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比1000万亿个太阳还大迄今为最大天体(通用三篇)

浏览

1996

文章

3

篇1:科学家发现极亮天体恒星残骸,亮度超太阳千万倍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在一个临近的星系中发现一个濒死的恒星残骸,它的亮度超过太阳1000万倍。这一发现带来了许多问题,而且推翻了我们对于宇宙中一些极端现象的物理学理解。

科学家发现极亮天体恒星残骸,亮度超太阳千万倍

这颗新发现的星球残骸属于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极亮光源,也就是所谓的X射线极亮天体。尽管它并非是我们所观察到这类天体中最亮的,但是这颗特殊星体的亮度是我们发现的其它任何恒星残骸的10倍。

黑洞巨大的引力会吸引来自恒星的气体,缓慢吞食。当恒星的气体进入黑洞,就会形成一个极亮的盘状物,也就是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们所观察到的这种特征。

这种盘状物极热,能达到数千万华氏度,因此它的大部分光线都是以高能X射线的形式存在。这是因为气体正以极高的速度运动,这就使它变得极热而且极亮。

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一直在探测宇宙中的这些明亮特征,他们把它称之为X射线极亮星体(ULX)。虽然这些光源的起源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但是科学家们怀疑它们可能来自于恒星和黑洞间到的这种双星系统。

就像黑洞一样,当一颗质量远大于太阳的恒星在生命终结时塌陷就会形成中子星。然而,中子星并不具备黑洞一样的引力,因此无法捕获光线。它们会发射出光脉冲,这也是研究团队确信这个系统是脉冲星而不是别的天体的原因。

这颗中子星如何能够快速吸收气体仍然是一个谜。研究团队认为,这或许源自它的强磁场带来的改变。

无论答案是什么,这种奇特而且带来巨大改变的发现足够科学家们头疼一段时间了。加拿大亚伯达大学的一位物理学研究人员称,起源理论限制了这种星体的亮度,应当比发现的这颗星体亮度弱100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宇宙神秘天体正围绕着太阳旋转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在太阳系中,宇宙神秘天体围绕着太阳旋转,而科学家目前尚不能对此作出解释。该研究团队将这个天体戏称为“Niku”,用中文翻译过来是“逆骨”的意思。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选这个名字,是因为该天体的轨道是倒退的,也就是说它的运行方向与太阳系中绝大部分天体的运行方向相反。那么,该神秘的天体究竟是个什么天体?位于哪?就让我们往下了解。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有一个神秘的天体正围绕着太阳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旋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回应系统(Pan-STARRS)发现了Niku,它位于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外,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35倍。

相较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对扁平的轨道平面来说,Niku轨道的倾斜角则达到110°,相反,其他的外海王星体(TNOs)的倾斜角就小得多。Niku这个倒退以及极度倾斜的轨道,与另一个昵称为“Drac”的海外天体(TNO)使得科学家们好奇,国际小行星组织的数据库(包括了太阳系中超过1000个小型天体的信息)中还有没有其他具有类似轨道特征的天体。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四个倒退/近似倒退并且同时高度倾斜的天体,其中两个是半人马小行星,也就是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天体。

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这六个天体的轨道似乎都包括了一个相同的行星,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MatthewPayne表示,它们不是在天空中随机分散的,看起来是对齐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Niku和Drac可能已经照这个轨道运行了数百万年,另外,科学家们还表示,可能还有倾斜角更大的天体。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四个天体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KonstantinBatygin和MichaelBrown近日发现,它们可能会受到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质量大约为地球的10倍,有可能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500倍)的引力作用,从而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分散。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银河潮汐”。由于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转,它的活动都位于星系的圆盘中,通常认为,作用于太阳系的潮汐能会带来多种影响,例如会影响奥尔特云,并会向太阳系投掷彗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宇宙最大天体有多大?质量等于1000万亿个太阳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北京时间4月26日《每日邮报》的报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宇宙积累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星系。

这一发现是通过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观察90%的可观测宇宙而实现的。

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离地球124亿光年的原恒星群,它的光在宇宙形成14亿年后开始传播到地球。

计算表明,该星系团迄今已经吞噬了数百个星系。它的质量相当于1000万亿个太阳,这意味着它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天体

天文学家认为,至少有14个星系被“挤压”到一个四倍于银盘直径的区域。

它的单个星系形成恒星的速度是银河系的1000倍。

由此产生的星系团相当于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一些最大的星系团。

天体如此拥挤,恒星形成如此之快,这是闻所未闻的。

“我们似乎在形成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星系团,”该论文的合著者、纽约弗莱特研究所计算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克里斯·海沃德说。这是我们对集群形成的理解中缺失的一环。"

使用基于实际观测的数学模型,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经能够预测这个星系团的运动。

该论文的合著者、达尔豪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斯科特·查普曼说,然而,这个星系团是如何迅速变得如此巨大的,仍然是一个谜。

提姆·米勒是耶鲁大学的博士生,也是一篇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它不是在数十亿年间慢慢形成的。这一发现为研究星系团和巨型星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融合提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

当前的理论和计算机模型表明,如此巨大的原始集群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化。

天文学家此前认为,这类事件发生在“大爆炸”后约30亿年。当科学家发现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一半时,他们渴望找到一个新的解释。

查普曼说,“在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现巨型星团是令人惊奇的。然而,它发生在宇宙历史的早期阶段,对我们目前对宇宙结构形成的理解提出了重大挑战。”

这个星系团首先是利用南极望远镜和赫歇尔太空天文台发现的。后来,天文学家用阿塔卡马的大型毫米/亚毫米望远镜对它进行了更多的观察。

在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天文望远镜(ALMA)观测之后,观测到的星系团中的星系数量迅速增加。查普曼说,“我们发现的星系数量突然从3个增加到14个。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巨大的结构形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