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红军简介(优秀20篇)

浏览

6606

文章

469

篇1:大南山红军革命标语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红军革命标语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民国潮阳大南山红军革命标语位于潮阳、普宁、惠来三县之间的大南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由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在此成立,同时成立了潮(阳)普(宁)惠(来)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热火朝天。当年东江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翁千等人,在大南山交通要道和革命活动场所的摩崖大石上镌刻了数十条革命标语,大震革命威风。据1963年调查,大南山从盐岭、汤坑至雷岭径数十里,在35块天然石头种刻下革命标语57条、461字,其中大部分在潮阳境内,由24石、37条,在普宁境内由10条,其余10条在惠来境内,楷书阴刻,字径大小不一,一般约50厘米左右。这些标语,经历数十年风雨,至今仍历历在目。

翁千(1879~1933年)潮阳成田镇后坪村人。打石工人。1930年他带领一家三代18人上大南山参加革命,后有三个儿子、一个堂弟和一个堂侄为革命牺牲。1930年至1932年间他带领助手们冒着风雨,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在大南山的摩崖大石上刻下几十条革命标语。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潮阳大南山红军石刻标语

巩固苏维埃政权

扩大苏维埃区域

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实行建设工作

男女平权婚姻自主

工农兵团结起来

实行土地改革

反对军阀混战

武装暴-动胜利万岁

拥护中国共产党

普宁大南山红军石刻标语位于普宁市下架镇碗仔村盐岭径。从望岭和碗仔村鲈鳗洞桥头起,沿盐岭径至普宁、惠来交界分水岭的盐岭止,约5公里,共10条。标语刻于路旁的天然大石。是翁千于1930年至1932年凿刻的。字径大小不一,一般在50公分左右。

内容是:

苏维埃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投红军

(字径约35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鲈鳗洞桥头)

白军士兵投红军参加土地革命分土地

(字径约35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松树仔)

红军绝对不杀白军士兵!

(字径约5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打倒国民党!

(字径约6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增加工资

(字径约35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反对世界大战!

(字径约6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建立赤色工会!

(字径约5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青年参加政权!

(字径约5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字径约1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苏维埃不杀白军士兵!

(字径约50公分,在下架山镇碗仔村下溪寮)

惠来大南山红军石刻标语惠来县境内共10条,位于离惠城12公里的盐岭山架上。是1930年间,彭湃领导潮惠苏维埃时由打石工人翁千刻的。为楷书阴刻,字径约40×40厘米。

内容是:

准备夺取全广东政权!

实行全国总暴-动!

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兵士实行革命兵变!

婚姻自由!男女平权!

武装拥护苏联!

列宁主义万岁!

肃清机会主义取消派!

工农兵一家人!

打倒黄色工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水沟坪中央红军医院旧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中央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水沟坪村。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此后,西北军委决定恢复创办红军医院。同年12月,由军委卫生部领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在瓦窑堡城外水沟坪村动员一李姓大户,腾出了居住的15孔窑洞,建立了瓦窑堡中央红军医院。医院的迅速创办,及时地治愈了一大批在长征中伤病的红军和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役中负伤的伤病员。

1936年6月21日,中央红军医院随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迁至保安县(今志丹县)。

中央红军医院旧址坐东向西,窑洞“一”字形布局,共有1排15孔旧砖窑。左起3孔窑洞窑面贴了瓷砖。窑洞均进深8米,宽3米,高4米,整个院落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山红军烈士墓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红军烈士墓为顺昌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龙山红军烈士墓位于顺昌县双溪街道城东村,时代为现代。

龙山红军烈士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村:一、位置 城东村位于县城中心,村部位于中山中路73号城东大厦四楼,东与井垄村、余坊村、洋口镇的上凤村接壤,南与余墩村、水南村相交,西与城西村为界,北与城西村、下沙村毗邻,中与城区的北门、东门、城南、棋盘、中解、建光、和勤居委会相依。富屯溪从城中流过,海拔129米。 二、由来 城东村是1974年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凤凰山红军总参谋部旧址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凤凰山红军总参谋部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革命旧址内。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红军总参谋部移驻这里。总参谋部下设4个局:作战局、情报局、通信局、管理局。1938年11月20日,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红军总参谋部移驻王家坪。院内坐西向东的3孔石窑洞,是总参谋部办公室。刘伯承、滕代远、萧劲光、彭德怀等曾先后在此居住。左侧的一排平房是作战研究室,西北角的平房是中共中央机要科办公室。

该旧址是凤凰山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1961年3月4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14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山街道: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念红军长征油画图片精美好看唯美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下面小编分享了红军长征油画图片,希望你喜欢。

长征诗歌:

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长征油画图片(6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界石红军长征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由红军楼和张家大院2部分构成。红军楼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四开间,面阔13.5米,进深12米;张家大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占地面积880平方米,由门前铺面、前院东西厢房和后院三部分组成。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时曾在此驻扎;1936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一部在陈赓率领下进占界石铺,并在此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的重要见证。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红色通道旗杆底座中心为基点,向东北延伸98米至纪念馆东北墙角,向西北延伸84米至纪念馆西北墙角,向西南延伸76米至纪念馆西南角,向东南延伸100米至纪念馆东南角。

继红村:继红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军碑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碑林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四方面军为了打败敌人的“川陕会剿”计划,并向川西和甘南扩大革0据地创造有利条件,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使两支主力红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接照党中央和军委电示,于1935年3月28日发起了强渡嘉陵江的攻势,歼敌10000余人,攻占了北迄青川平武,南至梓潼、彰明的广大地区。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九)平武县城获得解放。15日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继后建起了平武、平南两个县苏,一个区苏,19个乡苏,97个村苏维埃政府,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支援红军的宣传工作。红军播下了革命火种,工农群众自觉起来参军参战,队伍不断壮大。当年平武参加红军长征的共有1156人,其中:县、乡、村苏委员以上的65人,游击队员242人,少先队员99人,儿童团员63人,妇女队员10人,直接参加的438人,参加支前长征运输的239人。此外,参加红军所属各种组织而未长征的还有1093人。平武参加红军的人员绝大部分在长征中牺牲了,走完长征的仅有39人,其中告老离休的有6人,还乡病故的有3人。他们的英名永留平武史册。

红军在平武历时56天,于6月5日全部撤离向西进发。走后伪政头目卷土重来,对我留守地方工作的红军、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员大肆进行-。全县被还乡团杀害的红军、苏干和游击队员达527人。其中:有苏维埃主席62人,土地委员19人,笔书11人,妇女、内务、经济委员103人,游击队长16人,队员141人,留守地方工作的红军76人,干部家属及亲友99人。

-还乡团杀害红军、苏干和革命群众的罪行罄竹难书。

革命者英勇就义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永垂千古。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已为3名红军将士嵌立了个人纪念碑;为353名红军将士和红军烈士嵌刻了红军英名纪念碑,永作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漳沅红军标语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漳沅红军标语为休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漳沅红军标语位于休宁县鹤城乡漳沅村,时代为1935年。

漳沅红军标语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城乡:休宁县辖乡。1952年设鹤棣乡,1958年改鹤城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并入流口镇,1994年自流口镇析出复置鹤城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6.7公里。面积130.8平方公里,人口0.8万。渔(亭)冯(村)公路过境。辖渔塘、棣甸、梅溪、鄣田、田畲、冯村、四门、左龙、右龙9个村委会。农业以林业、茶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杂粮为主。有木材加工、制茶、砖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南岔渡口。

南岔渡口在桑植城北7.5公里的南岔南面,是澧水河上摆渡的码头。渡口地据澧水要津,是解放前上通川鄂、下达津澧的要道。

1929年6月上旬,趁桑鹤联防“剿匪”指挥陈策勋与-军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倾轧之机,贺指挥红四军再次攻占桑植县城,组成0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农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建成乡村红色政权,开展打土豪、救济贫苦群众等活动,扩大红军,使红军发展到近两千人。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反动派十分震惊。陈策勋向上司急呼:“地方糜乱,-含怵,是为心痛。”于是湖南军阀何键、鲁涤平急令湘西独立第十九师师长陈渠珍派兵向桑植“围剿”。

7月1日,驻防永顺的向子云旅派警备军步三团副团长周寒之率2000余人,从南岔兵分三路向桑植县城逼进。贺龙早就探知敌人从南岔包抄桑植,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敌人渡河,迫敌背水作战。于是派人将澧水河上的船只故意留在南岔渡口的西岸,以诱敌过河,同时将红四军主力埋伏在离南岔流口东岸二三公里的几个山头上。周寒之一到南岔,红军即派部分兵力与其接触,佯装败退,引诱敌人东渡澧水。敌人刚登上东岸,红军伏兵四起,猛烈反击,将团长周寒之击毙,敌大部被歼,取得了南岔战役的胜利。南岔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的“围剿”,有利地促进了湘鄂边革0据地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军进长泰纪念亭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泰纪念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进长泰纪念亭位于长泰县武安镇武德园北侧。

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后进入长泰,国民党四十九师张贞所属叶文龙部的一个连闻风丧胆,向林墩方向逃窜而去,只留下戴大砖、李得茂两个便衣队共十多人出没长泰县城武安镇。国民党伪县长也携眷潜逃,住在县城附近的土豪劣绅相继逃匿他乡。广大群众受国民党“三光政策”、“共产共妻”等-宣传和-封建势力的造谣煽动,一时人心惶惶,商店时开时闭。24日凌晨,驻在浦南圩的4军13师37团(或38团)三连一百多个指战员奉令从浦南经浦泰公路进驻长泰。上午9时许,进抵县城北门,李得茂、戴大砖等落荒而逃。红军队伍穿越古街,直抵东门龙津江畔的泊岸凉亭和周围店铺走廊休息。军旗竖起系在护城河桥头的扶栏柱上,迎风飘扬。后队伍分驻东门、北门及城隍庙三个地方。24日下午,红军指战员书写标语,宣传发动,没收地霸不义之财。25日上午,红军在县城市场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工农团结起来闹革命,会后,还把没收财物分发给贫苦群众。25日下午,红军又派出几个战斗小组,分头拘留地主恶霸。溪东村几个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26日凌晨,红军奉命撤回漳州,由南门经京元南庄过渡到官山,再由坂头经五里亭回漳州。为纪念红军进驻长泰活动的3天,许多知情群众就把东门龙津江畔的泊岸凉亭称为红军亭,作为红军入泰见证,供人凭吊红军入泰佳话。

1999年旧城改造时,红军进长泰纪念亭原址整体提升保护,凉亭内增设石椅,增添了武安古城景色。

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武安镇:长泰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置武安镇,1958年建红星公社,1960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复置武安镇。位于龙津溪下游,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48万。鹰厦铁路、郊柏公路过境。辖十里、积山、欧山、鹤亭、溪东、宫山、珠坂、城关、京元、金里、珠浦11个村委会和城河、登科、中山、罗山4个居委会。主要企业有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南岗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广场的北方剧场门前,耸立着一青铜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塔高约18米,分为基座、底座、主塔、塔身、铜像五部分。铜像高3.5米,宽约2米,由前苏联红军水兵和陆军战士两个塑像组成。塔身正面和背面分别镶着铜铸的四面红旗和镰刀斧头麦穗的党徽。主塔呈锥台型,四面镶嵌铜质前苏联国徽,下方镶嵌铜铸的俄文碑文写着:“为了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自由和独立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宽厚的底座上部白色大理石板上中文碑文为:“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作战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

1997年11月11日,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之时,曾在苏军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敬上花圈,悼念俄国烈士。

2010年11月被列为哈尔滨市第四批历史一类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上寨红军医院旧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上寨红军医院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上寨红军医院旧址

红三军团后方医院旧址位于平富乡上寨村红旗自然村公路旁,该医院原称“上寨红军医院”,成立于1930年8月。1932年4月红三军团进驻此地,改称“红三军团后方医院”。内设办公室、会客室、诊疗室、药房、病房、厨房等。旧址系砖木结构,悬山顶,通面阔三间26.3m,进深三厅。月梁、屏风、门墩雕有花鸟、动物纹饰,木雕、石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3年4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县文广新局争取到国家文物局、财政部131.7万元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旧居进行了全面维修。竖年,县博物馆对其进行了陈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上犹县委员会宣传部

上寨村:上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宜章县境内,是1934年11月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线时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包括指挥部旧址(邝氏宗祠清白堂、元公祠),毛泽东居住旧址(文昌阁),周恩来、刘伯承居住旧址,红军银行兑换所旧址,白沙河渡口战斗遗址,红军伤员养伤旧址,红军扩红遗址(粤汉铁路遗址—宜章白石渡段)等八处文物遗址。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省瑞金等地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1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率部进驻宜章,指挥夺取了国民党粤汉铁路防线重镇白石渡,并在白石渡广泛开展建党建政和扩红工作,执行党的工商政策。宜章县城和白石渡的夺取,是中央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线的重要标志。11月7日至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共8.6万余人历时12天,顺利通过宜章继续西进,迈开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树立了红军继续前进的强有力的信心。

2019年10月7日,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线指挥部旧址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西升洼南坡脚下,占地面积20000m2。2002年7月被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市委命名为“武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二批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一、红军西路军在古浪征战情况

1936年11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一、三纵队(红三十军、红五军)由一条山出发经古浪县的新堡子、壕沟、马家磨沟、裴家营镇抵大靖,直奔土门,攻占土门后驻扎土门7天,休整部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主张,与凉州马步青谈判达成协议,借道西进,过武威向永昌挺进。红军西路军第二纵队(红九军)从景泰打拉水出发,经我县甘沟、乱泉子,在干柴洼(今干城)、横梁战役后,沿黄羊川逼进古浪,在古浪县城与敌浴血奋战4昼夜,毙敌2000余人,干柴洼、横梁山狙击战和古浪战役三战,九军伤亡2400多名,军参谋长陈佰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20多名壮烈牺牲。

二、烈士陵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缅怀革命英烈,告慰牺牲在古浪的红军西路军将士,1991年11月,古浪县委、县政府和原古浪驻军84674部队在烈士埋葬地修建了西路红军古浪烈士墓及简易陵园,占地15亩。经多年建设,现已目前87建成九军烈士墓1座、西路红军烈士纪念碑1个、纪念馆2座、双拥展览厅1座,并修建了烈士陵园大门、陵园小广场、停车场、烈士陵园专用车道、西路军缅怀广场等附属配套设施,烈士陵园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0%以上,成为当地驻军、学生、周边干部群众集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缅怀先烈、传承历史、弘扬西路军精神的重要场所。自2004年以来,共接待军队领导及各级干部共3260余人,接待当地群众、驻军和游客12.9万人(次)。

目前,县上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机遇,决定在现有烈士陵园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向国家和省市积极申报红色旅游经典项目,对烈士陵园及其周边战场遗址范围和邻近龙泉公园及周边地区统筹规划, 着手编制红色旅游文化景区规划,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该景区建设成为省内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吸引力较强的红色旅游文化景区,进而提升县域知名度,带动县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校村李岳亮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长校村李岳亮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长校村李岳亮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主村靠长校学校的小河旁。

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在长校一带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谢、黄石坑、长校和江坊等乡苏维埃政权。嗣后,红12军所部、由福建红19军改编的红34师等部红军亦曾先后在此活动。该建筑原为一邹姓老中医住宅,红军伤病员常于此处接受治疗,此处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医院。留存于此的标语,亦是在这时期所写,标语位于旧宅正厅左侧墙面、左侧横屋墙面及下厅左厢房外墙。共有5版10幅,分别为:A版2幅,内容是“扩大红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落款为“红军”;B版2幅,内容是“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C版3幅,内容是“打倒出卖中国的国民党!”“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D版2幅,内容是“粉碎敌人五次进攻!”“直接去与帝国主义作战!”落款为“红军□□(宣)”。E版较大内容为:□□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帮助红军!

李岳亮民宅为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三进式房屋,中间天井,两边厢房,右边横屋三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长校村:长校村地处长校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本镇黄石坑村,南连江坊、下谢、茜坑村,北临沙坪、黄坑村。耕地面积2890亩,山林面积24600亩。全村31个村民小组,2012年全村796户,人口3245人,全村除几户姓黄、邱外,其余均为李姓。李姓系宋之裕三年(1088年)由宁化县治平乡下坪村迁入长校。长校村古时认长安“长”,绕村而过的校溪为“校”而得名长校。民国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_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全文共 544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获得伟大的胜利,其中也有不少感人的小故事。那么,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分享4个红军长征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强渡大渡河

三位老红军讲爬雪山过草地

过草地战友遗体成为悲壮“路标”

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故事篇1: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长征故事篇2: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红军长征故事篇3:三位老红军讲爬雪山过草地

[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1918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红军长征故事篇4:过草地战友遗体成为悲壮“路标”

今天的若尔盖湿地看上去十分美丽,绚丽的鲜花争相盛开。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达古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马巴亚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1936年7月,当红2、6军团经过一个月的雪地行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1万多人的队伍减员了2000多人。

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山北坡的垭口上,一座红军烈士墓躺在积雪云雾之中。

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这座雪山之巅,直到16年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便有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红军墓。

生命无言。无言的生命为那次悲壮的行军,标上了精神的高度。

红军长征故事篇5: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东宁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东宁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原东宁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东宁镇转盘道中心处。原遗址GPS北纬44°03′29.5"{C}{C}东经{C}{C}131°07′09.7"海拔115米。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的2-3个月对日本发动进攻。1945年8月9日凌晨,苏军出兵东北,并进攻东宁对日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为纪念在东宁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1945年11月,苏联红军在东宁镇中南部建造一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座为六角菱形东侧有台阶,石头、水泥砌筑,高1.1米,占地11平方米。

碑体碑文处高1米,宽0.90米。碑体高8米,上宽0.70米,下宽0.80米。建筑面积81平方米,占地面积1735平方米。塔身正面刻有苏联碑文,意思是:为我们祖国的荣誉和胜利而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1945年8月9-20日。2000年东宁县建立东宁要塞,10月,按照全县总体规划要求,县政府决定:把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搬迁到东宁要塞西侧,搬迁后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保持原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碑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座落在赤水市城郊杉树坝,于1986年修建,是全国第一个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以其展现“四渡赤水”长征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是其它烈士陵园无可替代的。作为讴歌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展现长征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杨尚昆、聂荣臻、张震等党、政、军领导人相继为陵园题词。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于1990年4月被遵义地区行署命名为“遵义地区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5月被共青团贵州省委命名为“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8月被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2年9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确定为“教学教育基地”,2006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993年改扩建以来,从全国各地来凭吊红军烈士人数均达到百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红军四渡赤水精神的教育阵地作用。

1986年,首次在赤水市城郊选址,兴建了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将附近几处的烈士忠骨迁葬于园中,同时修建了陈列室展示有关文物。2010年为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发扬红军四渡赤水精神的需要,市政府投入750万元新建了6072.9平方米63个车位的停车场和619平方米的展陈馆,2014年拟投入5000万元修建10000平方米的四渡赤水红军烈士纪念广场,陵园保护面积达到70余亩。整个园陵由碑陵园、展陈馆、百竹园、古樟园四部分组成(有“四渡赤水”寓意)。在各园区之间,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修建了1条环形参观游览步道、6条各园区通道、4个仿古休息亭、2个休息长廊、2个公厕,以及遍布园区内的路灯、射灯共计218盏等基础设施,218盏灯全部接入城市路灯管理中心管理,有效预防了夜间破坏活动的发生。在陵园停车场底部,建有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管理所办公楼,为两层砖混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整个陵园的绿化面积达90%,到处古木参天,修竹茂密,松柏苍翠,环境幽静,景色优美,一派庄严肃穆,具有浓烈的缅怀氛围。

陵园于1990年设立了管理所,为赤水市民政局隶属的财政全额预算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系专门负责陵园管理、保护和服务工作的机构,有事业编制人员6人。其中,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讲解员2人,管理员2人。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列入预算的专项工作经费为10万元。坚持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每年在赤水政府网站民政局专页上定期公示各项工作情况和财务情况。赤水市民政局及其陵园管理所,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有关的规章制度共计26项,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各岗位工作责任制、全天候24小时值班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凭吊瞻仰祭扫制度等等。

长期以来,赤水市民政局和管理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在思想认识上筑牢“消防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刻也不松懈消防安全工作。制定了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安装了全园区全方位无死角可视监控系统,同时与110指挥中心并网运行,园区内24小时专人职守监控系统,有专人负责巡查各园区情况,随时随地发现可疑迹象,及时消除一切隐患;园区消防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备到位,相关人员均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自建园28年来,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服务工作方面:一是每年清明节和重大节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特殊专项活动团体开展大型公祭活动期间,局机关和管理所相关人员全员到位,在祭典议程安排、音像设备使用、祭拜用品规范、针对参观者的全程现场解说、安全卫生、交通保畅、车辆停放、茶水供应等环节,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二是针对日常祭拜群众的接待服务工作,赤水与四川省的三个县紧邻,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义非凡,环境优美,常有家庭、亲友自发结队前来祭拜、瞻仰,需要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赤水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革命老区,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赤水感受红色文化、观赏美妙风光,更是需要良好的接待与服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管理所全体工作人员均能做到接待规范、服务优良、体贴入微,具有充分的人性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建园以来,坚持不懈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及时增添了现代办公设施,制作了烈士资料软件,将所有烈士信息全部输入电脑,使在陵园内的每一个烈士信息记录完整。

长期以来,坚持对园区内的设施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破损部位,及时进行修复改造;定期对所有相关的碑体文字进行认真细致的重新描绘刷新;对破旧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更新;特别是今年年初,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开招投标,对建园早期修建、现已陈旧的陈列馆进行了大修,使之面貌一新,使得珍贵的实物史料和烈士遗物更好的保护。通过不断投入与建设,使纪念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烈士资料得到了有效保存,展示和教育作用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建园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赤水市党政领导和宣传、文化、党史、档案、民政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了专项普查和图文采访拍摄工作,按照学术和专业价值,进行科学整理,有效实施保管和保护;并将这工作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建立烈士资料库,多次举办专题摄影图片展览,印制《红军长征在赤水》、《四渡赤水放光辉》、《黔边1935》等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出版物。

陵园每年要开展大型活动10多次,在清明节和重大节日期间,赤水市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及相邻的四川省各界人士、中小学生,均开展大型烈士公祭活动;张海阳、邵华、李敏、毛新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红军的后代也将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作为他们追寻前辈足迹,继承前辈遗志的纪念地之一;从2005年至今10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先后三次组织在校学员共计1500余人,来到遵义、赤水开展现地教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1至10月,前来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祭拜、悼念的各界人士就达到了50万人次。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让红军四渡赤水精神诲育千秋万代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点位置

贵州省赤水习水县土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

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下谢乡苏维埃政权因之成立。此后,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亦曾在此有过一个时期的驻防。下谢是清流分田分地运动的模范乡,1975年该村还曾发现《下谢村贫农团分配土地榜》等文物。下谢谢氏祠堂留存的红军标语即为当时驻军所书,标语主要在外墙右侧和后侧、正面共5幅,正面为识字歌:“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读会写也会算,唱歌要唱识字歌,□□□(以下还有3句无法辨别)。”右侧2幅内容是“深入土地革命!”“庆祝分田胜利!”及“男女平等,自由结婚”落款为“红军420独立团(宣)”;后墙一幅为“红军七师独立团”所书写,内容是“消灭豪绅地主武装!”

谢氏祠堂为两进式的土木结构单层瓦房,中为天井,两边各有厢房一间,面积约160平方米。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长校镇:长校镇位于福建省清流县之南,地处闽西北交通要冲,东邻本县邓家、灵地,西与龙岩长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乡连城四堡,北毗本县里田。行政区域面积141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2821人,是清流县的农业大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集镇距清流县城46公里,距国家“四A”级旅游风景区连城冠豸山32公里,省道建文线穿越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攻克罗源纪念碑纪念墙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

纪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为花岗石体,南面刻碑文,顶为红旗造型,东面和西面上部有红旗、五星造型。高约25米,花岗岩石基座。纪念墙为花岗岩石主体,高3米,长10米。中间嵌8块长50厘米宽80厘米的青禄石浮雕。

纪念墙于2009年建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1934年8月14日红军解放罗源城的历史画-卷。文字共分成9个部分,分别是:前言、战前会议、侦探敌情、西门开战、突破南门、主攻北门、全城解放、威震敌营、影响巨大,还配有攻打罗源城战斗经-过要图。

文字记述的主要战斗经-过如下:

1934年8月上旬,以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同志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入闽。12日,先遣队进抵距离罗源城三四十里的凤坂周围乡村,总指挥部设在百丈村。当晚,军团--会见罗源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负责人,同意他们提出攻打罗源城要求并作出战斗部署。

8月13日下午,由参谋长粟裕主持在白塔村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当晚攻打罗源城。22时许,各队均到达预定位置。进攻西门的部队由赤卫队黄锦弟队长负责在西门宫一带展开,向大、小西门接近;进攻南门的部队在棋盘山以东展开;负责先期登城的1个连从城门左侧涉溪逼近城墙,用竹梯做好登城准备。地方游击队、赤卫队埋伏在东门外溪边土堤上。零时30分,西门首先打响,紧接着东门也打响,南门红军立即登城,冲进城楼,解决了敌人1个排,打开城门,红军即点燃火把,冲进城内。东西门见南门火起亦加紧攻城,守西门的敌人在红军内外夹击下垮掉了。继南门之后,东门、西门也都登城成功。这一仗共歼敌1000多名,缴获步马-、自动-轻重几百枝和大量弹药装备。次日,抓到国民党县长等--分子40多人,其中包括保安队的营、连、排长、看守所长、警备队长等,同时放出被关押在狱的革命同志和无辜群众40多人。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于1980年6月被罗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被罗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罗源县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陵园内的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于1999年6月被罗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中共罗源县委、罗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罗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墙于2010年8月被中共罗源县委、罗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罗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山镇:凤山镇地处罗源县城关,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9个农业村,总人口6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区位、信息、人才、市场等优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1995年基本实现小康。先后被省、市评为“福建省明星镇”、“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科技示范乡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福建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福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