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什么【最新20篇】

浏览

4378

文章

1000

篇1:陈矫是一个怎样的人?陈矫本有机会辅佐刘备最后却转投曹操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陈矫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也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矫早年到江东避乱,后来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不过据说陈矫本来有意辅佐刘备,还非常期待与刘备见上一面,结果见面后陈矫对刘备的态度略显失望,最后才转投曹操,刘备为什么会错失这样一位人才呢?陈矫在曹操时期拜丞相长史,等曹丕登基后,陈矫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曹睿继位后,陈矫又拜司徒,可见当时他在朝中已是一位不可获取的重要人物。

陈矫简介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东阳人。他曾经因为天下大乱躲避到江东地区,孙策和袁术都曾经想要拉拢他却分别被拒绝,最终陈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时广陵太守已经是陈登了,陈矫决定为陈登效命。陈登认为自己在许昌的风评不太好,就给陈矫安排去许昌搜罗一些对自己的评价。陈矫不辱使命,完成了工作。

不久之后,广陵城受到了孙权的进攻,在万分紧急之下,陈登正是派遣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矫找到曹操,为了请到这位大佬,陈矫开始分析利弊。陈矫表示,广陵虽小,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如果您能够救援,我们广陵郡就是您的藩郡,这样孙权就会束手无策,捎带手徐州也会更加稳定。局势鲜明后,您的声望能够威震四方,您的仁爱之心也会世人皆知,甚至那些还没有臣服您的势力,也会因此主动投靠。您救援广陵既可以发扬您的德行,也可以培养势力,这才是王者应该做的事情。

曹操听后非常佩服陈矫,还没提到救援,曹操就先邀请陈矫加入自己的势力。陈矫及时客气地打断了曹操这个念头,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救援之事。最终曹操派出增员,广陵城也保了下来。

事情过后,曹操征辟陈矫为司空掾属,后担任征南长史。在这期间,他曾称赞曹仁“将军真天人也”,这件事也让曹仁的知名度再升一阶。再后来陈矫担任彭城太守、乐陵太守等,直至魏郡西部都尉。话说根据汉朝法律,杀害耕牛是需要抵命的。当时又一个孩子的父亲病了,孩子最终杀了牛为父亲祈祷,此事发生后,有关部门认定应将孩子杀死。但陈矫指出,这个人是孝子。最终宽恕孩子的罪过。

后来陈矫在魏军太守的职位上,发现郡中的诉讼案件很多,囚犯甚至数以千计,过了几年囚犯数字仍然高高不下。陈矫认为国家必须在法律方面明确依据,才能妥善执法。现如今的实际行动中,有时会出现“宁可错抓,不能放过”的错误行为,这样人们也没有考虑到囚犯长时间被监禁带来的其他问题。陈矫接下来做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将魏郡中所有的罪状条文一一验证斟酌调整,很多案件上也做出了合理的裁判。

劝曹丕继位

曹操征讨汉中,带上了陈矫。等仗打完了,陈矫正在回魏郡的路上时,曹操去世了,陈矫于是赶紧来到了太子曹丕身边。在继承大位的紧急关头,群臣都显得过于拘谨,纷纷表示如果太子继位必须要先王诏命,这也让曹丕进退两难。

陈矫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表示,大王在外薨逝,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立刻节哀并继位,顺应万民的愿望。另外,曹操还有两个爱子在先王身边,如果此时发生变乱,则社稷就要危险了。

劝完曹丕,陈矫一天内就将所有礼节准备完毕。第二天王后下令,曹丕顺利继位,将此事画上了句号。曹丕因为此事对陈矫高度赞扬,称陈矫为“明略过人,一时之俊杰也。”

曹丕称帝后,陈矫被封为高陵亭侯并升任尚书令。曹叡时期,将陈矫的爵位上升至东乡侯,食邑六百户。陈矫还是一个耿直的人,有一次曹叡到他的办公地点想要查看一些文书。陈矫指出这些文书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不是陛下应该了解的事情。如果自己不称职,可以罢免我的职务,陛下早些回去吧。曹叡闻听,感到惭愧,就回宫了。后来,陈矫升为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元年,陈矫去世,谥号为贞侯。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陈矫原本姓刘,但过继给了自己的舅舅于是姓陈了,后来陈矫居然还和刘氏家族有联姻。此事徐宣知道后,满世界传播并对陈矫进行攻击。这事情闹到曹操这里后,曹操认为陈矫是一个人才,想要保全他。

于是曹操下令“建安五年之前的谤议之言,不要再讨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昪为什么被称为乞丐皇帝?李昪人物简介

全文共 1872 字

+ 加入清单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出生卑微,从小过着流浪的生活,他的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下落不明,此后李昪是被伯父带到濠州生活,因此他被称为乞丐皇帝。但李昪的养父徐温改变了他的一生,此后李昪改名徐知诰,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最终自立称帝,建立南唐。李昪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就发推出新政,南唐算是国泰民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李昪,一起来了解下吧。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年轻时曾经做过乞丐,因此被后世戏称为“乞丐皇帝”。其实,朱元璋绝非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早于他4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一位乞丐出身的开国皇帝。此人,便是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生于唐朝末年,徐州彭城人,自称是唐宪宗第四子李恪(建王)的后裔,父亲李荣仕宦情况不详,并在战乱中不知所终。李昪6岁时跟随伯父李球、母亲刘氏一起到濠州避难,不久因母亲病故、伯父死于战乱,成为一名孤儿。此后,李昪独自在濠州、泗州之间流浪,起初在濠州开元寺做小沙弥,后来则成为乞丐。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日后的南吴太祖杨行密(时为淮南节度使)进攻濠州时,偶然间发现了乞丐群中的李昪,因为惊叹于他的相貌英俊、气度不凡,满心欢喜之余,便将他收为养子。李昪聪明伶俐,自从成为杨行密的养子后,对义父孝顺备至,由此经常被杨行密夸赞。

随着李昪的得宠,杨行密的亲儿子们开始心生不满,联合起来排挤他。杨行密自知家中已无李昪的立足之地,便命心腹大将徐温把他收为养子,并改名为徐知诰(“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见《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徐知诰成为徐温的养子后,同样对义父孝顺备至,所以深得徐温的喜爱,而养母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对徐知诰同样照顾有加,帮助他在徐家站稳脚跟。杨行密薨逝后,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相继即位,因为性格懦弱无法控制局势,导致徐温逐渐掌控朝政,成为南吴实际上的“当家人”。

徐温早蓄不臣之心,为巩固权势、篡位称帝,一方面在朝中排除异己,另一方面则加快培养子侄辈。在这种情况下,徐温坐镇升州遥控朝政,长子徐知训留在京师广陵辅政,而养子徐知诰则历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等职务。跟飞扬跋扈的徐知训不同,徐知诰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由此声望日渐攀升。

徐温为防止徐知诰的势力增长太快,进而威胁到自己的权位,便在暗中对其进行压制,由此导致后者心生不满。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徐知训因凌辱国君杨隆演,并意图霸占大将朱瑾的美妾,结果被朱瑾设计杀死。消息传到润州后,徐知诰火速率军平叛,事后逼迫杨隆演任命他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由此夺得朝廷实权,与义父徐温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此后九年间,徐温把徐知诰视作心腹大患,使出浑身解数想扳倒他,并加速培养次子徐知询。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没等徐知询建立起足够的功绩和威望,徐温便撒手人寰。徐温死后,徐知诰在谋士徐玠的策划下,成功地将徐知询诱骗进京,并剥夺他的全部军权。至此,徐知诰掌控全部军政大权,成为南吴新的“当家人”。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温病死的当年,徐知诰正式掌控朝政,并在当年逼迫国王杨溥称帝。此后10年间,徐知诰在心腹谋士宋齐丘、徐玠等人的策划下,不停地打击、铲除忠于南吴的大臣,蚕食皇室仅存的威权,并威逼杨溥为他加官进爵,最终当上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封齐王,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

等到徐知诰彻底清除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后,便逼迫杨溥“禅位”给自己,建国号为齐,时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当年的小乞丐一飞冲天,成为开国皇帝,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此时,距杨行密发现并收留徐知诰,整整过去42年时间。两年后(939年),徐知诰恢复本姓李,改名为李昪,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篡位称帝后,尊杨溥为让皇帝,将其迁往润州丹阳宫幽禁,并在次年将他毒死。至于南吴其他皇族,虽然没有被李昪杀害,但却被集体迁往海陵永宁宫幽禁。南吴杨氏皇族被幽禁十余年时间,由于无法与外界进行通婚,很多青年男女因难以忍受生理需求的煎熬,最终竟置人伦于不顾,自相婚配起来,实在是荒唐(“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多哀怜之。”见《新五代史·吴世家第一》)。

李昪在位七年间,以保境安民、鼓励生产为要务,使得国内外局势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堪称一代明君。然而李昪晚年喜欢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常因小过责罚大臣,由此损害了他的名声。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因病驾崩于升元殿,终年56岁,太子李璟即位。13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南征,李璟因担心南吴皇族会乘机作乱,遂派人将他们全部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非被称为“黄金之乡”的原因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南非共和国(南非荷兰语:Republiek van Suid-Afrika,英语:Republic of South Africa)简称南非,是一个位于非洲南部的国家,有“彩虹之国”之誉。南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比勒陀利亚,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国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相当于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五国面积之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北面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虽然其世界矿产储存量、生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受混乱的治安和艾滋病问题的影响,其经济严重阻滞,所以仍是发展中国家。

南非

南非被称为黄金之乡”的原因

南非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拥有各种矿产资源,已开采的就有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金,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南面,有一个地方叫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和世界最大的产金中心,有“黄金之城”的美称,四周绵延240千米的地带内有几十个金矿。登上约翰内斯堡市50层高的卡尔顿中心顶楼,在参观走廊里,陈列着从金矿里开采出来的金矿石,张贴着介绍采金、提炼等过程的示意图及大幅彩色照片。电视屏幕上一遍一遍播放着从金矿开采、提炼到铸成金锭的全套录像。黄金与南非人民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南非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黄金之乡”。

“世界通道”好望角

南非西南部开普半岛的顶端,伸出一条长约4.8千米的石质岬角,这就是著名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好望角。好望角扼大西洋与印度洋汇合处的交通要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从这里通过因而有“世界通道”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和曹真是什么关系?两人有血缘关系么?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非常重用曹真,自己的特种部队虎豹骑首领就是曹真,可能有人还以为曹真是曹操的儿子,实际上并不是,那曹操和曹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根据百科上的资料曹真是曹操的族弟,具体是什么关系也没介绍。不过据说曹真是由曹操抚养长大,所以两人的感情也像是父子一样。对于曹操来说曹真的确是一位非常勇猛的武将,帮助自己立下无数功劳。

曹真是曹操什么关系,说起三国演义中的曹真,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曹真可以说是非常得到曹操的喜好与重用的,那么曹真和曹操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曹真是曹操什么关系,喜欢曹操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

曹真的父亲是个历史之迷,但曹真与曹操的关系却比父子更胜父子。

曹真的父亲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不变的是他与曹操是兄弟之交,情如手足。曹真父亲在战争中牺牲后,曹操就把曹真过继到自己宗族中,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曹丕等人一同生活。曹真年少便英勇善战、力大无比,深得曹操赏识。自小,曹操便对曹真疼爱有加,因此他们之间有着一份浓厚的父子之情。

将臣之礼

曹真有智有谋,聪慧过人。他长大后成为曹操麾下的一名勇士,位及大将军、大司马,为魏国的鼎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18年,刘备率领大军攻入汉中,曹操任命曹真为偏将军前往抵抗。曹真带领曹洪、曹休、张既等人一举击破刘军。曹操大悦,并在九月的亲征中,授予曹真中将军的职位。

曹操去世后,曹真仍然忠心于曹氏家族,为其魏国的历代帝皇卖命。曹真曾经为曹丕,镇守河西,南下击败吴国。曹丕驾崩之后,曹真与陈群、曹休、司马懿等人辅政。后来,还为明帝大挫诸葛。曹真在太和五年去世,魏明帝为追思曹真的功绩,还下诏书:“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

曹真是谁的儿子

曹真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军、大司马,他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深得曹操的赏识。他与曹操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他到底是谁的儿子呢?

根据史书《魏略》的记载,曹真原本姓秦,他的父亲其实是与曹操有兄弟之交的秦邵。秦邵早年与曹操关系非常好。在兴平末年,曹操与袁术在豫州交战,秦邵也跟随曹操部落出征。有一次,曹操带领部下出外侦查,不幸被袁术的士兵发现。曹操带领一干人马仓皇而逃,袁术部下穷追不舍。危急之际,随曹出征的秦邵为了掩护曹操,毅然把自己乔装成曹操的模样,策马迎战袁术军队。袁术的部下以为秦邵就是曹操本人,立刻集中兵力追赶厮杀。秦邵最终不敌袁术,染血于敌军剑下。曹操最终逃脱了袁术的追赶,也因为有秦邵的掩护而逃过了一劫。后来,曹操非常感激秦邵的救命之恩,便把秦邵的儿子秦真收养为自己的义子,还帮他更换了曹姓,归入曹氏的族谱中。而曹真得到曹操的赏识,也在魏国的强大之路上,为曹操立下不朽功绩。

而《三国志》的记载却截然不同。《三国志》中讲述,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族子,他的父亲名字叫曹邵,是曹操的亲信。在曹操最初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曹邵就在曹操的麾下为其招兵买马。后来曹邵在豫州的战乱中被黄琬杀害。曹邵临死时,一时放心不下而知曹真,便把儿子托付给曹操。曹操遵守诺言,收养了曹真,并苦心栽培他,让他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跨越千年历史的“太空版三国演义”——《银河英雄传说》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编辑建议

跨越千年历史的《三国演义》太空版是“空中历史小说”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里程碑

★它集社会理想、军事战术、战术、情节曲折于一体,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19届星云奖获奖作品

★全部10卷都收藏齐全,内容全部修改。

★先后改编成卡通、动画、游戏和舞台剧,但没有一部能超越原著的想象。

内容推荐

《银河英雄传》是一部以浩瀚银河为舞台的十卷巨制英雄史诗。1000多年后,人类完成了整个银河系的开拓性工作。然而,联邦政府被推翻了,数百万颗恒星被银河帝国遮住了。渴望自由的共和党人逃离了帝国,在一万光年之外建立了自由行星联盟。在两大力量中,沙飞自治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从那以后,银河系和宇宙一直处于三方对抗之中。

在繁星闪烁的广阔天空下,历史像银河一样流淌,无数英雄登上舞台。银河帝国的军神莱因哈特和自由行星联盟的“魔术师”杨威利在星海中举行了千载难逢的盛大决斗,上演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时刻。

作者简介

田中芳树

日本著名作家。生于1952年,毕业于大学文学院。从小,他就阅读中国经典,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涵盖科幻、历史、冒险、悬疑和许多其他领域。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银河英雄传》、《龙的创造传》、《阿斯兰之战》等。

目录

第一卷黎明

第二卷雄心

VOL.3

第4卷政策提案

风和云

VOL.6飞行

第七卷怒道

VOL.8

VOL.9

日落

媒体评论

我深深感激中国文化。我的作品在中国正式出版。如果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点奖励,我将非常荣幸。-田中芳树

★《银河英雄传》动画能够连续播放10多年没有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原创水平非常高。-石黑升,银河英雄传奇的动画导演

在评论尹莹时,不缺少两个主角,杨威利和莱因哈特。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几乎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在命运的指引下迎面相遇,互相争斗,互相残杀。-蔡骏

★作为一部宏伟的科幻巨作,《银河英雄传》对战争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思考,对战争进行了精彩的布局,对军事将领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南方都市报》

★《银河英雄传奇》以其宏大的视野、非凡的想象力和宏大的叙事技巧,展示了银河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无数惨烈的战争。-北京晚报

★《银河英雄传》是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他们一直是中国科幻迷最具破坏性的人物。《朱仙》的作者丁晓深受这部作品的影响。-北京新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分明的故事,很容易预测结局。只有经过多年的慢慢阅读,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它的美。-热情的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湖南为什么被称为三湘?三湘含义揭秘

全文共 2680 字

+ 加入清单

三湘是湖南的别称,不过这个称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恐怕现在去问湖南本地的年轻人,也不会有几个人知道。战国末期,秦国灭楚后,湖南境内基本就是洞庭郡、黔中郡和苍梧郡,这三个郡此后被称为三湘。不过历史上关于三湘的来历,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三湘和四水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三湘的来历说法还有哪些,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我们也知道湖南也被称为三湘或三湘四水,四水指的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四条河流: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三大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衡山山脉在湖南省形成三山分四水的格局。

如果按水系划分,湘江流域、资水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这四大流域再加上洞庭湖流域,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湖南省的范围。但是三湘指哪三湘这个问题却是个难题,有很多种说法,不要说外省的人,即使是湖南本省的人,相信很多人也搞不清到底以哪个为准。我们就坊间流传的几种说法做个简单的分析,希望能抽丝剥茧,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说三湘,首先绕不开“湘”字,不管是湖南简称湘,还是早在秦朝时在今长沙设湘县,其实都和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是脱不开关系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地名的命名上,很多以山川河流为标的进行命名,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等都有非常明显的标的物。虽然万事并非绝对,但这在我们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时,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种说法:漓湘、潇湘、蒸湘

这种说法是紧紧围绕湘江展开的,将湘江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字。《水经注》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注:今广西兴安县)阳海山(注:今阳朔山)”,在阳朔山的湘漓分派石碑处湘漓合流,称为漓湘;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与潇水合流之后的一段称为潇湘;在衡阳同蒸水合流之后称为蒸湘。

另外,“潇湘”一词在《山海经·中山径》中描述湘水时出现过,书中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朝初中期,也就是说至少在那时候已经有潇湘之说。到了唐代,潇湘已经被赋予地域的内涵,而不单单指湘水了,甚至“三湘”已经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出现,如李白的《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等等,可以看出在唐代“三湘”已经用作地名的代称了。

因此,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漓湘、潇湘、蒸湘合称“三湘”,更有历史内涵和文学美感,通俗点说就是更有文艺范。

但是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漓水与湘水是不同水系,漓水南流入珠江,属于珠江水系;湘江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两江之所以能连接起来,是因为秦朝远征岭南时人工修建的灵渠才实现合流。漓水在广西境内,并未流入湖南境内,而且这种说法只有湘江流域,并不能涵盖到湖南西北地区,用“漓湘、潇湘、蒸湘”代指湖南似乎不合适。

其实,如果从古代历史上湖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来看,长沙郡、长沙国、零陵郡、荆湖南路、等带着湖南标签的地方,不但包括湘江流域,而且还包括桂林以北地区。汉朝时零陵郡的郡治在广西全州,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历代行政区划的改变,桂林北的这些地区如今可能也是湖南省的。再说“三湘”说法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用现在的行政区划范围去套它,是不恰当的。

另外,古代湖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很多官员被贬到湖南时都很郁闷,只好写些诗词发发牢骚。看看湖南的地形,相比西边的连绵不绝的大山,东边的湘江流域情况则要好太多。古代人口压力不大,农业生产能力低,这些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才是古代湖南的核心所在(即使是现在,湖南最发达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用漓湘、潇湘、蒸湘合称“三湘”来代指湖南,即使只代表湘江流域,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硬要按现在的覆盖范围来看,湘江流域显然是不能涵盖整个湖南的。

第二种说法:潇湘、蒸湘、沅湘

这种说法认为,漓湘不能代表现在的湖南,所以在第一种说法的基础上,去掉漓湘,换上沅湘。之所以换上沅湘,是认为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影响力足够,而且沅江流经湘西地区,然后再拐头向东,能涵盖湖南更多的地区。

那么,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湘水是湘水,沅江是沅江,从地图上看好像它们之间除了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外,也没什么交集。沅湘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莫非是生搬硬造?其实不是,还真有沅湘一说,在古代一些作品里就出现过。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大人、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汨罗,创作的作品《怀沙》中有这样的句子:“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离骚》中也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沅江发源于贵州,在怀化洪江市托口镇和渠水汇流,自黔城镇以下称为沅江。东晋南朝时,长江水冲入长江以南的地区,形成方圆五百里洞庭湖,但是在战国时期洞庭湖是没有那么大的。沅江流至长沙和湘江交汇后称为沅江,然后注入长江。

因此,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即可以最大限度地涵盖湖南的地区,也能保持其历史属性和文化范儿。

第三种说法:湘东、湘西、湘南

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这么解释三湘:“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从《辞海》的解释来看,完全是从近代的角度进行解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涵盖整个湖南省。而且看起来这里的湘并不是指湘江,而是以湘(湖南)来定的方位,进行东、西、南的划分,达到涵盖整个湖南的最终目的。

这就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了,是先有三湘,然后用来代指湖南,还是先有湖南再分成三湘?这种解释只能说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是合理的,但是对想追根溯源的人来说,显然不会满足于这种解释。

而且还会有人提出异议,既然用方位来解释,东南西北中五个,为什么没有湘北、湘中?实际上,在湖南历史上有湘西、湘南、湘中之说,却没有“湘北”、“湘东”的说法。但“湘中”不是以方位来划分的,而是指相对发达的洞庭湖平原以及附近的丘陵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如长沙、岳阳、益阳等)古代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称为湘中。

第四种说法:湘阴、湘潭、湘乡

这种说法认为,湘阴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乡为下湘,合称为“三湘”。这种说法姑且先不论历史,在地图上找找这几个地名,湘阴隶属于岳阳市,湘乡隶属于湘潭市,相信不用说什么你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没什么意思的了。

除了这四种说法外,还有其他比较离奇的说法,如湘江、湘菜、湘军之类,虽然湘军在历史上也出过彩,湘菜辣得够味很好吃,但是硬拉上三个带“湘”字的放一起说是“三湘”,这种说法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舒伯特被称为什么 舒伯特有什么之称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舒伯特称为“歌曲之王”,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人们认为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因此,舒伯特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小夜曲》、《菩提树》等。

舒伯特的艺术成就

1、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还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

2、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白最受争议的《忆秦娥》,为何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起李白,人们对于他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滔滔不绝的,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非常重崇拜李白,李白也是收获了非常多的粉丝。而李白也有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就有他最受争议的作品,《忆秦娥》。忆秦娥在后世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李白这里,就是整首诗的思想,因为这个词牌名就是从李白这里来的。但是为什么这首作品是最受争议的作品,但同时也是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作品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忆秦娥》的作者问题概述

然而,这首词究竟是不是李白所作,却一直存在着争议。自从这首词问世以来,关于作者究竟是不是李白的讨论,几乎就没有断过。这首词虽归名于唐朝大诗人李白,但事情却开始于宋朝。

南宋淳祐年间,黄昇编集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选录了两首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皆署名李白,并说:“二词为百代词曲之袓。”

但毕竟唐和南宋不仅不一个朝代,中间还隔了一个北宋,李白的词没有在唐朝流传下来,却在宋朝突然被人翻出,且没有切实证据,因此,《忆秦娥》的作者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还有人提出《忆秦娥》应为温庭筠所做,或后人托名李白的作品。毕竟托名人以传诗文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实在是屡见不鲜。

历代学界大家为此不断寻找证据,或证明不是李白所做,或证明应为李白所做,如俞平伯就结合李白生平,认为此词与李白似无关联(俞平伯《今传李白词的真伪问题》),而李汉超则认为俞平伯所列证据并不能否认李白作此词的可能,并从艺术的想象性角度和李白的生平思想经历出发,认为李白确有作此词的动机和条件(李汉超《论李白》)。

但不管如何争论,直至如今,此事也依然没有定论,仍是一桩悬案,尚未有能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还是暂从李白作此词说。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的审美艺术成就

《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箫声咽》之所以为历代评论家所重视,自然不只是因为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关键在于这首词实在是写得好:不仅意脉连贯,一气呵成,还词境阔大,气象过人。

这首词表面上写得很零碎,似乎一会儿写箫声,一会儿写秦娥,一会儿又写霸凌,一会儿又忽然写节日游玩,最后竟然又突然加入历史沧桑,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这只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的缘故,殊不知此词妙处正在于似断实连,似碎实圆,似散漫实浑融。

首先,“箫声咽”,一个“咽”字,就将百般苦楚,凄然心境完整不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而这心境是谁的,为何会如此凄然呢?

词人在后一句就给了答案,“秦娥梦断秦楼月”,原来是秦楼里的秦娥梦断而醒,恰恰抬头,望见了楼外的月亮。

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一句的“咽”字和第二句的“断”字。

“咽”字使你想起了什么呢?周汝昌在《吟坛声苑的千古绝唱——析》此文中谈到这个字,立时举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并说:“四个‘如’字,既得‘咽’字之神,复传秦娥之心矣”。

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而“断”字,则有戛然而止,被迫中止,从中折断的感觉,“梦断”则是不正常的断,非普通的“梦醒”所能相比。“梦断”必然是梦中受了惊方才突然醒来,或是正是好梦,却不知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做梦者的忧心使得这好梦无端断掉了,一旦醒来,好梦难续。这就留了遗憾和凄然。

更令人难过的是,刚刚梦断,醒来还未回神,便听到凄凄箫声,如何让人平静!情绪层层起伏,词句回环发生作用,如此手法,实在是词中高手。

其次,再接着看后面几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就把前面的疑问一并解决了:秦娥为何梦断?作者为何写箫声如此呜咽?原来是秦娥因为情人不在,受离别相思之苦而悲伤。

于是不仅箫声听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梦也要“断”。而“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出一辙,都是以美好的“杨柳色”这样的乐景反衬离别的悲伤,以乐写哀,哀情更哀。

再次,来看“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方,唐朝时,太平公主曾在此地建造亭阁,这里地势高,站在此处,可以鸟瞰全城。长安士女们常在一些节日间来此游览赏玩。清秋节指的是重阳佳节。而咸阳则位于长安的西北,是汉唐时期向西北经商从军的必经之地。

了解了这些,再看这两句诗,即可得知,秦娥为离别而感伤,欲登高怀人,或是到热闹的地方开散心情,结果看着别人高兴愉快地过节,竟衬得自己更为孤寂,愁便更难消除了,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条件反射般的眺望咸阳古道,结果愈看愈加失望,我们都知道登临最容易触动相思离别或世事沧桑等情怀,秦娥这一登临,自然只能给自己留下更多愁绪。

陆永品在《百代词曲之祖—》中就点出这里正和辛弃疾的“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有异曲同工之妙。3、格调之高:“百代词曲之祖”和“开宋代词家格调”。

而最后,“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三句,一直是评论者最为重视的对象。王国维盛赞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的,也正是这八句。

首先“音尘绝”和上阙的“秦楼月”一样,都是对前句尾部的重复,给此词带来了音韵和意义上的回环往复和绵延不绝。

其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音尘绝”的衍生,是从一家之情扩大到了万世的悲哀,是人生短暂之痛的感慨,是对人世沧桑、世事易变的感叹,具有宏大的思考空间。

更有人从刘熙载对此词的“归趣难名”入手,结合词句和李白生平,提出李白此词,表面是写秦娥登高所见之凄凉景,其实是由此暗写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图景,尽显黍离之悲(李汉超《论李白》)。

正是由此,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才说:“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阙,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此词也才被评论者称为“开宋代词家格调”,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为何说“开宋代词家格调”呢?

这就要从词的发展来说了。词本为配乐演唱的歌词,最早的词集是《花间集》,风格绮媚,格调多不高,此传统一直延续,后来经由冯延巳、李煜等人发展,词的格调稍高,能承载家国之情,但北宋之初依然以男女之情为主,柳永的词就是代表。

直到苏轼,以诗为词,使得词的品格和地位大大提升,词才真正有了与诗并驾齐驱的资格。

而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以男女情写家国情,而气象阔大,承载量丰富,读之令人深赞格局之大,自然称得上“开宋代词家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身高 曹操身高相当于现在多高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史料对曹操身高没有详细记载,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的身高为七尺,汉代的一尺约为现在的0.23米,因此曹操的身高大约是1.61米。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的介绍

曹操,字孟德,其生卒年是155年~220年。曹操是东汉末年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精兵法,善诗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杀孔融和杨修是因为气量太小么?曹操难道真是小心眼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曾杀了犯言直谏的孔融,也曾杀了爱耍小聪明的杨修,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位阿瞒先生气量不大,甚至睚眦必报。这于曹操,是不大公平的。他生当礼崩乐坏的汉末,最初,他像一个求上进的贫寒青年一样,只是不想让别人目为凡愚,希望建立名誉,最终,却以拯救天下自任,要垂名于后。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胸襟开阔的时候更多。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对曹操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这就是第一块《曹娥碑》。这块碑早已散失,写得怎样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记述里去窥探了。东汉书法家蔡邕去访碑,时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这是中国最早的字谜,后人还专设一谜格称为曹娥格。关于这个谜语,还有一段曹操与杨修的佳话。曹操和杨修一起见到蔡邕谜语,杨修率先猜到,曹操说你先别讲,我还没想到。走了三十里,曹操说我知道了,你说下答案吧。杨修说出谜底,曹操感叹:“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从这件事,可见曹操并非嫉贤妒能之辈,至于后来之所以杀了杨修,是因为杨修的小聪明已经触碰了他的底线。

至于曹操杀了孔融,更是和这位孔门之后的好虚名而不切实际、好争胜而不切实用、好谏诤而混淆视听、好战争而志大才疏关系更大些。搅乱人心,过分好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所以该杀。

曹操的襟怀有多宽广,有意见流传既久的“烧信”事件可为一证。据《三国志》记载,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袁绍逃跑时,图书车仗等物来不及带走,都扔了,曹操的亲信在翻捡这些图书的时候,发现书里夹着一些书信,是曹操手下的人暗地里和袁绍私通而写的,于是就把这些信拿给曹操看,曹操翻看了一下,内容多是赞美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操投奔袁绍。亲信建议曹操把写信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曹操不但没有那么做,反而命令把这些信全部烧掉,亲信大为不解,曹操笑着说:“那时袁绍实力那么强大,我都无法自保,何况大家呢?”曹操把这些信烧掉以后,那些曾写信给袁绍的人大为感动,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地为曹操卖命。

曹操视野开阔,广纳贤才,不仅自己帐下的旧部个个成才,凡是有能力的,不管过去是不是身边人都能视如己出,给一定的位置让他干事,在干事中把他们变成自己可靠的帮手。开阔的视野和量才使用的弹性,使得曹操身边人才济济,也吸引了其他人才像水一样汇聚到曹操旗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器量,使得曹操最终能成就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建安十二年,曹操决心清除夷狄之患,北征乌丸,但遭到许多部属的反对,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众人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们认为曹操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表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为曹操所有,而乌丸作为异族,未必就是真心要助袁尚兄弟复仇。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为人“通有算略”的郭嘉在分析了大的政治格局后,认为曹操“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对郭嘉之言,曹操深表赞同。是年夏,曹操率诸将亲统大军北征乌丸,经数月苦战,终获全胜。

曹操最大的襟怀,还在于他一辈子东挡西杀,平定大半个中国,却一直没有灭掉汉献帝,大家都在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刘备却都在有生之年给自己封了个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因它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代数学》

全文共 2091 字

+ 加入清单

华是阿拉伯世界的名人,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三大家族的首领。虽然他的名字拼法不同,但却极其复杂。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莱亚图书馆收藏的1342代数(恢复和简化的科学稍后将提及)的阿拉伯文本来看,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穆萨·哈拉齐米(Mohammed Benmoussa Al-Harazimi)。

人们普遍认为,他于780年出生在波斯北部城市瓦拉齐姆(现在靠近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湿婆城),于850年去世。

华腊米子纪念邮票(网络地图)

说到华拉西米,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遗嘱。原来,当这位阿拉伯数学家去世时,他的妻子还没有生下孩子,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华认为她不能陪他长大,对妻子和孩子充满了内疚,这只能通过继承来弥补: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一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到三分之一。如果孩子是女性,我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女儿将得到三分之一。"

一份简单明了的遗嘱,我认为这位数学家无法摆脱重男轻女的思想。谁知道,上天也创造了一个难题,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双胞胎,那么,如何分配呢?

在目前完善的代数理论体系下,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虽然还有一个财产分享者,但股份比例是固定的。什么意思?根据遗嘱,儿子得到的遗产是妻子的两倍,妻子得到的遗产是女儿的两倍,所以儿子、妻子和女儿的比例是4:2:1,总共是7。答案是:儿子4/7,妻子2/7,女儿1/7。

看到这份遗嘱,人们可以大致猜到这是一个热爱数学,尤其是代数的人。事实上,华涵盖了广泛的学科,包括数学,天文学,历史和地理。他读得更多,学得更多。自然,他有一些见解。因此,他写了许多书,其中恢复和简化的科学是其中之一。

代数拉丁文翻译一页(网络图)

恢复和简化的科学,也被称为代数,写于公元820年,并已在许多版本中流传,其中两个是最公认的:一个是保存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阿拉伯手稿,1342年复制,1831年由f·罗森翻译成英语;另一个是由卡平斯基根据《代数学》的拉丁文译本编辑的。为什么“复原和简化科学”这个名字如此奇怪?最初,它的阿拉伯语名称是“ILM·贾布尔瓦·穆卡巴拉”,贾布尔的意思是“恢复”或“复原”,穆卡巴拉的意思是“简化”或“消除”,字面翻译为上述名称。什么是“恢复”?它是把负项移到方程的另一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转移项。通过类比,“简化”意味着消除和合并等式两端的类似项目。

众所周知,代数是通过诸如项移位和消去等方法来解方程的研究。代数历史悠久。这不是一个突然的概念,而是一个从简单的加减运算过渡而来的过程。古埃及纸莎草记载了一元方程的问题,古巴比伦也记载了二次方程的解。

在华等人之前,许多数学家相继研究了方程问题,其中以古希腊数学家和印度数学家布拉马孔塔为代表。在他的代表作《算术》中,丢番图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通过相应的算法求解一些二次方程、一些特殊的三次方程和许多不定方程。布拉马普塔的研究更近了一步,他给出了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华拉斯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给出了二次方程的通解,这些都包含在《恢复与简化科学》一书中。这本书标志着代数的诞生。

华拉兹米算法与代数(网络图)中文联合翻译的封面

复原和简化的科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比较完整地讨论了第一和第二方程的半原理和解法,提出了移位项和归并相似项这两个名词。这些是现代意义上的初等代数的内容。华给了未知事物一个直观的名称——根,于是方程的求解就成了“求根”的过程。他不仅提出了“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的事实,而且还指出“可能存在非理性根”。

理论需要实践。因此,“简化科学”的第二部分侧重于实际测量和计算,第三部分涉及阿拉伯遗产问题(似乎遗产对阿拉伯人来说是一个常见的争议),如“绵羊分割问题”。

与丢番图的《算术》相比,瓦拉兹米的《复原与简化科学》在数学符号的使用和所选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稍逊一筹: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的,甚至在许多地方整篇文章都是写的。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代数是一种代数特征,这本书就很难说是一本代数书。那么,为什么这本有缺陷的书被认为是代数的创始人?

贴近生活!在书的序言中,瓦拉兹指出了写这本书的原因。这些话充满了对哈里发·马蒙的赞美,声称是马蒙对学者的仁慈、保护和支持激励他写了一本关于修复和取消的书,这本书仅限于算术中最简单和最有用的部分。人们经常在日常事务中使用它,如财产继承、遗产分配、诉讼、贸易或土地测量、挖沟、几何计算和各种其他项目。不仅如此,他阐述的问题是一般性的,他的“简化”和“消除”方法可以广泛使用。一整套系统逐渐阐明了解方程的概念,这在以前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

源自印度的数字是由华·拉什米(网络图)开发的

除此之外,包括零在内的阿拉伯数字也被引入到归约学中。尽管并不复杂,但这些数字已经彻底改变了数学运算:它们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用于长除运算。科学家喜欢这组数字,儿童也是。这个系统并没有直接促进科学的发展,但是它减少了人们花费在简单计算上的时间,提高了计算的效率,并且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后来,当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拉丁文时,这组数字也传到了欧洲。虽然有误解,但这显然是印度人的发明,但它被世界称为“阿拉伯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东周列国志》,名字已经很明显了,是对于东周时期各个国家的记录,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虽然和《三国志》一样都带“志”,但它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容易想到另外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同样都是讲乱世时期的故事,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呢?又该如何去评价《东周列国志》?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了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蔡元放编著而成,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来去概括,混乱的春秋时期,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期间,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人士,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造成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时期和人心的不齐有关。

其次,既然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书中还大量的讲述了“齐恒称霸”、“城濮之战”、“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伍参献策”、“荆轲刺秦王”、“冯媛客孟尝”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依然传唱不绝。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不衰的历史典故,我才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去看这本书,期间也曾因学识尚浅几经想放下,也对其中的语句有迟疑不解,让我犹豫不决。

但我总觉得,像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演义小说,现存的已不多见,何况里面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值得一读,与之相比起来,耗费这些时日,自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四大名著》的影响力,但世人很少注意《东周列国志》。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去询问一个大学生或高层次的人群,他们也未必能够知晓一二。

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古板性。这种不灵活、不贴近生活、不与经典相结合,还有社会生活的膨胀,从而造成很多年轻的一代把我们中国最璀璨宝贵的精华流失殆尽,久而久之不得不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东周列国志》最主要是史实,不涉及作者的偏向,所以个中的人物是非对错的评论性不大。对管仲等人的描写也很深入,不过你看了都会觉得管仲的讨论性不会像诸葛亮那么大。还有,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死都那么多评论,但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得那么凄惨都没有多少的评论。

但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汉朝时期应该很重视东周列国的故事,所以诸葛才把自己比作管仲。对于那时,也许他们评论东周列国就等于现在我们评论三国。

不过三国演义的讨论性确实很强,比三国志的讨论性更强。但东周列国志始终还是偏向于史实,也没有像三国那样把人物太过神化,给人印象不深,也许是这样原因,导致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东周列国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为什么杀高顺却把张辽留了下来?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击败吕布后杀了高顺却把张辽留了下来,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因为当时高顺无论是武艺还是名声都在张辽之上,曹操为什么要把强的人杀掉呢?可能就是因为高顺太过忠诚,誓死都不愿意降曹操,要是到那个时候一般人为了能活下去都会选择降服,干嘛要跟自己的命过不去呢。但是高顺就是一个例外,只可惜跟了吕布这样的主公。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那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很多原本能力卓越的枭雄,因为失败或早亡,背上了无能之骂名。例如,如今提起袁绍,大多数人会想起,“好谋而无决”,“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舍命”等评语,本能的忘却,他曾只身出逃,令董卓忌惮不已,忘却他能一统河北四州,是最大的诸侯。而这些枭雄的麾下,也有很多忠义之士,最终被历史蒙尘,例如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文丑、麴义,谋士沮授、田丰,等等。

除了袁绍之外,还有一个诸侯,手下曾人才济济,他不是别人,正是温侯吕布。作为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事迹,不必赘述。我们单来说一说他麾下的大才。当初为他效力的谋士,有不顾曹操挽留,誓要寻死的陈宫,以及早早归降曹操的陈登父子;武将则有魏续、宋宪、侯成、张辽等降将,以及随吕布一起被杀的高顺。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曹操一向求贤若渴,连曾经背叛过他的陈宫,他都舍不得杀,为何没有劝降高顺,反而轻易将其处死了呢?

如果高顺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没什么本事,曹操不劝降他,也没什么。可是高顺在当时,并非什么无名小辈。他擅长治军,麾下的部曲“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有“陷阵营”之称,而且他还擅长用兵,曾击败过关羽、张飞,攻破刘备所在的小沛,也曾大败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惇,其能力绝对会让曹操心动。可是曹操收降了张辽,为什么却偏偏错过了高顺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张辽主动投降,高顺愚忠吕布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为张辽降曹之前的破口大骂,以及从容赴死的态度所感动,认为张辽是曹操主动收服的。然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是提到:“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也就是说,曹操擒杀吕布之后,张辽应该是主动归降的。而高顺不同于张辽,他是死忠于吕布的,试想,一个在平时被会吕布剥夺兵权,关键时刻还愿意上战场,为吕布拼命,并毫无怨言的人,会主动投降曹操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样一个人,就算曹操礼贤下士的劝降,他也不可能降。所以吕布被杀之后,他的结局便注定了。

二、高顺与张辽在吕布军中的威望不同

张辽虽有勇有谋,但是在吕布麾下的时候,他却没有太大的名头,如果曹操留他一命,让他掌管吕布的部曲,能够让这些人马安心,却不会产生什么向心力,从而形成反曹势力,给曹操致命一击。再者说,张辽有能力,在吕布麾下时却不受重用,曹操完全不用担心,他会降而复叛。而高顺不同,他既然能够训练出陷阵营这样的精锐,平时在军中的威望一定很高,再加上他“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留他在军中,曹操估计比留下吕布还不放心。所以曹操敢用张辽,却不敢留高顺。

三、为了全夏侯惇的颜面

众所周知,曹操的嫡系将领,都出身于夏侯和曹氏两大家族,而夏侯惇一向是他麾下的第一大将,哪怕是伤了眼睛之后,几乎不再上前线,其地位也从未动摇。而高顺却曾击败过夏侯惇。这种情况下,曹操如果留高顺性命,并委以重用,夏侯惇心里会有什么想法?比起一个名将,曹操更看重自己集团内部的稳定,所以对于高顺,他只能忍痛放弃。而张辽与曹魏阵营的诸将,却没有什么交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曹操都只会用张辽,不会用高顺,纵使高顺比张辽名声更大,能力更卓越,也无法改变这一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操复杂的性格难道是天生的吗?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历朝历代,对于曹操的评价一直都是不一而足,有说他奸诈狡猾一无是处,有说他胸有大志文韬武略,也有说他性格极其复杂,绝不可一概而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是从出生起就带有这种复杂的性格的,作为很有才能的曹操,他又是经历过些什么,才变成后来的样子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末战乱纷繁,却有人才井喷。提起各势力的名将,蜀国首先会想起关羽,吴国会提及周瑜、陆逊,那魏国呢?第一反应大概是,曹操,字孟德。

34岁的曹操只身从洛阳跑路,投奔了老朋友张邈,靠着张邈部将卫兹的天使投资,以及自己家的余财,曹操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足足有5000人。士兵有了,还需要讨伐董卓的“名义”。

桥瑁灵机一动伪造了封诏书,再加上臧洪慷慨激昂的当众演讲,反董卓联盟正式成立。倒也没18路诸侯那么夸张,正经的是关东10路诸侯,曹操从属于张邈,孙坚从属于袁术。至于刘备,《英雄记》里提及他也在讨董联军中,显然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也没有罗贯中给加的那些“戏”。

回到曹操身上,35岁的他还是满腔热血,看着联军不敢出击很不爽,就说“你们在想啥?一战平定天下的机会都想错过吗?”说完曹操就带着鲍信、卫兹出征了,然而没什么作战经验的他,面对百战余生的西凉兵,纯属送经验的。曹操差点连自己都交代在这里了,还好曹洪把马让给了他。

铩羽而归的曹操,回来一看反董卓联军十几万人,天天不干正事,就在这开酒会。曹操气不打一处来“要是听我的早打赢了,还在这按兵不动,跟你们混真丢人!”再待下去真成踏青了,曹操的那5000人也基本打光了,曹操一想那就别打扰了,默默回扬州募兵去了。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曹操在扬州招募了4000人,还没走多远就叛乱了。等曹操杀出军营再一统计,就剩500人,真是悲伤的故事。有兵没地盘,曹操就差浪迹天涯了,就在东郡和黄巾余孽打打闹闹,名义上的“老大哥”袁绍也拉了他一把,上书朝廷让曹操出任东郡太守,毕竟这回袁绍已经是冀州牧了。

从此曹操开始在兖州扎根,很快曹操的机会就来了,青州黄巾军杀了兖州牧刘岱。鲍信就带头迎接曹操,要奉曹操为兖州牧,曹操笑纳了。有利就有弊,曹操还要面对兖州境内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军。

幸运的是曹操笑到了最后,在这百万人里有30万降卒,再取其中精锐,号称“青州兵”,也是后来曹操纵横天下的资本 ,这一年曹操38岁。

董卓之战刚刚结束时,基本上就是看袁绍、袁术两兄弟互相掐。曹操是站在袁绍阵营的,徐州牧陶谦则属于袁术阵营。其实曹操和陶谦早就交过手,曹操和袁绍联手出击,不仅击败了陶谦、单经,还撵着袁术打了一路,生生把袁术轰到扬州去了。

39岁时,曹操又来打徐州了,接连打下了陶谦十几座城,不过粮尽退兵了。秋天,曹操又来了,这次是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了徐州,是部将见财起意也好,是陶谦背后指使也罢,反正曹操来报仇了,新仇旧恨一起算,还在徐州搞屠杀,连汜水都因此被堵住了。

但是曹操并没有占领徐州,因为有人偷家。能和曹操执手相看泪眼的张邈引狼入室,配合吕布把曹操的根据地搅得一团糟,最惨的时候兖州只有1郡2县还在曹操的掌握中,心灰意冷的曹操差点就去投奔袁绍了。

曹操最终还是回来收拾吕布了,先败一阵,随后3败吕布。把吕布轰走之后,曹操腾出手来收拾张邈,当年可以托妻献子的知己,居然会背叛自己,曹操一气之下诛了张邈3族,但他没再去徐州,因为当时占领徐州的刘备,已经抱上袁绍大腿了,曹操这会儿还不敢跟袁绍翻脸。

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刘协,并迁都到许县。因为袁绍有小情绪,曹操就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自己担任司空,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的权臣之路。

经历了这么多人情泠暖,对曹操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是何方神圣?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比特币(BTC)的人应该都知道“中本聪”这个人,他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究竟是何方神圣?即使到了今天他也还是个迷。2008年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发布了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篇论文在世界上引来广泛的关注,2009年1月3日,他挖出了BTC的第一个区块。但是自此之后中本聪便像“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与此同时,“江湖”上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源源不断。

此后人们对于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产生了无限的猜测:

1、根据网上的资料来看,中本聪是美籍日本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资料不准确。这是因为中本聪发布的论文语言是英文,他的发言也都是英文,很多迹象都表明他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英语,但是却从没有发现他使用过日文。

2、自称是“中本聪”的人数不胜数,其中澳本聪最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大家似乎都接受不了这个自诩是比特币之父的人。如果他是真正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那么大家对于比特币的美好幻想都毁于一旦了。关注过他的人可能知道,奥本聪是一个相对来说“狂妄自大”的人,在网上掀起口水战、上热搜,各种行为看起来都更像是哗众取宠。

3、多利安-中本被认为是中本聪原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有媒体在寻找中本聪的时候,找到一个名叫多利安-中本的人,并对这个人进行了采访。多利安-中本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已经退出了币圈,所有与BTC有关的东西都已经移交给了其他人,并表示自己不会再谈论关于比特币的任何事情。因此,对多利安-中本进行采访的媒体就声称自己找到了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不过,没过多久多利安-中本在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时又否认了自己是中本聪,并且多利安-中本也表示自己根本就知道什么是BTC。

一直以来,不断有人站出来声称自己是中本聪,在这些人当中,既有著名的加密货币专家,也有普通的加密货币投资者,大家都想“蹭热度”来发展自己的项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提供关键证据时,都拿不出任何能够说服人的证据。

事实上,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行事非常谨慎,即使是当年与合作伙伴交流时都会使用一种名叫Tor的加密浏览器发送邮件,与其他任何人交流都使用PGP加密,绝不会泄露自己任何一点私人信息。不仅如此,被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在隐藏自己身份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他虽然使用的是日本名字,但是常用的语言却是英文,并且写作风格也模仿了很多人。所以,这让中本聪的身份变得十分的神秘。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研究者和情报人员都对中本聪进行了“人肉搜索”,但是至今还没有人找到真正的中本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我们去书店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的主要内容是说三国有东汉、蜀国、魏国是怎样形成的过程。里面我喜欢的人物有曹操:他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处事果断。但为人奸诈诡秘,老谋深算。关羽:为人十分重义,性格刚烈,武艺超群。刘备:为人仁慈,爱民如子。张飞:性格率直,勇猛无敌。我喜欢的故事有草船借箭、诸葛亮在火烧赤壁。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节里面周瑜请诸葛亮商量怎样对付曹操,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周瑜让诸葛亮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完成。他让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六百名军士,预备些青布、稻草,利用大雾的帮助从曹军那里借来了十几万枝箭,看到这儿我对诸葛亮佩服至极,他真是有聪明才智。诸葛亮大火烧赤壁,就更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他用计让曹操的水军铁索连舟然后用火攻最后取得胜利。

我们要克苦学习,成为科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祖国多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孙权刘备为什么能造就三国鼎立?刘备相比曹操孙权最大优点是什么?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人造就三国时代的开始,虽然曹操没有称过帝,但他的贡献一点不比皇帝小,而且综合能力应该也在孙权、刘备之上。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曹操、孙权还有刘备三人的品质还有优点,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崛起,为什么最后只有这三人的政权能保持下来呢?曹操刚开始在朝廷也不怎么顺心,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还想着去暗杀董卓,最后失败还差点被董卓给活捉。看的出来当时的曹操还是有一颗汉臣的心的,只不过后来看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一代霸主,心中的野心就此顺利生根发芽了。

三国鼎立的局势实在赤壁之战后才正式确立的。想要成为大国,领地和人口肯定都不能少,而得到大半个荆州的刘备实力也发生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了可以跟曹操、孙权比肩的人。说起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平定北方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仅战胜了袁绍还平定了北方边境游牧民族的侵略,从这点上来看曹操的实力毋庸置疑是最强的。而孙权也稳固了自己在江东的政权,毕竟江东是自己哥哥孙策一手打下来的,孙权作为继任者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魄力,证明自己不输孙策。之后孙权也是拿下了江东六郡,使得东吴政权稳固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发生多什么内斗,三国第二股力量也逐渐形成。

对于曹操来说,一直都是选择主动进攻的一方,不管对手是否强大,曹操的策略就是先下手为强,发生什么事在进行调整。曹操能战胜吕布、袁绍就是靠的进攻,毕竟曹操账下足智多谋的人最多,所以每次出击能选择的方法也多,速战速决一直都是曹操追求的高效率战法。而孙权基本上就是守着东吴不被蚕食掉就好,自己一般也不会选择主动去进攻别人,多数时间都是防守的姿态,庆幸的是每次防守效果都还不错。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上都是东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备刚刚起家的时候,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刘备前半辈子一直都在颠沛流离,还有好几次都直接抛弃妻子的逃跑,还显得刘备十分无情。可见刘备的求生欲非常强,当年曹爽如果也能放弃家人选择和司马懿开战,最后司马懿能不能篡权成功还不一定呢。所以说想成大事的人可能还真需要具备刘备这样的心理素质,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刘备虽然家庭观念不怎么看重,但仁义之心还是有的。带着数十万百姓逃难就足以说明刘备心地还是非常善良的,哪怕是冒着被曹操大军追上的危险。而且刘备对于局势有着非常不错的判断,每次都能跟对人,而且也不会轻易得罪谁。等到了自己有本钱说话的时候,刘备才会显得比较有底气,这也说明了刘备实际上非常保守,所以每一步都要求很稳,这也算是优点之一吧。如果是你的话,你觉得你的性格和他们三位中的谁最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谁是曹操的萧何?被曹操称为萧何的人是谁?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西汉之初有“汉初三杰”,这三个人对刘邦来说都意义重大,其中又以萧何功劳最高。其实三国时期,曹操也经常将自己手下的一些人称为是自己的“张良”“萧何”等。我们也知道,曹操的“张良”就是荀彧,然而你知道曹操的“萧何”是谁吗?为什么这个人被曹操称作是自己的萧何,他有什么样的功绩呢?

说到三国中的魏蜀吴三位君主,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方面是一样的,那就是识人的能力。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看人的目光很准,所以才能够达成霸业,今天我们来说说曹操。

曹操虽然不是建立魏国的,但魏国的基础可以说完全靠他,他一直倡导的就是人尽其才,也对手下很多人有各种评价,比如程昱被称做“孟贲,徐晃被称做“司马穰苴”,而要说到大家最熟悉的,肯定就是被称作“张良”的荀彧了。

但大家都知道,萧何才是汉初第一功臣,那么有谁被他称为了萧何了吗?还是有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杜畿,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吧?但为什么曹操给他那么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看吧,开始由于荀彧的推荐,曹操让杜畿做了西平太守,护羌校尉,后来被调去镇守河东。

由于原太守不肯离开,没交印绶跑到汉献帝哪里去了。杜畿看到河东的人员处于无组织状态,生怕有变,就当机立断,单人上任,先是稳住大族卫固、范先,然后自己慢慢积累兵力,然后在高幹反叛的时候又率领数十骑兵去据守,借助河东其他兵民的力量,成功的抵御了这次卫固与高幹等人的联合反叛,在援军来了之后一举歼灭。

之后,杜畿就大力发展各项措施,生产,教育,减负等,让河东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片乐土。在马超韩遂叛乱的时候,周边很多郡县响应,但河东的民众不为所动,就是因为他们的主政官杜畿啊,可见杜畿度河东治理得多好了。曹操出兵平定关中时,杜畿还组织民众为曹操运送军粮,无一人逃跑,让曹操轻松平定了关中。

后来曹操在长安行赏,以杜畿功劳为第一,还评价杜畿,把他安定河东的事迹比喻成萧何,可以算是一个对臣子的最高评价了,之后在曹丕上位去征伐东吴的时候,杜畿也是担任尚书仆射,统管留守诸事,可见曹魏对他有多看重。

但是这样的一个能人居然在试船的时候被淹死了,真的是有点悲哀啊,曹丕都为他痛哭了很久,其实三国中的能人还是很多的,只是有些在三国演义中没怎么写而已,你们觉得杜畿这个人怎么样呢?反正当时无论是上面还是下面,都是对他非常赞许的,毕竟他是一生为民,任劳任怨的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旦小知识人们为什么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呢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吗?下面由小编来告诉你。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

“旦”,象形字,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旦”字形采用“日”作边旁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 但是古代的“元旦”不是元旦。

古代的元旦指的是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的正月初一。

在古代,元旦又称三元、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

自远古夏代定元旦在正月初一,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再定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 古代有元旦吗?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所以说,古代人也是过元旦的哟。

紫光阁赐宴图·蒙古乐队(清)

● 是谁把每年的第一天1月1日定为元旦的呢?

元旦的由来和国父孙中山有关哟。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也就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

到了现代,中国的元旦,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

小朋友,元旦快乐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伍子胥是盗墓祖师爷?盗墓祖师是曹操还是伍子胥?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说盗墓是一个很多人都很鄙弃的职业,而且长久以来,这些人也是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毕竟这是一件于情于理于法都让人不能接受的事情,不过很多人还是对此很感兴趣。很多人认为,盗墓的祖师爷就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但其实盗墓这件事情早就开始了,也有人说伍子胥就是盗墓祖师。那究竟盗墓的祖师是谁呢?

1.摸金派

摸金派以易经为宗旨来确定墓穴位置并且依靠风水与星象来盗墓的门派。摸金派弟子称摸金校尉,掌门祖师曹操。据说当年曹操为了筹集军费专门组建了一只盗墓军队,该门派的成名作当属盗取了西汉梁孝王的墓,并有掌门人亲自下令打开棺椁,久而久之摸金派变成了一个门派,曹操就成了这个门派的祖师爷。

2.发丘派

发丘派弟子称发丘天官,掌门祖师伍子胥。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后来伍子胥被逼逃亡吴国并称为吴国大将,率领吴国将士攻陷吴国都城,此时楚平王已死,但愤怒值爆满的伍子胥把他的坟墓挖开鞭尸三百鞭。因此发丘奉伍子胥为祖师爷。

3.卸岭派

卸岭派弟子名称卸岭力士,掌门祖师项羽。该门派的掌门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猛男项羽。据史书记载项掌门挖掘是的名头最响的陵墓秦始皇陵,因为项羽是秦末义军所以卸岭力士取其义字作为招牌,该门派还有一位大师兄那就是号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吕奉先,她帮过董卓盗过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该派以依靠外力来盗墓的宗旨。

4.搬山派

搬山派弟子称搬山道人,杰出弟子孙殿英,搬山派是四大门派中危害最大的因为他们眼中只有钱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搬山道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大力金刚掌式的盗墓堪称爆破专家。但他们却经常伪装成道士,1928年军阀孙殿英为了盗取宝藏以军事演习作为伪装,把乾隆陵、慈禧陵洗劫一空慈禧还别毁容。真是一个力法双休的恶魔呀。

倒斗(dào dǒu),动词,指盗墓。江湖上外八门的行业。过去的墓的形状类似于倒金字塔型,就是斗的样子。所以倒斗就是说把这个墓给“翻开”。中国陪葬的习俗。上至君主贵族,下至草民百姓,都会在死者的坟墓内,放上生前喜欢的东西。

盗墓可分为官盗和民盗,民间盗墓占据绝大多数,本文只讨论民间盗墓行为。小编从工程学角度,剖析盗墓高手们在盗墓过程中究竟有意无意地使用了哪些工程学知识呢?经过整理发现,盗墓与地质勘探学、岩土工程学、工程力学、建筑工程学等联系紧密。

据说当年曹操为了筹集军费,专门组建了一支盗墓军队,通俗点的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而摸金校尉就是这办公室主任了,该门派曾成功盗取了西汉梁孝王之墓,并有掌门人亲自打开棺椁,久而久之,大家传闻曹操就成了这一门派的祖师爷。

还有的说,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后来伍子胥被逼逃亡吴国,并成为吴国大将,率领吴兵攻陷楚国东城,此时楚平王已死,但愤怒的伍子胥把他的坟墓挖开,暴打楚平王的尸体,因此,尊伍子胥为“倒斗”祖师爷。

但根据资料记载,上面两位都不是“倒斗”行业祖师爷,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温韬,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很多迷信人物就开始说一个能给唐帝王陵带来灾难的人出世了。温韬—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

温韬为官七年,趁战乱时期,唐朝帝王陵墓几乎都遭到温韬的毒手,现在无论是民间野史记载还是官方记录,温韬盗帝王陵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温韬在任耀州刺史期间,他一口气盗了唐代18座帝王的陵墓,荣登盗墓祖师爷的宝座,如果不是因为刮风下雨,武则天的乾陵,也必然不保。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次当温韬接近乾陵时,天空就出现异象,狂风、骤雨、电鸣。温韬总共三次盗乾陵,都因此无功而返,最后被吓的不行,只能作罢。

不过温韬的结局是悲惨的,温韬用死人的钱财,为自己仕途铺路的办法,在战火四起的五代,确实是非常给力的,因为各国都需要钱财,来当军费。可是后唐的明宗李亶继位后,温韬百用百灵的办法,终于失效(因为后唐暂时太平了),最后,温韬被唐明宗在山东德州下了大狱,御赐一杯鸠酒,结束了他的性命。天成三年(928年),温韬由一个凶残的大盗墓贼,变成了一具冰凉的尸体。温韬干了太多的坏事,可以说李唐的后人都想要的性命,温韬死后,他原来的手下,为温韬收了尸,并买来一口薄皮的棺材,将他装敛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