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斯为什么要去秦国(通用两篇)

在我国历史上,周朝时期曾经有一个秦国,这个秦国是一个诸侯国,那么秦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2991

文章

2

篇1:李斯为什么来到秦国?李斯为何舍弃六国选择秦国?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只有自身拥有别无替代的能力,才有资格选择落在何处,如果没有什么本领,谁也不会重视。这一点,秦朝建立时的李斯应该是深有感触。只不过,他在选择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这些。那么,原本是楚国人的李斯,为何会来到秦国?他又有什么样无可替代的本事,能够让他在秦国一直留着,为这个帝国的统一出谋划策呢?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出身不高,曾经做过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但是,拥有很强进取心的李斯,对此并不满足,而促使他下定决定继续深造的,却是两堆老鼠。

他在厕所看见过一堆老鼠,那里的老鼠自然是又脏又臭,吃的东西也可想而知,但是每天还战战兢兢,一旦有人或者抢食的狗到来,老鼠们就会吓得四散而逃。而后,他又在粮仓里面看到一堆老鼠,这里的老鼠每天吃得饱饱的,就算有人过来,那也是悠悠的,一点也没有担惊受怕的样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感悟出了“老鼠哲学”,身处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现在,就好像厕所里面的老鼠,只有做到谷仓里的老鼠,才算是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尽管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还是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以自己的学识,就算到了其他地方,照样受不到重用,于是,他没有立即行动,某日听闻荀子在楚国讲学,他马上启程前往,拜入荀子门下,研习帝王之术,也就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办法。

荀子,是赵国人,他虽然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却有很多与法家有关的思想言论。比如,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有恶”,注意,这里是“有恶”,而不是“本恶”,“性本恶”论只是在荀子的言论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言论。

相对来说,“性有恶”论更为可取,它认为,人性其实无所谓善与恶,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可能转向善,也可能转向恶。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即便在现在,他的思想也是很有价值,很有研究意义的。荀子碎玉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于法家也是同样,就比如他的两个重要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至于韩非为什么会选择秦国,也许是受到了老师荀子的影响。荀子曾经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去过秦国,对于秦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所了解,社会安定,井然有序,办事效率很高,而这一切都是拜商鞅变法所赐,对秦国的政治给予了肯定,“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但同时,荀子,也对秦国重视刑法,轻视君子的行为表示不以为然,毕竟荀子与儒家和法家都有关系,这也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的原因吧。

李斯选择了秦国,也许与荀子有所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秦国,虽然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高,经济方面也没有其他国家发达,但是秦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超各国的。毕竟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之下,县制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秦国接受人才或者说新理论的程度,是东方六国比不了的。

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六国的大臣贵族们最重视的自然是自身的利益,一旦有什么改革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项改革很可能是无法推行的。反观秦国,虽然一开始,商鞅变法也会遭受到秦国除秦孝公以外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的反对,但是,只要有秦孝公就足够了,毕竟他才是一国之君。

幸而商鞅变法实行了下来,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被六国看不起,到后来与它们比肩,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也证明,他没有看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斯是怎样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升职依靠什么?

全文共 2948 字

+ 加入清单

升职加薪,是现在很多公司的普通员工的梦想,这在古代也同样是很多人的梦想。数千年来,在这一点上做的好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而李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斯原是楚国人士,最初只是一个小官吏,可是他不甘心就这样毫无作为,于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来到秦国辅佐秦王政,一点一点从一个不起眼的人,最终混到了秦国丞相的地位。李斯能够拥有这样的成就,他又靠的是什么?

战国末年,楚国蔡县的一天,年轻的文吏李斯牵着大黄狗,带着两个儿子,在城东门外的田野间追逐野兔。爷仨捕获了大量野味,满载而归,家中贤惠的妻子已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在这战国乱世中,烽火连天不休,李斯一家却能偏安一隅,过着闲云野鹤般自在的生活。这样简单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李斯却常常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是缺了点什么?一眼望得到尽头人生真的是他渴望的归宿么?

让处在迷茫中的李斯找到答案的,是两只老鼠。那一天,李斯途径办公处的厕所,却看见一只老鼠在污秽之物觅食,老鼠听到李斯的脚步声,惊慌失措逃窜而去。这之后李斯又走进了粮仓,还是一只老鼠,大摇大摆地吃着公粮,好不快活。

同样是老鼠,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李斯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不自在,在于他的本心并不想要藏身山野隐姓埋名,没有远大的志向,每天对着枯燥愚钝的鸟兽山石,在寂寞和遗憾中自我厌弃。乱世出英雄,李斯不甘于平凡,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一展宏图的舞台。

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去做,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告别了家人,李斯果断地踏上了未知的旅途。李斯明白,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第一站,李斯来到了齐国,拜入了荀子门下。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是一个比较像法家的儒家,李斯便在其门下学习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他的眼光已然放眼天下。

学成出师的那一天,李斯在告别的时候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过于贫穷。久处悲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这段话放在今日对很多陷入困境的人也很有教育意义,正所谓穷则思变,如果自己地位卑贱,却总怨天尤人,标榜自己与世无争用来劝慰自己安于现状,是最大的悲哀与耻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是个不断奋斗向上的过程。

李斯还是很有远见的,他选择来到了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秦国,当时的秦始皇嬴政还是秦王,但其一扫六合的野心已然呼之欲出了,对于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但这份俸禄,并不是那么好赚。

李斯刚来秦国时顺风顺水,给秦王灌输的帝王之术,让其灭诸侯,成帝业的信心大增。秦王拜李斯为长史,在他的协助下开始吞并六国的计划。可李斯的事业才刚步入正轨,就遭遇了危机。

当时韩国有个叫郑国的人来秦国做间谍(这不是绕口令),郑国赢得了秦王的信任,在秦国修大渠治水,明眼人看得出来秦国那块不需要如此大的工程治理水患,郑国消耗秦国人力物力以阻止秦国东出进军六国的目的很快就暴露了。

当时秦国内部的贵族和秦王一合计,说这些各诸侯国来的客卿,不知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保不准又是哪国的间谍,还是咱们秦国本地人靠谱,这些外邦人就应该一并驱逐。

秦王逐客令一下,李斯也在名单之列。看着其他客卿垂头丧气的收拾包袱准备离去,李斯心急如焚。好容易才鼓起勇气下定决心离开安逸舒适的日子,投身血雨腥风的乱世中,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能因为这一点挫折就退缩。这么一想,李斯当下把收拾好的行李又放回原处,拿出纸笔奋笔疾书。那篇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应运而生。

这篇奏章中,李斯谈古论今,把秦国历年来崛起的几个时期分析了个遍,发现还真巧,全部都有重用客卿原因。此文深情并茂,讲究实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秦王醒悟过来,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不降反升,官至廷尉,在秦国一统大业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历经二十余年的征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朝建立,秦王成了秦始皇,而李斯也凭借这些年来为大秦帝业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走向了人生巅峰,成为了秦始皇背后的男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丞相。

身居高位,李斯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一路从基层公务员奋斗到如今的行政一把手,他知道自己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李斯与秦始皇共同构建了这个新生的帝国的宏伟蓝图。

比如咱们所熟知郡县制,便是李斯力排众议争取下来的。当时许多大臣要求效仿古法,实行分封。其实以李斯的地位,获得一块最好的封地,成立国中之国传承千秋万代是不在话下的。但李斯并没有为自己考虑,他想到的便是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巩固这个新生的政权,而分封指恰是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为了此事李斯还做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举动,倡议焚书。其实岛主觉得,焚书这个事解读得太过了,李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秦朝创立出的新制度引发了大量复辟古法的争论,正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所以就把除法家其他学说宣扬王道的书都烧了。

不过实用的农书医书都没烧。而且焚书主要是针对民间私藏,朝庭内部都是有备份的,之后具体怎么会失传可能是项羽的锅了。除开郡县制,诸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新政,李斯都参与其中,功不可没。如果一切在这里画下句点,那李斯的一生将是完美无缺的。可沙丘的那一场变故,聪明一世的李斯,糊涂一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除开丞相李斯,随行的还有秦始皇幼子胡亥,宠幸的宦官赵高。本来一路上如往常一样风平浪静相安无事,随着秦始皇突患重病,瞬间变得暗流涌动。

在此之前,秦始皇从未提及立嗣一事,直到临终之际,才下诏让在外将兵的长子扶苏火速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可这一封诏书却被赵高扣了下来,赵高与胡亥商议篡改诏书,让胡亥坐上帝位。但他们俩的实力有限,想要一举成功,必须要获得李斯的支持。

赵高这人,能力不多提了,但揣测人心的本事绝对是一流的。赵高知道李斯在意的是什么,是手握大权挥斥方遒的快感,是一个可以让他尽情释放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赵高告诉李斯,扶苏的政见与丞相不和,如果扶苏登上皇位,那丞相的位置必然会赐给他的心腹蒙恬将军。

赵高的话刺进了李斯心底。李斯是从一无所有奋斗到今天这种地位,所以他尤其害怕失去。李斯从刚开始义正言辞的拒绝,到如今欲拒还迎的暧昧,李斯终于鬼使神差的答应了。并且还演技爆棚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表明自己相当委屈。

这一次篡改遗诏,逼死了公子扶苏,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李斯也继续稳坐丞相之位。只有一点是李斯没有料到的,他低估了赵高的野心。

秦二世的昏荒淫无道无道不用多提,赵高也在玩弄权术,掀起了一阵排除异己的血雨腥风。而曾经的同谋李斯,现在却成了赵高眼中钉,肉中刺。

李斯多次上书秦二世,想要让这个帝国恢复正轨,而秦二世的双眼却已完全被赵高蒙蔽。而李斯亲手打造出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相权是干不过君权的。终于李斯被赵高陷害,打入了大牢之中。狱中的上书也都被扣留,李斯最终的结局,是被安上了谋反之罪,惨遭腰斩,夷其三族。

纵观李斯的一生,从他幡然醒悟,到步步高升的道路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人的一生太长,时刻坚守本心则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岛主不想因李斯最后所犯下的错去完全否定他,从一个无名小吏到掀翻九重天的大秦丞相,他的一生已足够传奇,值得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