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通用20篇)

浏览

2207

文章

1000

篇1:尧头窑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尧头窑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制瓷历史长达千年。清代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到达鼎盛,“尧头窑”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扬。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尧头窑从唐朝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尧头窑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对研究中国古窑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古瓷窑原生态活化石。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勒之林称尧头陶瓷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拉萨有三处,分别为“朵森格”、“秀赤林卡”和“蔓珍”。“朵森格”,意为石狮,因衙门前有一对石狮,故名。在大昭寺西南方,今西藏军区第二招待所。“秀赤林卡”,意为宝座,据说该地原有七世0的宝座,故名,在今文化宫周围。“蔓珍”,为贵族家房名,在今西藏话剧团的后面。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从雍正六年起,设驻藏大臣。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八廓北街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沙苑文化遗址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沙苑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沙苑文化遗址

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在沙面上发现了大量石器。但未见地层关系。

石器遗物分布面广,先后在官池、沙底、张家、西寨、石槽、八鱼、苏村、下寨、羌自九个乡镇的35处地区,采集了数千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其中石片石器是其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

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经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石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35处地区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坪遗址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上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西南8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2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橙红陶和夹砂橙红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竖条纹、同心圆纹,可辨器形有彩陶罐、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高领罐、深腹罐、单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双轮磨村:双轮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老鼓楼衙署遗址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鼓楼衙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南宋至清

类型:古遗址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

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华街,左靠重庆府经历署。县署撤掉,辟作巴县衙门街,与中大街、西四街平行,前出老鼓楼街,后靠山坡,上面是左营街和公园,两旁有小巷,分别通征收局巷与文华街。巴县署是重庆城内最重要的官署。是古代重庆的区域军事、政治中心。据《巴县志》:“旧在重庆府治右,依山东向。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张 冉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王尔鉴重修。清制,县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正中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两庑为花厅、签押房。二堂后为官眷所居,正堂右为大厨房,正堂左为典史(吏)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茶馆,左为衙神祠、马王庙、朝天驿,大坝前为仪门两座,仪门习称二门,出仪门为甬壁,甬壁左右为东西辕门,习称头门。出衙门口,向左为老鼓楼街,向右为鱼市口。抗日战争初,老鼓楼、衙门口、鱼市口等街拼为林森路的一段,现为解放东路的一段。巴县衙门旧址于2003年,由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宝山农民暴动遗址——天宝山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天宝山位于沐川县凤村乡隆兴村1组。

天宝山农民暴-动-发生于1935年2月。天宝山属沐川县凤村乡西甲,是共产党员刘本昭的家乡。胡立本和刘本昭是表兄弟,常在这一带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1935年2月初,胡立本在舟坝听了中共嘉定中心县委-委员赵启民关于组织工农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迎接中央工农红军的指示后,要求张兆延、刘本昭和杜明德在舟坝、凤村等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2月23日,西甲甲长刘泽高在隆兴寺召集农民开会,催交捐款,胡立本等四人趁机前往了解情况。此时,适逢利店区团部派出的两名区丁前来收款,农民纷纷陈述捐税太多、太重,无力缴纳。胡立本等立即进行宣传,历数国民党对农民的压榨,指责他们不顾农民死活,并号召大家抗捐抗税。顿时,群情激愤,--了这两名区丁,胡立本、刘本昭等随之商议,决定借此时机打出“川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路纵队第五小队”的旗号,宣布武装暴-动-。号召大家拿起刀矛、土-、土炮等武器到转角庙集中,准备对付区、乡丁的攻击,截击经凤村回利店的区团长萧善之。继后,有五十六名参加暴-动-的群众集中到转角庙,由胡立本部署了防御和警戒。24日黎明,战斗打响了。利店区武装精选中队从正面扑向转角庙,乡丁从旁助攻。暴-动-队伍用土-、土炮回击敌人。由于暴-动-队伍力量薄弱,而且准备不够,仓促上阵,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只得边还击、边撤退,最后分散躲藏于山野草丛之中,暴-动-失败。

由于时间过久,遗址原貌已不存在,现在只剩下战斗地点转角庙,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暖泉山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暖泉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位于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村西南5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居址。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和豆、钵、盆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文峰镇:自然环境:文峰镇位于陇西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8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682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22043户,乡镇总人口76783人,乡镇从业人员38392人。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兴堡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新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兴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定边县油房庄乡王湾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50米。

2008年,新兴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房庄乡:一、基本情况油房庄乡位于定边县南部白于山区,乡政府距离县城35公里,东北与杨井镇、砖井镇相接,南与吴起县王洼子毗邻,西与纪畔乡、白湾子镇、樊学镇接壤,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2850户、11461人;有10个党支部,308名共产党员;有7个机关单位、135名干部职工。全乡耕地面积13.9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恩达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小恩达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恩达遗址是今考古界近年发现的西藏地方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因位于昌都镇的小恩达村附近而得名。小恩达遗址海拔3200米,面积为10000余平方米。经1986年调查并部分考古试掘,发现有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和木炭渣等遗存。据推测,年代与卡若遗址相近,文化特征与卡若遗址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距今约4000多年。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县城北小恩达村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史家塬遗址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史家塬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家塬遗址

时代:西周

地址: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史家塬村

保护范围:遗址南、北长约700米, 遗址东、西宽约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100米。

2014年,史家塬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镇:石桥镇位于淳化县东南部,全乡总面积43.1平方公里,辖石桥、金川湾、刘家硷、鱼车、鱼车山、引安、大槐树、史家塬、白家咀、咀头、闫家沟、富德、高家河、杏园、李塬、雒家16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 2005年10月并村后为9个村民委员会。1700户,7082人。明、清以前,石桥之名即有之。1958年组建时,名为“钢铁人民公社”(公社驻石桥街),1959年淳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寺坪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寺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南3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2米,断面暴露有灰层。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勾叶圆点纹、黑色竖条纹、带纹、旋涡纹,可辨器形有彩陶双耳罐、钵、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单、双耳大口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双轮磨村:双轮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安塬坪遗址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安塬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塬坪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郿岘村西南15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常见黑彩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罐、尖底瓶等;齐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灰陶,饰篮纹、麦粒状粗绳纹,器形有罐、鬲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纹饰多见绳纹,器形有鬲、罐,另有筒瓦。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临溪县城遗址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临溪县城遗址为蒲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废县,为临溪镇,作为县城长达517年,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8代。明末镇毁残存北面城墙1段,长200米,残高4-5米,夯土基厚5米,遗址清代已开成耕地。随处可见砖瓦、陶、瓷器残片。保护范围:北段城墙遗址200米,东段残迹270米,南段残迹250米,西段残迹250米。整个古城城区,皆属保护范围之内。

1982年10月9日,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研究蒲江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秦直道遗址甘泉段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秦直道遗址甘泉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也载:“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凭借这一通道,秦帝国的铁甲雄师从都

城咸阳出发,三天三夜便可抵达阴山脚下,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挽弓而抱怨”,远盾大漠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

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

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2004年,秦直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审报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

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柴薪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柴薪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操作坑长1.3米,宽1.2米,深1.8米;火门高1.1米,宽1.08米,火膛壁厚17厘米;窑室内径3米到2.7米,深1.8米;回火沟宽12厘米。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多祜砖瓦窑属清代晚期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由于土质差的原因,故多呈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真寺大殿遗址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清真寺大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真寺大殿遗址

清真寺大殿遗址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中段,清代。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原建筑面阔三间10.2米,通进深五间14.85米,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现已无存,遗址东侧另建一新大殿。殿内存光绪十九年(1893年)“永捐铺房”碑1通及光绪年款“至诚无息”、“心维清真”、“覆帱恩深”、“大道惟一”、“明经堂”、“清真古寺”等匾额共6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石船头遗址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石船头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船头遗址位于良庆区良庆镇那黄村北面邕江南岸,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1年,石船头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那黄村:那黄村位于良庆镇西面,是开发建设中五象新区的核心区域。那黄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7名,支部书记是韦贤线。一直以来,那黄村党支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配合镇党委做好各项中心工作,并结合本村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服务群众,服务三农中成效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山古城遗址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高山古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古城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该城址发现于2003年。高山古城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岷江支流斜江河中游,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规模比宝墩古城小很多,但筑城时间推测比宝墩古城更早。高山古城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城墙和南城墙尚残存于地表,其中城墙的东南角保存较好,墙体高出现城外地面约1.5米-2米。

2015年,古蜀文明八大古城之一的高山古城开始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入选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据悉,高山古城发掘的116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或许能够揭示古蜀人的来源。

2019年,高山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城墙遗址外侧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三岔镇:三岔镇位于大邑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约16公里,幅员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2个农业合作社,2个社区,35个居民小组,人口32081人,其中,集镇人口约6000人,有耕地面积约35901亩,境内有农村信用社2所;中学校1所,小学校1所,九年制义务学校1所;有幼儿园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2所;现有重点企业6家,外资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440户。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阿猛会议遗址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阿猛会议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阿猛会议遗址

“阿猛会议”会址位于砚山县东北方,距砚山县城37公里,座落在323国道线旁的阿猛镇中心小学校内。会议遗址房屋是1875年建盖的一间“文武庙”。1993年11月,“阿猛会议”会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向长江以南进军之际,为迎接和配合野战军解放滇、桂、黔,0中央作出关于调整长江以南党的领导机构的批示,决定将0桂、滇边工委和0云南省工委合并,成立0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滇桂、黔边区的斗争,并决定林李明作书记,周楠、郑伯克任副书记。1949年5月,0中央华南分局派林李明到昆明向云南省工委传达0中央指示,酝酿成立边区党委有关事宜。同年7月19日,林李明及两工委主要负责人在云南省砚山县阿猛主持召开了0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扩大会议(史称“阿猛会议”),宣布中国0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正式成立,选举了边区委员会常委、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将滇桂边纵和云南各地党委所领导的游击队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

这次会议在云南地方党史上是一次高层次的会议,是云南和边区革命斗争的一个里程碑,为解放滇桂黔边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会址”开馆以来,每年都有各州、县党组织和中小学师生到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逢建党和建军节都有党员干部到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每年7月19日近百名老边纵队员便会相约到“会址”举行活动缅怀战友,年接待参观团4000多人。

地址:砚山县东北方

阿猛镇:位于砚山县境东部,西与阿基、者腊两乡毗邻,北和广南县接壤,东与广南县五珠、那洒相邻,南和蚌峨乡相接。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 72个自然村,91个合作社。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6种民族,总人口23918人,全镇有耕地23984亩,人均1.05亩。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三七、烤烟、辣椒、花生等,硅矿资源丰富、储量1000万吨,阿猛镇位于国道沿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逍遥楼遗址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逍遥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并改名“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