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码生物科技怎么样(精选20篇)

嘿,同学们知道高考生物备考攻略技巧又有哪些的吗?可有了解过?不妨一起来关注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攻略技巧,希望您能喜欢!

浏览

7157

文章

1000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激素调节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指的是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位于大脑下部,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甲状腺(位于颈的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胸腺、性腺等。

激素就是由内分泌腺的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期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人生长激素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能够生长发育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小的时候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呆小症;分泌过多患甲亢;人体中缺碘,也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材料。

胰岛素由胰岛分泌,能调节糖的代谢,即加速血糖分解,使血糖合成为糖原,从而降低血糖含量。胰岛素分泌不足,形成糖尿,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一般的,血糖的正常值大约是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葡萄糖0.1克。

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叫做体液调节。新陈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也能进行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造成生态失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今天小编就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有什么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生物知识点: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

天然磷脂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C)为主,来源于蛋黄和大豆,显中性。

合成磷脂主要有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其均属氢化磷脂类,具有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国外首选的辅料。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酸雨生物影响及其防治

(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2)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3)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于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的型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例: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生物有极大危害.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A、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

B、酸化的水源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酸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使出现酸雨的地区植物全部死亡

D、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解析: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酸雨降落到陆地上,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酸雨虽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但不会使植物全部死亡,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也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丰腴土壤。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生物多样性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人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人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第二,生物多样性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黄河流域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有着十分富饶的土地,其间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黄河流域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等措施,生态环境才得到不断改善。

第三,生物多样性还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大气层中现今的氧气含量约为21%,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如果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今天小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技资源知识管理

全文共 6934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享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的组织体系,是科技资源有效管理和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科技资源知识管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1、加强科技平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期,科技平台工作应当以管好用好科技资源为主线,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有效的引导激励措施,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规划、有效开发、开放共享、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提升科技资源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推进科技资源的管理,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设计和组织部署。

3.1 以资源共享为重点,开展科技资源的全链条管理

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与科技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紧密契合。在科技资源形成、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中,科技资源管理分别表现为资源的规划设计、生产获取、加工维护、共享服务、配置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等。

当前,科技资源共享依然是科技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需要在着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积极做好包括配置布局等在内的科技资源全链条管理。要深化科技资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国内外重点科技资源分布和使用状况,为加强科技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加强科技资源建设布局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科技资源建设规划,完善科技资源建设空间布局;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为契机,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挖掘科技资源的服务潜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围绕科技资源产生获取、加工维护、最终处理等环节,加强相应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推进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加强对区域、机构科技资源管理的评价,通过发布评价结果、开展绩效奖补等措施,进一步营造推进科技资源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3.2 加强科技资源的分类管理,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科研仪器设施、科学数据和信息、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三类科技资源的属性特征有很大不同,各类科技资源管理方式、手段有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制度,采取不同的开放方式、评价方法和支持引导措施。

科研仪器设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工具,其质量和规模是反映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科研仪器设施管理要积极推进仪器设施面向社会的开放共享,特别是引导高校、院所的仪器设施向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开放服务;要提高科研仪器设施的自主研发能力,增强科研仪器设施对高端前沿科技创新的支撑。

科学数据与信息是科研观测、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对象与条件。加强科学数据与信息管理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做好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要做好科学数据信息的分级,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推进资源的共享;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研究利用科学数据信息开展公共服务的措施。

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大多为自然界存在的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对象和条件,其收集、加工、保藏和利用具有独特性。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的管理需要加强对资源收集、加工、保藏等环节的标准化;做好动物种质、植物种质、微生物种质等科技资源的保藏;加强实验动物、试剂等实验材料的管理,出台相关措施使科研工作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

3.3 强化主体责任,完善科技资源分级管理工作体系

科技资源总体数量庞大,产权关系复杂。有效开展科技资源管理必须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明晰相关部门和地方在科技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强化资源拥有单位的法人主体责任。

国家层面要注重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研究出台指导全国科技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搭建面向全国的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部门、地方以及法人单位的评价考核和引导支持,着力做好重点科技资源,如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等的管理。部门和地方应依据国家政策,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所属科技资源的管理工作,同时注重结合市场化手段,积极推进科技资源面向企业创新和大众创业开展对接和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是科技资源的直接管理和拥有者,应承担起法人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创新探索。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3.4 促进科技资源管理与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紧密衔接,增强科技资源对企业创新、大众创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撑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应切实发挥科技资源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撑保障作用,增加资源供给力度和精准度。围绕高端前沿科技创新,规划部署一系列“高、精、尖”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加大对其运行服务及升级改造方面的支持,支撑产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同时,要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科技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利用,保障优质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和循环,为科研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高质量科技资源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科技资源管理工作要主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加强对企业创新、大众创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撑服务。要深入分析企业创新和大众创业对科技资源的现实需求,引导资源单位提供科研仪器设备、公益类科技数据等资源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支撑环境。要围绕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激发科技资源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5 创新科技资源评估方式,完善科技资源管理机制

评估评价是科技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科技资源支撑能力的评估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并采取相应的评价考核方法。研究发布科技资源指数报告,从国际国内、学科领域以及法人单位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评估科技资源管理与利用情况;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监督的作用,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信息的公开;将评价评估与资源配置工作结合,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后续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

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科技资源管理的支持方式。继续落实《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加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服务的后补助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普惠性的支持方式,推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动起来,用起来”。研究设立“科技资源能力建设专项”,对科技资源从建设形成、运行维护到共享利用进行统筹考虑和支持;提高合理配置资源的水平和能力,深入开展大型科研仪器申购的联合评议,注重资源建设的边际效应,提升财政投入效率。

3.6 加快科技资源立法,推进科技资源管理法治化

科技资源管理法治化,是将法治理念和行为贯彻于科技资源管理全过程,推动科技资源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提升的过程。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必将对推动重大仪器设施的开放发挥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还应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管理法治化,一方面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的修订中,积极增补有利于规范科技资源管理的相关条款;另一方面要推进科技资源管理方面新法规的设立。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制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强化国家财政资助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义务;研究制定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管理条例,加快立法进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科学家及公众对科学数据库使用的合法权利;研究推进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等其他类型科技资源的立法工作。

看过“科技资源知识管理“

2、新时期科技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入分析科技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明确新的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开拓工作新局面。

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技资源的支撑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石。拥有相当规模、高质量的科技资源,并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与科技人才、资金的合理匹配,是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科技资源的规模、质量、配置和利用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和速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已经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大众创新服务组织得到快速发展。近期,国办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文件提出要“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资源共享空间。

可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的生产、集聚、开发和利用水平,切实增强科技资源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2.2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也将“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作为一条基本原则。

科技资源大多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基础性,是科学研究、企业创新和大众创业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推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合理配置和能力提升,涉及资源的建设方、拥有者、服务方和使用方等多方利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并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环境营造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都要求改变以往对创新活动“重前端轻后端、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将成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其数量、质量和水平将成为政府评价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依据。加强科技资源管理将成为政府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对科学仪器设施资源的管理做出了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2.3 国家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迫切要求提高科技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正处在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实力进入“三跑并存”的新阶段。“领跑”要进一步扩大优势,“并跑”要找到突破口,“跟跑”要实现弯道超车,不同科技领域对科技资源配置和保障的需求有显著差异。前沿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多元。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资源规模增长迅速,科技资源分布越发广泛,开展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和专业化管理的需求愈加迫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出台,区域创新发展对进一步推进科技资源合理布局、有效共享的呼声日益强烈。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增强科技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

此外,尽管“十一五”以来科技平台工作围绕科技资源共享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随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一些地方科技资源过于集中、边际效应较低的问题也逐步显现,部分科技资源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同时,面向不同类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针对性政策措施相对缺乏,中央地方协同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工作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我国存量科技资源持续累积。为加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200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正式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共享。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成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推进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的专业化管理。近1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管理单位、科技界专家等共同努力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1]。

1.1 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十一五”以来,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以整合存量、调配增量为原则,对科技资源进行集聚整合、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在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领域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些平台不断整合优质科技资源,积极面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开放共享服务,不仅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且抢救保护了一批濒危的不可再生资源。2013年,平台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课题)以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2万余项,同比增长约70%,服务用户单位数量达到34万个,同比增长约41.7%,有效地支撑了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1.2 推动科技资源管理法规制定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需求,切实推动了科技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工作。

从立法层面,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从政府和科技资源管理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多个方面对科技资源建设和共享利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都涉及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利用[2]。2013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财教〔2013〕433号),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服务后补助做出了明确规定。2014年,《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发布,对促进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

从部门规章层面,各部门、各地方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管理与利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公益性地质资料提供利用暂行办法》、农业部制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等。

从标准体系建设层面,2009年,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共同成立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3]。目前,《科技平台资源核心元数据》、《科技平台服务核心元数据》、《科技平台元数据注册与管理》等9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5项国家标准完成报批,这些标准规范已在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1.3 初步形成网络科技资源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加强科技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开通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该网站是我国科技资源信息汇集与发布的中心、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门户、科技资源合作交流的枢纽,也是科技资源管理与监督的重要工具。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实现了全国科技资源导航与检索、搜索引擎、绩效评估监测和用户单点登录等功能,初步整合了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形成面向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各部门、各地方和科技资源管理单位也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信息网络系统。总体上看,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管理单位三级层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逻辑上高度统一、物理上合理分布的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的信息网络架构。

1.4 建成科技资源调查数据库和查询系统

摸清科技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等状况,掌握家底存量,是加强科技资源科学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科技部、财政部2008年正式启动实施了科技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对象涉及43个部门、31个省(区、市)、新疆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副省级城市所属的36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调查数据每年进行补充更新。截至2013年底,被调查的3600家高校院所拥有5.5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仪器原值达到780.2亿元,仪器设备利用率72.3%;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研究实验基地7715个;植物种质保藏机构319家,保藏资源数量达到108.3万份,动物种质保藏机构118家,保藏资源总量达到3.7万份。这些基础数据为我国加强科技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如利用资源调查数据库和查询系统,开展了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购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新购仪器设备查重评议工作。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减少重复购置9500多台,节约国家财政经费近140亿元,优化了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发酵原理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食品制作发酵原理

1.发酵:细菌和真菌(利用各自体内特殊的酶)分解有机物产生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如将有机物转化为葡萄糖、酒精或甲烷等。

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细菌或真菌发酵,产生对人体有益或特殊口味的物质(当然,有的物质对人体有害)。

2.传统发酵食品:饮品:啤酒、果酒(如葡萄糖)、白酒、米酒;食物:面包、馒头、奶酪、酸牛奶;调味品:酱、酱油、醋等。

3.传统发酵食品制作方法

说明:①发酵必须满足相应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如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到所需的物质或口味纯正的食品。例如,酵母菌(兼氧型菌)在有氧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称为酒精发酵)。

②一般发酵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如酿谷物类酒需要曲霉作糖化剂(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③酵母菌、乳酸菌等是许多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的习惯总称。菌体内的催化反应酶不同,适用方面及制取的物质自然不同。如酿酒与制馒头的酵母菌种类不同,制酸奶与制酸菜的乳酸菌不同;各种品牌的啤酒和白酒(或酸奶),就是因为不同的菌发酵产生的物质不同造成的不同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什么是土壤生物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健康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培养出健康的植物,从而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它不仅决定着农田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深刻地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土壤生物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中这些丰富的生物类群,是一个重要的地下生物资源库,它除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对土壤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的营养供应状况均有重要作用。土壤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对陆地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土壤结构形成、有机物转化、有毒物质的降解等至关重要,同时对环境起着天然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有机农业充分肯定土壤活性的重要性,土壤活性主要体现在土壤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

健康土壤的土壤生物种类丰富、动植物和微生物多样、土壤生物代谢活跃、功能强劲、土壤酶及其活性高、土壤生物生物量丰富、食物链结构合理等,能够有效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

大部分的土壤生物为异养生物,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它们在土壤中的数量常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因而在表层土壤中的数量常高于其他层次。每克表层土壤中约含细菌几百万至几千万个,最高有几亿个,甚至更多,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每克表层土壤约含放线菌几十万至几千万个,是数量上仅次于细菌的一个类群。每克表层土壤只含真菌几千至几十万个,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少的一个类群,但其生物量高于细菌和放线菌。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其区系组成也较复杂。许多研究者认为蚯蚓是构成土壤动物群体总质量的主体。若以数目计,则以微型动物为最多。一般情况下,土壤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研究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被自然淘汰。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以及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1.生态位空缺假说是指外来生物刚好可以密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空位,即发生入侵

2.生物因子失控假说是解释外来种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说,并促使人们在入侵种原产地去寻找其天敌以进行生物控制。

3.干扰假说指的是人为或者被人们驯化和迁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对环境造成突然的、剧烈的干扰,有可能促进入侵。如火,在一些大的生物入侵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虹膜、

脉络膜、视网膜。

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晶状体病变会出现白内障,房水

压力大会出现青光眼。看近物时,

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视觉形成: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近视原因:①眼球前后径过长、②晶状体曲度过大。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长时间收缩,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近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真性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

﹡耳: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听觉形成:声波经过: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层,含有多种功能区—神经中枢。小脑功能:①维持身体平衡;②使运动协调、准确。脑干功能:能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脊髓功能:①反射;②传导。

﹡神经细胞又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递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生物变异有什么好处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有利变异,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生物变异有什么好处是什么?

生物变异小知识:

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时会出现对人有益的变异。例如,牛群中可能出现肉质较佳的牛,也可能出现产奶较多的牛。人们挑选这样的牛进行大量繁殖,经过不断地选育,就能得到肉质好或产奶多的亲品种.。

有一些小麦品种在高水肥的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由于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差,大风一来,就会大片大片地倒伏,既影响产量,又不容易收割。怎样才能得到既高产又抗倒伏的品种呢?科学工作者利用一种普通的矮秆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的特性,将这种小麦与高产的高秆小麦杂交,在后代植株中再挑选秆较矮、抗倒伏、产量较高的植株进行繁殖。经过若干代的选育以后,就得到了高产、矮秆、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

为了得到优良的新品种,人们还采用射线照射和药物处理等手段,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在这些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或它们的后代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从中选出对人有益的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育,就有可能得到农作物的新品种。

提醒您:变异有好处有坏处,然而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其实环境是导致变异的一大原因,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关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美化人们的生活。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就药用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有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例如,据近期的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但人类对它们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占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任何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与环境保护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环境保护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厌氧菌(一些杆菌如甲烷菌)在无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甲烷可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好氧菌在有氧环境下直接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都能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生物活性污泥絮状物就是由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絮状团块,主要是细菌,可以高效地提高水质。

此外,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还有其他方面,如生物防治中以菌治虫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次生物灭绝发生后,大型鳄类(如角鳄、狂齿鳄、波斯特鳄、灵鳄、楔形鳄)遭遇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重创,然而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你知道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三叠纪(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这次物种大灭绝帮地球改变了它的面貌,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提醒您:为了防止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及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可以学习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另外也可以多看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来实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后果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那么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后果是什么?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零点几至几个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陆地的霸主恐龙。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并且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结构层次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结构层次

人作为高等动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其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并由各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有机体。

1.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细胞种类多样、形态结构有别,但它们均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神经细胞有较多突起,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冲动;肌细胞呈长梭形、柱形,能收缩和舒张;血细胞通常呈球形或圆盘状,便于在血管中流动等。

2.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组织是细胞通过分化产生的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人体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主要分布在体表及各种管、腔、囊状器官的内表面,起保护、分泌和吸收作用。

结缔组织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最多样的一种组织,既有最坚硬的骨和牙起支持、保护和咀嚼作用,也有韧性极强起连接作用的肌腱,还有起运输、营养和保护作用的液态的血液和淋巴。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3.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器官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的结构。例如,舌主要由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所构成,在咀嚼中起搅拌作用,因含有味觉功能的上皮,可感知食物的味道;牙齿、食管、胃、肠等都是能够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器官。

4.能够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结构--系统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以下)协调配合构成的。

系统(主要结构与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

骨、关节和骨骼肌

产生各种运动,骨起支撑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呼吸系统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通过呼吸使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养分、氧气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

保护作用

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分泌尿液、排泄废物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

外周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

感受内外刺激,对机体各部功能起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睾丸、卵巢)、胰岛等多种内分泌腺组成

分泌激素,进行激素调节

生殖系统

男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阴茎

女性: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环境生物影响

一、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阳光、空气、水等)

探究活动一般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假设要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和变量的唯一性。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称为变量。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里铺上一层湿土,在

里面放上10只鼠妇,一半用玻璃板盖上,另一半用硬纸板盖上,观察

鼠妇的活动。(4)收集证据: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6)表达和交流。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其它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捕食关系(如猫和鼠的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如田间的农作物和杂草的关系)和合作关系(如同一窝蚂蚁中不同蚁种之间的关系)。

例:“南橘北枳”是受()的影响。A、空气B、阳光C、温度D、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行为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其他行为: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

全文共 2319 字

+ 加入清单

上皮组织

结构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上皮组织是人体最大的组织。

表面

被覆上皮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又分成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前者包括单层扁平(鳞状)上皮、里、单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后者包括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移行上皮。被覆上皮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作用,可以防止外物损伤和病菌侵入。

组成

单层上皮由单层细胞组成,常见于物质容易通过的地方。眼睛视网膜的色素层是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内腔表面的是假复层上皮。看起来像复层,实际是由不同高度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较低的是杯状细胞,它可以分泌黏液;较高的是纤毛细胞,它可以扫除被黏液层黏附的吸入的尘粒。

作用

皮肤的表皮,口腔、咽食管、肛门和阴道的表面,还有眼睛的角膜是复层上皮。复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更有利于保护作用。

分泌功能

腺上皮更具有分泌功能。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器官为腺体。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有胃腺、肠腺、汗腺等。它们是由腺上皮围成的腺泡,分泌物流入其中央腔内,再由导管排到管腔或体表。

激素分泌

内分泌腺有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性腺等。腺细胞常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泡状,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立即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动态平衡

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很强,复层上皮的表浅细胞不时脱落,深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使上皮保持动态平衡。

结缔组织

构成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特征

结缔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广,种类多,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血液、淋巴,软骨和骨组织,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起源于胚胎性结缔组织——间充质。在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除细胞外,还有大量非细胞物质(无定形基质和纤维)。

间充质

结缔组织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稀薄的无定形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图3-1)。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成体结缔组织内仍保留少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的功能:收缩和舒张

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并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等。肌细胞外形细长因此又称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膜叫做肌膜,其细胞质叫肌浆。肌浆中含有肌丝,它是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根据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的不同可将肌肉组织分为3类:即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的收缩受意志支配属于随意肌。心肌与平滑肌受自主性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其重量达到人体0·4至0·6之间。

骨骼肌纤维

一般为长圆柱形,长约1~40毫米,直径10~100微米。每条肌纤维周围均有一薄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由数条至数十条肌纤维集合成肌束,肌束外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由许多肌束组成一块肌肉,其表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外膜,即深筋膜。各结缔组织中均有丰富的血管,肌内膜中有毛细血管网包绕于肌纤维周围。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传入、传出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神经纤维。分布于肌肉内血管壁上的神经为自主性神经是无髓神经纤维。

平滑肌纤维

一般为梭形,长约20~300微米,直径约6微米,妊娠期子宫的平滑肌长可达500微米,核为长椭圆形位于肌纤维的中央基膜附于肌膜之外。平滑肌常排列成束或排列成层。按其神经末梢分布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少数,肌细胞的表面有神经末梢分布,其末梢呈念珠状膨大,而其他多数平滑肌细胞没有神经末梢,这些细胞则通过平滑肌细胞的缝管连接传递信息,使神经冲动扩散,机体内多数平滑肌如分布于消化管、子宫壁的平滑肌均属此类。另一类是多数,每个肌细胞表面都有神经末梢分布,各细胞直接受神经的控制,如眼的瞳孔括约肌与开大肌属于此类。此外,还有中间型的。平滑肌除具有收缩功能外,还有产生细胞间质的功能。心肌纤维心肌纤维呈圆柱形,直径约为15~20微米。心肌纤维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因此心肌可同时收缩。心肌的生理特点是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nervetissue)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神经细胞(nervecell)和神经胶质(neuroglial)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一个成人约有亿万个神经元,它们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总称,其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是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作用: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与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