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浯溪摩崖石刻简介(优秀20篇)

浏览

3302

文章

505

篇1:石堂院石刻题记及摩崖造像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石堂院石刻题记及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堂观,又名石堂院,位于魏城镇绣山村3组,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唐宋清各代题刻分布其间,观之奇,赏之雅,是魏城八景之一。

同治《直隶绵州志》载:“石堂观,治东六十里岷峨岭下,创自李唐,明末毁于兵燹,康熙中里民任作斌重修,乾隆五十一年僧源明培修。”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石堂院,又名石堂观,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南五里原赵渠沟,现绣山村境内,岷峨山麓。唐初因石而建堂院,故名石堂院。其地貌酷似江油窦圌山之形,其修建的殿堂,供奉的菩萨也与江油窦圌山相同;有南海观音殿、三霄娘娘殿、鲁班殿,石崖下有正殿,所以又有“魏城小窦圌山”之美称。

前代贤士之遗迹,有唐大周久视元年石刻、唐高凉泉记、灵泉记石刻、宋太平兴国题记石刻、宋绵州州判冉木的放粮记及清代石刻多处,摩崖佛教造像尽留石崖之间。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350米至梁上大地边,向南外延350米至曾家大石板,向西外延350米至绣山村三组原晒坝,向北外延350米至绣山村四组与三级交界处崖边。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150米至欧显云老屋基,向南外延150米至绣山村三组与二组交界处,向西外延150米至原老河沟埂,向北外延150米至绣山村四组李为庚民居东山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龙吟寺石刻造像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龙吟寺石刻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吟寺,迹名龙尾寺,座落在海拨980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

龙吟寺位于翡翠长廊东北方三公里处,寺庙占450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侧殿。清朝嘉庆年间涨惠和尚修。1959年被折毁,还剩基石,台阶和石门框,框上有对联:“双树插青云龙吟虎啸,四边连空碧乾端坤倪”。龙吟寺现还存有佛像41尊。正殿的莲花宝座上有三尊大佛,庄严肃穆,有威武之感,与一般寺庙所塑的慈祥文静的佛像风格不同,据四川省文化部门和史馆的专家考证,有近似西藏的内格。两侧的罗汉、或坐或倚,或笑或思,形态万千。前殿,后殿和两个廊坊还有阿弥陀佛,观世音、韦陀天、灵宫等塑像。这些塑像雕刻工艺精巧,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极富有生活气息。

龙吟寺后山门下的半山腰有个睡佛洞,洞内石佛横卧,其雕凿于何年何月,为什么在半山腰中雕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考证。

保护范围:大雄宝殿外缘向东外延60米,向南外延45米,向西外延15米,向北外延4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樊敏阙及石刻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樊敏阙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敏阙及石刻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南2公里的沫东乡。

樊敏字叔达,芦山县樊家寺人,生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卒于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生前曾任职永昌郡的长史。樊敏阙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后来塌毁,1958年把左阙修复。阙为南北向,阙前有两个石兽,一个是天禄,一个是辟邪,保存完好。五脊阙顶,斗拱处雕刻有双手托拱的力士像。檐下有“龙生九子图”的浮雕,龙矫首昂尾,身上附有九子,各具姿态。

樊敏碑在阙的旁边,高2.5米,宽1.7米,碑顶为圆形,二蟠龙首为圭首。碑的中部有篆书“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下面刻有碑文,碑文共有557字,18行,每行29个字,末行低12字,为“建安十年三月上旬造石工刘□□书”。碑的阴面刻有丘常在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三月既望的一则题记。(国家文物局)

保护范围:围墙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向东延伸150米至高家山山脚,向西延伸100米至芦山河河岸,向南延伸60米至大十板村,向北延伸至王家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鹤鸣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鹤鸣山道教石窟及石刻位于广元剑阁县普安镇城东的鹤呜山。鹤鸣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保存着自东汉以来建造的道教石窟石刻以及始于北魏的道教造像。由于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美的石刻造像艺术,鹤鸣山道教石窟石刻由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门迎首便能看见一尊仪态超凡的老君塑像,彰显着道教的文化底蕴。顺着廊道向内,依次可以看到鹤鸣山石刻中的“唐代三绝”:李商隐的《剑州重阳亭铭》碑,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以及重阳亭中的道教石刻造像。这些出土于唐代的石刻与造像,自有唐代的风骨与大气。李商隐所撰《剑州重阳亭铭》以小篆为书写字体,笔力道劲;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笔力丰满,大气磅礴,无怪乎世人赞誉“颜筋柳骨”;造像现存有五个龛窟,可惜其中的造像多有被盗,剩余的几尊主像如一号龛的长生大帝,与三号龛的长生保命天尊,皆面容丰腴而仪态庄严,线条流畅飘逸,为唐代造像之中的珍品。

2013年5月,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北至1号龛外延20米,南至城东村民朱述珍、达福常包产地,东至造像及石刻岩壁外延5米,西以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剑州白塔外延100米,南至围墙,东至鹤鸣山山脊往东100米,西至鹤鸣山树林陡坡下岩底外延5米。面积550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央坑摩崖石刻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坑摩崖石刻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坑摩崖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春秋战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中央坑摩崖石刻位于仙居县广度乡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和里厂自然村,刻于村边古道旁的石壁上,目前发现的有三处:1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菜园门口”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4个,其保存相当完好;2 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后门山”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6个,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仍依稀可辩;3 号石刻在里厂自然村东古道右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2个,字迹因风化而稍显模糊。

经专家鉴定为古越族的象形文字,该摩崖石刻的发现是越文字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是中国古文字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对研究古越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广度乡:仙居县辖乡。1958年设广度管理区,1968年改公社,1970年更名朝阳公社,1981年复名广度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城10.4公里,面积78.5平方公里,县公路直达于此并与临石公路相接。辖后辽、王招岭、东里、三井、上桥、瓦窑头、塘岙、宋口、宋家山、里岙、路坑、叶家山、牛栏头、平垟、西角、水口、王田、大道平、铁炉、广度、下潭坑、祖庙、周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梁浅相有度墓地及石刻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梁浅相有度墓地石刻为东昌府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浅相有度墓地及石刻年代为明,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梁浅村北古运河旁。

2012年,梁浅相有度墓地及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水镇:梁水镇位于聊城西北部,历史上一直为为鲁西重镇,现为聊城市东昌府区辖中心镇,是聊、茌、临、冠四县(市)交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鲁西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一座新兴城镇。全镇共108个村,总人口6.7 万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0元。 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京九铁路、聊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四序堂石刻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四序堂石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序堂石刻,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南中路37号的四序堂内,四序堂始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现保存有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石刻38处,其中明代石贴2件,明、清碑刻4处,明、清、民国题刻26处,明石圣旨亭1处,宋石盆1个,明石盆2个,明石马槽1个,清练武石1块。四序堂石刻享誉南粤,其书法艺术、绘画技巧和石刻工艺完美结合,是广东省现存石刻种类集中、石刻内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甚高的石刻艺术。

四序堂石刻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仍保存相当完好,石刻字体风格多样,篆、隶、行、楷、草等诸家字体形神兼备,苍劲有力,书法艺术精湛,石刻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刻工精细、层次分明,其技艺为近代所罕见,具有甚高的石刻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其中以清代最具特色。题赠石刻部分,多出自历代书画名家之手,如明弘治癸丑(1493年)碑刻《萧氏家庙记》为当时潮阳知县慈溪姜森手书,字体清秀隽永,至今仍不断吸引书法爱好者前来临摹。清代进士范家驹(1903年)为四序堂题写的门顶题坎《南芳》、《北蕙》既篆隶结合,又自成一体,艺术价值甚高,加上其又是清代著名教育家,社会影响较大,先后有多所学校前来临摹,以此鼓励学子勤奋向学;还有明代萧与成、清代著名书法家林伯虔、吴佐熙、翁同和、邓石如、谢远涵,清代著名园林建筑大师萧眉仙的石雕画以及民国初期李品仙、周邦道等题词石刻,吸引着无数书法、绘画及石刻爱好者前来参观鉴赏。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城南街道:城南街道位于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下辖:440513003001 111 新宫居委会 440513003002 111 五响居委会 440513003003 111 新华居委会 440513003004 111 龙井居委会 440513003005 112 后双园居委会 440513003006 111 口美居委会 440513003。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广河流域崖墓群及石刻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广河流域崖墓群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广河民族岩墓群岩葬是古代棘族的一种葬俗,即凿石成穴,置棺于内。县境内南广河流域保留了大量宋元以至明代的民族岩墓遗址,分布在罗场、陈村、可久、嘉乐等地,统称“南广河民族岩墓群”。这些岩墓、墓门及墓室内有多种浮雕,阴刻人物图像及卷草图案等,风格粗犷简练,具有民族特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有较高考古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红岩山墓群:东以红岩山顶峰为界,南以中寨中心队埂子为界,西、北以红岩队为界。东西距离约2,000米,南北距离约1,500米。

犀牛沱墓群:北以罗场大桥为界,南以罗场镇中学(小地名为大石板)1,000米范围的沿河两岸为界。

其它分布点以墓群为基点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峡颂摩崖石刻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西峡颂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峡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俗称“黄龙碑”,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

西峡颂摩崖碑高2.2米,宽3.4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为表文形式,隶书阴刻12行,385字,每字9至10厘米见方。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石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正文之前阴刻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图像。碑刻四周有宋元符、乾道、淳熙年间及清光绪、民国年间一些文人官宦访古题刻30多处及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题“东汉摩崖刻石”及“西峡颂”。西峡颂左下方另有一汉隶摩崖石刻,俗称“桃花碑”,东约1公里有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3年)《汉武都太守耿勋碑》摩崖碑刻,记述耿励政绩。

西峡颂摩崖碑是中国仅存的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之一,且保存最完好。它集文学、绘画、书法、汉儒思想及地方官制等于一身,是研究东汉表体文章,乃至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的重要实物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合水陇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合水县西华北街乐蟠西路1号,成立于2003年,是全省首家以古石刻展览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48亩,建筑面积4611平方米,已建成单檐殿展厅、重檐殿展厅、双层殿展厅、侧展厅(东西两幢)、钟鼓楼、宋代石雕造像塔地宫、“黄河古象”展厅等设施,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石刻造像展和革命历史文物展,馆藏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古石刻艺术品436件。

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近年来,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定为甘肃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被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和陇东学院确定为实习基地,民间美术研究实习、研究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

馆长:陈柏树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庆阳市合水县北区乐蟠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塘湖刘公御倭保障记石刻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石刻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石刻,原立于龙湖市头韩江边,有石亭保护。六十年代亭毁,碑被取出置公社内保护。现立于龙湖镇龙湖寨门西侧,碑高1.95米,宽0.97米,楷书竖刻。该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福建少参刘见湖回乡守制期间,带领当地百姓抗击倭寇的事迹,是明嘉靖年间潮州人民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重要历史文献。

龙湖镇:龙湖镇镇域面积20.1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现有人口55123人。2002年全镇工业产值8.9亿元,比增11.4%,外贸出口产值1800万美元,工商税收1331万元。龙湖镇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位市头、市尾村的龙湖寨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寨内名文古第巨祠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人文特色较为浓郁,名特产品闻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石堰幽寻石刻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石堰幽寻石刻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堰幽寻石刻

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佛洞石刻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佛洞石刻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佛洞石刻位于马山县周鹿镇坛沙村伏下屯,时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1989年,佛洞石刻被公布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坛沙村:坛沙村东南面毗临我县乔利乡,与周鹿镇石塘村、坛利村、琴马村和周水村交界,管辖7个自然屯,共有农户942户,4416人,其中中共党员60名,设有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3个。外出务工人员800人。全村共有田地3130亩,种植树林甘蔗等经济林3000多亩,已建沼气室269个,目前尚有35户农户生活比较困难,住村五保户10个,目前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坛沙村矿产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青峰岩摩崖石刻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青峰岩摩崖石刻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秀屿青峰岩摩崖石刻位于东庄镇秀屿村。明代在此建园亭时所刻,共有12处,诗刻“盘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滨,跌坐窥明月,空山有几人。”刻分5行,每行4字,楷书,署款小字为“佘翔”题“飞云洞”三大字横刻,楷书。下款为“林琨章书”“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径0.63米,“天风海涛”署款为“宋赵汝愚书”,无署款的崖刻有“试剑”“钓矶”“超然台”“读书台”“玉蟾”“枕流漱石”,鳌城山面海的南面山崖的大片石壁阴刻线条画,“吕洞宾醉酒”画面高2.3米,宽1.4米,吕洞宾醉态龙钟,右边有个护将,线条已不明显,落款已风化不可辨认,为研究石刻提供实物资料。青峰岩摩崖石刻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秀屿村:秀屿村位于莆田市东南沿海,总人口有1400多人,现有几百号人在外经商。在四清和文革期间被称为海防前哨第一线,1997年响应政府号召大搞围垦建设,开始动员群众,花去无价的劳动力,把前哨围退连成一片面积有一千亩的肥沃的粮田养活符近的几个村的几千人口。在1998年中央储备粮库看准了秀屿这片肥沃的土地,秀屿村群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献出世世代代宝贵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丁开嶂石刻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五丁开嶂石刻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五丁开嶂石刻年代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位于凤凰街道广汕二路柯木塱村高塘工业区高塘石公园内的一块天然巨石的西北面。刻于1934年。巨石呈不规则蛋形,最长处约12米,最宽处约3米,最高处约4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上刻李扬敬题“五丁开嶂”等文字。该石刻记载了民国时期广州体育会以及道路建筑情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李扬敬,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军长兼广东军政学校副校长。1950年去台湾,1988年在台湾病逝。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街道:凤凰街是天河区辖行政街,位于天河区东北部。所辖范围:东部与北部邻白云区,南与长兴街、新塘街相邻,西与龙洞街相邻。总面积22.998平方公里,人口2.85万人。设有2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在华美路中段。凤凰街成立于2002年12月,由原沙河镇的柯木塱、渔沙坦地区组成。凤凰街辖区是广州市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辖区内有风光秀丽的筲箕窝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寨摩崖石刻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东寨摩崖石刻为宁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

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字为楷书,大小约0.2~0.3米。其他字已不可识。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忻州网

东寨村:东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羊山造像及摩崖石刻含石佛寺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羊山造像及摩崖石刻(含石佛寺)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山造像及摩崖石刻(含石佛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齐贤镇,年代为唐至民国。

山石佛造像位于齐贤镇山头村羊山石佛寺。像高4.50米,雕凿于三面环水,一面与禅院相连之孤岩上。造像脸形丰满,全跏趺坐于仰莲,下设须弥座,为释迦坐像。彩塑剥落,双手已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题《羊山石佛庵碑记》云:隋开皇年间(581~600),越国公杨素派人开山取石,扩建罗城,留下孤岩。唐时在此建灵鹫禅院。今称石佛寺。按其造型,当为晚唐造像。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庄子汉墓石刻馆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汉墓石刻馆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有一处碑林,又称定州石刻馆。还有一处汉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汉墓就在碑林院内。或者说,围绕汉墓建起了一处碑林。走进碑林院子,几十株高大的柏树蔽日遮天。迎门一处三开间的小型展室,陈列的展品介绍了两汉中山国在定州建都的历史以及部分汉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来的两通石碑,一为“苏文忠公祠记碑”,另一为“题魏国韩公祠碑”。墓汉总长24米、宽10米的砖砌墓室并不宽大,却也设有前、中、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室内展有少量随葬品。这座当初传为“靖王坟”或“慕容陵”的汉墓,经1995年的发掘确认墓主人是享有“侯”爵位的东汉晚期墓葬。据说,这座侯墓是我国第一座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东汉砖室墓。

院内东北部有定州文物部门收集和征集流散于寺庙和民间的碑刻200多通,年代为北齐至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碑记、墓志、经幢、石造像等。其中有些价值很高的碑刻,如北齐“彭城寺碑”、唐王维的“阴阳竹碑”、宋韩魏公祠绘画记碑、清乾隆御碑、石竹碑、冯玉祥书的“王瑚木碑”等,均是碑中珍品及石刻艺术佳作,在考古和书法艺术上都具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由“北庄子汉墓”出土的488块铭文石刻,移来镶在这里的墙壁上。标有石场地名、郡国名甚至工匠姓名的石刻,涉及到六州十几个郡。这些公元79—88年间的铭文石刻,成为研究由篆向隶演变的珍贵资料。走在满是绿苔的院子里,四周静静的。松柏苍翠、花木掩映的碑林,是游人吊古寻幽的一方佳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定州市古楼街

乘车线路:定州火车站乘1、2路公交车到大世界站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宿城仙人屋石刻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宿城仙人石刻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屋一名“半半居”,又名“瓢崖洞”,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洞内有门,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东海胜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四处,镌于洞内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题刻和“仙人屋”诗,刻于“道光乙未(1835年),为两江总督长沙陶澍题;“半半居”题勒为宿城法起寺住持裕通书。陶澍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间巡视云台,督办海运,整理盐政,仙人屋诗刻便是他此行中留下的石刻之一。因此,此石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50米,南至公路,北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嵩径摩崖石刻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大嵩径摩崖石刻为连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嵩径摩崖石刻位于连平县油溪乡九潭村大嵩径、野鸭潭两地。为两题有关凿山开道的摩崖石刻。分别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二年。大嵩径石刻,镌于大嵩径河边石壁竖刻“大嵩径”3字,刻面长两米,宽1.2米,每字径0.6米,深0.01米,行书阴刻。上款“万历癸巳参政邑人李焘书”。下款“河源县忠信巡检郑德应修”。野鸭潭石刻镌于道旁石壁,标题为《大嵩径记》,全文约348字,有4字漫漶不清,其余仍可辨认。邑人参政李焘记,忠信里父老乡民赖崇学、翟仁聪等人立石。刻文记载明正德、嘉靖年间当地农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史实及明万历年间,河源县忠信司巡检郑德应带头捐俸募工开辟大嵩径乡道,沟通九连至油溪的交通。

1985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