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合集20篇】

浏览

7233

文章

43

篇1: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易错问题剖析例题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5.易错问题剖析

例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错误答案:烧一烧能提高小镜子温度,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剖析:一般情况下,小镜子的温度低于口腔内气体的温度。若不使小镜子升温而放入口腔中,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小镜子就要在小镜子上液化,使医生看不清牙齿上的病状,所以烧一烧,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与体温计测量用法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①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0.1℃

②注意事项: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用法

①会选。实验前,应先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选择不合适造成的后果:把温度计胀破;测不出温度

②会看。对选好的温度计进行观察时,着重看其量程和分度值。

③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进入到待测液体中,不要使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因为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通常与容器中的液体的温度有差异,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偏高;另外,温度计的玻璃泡壁很薄,当他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是,很容易破碎。

④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必须停留在待测液体中(体温计除外),并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问题:把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温度计示数会怎么变化?)

⑤会记。记录温度的数值和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16.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说明()

A.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中

B.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D.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

17.与易拉罐"可乐"相关饮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吸管吸"可乐"是利用了液体压强

B.罐上标有"355mL"字样,则所装"可乐"质量约为360g

C.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罐上标有回收标志,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年初中物理复习专题素材|温度与物态变化

全文共 4887 字

+ 加入清单

规律总结部分

规律总结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⑴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⑵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浸在液体中,不要靠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⑶温度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2.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被测量物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液体应该足够多以浸没玻璃泡)

(3)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读大,仰视读小)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规律总结2: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成水,铁块变成铁水等等)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如水变成冰等)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如烧开水、地面水变干了、酒精蒸发)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如“白气”的形成、液化石油气)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如钨丝灯泡中钨丝变细等)

6.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霜的形成等)

对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

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

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

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

规律总结3:固体熔化实验与水的沸腾实验的办法

1.要理解固体熔化特点

(1)区分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方法:温度上升的是熔化,温度下降的是凝固;

(2)区分晶体图像和非晶体图像的方法: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有横线)的是晶体图像,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没有横线)的是非晶体图像。

注意: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3)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探究晶体熔化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

(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使物体受热均匀;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3.要掌握水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水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3)减少水的质量b提升水的初温c加盖子

(4)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5)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

(6)按图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例如: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B.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C.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7)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8)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9)撤去酒精灯,水依然沸腾原因是:石棉网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热。

(10)沸点不是100℃的原因:1、当地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2、杯口的盖封闭较严,导致气压大于一标准大气压。

例题精选部分

1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使用情况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

A中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碰到容器底了;

B中温度计倾斜了;

C中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在所测液体里;

D中温度计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2

典型例题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答案】A

【解析】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正确,海水蒸发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错误,液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错误,凝固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错误,冰珠熔化成水。

3

典型例题

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此时a处于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答案】

(1)不变;增加;固液共存;

(2)升高;

(3)28。

【解析】

(1)由图乙知,物质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由图丙知,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b为非晶体;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28℃。

4

典型例题

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小明对甲图的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2)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______(选填大或者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3)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4)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需要____热量.

(5)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取在烧杯上面加盖等措施,烧杯上面加纸板盖的目的就是.

【答案】

(1)C

(2)大

(3)小华所用水的质量大

(4)吸收.(5)减少散热。

【解析】

(1)根据温度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知C正确。

(2)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吸热温度不变.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

(5)烧杯上面加纸板盖的目的就是减少热损失.

5

典型例题

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______(选填“铁圈”或“铁杆”)。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水的质量偏大”或“当地气压偏低”)。

【答案】

(1)铁圈

(2)液化

(3)98;不变。

(4)水的质量偏大。

【解析】

(1)根据酒精灯火焰高度确定铁圈位置。然后根据烧杯和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注意事项,根据温度计悬挂情况确定铁杆位置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

(3)水沸腾时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这时温度计的读数为98℃.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

(4)气压低,液体沸点低。所以加热时间短水就可以沸腾。之所以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就是水多,即质量大。

6

典型例题

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非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是通过方式增加水的内能。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案】

(1)均匀受热;晶体;

(2)热传递;低于;

(3)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

(1)实验装置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由表格数据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2)实验中,水从火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

由图知,由所绘制的乙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低于100℃,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7

典型例题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升华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原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微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答案】B

【解析】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错误;

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正确;

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水蒸发吸热从而空气温度降低,C错误;

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盐熔化后变成盐水,盐水的凝固点降低,即降低冰雪的熔点,D错误。

8

典型例题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A.河里的冰化成水,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9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给水壶里的水加热沸腾,水壶上方的玻璃板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请你结合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

水蒸气从壶嘴出来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板液化成水,玻璃板上出现了许多的小水珠就是液化现象形成的。

【解析】

抓住研究对象是气体变化为液体,这个过程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气体放热变为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20.你所在的考场里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A.几十克、

B.几千克

C.几百千克

D.几十毫克

21.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A.74g

B.70g

C.66g

D.78g

22.影视中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泡沫塑料做道具,这是因为泡沫塑料()

A.不导电

B.体积大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物理物态变化生活案例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水沸腾前后的上升的气泡是变大还是变小?

物理解释:水沸腾前,下层水温高于上层水温,下层的水“汽化”形成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低温水“液化”形成水,从而变小(注意,虽然不同深度的水压强不同,但是此因素对气泡的影响比水温更小,因此忽略不计)!水沸腾后,上下层水温相同,此时温度对气泡的影响忽略不计,对气泡大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压强,下层液体压强大,使气泡体积很小,上升后水压变低,气泡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水压,从而膨胀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6”

6种物态变化

“3”

物质有三态

物态变化中有三次吸热、三次放热

物质处在熔点这个温度时可能有三种状态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

常见的温标有三种

三个重要图象---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液体沸腾图象

人工降雨时经历的三个物态变化

温度计玻璃泡中常用的三种液体

三个“点”---沸点、熔点、凝固点应用举例

“2”

固体按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分为两类

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

液态晶体凝固需要两个条件

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

汽化有两种方式

液化有两种方法

氟利昂最易发生两种物态变化

冰箱的冷冻室和冷凝器两处都要发生物态变化

"1"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热传递需要一个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表示与用法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

(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题例题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

例3[2007芜湖]向手背吹气和呵气,感觉有什么区别?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用"三步"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其中吹气一问和风吹相似,都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此问是加快了人手背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时需要从人体上吸热,所以人会感到手背上凉爽。对于向气背上呵气,为什么会感到暖和呢?

一、确定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东西使手热的,我们会发现暖和的同时手上会有一些水滴出现,水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就有大量的水蒸气,至此我们已确定研究的是呼出的水蒸气。

二、呼出的水蒸气在呵气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有水滴生成。

三、水滴生成的同时,并且还感到手暖和,这是一种由水蒸气变为水滴向外放热的过程──液化。

答案:向手背吹气时,加快了手背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吸热,所以感到凉。而向手背上呵气时,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背发生了液化现象,液化时向外放热,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当然,生活中有大量的物态变化现象,只要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好这种分析的"三步"法,就可以较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液化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196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13.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矿石,这块矿石不变的是()

A.质量

B.重力

C.温度

D.位置

14.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它的依据是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

A.重力

B.密度

C.体积

D.质量

1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能超过220V

B.某一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45kg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

D.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易错问题剖析例题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5.易错问题剖析

例3冬天,我们在室外呼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它们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错误答案:"白气"是水蒸气,它们没什么不同。

剖析:水蒸气是看不到的,这些"白气"都是液态的小水珠。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但它们形成小水珠时有所不同,冬天呼出的"白气"是由于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温度要高,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夏天冰糕冒"白气"是因为空气温度比冰糕温度高,冰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而液化成小水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

全文共 191 字

+ 加入清单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题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

在初中物理物态变化这一部分,经常出现考查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对此都有感性认识,但在分析其物理过程时往往缺乏逻辑性。本文介绍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此法,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做到过关斩将、百战不殆。

"三步"法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及在变化之前的状态。

(2)比较在变化过程中研究对象与周围物质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等)。

(3)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由吸放热情况分析物态变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物理物态变化生活案例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常见的“白气、白烟(非燃烧形成)、白雾、热气、冷气”本质都是相同的:液化!(比如:戴眼镜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室内,镜片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寒冷天气室内玻璃上的水雾;傍晚沙漠中甲壳虫身上的水珠;雪糕下方流动的冷气;开水上方蒸腾的白雾;冬夏开空调的汽车窗内外的水雾等等)

物理解释:以上所有的烟、气、雾,都是可以看见的,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请永远记住“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1)高压锅:高压锅工作时,与外界相通的放气孔被安全阀封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仍留在锅内,使得水上方的气体压强增大。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水到了100℃后仍不沸腾,温度继续升高,压强也继续增大。直到锅内气体压强能够顶起安全阀,内部气压便可以维持在一定值,水也达到沸点,水温也就维持在某一值而不再升高。一般,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能够达到110~120℃。易熔片的安装是为了防止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他使用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败,锅内气体压强过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易熔片处喷出,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2)电冰箱:家用电冰箱内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电冰箱所用的制冷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使电冰箱的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制冷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液化,并且放出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如此往复循环,从而使电冰箱达到制冷的效果。

3)空调器: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然后气态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

降温:在空调器设计与制造中,一般允许将温度控制在16~32℃之间。除湿:人们感觉舒适的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0~60%左右,当相对湿度过大如在90%以上,即使温度在舒适范围内,人的感觉仍然不佳。升温:热泵型与电热型空调器都有升温功能。升温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逐步变小,若温度在-5℃时几乎不能满足供热要求。净化空气:空气中含一定量有害气体如NH3、SO2等,以及各种汗臭、体臭和浴厕臭等臭气。

空调器净化方法有:换新风、过滤、利用活性碳或光触媒吸附和吸收等。A、换新风:利用风机系统将室内潮湿空气往室外排,使室内形成一定程度负压,新鲜空气从四周门缝、窗缝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B、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再生,将吸附(收)的氨气、尼古丁、醋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掉,可重新使用。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中带电微粒浓度大小,会影响人体舒适感。空调上安装负离子发生器可增加空气负离子度,使环境更舒适,同时对降低血压、抑制哮喘等方面有一定医疗效果。变频空调高功率启动运转,迅速达到设定温度,低功率维持,室温平衡,因而制冷制热迅速、省电、室温波动小。定频空调以固定功率运转,通过频繁开关机维持室内温度,因而制冷制热速度缓慢,对家庭电网冲击大,室温波动大。

当频繁使用空调时,就会出现空调病,症状多为浑身无力、咳嗽、发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题例题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

例1[2006青岛]夏天,刚从游泳池中出来,让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

同学们都有这个经验,但在解释时仍会有一些不足。同学们的回答往往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带走了人身上的热量,这种解释是不够准确的。

下面我们利用"三步"法来分析这一现象。

一、首先来确定研究对象。我们感觉到凉只是身体上的感觉,而刚从游泳池中出来时身上有水,这时我们应当考虑到水的作用,水在蒸发时是要吸热的,从而使人感到凉,所以研究的对象是水。(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风,风在这里只是加速了水的蒸发,而并不是冷的风从人体吸热)。

二、在风吹时有什么变化呢?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得身上水的蒸发加快。

三、有风使空气流动加快,促进了水分的蒸发,使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水分蒸发加快,而蒸发又要从人体吸热,从而使人感到凉。

答案:风吹加快了空气流动,促进了人身上水分的蒸发,而蒸发吸热,使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了较多的热,所以人会感到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填空题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填空

9.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若体积之比是2:5,则密度之比是____。

10.用氧气瓶给病人输氧的过程中,瓶内氧气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中,变小的是____,变大的是____。

11.当一列火车迎面开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就明显降低,这叫多普勒效应,光同样有多普勒效应,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光波的频率在变_______,星系在____________("远离"或"靠近")我们。

12.完全相同的三个瓶子甲、乙、丙,分别装满水、酱油、食用油,他们的总质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