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狄青是个怎样的人【汇编7篇】

浏览

6868

文章

7

篇1:狄青庙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狄青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狄青庙。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员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

门面为夹扇门窗,檐下悬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横匾一块,-:-纬武。门顶悬嘉庆丁卯年(1807年)所立横匾一块,题词:宋室名贤。两匾均为蓝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阁一座,内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留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头戴紫冠,一身元帅装束。殿内四角立有四个文武待臣,东内侧文侍臣举钦赐尚方宝剑,外侧武侍臣端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西内侧文侍臣手捧帅印,外侧武侍臣持一杆无缨合箭式大枪。

殿内东西壁原有壁画,现西壁壁画已无,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联语一副。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装扮的老者求学拜师。联语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所撰,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名将祠堂书此联语,颇耐人寻味。

电话:0358-3022422

地址: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狄青和包青天是什么关系 狄青脸上为何有刺青

全文共 16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狄青,他可是一位北宋时期的名将,被称作是“面捏将军”。而且对于他而言,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他的脸上有一个刺青,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就是因为替兄长受过,但是时隔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去掉,这是怎么回事呢?狄青和包青天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狄青和包青天是什么关系

1.狄青、包青天是没有关系的,民间只是传说包公其实是文曲星,而狄青则是武曲星。但是没有实质的科学根据,只能是当故事来听了。

2.传说在北宋后期,天下霍乱,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于是天上的玉帝便派赤脚大仙下凡救世,赤脚大仙在凡间就是皇帝宋仁宗。宋仁宗一生下来便哭闹不止。玉帝被赤脚大仙哭得心烦,便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这就是狄青、包青天。

3.只要是天上下来的神仙都要去南斗星君那里领一张脸谱下凡。那时候文曲星和武曲星来领脸谱的时候碰到南斗星君正在下棋,没有理会他们。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于是随手在南斗星君旁的脸谱带里随便抓了个脸谱,他拿着这个武士脸谱便匆匆赶去投胎了。投胎后的他便是包拯,包拯生下来,黑就像锅底那么黑,父母很是嫌弃,于是把他丢到村口麻坑里。嫂子可怜他,便把他抱回家抚养了,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

4.长大后的包公很争气,考中了状元,虽然脸黑了点,但是为官清廉,断案神奇,被人称作“包青天”。

5.再说说武曲星狄青的命运,他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才说明前来的用意。南斗星君打开脸谱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武士脸谱,于是就把文士脸谱拿给了武曲星。所以下凡后的武曲星长着一副清秀文弱书生的面孔。但是他喜欢舞枪弄刀。有一身好武艺,为国家征战沙场,杀敌无数。

6.这就是关于包拯和狄青的故事。

2、狄青脸上为何有刺青

在北宋,当兵也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步骤的,第一步是面试,军官看完觉得可以当兵,那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体能测试,体能测试就为了检测入伍的资格,身体是否能满足入伍的标准。在成功通过这两步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在通过测试的人脸上刺字,这样才算是成功当兵了,当兵之后还能拿到一定的银钱。如果在军中表现良好,或者是升官了,这些刺字还能进行修改。虽然这样说,但是想想还是十分疼痛的,别说之后还要进行修改了,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种荣耀吧。

关于刺字,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黵面”或者是“黥兵制”。为什么进入军队之前要在脸上刺字呢?在脸上刺上文字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方便之后的军队管理,另外一个就是为了防止逃兵的出现,这样说的话,刺字也算是一种惩罚,如果真的有兵逃跑,抓回来之后会在脸上刺上逃跑两个字,这样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逃兵了。

而狄青就是从小兵一步一步变成大将军的,加上为了给自己的哥哥顶罪,所以脸上的刺字也就可以理解了。

3、狄青为什么不愿去掉脸上刺青

狄青十六岁时,他的哥哥与人斗殴,狄青替兄长受过,获罪,受到脸上刺字这种刑罚。从代兄受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狄青本身就是仗义之人。

之后,狄青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中十多年,终成一代名将,受到仁宗召见。此时,他的脸上仍旧有刺青的痕迹,仁宗劝他去除印记,狄青回复说:陛下提拔我,是因为功劳,而没有讲究过出身,留下这些印记,可以鼓励军队。

那么狄青不愿去除刺青的原因就很明朗了,也就是说狄青希望用此激励士兵,让士兵们明白,只要奋勇杀敌,建立军功,就可以得到重要。就连受过刑罚的人都可以成为将领,军队中不讲究出身门户,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将士们才会有斗志。

此外,狄青保留刺青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所谓不忘初心,不忘记自己的过去,不粉饰自己的历史,让自己牢记,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报效国家得到的,那么自己的未来也必然通过报效国家来实现。

最后,狄青身为一代名将。想必也是不拘小节之人。据记载,每逢战事,狄青必冲锋在前,戴着青铜面积,批头散发,此时想必脸上的刺青会更有视觉冲击力、更有威慑力,更令敌军害怕。也就是说,既然刺青不影响他打战,甚至有助于他的职业生涯,那么为什么要去掉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狄青墓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狄青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狄青墓

狄青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汾阳市城北十里刘村村东

狄青,字汉臣(公元1008—1057年),宋汾州西河人。在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由士兵升大将,皇祐五年(1053年)官拜枢密使。嘉祐四年(1059年)归葬于此。嘉祐七年,追赠为狄武襄公。

墓地坐北朝南,原占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建国后,陵园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被就地埋掉。御赐神道碑清宣统年间移至县城,后移置太符观保存。

今墓地尚立清宣统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身高达4.6米,碑文约3000字,简叙狄青生平。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狄青的一生战功彪炳,为什么最后抑郁而终?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狄青一生战功赫赫,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狄青一直被冤枉,所以也觉得内心无法接受,最终就被冤死,其实从皇帝官员再到老百姓,全部都看不起这一个武夫,所以没有办法被社会接纳,甚至也会被大家看轻。

狄青为北宋早就已经立下赫赫战功,在宋仁宗时期,宋朝百战百胜,狄青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锋官,而在这个时候屡次交手之后都能够获得成功,北宋在获得战争成功时,这也让皇帝非常的开心,高度的赞扬这一个大将军。甚至还会把狄青本人当成是偶像画像也会挂在办公室。

狄青有一个下属犯了法,其实事情并不算很大,也用不着死刑,可是这一个人直接就选择当面把他给抓了,就算怎么求情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对方一直藐视的都表示,只有金榜题名的才算是好男儿,一个武夫到底算什么呢?接着直接就给杀掉了。就是因为如此一直都会觉得心中非常的难受,认为这就是被大家看不起的一种表现,甚至还有一些文官表示他肯定有不轨之心。

要知道这种谋反之心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在出现之后,那么就可能会遭受到更大的影响,可是却没有想到他也表示这根本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所有的朝廷一直都在猜测你。那么在此时就已经选择降职,要知道在降职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非常的质疑,这一点我们也并不知道到底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说在进入到监狱的时候,每个月都会有人去看他,但是这根本就不是探望,而是一种监视,就是想要看一下到底有没有什么不轨行为。

在遭遇到这种对待时,心中也会觉得有一些无法接受吧,最终也同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也真的是让无数的人觉得没有办法接受,在看到当前的一切时,也会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狄青为什么打仗还带面具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狄青是一个脸上有刺青的人,而且还是被称为:面捏将军。所以那段时间只要是关于脸上带刺青,就知道是他狄青!可是这个刺青他本人也是不愿意去掉的。但是为什么狄青打仗的时候还要带个面具呢?这个就非常好奇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狄青为什么打仗还带面具

有威严、威吓作用,有震撼力,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元昊称帝反宋以后,宋仁宗抽调一批禁军到陕西去帮助防守.在这批禁军中,出现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本领高强,擅长骑马射箭.他刚到陕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当时,将士大多胆小怕死,只有狄青艺高胆大,因此经常担任先锋.

狄青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脸上罩着一个铜面具.他在敌阵中往来冲杀,勇猛异常,西夏军没有一个抵挡得住,以为是天神天将下凡,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称他“狄天使”.

2、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因为狄青:

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

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

③辅佐朝政。

3、狄青为什么要陷害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近些年他们的事迹被不段的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创作,不管是戏曲舞台,还是影视创作,总之这些后天的创作常常都喜欢把杨家将塑造成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大英雄,而为了衬托杨家将这种忠烈的形象,甚至不惜抹黑其他的历史人物,杜撰一些与史实不符的东西,狄青就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一些北方传统的评书当中,为了突出杨家将一门忠烈的事迹,常常喜欢把北宋时期的名将狄青塑造成反面的人物。因为杨金花曾经误伤过狄青的儿子,所以两家从此结仇,狄家更是处处陷害,为难杨家,但实际上这两家的矛盾是根本不符合真实历史的,对于狄青的形象也是一种抹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狄青简介 揭秘狄青之死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初年,为了能够打开局面,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曾经一度大量起用人才。而同时另外一方面有时权利高度集中,严防着武将们的专权。到了宋朝中期的时候,起用的人才转化成冗官成灾,而武将们却备受轻视。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忠于北宋王朝,屡建功勋,却备受朝廷的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落得个悲剧的结局。

狄青,字汉臣,山西汾阳人,出身贫苦农家。16岁时,狄青的哥哥与乡人打架将乡人打落水中。狄青自愿代哥哥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狄青先是当养马兵,后来又调到保卫首都的拱圣营。“好男不当兵”,在宋朝时期,士兵的地位十分低下,狄青由罪犯而成为军卒,地位变化不大,不过对他一生的前程十分的重要。

狄青善骑射,武艺好,几年下来,终于升任为下级武官。从此也开始了狄青为国效忠,南征北战的军事生涯,逐步成为北宋王朝的大将。

北宋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朝派中央禁军前往征讨,狄青作为下级武官的身份也参与了这次战役。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四年,最后以北宋王朝失败讲和而告终。在战争中,狄青表现得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带铜面具,被发出入行阵间,凡八中箭。”——《东斋纪事》

狄青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作战四年期间,狄青中箭次数多达八次。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战功,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常胜将军,从此一举成名。

范仲淹巡抚陕西,对狄青十分器重和赏识,称赞狄青是“良将之才”。还建议狄青作为武将,不但要勇敢,还要博古通今,要多读书,知兵法。

狄青十分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博览群书、熟读兵法,终于成为北宋的一代良将。此时的狄青也不过才三十多岁。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狄青以自己的骁勇善战为北宋王朝政权效劳。狄青也因此连连升官,从团练使到刺史。战争结束后,狄青又在宋、夏边境驻防,屡建功绩,又被提升为枢密副使。

北宋皇祐四年,由于朝廷的政策失误,导致广西少数民族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为仁惠皇帝。从广西打到广东,南方战事吃紧。朝廷先后也派文武大臣前去镇压,可是都被侬智高打败。

偌大的北宋王朝,国难当头之际,满朝文武百官却无能为力,不得不让宋仁宗焦急。正在此时站出来一个人,此人正是——狄青。

狄青自告奋勇的挑起了南征的重任。于是,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抚使,带兵前往两广,全权处理军务。

狄青到了广西,雷厉风行地解决当地许多矛盾与人事纠纷,处决了一批无能自保之辈,以其勇敢与智慧,迅速打败了侬智高。

在当时,打败侬智高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狄青凯旋而归,百官称贺。论功行赏,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枢密使是个权大位高的官职,有权处理军国要政。在宋朝,武将任枢密使极少,狄青就是其中一位。

狄青能够升任枢密使,究其原因,全靠自己的才能与勇敢,狄青作战有术,带兵有方。

“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宋朝·狄青传》

狄青与部下同甘共苦而又不争名利的作风,怎能不使人威服。除此之外,每逢打仗,狄青也能够身先士卒。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将。在当上枢密使,掌握军事大权之时,也正是他走向不幸之日,最终被排挤得罢职,调离首都。

狄青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去见宋仁宗表明心迹。狄青说:“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意思是说我没有功劳却让我担任两镇节度使,我没有罪却让我出外主管外地。

宋仁宗将这话告诉了文彦博,并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告诫宋仁宗:“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是太祖当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吗?宋仁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谁能保证狄青不会效法宋太祖,取代自己而自立呢?

狄青却蒙在鼓里,还去找文彦博。文彦博严肃地对狄青说:贬斥他的原因没有别的,就在于“朝廷疑耳”。此言一出,狄青吓得目瞪口呆。是啊,叛逆之臣的罪名,谁能担待得起呢。

当了几年枢密使的狄青,在公元1056年以莫须有的叛臣之嫌,被逐出京城,到河南陈州去了。行前,狄青十分悲楚,对人说:“青,此行必死。”

在陈州,狄青惊恐未定,听到朝廷有人来,便“惊疑终日”,不到半年,忧愤交加的狄青,郁郁而终,年仅49岁。

表面上看,狄青是病逝。实质上,狄青是被排斥、打击、迫害,含冤而死的。他的死因:皇帝对他的猜疑,文臣对他的诽谤陷害,社会对他的歧视。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得对:狄青之所以“颠倒于廷臣之笔舌”,是宋仁宗“忌大臣之持权”,“以图固天威耳”。愚忠的狄青,承受着无限的冤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重文臣,轻武将,是北宋奉行的一贯方针,从狄青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狄青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北宋王朝军政制度弊端百出的历史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代名将狄青,竟是死于流言?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流言的力量究竟有多可怕?身处现代的网络社会,我们身边尚且会出现诸多由于顶受不住网络流言的压力而被迫做出非自愿选择的事例,更不用说思想较为封闭的古人了。更何况,如果是欲加之罪,什么样的理由都是无所谓的。倒在流言的血泊中的人数不胜数,宋代名将狄青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击败一员大将的流言,究竟是怎样的呢?、

宋代重文轻武到了一种顶端的状态,因为惧怕武将势力过大争夺政权,所以哪怕他们在外与敌人拼死厮杀,九死一生,到了朝堂之上,也是丝毫不会被看重的。狄青虽然年少时是一个“问题青年”,但是好斗这个缺点,到了军队便成了优点,很快就从一个被迫充军的士兵变成了天子宿卫。之后,一步一步做到了禁军统领。

而当他又立下战功后,却因为宰相的言语,宋仁宗放弃了封他为枢密使的想法,而是送了一堆虚衔。诸多文官对狄青,要不就是当面冷嘲热讽,要不就是给皇帝上书,说此人将来必定会造反,还冠上了一大堆十分可笑的理由,比如,他的院子晚上总是发光,他家的狗长出了龙角。

当所有人都把矛头对准了狄青的时候,他是根本无法抵抗的,终日提心吊胆,郁郁寡欢。最终,一代名将没有死在边塞沙场,却死在了文臣的口诛笔伐之中。

这样的事情是很可悲的,狄青也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但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武将,其实很难去改变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