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30

文章

644

篇1:相对方氏私己厅及相对方氏宗祠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对方氏私己厅及相对方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衢江区周家乡相对村方氏宗祠东面,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

相对方氏私己厅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坐北朝南,砖墙,硬山造,三合院式,正厅面阔三间,建筑占地面积135.22平方米。正厅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单步后双步,次间梁架为穿斗式,五柱用八檩。有牛腿六只,牛腿雕刻为人物、花草、狮子,牛腿硕大,雕刻逼真。施有望砖,柱上有斗拱,梁柱用材粗大,门面墙上有彩绘,天井以长条石铺设,礩形柱础。正厅堂前有“椿靈毓秀”四字匾额一块,丙辰年仲春方桌然题,匾边有花纹。该厅为方氏族人所建,现为方延松民居。

相对方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相对村。据村民方石宝介绍,该宗祠建于清晚期(1821—1911)。2013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坐北朝南,共三进,建筑占地面积315.28平方米。八字门,双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厅面阔三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次间穿斗式,分心五柱用九檩。厢房面阔二间。天井用鹅卵石铺设成钱纹,四周用长条石铺砌。中厅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双步后单步,次间为穿斗式,分心五柱用八檩。后厅明次间梁架均为穿斗式,五柱用五檩。过廊连接中厅与后厅,两边各设有小天井一个。前厅、中厅设有望砖,中厅采用踬形柱础,下垫覆盆,柱头设有斗拱。牛腿、雀替等木构件有人物、花草等图案。方氏宗祠格局基本完整,做工较考究,木雕精细美观,造作工艺水平较高,地方宗祠特征明显。据史料记载,元末方良森次子方瑞贤赘居于此,因与兄瑞享所居宅基相对,故名。

相对方氏私己厅、方氏宗祠所在相对村是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人文内涵深厚,生态环境秀美。两处文物布局规整,用材粗大,木构件雕刻精细,工艺精湛,文物价值较高,是中国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宗祠建筑,对反映近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周家乡:衢县辖乡。1950年设乡后改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两条。辖石井、后堆、诚村、板桥、川坑、江家、崇源、苦竹岗、坞溪桥、丰村、宋家、上林、蟠塘坞、周家、后溪塘、井头根、下清源、裴家、相对、上姜、宅基、春山坪、上岗头2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石灰、食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油菜、枇杷、茶叶、柑橘种植业和饲养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陂林氏大宗祠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西陂林氏大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林氏大宗祠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年代为明、民国。

简介:始建于元代初,明弘治十三年(1500)重建,民国十七年大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池塘、围墙、前堂、天井、主堂及后山,带两侧横屋,外大门开在宗祠右侧,主堂是山墙搁檩式结构,建筑整体呈前低后高阶梯式,悬山顶。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40米。

2018年,西陂林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村:西陂村有人口6238人,总户数1620户,46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62人,下设三个党支部,是高陂镇最大的行政村。山林面积约38000亩,耕地面积3600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西侧,永定河绕村而过,从村头到村尾有6公里长。西陂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现有姓氏林、卢、郑、陈、邱、刘、黄七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连江县抗日骨干训练班旧址--郑氏宗祠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连江县抗日骨干训练班旧址郑氏宗祠位于连江县蓼沿乡溪东村。

1938年秋,日寇铁蹄踏遍大半个中国,神州陆沉,江河呜咽,地濒东南沿海的连江县受到战火的威胁,沿海岛屿川石岛与马祖的南北竿塘被日军侵占。在这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9月初,中共福建省委宣传兼--部部长、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在福州南街安民巷秘密发展连--年吴大麟入党,与已抵连江的中-员林涧青、梁真(女)组建中共连江特别支部,省委任命林涧青为特支书记。

中共连江-特支接受王助代表省委作出的联络人员(进步人士)、掌握-支、准备建立抗日武装队伍的指示,因吴大麟公开身份为国民党政府连江信用合作社办事处主任(吴加入中共后仍保留其国民党党员),故许多事情交由吴大麟去办。吴大麟筹资在县城十字街口开办海滨书局,以占领抗日宣传文化阵地,又着手培养骨干力量。1938年11月间,福建省农村合作委员会通知要吴大麟训练合作社会计人员,经请示王助后,特支认为可乘机作文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于是借口时局紧张,把合作社训练班设在蓼沿山区溪东村的郑氏宗祠。首批训练班学员150多人,大多为吴大麟先前联络好的各乡村抗日骨干力量,训练人员中有许多是土地革命失败后幸存的老党员与红军失散人员,如梁仁钦、邱惠、陈麻伍、林广、叶容容等。新四军办事处对训练班极为重视,王助主任又增派中-员林君玖(林白胞妹)、叶和中、张汝砺等充实教员队伍,由吴大麟、林孝楚(涧青)、林君玖、卓飘虹等党员轮流给学员上课,讲《大众哲学》,普及宣传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纲领。还举办欢庆元旦文艺汇演晚会,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山河泪》、《武汉保卫战》等抗日剧目。

郑氏宗祠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整修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封闭式“四合”、“三进”古建筑,全木结构,四面风火高墙,目前保存状况良好。

蓼沿乡: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山区,与罗源县接壤,距县城30公里。乡区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5公顷,辖有23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人口2.82万。该乡森林、水电、矿山等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可供开发的优质石材“664”花岗岩、叶腊石达6亿立方米,已成为连江县石板材第一乡,也连江县电力自供乡镇。200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8亿元,比增11.3%,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朱源里卢氏宗祠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朱源里卢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源里卢氏宗祠位于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年代为清—民国。

简介:由永成堂、余庆堂组成。永成堂建于清末,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方形圆角,由沟渠、山门、围墙、内空坪、厢房、下堂、天井、厢房、正堂、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余庆堂建于清末民初,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空间布局、建筑结构等与永成堂相近。

2013年,朱源里卢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面外延26米至农家菜地,南面至水田北岸,西面外延15米至新砖混民居,北面至靠山南边。

七尺村:七尺村紧临镇区,距集镇仅5公里,省道206线穿村而过,即将动工建设的沙厦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可望设在七尺村,交通条件便利。是人口大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666户、2679人,其中男1397人、女1282人,劳动力总数1551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77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5965亩,其中林地20775亩、耕地2685亩。2008年,全村共完成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潜口许氏宗祠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潜口许氏宗祠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许氏宗祠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时代为清。

潜口许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镇:1、镇位优势: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下辖10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1Km,区府所在地——岩寺5Km,黄山风景区36Km。 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年代为1929。

合溪采地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方形,土木结构,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0.4米,总进深16.3米,占地面积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单进廊院式带前廊和右横屋。中轴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古道、围墙、半月形池塘、雨坪、前厅、天井、正厅。单层,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1929年,化名杨先生的毛泽东及红四军前委一行从堂堡居易楼出发前往合溪师俭楼,途径采地村王氏宗祠时,进祠小憩。难得遇见陌生人的采地村民便好奇围了上去。毛泽东趁机播种“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种,宣传我党的思想和主张。采地村小伙王太荣(镛)、王万荣(镛)兄弟俩当即报名参加红军,随后便跟随杨先生前往合溪、上杭。因为王氏宗祠位于堂堡通往合溪的必经之路的山脚,又处村子中央,便于隐秘,后来便成为合溪采地情报信息中转站。

保护范围:王氏宗祠建筑四周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端线外延20米。

采地村:采地村有465户1842人,村民小组9个,耕地面积2096亩,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8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4435元。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旧房拆建工作,共有60几户村民搬入新居,新农村建设取的了可喜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深澳康氏宗祠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深澳康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澳县康氏宗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澳县深澳镇新街107号,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有“南澳康百万”之称的南澳康氏第五代祖康耀德、康耀美兄弟所建的,堂名“裕德堂”。

康氏宗祠(当地人称康厝祠),它不仅是岛上现有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当年康氏家族盛极一时的见证,更隐藏着主人“康百万”传奇的发迹故事。

康氏宗祠由主座三进,两侧巷厝、后包厅及大门口埕、戏台、书斋等建筑物组成。大门口埕左侧树有“朝议大夫”旗杆座。主体建筑进深54.6米,面阔28米,门埕连戏台深42米、阔28米。二进大门两侧梁檐及墙壁有精致石雕。有名盖九县的一对油麻石鼓、屋檐倒吊镂空石花篮。二进大门内有精工漆金木雕屋架。二进与三进之间的两廊墙壁上有清嘉庆六年辛酉科二甲第二十名进士、四川岳池人康以铭所题写的“忠、孝、弟、敬、义、礼、廉、节”劝世文石刻8副。三进大堂及拜亭屋架梁柱有精工金漆木雕。是南澳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中期祠堂,经历过1918年7.25级强烈地震,建筑结构至今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洲村简氏宗祠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小洲村简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宽26.6米,两侧用石栏围雕成八仙贺寿人物图案,正中悬挂着“祥开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两侧有文武楼、灰星楼各二层,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锡场林氏宗祠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锡场林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锡场林氏宗祠位于揭东县锡场镇锡东村。

林氏宗祠(原世德学校)始建于明朝初期,为五开间三进二天井一拜亭格局,至今已有711年的历史,是具有潮汕地区特色的代表性祠堂建筑。林氏宗祠于2011年被评为揭东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锡东村:锡东村东毗邻东山区,西与锡西村接壤,北倚藤吊岭,南临榕江,206国道横穿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38人,3375户。锡东村坚持工业兴村,实业富村,工农业蓬勃发展。辖区形成食品产业,五金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形成以麻竹笋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村重视教育事业,改善村容村貌。辖区环境优美,文明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

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了农会组织——岗岭会,随后又成立民兵队和乡民主政府,袁屋边成为抗日游击队的一块抗日根据地。1944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莞大队大队长张英,在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召集袁屋边、白马、石鼓、赤岭等乡的群众代表开会,宣布成立抗日民主政权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会议选举张英为办事处主任,陈德枫、张高峰为副主任。办事机构设在袁屋边蔡屋基村,但陈氏宗祠(南祠堂)仍作为开会或临时办公场所。1945年,上级党组织增派陈文慧为办事处指导员。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管辖范围为莞太路沿线的乡村,其主要任务是:在莞太线上的袁屋边、新基、翟家村、白马、石鼓、赤岭、桥头、三屯、河田、白濠、白沙等地建立乡、村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组织民兵维持治安、开展抗日斗争、协助东江纵队作战等。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于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时撤销。

2012年11月,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袁屋边社区:袁屋边社区居委会位于南城车站旁,东莞大道、莞太路、环城路贯穿整个社区,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户数494户,常驻人口1846人,外来人口3500人。下设服务机构有:袁屋边社区居委会、社区治保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劳动服务中心、社区出租屋服务中心等,同时设有电教室,图书室、市民学校等。经济发展2008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1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云阳方氏宗祠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云阳方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阳方氏宗祠位于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方氏家庙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爱堂三组建筑组成。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厅、主堂和昭德将军祠等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和昭德将军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8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其中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咸正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厅、主堂和西侧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2013年,云阳方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三组建筑周边各外延20米。

莆美镇:莆美镇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中部,距县政府2.5千米。辖3个社区、2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南溪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漳江。有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政墓和献宝山烈士陵园、仙峰岩、南山寺等文物古迹。明代曾筑抗倭城堡。

莆美镇1944年属阳山乡,1958年属红旗、海峰两个公社,1966年置莆美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邓村邓氏宗祠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邓村邓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村邓氏宗祠位于从化区太平镇邓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建筑物外墙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南至池塘东北岸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

太平镇:太平镇位于广州市北郊,是从化市的南大门,总面积210.329平方公里,总人口86519人,辖33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105国道和省道118线贯穿南北西东,西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白云国际机场15公里,南距北二环高速公路22公里,即将兴建的北三环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横穿太平镇境内,交通宽畅便利。北回归线从镇腹划过,标志着这里四季如春的亚热带雨林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羊额卢氏大宗祠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额卢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羊额卢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羊额村大祠直街。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最近一次重修在民国十一年(1922)。目前头门的石料保存明代特色,但整体而言,偏于清代建筑风格。面阔三间16米,原进深三进,现存头门及后堂,共进深47.3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脊上饰有花草纹饰,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墙楣上存有“李邕观帖”、“一家诗赋”等多幅人物、山水等几幅壁画。其中“李邕观帖”壁画,何伯羽画,有“民国十一年”年款。

2011年9月,卢氏大宗祠被列入第五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羊额村:羊额村地处伦教街道的西面,全村面积4.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约17.26公顷,鱼塘面积约99.27公顷,工业用地面积约34.53公顷。常住人口约1813户,居住人口约13800多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300人;外来人口约7500人。辖下五个村民小组,由17个自然村和1个南华街区组成。多年来,村委会在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怀领导下,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青阳宁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青阳宁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氏宗祠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粮站大院内。

为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3.95米,进深三进55.60米,占地面积1321.6平方米。由于该祠堂座落在陵阳粮站内,长期作粮仓使用,梁、柱、石、椽完好率达70%左右。

保护范围:四面各距墙基脚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陵阳镇: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辖24个行政村(180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面积213.85平方公里,人口25589人,2005年镇财政收入1907万元,总量跃居全县和全市第二。陵阳历来就有“富贵陵阳镇”的美誉,在西汉时期(前109年)置县郡,战国时期屈原曾驻足多年,自古为江南重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的传播要道,商业兴隆,多富商大贾,196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螺洲陈氏五楼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

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晞楼之北为北望楼,建于民国初,以示“思君”,分前后两栋,均五脊四坡顶,南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北隅为沧趣楼,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其与还读楼之间有小园林,内有铁石轩、假山、池塘、凉亭等。

1983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螺洲镇:福州市仓山区辖镇。1958年成立螺洲镇,1970年划入城门公社,1984年复置螺洲镇。位于市境东南,距市区中心17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0.9万。有公路连接福厦路,螺洲天厝码头水运可抵达闽侯镇。辖天福、乾元、敖山、杜园、店前、吴厝、洲尾7个村委会和螺洲居委会。企业有石制品、花茶加工、建筑、运输、印刷等厂。农业主产水稻、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温坊汤氏宗祠、祖厝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

年代:清

座落地点: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

简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前有空坪,单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堂组成,占地面积270.64平方米。门楼牌坊式,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从未大修。坐东南朝西北,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护厝格局,占地面积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檩、枋等处均有彩绘,保留有红军标语多处。

1931年至1934年间,红1师和红军东方军所属部队曾三次进驻温坊村。红军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教唱《红军歌》,并将闻讯而逃的汤邦荣(曾任民国邵武、顺昌县长,将乐县议长)、汤永年(曾任清流、沙县县长,福建省参议员)父子家的谷仓库房打开,没收其衣物、房产、银圆等财物分给贫苦群众。红1师司令部就设在汤氏祖厝,师长李实行、政委吴溉之及警卫班均居住其中。师部无线电台设在紧邻的汤氏宗祠,红军战士散居在毗邻宗祠的真武庙及谢厝、下坊等民居内。红军还在村头葫芦门及池湖溪桥、后门山凹等四围设立哨所。红军组织群众成立了温坊乡苏维埃政府,汤俊禄、汤邦生、汤韶期分别担任财政委员、土地委员和文书。同时成立了游击队,肖应隆任队长。期间,余潘香、肖石仔等该村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撤离温坊时,汤氏祖厝成为温坊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处。该旧址石门框、门厅及正厅两侧墙面上,至今尚遗留多处红军标语。

温坊红军村旧址群现存革命遣址有:红一方面军第1师司令部暨温坊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红军驻地旧址和红军哨所旧址。

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汤氏宗祠位于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上坊。

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原为温坊村汤氏宗祠,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8年),属清代坛庙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为270平方米,由牌坊式门楼、门厅、天井、廊庑、正堂组成。正堂面阔5间,进深6柱,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牌楼四柱三楼式,门厅五抬梁,天井用条石铺砌,右侧辟券顶边门与真武庙相通。

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汤氏宗祠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坊村:温坊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宜兴潘氏宗祠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宜兴潘氏宗祠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位于丁蜀镇蜀山村东坡书院西侧。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南偏东5°),为典型的民国建筑,共三进,通面阔5间17米。第一进前天井进深1.80米,第一进进深8.10米,正房面宽3.70米,一二进间天井进深5.40米,第二进进深8.50米,二三进间天井进深3.30米,第三进为两层楼房,进深7.40米。潘氏家族中潘稚亮为东南大学知名教授,潘序伦则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据族人介绍,当时两人均过问祠堂的建筑,祠堂位置东邻东坡书院,西靠蜀山老街,在蜀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目前,第三进房屋损毁严重,已是危房。一、二两进房屋改建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南江吴氏宗祠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南江吴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吴氏宗祠座落于油榨坪村,2012.9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是吴氏族人祭祖、聚会议事之地。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经过三次重建,至今保存完好,宗祠东西宽24米,南北纵长60米、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四合院布局,前高桅杆一对、石狮两对。其建筑形制充分展现了川北祠堂建筑的共性特点。

吴氏宗祠建于大明时期,位于旺苍县普济区天台乡板岭寺,因大山笼罩,人烟稀少,森林密布,照顾不周,时运升迁,历史变迁未曾保留后土。于大清光绪壬子迁于油榨坪,至此祠成,立牌谱告峻。

1、选址:早在大明进期被勘为“天生油榨(石生榨盒)人间稀,金盆(盒下石生油盆)敦油世为奇;撞杆一动油满地,人兴财发后裔兴”的传说。大清年间,堪輿家在方圆近百里寻找祠基,寻到了和平苏家坪、鲜家坪和油榨坪之穴,定为油榨坪为“上山凤”之穴。又以几处泥土以斗过量,再用称称其重量,此地泥土比任何地方重20%,定于祠址。为此加上了“吴氏宗祠堪此地,了孙繁衍后裔兴”的传说。

2、建祠。该祠建于光绪壬子年间,为四合院形,内设王牌正殿、厢房、戏楼、砖木瓦结构,花草、狮子、桅杆、对联非常雄伟壮观。不幸于清末毁于战乱火焚,后于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再建未全,六十年代的甲戌吴氏积资维修恢复了王牌、狮子、桅杆。在5.12大地震后即将倒塌,给学校师生和村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在二十一世纪壬辰之春,承前启后,组织族众,族亲、族友共捐资百万维修了饱经风霜七十八载的吴氏宗祠,再续族谱,新立花岗石王牌、公德碑、戏楼、孝道和民俗文化室存放了500余册,培植了桂花园,建造停车场。

吴氏宗祠东西宽24米,南北长60米,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现已成为吴氏族人祭祖、聚会议事之地。于2012年9月27日正式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最大吴氏宗祠在哪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中国最大的吴氏宗祠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不太好解决,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姓吴的,所以如果没有见到其他地方的吴氏宗祠的话,那这个地方的宗祠就是最大的了,所以这个不好说到底是谁最大,但是我们可以说一个公认的,那么这个公认的到底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比较公认的是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是中国算是最大的吴氏宗祠。

吴氏大宗祠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基于2004年7月24日,来自港、澳、广东各地及外省吴氏宗亲共400多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2005年元月开工,2006年12月竣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大气磅礴、宏伟壮观的吴氏大宗祠!中国最美宗祠当之无愧是我们老吴家的!不用比,它就是中国第一!

纪念馆以广式建筑风格为主调,结合中原文化建筑风格,按地势台阶式三进三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馆金额约350万元。馆门前筑广场,与风水圹融为一体。

▲吴氏纪念馆

▲吴姓发祥地——无锡梅里

门前盘龙石柱,左右是大幅历史石雕,反映吴氏南迁历史。馆内屏风木雕精致,古色古香。

吴姓的先祖泰伯自陕西岐山南奔江苏无锡梅里,在这里开创了吴国的根基。无锡梅里由此成为吴文化、吴姓人的发祥地。

▲吴姓南迁祖地——南雄珠玑巷

▲吴氏大宗祠盘龙石柱

▲至德堂

2016南雄珠玑巷吴氏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庆典: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宗亲莅临庆典现场

纪念馆内设置了“议事厅”、“建馆公德厅”、“历史文化展览厅”和捐款芳名墙,展示吴氏文化内涵,凸显名人风采,弘扬祖德,敦睦乡谊。

吴氏纪念馆(祠)的落成,光前裕后,世代流芳,既是吾族团结、兴旺、发展之象征,更是泰伯公谦让、开拓、无私奉献精神之体现。从此,族裔到此,寻根有源,祭祖有祠,议事有厅;游客到此,游有胜地,观有胜景。堪称中国最美宗祠!!!

吴氏大宗祠!

大气磅礴!

当之无愧中国最美宗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下沙蒲氏宗祠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下沙蒲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下沙蒲氏宗祠位于黄埔区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珠江下街九巷1号右侧,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珠江九巷现状路东边线,北至北侧相邻3层和5层建筑南墙线,南至南侧池塘北岸边线,西至西侧”悦然别墅“旧建筑东墙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珠江下街17号建筑东外墙边线一线,北至珠江九巷6号建筑南外墙边线一线,南至南侧水塘南边线一线,西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4米,局部至珠江横巷一线。

黄埔街道:黄埔街位于黄埔区中心城区,管辖范围东至乌涌河,南至港前路黄埔老港码头,西至荔香路,北至大沙地东路、大沙地西路,周边与文冲街、鱼珠街、大沙街相邻。街辖总面积7.39平方公里。下设1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转制社区1个,全街有居民小组186个,常住户籍人口4.7万多人,外来人口约2.5万人。街辖内商业繁华,有大沙地商业街、百佳超市、摩登百货等商业服务旺地;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