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浯溪摩崖石刻三绝精彩20篇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浯溪摩崖石刻三绝,供大家参考!

浏览

6261

文章

505

篇1:南城东山石刻群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南城东山石刻群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东山石刻群位于新浦区南城镇东山顶,分布在东山南峰和去玉皇宫沿路两侧及玉皇宫东南侧“徒然洞”一带。共有明、清、民国时期各种字体大小不一的石刻30多处。石刻的最大字径为68-55厘米,最小字径25-16厘米,内容多为赞咏自然风光。此石刻群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和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山下小路,西至东山山脊分水岭,南至山脚下小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月岩石刻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月岩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月岩石刻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道县月岩村,此为湘南地区石刻聚集地之一。

月岩在远古时期由于河流冲刷,形成河道穿山溶洞。后洞顶部塌陷,堵塞河道,河流变成阴河从附近岩洞中流出,这里成为天然岩室。洞中顶部塌陷部分形成大圆形天窗。东西两洞口高大如城阙。游人入岩洞,仰望天空,初如月的上弦,再进入中央,天空如满月,将出洞口宛如月的下弦,故称月岩。明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此,谓“永南洞三,月岩第一。”洞内两侧岩壁题刻甚多,共有明清题刻54方,如“月岩”、“寒岩”、“鸿门窍”、“理学渊源”及诗词游记等。当地群众谓: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率太平军进道州时,曾游此,并题词镌于岩壁,今已不存。岩上有0,传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讲书处。名濂溪读书室。石穴、石床犹存。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13。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岗背摩崖石刻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岗背摩崖石刻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岗背摩崖石刻位于濠江区玉新街道岗背社区西南小丘上,年代为宋,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4年10月10日,岗背摩崖石刻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玉新街道:玉新街道地处-南岸,东至马窖街道,西与潮阳区、河浦街道接壤,南至滨海街道,北临-。面积13平方公里,下辖玉石、岗背、燎原、灯塔、黎明、下衙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047人。2008年街道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9474万元,比增22%,其中工业总产值24022万元,农业总产值5452万元。完成工商总税762万元,比增93.89%。 街道确定了“坚持解放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永胜观音石刻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郊壶山西麓,是滇西名胜之一。清代永胜黄恩锡进士有诗云:“览胜灵源活,凭栏眼界空;窗开山色里,人坐水声中;径湿疑飞雨,林寒不借风;夕阳樵客至,担插野花红。”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尤以宋代摩岩石刻观音像闻名遐迩,现已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步入寺区,迎面所见是凤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乌龙池,古木蓊郁的香炉峰。走过观澜石桥,便见两山横夹,一水中分,峭壁悬岩,茂林丛竹,观音阁、人天阁、真武阁依山临水分布,栖霞阁、摩云亭、修真阁、三圣宫错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阁组成一处佛道同归的建筑群。

正殿观音阁,依岩就势而建,全为土林结构,三柱落地,斗拱叠架,外作重檐二层,巍然耸立。阁内巨石上刻有观音像,据传是宋代北胜州高土司从中原购得吴道子画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岩石刻并建盖寺庙的,至今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明代以来,远近游客常来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许炎因见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大堂之中,斗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旁,给拓摹者以方便。为了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拓本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明证,此章今藏永胜县文化馆。

方国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中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昆明圆通山有碑来,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烧香拜佛,祈祷敬奉;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刻石塑像,题咏抒怀。人天阁前有一石碑,书有“灵源”两个大字,旁注行书小字13行,系乾隆年间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书,说明以黄山谷“灵源大士人-”诗句而改箐名。观音阁旁有一摩岩古碑,醒目楷书“洪济”二字,草书李卓吾题的《漕溪》五方古诗二十句,诗为观音蒙难、慈航普渡之意,系明代万历年间永胜刘瑞琪书、马如麟刻。此外,还有清末皇家书法有觉罗明图和云南名士剑川人赵藩在永胜时所遗的中、苍洱王纲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诗,还有姚州举人赵鹤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云知去来”等等,内容各殊,字体有别,为灵源山水凭添了许多风韵。

灵源观音阁是永胜城区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来香火鼎盛,游人众多。1988年政府拨款、各界集资整修,其貌焕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灵源山庄,提供人们进行钓鱼、野炊、烧烤、卡拉OK、象棋、扑克等多项活动。

2013年5月,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九十九盘石刻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九十九盘石刻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十九盘石刻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路旁绝壁间,宋、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庐山锦绣谷底有一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石桥,名锦涧桥。过桥有一路直达天池山顶。小道蜿蜒盘旋,号称九十九盘,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称九十九盘古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经此道运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其中,要数欧阳修撰、王守仁书的《庐山高》题刻,名声最大。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万象洞石刻题记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万象石刻题记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象洞石刻题记位于武都县汉王镇杨宠村。该洞为天然溶岩洞。洞深10余公里,历代游人不绝,碑刻、题记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凤路刑狱公事游师雄、南宋绍兴二十九(1159)年阶州知州高基景、万钟、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题刻6方,明代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阶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及宋、元、明、清墨书题记百余处,近千首。大部分诗词为赞咏洞中之奇观美景,颇有文墨兼胜者。保存完整。对研究民间文学和文化史有重要价值。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汉王镇:自然环境:汉王镇位于县城东部,总土地面积17.59万亩,总耕地面积2.34万亩,平均海拔1030米。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年平均气温15℃,全年无霜期270天。行政区划:辖2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6049户,乡镇总人口26047人,乡镇从业人员13970人。六通情况:29个村通电、通邮,26个村通公路,19个村通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鹤鸣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鹤鸣山道教石窟及石刻位于广元剑阁县普安镇城东的鹤呜山。鹤鸣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保存着自东汉以来建造的道教石窟石刻以及始于北魏的道教造像。由于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美的石刻造像艺术,鹤鸣山道教石窟石刻由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门迎首便能看见一尊仪态超凡的老君塑像,彰显着道教的文化底蕴。顺着廊道向内,依次可以看到鹤鸣山石刻中的“唐代三绝”:李商隐的《剑州重阳亭铭》碑,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以及重阳亭中的道教石刻造像。这些出土于唐代的石刻与造像,自有唐代的风骨与大气。李商隐所撰《剑州重阳亭铭》以小篆为书写字体,笔力道劲;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笔力丰满,大气磅礴,无怪乎世人赞誉“颜筋柳骨”;造像现存有五个龛窟,可惜其中的造像多有被盗,剩余的几尊主像如一号龛的长生大帝,与三号龛的长生保命天尊,皆面容丰腴而仪态庄严,线条流畅飘逸,为唐代造像之中的珍品。

2013年5月,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北至1号龛外延20米,南至城东村民朱述珍、达福常包产地,东至造像及石刻岩壁外延5米,西以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剑州白塔外延100米,南至围墙,东至鹤鸣山山脊往东100米,西至鹤鸣山树林陡坡下岩底外延5米。面积550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落石台石刻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落石台石刻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落石台石刻位于休宁县海阳镇,时代为宋明清。

落石台石刻位于休宁县下位溪南岸断石山,因崖崩陨落而成大石台,故名。落石台的"落石寒波",属海阳八景之一。该处山水奇秀,滨溪石壁削立。崖壁尚存石刻16处,有宋邑令吕大防书"断石"二字及"山高水长"、"鳞峋写照"、"三山聚秀"等。其中字迹清楚的八处,模糊的五处,已趋风化的三处。字体有隶、楷、行书等,年代分别为宋元丰、明天启、清康熙等。

落石台石刻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阳镇:海阳镇是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黄山市休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镇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海阳为城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蜚声海内外。海阳镇距离黄山市府所在地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望风尖摩崖石刻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望风尖摩崖石刻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风尖摩崖石刻

位于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元代石刻。刻于一高2.8、宽2.6、厚1.6米的不规则山石的东直立面,文字周围有阴刻线条,形成带碑座的圆额石碑样式。幅面高1.38、宽0.8米。阴刻,楷书,圆额处刻有“阿弥陀佛/普庵石佛”,碑身处刻有“建桥塔徒弟僧惠俱立/间山创寺龙岩大师书/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该石刻为浠水县首次发现的元代纪年石刻,对研究元代当地的佛教传播具有一定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仕阶村摩崖石刻群

全文共 2540 字

+ 加入清单

仕阶村摩崖石刻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仕阶村摩崖石刻群

豪情浓时石做纸,雅趣兴起刀为笔”。

清代名将冯子材西望巍然耸立的五指山,在上安仕阶村大石旁踌躇满志挥毫而就“手辟南荒”四个遒劲工整的大字。泐石志事,古人所好。“摩崖石刻”即于天然石壁上摩刻字或图以纪事。海南琼中县上安仕阶村的清代汉字摩崖石刻群记载着清朝廷对黎区的开发,是重要历实和美的人文景观。

五指山为海南第一高山,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三块原始热带雨林之一。它五峰相连峥嵘壁立,形如一掌五指而得名“五指山”。上安仕阶村是五指山东南麓的黎寨,属琼中县管辖,它东南连吊罗山西南望七仙岭。县城营根距离上安乡仕阶村约52公里,从仕阶村到五指山水满村5公里。据记载:清光绪十一年,由于官府压迫,琼洲汉黎起义震动清廷,两广总督张之洞急命因击败法军一战成名的钦廉提督冯子材,率重兵来琼镇压,直捣“生黎”侗五指山腹地。镇平后抚,冯子材执行张之洞《抚黎章程12条》,仿明海瑞、莫宣宝等议,在琼开通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十字路”,在黎族聚居区设抚黎机构,建总管制,设关卡和电报局

,设场互市,鼓励客黎通婚(至今冯子材的部下后人还落户在水满村一带),设“冯公学馆”汉化生黎。(这是五指山黎人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开始)。道路开通后,冯子材和属僚必在路旁泐石题书志庆成功。形成现今上安仕阶村清代摩崖石刻群

琼中县上安仕阶村为“乐太“路(乐东抱由—水满—琼中太平营)途中一个黎村。路通志书,开路者相继在此途留下笔迹。乌马岭古道旁有2块石刻,其中一块是1887年春冯子材所题“手辟南荒”。石刻全长385X112厘米,字个约80×63厘米,正文为横幅,楷体阴刻。分上下款,上款“大清光绪十三年春”,下款“钦差大臣太子少保督办全琼军务钦州冯子材志。”另行“三品衔广西即补分省遇缺尺先前知府子相荣、华统兵平靖客黎各匪勒此并志。”(相荣、相华为冯子材的两个儿子)。整体横幅布局,笔法雄浑豪放、劲健有力,雕刻工整入石五分。

“辟”字表现无比的力度,“手“则体现了一种艰难,一句四言,以此折射了他亲手开创黎区的壮举和豪迈。冯子材是清廷时到五指山腹地职务最高的-。在对面100米处另有一石为刘保林所题,记: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秋华阳刘保林湘树氏统兵到此。”大长为75X39厘米。从题款看其较“手南辟荒”早一年。古道翻山顺水,东去7公里的仕阶溪畔另外还有三处石刻,此处皆是“清泉流碧石,古树绕青藤”的情景,溪边一大石藤蔓缠遮,石头三面刻字,两人所题。面东为江国荣题“一手撑天”,正楷阴刻,横幅等间布局,端正峻丽,引筋入骨,用笔干净利落,以小行体题记在另一面:“大清光绪十三年春,石城江国荣奉宫保冯札,委督开十字路通衢,招抚生熟黎岐,今道路如砥如矢,黎岐亦欣然归化,泐上四字,以志成功”。

“衢”为大路,精为“砥”,“路如砥如矢”指公路平坦畅通。出自《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原意是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这题款记述“抚熟通路”之事实,同时“一手”为五手指,表指五指山的高,暗示他们此行乃撑天立地的英雄,呼应“手辟南荒”中的“手”。与题款同高的左下侧为林德均题写“百越锁钥”

,字体粗肥圆润,横幅正楷阴刻,只有左落款:“钦差督办全琼军务派兼大营发审委员总办全琼营务处提调信宜林德均”。南为越北称胡,“百越”泛指南方诸族,寓示蛮黎之地结束-。仕阶溪水清长流,雨天水从山冲刷而下,溪沟里的石头光滑干净,溪里有块裸露出来的大石头题记“巨手擎天”,名款刻“钦差督办全琼军务,文案沈宝光、巡捕杨树勋志。”应该是两人所记。整幅大小约

2.80

X

0.85米,楷体阴刻,用笔刚劲峻拔,端庄雄伟。在这里林木溪水石头文字相映成趣,一切都静,真乃“枕石簌流一生自在,席天幕地两大常宽”。在溪东边的古道旁还有一题,此石头一米多高,刻有颂辞:“皇清光绪,丙戌丁亥;冯帅戡黎,收回化外。前有海瑞,后有冯公;通道设县,志继刚峰。三公五郎,整军经武;各领偏师,开疆辟土。誓清瘴海,深入不毛;冯家勋业,五指同高”。左暑名字“幕下土独山都启撰,荔波李肇同拜题”。

“刚峰”是海瑞的号,颇有“剑胆英雄入黎地,五指摩崖一石诗”意,借于颂辞冯家勋业。上安仕阶石刻有几个特点;(一)分布地点;分散又集中,主要在五指山东南麓,仕阶溪两岸。仕阶溪如同穿梭于历史时空的一道文化长廊。(二)镌刻时间和内容;大清光绪十三年或十二年间。以短句或颂词同纪戡黎和开路。(三)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章法布势上,书者顺石而镌,因势布局,正文多为横幅四字,楷书阴刻。虽非出自书法大师之手,但是这笔锋苍劲挺秀,结构疏朗严谨,气宇轩昂,“书如虎立确精神,笔如剑劈勘称妙”值得一睹。仕阶摩崖石刻,既是五指山史的见证,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它也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五指拔地亿万年,清溪洗石流千里。”在仕阶附近的古道,流水,石刻,野趣横生,眺望叠嶂群峰,仰望五指山擎天捧日的磅礴气势以及黎族古老的“五子”传说,使人顿生“鸟鸣溪壑空五指,我牧白云遨九天”的禅意。众所公认;“观望与攀登五指山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最佳点就在琼中县上安乡仕阶村”。走在仕阶村边,远古森林,藤萝缠绕,清冽氧气,空谷鸟啼,苍石点苔,水鸣环佩,枫叶泛香,小河淌水,梯田稻浪,竹篱田舍。。。

让人感到物我两忘,唯见山水,脱俗如仙。或许还能听到犁田的帕满(小伙子)和在山涧摸螺的拍扣(姑娘)对唱黎族情歌。黎族人是能歌且热情好客的,若留宿村寨,黎人会热情邀请你喝香甜的山兰酒,吃山野长的野菜。“黎家山兰酒作调,田螺野菜情为歌”,席上主人唱起黎歌;“手捧酒碗(罗呢)分给兄(哎罗),兄不领情(罗)要领声,兄不领多(罗呢)要领少,多少都是(罗)侬人情(哎罗)”让客人;酒不醉人情醉人,倍感黎族民风淳朴热情。这时坐在三石火灶旁抽水烟筒的帕雅(阿公)会给你讲有关冯子材和黎人的故事和民谣。使你进一步去体会“撑天”和“辟山”的影响力。

“拔云寻古道,倚石仰五峰,落叶流水去,山寄闲情来。”寻幽探古回归自然,倚着仕阶村清代摩崖石刻,远眺巍峨雄奇的五指山峰,处于-苍翠相连的原始热带雨林中,感受着古人政客“落笔撼山伸入云,疾书颤溪藏向海”的豪迈和山里黎族人的淳朴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省立石刻公园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省立石刻公园是北美最大的原始岩画和石刻中心,成立于1957年1月8日,位于艾伯塔省的东南角,在莱斯布里奇东南约100公里处。公园横跨著名的牛奶河(Milk River),早年为土著印第安黑脚族出没之地,被黑脚族和许多其他原住民族视为最重要的神圣之地。

省立石刻公园是艾伯塔省公园体系内面积最大的草原地带,毗邻牛奶河的山谷最奇特之处是庞大的砂岩石柱群。沿河的石柱上保存着北美规模最大的原始岩画和石刻,数量有千幅之多,其中一些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刻在石头上的一幅幅岩画,诉说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经后人考据,石刻谷刻画主要描述的是出征、祭祀、送葬、打猎等等与远古先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此外,公园内还栖息着很多种鸟类和野生动物。

省立石刻公园提供导游服务,跟随原住居民导游,可以了解古印第安部族的生活、探索岩画描述的故事、聆听流传在印第安人中的神话传说。

Writing-on-Stone Provincial Park

必去理由:北美最大的原始岩画和石刻中心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拿大[Canada]

景点所在省、州:艾伯塔省 [Albert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齐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齐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山位于贵池区城南1.5公里处,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方圆约5公里,山自西向东北绵延,直抵白沙湖滨,总体远观,形如伏虎昂首。

齐山以岩溶地貌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睐,“齐山洞天”被推为知州十景之首。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漫步其间,如行画中,千丛怪石犹如天然盆景,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造化神奇。

一面青山三面湖,清新秀丽的齐山由十余座峰峦迤俪排列,“参差列岫似围屏,斜压湖天十里青”。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陆游称赞“齐山景物绝佳”。远江近湖,萦青缭白,山水因借,既蕴江南的清新明丽、诗情画意,又富皖南的质朴自然。

这里的人文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自唐代会昌初年,池州刺史李方元发齐山摩崖石刻之先端,其后任——晚唐诗人杜牧在齐山西巅建造翠微亭以兹李白(李白游秋浦诗人诗作中有“开帘当翠微”的诗句),登山入亭,饮酒赋诗,写下《齐山九日登高》佳作以来,齐山广为海内所知,寻踪觅迹、吟诗作赋、观景揽胜的游人接踵而至。千百年间,到过齐山的骚人墨客,文臣武将仅《齐山岩洞志》就收载诗词歌赋、游记铭文一千余篇。遥望石壁上的“还我河山”,不禁使人想去岳飞绍兴元年北上抗金途径齐山题留的“征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赶月明归”(《池州翠微亭》)。石壁峭岩上散布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当以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包拯题“齐山”最为壮丽。

保护范围:

(1)苍玉峡处浮雕石刻。

以苍玉峡为中心,东至山腰30米玉萧峡石刻,西至10米外石牌坊,南至苍玉峡石刻外5米,北至10米外山凹。

(2)小九华处石刻。

以小九华石刻为中心,东至30米外山道,西至翠微亭,南、北均至塘口断崖。

(3)寄隐崖处石刻。

以“齐山”石刻为中心,东30米,西至断崖,南至断崖,北至“万壑云涛”石刻。

(4)华盖洞处石刻。

以华盖洞内延伸10米至石燕洞外3米的范围。

(5)左史洞处石刻。

左史洞出入口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整座齐山范围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的地介绍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海淀区白石桥东约500米处的真觉寺遗址内,是一座展示北京地区石刻石雕精品的专题博物馆,1987年10月对外开放。石刻博物馆的露天陈列,按内容、功用分为八个展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计500多种,加上库藏的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其中有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有珍贵的北朝造象、唐明历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学及法贴和名家书法刻石。

《石刻萌史陈列》则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

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金刚宝座塔。寺内原有大小殿宇搂阁200余间,清末毁于大火,唯塔幸存。

金刚宝座塔由塔座、罩亭及五座四角密檐式塔组成,内砖外石结构,周身镌满佛教题材的雕像,是我国现存十余座同类塔中年代较早,结构独特的一座,为重要历史文物,是罕见的大型古代艺术品。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还设有多种服务性业务:技术一流的珂罗版复制业务、教授拓片习作业务和石刻化学保护业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

联系电话:62173543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售票,周一休息、平日及节假日正常开放。

门票:成人10元、登塔5元,学生5元、登塔2元

位置:位于海淀区白石桥东约500米处的真觉寺遗址内

面积:2100平方米

馆内以金刚宝座为中心,在其东、北、西三面按石刻内容分类,设8个陈列区,成为“众星拜月”的陈列形式。

1综合陈列区:于宝座东面,共陈列各种形制和内容的碑刻31通。其中有雍正皇帝书写的石道碑、大型卧式碑、阐述伦理的镶墙碑和一字未刻的无字碑;有随死者埋入地下的功德碑;有中西组合式的方尖碑;还有太监碑及寺院的经幢等。可以称为北京地区碑刻的缩影。

2功德碑陈列区:于宝座的北面,共有为明、清两代有功之臣-的碑刻12通。其中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傅恒宗祠碑,其形制和雕刻堪称碑中之精品

3墓志陈列区:展有唐至清记录北京历史、地理、政治等资料的墓志105块。

4艺术石刻区:陈列艺术石刻200余块。其中东汉的阙柱、阙表为北京第一古刻。北齐、北魏的佛造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会馆碑陈列区:展出山西、河南、安徽、浙江等8个省,共53块同乡、同业会馆碑。

6寺观碑陈列区:共有寺、庙、观、庵的碑刻14通。

7石雕陈列区:展陈各类石雕69种。其中一座清代石享堂是由三十余组石雕组成的石仿木建筑,极为精美。

8耶酥会士碑陈列区:共展出外国传教士墓碑36通。

320、332、717、941、运通102、105、106、特4、特6路公共汽车国家图书馆站下南行,遇河沿北岸小马路西行约500米。

电话:010-62173543

邮箱:skgsjb@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德墓石刻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陈德石刻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德墓石刻位于凤阳县城西乡西陈府村。

陈德,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凤阳)太平乡孟家庄。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朱元璋,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临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鲁山之原"(今城西乡西陈府村东南),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其子陈镛(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袭嗣临江侯,洪武二十年从征纳哈出战死,归葬先茔。至建国后,两墓于1973年平坟时被破坏,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现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为:东侧碑座1块,石马及控马人、虎、羊各1对。碑座呈龟形状,其背中间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马与控马人连体;虎皆自颈部以下没入土中;羊呈跪卧式。这些石刻均用整块青石料雕成,造型古朴,刀法精湛,神态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神道中轴线中心点,东33米至水泥道路,南30米至高速公路北侧路基,西28米至民房东墙,北由原墓室遗址向北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祁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祁山摩崖石刻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祁山摩崖石刻位于祁门县祁山镇,时代为明。

祁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祁山镇:祁山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大门的祁门县境中部,是祁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滨临阊江上游,襟黄山而连鄱阳湖,是皖赣边界的重要门户。全镇辖18个村,136个村民组,5个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达23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74.77亩,其中水田13297.8亩,专业蔬菜地805亩。山场面积292534亩,茶园面积达16662亩。现有人口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绥德摩崖石刻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去年3月,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实施的这项工程,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

主体工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石刻部分,由21块石刻题字和“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组成。石刻题字均出自历代名家、书法家之手,其中最大的一块为“秦汉名邦”长15米,宽4米,是清代康熙皇帝御赐珍品;另有打磨好两块空白位置,以待后人来续。石刻下部沿路基装饰总长190米的西北“丝绸之路”——“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展示绥德从古到今特殊的“旱码头”地理位置和商贸业的繁华景象,展示绥德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沧桑巨变。

第二部分为古城墙景观部分,位于摩崖石刻上方。一道蜿蜒连绵的古长城,曲曲折折将以古绥州四座城门永乐门、银川门、安远门、镇定门为原型的烽火台连接起来,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永乐门”下的石崖洞中,安放着“三佛”“四菩萨”“二罗汉”九尊石雕像,洞崖畔上散落着一群石羊,古老的城墙边滋生出勃勃的生机,让生硬的石崖增添了动感,同时也预示着绥德将“羊”眉吐气……石刻最高处是一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神祇”(书·天神地神之意),预示天地保佑绥德繁荣昌盛,保佑中华国泰民安。

第三部分为龙凤桥部分,由翻修一新的龙凤桥和两头相对应的石雕文化小广场组成。龙凤桥为1932年蒋介石钦定十二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堪称无定河上第一桥。因桥身有19个石拱桥洞,也称“十九孔桥”。今年实施了翻新工程,换上了圆圆的石雕栏板和精美的龙柱,均以一龙一凤为主题图案,两端桥头各安放一对踏狮石鼓,煞是威武。

桥头右侧小广场有一玲珑石亭,中央为与龙凤桥相呼应的“龙凤石”,正面是根据桥名复原的“永定路”题字,由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题写;背面为石质的自然纹理,呈现出鲤鱼图案,右上方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底座刻有水纹,说的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广场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浮雕,展示了“将军夜引弓,没入石棱中”的盖世武功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豪情。护河栏板上是“绥州古八景”浮雕图,流传已久的“古八景”得到了直观再现,让人们抚今追昔,更加感慨当今的繁华盛世。

桥头左小广场中央为“毛泽东由此向东”纪念石,正面为题记,背面为繁华盛世图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爱民情怀,也充分佐证了作为无定河上第一桥的非凡经历和战略地位。

左侧广场护河栏板亦设置九幅浮雕,分别反映绥德革命历史的9个重要片段,即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创建陕北第一个党支部;陕北特委合龙山会议;刘志丹指挥的黑圪战斗;-在沟口视察造船工作;-三五九旅指挥所;抗大总校和七分校在绥德;义合会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在绥德书写唐诗《绥州作》;彭德怀在绥德召开的攻打榆林动员会。这些浮雕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绥德革命历史中几个关键事件,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摩崖石刻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魏晋?宝掌千岁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顶为七十里,过于岱宗三十里,孤绝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元?郭翼《雪履斋笔记》);“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補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明?袁子让《二山图记》);“峨眉为震旦第一山,天皇授道、普贤示现之所, 神奇灵异,非复人间。”(清?江皋《游峨眉山记》);“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晋?王羲之《与谢安书》);“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明?周洪谟《峨眉天下秀》)“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山起脉自昆仑, 度葱岭而来也。结为峨眉, 而后分为五岳。”(明?傅光宅《峨眉山普贤金殿碑》);“宇内名山四, 而峨居一。伯仲昆仑, 五岳莫与争先焉。”(清?张能鳞《登峨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横坑摩崖石刻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横坑摩崖石刻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横坑摩崖石刻位于邵武市桂林乡横坑村,时代为清代。

横坑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横坑村:横坑村是革命老区村,省级生态村,闽江源头,第十一届邵武市级先进村。横坑村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60多座,均为青砖碧瓦,纯一色明清建筑,大门和大厅门均以石条为框,门框三围浮雕松鹤、祥云。厅内百年壁画色彩依旧鲜艳,每扇门、窗上雕刻的图案各不相同,都非常的精巧。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度38度,北纬27度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天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石刻”、“刘源题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组成。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题刻手法,分浅雕(凸起)和沉雕(凹线)两种;题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体量之大,题幅之多,品味之高,书体之全,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为历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踏迹寻幽之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王安石等名人均来此题诗留字,可谓弥足珍贵。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牛溪至山谷流泉出口处的两旁摩崖石刻为中心,东50米,南50米,西20米,北20米。三祖寺大雄宝殿后天香台两侧、高亭四周、山谷寺内、应梦井四周的单体石刻均向四周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0米至山谷寺院墙基,西80米至后山分水山脊,南40米,北60米。

风景村: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座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背倚天柱,面临潜河,距潜山县城仅8公里,北京至香港高速公路出入口途经村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天柱山八大景区中三祖寺景区、九井河景区座落村内,“潜阳十景”中乡麟磊擀崖漱玉、九井西风、吴塘晓渡、酒岛流霞等都与风景村息息相关。风景村境内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独特,是旅游观光和投资开发的宝地。 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海会寺摩崖石刻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海会寺摩崖石刻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寺摩崖石刻,位于江西省庐山区莲花镇龙门沟。

在庐山区莲花镇龙门沟左侧的深山大壑中发现的摩崖石刻,是庐山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312年,也是庐山目前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这块摩崖石刻是一块三角形的巨石,正面是行楷“海会寺”三个大字,字行间有“时唐证圣元年乙未岁”字样。据专家介绍,唐代“证圣”系武则天(武周)的年号,只用了一年,“证圣元年乙未岁”即公元695年。巨石背面还有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杜畔子撰、余氏书刻的“盘旋石上绿接天,枝枝垂荫半边山,我来独坐清心火,名利两忙总不然”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