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热的物理现象实用15篇

浏览

2827

文章

15

篇1:中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中有哪些规律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中有哪些规律

(1)明确几个概念(学生跟着教师进行作图,明确这几个概念)

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

(2)想一想:光的反射规律是什么?

(3)提出问题: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一样吗?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装置:如右图

仪器:光的折射演示仪,半圆玻璃,激光器等

活动:学生根据问题、仪器、原理图,设计实验,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讨论交流。

1、光从空气入射到玻璃(AO入射)2、光从玻璃入射到空气(BO入射)

总结:(可以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作出以下的光路图)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且光路可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冻雨是什么物理现象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除了冰霜雨雪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之外,冻鱼也是南方地区比较频发的一种气候现象,冻雨是什么物理现象?这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空气温度低于0℃但是雨滴因为在运动不可能结冰,所以雨滴温度会低于0℃,当该水滴低到地面物体,水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会迅速结冰,大量的冰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冻雨。事实上,冻雨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过程。

希望大家看过小编的介绍之后,能够对冻雨的形成物理现象有更多了解,冻害有哪些特点?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学习一些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冰棒冒白气是什么物理现象 冰棍儿冒白气是什么现象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冰棒冒白气是液化现象,液化即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通过降低温度、压缩体积让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剥开冰棒的包装纸后,棒冰周围的热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故而形成了“白气”。

什么叫液化

液化指的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通过降低温度、压缩体积让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是一种放热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一切气体一切温度)和压缩体积(某些气体一定温度)

冰棒冒白气是什么物理现象

冰棒冒的白气是水蒸气,从冰箱拿出冰棒,冰棍周围的空气温度迅速降低,水分子含量迅速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便形成了小水滴。空气中本就有很多看不见的水汽,遇到冰棒就会液化,变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就好像在冒气一样。

除了冰棒会冒白气之外,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也是液化,二者都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都属于放热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物理知识点:凝固现象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凝固现象

知识点: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

【例】: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冰封”和“雪飘”这种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

C。汽化和升华D。凝固和凝华

答案:D

解析:“冰封”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雪飘”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故这种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凝固和凝华,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物理知识点:折射现象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折射现象

一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折射的规律(如图)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⑴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为零,折射角也为零。

⑵折射光线的速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入射光线的速度。

⑶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三常见的折射现象:

水池中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了(光从水中射入到空气中)。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

海市蜃楼、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看到太阳、水中的筷子弯了、钢笔错位了。

以上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1)高压锅:高压锅工作时,与外界相通的放气孔被安全阀封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仍留在锅内,使得水上方的气体压强增大。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水到了100℃后仍不沸腾,温度继续升高,压强也继续增大。直到锅内气体压强能够顶起安全阀,内部气压便可以维持在一定值,水也达到沸点,水温也就维持在某一值而不再升高。一般,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能够达到110~120℃。易熔片的安装是为了防止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他使用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败,锅内气体压强过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易熔片处喷出,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2)电冰箱:家用电冰箱内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电冰箱所用的制冷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使电冰箱的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制冷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液化,并且放出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如此往复循环,从而使电冰箱达到制冷的效果。

3)空调器: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然后气态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

降温:在空调器设计与制造中,一般允许将温度控制在16~32℃之间。除湿:人们感觉舒适的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0~60%左右,当相对湿度过大如在90%以上,即使温度在舒适范围内,人的感觉仍然不佳。升温:热泵型与电热型空调器都有升温功能。升温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逐步变小,若温度在-5℃时几乎不能满足供热要求。净化空气:空气中含一定量有害气体如NH3、SO2等,以及各种汗臭、体臭和浴厕臭等臭气。

空调器净化方法有:换新风、过滤、利用活性碳或光触媒吸附和吸收等。A、换新风:利用风机系统将室内潮湿空气往室外排,使室内形成一定程度负压,新鲜空气从四周门缝、窗缝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B、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再生,将吸附(收)的氨气、尼古丁、醋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掉,可重新使用。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中带电微粒浓度大小,会影响人体舒适感。空调上安装负离子发生器可增加空气负离子度,使环境更舒适,同时对降低血压、抑制哮喘等方面有一定医疗效果。变频空调高功率启动运转,迅速达到设定温度,低功率维持,室温平衡,因而制冷制热迅速、省电、室温波动小。定频空调以固定功率运转,通过频繁开关机维持室内温度,因而制冷制热速度缓慢,对家庭电网冲击大,室温波动大。

当频繁使用空调时,就会出现空调病,症状多为浑身无力、咳嗽、发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物理九、光现象知识点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一、光的直线传播

1、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在水中约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为真空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二、光的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原理: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是虚像。

7、球面镜的利用:凸面镜: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三、光的折射

8、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9、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介质中折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

1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为色散。

1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1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1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15、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6、当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这就是反射光,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体的颜色就是黑色。

四、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2、凸透镜的确定方法

(1)手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

(2)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

(3)放大法:看书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镜。

3、透镜的两个镜面所在球心的连线叫主轴,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4、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使用时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一倍焦距。

5、幻灯机与投影仪:都是将较小的物体经凸透镜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使得到的像更大,应把幻灯机或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影片与透镜的距离调近。

6、照相机:较大的物体经凸透镜后成较小的像,景物离照相机越远,拍到的像就越小要使拍到的像大些,应使照相机离物近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大些。

简言之:要使像大,减物距,增像距。

要使像小,增物距,减像距。

7、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是代表凸透镜成不同像的三种最基本的光学仪器。

8、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是对物体的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可以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先由物镜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成实像,再由目镜放大成虚像。我们看远处的物体通过望远镜使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晰。

10、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相当于凸透镜,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1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物体射来的光也会聚在视网膜上。

12、近视的形成:

(1)睫状体功能降低不能使晶状体变薄,晶状体折光能力大。

(2)眼球的前后方向上过长。

这两种结果都能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

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用凹透镜制成眼镜矫正近视。

13、远视:(与近视相反)用凸透镜矫正。

14、眼镜的度数:

凹透镜的度数是负的,凸透镜的度数是正的。

凸透镜越厚,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凹透镜中心越薄,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度数=100/f(f为焦距,单位:米)

15、巧记凸透镜成像的区分:

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倒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家们确定新物理现象“史蒂夫”来源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2016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天光被赋予了一个奇怪的名字——STEVE。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答案。虽然它看起来有点像极光,史蒂夫被发现在低纬度地区,并发出不同的颜色。

极光大多是绿色的,而史蒂夫由细长的粉红色、淡紫色和红色带组成,有时还伴有绿色条纹。

尽管这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似性一直存在争议,但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史蒂夫的形成与极光不同。它是如何形成的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揭示。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分析了分别在2008年4月和2016年5月观测到的史蒂夫事件的卫星数据,并将其与当时的电场和磁场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

研究小组发现史蒂夫和普通极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趣的是,它的两种不同成分——粉色和绿色条纹——是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的。通常,极光是由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产生的,这些粒子流入地球高层大气,激发氧和氮原子,使它们发光。

史蒂夫的绿色条纹以类似的方式形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像大多数极光一样是绿色的。这些形状由磁性层喷射出的高能电子提供能量。换句话说,它们看起来比普通的极光高得多,可以同时到达两个半球。

另一方面,粉色乐队则完全不同。它们是由地球电离层中带电粒子流的碰撞造成的。在碰撞过程中,它们摩擦并加热,直到发光。研究小组称,这类似于白炽灯的工作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物理知识点:液化和汽化在生活中的现象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液化汽化生活中的现象

知识点:水蒸气遇冷液化,液态水吸热发生汽化。

戴眼镜的人在北方的冬天,从室外进入有暖气房间,往往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答案:B

解析:在北方的冬天,室外温度低,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液化,往往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这些小水滴发生汽化,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所以镜面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情况是先液化,后汽化。B符合题意为答案,选项AC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科学家首次观测到时间反转的奇异物理现象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人员制作了实验的干涉图(上图)和威尔逊量子圈图(下图),以证实研究中产生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的存在。(研究人员提供的图片)

经过几十年的尝试,人们第一次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物理现象,包括光波、合成磁场和时间反转。这一发现将推动拓扑相位的实现,并最终推动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这项研究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几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一发现与描述粒子跃迁的规范场有关。规范场分为两种类型,即阿贝尔规范场和非阿贝尔规范场。1959年,两位理论家提出了阿哈龙诺夫-博姆效应的存在。实验证实,规范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辅助,而且是一个物理水平的实验结果。

然而,这些观察仅在阿贝尔场中有效,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在时间维度上以相同的方式向前或向后发生。1975年,吴大军和杨振宁利用理论实验将这种效应扩展到非阿贝尔态,但物理学家不知道这种效应是否能在非阿贝尔系统中实际观察到。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没有在实验室找到实现这种效应的方法,也缺乏检测这种效应的手段。但现在,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观测工作已经成功实现。

这种效应与现代物理学中一种奇怪的违反直觉的现象有关,即时间反转对称,也就是说,对于几乎所有的基本物理现象,它们的时间是恒定的。这意味着粒子和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一起向前或向后移动。但是就像一部同时在两个方向播放的电影一样,你无法分辨哪个是真正的版本。然而,有一些奇怪的现象打破了这个时间的对称性。

要建立阿贝尔规范场版本的阿哈龙诺夫-博姆效应,需要打破时间的反转对称性,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然而,为了实现非阿贝尔版本的A-B效应,有必要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打破这种时间反转,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为了产生这种效果,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光子极化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打破时间反转。他们使用光纤来产生两种规范场,这两种规范场可以影响光波的几何相位。一个通过被强磁场偏置的晶体传输。另一种是由时变电信号调制的。这两种方法都打破了时间反转的对称性。因此,通过干涉图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通过光纤系统的光的影响之间的差异被揭示。

如果时间反转对称性没有被打破,光束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干涉图像显示了与预期的不同,显示了非阿贝尔阿哈洛诺夫-博姆效应的难以捉摸的细节。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到了阿哈洛诺夫-博姆效应的原始版本,但直到最近他们才最终观察到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版本。这个实验将为各种实验打开大门,包括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探索这种效应的各种变化。

研究人员在这个实验中使用的方法可能刺激在使用光子、极化子、量子气体和超导量子位的量子模拟中拓扑相位的实现。对于光子学来说,实验本身也可以在许多光子应用中发挥作用。此外,合成的非阿贝尔规范场产生非阿贝尔相位,结合相互作用,有一天可能产生容错拓扑量子计算平台。

对于这一点,本实验的主要兴趣点是基础物理研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现代物理理论的一些基础。如果要完成更多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另一方面,对于量子计算,这个实验也需要从单个设备扩展到一个阵列。此外,与本实验中使用的激光束不同,量子计算使用单光子源。但是即使以目前的形式,这个系统也可以用来探索拓扑物理中的问题。

关于这个实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Ashvin Vishwanath评论道:“非abelberg阶段是物理学理论中的一颗宝石,也是通向当代物理学中许多有趣想法的大门。它得到了应有的实验性关注。我希望这项工作不仅能直接促进更复杂的建筑的发展,还能促进其他研究的实现。”

《科技日报》编译的蝌蚪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手影戏形成的原理 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宏观尺度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你的手挡住光的部分是黑色的,其余的都是明亮的,所以形成了影子。

影戏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即光遇到手的漫反射,没有遇到手的漫反射,手反射的部分是墙上的阴影。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称为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可以简单地解决成像问题。人眼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或图像的位置,这是物理光学的一部分。

通过对光线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沿着密林叶间隙射向地面的光线形成了一个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户进入房间的阳光也是如此。

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意识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了证明光的性质,大约24500年前,中国杰出科学家莫翟和他的学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倒影的实验,发现并解释了小孔倒影的原理。虽然他说的不是成像,而是阴影,但事实是一样的。

在一个黑暗的小屋的阳光墙上打开一个小孔,人们站在外面,房间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就像射箭一样,是直线的,人的头遮住了上面的光,影子在下面,脚遮住了下面的光,影子在上面,形成了倒立的影子。这是对光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科学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哪些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多,常见的有:

1、汽车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由于惯性作用。

2、做饭时,厨房会有很多“白气”,这是由于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又液化成小水滴。

3、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在“9”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的阻碍作用最大。

4、在自来水管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会发出阵阵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5、油罐车行驶时常拖着一条铁链,这是为了将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下。

6、人们常用镜子整理发型和着装,这是利用光的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物理知识点:光现象

全文共 1813 字

+ 加入清单

现象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成像大小

(u)

像的虚实应用

像物位置像距

(v)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u=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2f

f2f幻灯机

u=f不成像

u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物理物态变化现象,文章全齐了

全文共 4326 字

+ 加入清单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七、其它

1、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4、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什么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请说出其中的物态变化。

答案解释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5、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6、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而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霜前的气温要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放热而凝华形成霜;下雪后,在雪的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下雪后,室外的气温会很低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3、烧水时,水沸腾后保持沸点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只能达到100℃,而锡的熔点是213.9℃,达不到锡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不装水时,壶的温度一直升高,很快便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4、凉水碰到热馒头时迅速汽化,在手和馒头间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5、油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6、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

7、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程。

8、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9、烧开的油烫得更厉害,因为油的沸点比不的沸点高得多。

10、锅热得发红温度过高,滴入的水迅速蒸发,水蒸气将水滴托起,使水滴与锅接触的面积减小,蒸发减慢;而滴入热锅里的水在流动,与锅接触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加快,所以先干。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加热,只是暂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停止加热,是彻底止沸。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雨: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水蒸气先凝华(放热)后熔化(放热)形成。

露: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雾: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雹: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小水珠遇冷凝固(放热)成小冰球,小冰球受热熔化成水再与小冰球结合,如此多次循环而形成的。

冰:水凝固放热形成

雪: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内表面):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雾淞:水蒸气直接凝华(凝固)放热形成。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水壶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升华(吸热)

2、汽化(吸热)

3、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

4、蒸发(吸热)

5、钨丝先升华(吸热)后凝华(放热)

6、钨丝升华(吸热)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8、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9、升华(吸热)

10、蒸发(吸热)

11、为了防止冷的镜面放入人口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使镜面变得模糊不清。

12、升华(吸热)

13、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七、其它

1、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白玉做的圆锥体表面,并沿表面下滑至杯中。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用完水后及时关闭水笼头;淘米水浇花等(答案合理即可)

4、加盐是为了除低雪的熔点,使雪能在低于0℃的环境下熔化。

5、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放热)冰粒变成雨滴——熔化(吸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