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河泥湾遗址【汇总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那么,201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什么呢?下面问学吧小编告诉你。

浏览

403

文章

1000

篇1:宜瓦战役宜川遗址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宜瓦战役宜川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瓦战役宜川遗址

时代:1948年

地址: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铁龙湾村—白家庄村

保护范围:东至铁龙湾村小南川口,南、北至小南川两侧山脚,西至白家庄村与黄龙瓦子街丁家湾村交界处。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宜瓦战役宜川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州街道:宜川县辖镇,县府驻地。1964年成立城关镇,1976年改丹州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兰宜、渭清公路过境。辖北窑、南窑、西街、南街、郭崄、和平、甘义沟、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12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烤烟、蔬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潘家庄城遗址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潘家庄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寺坪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寺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南3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2米,断面暴露有灰层。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勾叶圆点纹、黑色竖条纹、带纹、旋涡纹,可辨器形有彩陶双耳罐、钵、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单、双耳大口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双轮磨村:双轮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烟堆子遗址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烟堆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烟堆子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西林村西南700米白玉河东岸一级台地上,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0米,宽200-500米,总面积约250000平方米。,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采集到与三星堆遗址典型陶器形制相同、时代相若的器物标本如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等。2001年对其进行考古钻探,探明其文化层堆积厚达1-1.2米,并有成片的红烧土堆积情况。据此分析,烟堆子遗址的文化性质与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一致,属于商周时期的一处重要的古蜀文化遗址。2002年12月,四川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历史上对烟堆子遗址尚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其文化特质及与三星堆遗址的关系,尚存疑甚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保护范围:东至天台沟,南至罗家院子北侧,西至广金公路东侧200米,北至天星大道南侧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兴隆镇:广汉市辖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乡,1994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2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2.7万。广(汉)、金(轮)公路穿境而过。辖竹林、樊池、双沙、东升、东禅、毗庐、鸹林、五黄、西林、天台、寨子、永胜12个村委会和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塑料编织、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烟叶。养猪、兔、家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工城遗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六工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汉至唐

六工城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2千米处的荒草滩上。

该遗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录,1944年正式开始考古调查。六工城遗址由城和障两部分组成。大城东西长362米,南北宽304米,面积110048平方米。城墙底宽4米,顶宽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门及瓮城,城墙呈直线,唯以东城墙连续四次内折,南、西、北墙保存相对较好,外城东墙倒塌严重。全城共有内外角墩7个、马面8个。大城东北连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设门,东西长76米,南北宽82米,面积6232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宽8.3米,顶宽4.9米,高10米。除东北角外侧剥落较为严重外,其它墙体保存完整。

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为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家台遗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苏家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台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吊庄村西600米。是一处河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甘肃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网格纹,器形有尖底瓶、碗、罐、钵等;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夹砂红、灰陶,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耳杯、罐、豆等。另外,该遗址曾出土陶祖、陶网坠;石器有斧、纺轮、石球,此外还有骨锥。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类型的分布、发展及其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姚河塬遗址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姚河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2017年4月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8家单位在彭阳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被发现。该遗址位于塬地的东部,约占整个塬地的三分之一,面积60余万平方米。北以李儿河南岸塬地的断崖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断崖,西至一条南北向自然冲沟为界,东到塬地尽头的断崖边并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

2019年,姚河塬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东至姚河塬峁头南、姚河村下河湾,南至小河、张家壕,西至砚窝台,北至马洼村阴山洼,四面各外延50米。

姚河村:姚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五松园遗址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五松园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氏五松园位于张掖城西一公里新墩镇青松村,为唐代赵武孟与赵彦昭父子宴游之别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相传赵彦昭官位显赫时,在家乡造院建宅,层楼殿阁,高下栉比,亭台池谢,曲径通幽,五松鹤立,花木争妍,取名“五松园”。并在松旁建亭曰“五松亭”。原建筑规模颇大,小桥流水,桃杏满园,五株青松郁郁葱葱,另栽有白牡丹、芍药、碧桃、紫荆、侧柏、榆、杨等林木花卉,姹紫嫣红,相映丰趣。

文人雅士常在这里把酒入诗。园内五松亭有明代诗人李鹤题诗“其枝那漪,其节坚贞;百物改观,四时留春:赋诗谐韵,把酒入林;兴酣落笔,为五松亭”。

随着时间的变迁,名园荒鞠,只存五株青松。民国16年、23年相继被大风刮倒两株,1977年4月大风又刮倒两株。现幸存的一株,直径1米,高20米,人喻之为“狮子头”,树冠庞大,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清风千载。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

新墩镇:新墩镇位于古城甘州西北郊,环城半握。国道312线、GZ45线、省道213线纵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驻地灵官庙,以清代在城西新建的一座土墩而得名。1956年建乡,1999年撤乡建镇。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4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5个合作社,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3.8万亩,6666户24368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7。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位于三嘉乡锦章村。1932年2月12日,谢子长带领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乡锦章村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300余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的旗帜,标志着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何家坝栈道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坝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坝栈道遗址

时代:汉—清

地址:汉中市镇巴县长岭镇联青村

保护范围:栈孔所在崖壁。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九阵河100米,西至山梁100米,南至栈道外100米,北至栈道外100米。

2014年,何家坝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联青村:联青村简介1、自然状况 联青村位于长岭镇西南部,距镇政府13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570-1115米,东临渔渡,南接仁村,村内山地、丘陵纵横交错,生态状况较好,山大沟深地力水自愿匮乏,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全村旱地坡地占总耕地面积70%,农户居住分散。 2、社会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村民8个小组344户1482人。其中有劳动力868人,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公园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开国封王之地

太平天国开国封王之地位于县城永安新街,与县人民政府毗邻,是太平天国革命重要遗址,现已辟为文化公园。内有永安州古城墙、武庙、玉兰古树、眢井土坑、太平天国诏旨令碑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城外还有东西炮台、长墙、南王冯云山指挥旧址,其中西城墙、武庙、冯云山指挥所于2006年6月10日均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公园位于蒙山县城永安新街,蒙山县明朝成化13年曾称永安州。太平天国革命历时20载,纵横18省,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发展的高峰。

清咸丰元年(1851年),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在桂平金田村起义后,于9月25日(农历闰八月初一)攻克永安州(今县城),在此驻留半年多。在这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封王建制,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颁行天历,刊刻新书;精心布防,与清军频繁的军事围攻,粉碎清军严密的经济-,为进军江南,鼎立金陵,奠定了基础,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蒙山是太平天国革命摇篮,太平天国的第一个京都。现在,蒙山县还保存有太平天国革命遗址26处,文物1500余件。公园内还保留有永安州古城墙.武庙.玉兰古树.太平天国诏旨令碑廊等遗址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城外还有东西炮台和南王冯云山的指挥部旧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1986年首次系统发掘的万余件化石中,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齿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人类用火遗迹有灰坑、灰烬、烧骨等。所获骨器制作除打击技术外,有骨锥、骨铲、骨叉、耳陲、胸陲、还有骨镊和刻纹的骨棒,都是旧石器时代罕见的文化遗物。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以小型工具为主,频似四川富林文化,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个区域性文化。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获2万件碎骨片,400多枚动物齿化石,石制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专项研究中分析指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遗址的占有者——马鞍山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所造成的。文化性质与1986年发掘物相同。马鞍山南洞1990年发掘,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还获人牙化石4枚,分别为40岁左右,25-26岁,2-3岁的晚期智人。文化性质与北洞相同。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以及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它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发掘物,给我们描绘了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图景。在马鞍山岩溶山间盆地周围、温暖多雨的气候,山峰坡脚雨水冲刷下堆积肥沃的土壤,洪水期蟠龙洞伏流泄水不及,盆地底部河流两岸沉积了肥沃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冲积土和第四纪以来发育堆积的黄壤土上,箐密林深,牧草旺长,鸟语花香,岁月的流逝,自生自灭自长,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协调,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松、杉、柏、桃、李、杏、竹、柳、杨……等竞相生长,鲜花野草铺满了马鞍山周围盆地,山谷、山泉涓涓细流,泉水汩汩,湖水碧蓝,成群、喜温食草动物野鹿、水鹿、水牛、犀牛、剑齿象、熊猫、巨貘在牧草丛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追逐。一群马鞍山人的男女老幼手持自制的狩猎工具,如弓箭、木棒在围捕食草动物;一群在河边或湖边用鱼叉叉鱼。在马鞍山岩厦东方避风处他们用石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剥离兽皮、割肉、然后用木棒或竹子挑着在火坑上烤熟,等待家人日落满载而归,围着火坑,迎着魁岩上升月亮洒下的银光,哼着愉快的小调,尽情欢乐地饮用。虽四周不时传来虎啸、狼嚎、熊啼,由于岩厦在悬岩绝壁下,一面临天门河,便于观察和防御,年老者守夜,其他男女老少皆香甜睡去。白天闲时,他们将兽骨敲骨吸髓后,选用好的骨片加工出骨稚、骨棒、耳坠、胸牌、鸡心式的胸坠来装饰打扮自己,缝制兽皮穿在身上。那些碎骨随意抛在西边斜坡上。马鞍山人后裔在何处,踪迹何处寻,还有许多谜团待人们去寻找、去探索、去寻根究底。

景点交通:该景点位于县城区南部,徒步或乘出租车、三轮车均可。

景点服务:该景点处于待开发阶段,所需服务可在县城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水洞遗址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大水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洞遗址考古年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海拔高程为1505米,这一带为石灰岩山地,岩溶发育良好,大水洞为一水平状洞穴,洞口方向205°,洞顶大部分平缓,直壁。2005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汇同绵阳市文物局、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出2处用火遗迹,发现陶片、石器、砺石、石坯、骨器、蚌饰等遗物。大水洞遗址与茂县下关子遗址、绵阳市边堆山遗址、新津县宝墩遗址所出的陶片相类似。以上遗址反映出一条始自茂县,东向经岷山断层谷,顺涪江支流土门河、通口河、再沿涪江而下,经绵阳,进入成都平原的古文化传播路线,对研究古羌人进入成都平原的路线以及古蜀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范围:以洞口为基点,向东外延70米,向南外延30米,向西外延40米,向北外延6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耀州城墙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耀州城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耀州城墙遗址

时代:明

地址:铜川市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办

保护范围:各段城墙遗址本体四周外扩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20米。

2018年,耀州城墙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路街道:永安路街道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37184人(2010年),农业人口0.78万人。辖邻德、崇德、南泉、解放、东站5个社区,东街、南街、西街、五台4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永安南路67号。沿革:1949年建城关区,1956年改镇。1959年为管理区,1962年建公社,1964年复设镇。位于耀州区东南隅,漆、沮二水绕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水家窑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水家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家窑遗址位于渭源县上湾镇水家窑村南5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或黑、红彩的网格纹、锯齿纹、四大圆圈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盆、钵等;齐家文化夹砂和泥质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领罐、单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半山类型的特征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水家窑村:水家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都江古城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都江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都江古城遗址位于都柳江风景名胜区上江村,坐落在都柳江与排长河环绕的山坡上,是贵州最悠久的的历史古城。早在唐代贞观三年就在此设应州府,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降为羁縻州;清朝雍正八年改设都江厅,并于清代雍正九年修筑土城墙。次年,贵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势,以“苗初归附,土城易圮,难以震慑”为由,呈准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开工,十二年竣工。城垣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周长1915米,墙高因地势7米不等,厚2.5米。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大城门上设有文昌阁,安放炮台8座,大土炮8门,小土炮10门。城内建有通判署、文昌阁、关帝庙、万寿宫、炎帝宫、孔子庙、观音庙、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接招馆、接宗馆、水师营等。该城垣系清初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时期设置的“新疆六厅”城遗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怀珍坊遗址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怀珍坊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怀珍坊遗址位于蓝田县鲸鱼河北岸的怀珍坊村,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遗址。1973年发现鼎、戈、钺、刀、斧、锯等商代铜器;1978年、198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蓝田县文化馆发掘282平方米,其文化层厚0.4~1.4米。

发掘大量铜渣,多夹杂着燃烧过的木炭碎块及草泥红烧土块,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冶铜作坊。发掘包含物丰富的灰坑七个;无葬具、随葬品极少的长方形竖穴墓五座,墓葬为仰身或俯身直肢葬,说明死者身份较低。

出土的铜器有戈、镞、刀、钻、锥、饼、环等,石器有铲、刀、镰、凿、钻帽、镞等,骨、蚌器有镞、锥、笄等,陶器有鬲、鼎、盆、罐、瓮、碗、豆、簋、大口尊、网缀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的灰、黑陶次之;制法多为轮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圆圈纹、同心圆纹、涡纹、方块纹、麻点纹、饕餮纹、夔龙纹较少;火候除炊器外,一般不高。出土卜骨17片,多为牛、羊肩胛骨,有钻有灼有凿,多为单钻。

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兴寺遗址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龙兴寺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遗址位于成都邛崃县临邛镇黄坝社区5组,上世纪40年代曾因一场洪水显现“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崃龙兴寺遗址,终于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邛崃文管所等多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了龙兴寺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其历史轮廓。

1947年,邛崃西河洪水暴涨,河岸土层因洪流冲刷而剥落,数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现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学博物馆(原华西博物馆)成恩元等考古专家多次前往收集,并对出土佛像的河边地带进行了清理,先后在西河边发掘和收集到碑碣、经幢、佛像等残件170余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龙兴寺”之名频频出现,研究者便称之为“龙兴寺造像”。由于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冲刷,没有地层,龙兴寺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给学术研究留下了一个遗憾。

史载,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中宗时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兴寺、观一所,寓意大唐中兴。公元707年,武则天死,中宗正式即位,为避中宗之讳,天下中兴寺、观均更名龙兴寺、观。因“级别”较高,故各地龙兴寺均是当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场所,内中也多藏有奇珍。

龙兴寺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唐宋寺院布局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三处唐、宋建筑基址各外延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白杨河佛教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白杨佛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看 点 这处遗址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寺院。兴盛于唐代,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介 绍 遗址散布在白杨河两岸高高的土崖上。河东有3个洞窟、1座佛塔和1座大佛寺。大佛残高8.2米,估计整身高度在15米以上。大佛寺大殿高5层,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层建筑了。

从白杨河上游到中下游六十余公里,还有一系列的佛教遗址,以及古坎儿井、焉不拉克古墓群、拉甫却克古城、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等。白杨河是一条璀璨的文化之河,其流域内的古文化被称为“焉不拉克文化”。

新疆哈密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赞木庙遗址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赞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 游公元399年,晋代高僧法显一行四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401年他们来到于阗,在于阗国王的挽留下,法显在于阗呆了三个月,参加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佛大典,然后又继续西行,一年后,终于到达了印度。回长安时,除带回大批的佛教典籍外,法显还把他取经途中的游历写成一本《佛国记》,关于“赞木庙”的情况就记载在这本书中。介 绍该庙地处和田西南36公里处,又名“库克玛日木”(波斯语音译,意为“蛇山”),相传伊斯兰修行者曾在此与蛇一-行,故尔得名。遗址现存两层石窟,西面有3个深坑。山后有一座麻扎,葬的是以前各大战役中阵亡的将士,每年七八月份,远近的穆斯林都会到这里来拜谒。交 通 乘和田到拉依喀乡的班车,然后再从当地租车到景点。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