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祠堂在哪里【实用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493

文章

183

篇1:门田氏祠堂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门田氏祠堂为东营市文物保护单位。

门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镇田门村,东面约20米是阳河,西临南北街道,东西约18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约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门楼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间,灰瓦盖顶,硬山式,砖石木结构,面阔11.5米,进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双龙戏珠,山脊上有动物雕塑。月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4.5米,高0.6米。从大门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个后花园,种植着花草树木。南大门为二重门,上横挂“田氏先祠”匾,大门进深4.55米,面阔3.85米。据传,田门田氏祠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该祠堂曾被维修过多次,最后一次维修是解放初期,现仍保持原貌。院落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和特点。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镇:大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底,辖97个自然村,97个村民委员会;有27638户,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农业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0万元、260000万元和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张老家祠堂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老家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老家祠堂位于阜阳市临泉县谭棚镇,年代为明清。

谭棚张老家原籍山东,始迁祖妣张大公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从山东枣林庄迁徙颍西七十里泉南润北之地(今张老家)。张大公定居张老家后,长子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此后,四门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谭棚张老家人分布于临泉谭棚镇、高塘乡、杨桥镇及颍州区马寨乡等地,近10万人口都是这四门家族的分支流派。

为追祖德宗功,不忘传统,传承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贡生张表投资兴建了张氏祠堂。随后,祠堂历经数百年,出现了部分损坏。清嘉庆八年(1803年),张家第十四世孙张湘,曾任灵璧县儒学正和池州教谕,对祠堂进行重修。至今,形成了目前张老家祠堂的样子。

2012年,张老家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为祠堂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15米,南5米,北8米。

谭棚镇:谭棚镇是临泉的“东大门”,位于两县一市一区结合处,西距临泉县城25公里,东离阜阳市30公里,东以九龙沟为界,与颖州区九龙镇毗邻,南连高塘乡,西接杨桥镇,北靠泉河与界首市代桥镇相望。S102线横穿其境,交通便利。谭棚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春由谭棚、王寨、陈营三乡组建为谭棚镇。全镇辖2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自然村,36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油榨坪祠堂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油榨坪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榨坪祠堂距江安县城东南15公里的留耕镇新场村,是川南封建宗族制和宗族活动的珍贵实物佐证,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15年(公元1667年),重建于道光10年(公元1860年),系留耕镇曾姓宗族祠堂,为曾氏家族从湖北迁入四川后的二世祖所建。祠堂座西北、向东南,占地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进深两进。祠堂前面的戏楼和后边的配房为悬山穿斗式建筑,其余均为歇山穿斗式建筑。屋面为小青瓦,飞檐翘角,颇具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饰较为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

油榨坪祠堂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有170多年之久。由于解放后不断变更使用单位,使其建筑没有得到系统地保护。整个祠堂的大木构架还存在,但部分已损坏,局部破坏较严重,特别是戏楼的屋面已改变形状,有的木雕破坏,部分梁柱朽毁,少部分檩、椽朽损。

江安县委、县府及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油榨坪祠堂已实施抢救保护,专门成立油榨坪祠堂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祠堂的史载资料,依其原貌进行修复。届时,独具川南封建宗族风格的人文景观将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护范围:围墙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苍溪徐家祠堂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苍溪徐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祠堂属清代古建筑,位于苍溪县龙洞乡茅坪村南500米,坐南朝北。该建筑北靠元山山脚,前邻巴中县,西往黄猫垭尖包梁,保存基本完好。

该祠堂呈四合院布局,系穿逗木结构,面阔16.4米,进深27米,建筑面积442.8平方米。正殿单檐烽火墙,面阔16.4米,通高13米,进深11.1米。如意踏道三级,长0.9米,宽1.2米,高0.7米,前殿单檐悬山式。房盖小青瓦,面阔16.4米,进深8.2米,通高9.5米。有石梯三级,长0.9米,宽1.9米,阶高0.25米。石板天井长8米,宽6米,台阶高0.3米;石桅杆基座径0.85米,通高3.5米。石质拱砌山门,通高3.1米,门宽1.8米,门厚0.4米,门槛高0.25米。有双扇木门,单扇门高2.7米,宽1.1米,厚0.05米。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战苍溪期间,在徐家祠堂成立乡苏维埃。

该建筑现已载入《中国文物地图•四川分册》;2006年6月28日,苍溪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苍溪徐家祠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乡:苍溪县龙洞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回龙场。龙洞取龙穴之意,回龙是指“回归自然”才“巨龙腾飞”。辖9村1社区,63个村民小组,7200人,幅员面积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26亩,坡地1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55%。龙洞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明显干旱年,交通方便。龙洞乡特产丰富,有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龚氏祠堂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龚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出金溪县城,沿206国道南行12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名叫猫儿岭的山峰,山下有一个风光绮丽的小山村,这就是左坊镇后龚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这个村子却因有一段烽火连天的红色的历史闻名遐迩,引得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瞻仰。

从206国道拐进村子,便可以看到一座红色牌坊,牌坊虽然建于现代,却含几分古意。沿牌坊路东去,远远地便可以看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香樟树,樟树下是一座古老的祠堂,这便是龚氏祠堂,龚氏祠堂就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大捷后,直属部队进入左坊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以后龚村为驻地,司令部驻后龚村龚氏祠堂,政治部驻离龚氏祠堂半里的王家仓下。朱德总司令住在后龚村南靠近竹山的一间民房里,竹山边挖有一洞,以防空袭。朱总司令在洞内多次召开红军干部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后龚村,只见青青田野中铁牛欢歌、黄牛奋蹄,农人忙着春耕播种。田野中的一位老农见有客人到来,连忙放下了锄头,上前询问,得知来意后,立即放开嗓门喊叫:“细伢子,赶快去村支书屋里拿祠堂钥匙来,让记者到祠堂里面去参观啰……”

走进龚氏祠堂,规模宏大,建筑简朴,虽为金溪常见的祭祠,又经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仍然保存完好。祠堂的正厅中央悬挂着11位伟人的相片。祠堂厅堂中有一条造型别致的风雨过廊,廊上四根大木柱中间有一方桌。一村民介绍,这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及红军将领发布作战命令之处。

龚氏祠堂是由主、次厅堂和下屋三栋建筑连成一体的,次厅堂较主厅小一些,厅堂内悬挂的是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的画像,陈列了“黄狮渡大捷”绘画图片和朱德在后龚村的故事。次厅堂还保存着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储藏室、养病室及红军标语仍依稀可辨,值得人们瞻仰和缅怀。

步出祠堂,该县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后龚村几代村民都十分珍爱龚氏祠堂这一历史文物,在战争年代,为了保护好这一文物,一些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建国后,村民更加重视对祠堂的保护,始终坚持对祠堂进行维修。为了保护好龚氏祠堂,近年来,村民又先后筹集资金7万元,对祠堂进行了全面修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祠堂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小南京社区上街,西去五十米为大溪河,坐东朝西,面积为1044.26平方米。

风格样式及形势:面阔三开间为34.67米,二进深为30.12米。四级台基高60公分,八角方形石柱有阴刻长联上联为:“白沙踞浏东上游数百年占于斯聚族至今为著姓”,下联为:“大围当祠南一面两三峰秀翘特出钟灵有自借名山”。

四级抬梁架,檐口内装饰为卷棚,大厅内原有四根木柱,两根为圆柱,两根四方形柱,2002年当地政府重修时换成了水泥圆、方柱。有长方形天井边缘用麻石砌成,地面为烟砖。

外墙左右各有引墙一扇,后栋山墙为卷形,门为木质,窗原来只有引墙各一个,后来在一楼引墙上各开三个窗口,在左边二楼房间里,留有秋收起义部队写下的标语:“暴-动胜利万岁。”

刘家祠堂始建于清末年间,为旧式祠堂。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由江西铜鼓向湖南浏阳挺进,在此与国民第八军两个团及反动武装激战,是役起义部队大获全胜。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就驻扎在刘家祠堂内,起义部队与红军写下了的革命标语多幅。其中“暴-动胜利万岁”是全国唯一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标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九月二十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中段的井岗山地区转移。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刘家祠堂自建以来,内外由于风雨侵蚀和虫蚁破坏,都有不同的损坏,如外墙的泥塑、砖瓦以及大厅内木圆柱被虫蚁蛀坏。原白沙乡在兴建完全小学时换成水泥圆柱,后檐升高1米。大厅内月梁油漆斑驳。基它部位保护尚好。

白沙社区:白沙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 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詹岙詹氏祠堂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詹岙詹氏祠堂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詹氏祠堂位于桥头镇詹岙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2003年,詹氏祠堂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镇:“环山抱水水抱山,宜人赏景景宜人。”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位于永嘉县西南部,瓯江中下游北岸,金丽温高速公路和49省道自西向东,菇溪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邻桥下镇,南与温州市鹿城区隔江相望,西连青田县温溪镇,北接西溪乡。全镇总面积9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91亩,其中水田13627亩,旱地2964亩,下辖5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0万,其中常住人口7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合孙氏祠堂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合孙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孙氏祠堂位于黟县柯村镇三合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三合孙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村:三合村位于柯村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有257户、868人口,沿漩溪河分布,全线长11公里,与石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4万亩,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76亩, 茶园1146亩。全村现有36名党员。三合村是一个以茶、林业为主导经济的县级贫困村,通过村“两委”一班人及上级的支持,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天津李纯祠堂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李纯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纯祠堂位于南开区南丰路,现辟作南开人民文化宫。该建筑建于1913~1923年,占地2.56万平方米,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前建三进庭院,后辟花园,由砖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戏台、中殿、后殿、配殿及回廊组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装修考究。该建筑原为北京西直门外明朝宦官刘瑾的府邸。江苏省督军李纯买下拆卸后,运到天津重新组装而成。李本欲建私人园邸,但因工程浩大,袁世凯曾派人调查,用重金行贿后改作家祠。

2013年5月,天津李纯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翟氏前份中份祠堂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翟氏前份中份祠堂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翟氏前份中份祠堂位于泾县桃花潭镇,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6年,翟氏前份中份祠堂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潭镇:桃花潭镇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镇(省级保护),全镇总面积86.03km2,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3122人。该镇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为10800亩,主产水稻、油菜、豆类、花生、芝麻、茶叶,名特产为山药、兰花茶,水产品主产鲤、鲑、翘白、雪花君等名贵鱼,矿产资源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丰富的物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滕州王家祠堂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滕州王家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祠堂位于滕州城区府前中路南侧,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资兴建的王东槐专祠。

建国后,王家祠堂划归驻军使用。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

地址: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西门里街二巷

荆河街道:荆河街道 辖56个居委会(马号 北门里 南门里 南门外 幸福园 奎文 大同 平等 新兴南 安乐 公园 荆南 东寺院 城南 东南园 西南园 金城 金华 通衢 辛庄 平行路 曹庄 程庄 魏庄 荆庄 西潭 馍馍庄 蕃阳 郭彭 金平 振兴 魏园 西寺院 杜墁 三里河 刘楼 张明东 张明西 五里屯 张刘 王楼 俞庄 小河圈 韩桥 孙楼 朱李 前十里岗 后十里岗 西十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碧江村心祠堂群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碧江村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包括楚珍苏公祠,峭岩苏公祠,黄家祠堂,源庵苏公祠。

南山苏公祠,市级保护文物建筑。南山苏公祠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面阔三间,三进深。

峭岩苏公祠清代早期建筑,原为苏氏北便房二十世祖苏弼的私伙祠,又称“绳武堂”。祠堂坐西向东,面积464.78平方米。三角硬山墙,龙舟脊,有瓦当和滴水,三进均为心间敞开。

峭岩祠除了一进后檐作歇山处理,二进有生起等特点外,选材优良(细纹铁木、磨光咸水石、水磨青砖等等),工艺精巧(材径小、雕刻流畅、繁简得宜等等),也是其特色所在。该祠已于2005年由镇政府出资修复。

怡堂,省级保护文物建筑。典型的宅第居室,大厅深四进,头门水麻青砖外墙,凹肚式门面,脚门、档栊、大门、仪门,仅门扉就有四重,南北两侧傍着四柱三间的券棚庑廊,方柱、雕梁、棂窗、挂落均用精挑的柚木大材打造。

慕堂苏公祠,省级保护文物建筑。慕堂苏公祠面阔三间,进深三巷,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原堂匾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是典型祠堂型制,主体结构保存完整,雕饰精美。

源庵苏公祠清代中期建筑,苏氏北厅房二十世祖苏廷爵的私伙祠,2004年抢救重修。该祠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一路两进一院落,总宽11米,深18.35米,面积201.85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无滴水。其中一进头门凹肚门式,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后檐全开敞,白石方檐柱;庭院无侧廊,有侧门可通两旁小巷。二进全开敞,深三间,白石前檐柱,坤甸木内柱,瓜柱式梁架。

楚珍苏公祠紧贴源庵祠北侧,中隔一道青云巷,两祠可通过青云巷内侧门相连。楚珍祠始建于明代后期,其二进大殿仍保留着古老的铁力木大柱。清代中期建造源庵祠时,楚珍祠亦作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建,所以两祠的规格,形制基本相同。楚珍祠的最大特色是完整地保留了一进前檐的浮雕戏曲人物封檐板,二进次间前檐的八角木格贝壳窗和心间金柱的木雕挂落,这些装修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家祠堂该祠面阔三间,深三进。其中一进头门凹门肚式,粗面岩勒脚,水磨青砖墙,带有明末清初的建筑特征。墙以的灰塑萱草,彩绘壁画和镬耳山墙应为清代中期重修时所作。头门门洞不知何年已砌墙封堵,只留下东厅巷内的小侧门出入。由于原住户已迁居,祠堂多年空置深锁,普查时未能进内深入了解,只从门隙中窥得祠内已十分颓废。在昔日苏姓祠堂林立的村心街上,独一无二的黄家祠居然能保留了数百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特色。

碧江社区:碧江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滘镇镇区东北5.8公里处,是顺德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共有12个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4827人。据县志记载: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称“迫岗”,因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入顺德县治,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阳朱氏祠堂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三阳朱氏祠堂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阳朱氏祠堂位于歙县三阳镇,时代为民国。

三阳朱氏祠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阳镇:三阳乡位于歙县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座落于美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脚下,是黄山市规划的中心乡镇。被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林语堂喻为“东方小瑞士”。三阳乡交通便利,有徽杭公路穿乡而过,有徽杭高速公路(三阳设有道口)直通黄山、杭州,有唐三公路通往千岛湖。乡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组,2112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石石矍村冯氏祠堂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石矍村将军第(冯氏大宗祠)始建于公元609年,文林冯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50年),夏阳侯庙始建于清代。石石矍村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230余间,共计2663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院落多为独立院落式类型,部分建筑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式结构平房,石头为火山石,木材有杉木、菠萝蜜格板等,是澄迈县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古村内有15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串联村内火山岩传统民居,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梳状路网格局。

2019年10月7日,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郑氏祠堂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郑氏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祠堂位于黟县宏村镇龙江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郑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村:宏村镇龙江村是黟县村级区划调整的重点村之一(于2008年春由原龙川村与江村村合并组成龙江村),全村876户、3018人,辖属17个村民组,区域面积38.6平方公里,耕地603公顷,其中水田249公顷,桑茶226公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乡村。区位优势明显:龙江村位于黟城北郊,省道S218线纵贯全村南北,交通、通讯便捷,水电设施配套,是县城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密郭氏祠堂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新密郭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郭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新华路办事处五里店村东。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后经兵燹毁坏,清咸丰十年(公元1830)重建,座北面南,总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大门楼、二门、影壁、大殿,大门位于南端正中,两侧有顺山房各三间,均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保存十分完整。祠堂内存有明、清代石碑2余通,墓志铭2块;石狮、石门墩各一对,为明代遗物。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新密市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五里店村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五里店村:五里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当湖葛氏祠堂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当湖葛氏祠堂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湖葛氏祠堂位于当湖街道南河头社区港南3—3号,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6月3日,当湖葛氏祠堂被公布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河头社区:南河头社区,2015年5月由南河头社区、建国门社区合并而来,合并后东起东湖,南临新桥港,西至新华路,北到解放路市河。总面积0.6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1223平方米。社区共有住户3136户,人口7858人。社区党委下设6个支部,共有党员321名。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社区主要由南河头、西小街、荷花池、金湖小区、湖滨花园等组成。辖区内有财政局、教育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僧格林沁祠堂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格林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僧格林沁祠堂在东城宽街47号。又称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一1865),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都统。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元好问祠堂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元好问祠堂为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