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闭关锁国的史实【优秀20篇】

浏览

5694

文章

463

篇1:清朝的“御赐黄马褂”到底有什么作用 穿上它真能“免刑免死”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御赐黄马褂”在清朝时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免刑免死”的效果。黄马褂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代表着皇权和荣誉。清朝皇帝赐予黄马褂的对象主要是有功勋的大臣和将领,以表彰他们的贡献和忠诚。黄马褂有不同的类型,包括行职褂、行围褂、得胜褂和武功褂等,级别和荣誉程度也有所区别。

然而,黄马褂并不能实现免除刑罚或死亡的特权。虽然穿戴黄马褂的人在社会地位和荣誉上享有一定的优待,但在法律面前,他们仍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无论是黄马褂还是其他荣誉,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约。

影视作品中常常夸大了黄马褂的作用,将其描绘为一种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夸张表现。黄马褂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是对功勋的认可和奖赏,而非法律上的豁免权。

在晚清时期,由于黄马褂的赋予过于普遍,导致其价值逐渐贬低。尤其在慈禧太后统治期间,黄马褂的颁发变得随意而频繁,失去了原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黄马褂的作用,它是一种历史上的荣誉象征,但并非具有法律豁免权的特权。历史是不能被影视剧中的夸张描绘所曲解的,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理解和认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果清朝赢得了甲午中日战争,结局会怎样?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评价的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说到日本这个国家,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感,因为第一反应就会把他们跟侵略战争联系带一起。这个国家在二战时期对很多国家,不仅仅只是我国,都犯下了无法原谅的罪行。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首次对我国进行侵略。在更早以前,清末年间,中日也发生过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最终是以清朝的惨败而结束。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巨大,于是在日本就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清朝赢了甲午战争,会怎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那时候的日本经历的明治维新的洗礼,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别国发起侵略战争,离他们最近的中国和朝鲜自然是首要目标。

其实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将大难临头了,毕竟北洋水师也是曾经的东亚第一舰队,所有人都认为日本不过是以卵击石,然而他们却给了清朝当头一棒,北洋水师被全灭,清朝也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如果当时赢的是清朝,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评论吧:

1.也就是说直接假设结果是清朝胜利,对吧?对于日本来说应该不会到太坏的程度,毕竟同样的事情我们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白江口之战,日本战败,然后呢?我们向唐朝学习他们的文化,直到清朝我们超越了他们,如果甲午战争输了,那就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一次就好了。

2.清朝胜利之后,他们再次认为自己是东亚霸主,甚至是世界霸主,沾沾自喜,然后几年之后,八国联军到来之后结局也会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日本不能解决,那就来七个更强的吧。

3.你是想说清朝会反攻日本吗?我觉得不太现实,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虽然清朝的航海技术更成熟,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会阻止清朝人征服日本,那就是他们确实太自大了,也许战败的日本主动向中国朝贡就能平息这一切。

4. 战胜日本并不能改变什么,当时清朝是因为内部腐败,输给日本只是个表象而已,他们就像一栋没有钢筋的摩天大楼而已。

5. 对,战胜日本什么也改变不了,清朝像是同时得了癌症和感冒,赢了日本就像是治好了感冒,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吗?清朝人太自大了!

6.你先告诉我怎么输的,我才能假设啊!我实在想不出怎么输给清朝啊!

虽然非常不想承认,但是日本网友的评论有点自大,但的确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中国人反思!清朝弱小吗?其实并不弱小,西方国家甚至在当时把清朝视为“列强”,也就是说咱们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个大国,可是清廷却过度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至于后来为什么摔得那么惨,不也是这个原因吗?

所以即便赢下甲午战争,也的确是治标不治本,反而还有可能让清廷更加膨胀,然后继续闭关锁国,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是无法估量的,真是细思恐极!中国要想更强大的话,一定要戒骄戒躁,丢掉自大的坏毛病!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代枭雄 努尔哈赤清朝的缔造者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努尔哈赤,一个名字,一个人物,却承载了我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他并非出生于无名之辈,而是出生在建州女真部的世袭首领家庭,拥有优越的家世。他的早年生活却并不如意,充满了困苦与挫折。

一、 早年的苦难与困顿

努尔哈赤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他的生母喜塔喇氏在他10岁时去世,留下了一段孤儿的童年。此后,他的继母那拉氏对他颇为刻薄,使得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十九岁那年,他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了少量的家产,这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艰辛。

如果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没有在战火中丧生,也许努尔哈赤的命运会完全不同。这两位亲人的英勇抗争,却为后来的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 误杀与复仇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在一场战役中丧生,这场战役的对手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和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这场战斗的背后是一段悲惨的家族恩怨。

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因不满明朝对女真人的欺凌,与明朝为敌,最终被李成良率军征讨。经过几番较量,王杲被俘虏并押解到明朝京城,最终遭到凌迟处死。

九年后,王杲的儿子阿台为了报杀父之仇,与明军多次交战,最终被困在古勒寨城中,与他的妻子一同被包围。这位妻子正是努尔哈赤的堂妹,也就是觉昌安的孙女。为了营救孙女,觉昌安和塔克世前去劝说阿台投降,在明军攻打古勒寨城时,觉昌安和塔克世被误杀。

这场惨剧成为了努尔哈赤复仇的动力。明朝试图通过让努尔哈赤世袭塔克世的官职来安抚他,但复仇之仇意难平。

三、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以家族的13幅铠甲为基础,发动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经过多次征战,他的势力逐渐壮大。在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自称为汗。

不久之后,他发布了讨明习文“七大恨”,并宣布攻打明朝,随后他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占领了抚顺、清河等地,使明朝感到震惊。

明朝采取了紧急措施,集结了11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后金,实施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努尔哈赤对抗这四路明军表现出了从容不迫的态度,他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显示出对敌人的藐视。明军轻敌、分兵,主帅选拔不当,导致努尔哈赤的胜利,这场战役被称为“萨尔浒之战”,是明军的一次毁灭性失败,后金因此获得了全面的控制权。

四、 迁都与成就

努尔哈赤的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使他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成为了后金建立的基石。在天命十年(1625年),他迁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地区,开始统治这一地区。他的生平充满了战乱和血腥,他在征战中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杀戮。

天命十一年(1626年)7月,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享年68岁。关于他的死因,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明军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有人认为他因身患毒疽而去世。无论他的死因如何,努尔哈赤都是清朝缔造者,没有他就没有后金的建立,也就没有后来的皇太极的称帝。

努尔哈赤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个坚韧不拔的领袖。他的成就不仅改变了我国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我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伟大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清朝的纪晓岚不吃大米是真的吗?纪晓岚为什么那么爱吃肉?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纪晓岚作为当时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大臣,还是有很多厉害之处的,比如当时的纪晓岚便被称作是铁齿铜牙,因为纪晓岚嘴皮子非常了得。当然了,传闻当时的纪晓岚非常爱吃肉,而且是经常的把肉当做米饭来吃,从来不吃米饭,这到底是真的吗?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其实,在当时的清朝关于这些有趣的话题还是有很多的,不过,有很多的文献也是说纪晓岚只吃肉,难怪纪晓岚长得那么胖。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后魏的李崇,位极人臣,富甲一方,但他有一个毛病——舍不得吃。野史里的纪晓岚更奇怪,《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

后魏的李崇,位极人臣,富甲一方,但他有一个毛病——舍不得吃。自己顿顿不吃肉不说,请客也没一个荤菜。他是为了显示自己清正廉洁吗?不是,仆人就有1000多个,哪儿能称得上廉洁?他就是一个大抠门儿。每顿饭,只有两样菜:拌韭菜、腌韭菜。他的门客还在外边吹:“我们家,每顿有18个菜。”人家特惊讶:“不可能吧,你会数数吗?”门客说:“二九(韭)一十八呀。”逗得众人前仰后合。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出使北方,被问道:“你们南方人吃羊肉为什么不剥皮呢?我们北方人吃羊肉可都是去了皮的。”仔细想来,这个问题有点挑衅的意思。本质上是在问:你们南方人怎么那么不讲究啊?我们北方人可是很讲究的。韩熙载的回答也很巧妙:“那是因为我们那里出产绫罗绸缎。”绫罗绸缎和吃肉有关系吗?有啊。韩熙载的回答可以理解成:你们北方人想穿得高级点,就得穿羊皮袄,所以得省着用,把羊皮剥了收起来。我们有绫罗绸缎啊。用不着这么抠门。你看,没点“高级黑”的本事,还真当不上外交官。

野史里的纪晓岚更奇怪,《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二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一辈子不吃大米,偶尔吃一些面点,其余只吃肉喝茶,纪大吃货嗜好不一般!传说有一次纪晓岚与朋友去小酒馆喝酒,点了许多莱品,老纪没一味中意,朋友即兴赋诗打趣:“司徒府上宴,把酒祝奉先。不说杀董卓,即云醉貂蝉。”“即云醉貂蝉”,即纪昀嘴刁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洪承畴和孝庄的关系?洪承畴投降清朝的真实原因揭秘

全文共 1715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的时候,也是有不少人,虽然原本效忠明朝,但是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的,洪承畴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人之一。而更令人好奇的,或许就是洪承畴和孝庄之间的关系了。民间对他们的关系也是有很多解说,甚至认为,洪承畴之所以投降清朝,完全是被孝庄以美色招降的,言下之意就是认为洪承畴和孝庄之间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关系。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洪承畴和孝庄之间到底有没有这些关系呢?1、洪承畴简介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2、洪承畴和孝庄什么关系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可见洪承畴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朝廷大员,深受重用,骨子里还是忠于明朝的。

孝庄起初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地位并不显赫,不得宠;要不是她的儿子福临后来当了皇帝(顺治帝),恐怕历史上很难记住她。

那么皇太极会默许孝庄色诱洪承畴吗?首先,二人语言不通,洪承畴估计不会满语,即使会也不可能主动去说。而孝庄的地位不高,皇太极也不可能去请汉语先生教她汉语。语言不通何以色诱。其次,如果真是想以美色来麻痹洪承畴,大可以找一些年轻漂亮的大姑娘。再者,孝庄虽不受重视,但毕竟是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不可能自己给自己戴绿帽子吧。

真正使洪承畴投降的还是“大汉奸”范文程的说服;明朝由于受到李自成的内乱已经是飘摇不定,崇祯帝的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杀了袁崇焕,大势已去;当洪承畴知道崇祯自缢之后,这才实心踏地的为清朝筹谋划策,毕竟前主已死,毫无顾忌了。3、洪承畴为何投降

一个本就不想死的人,投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当然,必须承认,刚被俘虏的时候,洪承畴还是不愿意投降的。很多史料都说,他的态度相当强硬,清廷没办法,就把他关起来,不给饭吃,只让他喝菽水,想这样消磨他的意志。但是洪承畴毫不畏惧,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

上面的说法,是洪承畴求死的重要依据,不过细节表明,那时候洪承畴并不想死。

第一个细节,关于绝食,七天不吃不喝会是什么结果?尤其是喝水,三天不喝水人就会脱水而死。能撑七天没事,不吃我相信,不喝就太假了。

第二个细节,清廷不给洪承畴饭吃?只给他“菽水”。菽水是什么?菽水指的是豆和水。《礼记》当中有关于菽水的说法,汉郑玄注:“王云:熬豆而食曰啜菽。”

菽水就是豆羹,最差也是豆浆。所以,清廷并非啥吃的都不给他。当然,我想说的是,洪承畴确实态度坚决不投降,这个是真的。但是一心求死就不靠谱了,喝水喝豆浆接着续命,应该是事实。

洪承畴不想死,还有一个人看明白了,那就是范文程。范文程奉命去劝降洪承畴,洪承畴对他一阵臭骂。范文程不为所动,不谈投降的事情,专门说些无关的话题。正巧,房梁上落下来一块泥,掉在了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赶紧伸手“屡拂拭之”。范文程看到,于是赶紧辞别。

回去之后就对皇太极说:“洪承畴不想死,一件衣服他都这么珍惜,何况是自己的命呢!”范文程这么一说,皇太极心里就明白,于是接着劝降,很快就达成心愿了。

色诱这个事情太离奇,就不说了。但是各种劝降,再加上回明朝已经毫无希望,各种原因吧,洪承畴投降了。

虽然说法很多,但是洪承畴不想死是事实,一个不想死的人,离投降还能很远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朝一个普通宫女的年俸禄是多少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是一个男子的地位可是很高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女子找到一个好人家嫁了,毕竟男的赚的比女的多。在宫里的生活其实比在外面确实是好很多。那么在清朝的时候,一个普通宫女一年的俸禄能有多少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清朝宫女的等级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而实际上,清朝没有明确规定宫女的等级,但是根据她们所服伺主子的等级的高低,宫女的实际地位有微妙的不同。 清朝时期,一般入宫时间在1-5年的宫女,每个月可以拿到3两的俸禄,5-10年的宫女,算是老员工了,每个月有5两的银子,超过10年的算是元老级的员工了,每月的俸禄在7两银子。

按照康熙年间的大米价格来算,一斤好点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1两银子等于1000文),如今我们的大米价格在3元钱左右,这样一算的话,六两在2700元左右。

千万不要觉得很低,要知道,宫女还有其他的一些赏赐,如云縀,宫紬,纺丝等东西。这些在古代已经够养活一家的了。

2、清朝普通宫女的年俸禄

一般入宫时间在1-5年的宫女,每个月可以拿到3两的俸禄,5-10年的宫女,算是老员工了,每个月有5两的银子,超过10年的算是元老级的员工了,每月的俸禄在7两银子。而等到她们25岁到30岁左右的年纪,她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积累出宫!

而清朝时期,最低级的嫔妃被称为“答应”,论品级也有7品,但她们的年俸禄只有30两银子。稍微高级一点的“常在”,年俸禄也才50两银子,根据史料记载,宫女年俸禄才六两银子。很多人没什么概念,据《清会典》记载计算,清代的一升相当于如今的1.5升。

按照康熙年间的大米价格来算,一斤好点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1两银子等于1000文),也就是一两可购买150斤大米,如今我们的大米价格在3元钱左右,这样一算一两银子,差不多如今的450元左右,那么六两在2700元左右。还不足普通人的一个月工资。当然,宫女还有其他的一些赏赐,如云縀,宫紬,纺丝等东西。

所以对于贫困的宫女来说,足以养活一家人了。而且如果做的好的话,得到主人赏识的,还会有额外的赏赐。所以在那些穷苦人家看来,当宫女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宫女不仅每个月能够领到工资,更主要的是伙食全包,甚至连化妆品都会包了。在清朝,宫女的一切开支全部由内务府处理,每个月不仅会发工资,还会发化妆品等生活用品。所以宫女是一个包吃住,包化妆品,还发工资的职业,比一般的职业要好很多了。

不过宫女也是一个高危职业,毕竟要面对的是皇室成员,如果伺候的不好,轻则体罚,重则可能就是死罪,而且皇宫之中,人人之间基本都是勾心斗角,为利益驱使。

所以得罪了别人,基本上是每天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不过这个丰厚的福利待遇还是吸引这不少的女孩来加入到宫女的行列当中,也算是高危险,高回报的一个职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若是将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很多喜欢历史战争的朋友们喜欢做一些对比,脑洞大开。就比如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问题,是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脑洞大开所想的,说若是将当年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那么结局会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从武器装备来看。秦军肯定无法与清军相比,与拥有坚船利炮的八国联军,自然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弩实物显示,其骑兵和步兵使用的都是擎张弩,也就是靠臂力拉开的单兵弩。秦弩的弩弓为单体木质,拉力45kg,做功距离约为40cm,蓄能大约88J,按照效率70%计算,离弦动能约为62J,效射程应该是60—70米。

我们再来看看八国联军的装备,先举个不是很先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枪M1892式。有效射程900米,出膛速度610米/秒,射速20-30发/分钟。德国军队使用的G98毛瑟步枪和英国军队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射程射速都与M1892是同一级别的,还要超出。

也就是说大秦的步兵、骑兵,要想对八国联军造成杀伤,需要越过800米左右的无法还击区域,扛着挨打。有效射程只是说造成杀伤的距离,也就是战斗距离,但是我们能够缩短到500米吗?

而且因为八里桥的蒙古马队已经用生命和鲜血验证了,哪怕缩减到100米也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不顾忌伤亡的冲锋,以全速奔驰的蒙古马,也只能突进到二次鸦片战争时代法军阵地前的30米左右。根据换算,如果说秦军想要冲到30米的距离,需要以237.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狂奔,这速度秦军估计得开跑车才能赶得上。

其次从军队士气来看。这方面秦军是明显占据优势的,他们当时的将士之所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因为有很鲜明的军功制度在激励。在这方面,清军实在是太弱了。他们在关外时期表现尚可,到了关内以后,很快就被朝廷所给予的优待搞得不思进取,最终堕落到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再次从战术打法来看。此项秦军依然占据优势,毕竟他们是本土作战,完全可以利用相应的地形,部署相应的战术。其实当时的八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他们组织起来匆匆忙忙,在协同作战等方面,肯定有很多的破绽。只不过当时的清军贪生怕死,并没有抓住而已。

综合而论,如果是秦军在抵抗八国联军的话,肯定不会像清军败得那样快,甚至还有可能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但让他们长此以往,凭借血肉之躯来对抗八国联军,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他们在战败时,也会给联军比较沉痛的打击。这个结论大家认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明朝时期领先世界的五大发明是什么?为什么清朝没有传承下去?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四大发明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领先世界的五大发明了,小编还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领先的四大发明为什么清朝没有传承下去?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很多人思考中华文明百年耻辱之时,不假思索地都认为是从明清开始。然而,明朝的时候,中国科技真的落伍了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最伟大的五项发明,每一项都领先世界。

闲话一句,中国科技重实践不重理论,的确让中国在明朝后期,相比欧洲的蓬勃发展,有些衰落,但依然还领先世界,况且当时中西方交流非常频繁,明朝能够获取和及时运用世界先进科技。

至于中国科技的真正衰落,或许真要归于后来者。毕竟在明亡之后,中国在科技上,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项,世界首个石油井

石油,大家都知道这玩意的重要性。新中国开发大庆油田的时候,费了极大的精力。但很少人知道的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是明朝建成的。1521年,四川嘉州建成明朝首个石油井。

第二项,世界首颗水底雷

水雷犹如地雷,是穷人的武器,一旦数量上来了,可以有效的阻碍敌人军舰,当然也阻碍了自己,在近代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549年,明朝制造出水底雷,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

第三项,牛痘预防天花病

在古代社会,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天花病绝对是最重要的之一,但被明人攻克了,造福了人类。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第四项,火爆法采矿技术

工业革命的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动力,一是原料。如果有了蒸汽机,但没有原料,一样白搭。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让采矿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煤矿蒸汽机主要粮食等。

第五项,不畏雨的燧发枪

1635年,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发明了燧发枪。这种枪在雨雪天也能使用,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但是随着明朝沦亡,满清的思想局限性,导致了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实际上,明朝还有非常多的发明创造,在此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

比如:

朱元璋的后人朱载堉研究出十二平均律“根号2开12次方”,后来传入欧洲;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276种无机药物的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等科学技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总结;

明朝赵士桢的《神器谱》详细介绍了火器制造各个方面,后来被清朝禁毁;

被誉为科学“百科全书”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却被清朝禁毁。

坦率的说,如果康熙真的爱好科学,根本无需找传教士学习,只要能把中华这些科技自由的传承下去,相信中国根本就是另外一个样,在科技上肯定不会比晚清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易中天为何贬低明朝赞美清朝?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全文共 2921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两朝经常会被人们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个朝代相距现代也是最近的两个朝代了,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清朝有很多制度都是延续了明朝时期的。而很多人对于明清两朝的看法也很不一样,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易中天,他对于明朝的态度就是非常贬低的,而对于清朝却非常赞美,他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明朝真的就这样不如清朝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易中天为何贬低明朝赞扬清朝

易中天曾经在百家讲坛中说过,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凶残,最严苛的朝代。相比之下,甚至清朝都要比明朝好很多。易中天的说法颇为新颖,也引来众多学者讨论。按照常理来讲朱元璋本是苦出身,为何还要为难当时百姓呢?如果单从吃苦的品质上来讲朱元璋在历史绝对是首屈一指可以吃苦的皇帝,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依然保持着节俭朴素的品质。

但是如果单从皇帝的道德素质来评价一个朝代的话,未免有点不够去全面。诚然,易中天先生曾说过明朝没有一个皇帝是够格的,那为何明朝皇帝如此不堪,还能把风雨飘摇的朝代维持如此之久呢?这一点很大程度来源于之前各个朝代的积累,从隋唐到宋朝和元朝,经过前前后后七百多年的时间,官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成熟了朱元璋只要循规蹈矩的使用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实际上帝国的权利主要是由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人来做支撑的。

永乐皇帝朱棣时代逐渐完善并且确立了内阁制度,这个创举被认为是人类近代民主政治的的两大支点之一。相比之下,清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便是文官制度,万历皇帝罢工的主要原因和当时的文官集团有很大的关系,想要立太子都得不到允许,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从虽然清朝时代在进步,但是很多东西对比明朝来说却是倒退了很多。

由此可见易中天先生所批评的明朝是从一个方面出发的,也是片面的。说道专治集权,清朝说是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明朝的海瑞可以在街头肆意的说皇帝的罪过,而清朝有大臣想要提个意见都是难上加难的。以大臣纪晓岚为例子,他在朝中为官,官居三品,按理说也是不小的官了,可是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就因为纪晓岚说他铺张浪费就被乾隆训斥了一顿。基本可以说是狗血淋头,一点尊严也没有,在当时皇帝的眼中,纪晓岚等一众大臣只不过是混的好些的奴才而已。

清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卖国求荣中度过的,反观明朝国力强盛经常会派遣船队到世界各地去正义。这很大程度源于明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再说文化水平,明朝朱棣时期编撰的《永乐大典》在编成之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清朝文字狱的迫害对于文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最终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明朝作为强盛的朝代,出过很多的思想家,其中以王阳明为主要代表。

易中天曾在书中大加赞赏康乾盛世,甚至说他远远超过汉朝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根据大部分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鲁迅先生色甚至怀疑康乾盛世是通过文字狱鼓吹出来的。看来就算是易中天这样的大家也不能避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2.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在易中天眼里,他认为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干的,康熙雍正有资格明朝却没有一个有资格的,朱元璋驱除鞑来恢复中华不够资格骂,朱棣永乐甚至不够资格吗?明朝的皇帝确实奇葩比较多,有将军皇帝修道,皇帝罢工,皇帝木匠皇帝花样不少可是有没有想过在万历皇帝,不上朝理政,却仍然能够屹立276年不倒,清朝皇帝虽然勤奋也不过统治了267年,而在末期更是腐朽得不成样子而当时的明朝如果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抢了吴三桂的老婆,吴三桂也不会放清军入关,更是没有后来的清朝明朝或许将继续延续他们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一上任就是将明朝的后裔赶尽杀绝,他们就是害怕明朝将死灰复燃,可以得出,明朝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威胁其实单纯的从一个皇帝的道德素质来评定一个朝代,显然是不客观的,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图纸,克勤克俭的典型吃的青菜豆腐穿的补丁衣服,结果就是国家贫困,百姓民不聊生,治国不足,第1个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就是道光皇帝时期的产物,也是从道光时候开启了大清朝卖国的百年耻辱明朝的皇帝虽然昏,但是有骨气,坚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仅仅这10个字就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气节。

那为什么明朝皇帝不上朝都可以延续200多年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制度并不是完全的皇帝汲取,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来支持的一种证券,也就是所谓的文官制度,万历为什么罢工几十年不上朝,因为他想立自己的太子都做不到,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抵抗文官集团,也就是所谓的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正是这种西方比较先进的内阁制度才让明朝没有一瞬间崩溃,而清朝才是真正的专制集权,明朝海瑞可以骂皇帝,却没有任何是清朝别说骂皇帝稍有异议都不行。

说起明朝残暴,大家可能也就是想起朱棣和朱元璋,朱棣杀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毕竟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也是正常,而朱元璋主要杀的就是官僚,作为一个老百姓出身的草根皇帝,当然看不惯这些官僚作风,可要说起残暴来说清朝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扬州10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式文字狱,清朝的屠杀才是历史上少有的残暴。

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埋下了中国100年来耻辱的祸根鲁迅先生也曾怀疑过什么盛世,只不过是文字狱吹出来的盛世对于历史我们不能情绪化,要实事求是,要有根据这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态度,可以从百姓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王朝是否值得存在,明朝灭亡以后有那么多人想要复兴,而清朝灭亡之后却是人人喊打。3.如何评价易中天的看法

万历皇帝虽然几十年不曾上朝,可却也将日本的狼子野心彻底摧毁,把日本浪人彻底从朝鲜半岛驱逐出去,在明朝凯旋之时,万历皇帝对着那些藩属国道:“跳梁者,虽强比诛”。可明朝的这种强势的表现,直至今日也是值得称赞的,清朝会做什么?清朝也就会“集中华之物力,与各国之欢心”。易中天自己也曾说过,明代皇帝既然如此无能,为何明朝还能够存在如此之久?就是因为,从隋唐开始,经过了七百多年的摸索,文官制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完善,官僚政治体系也接近成熟,因此,王朝的政权其实都是在由士大夫阶层支持。这就是明朝要比清朝更加强盛的一个特点所在。

为何万历皇帝要罢工几十年,就是因为他想立的太子他却根本没办法立,只能是采用消极的态度抵抗当时的文官集团。而永乐皇帝朱槺的内阁制度,也被西方人认为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支点,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也是从中国逐渐学习,修改,最终成型的。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等于秘书一职了,决策权还是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乾隆时期,在江南巡游,耗费了无数钱财,有哪个大臣敢劝阻一番的?

因此,清朝才是最专治的封建王朝,明朝时期海瑞海铁架能够大骂皇帝,可是到了清朝之时,连提个意见都十分的困难,例如大学士纪晓岚纪昀,他身为乾隆最近的侍读学士,在乾隆巡游之时,纪晓岚对乾隆进行了劝阻,可谁料想却惹得乾隆雷霆大怒。

并且,在明朝之时不论是经济亦或者思想都达到了高度繁荣,明朝的王阳明,黄宗羲等人都为中国思想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反观清朝呢?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连梁启超都曾忍不住感叹:“倘若清朝具有晚明的思想,中国思想至少进步三百年”。因此,对于历史的研究不能情绪化,要能做到事实就是,如此这般,才是一个学者应该拥有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他是溥仪兄弟 在位仅三天 并未被列入清朝十二帝 活到1942年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在位三天的皇帝——爱新觉罗·溥儁。当时,清朝正处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危机,国家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拯救国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由于各种种种原因没能得到实施,国家依旧一蹶不振,面临极大的危险。在此期间,大臣们提出对太后进行刺杀的计划,但最终被慈禧所知,一伙大臣遭到了严惩,光绪帝被囚禁在皇宫中。

在大臣们的发起下,慈禧太后决定让爱新觉罗·溥儁继位。并且在盛大的禅让典礼上,溥儁得到国民和大臣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很快就面临外患,各国公使不满其登上皇位,联合起来追杀慈禧和光绪帝。为了保护光绪帝,慈禧发动了西北行宫之变,一时间大雪封路,孤军奋战。而这位新上任的皇帝,却只当了三天就不得不下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爱新觉罗·溥儁还是被认为是清朝的皇帝,他的这段历史从此被记录在史书中,成为人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一章。而他一生也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在下半辈子中也度过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虽然它的立国之路有很多矛盾和困难,但清朝最终成为了一个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对于爱新觉罗·溥儁而言,他的这三天就如同一颗流星,虽短,但却令人震撼,让后人能够从这件事情中看出清朝的巨大成就,亦可让人品味他人生中短暂但闪亮的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清朝在全国的满语推广会无疾而终?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文盲太多、百姓学习语言困难、汉文化博大精深。因为这三个原因导致当时的满族语言并没有办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终还是无疾而终。这中间会拥有着现实的存在,当时的汉文化显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必然会被大家期待。

一、 文盲太多

要想普及一门语言,并不是如此的简单,需要尽快的扫盲。满语和汉语放在一起对比,文字不同读音不同。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使用几率,中国还会把英语直接放入到高考中,但是很多人的英语还是不行。新中国在刚刚成立时,全国范围内的文盲几率就已经接近80%,所以当时扫盲是非常困难的。

二、百姓学习语言困难

清朝在推广满族语言失败之后,决定选择推广官话,但结果依然会有一些不理想。如今广播电视剧中所听到的这些语言绝对都是普通话。尽管接触到普通话的机会很多,但是有许多的人依然说话并不是很标准,会夹杂着一些方言。爷爷奶奶一辈可能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清朝和现在比较通讯的技术会有一些落后,无法接触到一些音频视频,所以想要学习满语真是难如登天。

三、汉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汉文化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都会博大精深,慢慢会形成具有丰富底蕴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理智上都会拥有着比较完善的特点。满族在当时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少数民族,文化显然要比汉文化要差很多。当一个如此不完善的文化,面对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史,那么落后的一方,肯定会选择去学习先进一方吧。清朝的统治虽然基本上都是满人居多,但是依然会比较欣赏汉文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满清会逐渐的被汉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僵尸电影中为什么僵尸都穿清朝官服?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的网友都非常的喜欢看僵尸片,特别是一些高校的僵尸片,在小编的印象中,有很多的僵尸影片中的僵尸都是穿着清朝官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古代的朝代那么多,为什么唯独穿清朝的呢?是不是与当时清朝的制度以及文化有关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僵尸为什么总是穿着清朝的官服?

僵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是很受欢迎的题材。在电影中,僵尸身着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足并拢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别方位,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用符贴在僵尸的前额可以让僵尸睡着。因为僵尸总是跳跃前进,所以在中国建筑的风水惯例中,通常在大门下会装一块约15厘米高的门槛,用来阻挡僵尸跳进家中。

在《正牌韦小宝奉旨勾女》中,张卫健看见清朝回来的梁朝伟(韦小宝)时一顿海扁之后问:“我一直找的僵尸装,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可见在当时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套僵尸装是很风光的事。

可是为什么僵尸总是穿清朝的衣服呢?这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

经济学角度:清代的戏服多,便宜,僵尸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电影,为成本考虑,所以制片们让僵尸集体换成了清朝的衣服。

时间角度:死亡时间小于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时间超过500年就成了魔头了,所以只有死亡时间在100~500间的才可能成为僵尸。如此算来只有出生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为僵尸,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传说清朝人下葬的时候都穿着官服,体面。照这么估计,若干年以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僵尸应该是穿着中山装、西装或NIKE,带三块手表,使用牙防组推荐的牙膏的形象了。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满人入关时,大肆杀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乡,于是出现了运尸人的工作,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后来传说出现了四川、湘西的赶尸人,尸体会自己跳着走。反清复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复明的志士,贬低满人,因此这些会跳的尸体就被安上了满人官员的样子。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国割据的,因此香港人心里有怨恨,于是拿清朝调侃,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于为什么选择官服,则是因为民间反清、反贪的表现,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会寄托。

影视学角度: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朝、明朝、汉朝的服装来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为汉服颜色可能较浅(如白色)、比较宽大,拍僵尸没有清官服合适,反而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穿的都是古代汉服,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经典女鬼。试想让聂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该是一种什么效果?

民俗角度:清朝有种道士叫“训尸人”,他们具有引导尸体行动的一种法术。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钱的人,在死去以后,希望落叶归根,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这时候就需要做尸体处理,道士一般会用他们的手艺把尸体做得僵硬,以便行走,然后打扮一下,这时候给它们穿上官服也是很摆谱的事。赶尸人被称为“赶尸匠”,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文学史角度: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对于僵尸事件的记载更多,对于僵尸的研究更多,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说和读本等文学形式兴起了一个高潮,民间通俗文学对于这类身边的怪事会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释,僵尸就是其中一种。这些东西也被更多的书籍和民间传说记载,被用到现在的一些电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香港的僵尸电影大都来自这些书籍,因此很自然的僵尸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怎么死的?末代皇帝溥仪是病死的吗?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上,皇位是非常抢手的,因为登上了皇位便有了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历史朝代上也有很多为了能够登上皇位不惜牺牲一切的人,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说的这位皇帝是傅仪皇帝,话说当时的傅仪皇帝上位是哭着上位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朝代,一般是没有人想要接手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清朝末代皇帝傅仪是怎么死的。傅仪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溥仪是怎么死的:溥仪,生卒于1906年—1967年,出生于北京。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在被推翻封建制度后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介绍一下溥仪是怎么死的。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同时,李淑贤女士还希望自己逝世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合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朝这么落后,为什么人口会出现迅速增长的情况?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清朝人口出现迅速增长

主要的原因是政治政策能够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果。人口的数量,这和国家的基本情况有关,康熙年间还是非常稳定非常积极的,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政治关系,必然就可以有效催生人口的增长,这其实就是一般的社会规律。

康熙皇帝会选择一种不一样的政治手段,首先就会鼓励所有的老百姓去开垦荒地,清朝时期一般人口并不算太多,可是清朝的版图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就会面临着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荒地的存在感太高,而且地广人稀。

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把所有的荒地利用起来,因此就会号召所有人去种地,更是废除了原先的圈地制度。地主圈地所有的土地全部都会归地主,所有社会劳动力还需要给地主提供服务,无论是做多做少,所有的一切都是地主。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算生了孩子也可能根本就养不活,孩子会让很多的孩子都因此受罪,自然生育率也并不是很高。

可是在废除圈地制度之后,土地就会直接交给农民,农民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可以掌握属于自己的经济命脉,在有了土地之后也可以有效改变当前的现状,可以有机会去好好的生活。

康熙不仅会把土地还给农民,康熙也同样会承诺在10年之内都不需要交税,不需要交税,这也意味着土地里面的东西全部都是自己的,并不需要为了别人而去不停的忙碌。于是农民为了自己的辛苦,肯定也会更加有干劲,不需要浇水,也能够有效减轻负担,这就导致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自然就有了多生孩子的一种想法,因为孩子以后也会成为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上的强悍民族,被清朝统治了300年,此招就让其没落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征服亚欧大陆开创150余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却在清朝被满族征服,开始走向没落。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诸部。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组织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接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此时,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之后,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他们都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到了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统一中国,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历史上蒙古族比满族厉害多了,如果蒙古要造反,满族一定不是对手。但是清朝的满人皇帝也不傻,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蒙古的发展制度。

限制去往中原的关口,如果蒙古人要去中原也只有从山海关,喜峰口几个地方,并且还要登记。清朝就是不让蒙古人和汉人交往,满清能够得到天下,是和汉人分不开的,比如吴三桂。满清隔绝蒙古和汉人的交往,使蒙古一直很落后。

禁止蒙古学习汉文化和礼仪,其目的就是不让蒙古人对汉人的文化产生好感,当时的清王朝还禁止蒙古人取汉人名,公文也不能使用汉文,只能使用蒙古文和满文,还不准和汉人通婚。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都在发展,唯有蒙古在落后,一直处于游牧的状态,生活还是以前的老样子。同时清朝还在蒙古修了很多喇嘛寺,喇嘛寺一多,僧人就多了,这样有利于统治,规定一户蒙古人家庭如果有5个儿子,其中就必须要有2、3个出家当和尚。和尚出家后,不能结婚生子,这样一来人口大量减少。

就这样一个在成吉思汗时代征服亚欧大陆的强悍民族,被清朝统治近三百年后,逐渐走向衰落,人口也从清初1000多万,到清末锐减到只有100多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朝为何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的原因包括政治智慧、军事能力和时机未到。韦俊的投降对太平天国和清朝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战功和背叛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他最终背叛了太平天国,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不可否认,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清朝未杀韦俊,充分体现了政治智慧和战略考量,为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俊,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胞弟,早年参与拜上帝教运动,后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他在太平军的多次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太平军攻占南昌和九江等城市,取得了重大胜利。他还在湘军和太平军的多次交战中表现出色,对太平天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859年10月,韦俊突然投降清朝,从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变成了太平军的叛徒。他的叛变对太平天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清朝却选择没有立即处死他。

一、韦俊的叛变原因

1. 洪秀全的猜忌:洪秀全重用和他同姓的将领,排斥异姓的太平军将领。对于韦俊来说,这可能引发了他对洪秀全的不满。

2. 哥哥的死:洪秀全杀害了韦俊的哥哥韦昌辉。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授意下发动了兵变,却最终被杀害。这对兄弟情感造成了严重伤害,韦俊可能想要报仇。

3. 内部矛盾:韦俊与其他太平军将领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包括与杨辅清、杨义清等兄弟的矛盾,以及与陈玉成的竞争。这些矛盾可能导致了他的不满情绪。

4. 失去信心:太平天国在1859年已经陷入困境,韦俊可能对革命的前景失去信心,认为投降清朝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二、清朝未杀韦俊的原因

清朝没有立即处死韦俊,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利用降将:清朝希望利用韦俊的军事才能来对抗太平军。韦俊是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了解太平军的情况和其他将领的底细,因此可以为清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和指挥。

2. 招降更多人:韦俊的投降成为太平军士兵投降的表率,吸引更多人效仿。清朝希望通过不杀韦俊来鼓励其他太平军将领和士兵投降,削弱太平军的实力。

3. 时机未到:太平天国虽然陷入困境,但仍有一定势力,清朝可能认为时机未到,不宜立即杀害韦俊。如果清朝违背承诺杀害韦俊,太平军可能奋起抵抗,造成更多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时期,正福晋和庶福晋有哪些区别?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正福晋其实就属于嫡福晋,等同于正妻,而如果是侧福晋,这其实就是小妾。具体的区别如下:

1、等级的区分

满人的皇室之妻一直都被称之为福晋。也有一些会称之为妻妾,但是在这里就会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比如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凡嫡妻,主要是为了有效强调自己的地位,所以有时候也会被称之为嫡福晋,可如果是其他的这些一般都是被称之为侧福晋,如果是更低等级的就会被称之为庶福晋 。在清朝时期,贝勒、贝子的妻子就只能够称之为夫人。

2、具体分类

亲王、郡王的妻妾也会有着多种不一样的分类,其中主要就是包括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格格之分。每一个不同的人在分类上也会有着一定的区别,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强调第一夫人。这并非是一个正式的称呼,一般来说侍妾可能就属于一个非正式的称呼,相对来说等级比较低,总会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3、庶福晋

并不会计入到家族谱中,也并不会有任何的高等级服装,这只不过是别人客气的一种称呼,根本就没有经过朝廷的册封,根本就不具备更多的实力。而且在历史上这也并不会留下太多的名声,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到地位,即便有孩子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作用,无非只不过是比用人稍微高一些等级。当然这一些人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来自于小门小户,因为当时的福晋到底如何册封,这和家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就等同于政治联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扬明朝火器?研制红夷大炮?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火器曾强及一时,当时带了清朝反而懈怠了对火器的研发,这究竟是为何呢?就拿红夷大炮来说,红夷大炮是在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此类大炮没用多久明朝就能仿制成功,说明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太大障碍,而红夷大炮也让明朝军事曾强了不少。但到了清朝,红夷大炮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和西方火器逐渐拉开了距离,导致军事装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悬殊。为何清朝就没重视这些呢?

红夷大炮 ,是欧洲在1500年至1520年制造的一种火炮(原名小佛朗机),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改进后称红夷大炮,也称为红衣大炮。

明朝末年引进红夷大炮之后,掀起了一波火器热潮。明末著名火器学家焦勖和孙元化,分别在自己的著作《火攻挈要》和《西法神机》中,提出以口径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科学设计火炮的各个部分。这是中国火炮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然而这一技术却没能在清朝发扬光大。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早在隋代时,就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但到了清朝,旧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制胜将军炮、威远将军炮、奇炮等,种类虽多,但基本都是明末清初引进的红夷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鸦片战争前仍然没有大的改进,甚至还存在倒退的情况。

为什么先进的大炮是欧洲研发出来的,而中国却落后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五点:

其一,文化理念。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大规模毁书、禁书,明朝留下的《武备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军事书籍相继成为禁书,以致到鸦片战争前夕,丧失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清朝火炮铸造陷入了严重倒退的境地。嘉庆四年(1799年),清廷下令将160门明朝遗留下来的神枢炮改为得胜炮,结果改造后的得胜炮射程还不到百步,居然比原来的神枢炮射程还近,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二,防范汉人。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猜防之心也对火炮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康熙、雍正朝对火炮的研发配置进行了严格控制,甚至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废武备”运动,严重阻碍了火炮的使用与发展。

其三,传统思维。清朝统治者一直保持着“弓马骑射为本”的思想。雍正曾批示要以奖励善骑射的人,不要因为使用枪炮而荒废了弓箭技术。于是清军兵丁纷纷疏于对枪炮的训练,转而崇尚弓箭,对火器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其四,城墙攻防。在明朝,中国大城市都有高墙防卫,墙底部厚10米至20米,顶部厚5米至10米。而欧洲的城墙大部分厚度只有1.5米至2米,而且中国城墙是泥土坯子、斜的,欧洲城墙是石制、垂直的。因此大炮对中国的城墙破坏力不大。

其五,技术不行。英国将大量科学技术与先进知识被应用于火炮制造。例如在炮身铸造方面,他们采用先铸成实心圆柱形金属铸件,再用镗床镗钻成炮管的方法,来科学铸炮。与当时清朝凭借有限经验的低端模铸法相比,这种铸炮方法不仅铸炮效率高,而且其铸造的火炮在射程、精度、威力、稳定性等各方面都远在清军火炮之上。

基于以上五点,因此,到了鸦片战争时,清军还在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不过是用火绳点放的鸟枪、抬枪。而英军普遍用步枪,大炮则打霰弹、开花弹,杀伤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朝建立以后,明朝的残余势力还有多少呢?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建立以后,明朝残余势力还有多少呢?

清朝建立之后,明朝所剩下的残余势力虽然比较大,但是却没有办法挽回大明江山。首先我们也需要了解当时留下的总共是6位皇子,其中有几个已经被李自成解决,其中第3个儿子下落不明,据说早就已经逃脱,但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效果。

好像这个儿子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一样,生死也同样是一个不确定的消息,其中朱三太子是否有实力也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前朝的象征,有着不可以忽视的身份。具有着正统性,对于清朝而言,这简直就是一根鱼刺,至少应该确定有没有这一个人,是不是麻子脸真的并不重要。

朱三太子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有人说一个茶叶贩子就是朱三太子,因此也有人选择深入的调查,但是在经过调查之后也发现没有任何的作用。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一个茶叶贩子真的就是朱三太子,也曾经准备在北京起兵,清军马上就前来围捕,更是杀了将近200多人。朱三太子在此时就选择仓皇而逃,其他的党羽全部都会被一网打尽,这真的是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可惜。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也会有无数的人一直都会借助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希望能够发动起义,甚至也会有许多的人冒充朱三太子,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真的是没有一个是真的。太子其实也会困扰着三代皇帝,可以说就是有一些人非常的有野心,会有效利用明朝的实力,就是希望能够扰乱整个市场。但是当大家在分析之后,也会发现这样的残余势力没有什么太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女性都需要裹小脚吗?为什么有的裹有的不裹?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清朝女性有裹脚的陋习,裹脚就是用裹脚布把脚裹起来,慢慢的让脚变小,成为最后的三寸金莲,其实,这就是一项陋习,但是,在当时人们看来,这就是一项非常美的事情,那么,在当时的清朝女性都需要裹脚吗?为什么有的女性不裹脚有的女性却又裹脚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小脚(缠足)在历史上有千年的传统,给女性造成无法言说的身心戕害。男子以折骨断趾的“三寸金莲”为美,甚至在文人中发展出一套所谓的“金莲美学”。

要说裹小脚这股歪风邪气,最盛的时代还是清朝,在礼教的加持下,它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无数女性陷入痛苦之中。

不过,以清朝幅员之辽阔、各地习俗差异之大,缠足之风也不是铁板一块、裹挟每一名女子的,情况略显复杂。具体说来,有些女子没必要裹,不理会缠足那一套说辞;有些女子不得不裹,不裹则受尽指责;还有些女子没资格裹,裹了还会被鄙视。

何谓“有些女子没必要裹”?这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清朝统治阶层满蒙旗人,他们从边疆入主中原,不受礼教束缚,看不惯也接受不了女子的缠足之举。

旗人不仅不以缠足为美,反而认为无形中减少了劳动力。清朝历任皇帝都曾颁发谕旨,严禁旗人女子缠足,违犯者将对其家长和属地官员给以惩处。其他少数民族也少有缠足现象。

另一个不缠足的群体就是汉族的一大分支——客家妇女了。福建、广东、广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因为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男男女女都要投入到生产中去才能养家。千百年来,男女同耕,妇女既主内又主外,“无役不从”。这样的生存状况自然不允许女子裹小脚。

何谓“有些女子不得不裹”?在山东、直隶、河南、山西等几个北方省份,受礼教束缚最重,缠足观念深入人心,不论是男人女人,均认为缠足是女人美丽的标志之一。直到1923年,这种风气在山西依然变化不大,各县百姓普遍说“看见天足的不好看”。

各个社会阶层的女子,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寒之家,无不在女孩5、6岁的时候就缠起双足。如果不裹,那就很难被社会接纳,不仅不好看,更有可能影响婚姻大事,找不到婆家。

何谓“有些女子没资格裹”?这一问题正充分体现了缠足习俗复杂性的一面。前文说到广东客家妇女都是天足,但据吴震方《岭南杂记》一书记载:

“岭南妇女多不缠足,其大家富室闺阁则缠之,奴婢俱赤足行市中,下等之家女子缠足则诟厉之,以为良贱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