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清真寺(通用20篇)

伊斯兰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发展中,陆续在我国建成了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小编今天特意挑选出我国著名十大清真寺,供大家参考。

浏览

2201

文章

693

篇1:清朝时期穷人娶到不老婆 古人又是怎么延续香火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穷人娶不上老婆,如何延续香火?

清朝时期的穷人,如果娶不到老婆,一般都会用典妻的方法,这就成为了延续香火的一种操作。简单来说就是把妻子直接当成是一种物品,通过典当就可以有效换取钱财。

根据妻子的生养情况,还有相貌就会拥有着不一样的价格,然后就可以签订契约,最终就可以进入到交易的阶段。

“典妻”其实也会分成两种不一样的情况,活的契约这主要是按照卖身时间又或者是赎身时间,大部分的情况下大概是5年的时间。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妻子也必须要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如果没有完成的话也可以重新赎回。

死契是指妻子在完成任务之后,原本的夫家并没有拿出约定的钱财来赎身,那么就变成了默认的终身妻子,甚至还有可能会再一次遭遇被典当。在履行契约的阶段,妻子也必须要和原先的夫家没有任何的关系。甚至有孩子也不可以探望,只能够在目前的家庭生活,妻子也必须要像刚刚嫁入的媳妇一样,需要做家务需要做重活。

在清朝时期本身就会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子一般都需要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就无从反抗,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虽然说这可能就并不是一个正规的方式,但是也同样需要通过媒人介绍,还需要经过下聘礼以及双方父母见面等各种环节。这种形式一般都是在穷人身上发生,当然也有一些来自于富人家的小妾,因为得不到主人家的喜欢,又或者是不能够生育而直接被典当,总之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会让大家觉得无法接受。好在如今的社会早就已经逐渐的进步,否则这样的生活真是让人无法忍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是一座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巴耶塞特广场,靠近古代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广场废墟。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下令修建,是征服以后伊斯坦布尔兴建的第二座大型帝国清真寺建筑群。由于最早兴建的法提赫清真寺后来毁于地震,重建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座巴耶塞特的清真寺具有相当的历史和建筑意义。关于建筑师所知甚少,只知道他还在布尔萨修建了一个旅馆;然而,该清真寺本身的抛光样式表明了奥斯曼早期和西方建筑技术。周围的库里耶建筑复合体(伊斯兰学校、小学、公共厨房和土耳其浴室等)建于1501至1506年。

在1509年地震之后,圆顶被部分重建,科查•米马尔•希南于1573–74年进行进一步维修。清真寺坐落在一个西北-东南方向的中轴线上,面向西北,除了清真寺本身建筑以外,还附带有一个院落,穹顶直径为17米,四边有四个半形拱支撑着中间的大穹顶。

Bayezid II Mosque

必去理由: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土耳其[turkey]

景点所在省、州:伊斯坦布尔省 [Istanbul Province]

景点所在城市: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望远镜是什么时候传入清朝的?清朝有哪些西洋物品?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中国和西方拉开差距最大的一段时期就是在清朝,清政府采用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正好经历了工业革命,科技瞬间拉开距离。所以西方想跟中方做生意,就拿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也是让皇帝大开眼界。特备是当望远镜传入大清后,简直就成了稀世珍宝,一般百姓根本就见不到。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当时从西方传入中方的西洋玩意,虽然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但在几百年前还是特别震撼的。

如懿传这部清廷清宫剧正在热播之中。这部剧不仅剧情越来越好看,而且在场景和道具上也下了许多功夫。比如说各种乾隆时期流行的装饰品,金银、机械与瓷器相结合的外销瓷等等。在如懿传第一集中,如懿拿着望远镜远远地观看弘历。很显然,在清初的时候望远镜就流行于贵族之间了。

望远镜在中国的历史还要更早,在明末就传入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就用望远镜来观察天象。而且传教士汤若望也为明朝带来了《远镜说》。

汤若望是德国人,本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他为了顺利传教,把教旨与儒教结合起来。他把“亚当”改为“汤”,“约翰”改为“若望”,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字:道末。汤若望本意是在中国传教,但是很显然,他身上的知识和科学仪器更受明朝统治者的欢迎。汤若望将伽利略望远镜的原理写成《远镜说》,这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年历的制订都有重大意义。

有很多人说由于清朝是以弓马取得天下,所以对西洋的枪炮和机械嗤之以鼻。尤其是乾隆皇帝,认为这些不过是“奇淫巧计”,所以才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其实并非如此,乾隆对这些西洋玩意抱有很大的兴趣。只不过乾隆仅仅自己使用这些西洋机械,并没有在全清朝范围内推广。这些东西在本质上不过是玩具罢了。

乾隆自己有一个西洋乐队。欧洲的使者来到清朝,带来了许多西洋乐器。比如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等。乾隆就下令寻找会演奏这些乐器的欧洲人,统一着装组成一支乐队。

除此之外,乾隆对欧洲的机械钟表也十分钟爱。这些钟表不仅外形精美,而且往往带有人物或者动物之类的装饰机关。这些机关随着钟表的运行自己运动,非常巧妙。每次乾隆得到这些物品时,都要用大量的财物回赐给外国使臣。

乾隆收到的贡品中还有各种数学模具、天体模型、绘图工具。比如圆规、格尺、游标卡尺等等。这些东西珍藏在皇宫里,没有被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不过望远镜倒是应用在战争中。在《盛世危言·火器》中记载,清朝使用火炮的时候就在炮的前面放上一个望远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朝官员宁可挨饿,也不吃饱上朝 古人为何那么做?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官员宁可挨饿,也不吃饱上朝

一个原因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吃早饭,再者也是为了在上早朝的时候,能够有效免去小便以及大便的行为,能够有效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大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会在五更天的时候上早朝,也就是说凌晨5:00~7:00,那么这就要求大臣们很早就必须要在门外等候,时间应该是3:00~5:00。先说一下,在大清朝的时候也会规定北京内城只可以旗人居住,汉人官员是不可以住在城内,只能够住在宣武门之外。

这就意味着官员们在上朝时大半夜就需要起床,然后离开家才能够准时的等候在午门之外。半夜起床上早朝,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吃早饭,就算吃了早饭,在上早朝的时候早就已经消耗光了,所以基本上就是饿着肚子。

朝会也会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会有着固定的礼仪规定,如果迟到早退,如果无故缺席,那么必然就需要受到惩罚。而且朝会的时间本身就是不固定的,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很可能就会在长时间内推迟下早操的时间。古代的上层社会一直都会觉得上厕所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不雅观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在商讨着国家大事,其中有一个人因为要上厕所就打断谈话,这应该不仅仅是失礼,也同样是一个大不敬之罪吧。

最关键的是在皇宫大内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共厕所,所以为了有效杜绝这一些情况,大部分的官员在上早朝之前都会选择不吃食物,然后将腹中的大便还有尿全部的排空。当然还是会有一些特殊的时机,那么高级官员一般都会抬着轿子来,在轿子中也会准备好马桶,这就能够有备无患。看来在古代的时候,想要做一个官员也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不里士蓝色清真寺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大不里士蓝色清真寺位于伊朗著名历史古城大不里士,是城里头号历史古迹之一。该清真寺及其周围其他公共建筑均建于1465年,是在当时黑羊王朝统治者沙贾汗(Jahan Shah)的下令下建造的。

大不里士蓝色清真寺号称“伊斯兰绿松石”,这座颇有拜占庭风格的清真寺坐落在伊玛姆霍梅尼大街上,却丝毫不沾大街的喧嚣。碎石铺就的路面上,一座宏大的圆顶建筑闪着幽蓝的光芒。原来其外墙贴满了小片蓝色釉砖,无论阳光从哪个角度照来,总有钻石般的光耀在闪烁。

“伊斯兰绿松石”曾在1779年的地震中遭受了重达损坏,只遗留了当时的入口。后来在伊朗文化部的监督下于1973年进行了重建。就建筑本身而言自不可与伊斯坦布尔的类似殿堂相媲美,但其颓残中保持着的秀美,让人心生沉甸甸的感动,历史的真实正如贫穷山村里的纯真女孩,正如难掩破败的伊斯兰绿松石。

Blue Mosque, Tabriz

必去理由:伊朗最著名的蓝色清真寺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伊朗[Iran]

景点所在省、州:东阿塞拜疆省 [Eastern Azerbaijan Province]

景点所在城市:大不里士 [Tabriz]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开原老城清真寺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开原老城清真寺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原老城清真寺位于辽宁省北部的辽北古城开原市境内,隶属铁岭市,位于铁岭市的东北部,辽河中游东测,具体位置位于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内东大街路北。

开原老城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整体寺容为坐北朝南、青砖青瓦的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为3383平米,建筑面积800平米。其中有门房5间,中为门楼,东2间为殡仪室,西2间为架子房、沐浴室,分男女大小净间。正房5间为讲堂,是阿訇讲学、诵经、会客、办公的地方,也是住宿之所。东厢房3间为对厅,西厢为大殿及望月楼。大殿为古代宫殿式建筑,都是聘请能工巧匠建造的,楼堂殿宇精工雕琢,望月楼和大殿前厦的燕尾上均雕刻花草树木和各种鸟雀,颜色适度,十分雅静。望月楼为2层6角亭阁式建筑,顶端为银月衔星,是寺内最高建筑,气势巍峨,上冲宵汉,且有鸽群常年栖息之上,时而翱翔空中,时而落于楼顶,蔚为壮观、祥和。寺内匾额甚多,诸如“真主独一”、“清真古刹”等等,多为明末清初所制,可惜多毁于“文革”其间。唯有“真主独一”一面幸免于难,现仍悬挂在大殿正门上方。

老城清真寺规模宏大,建筑典雅,是辽宁省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据当地老人讲,1947年在战火纷飞解放战争其间,一位我党高级将领曾住寺内多日。1952年中央曾派以彭泽民、萨空了为正、副团长的慰问团到寺转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同时赠锦旗一面,锦旗由由毛泽东亲笔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

目前,老城清真寺已经被列入开原市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正在逐渐崛起的辽北旅游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保护范围:寺院围墙内及围墙外墙基外,东、北各60米,南40米,西5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0米,南30米以内为Ⅲ类建设控制地带,Ⅲ类建设控制地带外20米以内为Ⅳ类建设控制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都说清朝优待旗人 那什么人是旗人呢 其实汉人也有旗人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期,旗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旗人最初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为了统一旗下民族的生产和战争动员能力,努尔哈赤将本部军民编成四个旗,后来又增加到了八个旗,这就是最初的旗人。随着清朝势力的扩张,原有的编制已经不能满足进一步扩充军备的需要,由此又在满八旗的基础之上,相继产生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旗人并不一定是指入关的满族人,也有可能是蒙古人和汉人,这是和许多人对旗人的误解之一。

旗人制度最初并不看重人们所属的民族,主要关注人们在旗内或者旗外。清朝并不看重人们所属的民族,主要看的是人们在旗或者不在旗。如果在清朝的时候是个八旗子弟,只要不胡搞瞎搞,基本上是衣食无忧的。由于清政府给旗人提供大量的土地和严禁买卖的政策以及月例银子的发放,所有旗人都有着比普通人更好的经济支持。旗人做官的前景也十分光明,清政府在录用官员的时候,其实是依照旗人与非旗人两种身份来安排的。旗人官员的编制非常多,很容易选上,非旗人的话,编制就非常少,选拔条件十分苛刻。宪法规定,非旗人不得担任旗人编制里面的官员,旗人却可以担任非旗人编制里面的官员,这使得非旗人仕途更加艰难。

旗人在法律上也享受特殊待遇。比如旗人有独立的司法体系,如果犯罪的话,所受的惩处也比普通人低得多。比如人们所知道的流放,旗人子弟如果是犯了需要被流放的大罪,不需要受到和普通人同等严厉的惩罚,只需要枷号抵罪即可。

清政府对旗人过于优待,使得旗人的态度变得懈怠,使得旗人的战斗力快速下滑。最终导致旗人在旗外长大的普通人逐渐崛起,即所谓的汉军,并在晚清危机时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优待最终导致腐败和弱化。尽管对旗人的优待有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但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朝皇帝排位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皇帝排位:1、顺治皇帝福临;2、康熙皇帝玄烨;3、雍正皇帝胤禛;4、乾隆皇帝弘历;5、嘉庆皇帝颙琰;6、道光皇帝旻宁;7、咸丰皇帝奕詝;8、同治皇帝载淳;9、光绪皇帝载湉;10、宣统皇帝溥仪。

拓展资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蜀河清真寺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蜀河清真寺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座落在蜀河镇上街背后一座名叫“炮楼子”(因山顶上解放前筑有守镇的军事工地故得名)的山脚下岩边上,坐西面东,居高临下,蜀河镇尽收眼底。沿老街北行,过黑沟桥(古称“兴文桥”)西拐约几十米,抬头仰望,就会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清真寺。

据寺内碑载,清真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清真寺整座殿宇是由“门楼、天井、正殿、后塔”四部分构成。门楼式样与杨泗庙近似。但比杨泗庙华丽气派。门面牌楼两侧嵌有高高的门柱,门柱上嵌有反映伊斯兰教宗旨的对联,联曰:起教历数朝蒂固根深馨香绵远连中外;大径传亿代星环斗曲精华泛博贯乾坤。大门顶上正中有一长方形匾额,竖排“清真寺”正楷大字,远远看去端庄醒目。天井空阔、清雅,伫立回顾,给人以舒爽之感。正殿,是寺中的主建筑,雕梁画栋,殿内正面墙壁阿拉伯文,殿门宏阔。有长长的一道高尺许殿门槛,这是一道寺内极其庄严的“警界线”外人不可跨入。这里是阿訇领导伊斯兰教教民诵经,作礼拜的神圣殿堂。正殿雄伟,高高耸立的坎山式封火墙上,有蜿蜒的扣瓷卧龙。

走进清真寺,像步入仙境,神秘、清幽。从诵经阁往右拐,是净身房(回民把在这里洗澡叫“换水”),净身房外是一道临岩的长木廊直通寺院正殿后的塔亭。回民叫“窖”,这一建筑最神秘,是最神圣的禁地,庄严地全封闭着,就是回民也没看见过里面供奉的是什么。据说是穆斯林伊斯兰教的一种图腾物。这就是信仰,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信仰。走廊尽头之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着塔亭,树枝伸在正殿顶端。清真寺寺后这片树林,都是檀木树,树粗树高,枝繁叶茂,树根都扎在无土的岩石缝隙里,很是神奇。清真寺,风水宝地,是蜀河镇有灵气的一方净土。

走出清真寺,拾级而下,门前那规正划一的百步石头台级,也是一道让人神清气爽的景观,轻盈徐步,悠然适意,回望“清真”陶然领悟“至清至真,清净无染,清乃独一,清白纯真”这恐怕就是“清真”二字之真谛吧。

蜀河镇: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以东53公里处,北依秦岭、南傍巴山,临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乡、兰滩乡接壤;南与白河县仓上镇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庙坪乡相连。其境内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等民清古建筑,已成为该镇独特的文化资源。 该镇通过两次机构撤并,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24个村(居)民小组,8998户,3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当时的清朝百姓对圆明园为何麻木不堪?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圆明园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圆明园是当时皇帝们的御花园,明清两代皇帝都非常的喜欢圆明园,但是,后来因为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到底圆明园被毁,当时的圆明园被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就毁掉烧掉,最后的圆明园简直成了废墟。当时,圆明园被毁清朝的老百姓们都非常的麻木,这到底是为什么?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当时的北京老百姓沿街看热闹人山人海,联军一开始找不到去圆明园的路,是北京老百姓帮助联军找到了去圆明园的路。

洋人在圆明园大肆烧抢一番以后撤走了,清朝的老百姓到有利可图了。大批老百姓,土匪,流民闯入圆明园抢劫剩下的金银财宝,很多老百姓借此发了横财。

洋人打入北京城,圆明园被烧,当时的清朝老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抗联军,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国耻,圆明园被烧,里面东西被抢了,这是洋人跟朝廷之间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是当时清朝老百姓心理的典型写照。

老百姓认为,国家是皇上的。既然国家都是皇上跟朝廷的私有财产,那么圆明园被烧又有就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正国家又不是我的,国家是皇上的,那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跟我有关系吗?

当时的清朝连年战乱灾荒,百姓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加上之前多年残酷的文字狱不准百姓过问政事,老百姓早就养成了不问政事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态。

清朝后期老百姓会有如此麻木不堪的心态,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乾隆爷那套“高明”的文字狱政策,文字狱的作用就是让老百姓跟知识分子都变成没有思想,听话的顺民奴才,这下好了,老百姓的确是变得听话了,但是国家有难,老百姓也不会管你朝廷是死是活!

相关阅读: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明朝多贪官清朝多清官?清朝的清官很多都是假的

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经常会把明朝清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明朝时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贪官很多,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期就开始杀贪官,但是从来都没有杀光,怎么杀贪官都还是有的,而且好像越杀越多,但是清朝时期的清官好像就有很多了,随便都能说出几个人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清朝清官多在各个朝代里都是一个罕见的事情,怎么其他朝代就没有清朝的清官多呢?这些所谓的清官,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翻开中国历史,就能看到奇怪的一幕,即:谈到明朝清官,翻来覆去就海瑞等少数几人,相反贪官非常多,但谈到清朝清官,却是一说一大堆,比如汤斌、于成龙、孙嘉淦、施世纶、刘墉、曾国藩等,前前后后至少10多个广为流传的。

其实,不仅明朝给人印象贪官众多、清官稀少,而且汉唐宋元都是如此,唯独清朝给人清官多的感觉。那么,为啥清朝的清官如此之多?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和明朝官员俸禄一样,而且明朝物价较低,清朝物价较高(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导致货币贬值),反正清朝官员靠死工资,基本上别想让一家人小康生活。

首先,清朝历史上的某些清官,是不是真清官?

受清宫剧戏说的影响,原本并非清官之人,如今堂而皇之的成了清官,最典型的是刘墉。

刘墉名气非常大,鼎鼎大名的刘罗锅就是他,但刘墉爷爷刘棨是四川布政使,父亲是刘统勋。鲜为人知的是,刘墉当官不用参加科举,而是直接参加殿试,最后成绩还算行,但真正起家是靠主动掀起的文字狱(本已平息,却被刘墉又挑出),从而得到乾隆欣赏。

当然,官三代也有一颗清廉的理想,不能因此否定刘墉清廉,然而刘墉北京居所的驴肉胡同(礼士胡同),简直豪到天了,清朝人也看不下去,留下“(刘墉)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的记载,真正清廉之人,能在北京二环之内置办如此房产?

更为夸张的是,刘墉用的纸张,都布满了金丝。演和珅出名的王刚,在鉴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令人捧腹:“这老东西,骗了我这么多年!”

其实,不仅是刘墉,清朝还有一些官员,比如施世纶、李卫、田文镜等人,要么是官后代,要么是捐官出身(花钱买官,岂能不捞回来),即便他们不贪,不会利用手里权力,让家族得利?因此,宣传他们是大清官的人,真不怕天打雷劈!

其次,清朝清官有没有宣传,或者夸大的嫌疑?

翻开中国历史,会看到有趣的一幕,除了清朝皇帝,其他王朝的皇帝,鲜有夸赞官员清廉的。海瑞够清廉吧,万历皇帝夸他是清官了吗?没有,海瑞清廉是真清廉,靠的是身体力行,从而形成天下共识,但清朝的清官,往往需要皇帝盖章确认一下。

康熙称赞于成龙是“天下第一廉吏”,称赞张伯行是“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为天下清官第一”,称赞施琅儿子施世纶(做官起点是泰州知府,一生都是肥缺)是“江南第一清官”,嘉庆称赞朱珪“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所以这些人就此名垂中国清官史。

当然,不是说于成龙、张伯行等人不是清官,而是说康熙给予的名头,是不是太过了?毕竟,于成龙也好,张伯行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

至于其他王朝的清官,其实也很多,比如汉朝张汤,明末袁可立等人,只是缺少宣传、缺少皇帝金口罢了。

第三,为何清朝满蒙无清官,反而汉人多清官?

翻开清朝的清官榜,就会发现这些寒酸的清官,无一例外的都是汉人,而没有满蒙官员(包括入关之前的汉八旗,后加入汉八旗的汉人不算),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人家入关是来享福的,又岂能吃苦?至于为何都是汉人,除了老实人、不会贪等之外,还和文人追求有关。

古代官员的追求,可以用“修身齐家平天下”来概括,但清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只准文人修身齐家,却不准治国平天下,因为这是清朝皇帝才能干的事情。康熙时期,甚至把解释儒家经典(即道统)这样传统的士大夫事业,也给拿走了。既然如此,清朝官员如何才能出名?

写文章,有文字狱风险;平天下,皇帝又不让干;骂皇帝,可能立马被砍……于是,一些喜欢博取名声的士大夫,大概只能做清官了。只要身子受点苦,肠里没油水,却可以留下千古美名,这也不算错。大清官汤斌、孙嘉淦(gàn)等人,基本上是这么做的。

清朝之所以给人印象清官多,未必是真的多,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不负责任的清宫剧,将刘墉、纪晓岚等刻画成清官形象,还有康熙的评价,直接拔高了这些清官的历史地位等。总而言之,每个朝代清官都不少,只是清朝的会宣传,后人会赞美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 伊玛目清真寺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伊玛目清真寺的美是淡雅的,是个可以洗涤心灵,让人精心的地方,它的颜色多是由黄、蓝、绿组成,黄色象征阳光,蓝色象征水,绿色象征生命,还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生命之树”,是个不错的观赏之地。那么,就让城市文化带你感受一下伊玛目清真寺的魅力吧。

简介

伊玛目清真寺坐落在世界最大的广场——伊玛目广场旁边,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淡蓝色和黄色瓷砖镶嵌而成。它是一座17世纪建筑,瓷砖的颜色随自然光而改变。主穹顶高54米,点缀着错综复杂的花卉马赛克图案,大门高达30米,堪称是萨法维时期(1502至1772年)建筑风格的最高典范。清真寺偏离广场45°倾斜修建而成,因此得以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马斯吉迪·贾米伊·阿巴希”或“国王清真寺”,位于伊朗伊斯法汗。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其外形为壁竞式的正门面向正北。清真寺的大门是镀银的,正门高达30米,门上写有许多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

历史沿革

伊玛目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阿巴斯一世时期,1638年完成。

规模建制

它的两个门于侧面的宣礼塔,高达42米;而圣殿边上的宣礼塔则更高达48米。在正门内类似壁龛处的两个镶板上有精美的图案。其前厅辉煌,呈八角形。它有四个“伊旺”,西边那个“伊旺”有一个宽阔的前廊,廊顶建有—座宣礼塔。

南边那个“伊旺”是最大的一个,通向一座巨大的祈祷大厅,该厅有一个圆顶,内高38米,外部总高52米。用大块碧玉石或大理石制成的洗礼盆位于正门附近,东部和西部有两座经学堂。伊玛目清真寺是世上最精美的建筑物,是伊朗在建筑、木雕刻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典型,由于建筑的庄严和华丽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

该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汗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清真寺。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

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回音越弱。在大拱顶的两侧,有两个尖塔,高43米。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晷,是当时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教室和讲堂。现仍保留多处作礼拜和祈祷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朝第一痴情皇帝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痴情的乾隆皇帝

这个皇帝说的便是痴情种顺治皇帝。顺治皇帝那时候在爱情上可以说是很不如意,因为一直娶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后来是遇到了董鄂妃,那时候的董鄂妃还是自己弟弟的妻子,但是被顺治皇帝看上了,弟弟公然上朝找顺治皇帝对峙,被顺治皇帝扇了个耳光,之后竟是郁郁而终。

而在顺治帝的弟弟死后,顺治帝便是理所当然的纳了董鄂妃为妃,并且,对董鄂妃很是宠爱,那时候顺治皇帝甚至一度想要废了现在的皇后,改立董鄂妃为皇后,不过遭到了太后以及朝中重臣的阻止,也是没能成功。

之后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皇帝竟是直接抑郁起来,那时候的顺治皇帝就已经有了出家的念想,但是后来不幸感染天花,也是没来得及出家,就离世了。而顺治皇帝跟董鄂妃之间的故事,也被后人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人冬天喜欢吃什么食物?清朝人冬天的美食现代人也爱吃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冬天,大家好像更愿意吃一些热乎乎的东西。其实古人和我们的想法也一样,但他们能吃到的食物品种,肯定没我们现代这么丰富。但是有一样东西古人和现代人喜欢吃,那就是火锅。其实火锅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准备一口锅把水烧开,再把菜准备好就行,基本上不会做饭的人也能做火锅。所以这样低成本的美食自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当然中国这么大,每个地区吃火锅的口味也都不同,但本质都还是一样的。

四季交替,又到了嘘寒问暖的季节,你是否准备好了越冬的装备,现今物质充裕,你能很轻易地在商店买到你需要的东西,古人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要么安心宅在家里,要么裹紧自己的单衣,跟他人比比谁更抗寒。

清朝,百姓人家就地取材,喜欢用火盆烤火,这种做法弊端很多,易使住宅着火,富家子弟往往去购买木炭,放置暖炉中,走亲窜户都要带着它,暖炉成为他们御寒的不二法宝,在后宫,哪位后妃的暖炉样式越精致,说明她越得宠。

暖炉再好,也无法驱走体内的寒冷,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吃,毕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刚出锅的饭菜,让人心里暖暖的,可是时间一过,就变成残羹冷炙了,一阵寒风吹来,本来就感觉瑟瑟发抖,就连筷子都懒得动一下,你或许会说,火锅早就有了,怎么不去吃火锅呢?

说起吃,乾隆有发言权,宫中有满汉全席,他在六下江南时,吃遍各色美食,火锅当然也不例外,他更是让火锅走进宫廷宴会的餐桌上,对于挑剔的乾隆来说,火锅虽然美味,但是不能保证它一直是热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火锅燃料是木炭,不像今天有电和酒精,频频更换木炭会让宴会很扫兴,不换的话,菜是凉的,没法下咽,对于合格的吃货来说,怎么会被这点小事给难住。

帮乾隆把这个问题解决的人,是另一位吃货和珅,他很机灵,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讨得他的赏识,在一次千叟宴上,给乾隆献上新的火锅,这个火锅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新加了一个烟囱,样子看起来很亲民,煮的时间也比以前久,就这样怎么吃不再有顾虑了,乾隆心里怎一个好字了得。

乾隆最后一次办千叟宴那年,和珅的好运到头了,因为乾隆去世了,嘉庆终于能够亲政了,立刻将他抄家问斩,这并不阻碍火锅的发展,他改良的火锅,很快走向了民间,道光年间,四川火锅诞生,它以其独特的麻辣口味,风靡至今,而今天人们所吃的火锅,早已经脱离了御寒这个功能了,它作为一道特色菜、一种时尚、一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朝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结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是从1636年到1912年结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而最终,辉煌的中华民族也是在清朝当权者的手中被击溃。清朝是从1636年到1912年结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太原清真寺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太原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古清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原名清修寺。它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木构牌楼临街矗立,在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群中,耀眼夺目。门额正书“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观瞻,系清顺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觉民的手迹。古清真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后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根据1876年的碑文记载:该寺最早创建于唐朝(618—907)年间公元8世纪末,公元11世纪以后又不断重修。而现存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朝(1368—1644)时建造。

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圆形立柱挖槽迭楞,施沥粉贴金彩绘,极其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朴、苍老的气氛。

2013年5月,太原清真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解放路48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为何流放罪犯到宁古塔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罪犯,为何都要流放到“宁古塔”

古代的犯人在犯错之后如果要留放皇帝,必然就会选择一些苦寒之地,所以最终就会选择宁古塔。宁古塔的位置是在黑龙江的牡丹江市,这本身就是一个边关地区,气候异常而且环境恶劣,更是寸草不生,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对于这些纨绔子弟还有朝中大臣来说,根本就没有办法适应,所以当时就会选择流放到宁古塔,而且还说永世不得入关,这些人可能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来到这些鬼地方。

许多的人都会觉得宁古塔可能就是一个寺庙,但是当大家在深入的调查之后,会发现并不是如此,这是一个城市名字。之所以会被称之为这一个名字,完全是因为相传据说当时候远祖兄弟全部都是在这里居住,所以才有了这一个名字,之所以选择流放到这里,也有三种完全不一样的含义。

首先这本身就是边关特别贫困的地方,犯人在来到这里之后,方便于改造,也更容易忏悔,更容易反思。而且这里本来也就是皇族的老家,犯人在来到这里时必然也可以给皇族的老家添砖添瓦,可是这里很多的人都不愿意去那么把犯人全部流放到这里,这其实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能够轻松的解决许多的问题。

就算有一些犯人再来到这里之后,做出一些图谋不轨的行为,也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很快就会被老家人发现,第一时间就可以告诉朝廷,能够有效起到监视的效果。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并不高,因为但凡来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失去了职位,失去了权力,那么在来到这里之后,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上如果没有慈禧清朝又会是怎样是灭亡还是繁荣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慈禧太后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慈溪太后是清朝的,在当时腐朽落后的清朝,慈禧太后为了自救丢下了当时的清政府不管了,同时,也是让人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小编看到有人在议论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没有慈禧太后又会是怎样呢?是灭亡还是繁荣呢?具体的小编也是整理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的一个微小变动,会导致未来的巨大变化,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这个人物,不要说中国的现在会是怎样,就是世界历史也许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就好比很多网友假设没有拿破仑、没有希特勒一样,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呢?

首先,如果没有慈禧,辛酉政变的历史就会改写,因为慈禧的崛起,缘于辛酉政变。咸丰驾崩,慈禧发动政变夺权,是因为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宫廷权斗,你死我活。假如没有慈禧,慈禧不杀八大臣,八大臣就会杀慈禧。八大臣回到北京后,会立即抓捕慈禧等人。不杀慈禧,也会杀掉奕。

打掉慈禧、奕等势力,八大臣就完全控制了朝廷。接下来,历史又会按套路重演,八大臣之间内斗不止,强势的大臣,如载垣等人就会愈加擅权专政,独揽朝纲,出现类似鳌拜那样的人物。但年幼的同治又不同于当年的康熙,8岁的康熙可以智擒鳌拜,同治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此时,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正处在关键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肱骨之臣正在各战场与太平军奋力搏杀。假如没有慈禧,会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吗?应该不会。因为到了1862年或1863年初,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太平天国的气数已尽。不管有没有慈禧,清廷剿灭太平天国的决心不会改变。不管有没有慈禧,太平天国逆转局势的可能性都很小。

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等人会谋反、实行清君侧吗?肯定不会。因为当年慈禧掌权时根基也不是很稳,曾国藩等人同样没有谋反,那时慈禧一个女人家,还不到30岁。八大臣都是一帮老臣,重要的是,肃顺对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有大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只会知恩图报。

假如没有慈禧,假如皇帝还是同治、光绪继续即位的话,同治没有作为是肯定的。一方面是自己年幼,身体不好;一方面又被辅政大臣死死控制住,很难有发挥的空间。4岁的光绪登基后,十年内的命运也会与同治差不多。

假如没有慈禧的崛起,而八大臣又杀了奕,那么,后面出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慈禧是洋务运动的最高决策者,奕是最高执行者,也可看作是总设计师。慈禧虽然保守顽固,但奕毕竟还是个开明派,洋务运动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展开的。没有了奕,光凭曾国藩等人会行吗?

洋务运动毕竟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运动,如果洋务运动程度减半,那中国的形势就相当可怕了。因为此时的日本正在大踏步前进,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让日本从上到下脱胎换骨。反观没有了慈禧的中国,仍在闭关锁国,裹步不前,拒绝一切现代文明。

历史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但不是每发展一步都是必然。慈禧的出现,或许就是一个偶然。一个女人掌握了权力,野心膨胀,权欲熏天,再加上有些手腕,不知不觉就操控了中国4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中心地带,始建于1789年,开始被命名为Molla Bey,多亏Haxhi Et′hem Bey的工作,寺庙于1823年竣工。Haxhi Et′hem Bey是帕查苏莱曼德(pacha Suleyman)的后裔,帕查苏莱曼德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位将军,是他在1614年的时候建立了地拉那城的。那时他仅仅建了一座清真寺、公共浴场和一家面包房;这就已经广泛流传开了,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对于一座城市已经很足够。

这座清真寺被公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外部有精致的装饰,可惜的是要参观内部必须要登记,然后按照指引参观。该清真寺内部墙壁上的画代表着树木、瀑布、桥和大自然,在伊斯兰教的艺术中这可是很奇特的。在0统治时期,清真寺被关闭了,直到1991年1月,尽管仍有0人的阻止,成千上万的群众还是带着国家的旗帜涌进寺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时期为什么没人愿意娶宫女?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我们在看电视剧还有一些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清宫剧里面有非常多的清朝宫女都非常的好看啊,而且也感觉挺知书达礼的,但是其实现在中宫女最后出宫之后好像都没有人娶她们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个话题吧,知道结果的小编也感受到了这件事情的有趣味的一面了,真的挺有意思的。

清朝选拔宫女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能 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中选择。

刚开始时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日。

凡年轻在13岁以上的,就有资格参加选拔。

在选宫女的前一天晚上,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参加选拔。为了提高效率,要求6人站一排,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分和姓名。当场出结果,比现在的面试还要有效率。

宫女入宫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洗澡,把过去的衣服给扔掉,换上宫中的衣服。由嬷嬷(老宫女)教她们各种礼仪和梳妆打扮的技巧,培训半年后才能上岗,每月发放工资,四两银子起步,比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收入要高出不少。

她们要在宫中服役十年以上才能离开,“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也就是说皇帝和后宫特别喜欢的,还可以再签订10年合同。

在清朝灭亡后,每年给皇帝的开支大大减少。有上千宫女被逼离宫,回到社会上后,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娶她们为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清朝开国时满人仅有20万人,到清朝灭亡时也不过上百万。选拔宫女的范围又太有限,真正达标的就非常少,选出来的宫女颜值就比较有限,长的难看的不在少数。反正是大部分是做苦力活的,好不好看也不重要。

当时的人大概15,16岁就结婚了,她们回到社会上时在当时基本就是灭绝师太一级的剩女。脱离社会太久,和社会上的好多事太隔膜,和别人难以沟通。

第二,小女孩13,14岁进宫,还要受嬷嬷(老宫女)的欺负,心灵和身体都会受到极大伤害,有不少得了血郁,就是指身体虚弱神情忧郁,生理和心理交织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本来就不严重,只要稍加调理,加上适当休息就可以了。但长期得这个症状就容易身体内分泌失调,经期也不正常,最后丧失生育能力。

在历史上,男人娶女人 就是为了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子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第三,在宋朝之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开放,从宋朝开始,女子就贞节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过宫女的,有不少和皇帝和阿哥有过一夜情。就算和皇帝阿哥没有关系,在深宫之中,寂寞难耐,有不少宫女和太监结成对食,也就是名义夫妻,相互搭伙过日子,打发时间。

当时社会上的人对宫女有很大的偏见,不管有没有问题,在他们眼中都是一样的,所以宫女们往往嫁不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