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浯溪摩崖石刻的由来简介【汇集20篇】

浏览

6745

文章

505

篇1:板石潭石刻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板石潭石刻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板石潭石刻位于黄山区仙源镇,时代为宋。

板石潭摩岩石刻,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在仙源麻川河旁,因河旁有200平方米平面花岗岩石,石旁有深潭供人垂钓,先贤在此游玩时,曾题诗刻文于板石上,故称板石摩岩。

现在字迹清晰的诗文尚有5首,如明太平知县刘元凯(又名刘云鹏)诗文曰:“移怀就溪山,鱼鸟来争鸣,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此石刻今为黄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晦庵手迹”,在永丰乡祥符村狮山。此山有平台石丈余,朱文公(朱熹、号晦庵)过访学士孙觌时,同游狮山,书“秀阴”二字镌刻在平石上。志云:“秀阴”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阴之义。“青鸾峰摩崖石刻”在黄山风景区青鸾峰上,石壁上有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唐式遵落款镌刻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刻字雄俊挺拔,气势非凡,字径6米,为安徽潜山石匠所刻。

板石潭石刻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陆钶牌坊零星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据《鄞县通志》载,为明代。解放后,墓破坏较为严重,石刻及牌坊等被迁往各地,原有石马、石虎、石羊等迁往天童林场,牌坊迁往屠滽墓的山脚下,一件文臣上身像迁往果木场,墓地仅存墓穴及拜台,从中尚存华表柱座、石栏构等;墓穴形制保存尚好,但有盗洞,穴前左侧发现文臣大身断为二截。

陆钶,字容子,鄞县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南京车驾主事,官至四川参政,又巡抚保定。所到之处,均能禁侈靡,清侵冒,政清境安。后因中贵与都抚等索贿不应,落职归里。

陆钶是我区重要的历史名人之一,其墓虽毁坏严重,但残存和格局仍能反映官宦人家的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官葬风俗演变参考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山下庄村:山下庄村是海曙区集士港镇最北面的一个半山区村,属大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有527户人家,人口1417人,外来人口400多人,有党员48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村民代表36名,有五个自然村,分六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1500多亩,山林4200亩,农业主要以水稻、蔺草为主。村民大多从事务工、经商、办企业及从事副业为主,村三委积极引导村民利用山林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岩洞摩崖石刻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岩洞摩崖石刻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南城后盂村麒麟山。晋代发现,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主洞堆积丰厚,采集有石钻、石刀及灰硬陶片,在支洞口采集有少量灰烬及第四纪晚期哺乳动物化石。主洞内壁上有明清石刻20余处,字体有楷、隶、行、草等。明景泰二年(1451),潮洲知府王源题刻《龙岩记》,叙述龙岩洞的地理位置、风貌景观等。龙岩城因此洞而得名。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街道:南城街道位于福建龙岩新罗区。下辖:350802002001 111 溪南社区 350802002002 112 隔后社区 350802002003 112 黉门前社区 350802002004 112 新陂社区 350802002005 112 后盂社区 350802002006 111 登高社区 350802002007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蒙古文天文图石刻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天文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金刚座舍利宝塔后面的影壁上。为汉白玉石浅浮雕和线雕。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天北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5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全图刻恒星约270座,星数1570余颗。天球外面有4层注字的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生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数;最里层刻二十八宿名称。图下侧偏左有一长方形署名栏,刻星等图例,并注明“钦天监绘制天文图”字样。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石刻,反映了清代初年的天文学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崆峒岩摩崖石刻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崆峒岩摩崖石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民国 阳春 崆峒岩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峒岩”三字,每字径0.52米。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作者王许之,高安人,万历元年官电白令。其次为明万历十三年刻于岩洞后厅右侧岩壁的阳春知县张文浩题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礼部尚书曹秀先游崆峒岩,为姜山重修崆峒岩题“岩亭”二字,字大0.47×0.58米,笔墨雄浑。曹秀先还撰写“慧石铭”,寥寥数语,尽将岩洞生新、众人惊异等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千岩表”三字,萧丙堃摹,横书楷体,铭语、落款为楷体阴刻,是摹仿韩愈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在阳山县城北部朝阳洞侧一巨石的题刻。岩洞内还保存了明清二代各任知县的题字、题句、题诗等,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石刻已风化剥落,字迹模糊不清。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陈德墓石刻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陈德石刻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德墓石刻位于凤阳县城西乡西陈府村。

陈德,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凤阳)太平乡孟家庄。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朱元璋,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临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鲁山之原"(今城西乡西陈府村东南),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其子陈镛(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袭嗣临江侯,洪武二十年从征纳哈出战死,归葬先茔。至建国后,两墓于1973年平坟时被破坏,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现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为:东侧碑座1块,石马及控马人、虎、羊各1对。碑座呈龟形状,其背中间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马与控马人连体;虎皆自颈部以下没入土中;羊呈跪卧式。这些石刻均用整块青石料雕成,造型古朴,刀法精湛,神态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神道中轴线中心点,东33米至水泥道路,南30米至高速公路北侧路基,西28米至民房东墙,北由原墓室遗址向北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紫星佛教石刻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紫星佛教石刻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紫星佛教石刻位于紫帽镇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紫星佛教石刻刻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坐西北朝东南,石刻中间竖刻“阿弥陀佛”,两旁刻--多行,字体楷书,计211字。该石刻对于研究闽南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3年2月5日,紫星佛教石刻被公布为晋江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本体东、西、南往外各10米,本体北往外3米。

紫星村:【地名含义】因所辖7个自然村均位于紫帽山旁,如星罗棋布,故名“紫星”。 【历史沿革与人文】原属南安县,1961年划属紫帽山农场,1984年改为紫帽镇紫星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紫星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西北角,与南安交界。北面连接泉州出口加工区,紫溪水库位于紫星村的北侧,经紫溪流入霞茂。303县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寺沟摩崖石刻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寺沟摩崖石刻为汾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沟摩崖石刻位于汾西县邢家要乡寺沟村,时代为元大德元年(1297年),类别为石刻及其他。

砂石质,东西宽0.45米,高0.7米,面积0.4平方米。中间刻一“佛”字,下刻莲花,左侧刻一元宝,右侧刻一枚铜钱。并有“元大德元年”、“石中宝”等记载。

寺沟摩崖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底座为界,东、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200米,面积40283平方米。建控地带:(因与寺头遗址、邢家要遗址、寺沟遗址距离较近)以寺头遗址等三处、寺沟元代石刻保护范围为界,向北延伸200米,以寺沟元代石刻、寺沟遗址保护范围为界,向东延伸200米及小路中心,以寺头遗址等三处保护范围为界,向南延伸250米及道路北沿,以寺头遗址等三处保护范围为界,向西延伸200米,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长约1600米,面积为333133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水牛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汶上水牛山摩崖石刻位于汶上县白石镇小楼村东南约1公里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摩崖刻字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长2米,宽1.5米,隶书6行,共计52字。“舍利佛汝问云何名佛云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有知耳是名观佛”。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与泰山经石峪,铁山摩崖石刻风格相近。据《金百学》记载:“而周之吉日癸已即摩崖刻也。而佛经之有石刻……始于高齐,宇文周时。”审其格数,应与经石峪摩崖刻字的时间相同,水牛山摩崖当为北齐人所刻。水牛山摩崖刻石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书法俊逸,雄健浑厚,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近年来,国内外书法家到水牛山考察观摩的人数逐年递增,愈来愈多的游客也来此观光。为加强这一珍贵刻石的保护,划定了保护范围,修建了登山道路,增设了防护设施,既增加了保护系数,又方便了游客的观览。197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12日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孤山石刻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孤山石刻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孤山石刻

小孤山,历来被誉作海门天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云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岁月远久,字迹湮没无存,仅有《水经注·释地》记载其事。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代兴献帝所题书的古诗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龙耳洞”的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琼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寿无量”,“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等楹联和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宋代谢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刘基、解缙、李东阳,清朝朱书、王文治、彭友胜、石圣历等人诗文,均系清代所刻,这些石刻,书法苍劲遒秀,真草隶篆多体,各有风骨。全山共有石刻29处,真实地记录了小孤山秀丽的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安吉石佛寺石刻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安吉佛寺石刻为安吉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寺石刻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毛坞塘,时代为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0年10月,石佛寺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弄村:1、行政区划马家弄村位于安吉县南部的全国环境优美乡山川乡,是一个生态文明且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它东部衔接山川村,南部与临安接壤,西部和北部跟天荒坪相连接。全村总面积8.4平方公里,现有七个村民小组,住户247户,总人口857人,村党支部下辖4个党员小组,目前共有0党员58名,村两委领导班子成会5名且全部为0党员2、经济发展马家弄村共有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5”上坳石刻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205”上坳石刻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205”上坳石刻位于马山县白山镇上龙村六代屯,时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1989年,“205”上坳石刻被公布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龙村:上龙村位于马山县城南面,距县城7公里,210国道南北贯穿全村,交通方便。全村有23个自然屯,现有总户数1160户,总人口5724人,其中劳动力2460人,耕地面积3782亩,其中水田3412亩,旱地370亩,人均占有耕地0.65亩。上龙村水利资源丰富,农田灌溉条件是全镇最好的行政村,是白山的“渔米之村”。多年来,上龙村委会充分发挥本村的交通、地理和丘陵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让水摩崖石刻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让水摩崖石刻为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让水摩崖石刻位于邻水县凉山乡新市村2组,年代为清代。

2019年3月21日,让水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刻为中心,四周各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再续延20米。

凉山乡:邻水县辖乡。1953年置大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凉山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关口、拦马石、小石桥、新市、石树、鹅公咀、跳沟、断桥8个村委会和东香居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矿。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养殖业有生猪、耕牛、家禽、淡水鱼。经济作物有甘蔗、烟叶、辣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南涅水石刻馆

全文共 2379 字

+ 加入清单

南涅水石刻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涅水石刻馆

南涅水石刻馆又称“二郎山石刻馆”,位于沁县城南的二郎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在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出土各类石刻造像1100余块,据石刻题记,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比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年代还要早,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使这批艺术珍品重放光彩。乞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居全国之首。其流派多样,风格不—,多以白砂岩雕凿而成,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堪称艺术瑰宝。

来到二郎山下的西湖水库边,一阵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满山苍翠的松柏倒映水中,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驻足馆前,看到以厅台楼阁组群的仿古建筑,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为该馆题写的馆名,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之上,更为石刻馆添色不少门石刻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130平方米,有三所院落,分别为铜鞮碑林、群佛宫、万像馆,共有厅、堂、房、舍250间。首先进入北院铜鞮碑林(铜鞮为古沁县县名)。在这卷棚式碑廊内,陈列着各类碑碣及在沁县各地征集的历代寺庙碑、墓志铭共计100余块。请大家注意这块手书石刻,它就是陶贴珍刻。“陶”指东晋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至今传诵不衰,但其手迹传今却极少。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沁州人张孝捏任监察御史巡视江南时,得陶公手书《拟古杂诗》12首,见其“古劲流畅,墨迹宛然”,就请名工巧匠将其摹刻于汉白玉石之上,并以“致远堂法书”名义广拓流传,引起书法界的极大重视。

据考证,这些诗是陶公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写给“云龛上人”的手书,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亲自题跋于后,此外,还有狄仁杰,沈约等阅后的题字。这组备受重视的手书石刻共9块,每块高35厘米,宽110厘米,大小均等,存诗12首,计810字,从“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诗,清新自然,千古传诵;字,遒劲利落,更堪称千古珍品。

这些珍贵石刻,历来为张氏传家之宝,“七·七”事变后,张氏子孙将其埋于地下,日军曾三次追索未得,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子孙将其完好无缺地捐献给国家,可谓功高德重。登上此院红墙黄瓦,斗拱支檐的二层楼阁“望春楼”,即可将沁县古城一览无余。之后我们去参观中院群佛宫。建在高台上的为大佛厅,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此外还建有精品厅、书画厅、贵客厅等设施,陈列着沁县历代石雕佛像,头像400余尊名人书画,碑碣拓片百余件。您如果对书画感兴趣,今天一定可以大饱眼福。

南院为万像馆,馆内设塔林厅、石佛厅、造像碑厅等7个陈列厅,重点展出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种石刻造像及相关的图片资料16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藏品。这里展出的造像塔多为迭落塔形,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石块叠垒而成,多者9块,少者5块。每块四方柱体的四周都雕有形式各异、装饰富丽的佛龛,佛像、莲花、狮兽共同演绎的一篇篇佛国的神话传说,使佛教故事变成了观之有形,触之有体的系列造像,可谓意境高远。此外,还有饱含浓郁生活气息的浮雕百戏图,反映了顶竿、杂技、气功等民间百戏杂耍。

在南涅水石刻中,数量最多的是个体造像,以北齐、隋、唐三代造像最多。而最有风格、最具特色的是刻像石。它是在一块石头上既刻有佛与菩萨像、佛座、背光等浮雕,又刻有敬造石像的施主、信士的姓名,及刻制日期,小巧玲珑,自成一体门总之,南涅水石刻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它以最真实的手法将佛经展示得淋漓尽致,恰如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恢宏博大,令人折服。

吴碘(公元1637年-1705年),字伯美,俗称吴阁老,沁州人氏,清康熙年间,以进上出身走—卜仕途,官至保和殿大学上兼刑部尚书一职。因他“宽厚平和,持己清廉”,深得康熙皇帝信仟。康熙曾把自己临摹的宋米芾的律诗一首、《千字文》以及附写着他本人的前言后语两段的“御书”墨宝赐给丫吴碘。吴碘亲自挑选汉白玉石,求得名匠将其镌刻珍藏。吴碘死后,其子吴时谦在沁县城吴氏祠堂建“宸翰楼”一座,将全部石刻嵌于墙上,人们称之为“御书楼”。-中,祠毁而御书楼幸存,1988年搬迁到县文物馆内。

四合院就是县文物馆,现已改建为吴碘纪念馆,院内碑刻林立,花草树木点缀其间。我们所要参观的御书楼就坐落在这里,它坐北向南,面阔5间,分上下两层,室内采光明亮。墙壁上镶嵌着康熙皇帝的手书碑刻48通,每通高35厘米,宽100厘米,大小均等,共存有康熙皇帝字迹1246个,全部为楷中带草、笔势深得米芾“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书法真传。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些题刻使用了五方特备印章,有千字文首部的“渊鉴翰”,卷末的“康熙宸翰”等,这在题刻中足很少见的,因而也更显示了它的珍贵。沁县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一大批名优土特产品,最负盛名的当数“沁州黄”口“沁州黄”是小米中的精品,产于沁县次村乡檀山—带,粒粒圆润,色泽金黄,越嚼越香。相传这是300多年前一个小和尚培育出的品种,当地的地方官将它作为奉献朝廷的贡品,并定名为“沁州黄”。从营养学角度讲,此种米脂肪、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白面。我们现在不是很提倡“绿色食品”吗?“沁州黄”则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因为它只适合在山区贫瘠干早的土地上生长,一旦施以磷、钾肥,便会减产,质量也会下降。而且,它只能在次村乡的1600O亩土地上种植,其它地方若要引种,下一年度就完全退化变质。现在,人们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以扩大“沁州黄”的种植面积,提高其产量,使更多的人能品尝到正宗的“沁州黄”。

联系电话:0355-7023657

地址: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焕彩沟石刻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焕彩沟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焕彩沟石刻位于哈密市以北约45公里处。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

相传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

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2019年10月7日,焕彩沟石刻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石梁洞摩崖石刻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东石梁洞摩崖石刻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梁洞摩崖石刻位于乐清市雁荡山。东石梁洞又称石虹洞,早在宋庆历二年(1042)即在洞前建寺,今洞中存有摩崖碑刻14处。其中有宋嘉祐七年(1062)浙漕李复圭、明嘉靖御史萧一中、嘉靖十一年(1532)推官吴子孝、嘉靖三十八年(1559)石梁山人吴宗袷等题刻。尤以吴宗袷《石梁堡记事碑》记载“今年三月倭乱□□庄屋及义楼,具告院司抚县行令捐资筑堡城御备”最为珍贵。

信息来源:温州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石刻主要内容记述清代乾隆年间,“武生冯武元藉前朝废契,影占官山,盗卖荷树凹风围树木”,与丰顺县奸商勾结,“越境取木烧炭,得银分肥”,经长乐县(今五华)县令丁履仁“当堂查讯”明白后,下令严禁丰顺、长乐两县交界处的“军营、荷树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该乡等处风围水口树木”,任何人都不得“擅卖擅买,强砍烧炭”,“借采废碑滋事”。石刻明示:“如敢故违蔑视碑石,立即指名禀赴本县以凭差拿,严惩详究”,“倘地甲容隐不报,一并究处不贷”。通乡据长乐知县丁履仁的处理,勒石永禁。现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198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军营村: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位于双华镇的东部。我村委辖区有6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337户,人口1913人;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亩。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1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田园子石刻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园子石刻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田园子辽代石刻位于北镇市观音阁街道办事处田园子村南石佛寺庙址西部崖壁之上,为辽代早期石刻。

石刻,位于石佛寺庙址西部的崖壁之上。石壁南北长8米,高2.4米,其上有人工开凿的佛龛。龛南北长5.2米,高1.8米,深0.2米,龛内浮雕有五尊佛像,其中三尊坐佛、二尊立胁侍,南部一佛高1.8米,宽1.15米。中间一佛高1.95米,宽1.1米,两侧各雕一立胁侍,高1.8米,宽0.56米,作阿难像。北部一佛高1.85米,宽0.85米。三尊坐佛头部作螺状鬓,身着袈衣,盘腿坐在莲花座上。所有佛像线条流畅,面目清晰,雕刻古朴而粗犷,各佛造型及排列形式与辽代砖雕相似,故考为辽代雕刻,并保留有渤海风格。五尊佛像因长年风雨剥蚀,中间一佛头顶残破,余均完好无损,各佛彩绘仍有残留。该石刻对研究和考证辽代宗教信仰及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北镇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石佛山,又名岱峰山,因为形似一头牛也叫做青牛山,位于晋江东石、安海之间,是晋江有名的风景名胜,山中的南天禅寺更是全国有名的佛教圣地。石佛山之名来源于山中的三尊石佛,南天禅寺更是因为这三尊石佛而名声在外。

据记载,南天禅寺这三尊石佛是泉州现存的摩崖造像中规模最大的,并且具有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龛的特点,在泉州地区极为罕见。

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间,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石佛则均高6米、宽3米。这三尊石佛就是统称为“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正中的阿弥陀佛,盘腿端坐在2米高的莲花座上,两耳垂肩,两眼平视,眼角上斜,嘴角微深,披衣露胸,右臂半露,腰间紧系念珠,双手相叠端放在腿上,不露足趾,显得威严而又文静,高大健壮而又慈祥。右边那尊是观音菩萨,头戴花冠,右手前屈,手持净瓶,左手上弯,手掌向外,面形比阿弥陀佛略窄。左边那尊是势至菩萨,头戴出缘云片花冠,左手前屈,拿经书,右手上弯,手掌向外,气势雄伟,神态温和。

这三尊佛像雕刻于什么年代,又是谁雕刻的呢?

南天寺中一块石碑,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这块石碑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1699年,上面有水师提督吴英重修南天寺时撰写的碑文《重建南天禅寺碑》,里面记载:“宋嘉定丙子(1216年)一庵净师经过此地,深夜看到峭壁上突然发出圣光三道,仍是山萃众岳之灵,随后便筹款请雕刻师雕刻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佛像,建造殿宇,因此就以石佛为号。”

【同期 南天禅寺住持 释理山 三尊石佛当时在雕刻的时候,闽书泉州史有记载,三尊石佛还没雕刻的时候这个山头就发出三道光,得道守净当时从这边经过,就请雕刻师来雕刻三尊石佛,所以我们这边就有一个牌匾写着石上异光,道出这三尊石佛的来源。

许西坑村:许西坑村位于东石镇东北部,面对金门岛,地处位于戴云山脉之绵延,岱山之支系,村中有条南北走向常年不息潺潺直流活泉,名曰浒水,因村以此水为名曰:“浒水”、“浒里”,地势系一低凹大盆地,状如一把弓,浒水像一枝箭,向前直射,宏伟壮观,景色优美,正是岱山之川浒水涓涓,蜿蜒支脉,漂渺无边。村民对文化教育一向重视,文化方面如梨园、木偶、南音等,在清朝时许西坑村极盛。梨园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竹炉山房石刻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竹炉山房石刻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竹炉山房石刻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竹炉山房第二进“秋雨堂”内。

明洪武二十八年,惠山寺高僧普真(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煮二泉水泡茶,并请王绂绘图,王达撰文,名流唱咏,装帧成卷。隆庆间,竹炉及图卷移至惠山寺弥陀殿。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毁于火,邹迪光重建,更名竹炉山房。后竹炉图卷渐增新篇,至清乾隆时,成海内珍品。弘历南巡,数次借阅并作题咏。1779年图卷焚毁。又乾隆帝仿王绂笔意亲补竹炉首图,命人补绘补写全部图咏,赐内廷收藏王绂《溪山渔映图》,又命将历次幸惠山御制诗,摹镌刻碑,于山房右侧建宝翰阁一并收藏。按竹炉图卷摹刻的碑石则嵌于山房内之秋雨堂。咸丰十年(1860),惠山寺毁于兵火,竹炉及图卷尽失。劫后余存的竹炉山房石刻,计宝瀚阁旧物三方、秋雨堂旧物三十五方,均嵌于清末重建的秋雨堂。其中干达《竹炉记》、《竹炉清咏序》及王绂、王达等五人提诗,系明卷原迹,余者包括王绂《晴雨竹》均为清刻。

1983年11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