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相得益彰的典故(实用20篇)

浏览

1590

文章

1000

篇1:挥洒自如什么意思?挥洒自如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去世后,诸葛亮还前往东吴为周瑜吊唁。不过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因为周瑜就是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的,周瑜家人看到诸葛亮后也是非常气愤。不过作为当时的大国之一,东吴肯定还是要拿出几分气度,不过诸葛亮在击败周瑜是的确非常动情,而且还哭出声来,难道诸葛亮是真的替周瑜的死感到惋惜么?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挥洒自如”就和这起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想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诸葛亮拜祭周瑜期间,相关人物为诸葛亮和周瑜。原文如下:

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后,诸葛亮冒险来到江东拜祭周瑜。在周瑜灵前,诸葛亮痛哭流涕,说出了这番祭文,令原本对诸葛亮满怀敌意的江东文臣为之动容。在祭文中,便出现了“挥洒自如”这句成语。

所谓“挥洒自如”,意为写文章,画画,运笔自如,不拘束,比喻言谈举止从容不迫。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对于这个故事的描述很有意思。首先是诸葛亮夜观星象算出周瑜已死时立刻发笑,然后是确认周瑜已死后对刘备的表态。小说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周瑜的死非常高兴,大有幸灾乐祸之意。

诸葛亮前往江东,并非去悼念周瑜,而是去挖墙脚。出现这么一篇令人动容的祭文,只能体现诸葛亮的文采,但并不是诸葛亮的真情实意。正如后来庞统所言:“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一句话道出了诸葛亮的虚情假意和言不由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食少事烦什么意思?食少事烦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之路,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克星司马懿,司马懿采取的策略十分简单有效,就是死守绝不攻。诸葛亮兵力不如司马懿,所以只能想办法让司马懿主动出击,以便寻找突破。司马懿此前吃了一次亏,加上作战经验也不如诸葛亮,所以不敢再贸然出击。后来诸葛亮用激将法,送了司马懿一件女装,没想到司马懿竟然欣然接受,一点都没被激怒。这次讲解的成语“食少事烦”就和此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发生在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期间,主人公分别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原文如下:

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在五丈原一带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多次搦战,无奈司马懿坚守不出。情急之下,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服饰,企图以此激怒司马懿。岂料司马懿不但不生气,反倒屏声静气地询问蜀汉使者诸葛亮的身体状况。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司马懿与蜀汉使者对话后部将说出的话,叫做“食少事烦”,意为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中的“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以上介绍的这则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在《三国志》和《晋书》当中均有类似的记载。与老谋深算、不动声色的司马懿相比,诸葛亮派去的使者就要逊色的多了。虽说他的话是想表达诸葛亮对全军的掌控能力,但话却说过了头,不经意间暴露了诸葛亮的身体状况,难怪等他走后司马懿立即得出了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弃暗投明什么意思?弃暗投明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上,战胜比自己更为强大的袁绍,其中许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攸原本是袁绍账下的谋士,但是自己却被人告发说他和家人贪污受贿,导致许攸被袁绍轻视。最后许攸选择叛逃袁绍,投靠曹操。官渡之战最为关键的火烧乌巢,就是许攸提出的计谋,这也让曹操由劣转优,一举击败袁绍。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弃暗投明”,就跟许攸有关,下面就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许攸、袁绍和审配。原文如下:

(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

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官渡之战爆发后,曹操军粮告急,便派人前往许昌催促荀彧筹措粮草。不料使者在途中被袁绍士兵抓获,并搜出了曹操写给荀彧的信件。谋士许攸看完此信后,立即求见袁绍,建议他派兵偷袭许昌。谁知留守袁绍大本营邺城的谋士审配来信,向袁绍举报许攸在冀州期间敛财并指使子侄贪污受贿。袁绍大怒,大骂许攸。许攸仰天长叹,欲拔剑自刎。后经左右劝谏,于是前去投靠曹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许攸部下所说的“弃暗投明”,意为离弃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尚仲贤《单鞭夺槊》中的“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许攸离开袁绍投靠曹操,是改变官渡之战胜负天平的重大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得知许攸前来投靠,曹操兴奋的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跣出迎之,抚掌笑。”为何曹操如此兴奋呢?因为许攸不仅仅是自己的旧友,还是袁绍集团的核心人物,掌握着袁军大量机密。果然,此后许攸提出了乌巢的建议。曹操随后亲自率部火烧乌巢,将乌巢这一十万袁军的粮草供应基地惠之一炬,极大地挫伤了袁军的士气和战力。

除了提出火烧乌巢的这一重大决策之外,许攸投靠曹操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便是加剧了袁绍集团内部两大政治势力的决裂。正如方诗铭先生所指出的:“河北集团的审配打击颍川集团的许攸,颍川集团的郭图打击河北集团的张郃,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张郃分别向曹操投降,最后使袁绍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甘冒虎口什么意思?甘冒虎口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田丰是东汉末年,袁绍账下的一位谋士。早年袁绍对田丰非常仰慕,曾亲自登门带礼物请田丰辅佐自己,田丰很受感动所以加入袁绍。期初田丰为袁绍屡立奇功,随后袁绍和曹操争夺北方的控制权,田丰多次劝阻袁绍却不被采纳,最后冒着生命危险谏言,却依然得不到理解。官渡之战打败以后,田丰惨遭袁绍毒手。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甘冒虎口”,就和田丰有关,一起来看看成语背后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袁绍传》注引孙盛的评论,说的是孙盛对田丰的看法。原文如下:

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看田丰与沮授所提出的计策,即便是张良、陈平在世也难以超过他们。因此君主贵在挑选人才,臣子贵在选择明主;君主重用贤良之人,事业就可以兴隆,臣子尊奉昏君,则会招致倾覆之祸。存亡荣辱,常常是因为这些原因。

田丰明知道袁绍将会打败仗,自己也一定会被杀,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来尽忠劝谏,可见壮烈之人在生死的问题上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对当时的各路诸侯而言,尊奉或者抛弃君主都是合乎情理的行为,况且田丰对袁绍而言并非仅仅是君臣关系啊!《诗经》上说:“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说离开混乱之地,对有道行的人来说也是可以的。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孙盛所提到的“甘冒虎口”,意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某件事情。这也是由孙盛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田丰原本是冀州牧韩馥手下的一位谋士,袁绍早就对田丰非常仰慕,在夺得冀州后亲自带着礼物请田丰辅佐自己。田丰被袁绍感动,从此又成了袁绍帐下的谋谟之臣。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北方地区时,田丰屡献奇谋,为袁绍的胜利立下大功。

不过,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袁绍刚愎自用的致命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对于田丰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三国志•袁绍传》载,田丰曾极力劝阻袁绍不要对曹操用兵,袁绍拒不接受。在明知再说下去自己也将凶多吉少的情况下,田丰依然不改初衷,“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等到袁绍在官渡一役失利时,袁绍竟恼羞成怒,下令将田丰诛杀,一代谋臣就这样死于非命,难怪孙盛在评论中发出如此感慨。在孙盛看来,像田丰这样的贤良之臣,早就应该另投明主而不应该委身于袁绍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羽说插标卖首什么意思?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尔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关羽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过五关斩六将,而是斩颜良诛文丑。颜良和文丑可是连曹操都要忌惮三分的将领,但是却被关羽一人击杀,可见关羽实力超群。其实关羽在斩颜良之前说了一句话,被很多人当作是三国中最装X的一句话,关羽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尔。”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为大家详细解答,只能说关羽完全不把颜良放在眼里,已非常轻蔑的语言挑衅颜良,不过关羽的确有这份实力和自信,最后将颜良斩于马下。

在官渡之战前夕,孔融就曾提醒曹操要小心袁绍身边的颜良和文丑,他们会是非常棘手的敌人。所以曹操也一直对颜良、文丑颇有忌惮,但后来关羽被曹操暂且降服,还封了一个官位给关羽,而关羽也帮曹操立下了大功。颜良此前杀了吕布旧将宋宪和魏续,然后还打败了曹操的大将徐晃。这也让曹军军心动摇,难道就没人能制止颜良么?随后曹操和关羽感到,曹操派出张辽和关羽冲锋,关羽更是跃马阵前,瞬间来到了颜良身边一刀将其斩落下马。

曹操见状心想关羽果然没有骗我。其实之前曹操便问关羽,“你能不能战胜颜良和文丑?”后来关羽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尔。”意思就是,颜良在我眼里就像是把自己的性命明码标价的摆在那里,任我去取。关羽的口气也是非常之大,但眼中尽显自信,让曹操不得不服。其实关羽的性格本身就很刚烈,只要是敌人就不会退缩,而且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像关羽这种既有气势自信,又有实力的人,在三国中绝对是大家相争的人才,所以曹操才会这么像得到关羽。

颜良是被关羽所杀,那文丑呢?文丑个人实力也非常强大,曾跟赵云大战60回合不分胜负,官渡之战时又和徐晃战了一个五五开,可见实力非同寻常。但是文丑碰上关羽,三招之内便被击落下马。但只是演义当中的记载,正史中文丑并不是死于关羽刀下,而是被曹操击败,但具体是谁斩杀的文丑并没有做出记载。当时文丑率领五千骑兵却被曹操六百骑兵击败,而文丑也命丧当场。

不过我们应该也习惯演义中为关羽制定人设了,不过关羽的性格的确好爽。特别是对一位忠义之士来说,更显难得,不过这种性格用不好便会自负。关羽最后败走麦城明显就是太过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如果关羽拿到优势后选择回撤那结局就又不一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燕颔虎须什么意思?燕颔虎须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燕颔虎须”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没听说过这个成语,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燕颔虎须”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燕颔虎须”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相貌十分威武,在三国中等于是张飞的专用词。张飞和关羽并称“万人敌”,实力自然是不用怀疑,那早年刘备究竟是如何碰到张飞的呢?这个故事就和“燕颔虎须”这个成语有关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刘关张三人初见时的趣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回,发生在刘备在涿县看榜文之时,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张飞。原文如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黄巾军张角一部进犯幽州,校尉邹靖向太守刘焉提出张榜招兵的建议,得到刘焉的赞同。榜文张贴到涿县。是年二十八岁的刘备看到榜文,长叹一声。当地富户张飞此时正巧就在刘备身后,听到刘备的这声长叹,忍不住发出疑问。此后,两人一起前往村店中饮酒。后来随着关羽的到来,便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对张飞长相的描述,叫做“燕颔虎须”,意为形貌威武,借指虎将或勇士。颔,指的是下巴。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刘备与张飞在涿县相识,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不过,他俩是不是因为黄巾祸乱幽州而相识,历史与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三国志·先主传》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三国志·关羽传》称:“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从这段记载的先后顺序来看,刘备用张世平和苏双提供的资金在涿县招兵买马,张飞和关羽二人随即加入,都是在黄巾祸乱幽州之前。而且从这段记载的内容来看,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组建的这支小队伍最初的用途并非是对付黄巾,而是为张世平和苏双的贩马提供保护,类似武装押运。只是后来到了黄巾作乱时,刘备才带着这支队伍加入了官军。

那么,为何《三国演义》作者将刘备与张飞相识的时间改为黄巾之乱期间呢?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历史上刘关张三人相识之初,仅仅是为商人保护货物,而小说中他们则是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走到了一起,这就将单纯的个人友谊变成了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并确立了刘关张三人在作品中的高大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俩字开头的成语 俩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并不存在开头为“俩”字的成语,在《汉语字典》中,含有“俩”字的成语有:一个顶俩、有三有俩、鬼蜮伎俩,含有“两”字开头的成语:两次三番、两肋插刀、两意三心、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脚书橱、两相情愿、两面二舌、两小无猜、两袖清风。

除了以上内容,俩字开头的成语还有:两头白面、两叶掩目、两虎相斗、两脚野狐、两虎相争、两般三样、两鬓如霜、两道三科、两耳塞豆、两肩荷口、两脚居间、两两三三、两鼠斗穴、两头和番、两头三面、两头三绪。

两世为人、两相情愿、两面三刀、两败俱伤、两头三面、两全其美、两袖清风、两雄不并立、两虎相争、两头三绪、两头和番、两脚居间、两鼠斗穴、两手空空、两脚野狐、两相情原、两般三样、两耳塞豆、两两三三、两次三番、两道三科、两头白面、两豆塞耳、两般三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登飞来峰典故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运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写道:“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表达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祝融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祝融”是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祝融是“光融天下”的意思,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

关于祝融的典故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人们有了火种却不会保留和使用,后来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黄帝就封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场。

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记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劳动的成语有哪些 劳动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劳动成语有披星戴月、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勤勤恳恳、汗流浃背、劳心焦思、勤工俭学、劳筋苦骨、手胼足胝、脚踏实地、寒耕热耘等。

披星戴月:身上披着星星,头上顶着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胼手胝足:手掌和足底都已经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劳筋苦骨:指劳动非常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勤工俭学:利用学习以外的空闲时间参加劳动,用劳动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

起早贪黑: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形容非常辛勤的劳动。

勤勤恳恳:做事勤劳踏实,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恳的样子。

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的生活。

安家乐业: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剪莽拥彗:剪除杂草,手拿着扫帚,泛指辛勤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灯谜猜成语谜题经典益智

全文共 403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灯谜成语谜题有哪些?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灯谜猜成语谜题,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经典灯谜谜面与谜底

1.谜面:差一点到上海 (打一字)谜底:渥

2.谜面:飞燕凌空 (打二字秦朝人名)谜底:赵高

3.谜面:怎生得黑 (打一成语)谜底:不明不白

4.谜面:女真侵宋分南北 (打一字)谜底:案

5.谜面:害怕上当 (打一节气名)谜底:小寒

6.谜面:看颜色漂亮,见声音响亮 (打一字)谜底:靓

7.谜面: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谜底:汤圆)

8.谜面: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谜底:元宵)

9.谜面: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谜底:元宵)

10.谜面:首次摸彩中大奖(打一成语)谜底:一触即发

11.谜面:笑口常开(打二字明朝年号)谜底:永乐

12.谜面:下联难配上联 (打三字礼貌用语)谜底:对不起

13.谜面:落点不差 (打一字)谜底:艮

14.谜面:项庄舞剑 (打二字称谓)谜底:刺客

15.谜面:酉时一到自然醒 (打一字)谜底:星

16.谜面:未入灯谜之门 (打一成语)谜底:羊落虎口

17.谜面:何以解忧?(打二字娱乐场所)谜底:酒吧

18.谜面:大喜过望 (打唐诗五言)谜底:十五始展眉

19.谜面:曾子何以真杀猪 (打一成语)谜底:非同儿戏

20.谜面:犹如丫丫翻了身 (打一字)谜底:从

21.谜面:七夕相会抛媚眼(打四字标语)谜底:节约用电

22.谜面: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谜底:元宵)

23.谜面:一夜鱼龙舞;打一民俗风俗词语。(谜底:元宵灯会)

24.谜面:木兰迷恋中秋夜 (打一成语)谜底:花好月圆

25.谜面:上诉无果 (打一字)谜底:皓

26.谜面:女人来了就和她们一样 (打二字国家名)谜底:也门

27.谜面:回眸一笑喊哥哥 (打四字电视剧名)谜底:还珠格格

28.谜面:合起来搞,堪称一流 (打二字称谓)谜底:高手

29.谜面:听得净是孩子声 (打一字)谜底:竟

30.谜面:拒赴鸿门宴 (打五字口语)谜底:不吃这一套

元宵节灯谜猜成语谜题

1.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2.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3.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4.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5.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6.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7.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8.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9.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10.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11.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12.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13.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14.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15.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16.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17.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18.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19.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20.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21.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22.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23.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24. 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25.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26. 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27.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28. 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29.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30.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元宵节益智灯谜有谜底

001: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打一器官)

谜底:手指

002: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打一植物)

谜底:瓜籽

003:人脱衣服,它穿衣服,人脱帽子,它戴帽子。(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衣帽架

004: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烘,屋里冰霜。(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冰箱

005: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袜子

006: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打一生蔬菜)

谜底:蒜

007: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雨伞

008:身穿大皮袄,野草吃个饱,过了严冬天,献出一身毛。(打一动物)

谜底:绵羊

009: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谜底:荷花

010:颜色白如雪,身子硬如铁,一日洗三遍,夜晚柜中歇。(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碗

011:有面没有口,有脚没有手,虽有四只脚,自己不会走。(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桌子

012: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香皂

013: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打一水果)

谜底:西瓜

014:不怕细菌小,有它能看到,化验需要它,科研不可少。(打一工具)

谜底:显微镜

015:象只大蝎子,抱起似孩子,抓挠肚肠子,唱出好曲子。(打一乐器)

谜底:琵琶

016:是笔不能画,和电是一家,要知有无电,可去请教它。(打一工具)

谜底:测电笔

017: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牙膏

018: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锅

019: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摇头(打一物)。

谜底:不倒翁

020: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做活不点灯。(打四种动物)

谜底:蜜蜂,蜘蛛,萤火虫,纺织娘

021: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

谜底:桥

022: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023:先修十字街,在修月花台,身子不用动,口粮自动来(打一动物)。

谜底:蜘蛛

024: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打一动物)。

谜底:鱼

025: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打一动物)。

谜底:青蛙

026:大姐长的真漂亮,身穿桔红花衣裳。七颗黑星上面镶,爱吃蚜虫饱肚肠。二妹最爱嗡嗡唱,百花园里忙又忙。后腿携带花粉筐,装满食品喂儿郎。三姐身披黄衣裳,腰儿细来腿儿长。飞到田间捉害虫,尾巴毒针塞刀枪。(打三益虫)。

谜底:瓢虫,蜜蜂,黄蜂(马蜂)

027: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打一动物)。

谜底:龟

028:一物长来真奇怪,肚皮下面长口袋,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打一动物)。

谜底:袋鼠

029: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谜底:大象

030: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

谜底:螃蟹

031:四蹄飞奔鬃毛抖,拉车驮货多面手,农民夸它好伙伴,骑兵爱它如战友。(一动物)。

谜底:马

032:头像绵羊颈似鹅,不是牛马不是骡,戈壁滩上万里行,能耐渴来能忍饿。(一动物)。

谜底:骆驼

033:说它是虎它不像,金钱印在黄袄上,站在山上吼一声,吓跑猴子吓跑狼。(一动物)。

谜底:金钱豹

034:身穿皮袍黄又黄,呼啸一声百兽慌,虽然没率兵和将,威风凛凛山大王。(一动物)。

谜底:虎

035:黑夜林中小哨兵,眼睛限像两盏灯,瞧瞧西来望望东,抓住盗贼不留情。(一动物)。

谜底:猫头鹰

036:头戴大红花,身穿什锦衣,好象当家人,一早催人起。(一动物)。

谜底:公鸡

037: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水上划船子。(一动物)。

谜底:鸭

038:身体肥,头儿大,脸儿长方宽嘴巴,名字叫马却没毛,常在水中度生涯。(一动物)。

谜底:河马

039: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里有。(一动物)。

谜底:猴

040: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从小就会吃孑孓,长大吃虫叫哇哇。(一动物)。

谜底:蝌蚪

041: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一动物)。

谜底:燕子

042: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一动物)。

谜底:蝉

043:背着包袱不肯走,表面坚强内里柔,行动迟缓不拖拉,碰到困难就缩头。(一动物)。

谜底:螺丝

044:一条牛,真厉害,猛兽见它也避开,它的皮厚毛稀少,长出角来当药材。(一动物)。

谜底:犀牛

045:小货郎,不挑担,背着针,满处窜。(一动物)。

谜底:刺猬

046: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一动物)。

谜底:蜻蜓

047: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喵喵喵,黑夜巡逻眼似灯,粮仓厨房它放哨。(一动物)。

谜底:猫

048:腿长胳膊短,眉毛盖着眼,有人不吱声,无人爱叫唤。(一动物)。

谜底:蝈蝈

049:身穿鲜艳百花衣,爱在山丘耍儿戏,稍稍有点情况紧,只顾头来不顾尾。(一动物)。

谜底:野鸭

050: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一动物)。

谜底:萤火虫

051:一顶透明降落伞,随波逐流飘海中,触手有毒蜇人痛,身上小虾当眼睛。(一动物)。

谜底:海蛰

052: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一动物)。

谜底:狐狸

053: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走路像公子,说话高嗓子。(一动物)。

谜底:鹅

054:每隔数日脱旧衣,没有脚爪走得急,攀缘树木多轻便,光滑地面步难移。(一动物)

谜底:蛇

055: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一动物)

谜底:蝴蝶

056:尖尖牙齿,大盆嘴,短短腿儿长长尾,捕捉食物流眼泪,人人知它假慈悲。(一动物)

谜底:鳄鱼

057:性子像鸭水里游,样子像鸟天上飞,游玩休息成双对,夫妻恩爱永不离。(一动物)

谜底:鸳鸯

058:有枪不能放,有脚不能行,天天弯着腰,总在水里游。(一动物)

谜底:虾

059:不走光跳,吵吵闹闹,吃虫吃粮,功大过小。(一动物)

谜底:麻雀

060:像条带,一盘菜,下了水,跑得快。(一动物)

谜底:带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鹰视狼顾什么意思?鹰视狼顾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有一个专属名词叫“鹰视狼顾”,不过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意为目光锐利,为人狠戾。据说曹操就曾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所以警惕后人要提防司马懿,但曹丕和曹睿都没能除掉他,结果曹魏果然亡在了司马家手上。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鹰视狼顾”,就和司马懿还有曹睿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王朗、华歆和司马懿。原文如下:

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睿乃降旨,欲兴兵御驾亲征。忽班部中闪出大将军曹真奏曰:“不可。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数人,是知司马仲达无异志也。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我君臣自乱,彼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陛下幸察之。”

睿曰:“司马懿若果谋反,将奈何?”真曰:“如陛下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其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睿从之,遂命曹真监国,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司马懿)至睿车前俯伏泣奏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异心?必是吴、蜀之奸计。臣请提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报先帝与陛下,以明臣心。”睿疑虑未决。华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反间计,命人在邺城城门张贴伪造的司马懿举兵谋反的告示。曹睿闻讯后大惊失色,召集文武商议对策。大臣华歆和王朗都认为应该尽早除掉司马懿,而曹真却认为此事很可能是东吴或蜀汉的反间计,提醒曹睿慎重行事。最终,曹睿与司马懿见面,虽然知道这是吴、蜀的奸计,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将司马懿削职为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鹰视狼顾”,意为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司马懿“鹰视狼顾”之事,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不过,提及此事的并非是华歆,而是曹操。据《晋书•宣帝纪》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此后,曹操又梦见三马同槽,担心司马懿一家必将祸乱朝政,因此提醒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不过,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信任,对父亲的提醒并不在意,司马懿也得以在曹丕时期飞黄腾达。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参军马谡提出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关系之事,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首先,这一故事并不见诸于历史。虽然曹操担心司马懿,但曹丕却对司马懿非常信任。司马懿也曾在曹丕、曹植之间的立嗣之争中为曹丕出谋划策,他又怎么会出现如小说所言的在告示中宣称支持曹植一说呢?这显然不合逻辑。

此外,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曹睿也从未将司马懿削职为民之事。按照《三国志》及《晋书》相关传记的记载,曹丕在临终时,将司马懿委以托孤之臣的重任,命其辅佐儿子曹睿。曹睿继位后,对司马懿信任有加,命其都督荆州和豫州,抵御东吴,也从未对司马懿有过怀疑,更没有将其削职为民。

既然如此,小说作者为何设计出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为了突出马谡的才能,为诸葛亮后来让马谡镇守街亭埋下伏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也只能让司马懿被马谡算计,差点让其丢掉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言九鼎的意思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关于历史成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些成语都是从古代历史的时候传承下来的,很多都是关于一些历史典故,就比如说一些成语,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其实还是比较言简意赅的,通过历史的一些事情,来反应出这个成语的意思。那么关于这个“一言九鼎”,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这个成语到底是以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一言九鼎的意思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一言九鼎,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án jiǔ dǐng,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2、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3、一言九鼎指什么生肖

一言九鼎打一生肖的谜底是生肖“龙”。古代天子的代表是九个鼎、诸侯是七个、大夫是五个,因此天子的代名词是九鼎,而自古君主喜欢将自己自诩为“龙”,成语“君无戏言”意思和一言九鼎相同,所以答案是生肖龙。

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说一句话的分量,和九个鼎一样重,一般用于形容说话的分量很重,有很大的作用。这个成语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一字千金。一言为定等。

君无戏言的意思是有权势的人说出的话,不会说了却没有做,说到了就一定会做到,不会当做儿戏。其中的“君”,在古代本指帝王或诸侯,后代指有道德的君子。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言而有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常用四字成语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6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能够入蜀的川,庞统算是最大功臣之一。当时法正准备迎接刘备入益州,共同对付张鲁,庞统则建议刘备趁此机会拿下益州。不过刘备再三犹豫,拿不定注意,庞统看出刘备是因为担心自己为了益州而失信于天下,于是向刘备说到:“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吞并弱小,逆取顺守,报之以义,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刘备听后觉得有道理,便率军进入益州。这次讲解的成语“出其不意”,背后的典故就和刘备入蜀有关,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发生在刘备进入益州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庞统、法正和刘备。原文如下:

却说玄德归到寨中。庞统入见曰:“主公今日席上见刘季玉动静乎?”玄德吾:“季玉真诚实人也。”统曰:“季玉虽善,其臣刘璝、张任等皆有不平之色,其间吉凶未可保也。以统之计,莫若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玄德曰:“季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亦不为也。”统曰:“此非统之谋,是法孝直得张松密书,言事不宜迟,只在早晚当图之。”

言未已,法正入见,曰:“某等非为自己,乃顺天命也。”玄德曰:“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正曰:“明公差矣。若不如此,张鲁与蜀有杀母之仇,必来攻取。明公远涉山川,驱驰士马,既到此地,进则有功,退则无益。若执狐疑之心,迁延日久,大为失计。且恐机谋一泄,反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与人归之时,出其不意,早立基业,实为上策。”庞统亦再三相劝。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与刘璋在涪城首次见面回到自己的营寨后,谋士庞统前来询问刘备对刘璋的看法。刘备认为刘璋为人真诚,庞统却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刘璋的这一弱点在下次见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趁机将刘璋杀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谋士法正也认为庞统的计划可行,建议刘备依此行事。不过,刘备对于庞统和法正的建议并不赞同。在随后与刘璋的见面中阻止了庞统和法正采用的杀害刘璋的行动。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法正口中的“出其不意”,意为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庞统与法正建议刘备在酒席宴间除掉刘璋的情节,在历史上却有其事。但个中细节却少有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庞统和法正。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提出这一建议仅有庞统一人。据《三国志·庞统传》载:“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由此可见,这一计划与发生并无关系。

庞统为何会提出这一建议呢?原因非常简单,擒贼先擒王,想除掉刘璋造成益州群龙无首,趁机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不过,刘备对于庞统的这一速胜论并不赞同。《三国志·庞统传》载,刘备对于庞统的建议,仅仅表示了十二个字的意见:“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果断地否决了庞统的建议。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庞统与法正瞒着刘备在酒席宴间以舞剑为名想除掉刘璋的情节,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在历史上并未发生。

庞统的建议和刘备的决定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容易回答,刘备的意见是正确的。在当时的益州虽然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为刘备的内应,但也有黄权、王累、严颜等人对于刘璋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这就说明在益州还是有一大批文武对刘备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若采用刘璋的建议贸然除掉刘璋,势必引起公愤,以刘备入蜀的兵力将难以对抗。从这个故事中亦可以看出,刘备的思路还是冷静和高明的,反倒是庞统操之过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牧野之战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牧野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战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诞生了很多知名的成语典故,出自牧野之战的成语典故,第1个就是临阵倒戈。

事情发生在商朝末年,百姓生活在暴政之下,生活艰难困苦,西伯侯姬昌发动了军事变动,推翻了商朝暴政,在战场上之前由奴隶充当士兵的商朝军队纷纷投降成为了姬发阵营当中的一员,所以便有了临阵倒戈这一成语。

第2个成语是助纣为虐,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指的就是帮助商纣王做一些残暴的事情,就是这一成语的由来,所以牧野战争的确是引发了这两大知名的成语典故。

牧野之战的性质其实就是周武王姬发在继承了父亲西伯侯姬昌的事业之后,发动的一次战争,也被称为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的暴政,给人民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年初高中常用成语手册身陷囹圄等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133、身陷囹圄:失去人生自由,正在监牢里。指不幸的人蒙难关进监狱(有同情意味的)。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134、高屋建瓴: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135、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136、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元宵节的由来典故介绍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据说是司马迁创建《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元宵。因为古代把夜间称为“宵”,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一个圆满的开始,所以古人会在元宵这一天加以庆祝,这个节日也是延续至今。不过早年,元宵节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周期,而东汉佛教的传入,对元宵习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花市灯如昼,元宵共团圆。

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人们聚会、庆祝的节日不少,元宵节也不那么令人瞩目,但在古时,这一日堪称狂欢节,甚至比除夕还热闹。古往今来,不仅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节的起源,要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道教文化中,这一日是上元天官的生日,传说此日他会下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所以又名“天官赐福”。汉武帝也会于这一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古人常把夜称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而称“元宵”,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民间节日之一。

源于汉,兴于隋。到了隋朝,元宵节已经成为了重大节日。在《隋书·音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到了唐代,元宵节盛况空前。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尽了盛唐元宵的动人气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都城平时都有宵禁,官兵昼夜巡逻,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但在元宵节期间,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苏味道时期尚未有烟花,这首诗中的“火树银花”即指灿烂绚丽的灯光,风流倜傥的少年们纷纷游街,带起的尘土随马而去,歌姬舞女艳若桃李,行走欢歌。 唐代元宵节期间的花灯规模有多大?《明皇杂录》《岁华纪丽》等书中记载,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结缯丝为灯楼三十间,高百十尺,垂以珠玉,微风一动,铿然成声,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除了皇帝本人,达官贵人们也纷纷斥以巨资打造各不相同的灯盏,观灯活动让都城“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唐玄宗“大酩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阀”,还让这些声乐歌舞队比胜负,进行赏罚。

唐中宗李显还曾带着皇后与宫女微服出行,踏月赏灯,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明皇杂录》中记载,除了赏灯出游,街上还有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斗鸡戏马、拔河(牵钩)等杂技表演。文人则献踏歌词,吟诗作赋,倍添雅兴。

彼时元宵大规模的花灯,也与唐代佛教盛行有关。东汉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汉明帝就会在元宵节于宫廷、寺院中“燃灯表佛”,民间也倡导挂灯,后有点花灯纪念佛祖的仪式。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灯市,灯市从十五持续到十九,灯品也琳琅满目,如《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元宵节上有“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也有数百人抬着行走、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万盏,名“鹁鸽旋”。明清时期,元宵节的花灯式样也一直在翻新,在明代绘画《明宪宗宫中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很多宫灯的样式和其他习俗的场景。

元宵节之所以这么吸引人,还不只是灯会。这一日,深藏闺阁的少女们也可上街游玩,在美好浪漫的氛围中,可以得见鲜衣怒马的英俊少年,可谓是中国的情人节。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经典佳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青年男女暧昧的爱慕氛围。

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狂欢喜庆的习俗更盛,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各个地方也融入了不同的风俗,踩高跷、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等。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在民间,也有送花灯求子、走百病等带有祈福性质的习俗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年初中九年级下册成语解释汇编折衷是非等

全文共 195 字

+ 加入清单

29、〖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30、〖万恶不赦〗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31、〖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遍:普遍,稽:查,籍:书籍

32、〖折衷是非〗指对双方争执不下的事情进行调和。

33、〖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34、〖理至易明〗理述说到了极致,简单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抵足而眠什么意思?抵足而眠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赤壁之战开战前夕,蒋干原本想要劝说周瑜投降,最后却反被周瑜利用,借刀让曹操杀了蔡瑁和张允。不过这也不能怪蒋干,毕竟蒋干是在曹操手下做事,觉得自己和周瑜曾是同窗,劝降不成那就当好友叙旧,哪知道周瑜会在背地里暗算他一道。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抵足而眠”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不过这个故事演义和正史还是有些区别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真相究竟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周瑜和蒋干。原文如下:

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瑜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与周瑜在赤壁对峙。曹军初战失利,帐下幕宾蒋干主动请缨,想利用自己与周瑜曾是同窗这层特殊关系劝说周瑜投降。曹操大喜,便派蒋干来到江东。得知蒋干前来,周瑜料定其目的是为曹操充当说客。于是,周瑜将计就计,先是表明了自己效忠孙权的决心,然后又故意让蒋干发现自己伪造的写给曹军将领蔡瑁、张允的信件。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抵足而眠”,意为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关系密切。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的蒋干,被描绘成一个志大才疏的角色。他早年是周瑜的同窗,后来成为曹操手下的幕宾,在曹操与周瑜初战失利的情况下主要提出前往江东劝降周瑜。不过,周瑜早就识破蒋干的目的。他先是利用蒋干使曹操误杀了蔡瑁和张允这两位熟知水军作战的将领。此后发生的“苦肉计”、“诈降计”都是直接或间接与蒋干有关。这么说,小说中曹操兵败赤壁,其中一大半原因就出在这个蒋干身上。

真实的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蒋干这个人物?答案是肯定的。有关蒋干是事迹出现在《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当中。据该传记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不过,他与周瑜却并非同窗关系。蒋干是九江人,与周瑜的家乡舒县同属扬州,故此应该是同乡,时称“州里”。

那么,蒋干是如何与赤壁之战扯上关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早期三国故事的流传。自宋元以来,三国故事成为民间艺人的热门话题,不少三国人物及故事也被这些艺人们进行改编和加工。也就在这个时期,蒋干的民间形象与历史形象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在元代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蒋干便已经成了周瑜的同窗。而在元代出现的集三国民间故事之大全的《三国志平话》中,蒋干不但是周瑜的同乡,又成了曹操的师父,苦肉计和诈降计也开始与他扯上了关系。到了曹操兵败赤壁时,曹军众将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了蒋干的头上,将蒋干剁成肉酱泄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