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昌平湾古道【精品20篇】

浏览

5038

文章

214

篇1:车师古道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车师古道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车师古道

车师古道是连接天山南部吐鲁番与北部吉木萨尔之间的天山古道。开凿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因连接车师前部与后部,故称车师古道。

具体路线从吉木萨尔县城向南,溯东大龙口河而上,经务涂谷遗址、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四道桥、五道桥、六道桥至琼达板,越山入吐鲁番境内的高昌壁,终至鄯善县的鲁克沁王城。汉初时,匈奴兵屡出古道,进入车师前部,与汉兵发生了五争车师前部之战争,迫使汉兵放弃车师前部。

车师古道——是一条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这是西汉沟通车师前、后国之间的交接线;唐朝连接回鹘高昌狮子王冬宫和夏宫的通道。途中需骑马兼徒步翻越天山。

历史上,车师古道一直是天山南北的交易互市,联接南北疆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对加强南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现在古道上行人基本断绝,沿途的古代堡垒遗址、峰燧、墓冢、草原石人等人文景观,也有石门、天桥、瀑布、温泉、奇花异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考古、探险旅游爱好者,成为一条理想的探险旅游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茶马古道-二郎驿道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二郎驿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驿道(古蔺县)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东起铜锣湾,西至蔺郎公路,红军街南、北两侧各外延30米。东西长450米,南北宽90米,占地面积约4.05公顷。

二郎镇:古蔺县辖镇。全国百强乡镇之一,中国名酒郎酒酒厂所在地。原名二郎乡,1958年改复陶公社,1984年复二郎乡,1987年将二郎、新华、复陶3乡合并建二郎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73公里。与贵州习水市隔河相望,有习水大桥沟通两岸。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兰村、石笋、交塘 、水塘、水泉、鱼塘、翁坪、火石、黄荆坝、龙井、石留、新寨、天府、龙滩、白杨、清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昌平山玉皇庙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昌平山玉皇庙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昌平山玉皇庙位于邹城市大束镇崮尚村东昌平山,年代为古建筑,类别为古建筑。

2016年12月26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济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束镇:大束镇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0.26万亩,7.8万人。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07 元。 大束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富,规划建设中的中国华夏文化标志城就位于大束镇西北九龙山系,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孟子林、葛炉山北周摩崖石刻、云山汉墓3处,济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灰城子遗址1处,文物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陶元岭古道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陶元岭古道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陶元岭古道又名“陶宴岭古道”,地处绍兴县王坛镇与平水镇交界。古道上下有一千四百多级石阶,两米多宽。山中巨石嶙峋,古树参天,古道优雅僻静,岭顶有一处常年不枯的水源。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此。宋代,陆游祖父左丞陆佃曾隐居于此结楼著书,陆游也曾多次来访。宋将作监丞王修竹曾在此岭建陆游贤人祠。陶元岭曾是古时绍兴通往王坛、嵊县的唯一通道,现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保存完好,成了非常久远的陌生古道。

古道的南面是十里峡谷,谷内高山深谷、群峰连绵、峡谷苍茫、瀑布飞流、植被完好,一条长约10里的峡谷一直蜿蜒而来。游人徒步行至峡谷上,台头眺望,只见峡谷两岸奇松倒挂、瀑布飞流、壮观无比;俯视峡谷、溪水清澈、小鱼欢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都令人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湘桂古道永州段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湘桂古道永州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桂古道(永州段)

湘桂古道,又称潇贺古道。溯潇水下贺江,由道州经江华入广西富川到贺州,或经江永入广西富川至贺州,是沿袭了几千年的沟通萌渚岭南北的交通要道。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萌渚岭湖南与广东、广西之间,自古为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3),在郴道的基础上朝廷扩修,成为南下广州的水陆联用的“新道”。自秦汉至清末乃至民国初的两千多年里,这条湘桂古道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江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湘桂铁路和京广铁路修成后,湘桂古道的功能开始衰退。自20世纪50年代在潇水修建了双牌水库和涔天河水库及公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通乡通村公路工程进行后,湘桂古道遭到了破坏和废弃。沿途保存着许多古城址、古兵营址、古亭、古街铺、古村落。

湘桂古道现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梅岭南粤雄关与古道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梅岭南粤雄关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庚岭寒梅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关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梅岭南粤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灵丘古道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古道峰回路转,河水弯弯,青山叠叠,风景迷人。僧寺、雄关、佛冢交相辉映。尤其是辽代营建的觉山寺,更有传奇色彩。寺内的白塔、古井与旁依的小山高度、深度都相同,号为一迷,称为一绝。寺旁有北魏高宗拓拔浚与群臣比武的御射台,《皇帝巡之颂碑》仍依稀可辨。

位于灵丘县东南部。古道始建于北魏,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北至蔚州,南至沫源,共有140里。 公元五世纪,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

该道开凿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峰回路转,河水弯弯,青山叠叠,风景迷人。僧寺、雄关、佛冢交相辉映。尤其是辽代营建的觉山寺,更有传奇色彩。远不见寺院隐山涧,近相看白塔矗云端。据说,寺内的白塔、古井与旁依的小山高度、深度尺码相同,号为一迷,称为一绝。寺旁有北魏高宗拓拔浚与群臣比武的御射台,《皇帝巡之颂碑》仍依稀可辨.

山西大同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河神2戎傲霜和魔古道有什么关系?九牛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

全文共 1953 字

+ 加入清单

戎傲霜这个人物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的,没有人知道她究竟从哪来,也没人知道她到底是什么身份,她为丁卯进行治疗,而且还封住了郭得友的点烟辨冤,还有在医院给顾影和郭得友都悄悄打了针的女护士,很多人也怀疑就是戎傲霜。而在最新剧情中,戎傲霜和魔古道之间也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那么究竟戎傲霜是什么人?九牛案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呢?老河神、胡总管还有肖砚,他们三个人又是为什么要杀顾唯良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戎傲霜和魔古道什么关系

郑副队长告诉都督,经查探,老河神、肖砚和胡总管是自燃案的真凶,这自燃案是九牛案之一,所以猜测这三老是九牛案的幕后黑手,所以想替都督铲除三人,但没曾想却出现了个牛宿,他听信神秘人言,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这个神秘人告诉郑副队长,当年三个老头联手灭了魔古道,魔古道花了二十年才再次起势,现如今又再次功亏一篑,神秘人要让三人给魔古道陪葬,而魔古道主连化青其实还活着,说着便把连化青的随身之物奉上,想让郑副队长找个替死鬼,邀一个铲除魔古道余党的功,说罢,这个神秘人的真面目被揭开,她竟是戎傲霜。

因此,郑副队长先安插一个电工进入监狱,然后控制了肖砚身边的人,接着找来龙王庙爆炸中的镁粉,如此说来,这个给郑副队长消息的人才是九牛案的幕后黑手。2、九牛案幕后主使是谁

首先,是空降天津卫,手握实权的都督敖旦。此人城府极深,虽不多言,却把白市长、伍司令,包括丁卯都拿捏在股掌之间。而且手段狠辣,不然肖秘书长也不会想出假死的金蝉脱壳之法。

而且他与断尸案与火牛案皆有关联,断尸案中直接杀人的聂小秋最后是被都督带走的,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他察觉了聂小秋要私奔,才特意派人去阻拦,也就导致了聂小秋最后愤恨投毒。

火牛案的死者顾唯良是在海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外交官,来到天津卫后就一直行迹诡秘,然而他此行却是约好了要与都督密谈的,也不知两人有什么秘密。

既然都督嫌疑很大,那么作为他的手下,郑队长的嫌疑也就不可避免了,不过看他那惧怕都督的狗腿样,想来也就只是个执行者吧。

第二个怀疑的人,那就是丁卯的理疗医生戎傲霜了。这个女的的银铃封绝技可真是不一般,像是催眠一般能让人看到心底最惧怕的东西,如今丁卯、肖兰兰、郭得友全都中过招了,小河神甚至因此将点烟辩冤的绝活都丢了,这个女人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觑。

尤其丁卯作为接受银铃封治疗最多的人,在解剖女学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出现了幻觉、精神不济的现象,感觉戎傲霜好像在一点点的控制他的精神,想想真是后怕。

而且在最新剧情中,小神婆因女子学院案件受伤住院,睡梦中一个女护士给她注射一针不明液体,给她打针的这个什么女护士也形似戎傲霜,要知道小神婆可是恶水之源的抗体,给她注射的这一针,不知会有何影响。

除了举止神秘的都督和戎傲霜嫌疑最大外,老河神、胡管家、肖秘书长同时爆炸而亡的案子,更是将幕后之人指向了津门天团身边最亲密之人。因为肖秘书长假死之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能知道他行踪的就更少了;

而老河神的死因,是他屋内新盘好的炕上全是磷粉,这条线索就指向了捞尸队的兄弟们,当时为准备郭得友结婚,大家才张罗将龙王庙翻新一下的,这炕还是郭得友亲自嘱咐给师傅盘的,没想到却是害死他的关键。能让这三位前辈同时爆炸,确实身边人的嫌疑更大些。

同理,被丁卯怀疑的大表哥也很有嫌疑,毕竟案子是从他回天津起开始的,他跟顾外交官也是相识的,他跟在兰兰身边,亦帮忙查出很多关键线索,尤其他还是个化学方面的高材生,这几个案子里可都设计用药、用毒,还有磷粉等化学物品,他的嫌疑也不是没有的。3、老河神为什么要杀顾唯良

老河神郭淳、漕运商会的丁义秋、胡海江和肖砚秘书长都是当年引古入津的始作俑者,打着传播文明的幌子,古登堡培植的在华代理人,渗透各个行业。

二十年前,魔古道病毒泛滥,疾病得不到控制,愈演愈烈,古登堡协会就像一场及时雨,带着医学和科学技术顺理成章进入中华,洋医洋药的确控制了病毒的蔓延,但谁都没意识到古登堡的野心是要通过医药技术控制中华民生,就像让国家患病的病毒,控制权越大,国家越是积重难返,十年前古登堡协会组织销声匿迹,这是一场有组织的准备,应该是在谋划更大的布局,三个老头,一个吃着牢饭,一个假死避世,一个破庙苟活,愣是把一个外交官给杀死了,连飞鸽传书的手段都用上了,所以老河神出事以后,还是有鸽子飞来,不肯离去。

郭德友之前在龙王庙的柴房里翻到了他们几人来往的信件,仨老头要杀顾唯良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阻止古登堡入津密谋,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弥补当年的过失,顾唯良是火牛,属九牛之一,肖兰兰猜测九牛案是这三个老头策划的,可郭得友推翻了这一想法,因为他们三人本来就是九牛牛宿,而且牛宿之后九牛仍在继续,看来这三个老头是被真正的凶手给利用了,也成为了九牛的一环,郭得友猜测,冷库主管一定是偷偷的在做什么买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石壕古道遗迹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石壕古道遗迹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观音堂镇石壕村境内,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县石壕古道遗迹申请世界遗产成功。

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

车壕村:车壕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茶马古道-鹦哥嘴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鹦哥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巴塘县一处重要的茶马古道遗址,因地形状若鹦鹉的嘴而得名,地势险要,东隆山与喇嘛多吉山夹着巴曲河水,形成一条幽深险峻的峡谷。鹦哥嘴曾是巴塘的交通要塞,是官员、商人的必经之路,也被称作“官商大道”,直到川藏公路巴塘段通车,这段曾经繁盛的道路才渐渐寂寞起来。

鹦哥嘴沿途的石壁上留有清代以来的诸多石刻,记录了巴塘一带的历史变迁,《凤都护殉节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凤都护,指的是清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1905年巴塘事变的-中被杀,这一事件是康巴地区历史变革的重要节点。根据《巴塘县志》记载,1904年,凤全被委任为驻藏帮办大臣,前往现在的昌都地区就任。经过巴塘时,他见当地气候宜人,便驻扎下来,强行推行新政,行洋礼,习洋操,还限制僧侣人数,招来土司和僧众的仇视。1905年2月,冲突爆发,凤全被迫撤离巴塘,退至鹦哥嘴时遇袭身亡。随后,四川提督马维骐与建昌道尹赵尔丰率军进入巴塘,剿杀当地土司与僧侣几百人。巴塘事变之后,赵尔丰升任川滇边务大臣,在巴塘等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流官制。这段历史对康巴地区乃至周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寻访茶王之乡 安化茶马古道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悠久,其文化影响已经响彻整个欧亚大陆,不仅仅有丝绸之路的辉煌,其内陆的茶马古道也是一道耀眼的历史,茶马古道主要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那么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就一起来看看安化茶马古道不一样的历史风情吧。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名。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

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而安化马帮的存在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运载手段。

安化高城马帮兴起于19世纪,主要因为安化千两茶的兴盛(清代安化黑茶——千两茶,曾行销新疆、甘肃、山西、青海、内蒙、陕西等省区,甚至远销中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兴起。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保留了大量茶马古道遗址,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

据记载,从明清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如林,作坊遍布。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肯定要餐宿,并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还是继续通过马匹陆运。这样,加上其他商贾,洞市老街就热闹了。运输商品的“竹排”首尾相接长达里许(有两百多条),老人们说:清代民国时期,洞市老街商业繁华盛极,运输货物的竹排绵延数里,马帮列队,驼铃叮当,游人如织,物畅其流,好一派梅山清明上河图的景象。

如今的安化茶马古道,山外车鸣声不绝,山间铃响马帮来。游人戴上大斗篷,骑上高大的骏马,走上古道,就开始了“骑马游”。坐在舒适的马背上,踏上了树丛中间隐约着的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因为山道险峻,眼中情景就有了惊悚的意味,走一步,便有一步的惊心,留下的却绝对是难忘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昌平香屯村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延庆县大庄科乡,距北京60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昌平、延庆、怀柔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南临十三陵,北靠莲花山,西连石缝山,村后有峡谷龙潭,西北是红色旅游第一村。自然景观奇特,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有板栗、核桃、红果、山杏、香椿、蜂蜜、野菜、山蘑和山茶等,有板栗上千亩,是全乡典型的板栗专业示范村。

电话:60189654;;60189824;81191011

地址: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香屯村

交通说明

自驾车:昌赤路长陵向北延庆方向可到

乘车:德胜门乘919路公交车,京藏高速公路62出口出,转乘去大庄科乡方向的公交车或小客即到。

香屯村:在大庄科乡沿着蜿蜒乡间公路走十几公里,便可以看到一个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的古朴小山村——香屯村。它始建于明代天启癸亥(1623)年,山顶有一座山神庙,每逢庙会香火不断,故而得名。全村只有24户66口人,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排排的石头墙,一层层的石头台阶,再加上千余株百年古木,古井、石磨、石碾,潺潺的溪流,这一切都显示出村子的古朴典雅。这里有着一流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车岭古道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车岭古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车岭古道位于寿宁县斜滩镇斜滩村、清源乡阳尾村,年代为明至清。

简介:明中叶形成,由明迄清历代维修,是寿宁通往福宁府的重要古官道。古道自斜滩蜿蜒而上,相对高差658米,全长约10公里。山路用石块随地形铺就,宽1到2米,沿途分布多处路亭、摩崖石刻、关隘,主要有车岭关、一亭、“岭峻云深”石刻、二亭、三亭、四亭遗址、五亭遗址、“去思碑”石刻、平氛关、龙凤亭等。

保护范围:古道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2018年,车岭古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斜滩村:斜滩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吴越古道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吴越古道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越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与南唐的主要通道。顺吴越古道石板路台阶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画中游。大约2至3个小时到达千倾关,千顷关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像门一样挡在眼前,这一处天然石门,高近4米,厚约3米,宽可两人并行,其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上石门,拔开石墙上面的杂枝,曼延起伏的两翼石墙,是古城墙防守工事。

千顷关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是当年拱卫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再往前走400米左右就是浙西天池。山水奇秀,风光独特的浙西天池位于海拔1100米的千顷山巅,湖水清洌幽蓝,水天一色,山峦缓伏,视野开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天池四周低山环列,芳草鲜美,泉流淙淙,小涧纵横,唯独中间形成一坦荡的盆地,呈山山朝千顷,水水往池流之势。浙西天池水面面积达900亩,是目前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可谓“神池浩渺,天镜浮空”。

吴越古道和千顷关,为1100前吴越国建筑,依山势而建,是当地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伟大工程。城墙由大小石块垒成,属军事性建筑,同时是唐末五代十国南唐与吴越国的国界线。公元913年,当时的吴越国与淮南的杨行密在这一带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万家乡:宁国市辖乡。1952年设万家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9公里,南与浙江省交界。面积134.8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通宁墩镇,接梅(林)南(极)公路。辖尤川、云山、大塔、上庄、银峰、和隆、西坞、西川、西泉、万家、龙溪、龙新、深川13个村委会。以林业为主,盛产杉木、松木、毛竹、山核桃、茶叶。境内有鹿、豹、“马牛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京西古道--苛萝屯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京西古道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进入水峪嘴村后不久就会到已经成为旅游观光区的古道北路遗址。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是京西地区的重要出塞道路,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水运道、香道等,种类齐全,且互通有无。

水峪嘴-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强度不大,适合大部分人游览。沿途有马致远故居、韭园村、古道博物馆、军事酒吧等景点。进村便会发现道路两边有许多描绘当年古道风貌的浮雕、雕塑,栩栩如生,十分有趣。再往前就到了牛角岭关城,沿路还会发现许多当年留下来的蹄窝。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

类型:古迹古道

游玩时间:建议1天

开放时间:

7:30-18:00。

门票:

北京京西古道门票27元

北京京西古道套票107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寒山古道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寒山古道

起讫(途径)地点:街头古镇;东线经后岸、九遮、济溪、白泥坦与南皇古道相连。南线经后岸、黄水、、黄家湾、江岙、柱峰、井坑、岩坦与仙居广渡相连。西线经琅珂、方山、金满坑、雷马坑、箬湖延伸至磐安县尚湖镇。北线经合溪里、黄润坑、东坑、红军岭,穿越台州、越州、婺州三州界,与新昌相连。

总长度:154528米

概括及主要特点:寒山古道为辐射型的古道群,起于天台县街头古镇,贯通古台州、越州、婺州三府,因唐诗僧寒山子隐居地而得名。寒山古道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全长155公里,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直到近代,古道中农产、丝绸、瓷器等商贸交流仍然频繁,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走廊。沿线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徒步线路,适合于开展不同类型的徒步旅行。寒山古道所及方圆百里,群山起伏,植被丰茂,自然风光秀美。有“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寒岩夕照”、有九曲回转的“九遮秀谷”、有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的寒山湖、有人称“世外桃源”的小溪坑、有巍峨险峻的“红军岭”、有伫立三州的天龙古寺、有峭壁如乌龙横卧大地的“十里铁甲龙”,沿南线古道上溯至大雷山区或经东线深入九遮山腹地均可体验高强度的徒步探险活动,亦可寻觅千亩成片的山地杜鹃林,人称“中国十大经典徒步线路”和中国东部的“徒步天堂”。

信息来源:浙江省林业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前洋古道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前洋古道为浦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前洋古道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前洋村,时代为唐代。

前洋古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洋村: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前洋。因村位于富岭溪出山区最前面的一个山间盆地,平洋开阔,故名。距镇所在地20公里。该村东界上桥、圳边,南接大水口,西和北隔溪与高坊相望。辖前洋(前洋街)、黄奠口、权山(悬山)、沙坑桥、流坑(刘坑)等5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8555亩。2012年,耕地面积928亩,林地面积6527亩,竹林面积479亩。农户312户,人口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昌平苹果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昌平苹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昌平苹果”系指产于北京市昌平区的苹果。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昌平苹果含糖量高,着色快,营养丰富。昌平自古以来就有苹果“福地”的美誉。早在清代,乾隆皇帝就留下了“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诚佳域,千峰后护高崔巍”的溢美之词。

昌平盛产苹果,最早历史记载在明代《群芳谱》中,“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于昌平北部,形成绵延百里的“山前暖带”,温榆河发源其阳,白河横穿其阴,润泽着山脚下的富饶土地。这条“暖带”东起上苑,西至南口。朝向正南正北、走向正东正西,整齐如同刀切,经大自然神奇点化,赋予了苹果生长一片舒适优越的“风水宝地”。昌平是全国最早引种红富士苹果的地区之一。1980年4月,昌平正式从日本成功引进了红富士原株,定植于西山口果园,后移植于崔村镇大辛峰果园。随后,昌平区果树科技人员对引进的红富士苹果进行了大量试验、观察、培育工作,成功选育出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富士优系品种。昌平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红富士苹果经验和底蕴。.

自然条件

昌平有优越的光、温资源。年平均光照达2764.7小时,充足的光照不但有利于果皮着色,更催化了果实内淀粉转化为糖分、生成维生素等化学过程。暖带南端,京密引水渠自东向西缓缓流过,把山区、平原有机相隔,如同一台天然“空调”般有机调节着地区小气候。年平均温度12.1℃,年温量指数106,其中果实发育期平均温度达23.9℃,无霜期在200天以上,使苹果获得了充足的生长时间;每年9月底10月初苹果成熟期,昼夜温差达到9-12℃,苹果含糖量高,着色快;年平均降水量542.9mm,既满足了苹果生长所需,又避免了因雨量过大导致的果树病害。此外,据北京市农科院测定,该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达到2.08%,有效磷、钾、铁、锌、硼元素含量分别高出普通土壤的2-12倍。这些微量元素随着苹果生长转化成利于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使昌平富士苹果不但美味而且营养。.

保护范围

昌平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0《关于申请界定昌平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昌政函(2006)5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崔村镇、流村镇、兴寿镇、南口镇、马池口镇、阳坊镇、百善镇、长陵镇、十三陵镇、沙河镇、城南镇等12个镇、街道所辖行政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温州畲乡古道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温州畲乡古道

起讫(途径)地点:西起景宁东坑镇,途径泰顺县石角坑,至文成县铜岭山森林公园终点达文成县西坑畬族镇。

总长度:35公里

概况及主要特点:文成县畬乡古道始建于明清时期,旧时是文成县西坑畬族镇及周边村村民通往景宁县、泰顺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该古道沿途森林、村庄、山坡、梯田等自然景观,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森林植被主要由毛竹、杉、松、茶叶等组成。

信息来源:浙江省林业局

东坑镇:东坑镇位于县东南,是革命老区。镇驻地东坑村,海拔570米,距县城22.5公里。明属鸣鹤乡在上里,清为六都,民国2O年(1931)建乡,属一区。1990年建镇,1992年扩镇,原白鹤乡、北溪乡并入。面积173.2平方公里,东和文成县接壤(老昌降头山延到1392、1362高地,直至鸡冠花山主峰海拔1178米处为景宁、文成县界,老昌降头立有界碑);东南与泰顺县交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茶马古道-凤鸣驿道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凤鸣驿道位于合江县凤鸣镇社区,东北-西南走向,最早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民国等。现在所见驿道为清时期所建,驿道为青石条、石板铺成,全长513米。主道最宽8米,最窄处2米,分为广场、湾子头、正街、十字口、栅子门、场口上6段,支道有老油房、猪行上、老米市3段。驿道两旁建筑多为木材穿斗结构,驿道两边原建有古庙6座,最高两座为大庙上(最早叫玉凰观)、观音阁,另有山神庙。张爷庙、禹王庙、牛王庙共6座庙,场周边还有鸡仙庙、石高坎庙,现仅剩大庙上(现恢复为凤凰寺)和山神庙部分殿堂,其余均毁于解放后。该驿道历史悠久,是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之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