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湖南黑茶特点【通用三篇】

春分节气是24节气的第4个,也是春季节气的第4个,出现在每年3月20日左右,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春天的节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

浏览

7373

文章

3

篇1:湖南传统建筑特点与风格

全文共 1946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民居中的民族风格比较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很朴素,而在湘南,人们喜欢采用一些木雕、石雕、凌雕等形式来装饰民居建筑,为传统建筑增添了不少新意和特色。湖南传统建筑特色的内容非常丰富,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

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南位于湖南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湘南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魅力清秀的少女,一直保存着它的神秘面纱。

其整个建筑除了在建筑形式本身上独具特色,同时在装饰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欣赏之处,湘南在传统民居装饰上采用了一些木雕、石雕、凌雕等相互结合的形式,这就摆脱了其他地方传统名居建筑的单一性同时也增添了些许新意和特色。在湘南随处可见古井、宝塔、石板路等特色建筑;其中青砖、黑瓦、古民居,则是湘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群。

湘南境内山峦起伏,水网密布,地形多变,因此建成的传统民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建筑根据需要随地形灵活布置,在设计上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根据地形地貌,重视建筑平面的布局和空间组合的整体性和序列性,通过渐进的层次变化,空间的灵活组合与分割以及空间的因借,结合天井,庭院和绿化,以达到创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的目的。

湘南传统民居布局基本上是以三合或四合天井院为基本单位,以长方形的小天井院落巧妙地与基本单元平面有机组合,灵活布置厨房等用房,及采光通风,有形成了变化的空间和丰富的造型。同时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方法,使其显得既丰富有无比协调。现存的湘南民居多为明清代流传下来,最老的建筑距今已有约1000多年历史,民居发展到明清时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湘南多山地少平地,所以部分住房建为楼房,以增加使用面积,用材尺寸减少,装饰附加增多,砖木石雕处理较为普遍,门窗棂格的图案纹饰花样翻新,在艺术上表现出华丽的风格。后来由于社会形势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引起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此后,在结构上砖木混合结构及其他手法的广泛使用,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建筑外形,同时由于湘南民居接近广东沿海地区,建筑形式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瓶式栏杆,山花,拱券,柱头等西洋装饰逐渐出现在当地的民居之中,形成了有别与湖南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特色。

你可能也喜欢:

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河南近代名人都有谁?

你所不知道的广西的茶文化历史

古色古香的广西酒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湖南花鼓戏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戏剧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戏剧具有惊人的巧思匠心,而又一清如水。空气在不停的流动,在戏剧中没有一个人物是闲着的。而湖南花鼓戏是有民歌而来的,然后人们将其改编后,花鼓戏便这么诞生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花鼓戏的艺术有着怎样的特点吧。

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

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至此,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形成与发展:益阳花鼓戏是湖南比较有名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前亦称楚剧。

花鼓戏的“正调(单句子)”长于叙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曲调,在其结构上有重复与其承转合两种形式。它为五声宫调式演唱哪个时演员根据唱词,结构临时转调,这种唱法艺人们称为“败韵”,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正调(单句子)”板式灵活,唱法变化多端,后又派生出了哀调、梦调、垛子、一字调等。

通城花鼓戏“西湖调(夹句子)”是一个叙事性较强的曲调,虽与长沙花鼓戏西湖调同宗,并且句式结构、调式相同,但由于各自强调的骨架音不同,故而行腔各异,加之不同的语言特点,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无论从广泛与否、唱法和风格乃至给人的直接感受个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花鼓戏中的“琴腔”是通城花鼓戏的主体声腔,他是在保留梁山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与湘东北地区的语言、民歌、风俗音乐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具有极具特色,为湘鄂赣毗邻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声腔。

板式结构上“琴腔”除保持单、夹句子基本形态外发展产生了“两板半”,类似“快板”的“紧板”和类似“导板”的双凄头单凄头,以及梢腔的首尾扩大变化形式。从而增加了新的节奏层次和新的板式变化。故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独树一帜。

戏台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那是我们满满的童年回忆。虽然那时候我们不懂戏剧是什么,但我们被那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起源自哪里?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花鼓戏一般指花鼓戏,它的特点是注重戏曲艺术的程式而又不受其约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突出个性,表演生活化。在声腔上则发挥花鼓戏音乐有山歌风的特点,演唱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极浓。而且湖南花鼓戏的喜剧风格浓郁,语言风趣诙谐,表演生动活泼。

湖南花鼓戏在声腔上发挥花鼓戏音乐有山歌风的特点,演员从动作、唱腔都向生活靠拢,把剧中人物原归属行当程式浓缩为洗练、精粹的表演,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出。湖南花鼓戏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作曲还是在演员表演方面,均突出喜剧效果。这些喜剧元素的塑造,标志着喜剧效果的浓烈已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精粹。

湖南花鼓戏源于地上歌舞演唱,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