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精品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53

文章

183

篇1:许家祠堂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许家祠堂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家祠堂位于东昌府区堂邑镇,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2014年10月,许家祠堂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堂邑镇: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里,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和省级改革开放""试点镇"".全镇辖59个行政村,8900户,3.5万人,总面积65平方公里,5万亩耕地.城区内辖六关四街13个行政村,1.5万人.堂邑镇原为堂邑县所在地,是一座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鲁西名镇.始建于隋开皇六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安氏祠堂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安氏祠堂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氏祠堂

年代:清代(公元1720年)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

类别:古建筑

“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历史,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长。该建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辟为安氏祠堂,被西青区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3年9月28日成立杨柳青年画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门前的南运河,川流而过,河上舟船穿梭,两岸杨柳飘曳,田园似锦。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杨柳青镇:杨柳青镇地处京畿要冲,系西青区政府驻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域位居津城西厢,东临该区中北镇、杨柳青农场,南有张家窝镇,西南接辛口镇,西北连武清区,北临北辰区。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镇政府辖有25个行政街村、29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是天津市与环渤海经济区最大的乡镇。 杨柳青镇距天津市中心16公里,离天津机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桥西胡氏祠堂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桥西胡氏祠堂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西胡氏祠堂位于任城区安居街道桥西村,年代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6年12月26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济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居街道:安居街道位于济宁市区西部,距市中心10千米。面积81.4平方千米,人口7万人,辖61个行政村,镇驻地史海商业街。是鲁西南历史重镇,属黄泛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济荷公路、济菏铁路、济徐公路、南环路、327国道、105国道、338省道穿过境内。京杭运河、元代古运河、龙拱河纵横交织。毗邻森达美郭庄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集散地。拥有国家二类开放口济菏铁路济宁西站。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东莞丁氏祠堂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东莞丁氏祠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丁氏祠堂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61)年间,清朝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良好。在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历代传闻,“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祠堂坐南向北,呈长方形,是一组左右通巷、深三进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约500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灵位。厅堂轩昂,雕梁画栋,庭院幽雅。檐梁之处,龙飞凤舞,造型维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艺之精湛,建筑规模之宏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南方建筑的传统风格。

2002年,被列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列入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丁屋村:丁屋村原名琥珀坑,丁屋的始祖北宋初年南雄县由丁家洞迁居东莞文顺乡(即今茶山,石排一带)。15世祖丁麟再迁居周坑(即今丁屋村东门200米处)。至23世祖丁松确在洪武五年(1372)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立丁屋村。民国37年(1948)丁屋属横沥乡第16保,共lO甲,100户.421人,其中男284人,女217人。1961年属东坑公社,全大队887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梅洋祠堂战斗旧址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梅洋祠堂战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洋祠堂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郊尾社区梅洋自然村。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和人民解放军入闽,仙德游击大队及仙游各区游击队开始主动出击,以公开武装斗争沉重打击国民党地方-势力。

1949年7月26日,仙游东南区游击队在梅洋祠堂打了一场漂亮仗,成功劫持了国民党郊尾镇伪镇长一行,缴获-枝16支,还有电话机及部分档案。在这次行动之前,东南区游击队还深入坝下、坑头、田头店、芹菜、郑坊、水沟等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扩大革命影响。

梅洋祠堂战斗旧址为单层土木结构的祠堂,分上、下厅,占地面积180平方米。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郊尾镇:仙游县辖镇。1958年建郊尾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64.5平方公里,人口7.9万。福厦公路、三郊公路交会于此。辖新窑、盖南、芹林、西山、后面、宝坑、湖宅、梅塘、东湖、后沈、长岭、古店、阮庄、后溪、三埔、埕边、长安、伍狮、新和、塘边、染厝、谷、沙溪23个村委会和郊尾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水果。乡镇企业有鞋业、服装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门刘氏祠堂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东门刘氏祠堂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刘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东风社区,年代为清雍正年间(1723-1735),类别为古建筑。

该祠堂位于城南东风社区三姓路。始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清雍正年间(1723-1735)依明代旧制重建,民国初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为砖木结构廊院式建筑,进深45.5米,面阔14.6米,占地面积664.3平方米。该祠堂依坡地之势自低而高,层层递增,为穿斗抬梁式梁架,青瓦双坡顶,顶脊两端为鹊尾翘角,两侧马鞍形山墙前衔接门楼山墙,后接人字院楼。祠共三进,由戏台、天井、廊楼、拜庭、天井、祖堂、寝房组成。祠祖堂为三间,前廊柱以三跳斗拱挑檩出檐,整个屋架以明式构架斗拱。透出清代华丽、精细的雕饰。祠内现存一清光绪四年(1878)的青石碑一通,记载着祠堂历史及认捐事宜。该祠为研究刘氏史渊及福安地域历史与明清建筑提供了一个考证实据。

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该建筑以祠堂四周地基为准。

城南街道:城南街道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下辖:350981001002 111 官村社区 350981001006 111 南湖社区 350981001007 111 莲池社区 350981001008 111 南郊社区 350981001009 111 东风社区 350981001203 111 程家垅村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五塘龚氏祠堂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五塘龚氏祠堂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塘龚氏祠堂位于义乌市上溪镇五塘村46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

五塘村:五塘村概况 五塘村位于上溪镇北边,距离上溪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全村共有农户269户,人口611人,土地面积320亩,全村共分为8个村民小组,党员24人,村两委成员5人,2008年人均收入8087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素质的提高,村集体研究讨论了村庄整治方案,近年来基本完成了村庄“小五化”工作,建立了村图书室,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坑朱氏祠堂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元坑朱氏祠堂为顺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坑朱氏祠堂位于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时代为清代。

元坑朱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村村: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村地处元坑镇的东南面,辖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8人,九村村原名元坑村,解放后更名为九村村。全村总面积10455亩,其中山地面积8000余亩,耕地面积1107亩。九村村地处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18.9℃,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华德堂胡氏祠堂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华德堂(胡氏祠堂)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华德堂位于马金镇石柱村·民国·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12平方米。第一进有戏台,牛腿、雀替有各类彩绘。天井构筑较精细。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河卵石砌马头墙。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上观音陈家祠堂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陈家祠堂位于中观镇政府西一公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有正房、厢房、下殿、戏楼、四角天井,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堂屋左右檐柱各雕刻凤凰一只,戏台上塑假哥假嫂,八角藻井绘太极八卦图。建造人陈泽燕殁后葬于祠内天井,墓穴望山石刻“一品”。如此建筑甚为少见。祠左为陈家老宅,有门联为:“修已克已安分守己行几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公道心肠有子有孙”,宅后为陈燕泽之父陈虞惠(清庚申科进士)墓。1855年于祠所在从山脚至山顶栽植柏树以培风水,称之为青龙,现尚存已有150余年树岺的101棵参天古柏,成为名符其实的“青龙”。现存陈家祠堂保存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上罗邓氏祠堂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罗邓氏祠堂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yi)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0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故国之思,--之痛,激励后代发奋图强,正德丁丑年(1517)增建“钟楼”、“鼓楼”,清朝康熙甲寅年(1674),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

该祠为前带门坊、庭院,内置前后天井三进硬山式建筑。座西向东。四周墙体二斗一眠砌法,两侧山墙一进三花烽火式,二进五花烽火状,三进人字形搏风头起屏护檐。平面纵向长方形,通面阔17.6米,通进深55.6米。一字式门廊,面阔三间,上部构架双步梁。一、二进明间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三进用砖墙替代,立面分两层,各进地面用条砖横向错缝铺地。前天井呈方形,条石抱框填底,两侧建钟楼、鼓楼。钟鼓楼为重檐四坡攒尖顶,内置草架梁,楼底层平面呈纵向长方形,面对天井开瓶形门,右侧下层门楣上方凹入面墨书“金和”,上层凹入面墨书“钟楼”,左侧下层门楣上方墨书“玉节”,上层书“鼓楼”,砖构梅花形透窗,墙体四角伸出角梁、抱头梁与硬挑共同承托檐顶,上铺圆椽、望板,覆青灰,四角发戗起翘形成反宇飘檐。后天井横向长方形,中间置步桥,两侧建畔池。

上罗村:上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李村王氏祠堂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苏李村王氏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李村王氏祠堂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年代为明清。

2015年6月23日,苏李村王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镇:新成立的王村镇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辖41个村、l个居委会,总人口 545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88人,农业人口34942人.工业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机械、电子、食品酿造、建材及建筑安装、环保、日用陶瓷、化工、农药、地下资源开采加工等十大支柱行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初具小城镇规模。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氏祠堂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白氏祠堂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祠堂位于辛店镇辛店街,坐北面南。大门为牌坊式三券门,顶用琉璃瓦覆盖。门内向后为大殿,坐落在高台上。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式建筑,灰瓦顶,正脊中间饰宝塔,两端为吞脊龙吻。檐下平板枋上有木雕装饰。西厢三间硬山建筑。院内存明、清碑刻4通。此祠堂大门匾额为“乐天祠”,墙上有“乐天故里”碑,为后刻立,主要是慕白居易为辛店名人之名,实际是白氏祠堂。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新郑市辛店镇辛店村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辛店村:辛店镇辛店村:辛店是辛氏以姓立庄,以店为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廷下诏迁民,辛氏应诏迁此地立庄。因该庄位于北京通往东三府的“老官道”北侧,为便利过往行人,以建立店房为业,故得名辛家店,随之简称辛店至今。全村961户,人口3273人,其中回族五百多人;姓氏主要有刘、张、孙、赵、田崔、董、高、范、韩、胡、彭、曹、吕、房、潘、蒋、安、吴、杨、于、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你所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在民国的时期大多都能够看到稍大的家族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族宗祠,那就是祭拜自己长辈的地方,中国的大多地区都会供奉着祠堂,而其中中山的祠堂却是到现在为止保存最好的。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是全族姓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从供奉鬼神、祖先或者有功德的人,逐步演绎到地方教化,聚众议事的场所。中山的祠堂,始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延续到民国,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祠堂遍布于中山的城乡。

在中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现有三涌,后有石岐”。850多年前福涌梁氏的三世祖梁溪甫督建铁城有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功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功建铁城梁公祠”。

现存的梁氏宗祠石木顶梁柱,木桁瓦盖结构,属三进天井,耳厢唐宋建筑风格;并集岭南建筑之精华,显得庄严、深沉而富丽堂皇,是良都地区保存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艺术的古建筑。

经历几百年风雨,如今“功建铁城梁公祠”依然耸立在福涌村的显要位置,作为中山古城建城的功臣,梁氏的后人,甚至每一个中山人一定庆幸自己的先民,为后代选定了这样一方水土作为家乡的桑梓。

祠堂的的显性文化通过建筑形制和外观装饰来表现,祠堂内外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艺都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比喻石榴,代表石榴多子多子多福。比如莲花和白鹭则教育子孙一路清廉,就连地砖的铺设也有人字形、田字形和丁字形的讲究,不同的铺设寓意人丁兴旺,家有良田等美好理想……一砖一瓦都突显了岭南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很多的祠堂门前都有一眼塘,水塘后面是良田,背后有山,其实是隐藏了前照后靠,藏富其中的风水理念,再比如很多的祠堂都有堂号,堂号则蕴含了这个姓氏的郡望在里面,说明了这个族姓源自哪里,祖上的功德如何?

祠堂就是中国乡村中最令人炫耀的建筑,祠堂中的族谱记载了宗族的世系源流,厚薄不一的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所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血缘和亲情,每年的清明节很多旅居海外的乡亲就是根据祖辈父辈的族谱,寻根问祖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的祠堂祭祖。

你可能也喜欢:

中山步行街——闲逛品味其中历史

中山历史名人分别有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九龄故居祠堂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张九龄故居祠堂为始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著名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石头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1332年历史,故居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

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

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隘子镇:隘子镇地处粤北山区,位于始兴县城南边,距县城65公里,东靠司前镇,南与翁源县毗邻,西与曲江县接壤,北与深渡水乡交界,是始兴最边远的山区乡镇。全镇总面积为32326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26600公顷,耕地面积为745公顷,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辖区内有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5个镇属机关单位,中小学校20间。全镇有4494户,总人口2012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滕州王家祠堂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滕州王家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祠堂位于滕州城区府前中路南侧,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资兴建的王东槐专祠。

建国后,王家祠堂划归驻军使用。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

地址: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西门里街二巷

荆河街道:荆河街道 辖56个居委会(马号 北门里 南门里 南门外 幸福园 奎文 大同 平等 新兴南 安乐 公园 荆南 东寺院 城南 东南园 西南园 金城 金华 通衢 辛庄 平行路 曹庄 程庄 魏庄 荆庄 西潭 馍馍庄 蕃阳 郭彭 金平 振兴 魏园 西寺院 杜墁 三里河 刘楼 张明东 张明西 五里屯 张刘 王楼 俞庄 小河圈 韩桥 孙楼 朱李 前十里岗 后十里岗 西十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家祠堂正厅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祠堂正厅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芦江村

原有三组建筑,五进,中轴为家祠,左右两厢为住宅,现存中轴第三进第一个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11米,长24米,檐栏高4米,七檩,硬山式顶,屋顶坡度平缓。梁柱均为粗大的楠木,故又称“楠木厅”。厅内立柱上有青石覆盆柱础,栏顶作卷刹,构架的联接结构,多采用形式简单的斗拱、蜀柱,垫板,正中明间脊檀左右下侧装饰三角形的简单木雕,其外缘置叉手,梁作月梁状,立梁略有琴面,梁底沿边刻双线。斗拱外檐二攒一斗三升,内部梁枋间出单拱与重拱,不出挑,内外斗拱坐斗均刻花瓣状,有方有圆。地面皆用方砖斜铺。

该建筑为明代所建,形制古朴,结构简明,用材硕大,装饰没有繁琐之感,在宁镇地区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后白镇:句容市辖镇。江苏省外贸玩具生产基地。1956年建后白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7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2公里。面积39.5平方公里,人口1.2万。104国道、郭(庄)茅(山)公路交会过境。西濒赤山湖。辖后白、高坪、李家桥、夏王、胜富、东湾、古村、延福、淮源、花岗、芦江、闸头12个村委会和后白1个居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家祠堂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家祠堂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青石街70号,明代建筑,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坐北朝南,由台门及正厅组成。台门朝南,上有彩绘(大部分剥落),正厅为单檐硬山式高平屋。

据查此处为张氏祖堂,后为宁波毛纺厂职工宿舍。张氏祠堂为宁波老城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用材硕大,风格朴实,对研究明代宁波地区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意义。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漕川佘氏祠堂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漕川佘氏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佘氏祠堂座东朝西,原为三进,一进在“文革”中被拆毁。现二、三进保存完好,尤以二进建筑考究,气势恢宏,其梁柱有镂雕、浮雕、彩绘人物、花草、禽兽、缠枝、祥云等图案,雕刻细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该祠堂是徽派建筑文化和江北建筑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为研究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堂主体外,四周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西至上大街,南至东大街,北、东两面各15米。

地址:含山县运漕漕川社区上大街43号

漕川社区:千年古镇漕川社区,又名“蓼花洲”,又称“中闸”,原辖东河、上大、西北三个居委会。2005年合二为一,取名“漕川社区”,设置0漕川社区党支部,运漕镇漕川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党员人数148人,两委工作人员9名,环卫工人31人 ,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2万人。拥有12条主街道,其中人民街、五里街、东大街、下大街、西大街均为16米宽路面,全部架设路灯,夜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塘尾游击队整训地旧址-塘尾袁氏祠堂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塘尾游击队整训旧址-塘尾袁氏祠堂为全南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塘尾游击队整训地旧址-塘尾袁氏祠堂年代为1937年,位于全南县社迳乡塔下村塘尾袁氏祠堂(也称光裕堂)。

2018年12月4日,塘尾游击队整训地旧址-塘尾袁氏祠堂被公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南面外墙向外延伸15米,北面外墙向外延伸7.4米,西面外墙向外延伸10米,东面外墙向外延伸9.2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北四面与保护范围重叠,建设控制高度8米。

塔下村:塔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