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国古代女子私人用品有哪些种类【精品四篇】

中国古代富豪大多两种出身:一是贪官;二是靠经营智慧而成巨富的商人。贪官大都没好下场,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然而,那些靠勤劳、智慧发家的巨贾们,结局却各不相同。乔致庸

浏览

1196

文章

4

篇1: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12岁

我国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幼年又称为“总角“等等,是一直以来延续下来的古老文化。

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职称的鞋子。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

因此,女子在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后来,金钗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就一直被后世沿用。

古代人在年龄的称呼上特别讲究。在古代女孩子到了12岁之后就要开始梳妆打扮自己了,并且需要佩戴金钗,为以后能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所以人们将金钗之年特指为女子12岁。金钗是作为女子12岁的代称和别称,每个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称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古代为何总说属羊的女子命不好?都是中国相术惹的祸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羊是我国历史文化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历来都有着“三元开泰”的美寓。我国古人将羊视为吉祥物或是灵兽。在古文当中,“羊”字与“祥”字是相通的,所以你会发现在很多古代的一些器皿或是文物上会把“吉祥”二字的铭文写成“吉羊”。

起初羊的形象是非常正面,但在我们身边却总是能听到这样一些言论:“十羊九不全,一人坐殿前”、“男人属羊貌堂堂,女人属羊守空房”、“男属羊,黄金堆屋梁,出门不用带口粮。女属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等等......为此,很多人都避免在羊年生孩子。

那么,关于属羊女子不好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出现在元末的相书《麻衣神相》

其实这都是中国相术惹的祸。在元末时期的相书《麻衣神相》中,有“羊目四白,奸夫入宅”的记载。意思是说眼白较多的眼睛像羊眼,而长羊眼的女人容易红杏出墙。

有了《麻衣神相》的记载,之后的相书中对羊眼女人不吉利的说法越来越多。诸如克夫、淫乱等不检点行为,都是羊眼女人的属性。只不过在这个阶段,还不曾与生肖扯上关系。

女性属羊不吉利的说法 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

到了明朝,羊眼女人开始发展成属羊女人,原本的“十羊九福全”也被讹传成了“十羊九不全”。在小说《金瓶梅》中,就有这样的桥段。西门庆请来阴阳先生为李萍儿测卦,阴阳先生说李萍儿前世造了孽,今生要遭受的惩罚就是让她属羊。可见属羊女子命不好的说法在明朝时就已经传开了。

洪秀全与杨秀清一起造就了“红羊劫”

一直发展到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战乱祸及百姓。由于挑旗者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姓氏,这场起义被民间附会为“红羊劫”。此外,晚清的慈禧太后也属羊。在反清革命党的造势下,为了诅咒慈禧太后,民间开始流传“十羊九不全,一人坐殿前”的说法。属羊女子不吉利的观念彻底深入老百姓心中。

属羊的慈溪太后 在清末遭遇革命党的舆论攻势

其实,古人设定动物符号来表示年份,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果羊的形象真的不吉利,那又怎么可能进入十二生肖呢?!

古代画作山古代羊群

而且古人一直将羊视羊为“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的象征。所谓“善群”,是指羊喜欢聚群生活。所谓“好仁”,是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斗。所谓“死义”,是指羊被宰杀时安静,视死如归。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而所谓“知礼”,是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自古象征孝道。

鲜卑壁画上的骑射猎羊形象

在《说文解字》中,还将“美”解释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所以无论哪方面来看,羊作为吉祥、善良的象征毋庸置疑。

所以,属羊女子不吉利的说法,在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实在不应该再流传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国古代女子私人用品有哪些?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女人是需要依附着男人生活的,自己是没有自由的。在家的时候从父,出嫁了从夫,丈夫若是死了就要从子。而男人能够三妻四妾,同时可以赢取多个姑娘。在这样的男尊女卑的制度下,女子的全权益是越来越少了。为能够提升自己生生活质量,女子必备3件私人物品,1件自己用,1件陪着用,1件偷着用。

古代女子的三件私人用品,能够给女子排忧解难,而且不论穷富都能拥有。先说第一件自己用的,这就是澡盆。古人对洗澡非常重视,每到重大时刻,都要沐浴斋戒,以示重视。女子在这方面也讲究,皇家女子能在池中沐浴,权贵人家能用瓷澡盆,而普通人家的女子,只能用木澡盆凑合了。

古代女子洗澡的过程也复杂,毕竟都想和杨玉环一样肤若凝脂,这样才能得到丈夫欢心。再说陪着用的东西,就是现在人也趋之若鹜的麻将,其实不仅中国,很多亚洲国家也喜欢搓麻将。麻将就是古代女子消遣解闷的法宝,由打叶子发展而来,是女子仅有的娱乐活动之一。

传说中,慈禧太后就特别喜欢打麻将,宫女平时要小心翼翼的伺候老佛爷,只有打麻将的时候能坐在慈禧身边,不用顾着利益和太后平起平坐。可是玩的时候,也要给慈禧放水,要是不让老佛爷打高兴了,还是要倒霉。

第三个偷着用的东西,就是古代的卫生带,他是女子来月例要用的东西。做法很简单,把草木灰放到布条中,做成一个简易的卫生条。这是女子最私密的物件,要是前两样穷人家的女子用不起,这个是不论富贵都要用的,穷人家就是用不起布,也会用别的东西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女子发型种类多样,她们用什么固定?

全文共 2338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很多人在做造型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发胶之类的东西,来对头发进行一个固定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造型,用一些固定用的东西,比如发卡、发蜡等等,都是很寻常的。然而在古代,古代女子们的发型可以说是非常多变的了,造型非常丰富,不同朝代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她们又是用什么来固定自己的发型的呢?古代女子的发型可以用什么来固定,她们使用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1.古代女性用什么固定发型

在《红楼梦》里给出了部分答案,不难发现,剧中每个女性角色头上或多或少都有支簪子。当然,地位比较高的女子簪子较为精致,而那些丫环头上则多是一些细木棍。这些发簪就是古代妇女固定发髻的一个法宝,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由于发簪只可以用于固定发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古代女子的主流审美里,盘发成髻才是最流行的发型。为此,古人还发明了不少美轮美奂的发髻样式。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女子的发髻多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主要六类。而针对不同的发髻,所需发簪的数量也有所差异。像是古代皇后这种级别的女性,为了体现其身份的尊贵,发髻自然也要比常人复杂。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后头上插满了金簪。

而除了簪子外,古代其实是有和发胶功效类似的产品。这个东西叫“刨花水”,相信很多人都是头一回听。

什么叫刨花水?刨木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即木工师傅在加工木制品时刨出来的长条木屑。而这个刨花水和刨木花也息息相关,说白了,刨花水就是榆木刨出来的木花通过热水浸泡形成的粘液。由于榆木本身的构造,其放在热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表面就会有胶状物产生,这种胶状物的定型效力,甚至不输如今的发胶。

此外,这种刨花水搽抹在头发上,也会散发淡淡的榆木清香,甚至还有乌发的功效,是一种绿色天然的美发产品。理论上说,甚至比发胶还要环保健康。

而刨花水究竟起源于何时?如今已不可考,而唐朝时期正是刨花水使用的高峰期。唐朝那会国力昌盛,百姓物质生活相当充实,自然对美又更高的追求。因此,那会发簪加上刨花水,基本成了每个女子保持美丽的不二法门。

同时,也是因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这个秘方甚至还传播到了海外,日本艺伎当年固定发型靠的就是这个刨花水。

后来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的东西大量涌入国内,发胶也出现在了我国民间。由于其随手可用,携带方便,价格便宜,很快便取代刨花水,成了我国百姓拾掇发型的不二之选。

虽然发胶开始普及,但刨花水并没有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今天,不少京剧班子在化妆造型时,依然遵循古法用的刨花水。而西方那些通过化学合成制作的发胶,是远远比不上我们古人绿色健康的黑科技的。2.刨花水是什么

我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多种多样,有些简直堪称为一种艺术。比如“结鬟式”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看起来高贵华丽。

“结椎式”就需要相关的固定方式了,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还有比较成熟的反绾式等等。只要是较为复杂的发型几乎都要伴随相关的固定方法才能制成。

所以我们知道没有发箍没有发胶想要做出这样的头发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我国古代人们确实没有发胶可用,但是古人却研究出了一种奇怪的刨花水。这种东西的本质和发胶差不多,但是十分好用,只需要用小刷子沾一点然后涂在头发上就能够定型了。

而且这种水不仅无毒无害,还有些类似于现代“护发素”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这种发胶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过于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是到了唐朝时期逐渐趋于完善,最后一直沿流传至今。

这种刨花水使用的方式也很简单,一般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就完成了。后来这一方法还流传到了日本。

我们知道日本从贞观四年(603年)起,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此后便源源不断的前来学习中国本土的险境文化带回到日本。在日本最早期的影视资料《艺妓回忆录》时便仍然能看到艺妓们用“刨花水”抿头时的场景。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盛行了近千年的“刨花水”便逐渐被更便于购买的发乳和发油替代了。不过在很多古老的乡村中,依旧有一些女性在沿用这一方法,毕竟刨花水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由凝刨花研制而成,这是任何化学物品制作的凝发剂所无法超越的。3.刨花水的发展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日本的民族服装和发式就深受中国的唐代的影响,有史料记载在日本早期的影视资料《艺妓回忆录》时仍能看到艺妓们用“刨花水”梳头抿头的场景。宋、元、明时期关于“刨花水”的文史资料不多,但在文学作品里刨花水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发展到清朝,“刨花水”达到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这主要和清代满族人独特的发式有关。

“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的进入渐渐被冷落了,但仍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市井乡里、寻常百姓家为万千个爱美的女子默默无闻地服务着,一直到更方便快捷的发胶出现。事实上,“刨花水”天然无毒、绿色环保的独特功效是任何化学凝发剂都永远无法超越的,在古装戏曲里,旦角的额头盘发和面颊勒鬓(水鬓)仍然必须要用它,这是化学啫喱和发胶所不能替代的。往昔风光无限的“刨花水”依仗着戏曲的传承细若游丝地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