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第一大帅哥汇总20篇

在收藏领域里,袁大头银币一直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币种,也是目前收藏领域中热度最大的一个银元品种,被人们奉为“银元之宝”。

    浏览

    7918

    文章

    102

    篇1:开封市盛泉民国钱币博物馆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盛泉民国纸币博物馆是我市一家以收藏展示民国钱币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2017年3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民国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时局动荡。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无政府状态相当明显。当时国家银行,商业、特种银行,外国、中外合办银行,官银号和省、市银行,乃至不少店铺商号均可发行纸币。吴钟煌指出:“清以前,钞券散漫,固无制度可言。即民国成立,亦无确定之制度。”仅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 种以上,发行纸币的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民国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该时期独特的金融制度变迁、变革经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对当代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地址:开封市北门大街17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环湖路69号民国小洋楼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环湖路69号民国洋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公园街道环湖路社区环湖路69号,坐标为北纬28°4112.1",东经115°5325.8",海拔30米。西面有北湖,西南面有东湖和南湖,西北有赣江,西南面有抚河。东有苏圃路,西有环湖路,北有叠山路,南有民德路。东面有佑民寺,北面有环湖宾馆,西南不远处有灵应桥、南昌画院、杏花楼等。

    建于1948年,面积为12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外墙,仿欧式坡顶,大阳台,西式门窗。对研究了解我市民国期间别墅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意义。

    信息来源:区文广新旅局

    环湖路社区:环湖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多少钱?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多少东西?

    全文共 1978 字

    + 加入清单

    银元这个东西,相信很多朋友们在影视剧中都有看到过了,这个就是历史上的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货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块银元的价值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了。不过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银元,在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那可是很值钱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民国时期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民国时期的物价肯定跟今日的物价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个我们就应该通过史料的记载在对照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些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物价对比。对比之后再来计算一块大洋的购买能力。具体的我们可以先用一些物品的价格来进行比较计算,不过当然了,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或是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这里小编也就只能计算个大概的数值了。

    首先我们现在看看当年上海的市场价,从大米、猪肉、蔗糖、棉布等一些生活用品入手。在1872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所谓一石指的就是10斗,大约也就是160斤,约合差不多180市斤左右。因此得出当时的大米价格大约在1.5分银元的样子。时间到了1901年,米价已经上涨了,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当时的一块大洋就价值70元。又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期间,米价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期,一斤米大概3.4分钱,而当时的一个大洋是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一块大洋是能够买到8斤猪肉的,一斤大约是1角2分钱左右。若是用一块大洋拿去买不料,是可以买到10尺棉布的,一市尺一角钱。当年的白糖是一斤6分钱,油的价格会偏高一些,一斤8分钱。盐是最便宜的,一斤估计还不到2分钱。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在45元左右。

    到了1920年到1925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是5分钱的样子,当时的一个大洋可以购买到18斤大米。一个大洋能够买到7斤左右的猪肉,面部只能买到8尺。其他的什么白糖、油、盐等都有所上涨。这个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度已经开始缩水了,折合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是在35-40块钱的样子。

    再继续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上海的米价还在上涨,一市石已经需要10银元左右了,一市斤大约6分钱,一块大洋只能购买16斤的大米了,买猪肉也变少了,大概只能购买到4-5斤的猪肉。同样的棉布也减少了,只能买到6尺了。白糖、植物油等等继续价格上涨。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样的这个人民币的话大约也就30-35块钱了。

    当然了小编前面也提到了一个大洋的购买力度,这地域的不同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上海当年的物价要比北平要高一些,高出比例值大约在15%的样子。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到过: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在30年代的时候,一块大洋在北平价值还是很不错的,豪迈的来一顿羊肉火锅那是绝对够了的。但是到了上海却只能吃两人份的西餐一次。对于那些没事就喜欢在公园里面瞎晃悠的贵妇们来说,这一块大洋基本上是一张各种公园的月卡待遇了。大半个月在公园里瞎晃悠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想要看什么演出的话,就只能买10张入场卷左右。

    当时报童们卖的报纸,一块大洋就能预定一整个月的量了,而且还是送报上门。书籍话的可以购买到一本较厚的书,或是两本较薄的书籍。当时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就是7角钱。在清末民初的时候,5个大洋是可以买到一头非常健硕强壮的大水牛的,这可是耕地利器。

    在清末民初时间,一个银元可以购买到一担米,不过到了民国后期就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想要加工成米的话,还要加价。按照等价交换来看的话,后来因为一个银元大约是0.8两,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是现在的100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规定,银元是有着“火耗”损失的,所以要看成一两银子。因此当时的一块银元大概是现在25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可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这都是当年相关部门有过详细规定的。

    灵位除了拿当年的生活用品作为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年发放的薪水来进行参考。就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民国初年期间,在北师当教授,月薪300块大洋,也就是说是目前的3万人名币打底。这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工作群体来说,可是高薪待遇了。那个时候的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只有5-10个大洋,即便是做为云南总督的蔡锷也就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我国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度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的购买力度。换算一下,得出以下结论:在民国初年,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人民币,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当100元使用了。

    虽说最终小编会告诉大家当年的银元对换成如今货币相当于是100-250元左右,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2-3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恩格尔系数在25%-75%的差距下,食品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着事物进行折算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末能造重炮、军舰,怎么到了民国造不出来?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清朝的一些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哎,这个朝代简直就是让人不想再说又不得不说,所以真的挺难受的,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还是来说说吧,话说在清朝末期是简简单单能铸造重炮啊,军舰啊的,但是到了民国这些个玩意全部都没有了,就是造不出来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很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承认,晚清时期在军事工业的基础建设方面,是要好于民国时期的。这也就是为何晚晴可以造重炮、军舰,反而到了民国时期却无法做到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晚清的军事工业实力。

    晚清时期是我国国力孱弱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没有出彩之处。

    不得不承认,清末时期,旧中国相对于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而言,确实是落后了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一些方面,我们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晚清的军事工业其实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算落后,甚至某些方面能算的上先进。例如,晚清曾在1886年自主研发了知名的铁甲舰——平远号。当时平远号建造之初,在当时算的上比较先进的战舰。

    在当时,因为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加上清末时期一些洋务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知名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等等。

    这些军械厂在我国清末及民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轻重兵器,除了铁甲舰等海军装备,数百公斤的火炮的生产也不在话下。另外为了给这些军事工业服务,还建立了一大批重工业比如钢铁厂、炼煤厂等等,极大的巩固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

    按道理而言,在满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国,拥有着更大的优势才对,为何反而比不上前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国的分裂

    民国长期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各个军阀之间相互征伐,连年打仗,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发展工业。除非不得不需要的时候,才会考虑一下。当然,各个军阀也很重视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伸手向列强买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大量银两。但是,各个军阀各自为政,无法像晚清时那样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合力,所以在军事工业的建设方面,就要差上很多。

    第二、技术壁垒的形成

    要知道,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虽然晚清时可以制造出铁甲舰和重炮,但是这和当时军事武器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要知道,当初日本建造的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耀武扬威的吉野号,短短六七年,就已经属于落后的舰艇了。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而我们从满清到民国,政治上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政府根本就无心他顾,军事技术方面出现断层。

    到了民国时期,外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我们形成了技术壁垒,再想要追赶,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三、国民政府不够重视

    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已经出现了断层,想要追赶本来就困难重重,而培养本土的科技专家,所需要耗费的财富数以百万级。国民政府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列强像中国割据的军阀倾销大量过时的武器装备,这让国民政府更加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兴趣。

    第四、工业体系的薄弱

    要知道整个民国时期,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各种战争持续不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很难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其实就是当初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而失去了相应工业体系的支持,发展军事工业就是一句梦话。

    第五、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一直将中国当做逐利场,并不愿意中国做大做强,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对其最为有利。所以,西方列强严格控制着先进军事技术向东方传播,仅仅将民国当做其倾销产品的场地。

    所以,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也就不用奇怪为何民国生产不出重炮巨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在芦淞区董家塅选址征地5481亩建炮弹厂,由炮厂、炮弹厂、枪弹厂和动力厂组成,统称株洲兵工厂。在建造兵工厂的同时,在董家塅的大小山头修筑了碉堡、防御工事及弹药库等配套设施。

    防御工事,现在已对外开放,有8个炮位、8个地下掩体位。掩体之间相通,且与厂区地下防空洞相连接。市博物馆副馆长肖劲介绍,弹药库位于凤凰山山脚,混凝土浇筑,长89米、宽67米。弹药库四个角均有引洞,每个洞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董家塅街道:五里墩乡与董家塅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董家塅街道 董家塅街道位于株洲市东南角,东邻浙赣铁路,西接京广线及1815线,四周与龙泉街道、枫溪街道、五里墩乡接界。辖有欣月、幸福、友好、中心、劳动、南苑、南华、新泉、新立、南沿10个社区居委会,30多个自然村落,辖区范围内有南方公司、608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合(独)资企业3家、中小学校4所,二级甲等医院1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国四大才女到底是谁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1943年)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建于1943年,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西路99号(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老校区)校址西南隅。其中,南排校舍为砖石结构,占地约277平方米;北排校舍为砖木结构,占地约221平方米;两排校舍及园地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两排校舍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目前,两排校舍基本结构完好。同时,两排校舍建筑风格独具韵味,为明清学堂风格,吸纳了南、北方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陆军司令旧址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12号。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原为建港初期办公场所,后为国民党连云港陆军司令部。该建筑立于临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实木结构。主体建筑两层,面宽五开间,左右对称。东、西两山墙建一层带门廊坡屋,每间宽3米,门廊分别朝东北、西北向,整个建筑跨度为12.9米,东西长24.2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筑石墙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浆勾凸缝。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云港视察时曾在此居住。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至界墙。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隧道前小路,南、西、北至界墙。

    连云街道: 连云街道办事处地处连云港港口,原名老窑,民国22年(1933年)以后,始称连云,取“连岛”与“云台山”两首字,有“民帆舰舶连云,海运昌盛”的寓意。横贯中国东西大动脉的陇海、兰新铁路由此西伸,连云街道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2003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撤消原连云港镇建立连云街道。2005年2月市政府批准与原陶庵街道合并成立新的连云街道。新连云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剧剧评: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豆瓣7.1民国揭秘剧中翘楚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不知道大家都在看什么剧呢,最近小编又发现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写得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当然了剧讲的是当时社会上三教九流的故事了,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讲的千门这个行当了,当然了看完剧你会发现,其实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千门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所有到底讲的是什么,还需要自己去看了。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简介

    相传“千门”由伏羲氏创立,在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形成各门各派,涵盖赌术、骗局、易容术、催眠术、中国戏法等等,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千门”技艺概不外传,直到门中一少年为报杀父之仇,开始揭秘各中因果,世人才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三不管”的地界,这里三教九流汇集,俨然是一个暗潮汹涌的小江湖。因一场离奇的案件,三个身份各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开始“组团”破案的历程。此后一桩桩超自然离奇案件接踵而至,各色光怪陆离的江湖奇人悉数登场,隐藏在所有案件背后的神秘力量慢慢浮出水面。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剧评

    没有知名大IP,四个非流量年轻演员,民国悬疑题材,都让人在看之前怀疑这部网剧的质量究竟如何。不过前几集看起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惊喜的。

    首先,本剧的节奏很快。第一集就交代了几位主要的人物,各自鲜明的性格也表现了出来。本来以为女主只是个不谙世事的有钱大小姐,就像男主说的“傻白甜”,但她不仅没有被骗到,反而将了男主一军,这点倒是让人小小的意外,不过毕竟她掌管那么大的唐氏企业,这与她的管理者身份是十分吻合的。忠犬全能的管家、负责搞笑和智商的侦探、江湖气息十足的女掌柜,还有打探情报的老麻雀、糊涂又好说话的警察局长,构成了老上海的一片“三不管”江湖。

    故事缘起于女主想要为昏迷三年的哥哥治病,慕名找到了神医苏子全。结果哥哥意外失踪,正好此神医也是个神探,便顺势请他查案。雨夜是罪恶最好的隐藏,魔术之下是重重障眼法。推理的外壳下,其实犯人魔术师已自动上门前来挑衅。

    苏子全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其实是为观众解密,介绍了这些江湖人士、三教九流的作案手法,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鱼胶攀爬墙壁。这种心理就像我们现在看魔术表演一样,我们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靠着道具和手法来迷惑观众,但我们依然想知道魔术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去网络上寻找各种魔术解密、魔术小教学。本片就把这些江湖人士玄之又玄的手法揭露给观众,让我们置身于本来相距遥远的江湖,体验他们的义气与情仇。

    片中还有一些小设计让人印象深刻。老麻雀的能力可以想见是利用城中走街串巷的孩子来搜集情报。这种方式像极了古代丐帮,乞丐和孩子到处都有,人们是不会防范的,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信息网。苏子全找老麻雀要情报,让我想起了《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从伦敦的流浪汉手里购买情报的桥段。果然不管对于哪国的侦探,来自地下江湖的第一手信息都是很有必要的(笑)。

    还有片中一众角色的财迷形象真是让人十分有代入感了。见钱眼看的老板娘,被五百根大黄鱼气势震慑到的朱探长,夺钱财犹如杀父母的黄天师……很想问问女主,你还缺朋友吗,或者你们唐公馆还缺保洁吗,上过大学懂洋文有知识的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国一男子从大楼顶楼跳下 用生命控告军阀家属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的一个晴朗上午,天津的中原公司楼上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一名中年男子白宗魏突然从六楼纵身跳下,惊动了众人。白宗魏的自杀行为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当人们在他怀中发现了一封控告书时,官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白宗魏出身于清朝的旗人家庭,他的祖辈在京城为官,享有优越的家境。然而,清朝的覆灭以及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白宗魏的家庭境况逐渐恶化。他的兄弟们挥霍无度,家产荡然无存。在无奈之下,白宗魏只能离开故土,来到天津谋生。

    尽管白宗魏在绘画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但是战乱年代的天津并没有太多赏识艺术的人。他的画作销售困难,生计艰难。然而,命运对他微笑了一下,他遇到了天津著名舞女金铎。两人坠入爱河,最终结为夫妻。然而,白宗魏的财运并没有因此改变。家庭生活的艰辛使得夫妻间产生了裂痕。金铎开始抱怨,憧憬过去在舞厅的光鲜生活,将对白宗魏的不满倾诉个不停。白宗魏为了改善生活,拼命创作画作,希望能够卖出更多的作品。他的努力引起了一位军阀的注意。

    这位军阀名叫褚玉凤,是直隶省的督办。他以残暴和好色而闻名,听说了金铎的美貌后产生了非分之想。为了接近金铎,他借着欣赏白宗魏的画作之名,频繁光顾白宗魏的画室,并通过杜笑山等人,与金铎结下不正当的关系。褚玉凤和金铎的关系逐渐加深,他们开始一起外出,享受奢侈的生活。白宗魏对此心知肚明,但出于对褚玉凤背后权势的恐惧,他选择了沉默。金铎也为了保护丈夫,不敢将真相告诉他。

    白宗魏的绘画才华逐渐受到军阀们的肯定,他们买下了他的作品,使得白宗魏感到喜悦。然而,当他在一次与褚玉凤的交流中意识到真相时,已经无法挽回。

    白宗魏不堪忍受被欺骗和背叛的痛苦,他找到了杜笑山,希望能够将财产和妻子夺回。然而,杜笑山却以高额的利息和条件威胁他,使他无法承受。同时,褚玉凤也公然宣布要将白宗魏逐出天津,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

    白宗魏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感到了人心的恶毒和社会的冷酷。在最后的绝望中,他决定以生命来控诉这群罪犯。他写下了一封状告信,详细记录了褚玉凤和杜笑山的罪行,并在跳楼前投入了人群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这个小地方竟练出了民国四任总统 六位总理和三十几位督军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改革近代化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着手组建新军。袁世凯被推荐负责此事,于1895年开始在天津到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场组建新军。

    为了确保这支新军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袁世凯精心策划,只招募亲信、昔日旧部和军事骨干共三类人选。他深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为此,他也延揽了许多干将。对于那些资历老点的骨干力量,袁世凯通过结拜、收为义子、红媒介绍等方式拉近彼此的关系。北洋六镇也在袁世凯的领导和掌控下逐渐形成,并成为当时我国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小站练兵不仅成就了袁世凯的实力,也成长出了许多后来举世知名的风云人物。在小站练兵出身的北洋军阀,先后出了四位中华民国总统和六位中华民国总理和陆军总长,以及三十四个督军,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小站练兵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之一。

    小站练兵虽然只是一个练兵场,但其对我国近代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让我国有了一支近代陆军,更成就了许多后来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人物。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恰当的人才和恰当的制度,我国就可以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路垚原型人物是谁?路垚感情线揭秘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奇探》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悬疑推理剧,胡一天将饰演男主角路垚。不少朋友看到这个消息后,对路垚这个角色产生了好奇,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物呢?实际上《民国奇探》是原创剧本,所以剧中人物基本都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故事情节肯定和当时的情况相吻合,这点大家可以好好期待。那下面就为路垚做个简答的介绍,顺便聊聊他的感情线会如何发展。路垚原型人物是谁?

    据悉,《民国奇探》中路垚在历史上并没有原型人物,他是一个原创角色。全剧主要讲述民国年间的上海滩,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纨绔公子陆垚,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邀请做探案顾问,后来又携手记者白幼宁,一起组成探案小分队。这部电视剧当中,加入了上海滩青龙帮的设定,女主更是青龙帮帮主的女儿,但此前已经有不少的电视剧都是把故事放在上海滩,造成这个题材内容非常泛滥。

    最后路垚凭借超高的智商,与乔楚生白幼宁两人,侦破了许多大案子,一直默默的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最终在一起大案子中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看起蹊跷又诡异的案件,牵连出了种种让人惊叹的案件,通过一起起案件,让路垚与友人名声变成了一个传奇故事。总的来说路垚的这个结局还是非常好的,不仅破获了非常多的案件,更是让自己成为了传奇。

    路垚这个角色是一个留学回来的富家子弟,桀骜不驯是他性格,但思维逻辑十分缜密,以及推理能力也是不在话下,当然再聪明的人也需要被发觉。因为被乔楚生聘请作为侦探,开启了自己一段传奇人生,但这部剧中感情戏份并不是那么的多,主要还是以破案为主,感情线夹杂的也都很迷离。

    三位性格迥异的主角在探案过程中一言不合就上演日常互怼模式,一边嬉笑怒骂,一边烧脑破案。该剧在烧脑的案件中融合了青春朝气的网感元素,再加上甜蜜搞笑的情感发展,这样多元化的新奇剧情着实让人惊喜。路垚感情线揭秘

    女主白幼宁,在剧中是上海青龙帮帮主白启礼的独生女,新月日报记者,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先进,立志成为自由、独立的现代女性,正义感爆棚。在曝出的剧照中,肖燕民国造型太美了,灵气满满,和胡一天、张云龙同框,都极为般配,看来肖燕要坐拥两大男神的节奏啊,而按照电视剧的一贯套路白幼宁和路垚走到了一起,可以备受期待了。

    胡一天这次在这部剧里担任的是“搞笑担当”和“指挥担当”。他饰演的是“路垚”这个角色,路垚是康桥大学的优秀生,获得了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智商超级高。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逻辑推理分析的天才,在剧中很多案件都靠他破案。

    民国十四年,路垚从英国留学回国。他不像其他才子谦虚谨慎,反而是一位纨绔公子哥。路垚因为聪明的大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发掘。乔楚生想要邀请路垚和自己一起破案,路垚被武力征服,答应了乔楚生。

    不仅如此,在乔楚生和路垚合作后,还联合了三观超正的记者小姐姐百幼宁一起破案。三个人组成小分队,连破各种奇案,坚守正义守护社会和平。路垚演员资料介绍

    胡一天,19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内地男演员。2016年,胡一天出演《猫的树》系列微电影;同年,他出演由郭敬明监制的青春偶像剧《夏至未至》,正式出道。2017年11月,胡一天首次担纲男主角,在青春爱情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饰演外冷内热的傲娇医生江辰。

    代表作品:《夏至未至》、《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绝代双骄》、《民国奇探》、《青春须早为》、《暗恋橘生淮南》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人用什么办法制冰?民国时期普通百姓才能用上冰块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已经进入到炎热的夏天,空调、冷饮和冰淇淋几乎是我们无法离开的东西,而且我们想获得也是非常的容易。不过在古代,当时的人们用什么办法来制冰呢?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制冰的技术,就只能靠大自然造冰了,所以当时的人们只用想怎么能把冰保存下来就行。我们在三国时期的影视剧里就看到过存冰的工具冰窖,不过也只有达官贵族能使用,普通百姓就没这份福气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一直到民国时期百姓才能使用上冰块,想想古代人过夏天也太难受了。

    现在这个季节,天气炎热,常常使人闷的发晕,这时候如果能来两口冰凉的冷饮,会使人觉得非常的爽快。我们现在的科技,使我们可以轻易的度过炎热的酷暑,可以喝冰镇汽水,吃雪糕,炒酸奶,或者在家自制冷饮,都可以。那么,没有这些先进科技的古代人,又是怎么获得冰块的呢?

    不要小瞧了古代人的智慧,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储存冰块的传统。当时宫廷中就挖有冰窖,这时候叫冰井,还有专门负责进行储存冰块的官员。在取冰块前还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行动,然后选择就近的河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等河里的冰已经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就会开始取冰。为了使冰不容易融化,古人在挖“冰井”的时候,往往挖的很深,一般都建在极为阴凉的地方。并且在地上铺有厚厚的稻草,每层冰块之间更是有严密的隔热措施。当一个冰井装满之后,就会密封起来,开始装下一个,直到装满所有的冰井。到了夏天,古代的那些贵族就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饮用冰酒水来降暑。不过这个时候,能用的起冰块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道教大量的炼丹,火药开始出现,而终于有人发现硝石除了炼火药还有着其他的特性,就是溶解于水之后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最终形成冰块,一直到了这时候,夏天的市面上才开始出现冰镇饮料,也就是冰糖水。一直到了饮食文化极为繁荣的宋代,冷饮才真正的做到可以被普通的市民享受。这时候的市面上不但出现了果汁饮料,还用刨子将冰刨碎之后加入各种水果的甜品,可以说是刨冰的老祖宗。人们也开始用冰块来储存来自海边的鱼虾,运往内陆地区。而元朝的人们开始在碎冰中加入牛奶、果酱和蜜饯等物品,这应该是最早起的冰激凌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一直延续着冬季储冰的传统。因为储存冰块极为不易,当时对官员发放的各种福利中就包含有冰票,按照官职的高低可以在夏天领取数量不同的冰块。清朝甚至规定只有官方可以挖掘冰窖储存冰块,因此民间用冰极为不易。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民办冰窖,为普通有钱人在夏天提供冰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国时期:“春运”的雏形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铁路已经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那会儿在外地上班、求学的人也已经非常多。因此,春节前后,民国铁路客流也非常大,铁路当局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春运

    沪宁铁路上海北站

    民国时期的北平西直门火车站

    最早春运临客在何时

    笔者查询铁路档案史料,现在能找到的关于民国“春运”最早的资料是1927年广三(广州至三水)铁路管理局上呈交通部的一份呈报。呈报说:“查每岁旧历年关,以习俗相沿,行旅往来,为数甚重。本局为便利搭客起见,向于其时加开快车一次。”后文详细罗列了具体的加车安排,大概是农历腊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日加开列车一次。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铁路已经开始在春节期间加开“临客”。这种安排早已实行多年,不是什么新鲜事。

    南京上海间铁路春运何时开始

    1934年春节前夕,京沪(南京至上海)铁路管理局也向社会公布了过年期间的加开“临客”方案:“当局以废历(国民政府废除农历,故称为“废历”)年关已届,一般内地旅沪人士,多返原籍,度其快乐之新年。连日纷纷离沪者,倍多于平时。特自二月八日起在京沪路上加开三四等车一班,以资调剂。惟施行以来,依然拥挤不堪。故决自十日至十三日止,复加开自沪至锡之特快车一班。”查查万年历,1934年的2月8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京沪铁路的春运从这一天正式开始。1947年春节期间,津浦铁路也特别加开了“还乡”专车,专车的开行时间是1月14日起到21日(腊月二十三到除夕)。

    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而且,铁路针对上海“工厂林立,劳工众盛”的实际情况,特意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工厂,将加车的具体安排及时刻表送到工人手中,以方便他们乘车。这说明当时的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间)已经有了春运便民服务。民国春运时间很短。广三铁路春运只有三天时间,后期的京沪、津浦等铁路春运时间稍长,也不过七天。而且均安排在除夕前,过完年后一般不再加开临客。这显然是因为春节后的客流与春节前相比,不太集中,铁路难以把握。

    春运旅客多为小生产者

    民国春运客流量非常有限,民国的大部分时间,“春节”并不是法定假期。各大学校、机关春节不放假。通过翻看季羡林、夏鼐等人读大学期间的日记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大学生,尤其是学校与家较远的学生,寒假一般都不回家过年。民国春运的乘客主要是各种小生产者、小商人等,且以短途客流为主。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就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旅客群体:“日子离新年只有一礼拜了,谁不想回家里快快乐乐吃一顿团圆饭?拉车的也好、做伙计的也好、做工的也好,既然大家都有一个家在乡下,一到残年,就本能地想回家去。”

    作家笔下的春运

    民国作家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写的也是“春运”期间的故事。离过年还有一礼拜,一趟从北平开来的列车刚刚驶入天津车站,还没停稳,月台上的乘客就像蚂蚁般一拥而上,“每一节三等车中都挤得满满的了。从来没见过这样挤法,连针插不进一枝了。第一批挤上去的是精壮的年轻汉子,他们的身体像一堆货物,塞在车厢的走道间,彼此直着脖子站着。第二批挤上去的就只好站在靠门口的地方,把车门都撑住了,没有法子关闭。其余的呢,就只好挤在车厢外的站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国元年是哪一年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年份是算命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

    民国元年(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大清帝国宣统三年、中华民国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越南维新六年,朝鲜主体元年。中国主要发生了以下大事件: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满清覆亡;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国老百姓乘车,“有座”是一种奢望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很多兵痞、流氓,他们上车往往大腿一横,一个人占了一排座,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开行“四等车”,这其实就是棚车,压根没座,更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号、座号要固定。

    但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的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定卧铺和座位。但是预定之后,直到上车之前,都无法知道铺号和座号。预定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铺号座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而且预定是要花手续费的。

    有民国铁道部的官员到德国考察,他看到了德国火车订票的方法:“长途旅客客车座位可预先指定,先定可得较好位置……编为号码,其座位标以纸签,以后按号索座,不致争扰,此项手续费只取半马。”(胡克明《欧游日记》)可见,德国“对号入座”也是通过预定实现的,也收取手续费。德国比民国先进就先进在可以预先知道座位号。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要额外花钱。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早期车票史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杨虎城,民国陕军成就最高的将领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有着文武官,也在考状元的时候分着文状元和武状元,而拥有着高超的功夫还有着聪明头脑的人是十分优秀的。在民国时期也有着有名的将军。本期渭南文化就带你去了解一下将领杨虎城

    杨虎城,号虎臣,幼名长久,被称为“久娃”,原名虎东,参加革命活动后,自己起名为忠祥,着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陈树藩的陕西护国军,参加国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

    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他特别伟大处,是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1949年9月6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享年五十六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着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号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因与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你可能也喜欢: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江苏盐城结婚习俗有什么?

    解析:昆明为什么称为春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国婚宴礼仪

    全文共 4183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婚宴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民国婚宴礼仪

    放鞭炮、召客

    放鞭炮俗称“打爆仗”,打爆仗是专职的。

    男方给女方送礼,一进村,便要鸣三下鞭炮,以告对方,我等来了;随后女方也对以三下,以示我已在迎候了。临门前,男方又会鸣三下,表示问候:您好!女方立即鸣三下予以回礼:欢迎,欢迎!

    发嫁妆,接新娘都要以三下鞭炮声宣告启程。进入村口时又鸣三下通知对方我们将至;迎接方立即予以三声欢迎。临门时,双方鞭炮齐鸣,“打过爆仗,闻过大相”同表庆贺。

    宴席上催客,须每隔一段时间鸣三下爆仗,这样共鸣3次,犹如发令员对运动员发令“各就位———预备———开始!”一样。召客是鞭炮与催客人员双管齐下,召客人员必须要赶在第三次鞭炮声前登门请召三次,以示礼遇。

    桌席摆放及席次大小

    解放前,宴席常设在堂屋里(俗称“堂前间”),宴席的桌子为方桌,坐8人,故也称“八仙桌”,倚堂屋的两侧从里向外依次排列,中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行堂上菜。凳为四尺长凳,每席4条。桌席的摆放一定要使桌板的缝道与堂前平行,即从堂屋里端伸向外端。(凡宴席的都得如此,祭祀则要将板缝横着)

    席次有主次大小之分。朝向堂屋正面,左侧的一排为大,称大手(大首);右侧的一排为次,称小手(小首)。靠堂屋里端的为上,称“上横头”;靠外端的为下,称“下横头”。同是上横头的两席次,左侧为大,右侧次之;同是下横头的席次多不再分主次大小。

    座次也有主次大小之分。大首的桌席左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座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称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小首桌席右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称谓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凡下横头座次的职责,位于内侧的负责斟酒,外侧的负责端菜。

    摆设在廊檐下的桌席非客人就座,没有大小之分。

    最易出差错的是桌席摆放的朝向,对一般人来说入席时都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只会对“大位”这一细节要作推让)只有一些精明的小伙子才会入座时特意把头伸向桌下审视桌板方向是否出错。若摆错了方向,便会故意径自坐到不该坐的位置上,让众人心里直犯嘀咕。若主人来劝其让位时,他便会请主人把头伸下桌底看一下是谁有错。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忙把桌子“拨乱反正”,主人还得向这位客人赔上不是。

    坐席安排

    女方新娘出嫁前的那一晚与男方新娘进门后的这一中午的宴席称“正厨”,其他的都谓“闲厨”(时间上西乡与东乡稍有差别,文中指的是西乡)。“正厨”的礼节十分讲究,“闲厨”则一切随便。繁琐的礼节中,首当其冲的是宾客的坐席如何安排,这是个很大的学问。

    入席时,除堂屋最里端的两“上横头”桌席外,其余都是由里及外依次入席,妇女、小孩多坐在靠外端的几桌席。为什么靠里端的两桌席要除外呢?因为这两席对一般客人来说是“禁区”,不能不请自便,得让位于特殊的客人。所谓“特殊”客人指的是左排上横头的桌席,不管是男方的还是女方的,都是供尊亲、长者就坐,常称“娘舅桌”,因为其中的舅父得坐大位,也可说这大位是娘舅的专座。右排上横头的桌席是供特定的客人就座,这特定客人指的是若在女方的宴席上是媒人、长接、短接、伴姑,也称“媒人桌”,因为此刻媒人得坐大位;若在男方的,则指的是新娘与双方伴姑,又称“新妇桌”,因为是新娘要坐大位。

    其余桌席的大位均由本桌客人推让出二位辈分较高或年纪较大的尊长就座。若有空余桌席则留在靠最外端的几席。

    关于娘舅坐大位问题,这里还有更深奥的学问。

    一、若有好几位舅父时,该怎么办?有好几位,通常的做法是由年长者享有,但也有由他们自相推让的。

    二、若是娘舅与外公同赴一宴时,孰小孰大?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外公要让位于娘舅,因为外公以前已做过了娘舅。

    三、若是娘舅与外公是达官贵人,是随乡入俗呢,还是遵循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道德?要解答这道题,不妨请听民间一则故事。说是旧时有对父子,儿子是金华府的知府,父亲是兰溪县的知县,兰溪县是在金华府管辖之下,故当时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之说。一天,父子俩同赴一婚宴。他俩的到来引起满堂客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等着要看看这对父子怎么入座。这时,只见年轻的知府脱下身上的官服不慌不忙地走向左侧上横头的桌席,把官服挂在大位的椅背上,自己则坐到上横头的座位上,把大位让给了父亲。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满座皆惊,个个发出“啧啧”的称赞,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年轻知府的处事能力。正是有过这一高明的让座,故今之金华属地的东阳等地都以“上横头”这一座位为最大,而非倚板壁的“大位”为最大。

    扛轿、吹唢呐的人不能坐入堂内桌席,只能在廊檐下就座。因为他们不是宾客,而是地位低微的佣人。这里再插一句,吹唢呐者多为剃头出身,所以,旧时剃头的人地位同样也是十分低微,被人瞧不起。据说当年城里有位某姓的剃头人,他的外甥做新郎了,他理所当然地去坐上了大位。谁知,座上的宾客都知道他的身份,看见他的到来都一一起身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让他十分难堪。

    酒席中

    先说上菜端盘的学问。上菜端盘者必须先将菜盘由下横头送到上横头,然后从上横头开始逐一向下横头“左右开弓”送上。

    酒席上的菜肴以“八大碗”著称。“八大碗”又有“上四碗”、“下四碗”之分。“上四碗”是莲子、海参、鱼胶、猪肉;“下四碗”各地稍有差异,一般以泡鲞、大鱼、敲肉、豆腐为多;青菜绝筵。

    “八大碗”的上菜顺序是第一、第二两碗必是莲子、海参。以“莲”与“连”、“参”与“孙”谐音寓意连子连孙;且莲子又必须是甜食,以示夫妻往后日子甜蜜。

    有的家不甚富裕,为了节省也时有以扁豆代莲子,肉皮泡代鱼胶,香菇代敲肉,小鱼代大鱼等出现。

    猪肉的用法是每人定量约今天的3两左右。这3两可切成3块,也可以连成一块。连成一块的称“翻碗肉”。凡酒席中舍不得吃的可用筷子拴上带回家。

    泡鲞亦为定量,每人2块,多为煮着。

    菜端上后不可随便开箸。同席中先由一人(多为较年长者)提起筷子向在座人发出邀请:“来!”其中特别要邀约坐在大位的老者,并请他先开箸。其时见到老者也将筷子伸向碗边请众人一起来,往往自己留待最后。这里要强调一点,小孩绝不可先开箸。

    夹菜时,大家都得夹靠近自己一边的菜,不能将箸伸到别人的方位上,更不能在碗中上下不停翻动着东拣西挑。

    夹上一箸吃后,又得将筷子放回桌上,不能老是拿着筷子瞪住碗里“虎视眈眈”。尔后,每夹一箸都得如此。

    洗(斟)酒者须按大位、上横头、小位、下横头顺序,把自己留到最后。开饮时也由一人举杯向在座者提议同饮。

    若与人碰杯,须将自己的酒杯置于对方酒杯之下。

    待上了第四道菜,新郎新娘离席开始为宾客敬酒。敬酒时,新娘双手“把”着莲子壶在胸前上下挪动三下以示请客人喝酒,故也称“请酒”、“把酒”。

    “下四碗”的吃法稍有随便。除了每碗的第一箸需同前面所说一样,往后几箸就不再需一齐同邀。

    席毕,尤其是左右两排上横头的桌席,不可随便散席,一定要等到靠外边的“女人桌”散席后才可以宣告起身离席。

    长接接人

    这次娶亲的组成人员有长接、短接、伴姑、媒人,不多不少正好一桌8人。

    长接一双。长接这次是身穿长衫,肩负重任,是这次娶亲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既要面对新娘提出的什么“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纠缠,还要应对一群小伙子们闹着要爆仗的围困,能高高兴兴、不伤和气这就全仗长接的能耐了。

    短接一双。短接只是身穿短衫,手提火篮,肩挎松明、爆仗,且一路还得不时将松明藏着以回来候取燃点照明。对于长接之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伴姑一双。伴姑即女傧相,她们更不用说不关长接的事了,她们只是提着纱灯,位于轿前;回来时将纱灯用甘蔗拴上在轿前背着陪伴新娘。到了家里就宣告任务完成,将拴在纱灯上的甘蔗拿下背到自己家里便是。

    媒人一双。媒人这次完全是一次礼节性的随同,不具实质意义。她们的任务从历次的说媒、相亲、定亲、送日子、送菜金直到发嫁妆等一路走来可说已经完成,走得也非常辛苦,所以有民谚云:“媒人双脚走两断,得到三斤猪肉腩。”这次净是享受了,要坐大位,女方也称此次酒席为“媒人酒”。正因为是礼节性的,所以有些“八字”欠佳的媒人就成了“忌媒”不能前往,需请人替代,俗称“代媒”。

    随同长接等前行的还有抬轿、吹唢呐等若干人,但他们不计入宾客之列。

    再回过头来说长接。“媒人酒”席毕,“媒人桌”被移师到“娘舅桌”。接下来,长接需过三道关。

    第一道关:行堂(跑堂人员)讨要“添菜包”。凡遇此关,有经验的长接,早已买通厨师,会满口答应:应当应当,你们这么辛苦,待会我统一交给你们的厨师。

    第二道关:准新娘奉茶。说是奉茶不如说是讨要“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银”,长接会义不容辞地在盘中放上铜钿银,但不能太多,得留一手,因为新娘接过后还要求“加升”,随之,长接又立即应以“好,再加子加孙!”又在盘中再添上些钱。

    第三道关:小伙子们讨要爆仗。这是一道难以应付的关口。在与小伙子们的周旋过程中,要做到既不损己方的利益,又要顾及对方的面子,这就需要长接有高超的处事应变能力与技巧了。

    点心、用茶

    什么情况下要用点心、用茶?怎样用点心用茶?用上后又意味着什么?这种种都有学问。

    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小定头”、送“日子”、发嫁妆及娶亲的客人,女方家都得先奉上一杯桂圆茶,然后再敬上点心。点心均为浇头面,面是米面,浇头是用绿豆芽、豆腐条、油泡丝、猪肉丝、肉皮泡、冬笋丝等做成,每人一份。这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客人不必还礼。

    此外,无论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在正厨前对客人都要用上一餐点心。对本村的客人因为他们礼已到而人未在,就要专程送上门;而且必须是每户两份,以示夫妻双全,即使是单身一人,也得如此。受礼这餐点心,也不需还礼,因为早已有礼在先了。

    若男方或女方本人出面用上点心或茶,则另当别论了。

    如娶亲时,新娘给长接等客人奉茶,长接必须代表男方家向新娘报以“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

    新娘给双方尊长、至亲奉茶,对方用毕须在盘内放上“茶钱”,也称“见面钱”。

    娘家为女儿送来的“满月顿”(何谓“满月顿”待后面另谈),其中的猪肉、米面、肉圆就是专为女儿给至亲烧点心而备的。这是以新娘的名义送的,所以受礼的一方需在将来新娘坐月子时必须要还以一碗“月里米面”。

    由此可见,凡新娘送上的点心或茶,必须要回上一礼,除此之外只吃无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怪才北大教授与他的辫子,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生的时代。在民国初的北京大学,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风起云涌,所有的思潮都在出现。一个梳着辫子的“老怪物”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

    看到这位辫子教授的辫子之后所有学生哄堂大笑。只见这位教授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位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又长又细辫子的人,就是精通西学又极端保守,且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平经历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3年11月29日,在辜鸿铭鼎力谋划并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辫子留还是不留,自清人入关,便是和掉脑袋一样重要的事情。那是政治忠诚的表现。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留辫子,大胆。蔡元培先生聘用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在革命的漩涡北大教书,更为大胆。其实,以反革命面貌出现的这些行动,某种意义上更说明了他们的坚定意志。这种坚定意志可能是整个20世纪中国随大流话语霸权现象中,国人最缺乏的一种独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 193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7年是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正式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京卢沟桥一带的中日冲突事件。在这场事变中,日本侵略军向中国驻守当地的抗日军队发动突袭,并最终导致了全面的中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并不仅仅是突然发生的一次军事冲突,而是日本在中国侵略的各种经济、政治和军事行动的结果。在事变之前的数年间,日本已经通过积极的扩张和侵略行动,逐渐掌控了中国北方地区的许多关键要地。

    卢沟桥事变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国际社会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轻视。尽管当时已经签署了《九国公约》,旨在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但世界大部分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这种对中国受侵略的漠视也给了日本更大的鼓励和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卢沟桥事变后的冲突升级。

    卢沟桥事变还显示了那个时代各国内部政治矛盾的复杂性。中国当时正处于国共两党的内战时期,而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正不断加剧。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都在经历着动荡的时期,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愈发困难。这也导致了卢沟桥事变后两党在抗战中的合作越来越少,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对抗日本侵略中的统一力量。

    卢沟桥事变还凸显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军队对于日本侵略军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存在的一些错误和失误。事变中,中国驻守卢沟桥的军队在日军的进攻下表现出短时间内的坚决抵抗,但由于缺乏装备和后勤支持,最终未能阻止日军的军事进展。这也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组织、战略规划和装备等方面与日本军队的差距,对于未来的抗战战略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卢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但其中涉及到的细节和背景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处境,以及对于这场战争对两国和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