗费,求取而不贪婪(“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宁静而不停滞,行进而不流荡(“处而不厎,行而不流”)。倨:傲慢。诎:通“屈”,屈挠。携:离异,分离。厎(zhi):终,停滞。[40]盛德之所同也:这些都是圣贤所共同具有的。这些,指上述宫、商、角、徵、羽五声和谐(“五声和”),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协调(“八风平”),节奏有法度,旋律有规则(“节有度,守有序”)。[41]《象箾shuo》:《南籥(yue)》:象与南是舞名,箾与籥是舞器。箾即竿,籥似管乐器,执竿舞象,执籥舞南,用以模拟武功,宣扬文德。[42]《大武》:即《武》,周代“六舞”之一。相传周公所作,表现、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武功。 [43]《韶护(hu)》:周代“六舞”之一。歌颂商汤伐桀功勋的乐舞。[44]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还感觉有惭愧的行为,做圣人真是不容易呢! [45]《大夏》:周代“六舞”之一。相传为夏禹时代歌颂禹的乐舞。[46]不德:不自以为有恩德。[47]《招(shao)箾(xiao)》:即《韶箫》,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是虞舜时代的乐舞。箾:此同“箫”。[48]焘:同“帱”(dao),覆盖。 [49]观止矣:看到尽头了。止:止境。 [50]不敢观: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51]晏平仲:齐国贤相晏婴,字平仲。[52]栾、高之难:栾,栾施;高,高强。鲁昭公十年,栾、高欲灭陈桓子、鲍国二氏,陈、鲍先发难攻栾、高,栾、高兵败奔鲁。晏婴在这场变难中守中立,通过陈桓子交还了政权与封邑(即上述之“因陈桓子纳政与邑”),得以安然无恙。[53]子产:即公孙侨。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为卿,后执政,积极推行改革,对郑国的政治起过很大作用。[54]郑之执政:指当时的郑国执政良霄(伯有)。侈:荒淫无度。 [55]适:去,往。 [56]如:到,往。[57]宿:依《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当作“戚”,卫孙文子的封邑。在今河南濮阳北。 [58]畔:通“般(pan)”,玩乐,作乐。 [59]幕:帐幕。[60]君在殡:君,指卫献公。当时卫献公已死,殓于棺而未葬。 [61]赵文子:赵武,谥文子。韩宣子:韩起,谥宣子。魏献子:魏舒,谥献子。三人都是晋卿。[62]萃于三家:集中在(韩、赵、魏)三家。 [63]叔向:晋国上大夫羊舌肸,字叔向。 [64]吾子:您。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勉之:努力去做吧。[65]良:谓良臣。 [66]过:拜见。徐君:徐国的君主。[67]为使上国: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各国。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诸国而言,齐晋等中原诸侯国称为“上国”。 [68]冢树:故墓旁的树。[69]谁予:即“予谁”,送给谁。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70]不然:不对,不是这样。 [71]倍:通“背”,违背。

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1]。

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2]。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3]。

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乾溪[4],楚师败走。

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眜立。

王馀眛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5]。

四年,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馀眜之子僚为王。

【段意】写吴楚交恶:吴王馀祭在位时,楚灵王会合诸侯,以诛杀自齐国逃来的庆封为由攻吴,吴报复攻楚,夺楚城邑;此后楚又两次征讨吴国。并叙及:楚公子围杀害王夹敖为灵王,公子弃疾又杀害灵王自立为王;吴王馀祭、馀眜相继去世,因季札推让,吴国人拥立馀眜的儿子僚为王。

【注释】 [1]是为灵王:这就是灵王。楚公子围是楚共王庶子,康王之弟。他杀了康王之子夹敖而自立。[2]齐庆封:庆封是齐景公的相国,因其专政骄横,被田、鲍、高、栾四家驱逐,出奔吴,吴将朱方之地给庆封,聚族而居。楚灵王借杀庆封之名来进攻吴国。[3]雩(yu)娄:邑名。在今河南商城东北。 [4]次:停留。 [5]楚公子弃疾:楚灵王之弟。弑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1],败而亡王舟[2]。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3],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4],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

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5]。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6],二女家怒相灭[7],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8]。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9],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10],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11]。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12],使公子盖馀、烛庸[13],以兵围楚之六、灊[14]。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15]。楚发兵绝吴兵后[16],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17]!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18],是无奈我何[19]。”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20],而谒王僚饮[21]。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22],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23]。公子光详为足疾[24],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25]。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26],遂弑王僚。公子光竟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27]。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28]。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29],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30]。”复命,哭僚墓[31],复位而待[32]。吴公子烛庸、盖馀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33],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34]。

【段意】已故吴王诸樊之子公子光欲取王僚而代之,自楚奔吴的伍子胥知道了,就收买刺客专诸,利用吴伐楚、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与子胥合谋,派专诸用藏于鱼腹中的匕首刺死王僚。公子光即位为吴王阖庐。季札只好默认了阖庐政变的结果。

【注释】 [1]公子光:诸樊的长子,后来为吴王阖庐。 [2]亡王舟:丢失了先王生前的坐船。[3]楚之亡臣伍子胥:名员(yun)。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杀害,故逃来吴国。因功吴国封之于申,又称申胥。[4]即:如果。[5]拔:攻克。居巢:邑名。在今安徽巢县。钟离:邑名。在今安徽凤阳东北。 [6]争桑:为采桑叶发生争吵。 [7]相灭:互相仇杀。 [8]两都:指居巢、钟离。[9]为僇(lu)于楚:被楚(王)杀害。僇:通“戮”。 [10]有他志:有异志,即想称王。 [11]待专诸之事:即等待专诸刺吴王僚。[12]因楚丧:趁楚国办丧事的机会。 [13]盖馀、烛庸:二人为王僚弟。 [14]六、灊(qian):均为邑名。前者在今安徽六安东北;后者在今安徽霍山东北。[15]变:反应。 [16]绝:阻断。 [17]不索何获:不去追求,哪能有收获。 [18]骨鲠之臣:刚强正直的大臣。[19]是无奈我何:这就拿我们没办法,意谓他是没有办法对付我们的。 [20]窟室:地下室。 [21]谒王僚饮:迎请吴王僚(来家里)喝酒。[22]门阶户席:大门、台阶、内门、坐席。 [23]人夹持铍(pi):人人双手都握着短刀。铍:两刃小刀。 [24]详:通“佯”,假装。 [25]炙鱼:煎好的鱼。[26]铍交于匈:数把利刃同时刺进专诸之胸。即吴王僚被刺,他的侍从亦杀专诸。匈:通“胸”。[27]以专诸子为卿:任用专诸的儿子作了国卿。卿,古代天子、诸侯所属的最高级别的大臣。 [28]乃吾君也:就是我的国君。[29]哀死事生:哀痛死去的,事奉活着的。 [30]先人之道也:这是祖宗的常法。 [31]复命,哭僚墓:向吴王阖庐报告自己出使晋国的情况,(再)到王僚墓前致哀。[32]复位而待:回到自己的职位上等待新君阖庐的命令。 [33]遇围于楚:被围困在楚国。[34]封之于舒:把他们(吴公子烛庸、盖馀)封在舒邑。舒,故城在今安徽舒城东南。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1]。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2],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3],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四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

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谓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4]?”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5]。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6],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7]。吴王阖庐弟夫㮣欲战,阖庐弗许。夫㮣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8]。郧公弟欲弑昭王[9],昭王与郧公奔随[10]。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11],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㮣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㮣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㮣,夫㮣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㮣于堂溪[12],为堂溪氏。

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13]。楚恐而去郢徙鄀[14]。

十五年,孔子相鲁。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15]。越使死士挑战[16],三行造吴师[17],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18],伤吴王阖庐指[19],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20]。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21]?”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段意】写吴、楚、越三方的交错斗争: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孙武和从楚国逃亡来的伯嚭,多次进攻楚国,终于攻克郢都;吴国征讨曾在楚、秦援助下打败过自己的越国,吴军在姑苏被越王勾践战败,阖庐受伤致死。死前,立太子夫差为王,嘱其报仇。

【注释】 [1]行人:外交使节。 [2]嚭:音痞(pi)。 [3]郢(yi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4]果:果真,到底。[5]唐、蔡:均为国名。并均为姬姓。唐都城在今湖北随县西北,蔡都城下蔡在今安徽凤台。 [6]悉:全部。 [7]夹水陈:沿汉江两岸列阵。陈:通“阵”。[8]郧(yun):一作“䢵”。古国名。此时已为楚所灭,成为楚的一个县。在今湖北安陆。[9]郧公:郧县县令。郧公名辛,其弟名怀。楚平王曾杀郧公辛之父蔓成然,故怀欲杀昭王。 [10]随:楚的附属国,在今湖北隨县。[11]楚告急秦:楚国向秦国告急求援。 [12]堂溪:溪谷名。在今河南西平之西。[13]番:其地不详,或疑在今安徽凤台西北。[14]鄀(ruo):邑名。即鄢郢。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15]句践:也作“勾践”。槜(zui)李:邑名。一作“醉李”。在今浙江嘉兴南。 [16]死士:敢死之士。 [17]三行造吴师:排成三行到吴军阵前。造:往,到。[18]姑苏:即今江苏苏州。 [19]指:古手足之指皆曰指。此谓脚趾。《左传》定公十四年作“阖庐伤将指。”杜预以为将指指足大指。 [20]病:患。[21]而(neng):通“能”。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1]。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2],报姑苏也。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3],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4],请委国为臣妾[5]。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6],灭夏后帝相[7]。帝相之妃后缗方娠[8],逃于有仍[9],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10]。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11]。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12],有田一成[13],有众一旅[14]。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15]。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16],不失旧物[17]。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句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18],与盟而罢兵去。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19],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20]而王不先,而务齐[21],不亦谬乎[22]!”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23]。至缯[24],召鲁哀公而征百牢[25]。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26],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27]。

九年,为驺伐鲁[28],至,与鲁盟,乃去。

十年,因伐齐而归。

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29],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30]。”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31],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32],商之以兴[33]。”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34],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35]。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36],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37],以观越之灭吴也。”

【段意】吴王夫差攻越包围越王句践在会稽山,不听子胥劝他灭越的谏言,听信太宰伯嚭的话答应与越讲和,留下后患。又不听子胥进谏而多次伐齐以争霸主地位。越王句践假意臣服,夫差很高兴,子胥又劝其灭越。夫差仍不听,并借故赐剑令子胥自刎。子胥死前愤恨地预言越必灭吴。

【注释】 [1]太宰:官名。亦名冢宰。佐王治理国家,类似后代的宰相。 [2]夫(fu)椒: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北。又太湖中有夫椒山。[3]栖:鸟类歇宿。泛指居住、停留。会(kuai)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4]种:文种。楚国郢人。与范蠡一起佐句践灭吴,后被句践逼迫自杀。因:借助,通过。行成:求和。 [5]委国:把国家交给人。臣妾:奴隶。男奴隶叫臣,女奴隶叫妾。[6]有过(guo)氏:过,古国名。相传为寒浞之子浇所封之国。在今山东掖县西北。有,语助词。斟灌:夏同姓诸侯国名。在今山东寿光东。斟寻:夏帝太康国都,后封为同姓诸侯国,都城在今山东潍县西南。[7]相:夏启之孙。因丧失国家,依附二斟,被寒浞、浇所杀。 [8]后缗(min):有仍氏之女,缗姓。方娠(shen):正怀孕。 [9]有仍:国名。在今山东济宁。[10]牧正:官名。主管畜牧。 [11]有虞:国名。相传是虞帝舜的后代。都城在今河南虞城县境。 [12]纶:虞邑。在今河南虞城东南。[13]成:古称地方十里为一成。 [14]旅:有众五百为一旅。 [15]抚其官职:重整夏朝的官职。[16]祀夏配天:祭祀时以夏的祖先配享上天。配:配享。按照古代礼节,祭天同时祭祀开国始祖。 [17]旧物:指先代的典章制度。 [18]平:讲和。[19]食不重味,衣不重彩:不吃两样菜,不穿两种色采的衣服。 [20]越在腹心疾:越国是在心腹要害中的祸患。[21]务齐:全力攻打齐国。务:勉力从事。[22]谬:错误。 [23]艾陵:齐邑。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4]缯(zeng):邑名。也作“鄫”。在今山东枣庄东。[25]百牢:牛羊猪各一百只。据《周礼》:王会诸侯享礼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吴王召唤鲁哀公索取百牢是非礼行为。牢:牛、羊、猪各一只。[26]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子弟子。有才辩。 [27]略:侵略,夺取。[28]驺(zou):《左传》作“邾”(驺、邾音近)。古国名,曹姓。在今山东邹县。 [29]遗(wei):赠与,致送。[30]弃:抛弃。[31]石田:多石不可耕的田。比喻无用处。[32]《盘庚之诰》:指《尚书·盘庚》。颠越勿遗:对悖乱无礼的坏人,应当彻底消灭,不留残馀。颠越:仆倒、坠落。引申指干坏事的人。[33]商之以兴:商朝就是奉行这条原则兴盛起来的。以:因而。 [34]齐鲍氏:齐国大夫鲍息。 [35]属镂:剑名。[36]树吾墓上以梓: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愤激之语,谓可为吴国灭亡时给吴人作棺材(即下句的“器”)用。 [37]抉(jue):剜出。

齐鲍氏弑齐悼公[1]。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2]。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3],欲霸中国以全周室[4]。六月(戊)〔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5]。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6]。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7]。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8]。”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9]。”赵鞅怒[10],将伐吴,乃长晋定公[11]。

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12],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13],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14]。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15]。

十八年,越益强。越王勾践率兵(使)[复]伐败吴师于笠泽[16]。楚灭陈。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

二十一年,遂围吴。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17],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段意】写骄横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终于亡国杀身:夫差攻打齐国,失败了,仍欲称霸中原。越王勾践乘机攻打吴国,俘虏了吴太子友(《越世家》说“杀吴太子”)。夫差竟密而不宣,继续与晋争霸失利,只好用重金同越国议和。勾践连续征讨吴国,彻底打败了吴军。夫差后悔不听子胥劝谏,为时已晚,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注释】 [1]鲍氏:指鲍牧(被齐悼公杀死)的族人党徒。 [2]橐(tuo)皋:邑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北。[3]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4]全:保全。 [5]恶其闻:讨厌这个消息被诸侯听到。 [6]幕下:帐幕外。会盟时在郊野,各国自立帐幕。 [7]争长:争做盟主。[8]于周室我为长:吴国的始祖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所以这样说。[9]于姬姓我为伯(ba):自晋文公之后,历襄公以至悼公、平公都曾称霸。在姬姓诸侯中称霸的只有晋国。伯:通“霸”。 [10]赵鞅:即赵简子。晋国正卿。[11]长晋定公:《史记》中的《秦本纪》、《晋世家》、《赵世家》以及《国语》、《公羊传》都说是夫差为长。此与《左传》言晋为长。疑前说是对的。 [12]亡:丧失。[13]罢(pi)敝:疲惫困乏。罢:通“疲”。 [14]厚币:诸多的贵重的礼物。厚:丰厚。币:古代玉、马、皮、帛皆称币。平:讲和。[15]田常:齐相国。本名恒,田氏原本为陈氏,故又称陈恒、陈成子。 [16]笠泽:水名。即今吴淞江。一说为太湖。 [17]甬东:地名。即今淞江舟山岛。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1],民无得而称焉[2]”。余读《春秋》古文[3],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4]。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5]。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6]!

【段意】司马迁引述孔子对太伯让国的极端称赞来表达崇高的敬意;并对延陵季子的仁德和见识给予由衷的赞扬。又从中原的虞国与荆蛮之地的吴国本是骨肉兄弟,感慨吴文化与中原的渊源关系。

【注释】 [1]三以天下让:三次以君位相让。 [2]民无得而称焉: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以上三句引语见《论语·泰伯》。[3]《春秋》古文:指《左传》。 [4]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中原的虞国与荆蛮的吴国是兄弟之国。司马迁的这种说法是民族走向大一统的体现。[5]见微而知清浊:此句谓季札能见微而知著,能预见将来局势的变化。指他出使鲁、齐、卫、晋等国,对各国政局变化的预见性。[6]闳览博物:读书多视野广,知识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醉翁亭记全文及课后注释

全文共 2330 字

+ 加入清单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流水声。

而:表承接。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的样子。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辄:就。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得:领会。

寓:寄托。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晦:阴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繁茂。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酣:尽情地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归:回家。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蔽。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注释

全文共 2807 字

+ 加入清单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在君 一作:君臣)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1.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