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曾家沟古墓群(20篇)

猫儿岭古墓群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家沟古墓群,供大家参考!

浏览

93

文章

210

篇1:凤腾山古墓群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凤腾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腾山古墓群,广西环江县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

下南古墓群位于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距环江县城约72公里,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清代才学汉文,所以清以前的古墓立的是“无字碑”。立碑刻字的多数建于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些墓全用大块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矗立,在上面雕刻或阴刻或浮雕,刀笔浑圆、凝重、工整的楷体书联、墓志,作为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毛南族古墓群已经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堂八村:堂八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武王墩古墓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武王墩古墓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王墩古墓,战国时代墓葬。占地5840平方米,高16米。墓脚下曾发现车马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王(约前1087年至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0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

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八百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0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建立诸侯国,在位十九年崩,谥号武王。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

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

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郑州一水库疑发现汉朝古墓 为何当地接连发现古墓?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许多多的朝代都迁都或是建都在河南,例如河南省的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地都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在这片数千年的广阔土地之上,河南也多次挖出很多文物。这也说明了该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地理条件适宜,加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加强,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古墓发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近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水库疑似发现汉朝古墓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古墓,铜镜,陶陶罐罐数不胜数,挖出的木砖,不论是花纹还是纹路都让人眼前一惊。不少网友都惊叹,想不到老祖先都有这么好的手艺,还烧过如此大的砖,其实这已经不是当地第一次发现古墓了。

郑州地处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商、周、汉、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或重要城市,因此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郑州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地区,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这里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聚集地。

其次,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处于郑州市中心,是郑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也为古墓的发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质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为古代人类在这里居住、生产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也为古代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水源。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现古墓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现代科技手段如地质雷达、卫星遥感等,可以更加精准地探测地下文物,这也为古墓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楼坝古墓遗址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楼坝古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楼坝古墓遗址

楼坝地处水富县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与四川宜宾市横江镇隔江相望。近些年来发现大批的东汉古崖墓群和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多种文物十分珍贵,是研究滇东北战国、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依据。

从楼坝古崖墓群和战国?西汉土坑墓群0土的蜻蜓眼琉璃珠,青铜器、陶俑等文物中,可见昔日僰人的生活轨迹及“南丝绸之路”上通商往来的繁忙景象。如今,南经丝绸之路上已不见山间铃响马帮来和栈道纷争的刀光剑影,却留下了古渡拜台、古楼子、古石寨、石板寺、唐家古堡、邓家祠堂等古迹建筑和车车灯、牛灯等民间歌舞。

古代墓葬镌刻着一段段古老的历史,有关专家作出了“楼坝是春秋时期巴蜀文化向滇地过渡并发展的重要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墓派公知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古墓派公知,指的是认知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洗脑手段过于落后的公知。此处的公知指盲目吹捧他国,贬低中国的知识分子。

改词来源于微博一位大V发文,诉说其朋友移民美国的原因:纽约人买咖啡时,会为喝不起咖啡的穷人预付账单贴在墙上,以便穷人随意取用。这类捏造事实,离谱地吹外国的文章,曾在国内互联网发展初期十分风行,随着网友认知的发展,该类文章由于逐渐无人相信而绝迹。如今这类套路过时的手段再现网络,令网友群嘲讽发文者可能是古墓派的。

古墓派在金庸小说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是一个幽闭在古墓中,钻研武功的门派,由于门派十分封闭,因此对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

网友们用古墓派,形象地调侃了那些公知是不是太久没上网,观念过时到以为现在还会有人去相信那些早已被揭穿的谎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胭脂沟妓女坟古墓群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胭脂妓女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莽莽林海,大山深处,至今保留着清朝末年单独为伎女建造的墓地,俗称“伎女坟”。

顺着胭脂沟的沟系,向西北行至209国道719路标,岔路口处,立有“伎女坟”标牌,按标所指,沿岔路行驶400多米,便到墓地。旅游部门在此建一栋仿古式房屋。院内顺山坡筑起了一道墙壁,雕刻着《伎女图》:苗条俊秀的江南女子,秀发飘逸,扬头举目,是对黄金之梦的企盼,是对悲惨命运的哀怨。

山坡上,亭亭玉立的樟子松,黑裙黄衣绿冠。它们根根相连,枝枝相挨,清风徐来,松枝摇曳,散发着馨香。林荫下,舒软的腐殖质,铺着青绿矮小的牙格达秧,无边无际,结着一串串牙格达,称为“北国红豆”,它由唐朝王维“红豆生南国”的诗句演化而来。林地间,用板方在原址上,按原来榫卯穿带,围成长宽350米的围栏,围栏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荒冢,便是伎女的墓群。没有墓碑标记,更不知姓名。“洼坑下面是墓穴”,因此人们都选择高处行走,踩成了弯曲的小径。在墓地的东北角有两个棺木被撬开,两个棺木间隔两米左右,几乎一个标准,大约宽40厘米、长180厘米,像只窄小的木箱,散乱地堆放着伎女纤细的白骨。棺木板是很普通的薄板,已经腐朽,被随意散扔在周围。伎女墓被盗仅有两处,可见盗墓者一无所获。如果伎女满身饰物,金银随葬,盗墓者收获丰厚,可能这里的墓地早已被翻个底朝天,洗劫一空了。所以历经百余年,仍能保持原形。

19世纪80年代随着淘金热的浪潮,众多国内外伎女涌入胭脂沟。1888年李金镛来胭脂沟开办金矿,从上海、杭州等江南各地招请了一大批伎女。当时伎院大约30多家,很具规模,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伎女。众多伎女每天卸妆后,洗浴的水流入金沟河,水面上漂浮一层胭脂,香飘数里之外。这也是“胭脂沟”得名的又一传说。她们被万名矿工众星捧月,百般呵护。在漠矿官员中,经常出入青楼,也是一种时尚,有人甚至纳伎为妾。翻译韦肇康出资纳一名叫阿育桑的日伎为妾。胭脂沟的伎女为漠河严寒奇荒,带来了一丝温柔的0,她们中间也有不少人病死这里,深得李金镛同情,划了一块墓地,安葬远离亲人故土的胭脂女。也有非正常死亡的。两名沙俄商人到“百花楼”,与矿工刘闯等人争风吃醋厮打起来,楼内众多女子劝解,结果被俄商飞起的木棍击死两人。总办察明原因后,严惩了俄商,当即决定为两名伎女举行隆重的葬礼,各院伎女倾楼而出为其姐妹送行,矿工们也几乎停工来助势送葬。

任世人品评、褒贬的特殊的-,陪伴着矿工们经历了胭脂沟的兴衰,她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尸骨被掩埋在林海深山之中。虽然没有香火,没有墓志铭,却吸引了众多探寻者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董元代古墓群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南董元代古墓群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董元代古墓群位于藁城市南董村,距离藁城北偏西12.5公里,是南董镇政府所在地。南董元代古墓群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董元代古墓群在南董村东侧,是元朝开国元勋董俊、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墓地,其后裔大多也葬于此。董氏于元代为卿,父子并列于朝,其墓地地势高阔,占地981亩,分前后两墓区。前墓区为董文炳父子墓区,为元代古墓群,有御赐神道碑九通,每行神道设有阙门、高大牌坊、石像等,均系汉白玉精雕而成,石翁仲雕刻高2.5米。后墓区是董氏后人坟地,董氏历代均有人在朝为官,各朝皇帝均有追谥,整个墓地是碑刻成林,古柏参天,气势非常壮观,历代都有董氏看坟人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千年北宋古墓群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北宋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广宗县历史悠久,早在商纣王时期就曾修建了大型帝王苑林及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遗址有2处、县级的有14处。

据《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县境内古河道历史上变迁极为频繁,县境为古黄河、漳河、洚水的滚动区,今日北宋古墓群的重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该古墓北侧不远处为已挖掘成5米高的土质断层,从断层上观察,约有7层洪水淤泥积淀的结构,这足以证实了广宗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从新生代开始下沉,属华北平原沉降带区域。

据专家介绍,北宋古墓群得以保存,主要因为此文物地处在一个原高于地面近2米的沙土岗内,距地面有六七米深,在文物挖掘地笔者还发现该墓群东侧2米处仍遗留着6行整齐布局的古树桩,并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砖室墓穴,这里以前可能是较大规模的墓群,这些遗迹东西占地约70米、南北约60米,数量不少但保存完整的却有两座主墓室,这些墓室的青灰砖,大而薄,墓室为干砌砖结构,但近几百年来可能多次受到洪水泥沙淤冲,已将墓室的各个角落、空隙处填满泥沙。该文物由于年代久远且墓室坍塌严重,已无从找到墓志砖,但墓室内壁上仍雕刻着古人用的熨斗图、剪刀图等砖雕品,另外还有砖磨的木柴、内涂白灰外涂红颜料的宅门、砖磨桌椅及造型精美的院门砖等物件。从墓室内构造上看这完全是依照墓室主人生前住宅布局而仿造的,这也无处不体现了古人们视死如视生的思想愿望。

在《广宗县志》上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是: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的复泛地带。历史上洪涝灾害经常出现,旱灾更为频繁,这也是当年这一文物被掩埋地下的主要原因。

地址:广宗县广宗镇李家庄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两城古墓群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两城古墓群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古墓群位于微山县两城镇两城村北,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

1985年4月17日,两城古墓群被公布为济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镇:两城镇位于南四湖之一的独山湖畔,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1万亩,耕地4.3万亩。辖48个行政村、7.5万人。两城因战国时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历史绵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境内出土的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南薄村西北堂台遗址、战国时代的姬家林遗址、汉墓群及汉画像石,证明自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生活。秦时在两城置橐县,汉初改为高平县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南朝古墓群

全文共 2332 字

+ 加入清单

南朝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朝古墓群

融安县地处桂中北部,面积2.90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地属山区。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山坡土岭。融安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为融州。秦未汉初、三国时代为潭中县地。唐、宋、元、明时期为融州。南北朝以前中原文化己传入县境,随着外地人的不断迁入和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交融,县境一直成为人民繁衍生息的乐土。

融安县发现及发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为主。于1979年至1997年间配合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区博物馆、地市文博部门先后在融安县大巷乡的安宁村、木樟村;大乐乡的红卫村、东圩村;浮石镇的泉头村等地发掘了十座南朝古墓。有土坑墓、砖室墓。结构有:短甬道的单室券顶墓;由前室、中室及后室组成的长方形砖室墓;竖穴土坑墓;多室券顶结构墓:呈“凸”字形砖室墓。出土器物非常丰富,有十二乳足瓷砚、滑石买地券、滑石俑、滑石杯、滑石猪、瓷碗、鸡首壶、陶罐等器物。其中滑石俑有的雕刻精美、线条细腻、面目清秀、衣纹自然;有的刀法粗简,线条流畅;有的肌肉丰满、神态端庄。滑石猪:形如现在的家猪,嘴微翘,四肢粗壮,有的个体扁长,形象逼真,制作精致。现馆藏文物中有36件国家二级文物和58件国家三级文物,当中,大部分是从南朝古墓中发掘而得,馆藏品位排列柳州市各县及来宾市各县之首位。在广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融安县地处广西北部,北面有一条长约10、宽为3公里的狭长谷地,融江自北向南穿流其间。融安县大巷乡安宁村即位于谷地的南端。1979年间,当地群众在黄家寨和木寨西面的土坡上,不断挖出红色古砖和各种滑石器。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区文物工作队前往调查,发现了许多露土的砖室墓,并征集了一批文物,证实了这是一处南朝时期的墓群。1980年至1982年区文物工作队分别清理发掘了六座南朝墓。将其编号为融安县M1、M2、M3、M4,M5、M6。

M1系长方形砖室墓。墓室长约8米、宽约2.2米,墓底至墓顶高2米。分甬道、墓室、供台三部分,券顶系楔形砖砌成,墓底铺地砖有两层,红、灰二色砖相间以“人”字形铺砌。砖长33厘米、宽14厘米、厚6厘米。砖的正面摸印一人,正面站立,身着长衣,双手拱于胸前柱一长柄。墓因早难被盗,墓内仅存一批立于背道和供台上的人像砖。

M2略呈“凸”字形砖室墓。亦有甬道、墓室、供台、纵剖面呈三级阶梯状。墓长6.3米,宽2米,高2米,亦为券顶墓。墓壁由双层红砖以三组三顺一丁、一组四顺砌成,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甬道近墓室的门栏上方,两边各设一个小龛。墓底铺红砖两层,上层作“人”字形。下层一横一竖铺砌。出土器物有:瓷碗、滑石杯、瓷砚、滑石砚、滑石男女俑、滑石猪、滑石买地券,地券长18.7厘米、宽12.7厘米、厚2.2厘米。券文如下:太岁已亥十二月四日齐熙郡潭中县都乡治下里潭华薄命设归蒿里今买宅在本郡骑店里纵广五亩立冢一立自葬雇钱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或之内生根之物尽属死人即日毕了时任李定度张坚固以钱半百分券为明如律。

M4长方形砖室墓,由前室、中室及后室三个部分组成。墓顶己塌落。从墓室内堆积的楔形残砖看,应为券顶。墓长7.60厘米、宽1.82-2.46米。四壁系用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5.2厘米的红色双层错缝迭砌,前室的前壁外侧附设一道横向单砖。前室的前壁内侧及前、中、后三室之间的两壁中,各设砌一砖柱。用以加固墓壁。后室的后壁内侧中间部分,亦附设一砖柱,用以支抵墓壁重力向内倾压。砖柱的砌法均为一顺一丁。墓室纵剖面呈三级阶梯状。墓壁均用红色双砖错缝迭砌。墓底亦用两层红砖平铺成人字形。出土器物有滑石桶、盘,滑石猪、铜镜。

M5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5.2米、宽2米。墓坑四壁平直,西壁部分被破坏,沿墓壁四周有一层厚约32厘米的木炭,坑内亦堆积大量炭块。坑内木炭层亦依稀可见,并呈现自北向南倾斜迹象。墓坑底部有三条横向的沟槽,其长度与墓坑宽度相等,沟宽10厘米、深15厘米。沟内填土均为纯净的沉积细沙土。可能是排水沟,它可将渗透到墓内的水积蓄于沟内,从而起到保护棺体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广西乃至邻近地区的墓葬里尚较小,其具体用途还不太清楚。出土器物有青瓷器、滑石器、陶器铜镜、金器等22件。

M6长方形砖室墓,单室。长3.90米、宽1.20米,有短甬道,平面呈“凸”字形。墓顶已塌,从墓内堆积有许多楔形砖看,应为券顶墓。四壁残高l.30米。南北两壁用单砖错缝迭砌,砌法为三顺一丁。后壁为平、侧交砌,内侧增砌一道砖,其砖均侧立,中间突出形成一柱。墓底用单层砖平铺成人字形。墓壁及铺底的砖形制相同,均为素面。在墓室北端底发现二件四耳罐。

融安县城东乡红卫村牛爬塘南朝墓群,虽然没有清理发掘过墓葬,但从群众在平常生产劳动中所挖掘得到的出土器物及器型来看,与安宁南朝古墓群出土的器物器型完全一样,故确定此处为南朝古墓群。

融安县浮石镇九龙南朝古墓于1997年清理发掘,为长方形砖室墓,由前室、中室及后室三个部分组成。长6.34米、宽2.68、4.23米。墓室结构与上述M4号墓相同。不同处是该墓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墓砖、出土的两块有铭滑石牌正面刻有道教符录外,两块有铭滑石牌背面分别刻有“正南方”“西南方”字样。由于以往清理发掘的南朝古墓后都是全部回填,这样很少有人目睹过南朝墓的结构及其悠久历史韵味,人民群众却无法领略到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风土人情及其丧葬习俗,更无法观赏到那独到墓室砌筑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花纹墓砖。鉴于这些原因以及九龙南朝墓固有的浓厚地方特色和独具南方特色的墓室结构,墓址的基本完整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经区博物馆、市博物馆专家的建议决定:在原发掘遗址建设一个南朝墓文物阵列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吴平古墓群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吴平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平古墓群位于中洲乡门楼里(即吴平古城)1000米处的九子科山,东距蒙河500米。现有古墓约102座,残存封土堆高1-7米,直径5-20米。分战国、西汉、东汉3个时代,墓地东北面为战国、西汉墓葬,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地南侧为东汉墓葬。墓地占地4.5平方公里,是一处从东汉中平二年建汉县,至三国改为吴平县,直到隋开皇十一年撤吴平县为止,405年间原县城官吏和城区贵族的公共墓地。1976年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录和考古调查资料相一致。1976年和1080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洲乡:中洲乡位于樟树市的西南部,北与本市义成接壤,南和新余市罗坊镇交界,东与黄土山岗铁路林场相邻,西与新余市北岗镇相连。铁义公路、中北公路、村级公路纵横交错,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地势以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面积21105亩,其中水田20040亩,旱地1065亩,有林地面积8790亩,水面2895亩,人口1.7万。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枣园村古墓群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枣园村古墓群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枣园村古墓群

枣园村古墓群(第三批省保)

时代:西周—汉

地址:位于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东北部

古墓群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50米,1959年6月发掘汉代砖室墓一座,为规模较小的半圆弧形券顶砖室墓,墓保存完整,出土部分随葬器物。主墓室内出土有绿釉陶壶、绿釉陶仓,内有腐朽谷物。还清理出铁刀、大泉五十铜币。耳室内出土有灰陶罐,及铜质车马饰件和羊骨架等。

1986年又发现西周车马坑两个,出土有銮铃、当卢、铜戈等28件铜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察吾呼沟古墓群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察吾呼沟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疆最大的古墓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和静县城以西约40公里,坐落在天山山脉山前冲积扇,古河-地上。距库尔勒市80公里。根据出土文物,经c14测定法,距今2500~3000年间,为西周至春秋时期。从上千件出土文物中来看,琉陶灌制作工艺令考古专家们惊叹,更令人惊叹的是,墓0土的一枚铜镜背面的团纹龙饰耐人寻味。团纹龙饰龙身头尾分明,通体无麟、无翅无足,身体卷曲,是我国早期龙的形象,是新疆出土文物中所见最早的龙纹标本,被称之为新疆第一龙。察吾呼沟古墓群的发现,被考古专家称之察吾呼沟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莫格德哇古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位于玛多县花石峡境内,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对象。长期以来,由于无专门管护人员,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受到盗墓者疯狂挖掘,古墓遭受到严重破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就像一幅忧伤而风情万种的画卷镶嵌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默默地注视着草原的万千变化,倾诉着它对世人的寄托,显得是那么的沧桑和无奈。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是玛多县旅游业名胜景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家山古墓群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江川县龙街镇温泉村李家山,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的墓葬。

李家山地貌为隆起的丘陵,面积2.5平方公里,古墓葬主要分布在山顶和西坡。墓葬为竖穴土坑墓,长度在4~6米的大墓14座。墓地出土了3000多件(套)各种随葬物品,包括兵器、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特别是出土的牛虎铜案以及铜编钟尤其珍贵,此外还有铜扣饰、铜贮贝器和数量相当多的金银器、玉器和珠贝器等等。大量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国的重要贵族墓地,为研究古滇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及与汉王朝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山明代吕氏古墓葬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明代吕氏古墓葬为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明代吕氏古墓葬位于同安区新民镇凤南农场南山社,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明。

保护范围:以墓葬为中心,各个墓葬四周向外延伸30米。。

新民镇:新民镇位于同安城郊西南侧,北邻祥平,南临集美,东边西柯,西接莲花、凤南。镇域面积51.2平方公里,下辖乌涂、梧侣、后宅、四口圳、湖安、禾山、西塘7个社区及柑岭、湖甘、溪林、洋厝埔、西山、蔡宅6个行政村。人口30939人,外来人口近4万人。已建立40个党(总)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23个,共有党员999人。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福厦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堡古墓群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五堡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五堡古墓群位于哈密市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五堡乡村西北侧,距哈密市区约75公里的白洋河流域,是现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地方,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座落在一临水的土丘上。1986年,自治区考古工作队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该墓葬进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墓葬29座。初步探明其形制为竖穴土坑,土坯墓,葬式为单人侧身屈肢一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皮、茂、铜、陶、木、石等制品。经有关专家考证及仪器测定表明,属距今约2900~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金古并用时期的古墓葬。

在诸多出土器物中,最著名的是3具干尸,干尸出土时其衣饰、肤肉基本完好无损,其中有一具干尸身着光面羊皮大衣,头戴红绿色格子的毛织物,脚蹬素色皮靴,其大衣外又拉腰系着一块浅灰色磨刀石和一只装有青铜小刀、小锥子的素色皮袋,除了鼻梁等处稍有朽蚀外,全身其他部位如毛发、皮肉、指甲等处均完好无损,这一奇迹当时曾轰动了国内外考古界。

据墓群的面积及出土情况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此地便有较大的村落和人群集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煎茶宋代古墓群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煎茶宋代古墓群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煎茶宋代古墓群

俗称“草寇坟”或“苗王坟”,位于煎茶镇新场村大院子,为南宋时期石砌古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墓分四处葬于相距约20余米的两个山堡上,墓室形状基本相同,均为石方结构单室墓,高约4米,长4.4米,宽2.07米。上封约1米厚的红砂土质,外层与地平。一号墓室于解放前被盗掘。

墓室内底部有石池腰坑,坑上置石棺床,后壁有供台,顶端藻井中央有太极图浮雕。

二号墓右壁刻“加官”、“进禄”四字;左壁刻“宝玉”、“满堂”四字。三号墓两壁刻“东海”、“南山”四字。

龙盘村:龙盘村基本情况龙盘村位于煎茶镇东面3公里处,326国道,550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东与和平、大路村相邻,南连煎茶镇社区、李子村,西连高竹村相隔,北连新场村,全村辖20个村民组,总户数876户,人口3478人,总耕地面积2473亩,其中田2060亩,土413亩。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有党支部1个,党员35人,男30人,女5人。村里有投资12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岭山古墓群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八岭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及明代墓群。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南与长江相望,北与纪山为邻。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15′02″~112�15′07″,北纬30�33′74″~30�33′82″。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是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

八岭山古称“龙山”,又名八宝山。自然风景优美,“八岭松云”为旧时江陵八景之一。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藩十一王墓俱在此。八岭山古墓群东自八岭山镇新湾村和马山镇安碑村,西至八岭山镇杨场村,镇园林场、铜铃村。经调查,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400余座和众多无封土的墓葬。这些冢墓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亦有明代的砖室墓。在古墓群范围内还分布多处早期古文化遗址。

有封土的东周墓葬主要有:

平头冢,封土高约17米,周长约260米。北有一陪冢,封土高约7米,周长约70米。两冢相距10余米。

冯家冢,封土高16米,周长300米。陪冢成列。

换帽冢,“相传因蜀将关羽曾在此换帽而得名。”封土高约15米,周长约200米。

仙女庙冢,封土高约10米,周长约150米。

落帽台,“史载东晋桓温之参军孟嘉于此登高酒酣,风吹帽落作文尤绝故名。”封土高约9米,周长约140米,台顶平面约70平方米。

明辽简王墓,封土底径约60米,残高4.5米。为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之墓。朱植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封卫王,二十五年(1392)封辽王,就藩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建文年间移藩荆州。永乐二十二(1424)薨,谥曰简。次年葬于此。1987年发掘,砖砌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出土铜器有锁、带盖锅、盘、瓢、提梁炉及器盖等;锡器有圜底钵、盘、壶、鼎、杯、勺、筷子等;漆木器有碗、盘、车、马、龟、木俑等;其它有金钉、银币、铁锁、陶缸等。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岭山镇:八岭山镇地处湖北省荆州市西郊约10公里,位于古城荆州、古纪南和古万城三大古城之间。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4万亩,丘陵岗地1.8万亩,辖18个村3个场和1个居委会,人口3.5万人。境内交通便利,荆州至辽王墓硬化公路直通仝镇,南部紧连318国道,东部与207国道相邻,省宜黄高速公路横穿辖区,并留有八岭山出入口。电讯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延伸到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治县县城东南方向,与县城直线距离为22.5km

。加林塔然古墓葬共有六处,300座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在长期侵蚀作用影响下,一些石棺墓的顶部已被剥蚀掉,用来砌石棺的石板己露出地表,石板为厚5-10cm

的页岩,围成方形、圆形或六边形等形状。其中有一方形墓,大小为3.2m

x

2

.2m

,内有一方形小墓,大小为0.85m

x

0.82m

,上方紧靠着它的是一近人头形的圆弧,直径约为1.8m

。据考证,加林塔然石棺古墓为公元前7-5

世纪赛种人的遗迹或为6-8世纪突厥人的遗迹,该墓群的年代大约在2500年前。加林塔然石棺石堆墓群具有较高的考占价值,是研究

草原文化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