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强弩之末的由来(精选20篇)

剪纸,是中国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对于成语强弩之末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成语强弩之末的由来。

浏览

5378

文章

1000

篇1:除夕的来历 除夕的由来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为农历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除夕的来历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有一只叫“夕”的怪兽,一到冬天就去附近村庄找吃的,由于其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这一年,村里来了一个年纪约七八岁的小孩,他告诉村民多砍一些竹节放在家里,并在门外挂一块红布。当夕到来时,人们把竹节扔进火堆里,竹节遇火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夕听到响声掉头就跑,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从此以后,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就成为了现在的“除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拜年的由来 过年为什么要拜年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到除夕晚上就会出来吃人,人们只好把肉挂在门口让它吃,然后关紧门,到了第二天早上,人们便会开门作揖互道平安,久而久之便成了“拜年”。

在古代,拜年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悬梁刺股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苏秦、孙敬。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坚持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盹。他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如此,想要打盹,头皮会被扯痛,他就会清醒,继续读书。后来,他成为了儒学大师。

苏秦曾向秦国推行统一国家的策略,没有成功。大家都瞧不起他,对他打击很大。于是他发奋读书,每当自己疲惫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用这种疼痛使自己清醒,再坚持读书。后来他成为了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这两人的事迹结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儿童节的习俗 儿童节的由来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节习俗是学校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在儿童节的时候为小朋友庆祝,给小朋友放假,家长会在这天满足小朋友的愿望,带小朋友去玩,吃大餐,送礼物。不过这只是在中国儿童节的习俗,其他国家在儿童节的习俗会有所不一样。

小朋友除了期待过年,还期待儿童节,因为每年的6月1日是儿童节,是儿童专属的节日。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而且不同的国家在儿童节习俗也不一样。

儿童节的习俗

在中国,每到六月一日儿童节,学校就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提前会准备一些节目在那一天为小朋友庆祝,朋友之间互送礼物,家长满足小朋友当天的愿望,带着孩子外出游玩或者吃大餐等等。韩国的儿童节定在每年五月五日,在这一天,父母会为孩子们准备他们想要的礼物,想吃的美食,孩子们也会在这天穿上韩服,体验传统的韩国文化,尽情的享受节日的欢乐。在俄罗斯,每当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俄罗斯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度自己的节日,还会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学校里则举行庆祝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八宝鸭怎么来的 八宝鸭的由来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在清朝的时候,清宫廷御膳有八宝鸭羹、八宝锅烧鸭子热锅一品、卤煮八宝鸭一品、八仙鸭子等菜品,八宝鸭是将鸭切成方块与八宝料合烧而成。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城隍庙老饭店买来八宝鸡进行仿制,后将八宝鸡改为八宝鸭,做出来皮肉薄,容易蒸酥,深受广大顾客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八宝鸭怎么来的

八宝鸭早在清朝就已经出现。清宫廷御膳有八宝鸭羹、八宝锅烧鸭子热锅一品、卤煮八宝鸭一品、八仙鸭子等菜品,都是皇帝及皇后经常食用的珍馐。《调鼎集》里记有八宝鸭一菜,是将鸭切成方块与八宝料合烧。

八宝鸭为秋冬时令菜肴,现在大江南北多有烹制,根据做法和风味不同,约有20多种,其中尤以上海风味著名。根据《沪游杂记·酒馆》记载,八宝鸭一菜曾经是上海苏帮菜馆的名菜,做法是将鸭骨架取出,盛入馅心蒸制。上世纪30年代,上海城隍庙老饭店从苏帮菜馆大鸿运酒家买来八宝鸡进行研究、仿制,用光鸡配以栗子、笋丁、腕肝、火腿等辅料,上笼蒸熟。做成后香味四溢,鸡肉细嫩味鲜,很受顾客喜爱,不久便闻名全市。后来他们将八宝鸡改为八宝鸭,因鸭子胸腔比鸡大,皮肉薄,容易蒸酥。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八宝鸭比八宝鸡更为著名。

上海老饭店开业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由上海人张焕英创办,原名荣顺馆,1965年从原址迁到福佑路老城隍庙西侧,并改称上海老饭店。主要经营上海本地风味菜,曾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其制作的八宝鸭菜色红润,鸭肉酥烂,腴香浓溢,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上海老饭店的八宝鸭使用的八种配料为火腿、鸡肫、冬笋、香菇、干贝、虾仁、莲子、青豆。而实际上,辅料的使用并无标准。不同风味的八宝鸭,使用的辅料也不同,根据地域和饮食习惯,八宝鸭的配料多达百余种。总之,凑足了八样,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的传说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传说自公元前5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活着的人惧怕死魂,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灭炉火、烛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魂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凯尔特人的领地,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带着可怕的面具,以此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就是万圣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酥油花灯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酥油花灯节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酥油花灯节是藏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始于明朝永乐七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所创。

宗喀巴向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灯,以纪念释迦牟尼降伏邪魔。另一说法是为了庆祝佛祖释迦牟尼与其它教派辩论获胜而创办的。节日当天,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在拉萨八角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陈列五颜六色的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等形象。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多姿多态的花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无数的观光客,人们徜徉于灯海人流之中,通宵达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常用四字成语解释按部就班等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步骤、顺序进行。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从前。

饱经沧桑:饱:充分。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立夏为什么要吃倭豆饭?立夏吃倭豆饭的由来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倭豆饭是宁波地区的一种特色叫法,主要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胜利而来的一种美食叫法。那么,立夏为什么要吃倭豆饭?立夏倭豆饭怎么做好吃?

立夏为什么要吃倭豆饭

宁波人俗称的倭豆其实就是蚕豆。立夏前后,自然条件下播种的倭豆开始陆续采摘。那么立夏为什么要吃倭豆饭呢?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目前宁波大部分地区五色饭的古风已逐渐演变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饭,称为“倭豆米饭”。

古人眼疾普遍,倭豆颜色乌,人们为消除眼疾,以吃倭豆米饭来保佑一年到头眼睛像新鲜倭豆那般乌亮,无病无灾。

立夏也是鲜蚕豆上市的时候,民间不是有“清明见荚,立夏好吃”的说法吗?特别是明代戚继光将军平定倭患之后,人们在立夏吃“倭豆”,也有庆祝抗倭胜利的意思。

民间传说立夏吃倭豆米饭和戚家军抗倭战争有关,当时戚家军在镇海甬江口戚家山抗击倭寇,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会在附近摘一粒蚕豆,用线串在自己的胸前,蚕豆越多,说明杀敌多,格外荣耀。后来宁波人索性把蚕豆改称“倭豆”,用来纪念戚家军将士在甬抗倭。

倭豆饭的做法

倭豆饭就是以大米为主料掺入若干鲜倭豆煮成的米饭。由于倭豆饭需要把鲜倭豆连皮一起煮,所以豆子必须是刚采摘的“种脐”(倭豆末端部分)尚未变乌的嫩豆。“种脐”变乌表示种子的成熟度高,皮的纤维化程度较强,就会影响口味,所以必须把种脐变乌的豆子剔除。煮倭豆饭豆子的比例大约是大米的四分之一。豆子洗净后与已浸涨淘洗干净的大米同时落镬并搅匀,加入少许食盐,倒入清水煮熟,就成了倭豆饭。制作倭豆饭是要借助鲜倭豆的美味,有条件的煮成糯米倭豆饭则味道更佳。

疙痨倭豆的做法

疙痨倭豆的制作方法有两种,第一种较为简便:趁着烧饭的机会,把大米落镬注水。在镬沿上架上竹编的“镬扛(锅架)”,镬杠上摊开洗净的湿布;把芦稷水粉捏成手掌大小的圆形芦稷饼,厚度约一厘米,一个个平摊在镬扛上;再把鲜倭豆一粒粒平卧着半陷在每个芦稷饼中,接着撒入少许食盐。最后盖上镬盖,并在镬盖周围围住湿布以防蒸气泄漏。待饭熟,疙痨倭豆也就蒸熟了。蒸熟后的芦稷饼呈紫红色,而嵌在上面凸起的倭豆粒像是长在皮肤上的“疙痨(一种皮肤病)”,民间就风趣地称之为“疙痨倭豆”。名号虽然不雅,口味却很实在,润滑而柔嫩,并兼有芦稷和鲜倭豆的清香,十分爽口。

疙痨倭豆的另一种做法是:在芦稷饼上不缀豆子,蒸熟后切成手指粗的条子,把其中较长的条子截成二段;将鲜倭豆倒入铁镬子里注水,加适量食盐煮熟后捞起;把铁镬子洗净倒入适量食油煮沸,再把芦稷段和熟豆一起落镬,然后撒少许食盐快速翻炒,待芦稷段之间将要粘连时,撒上葱末炒匀即可起锅。这种疙痨倭豆经过烹调,口味愈加醇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世界急救日的由来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急救日的历年主题

2005年9月12日主题是“救护与弱势群体”

2006年9月14日主题是“拯救生命,一视同仁”

2007年9月09日主题是“急救:健康安全,一视同仁”

2008年9月1日主题是“救护生命”

2009年9月12日主题是“急救为人道”

2011年9月11日主题是“急救为人人”

2012年9月15日主题是“生命高于一切”

2013年9月14日主题是“急救与道路安全”

2014年9月13日主题是“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

看过“世界急救日的由来

世界急救日的发展历史

现在所知的急救技巧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尤其是在战争领域,外伤治疗和照料伤者尤为重要。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陶器显示,那时战伤包扎术就已出现。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圣经》中关于乐善好施者的故事)中,也提到了缠绕和包扎伤口。

其他的例子也在历史中出现,大多数与战场有关,如11世纪医院骑士团为朝圣者和骑士提供照料。

18世纪末,溺亡引起人们的重视。1767年,挽救生命组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抢救那些在水中发生意外的人。1773年,医师威廉·霍伊斯发明人工呼吸法,用于抢救那些看起来已经溺亡的人。这促成了1774年挽救溺水者协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皇家人道协会的创办。该协会对推进急救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通常认为,拿破仑的外科医生让·多米尼克·拉雷爵士发明了急救队,急救队通常包括医疗助理,以在战场提供急救为首要任务。

1859年,亨利·杜南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震惊于战争的可怕后果,受伤战士的痛苦以及几乎完全没有急救和基本护理的现实。他彻底放弃了原先旅行的目的并数天来完全投入到帮助救治和护理伤者的工作中。他的工作促成了以“为在战场的受伤战士提供援助”为宗旨的红十字的建立。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急救援助团体。

1870年,普鲁士军队外科医生弗里德里克·范·埃斯马尔克建立了一套正规化军事急救系统,并第一次将其称为“急救”(erste hilfe)。该系统包括训练士兵在普法战争中使用先前学过的包扎和夹板技术照料受伤战友,并使用他发明的埃斯马尔克绷带。这种绷带是普鲁士战斗员的标准绷带,并附有图片说明常规使用方法。

1872年,英格兰圣约翰救护机构改变其对临终关怀的重视,转而开始建立一个实用医疗救助系统。这次改革以为英国第一个急救服务的建立提供资金开始,并随之于1875年创造了自己的轮式运输工具(圣约翰急救车)并于1877年建立了圣约翰急救协会(现在圣约翰儿童医院的前身),用以“训练人们照料伤病者”。

同样在英国,主治外科医生皮特·谢泼德看到了埃斯马尔克新式急救教学方法的优点,为英国军队发明了一种同样的急救系统,并成为第一个使用“伤者急救方法”的英国人,通过一系列课程传播急救知识。1878年,谢泼德和弗朗西斯上校利用圣约翰新的慈善关注点,建立了教授公民急救技巧的理念。通过诸如圣约翰的一些组织,急救训练逐渐在英国扩散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指鹿为马等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指鹿为马发音zhǐlùwéimǎ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高山流水发音gāoshānliúshuǐ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华民国国号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5050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中华民国国号是怎么来的吗?中华民国的国号是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和公开提出来的。下面就是5068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华民国国号由来,希望对你有用!

中华民国国号的由来

中华民国的国号是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和公开提出来的。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并为参加同盟会的同志主持加盟仪式时,曾在他亲自拟订的《中国同盟会盟书》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由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提出推翻满清王朝政府之革命纲领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国这个国号的有机构成部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人在四千多年前建立中国时就确立起来的建国原则之一。而“以夏变夷”的原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即在蒙古族不但凭借相对优势的骑兵推翻了汉族王朝政府,而且用极端低下和落后的草原文明征服了高度发达和先进的中华农业文明的时代,所提出的特殊口号。

“以夏变夷”的大原则包涵着:一,以中华文明作为民族融和的原则。二,以中华文明作为融和极端低下和落后的草原文明的原则。三,以中华文明作为认同中国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个原则基本上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由于文明是人类将自己与其它一切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唯一标志,而国家又是人类文明的整体表现形式,并且由于没有国家的保护,文明便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人类是文明和国家的双重动物。用中华文明作为认同中国的唯一标准,并且同时作为融和文明水平极端低下和落后的民族和国家的推动力与融和剂,正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本质和历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由于这个原则的确立,它使中国的农业文明能够成为融和东亚大陆成千上万个种族、氏族和民族的历史融和剂、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东亚大陆的农业社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悠久的民族大熔炉,使东亚大陆的成千上万个种族、氏族和民族融和成了一个国家的人民。

所以,征服了文明的野蛮民族,它最终仍然还将被文明民族的文明所征服。所以,四千多年来,“以夏燮夷”的原则在东亚大陆促进和部分实现了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两个基本法则:人类自身的统一和人类政治世界的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在文明程度上低于和落后于汉族的少数族裔,如果用暴力征服了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汉族,这种情况不但对中华文明来说是最大的不幸,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不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大灾难和大倒退。所以,中国国内的蒙古族和满族用暴力征服汉族,就是中国历史上大灾难和大倒退的时代。所以,朱元璋反对蒙元王朝政府的革命,不但具有一般的改朝换代的意义,而且还具有中华文明重新征服极端低下和落后之草原文明的特殊历史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具有从蒙元王朝政府的野蛮统治之下,重新恢复中华文明对中国之统治地位的特殊历史意义。

孙中山继承了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事业。但是孙中山还是把朱元璋改朝换代的革命转变成了改朝换制的革命。即把不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转变成了要建立共和制度、亦即从根本上将国家主权归还于全体国民所有的民主革命。因此,孙中山的革命,也就同时为中国的农业文明开始转型为现代化的工商业文明,奠定了政治制度的基础。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我们推倒满州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正是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意在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所以,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初造成功之后,在维护与保持了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国家主权的历史连续性之后,也就获得了把中华帝国的国号改变成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合法权力。

而且,孙中山把中华民国作为现代共和中国的国号,也证明孙中山不但是一个维护和继承了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国家主权的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个结束了帝制、并创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的民主革命家。同时,孙中山不仅将中华文明继续作为认同中国的至要标准,而且将中华文明继续作为创建一个现代民主中国的至要原则。他甚至还是一个把传统的中华文明创造性地推向了现代化的革命文化领袖。

孙中山在1905年7月于筹备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中华民国”的纲领,并已经为未来共和制度的中国取了一个“中华民国”的国号。这才是历史的事实所在。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中曾经说过:“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诸君自然知道中华民国和“中华帝国”不同,帝国是以皇帝一人为主,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

从中国的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的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来看,中华民国及其国号是与中华帝国及其国号相联系和相比较而存在的。中华民国的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仍然是中华帝国原来的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但是,中华帝国的领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华民国的领土则是“普天之下,莫非民土”,所以,人民才有合法的政治权力去“平均地权”。中华帝国的人民是“率土之滨,莫非臣民”,中华民国的人民则是“率土之滨,莫非国民”了。中华帝国的国家主权是属于君主所有,而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则已经属于全体国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由于孙中山为了更进一步地坚持和发展共和国的根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人民主权原则,并希望用瑞士和美国直接民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直接民主的程序,来补充代议制民主政体的不足。孙中山说:“更有进者,本党主张之民权主义,为直接民权。国民除选举权外,并有创制权、复决权及罢免权,庶足以制裁议会之专制,即于现行代议制之流弊,亦能为根本之刷新。”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

1912~1949年,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灭。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按照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建立起以美国总统制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体制。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政各部直接对总统负责。1月28日成立临时参议院,执行议会职权。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由于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2月13日孙中山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退职,4月5日临时参议院被迫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4月~1928年6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据政权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逐步向封建军阀制度演变。其政府体制的演变可分为3个小阶段。

专制制度

1912年4月~1916年6月。这是袁世凯执政,北洋军阀专制制度确立的时期。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到北京,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由总统制改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并与各部总长组成内阁作为行政中枢,通过国务会议处理政务,辅佐临时大总统;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并有制约临时大总统和内阁的权力。但袁世凯独揽大权,使责任内阁名存实亡,后又下令解散取代临时参议院的国会,实行独裁。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废止《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肯定其独裁统治。根据“新约法”,政府改行总统制,废除国务总理,行政各部门直隶于大总统,总统府内设政事堂,由国务卿协助大总统处理政务。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1916年1月,成立洪宪帝制政府,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在举国反对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随后恢复责任内阁制,由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

责任内阁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这是北洋政府保留责任内阁制之名,行封建军阀专制之实阶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宣布承认《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依仗皖系军阀实力,掌握着政府的实权。1917年7月,张勋借口调停“府院之争”,制造了12天的清帝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在直、皖军阀的控制下,北京政府无意恢复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致使孙中山带领一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另组南方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918年10月,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实行责任内阁制。1922年6月,曹锟、吴佩孚以恢复旧国会名义,逼徐世昌下台,黎元洪复任总统。1923年10月,曹锟贿买国会议员选举自己任总统。这期间,北洋政府在体制上无大变化,实际上由军阀操纵政府。随着各派军阀势力的消长,总统、总理不断变更。其间,孙中山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广州曾先后设立过军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大元帅府,分别实行元首独裁制、总裁合议制以及总统制等组织形式,直至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为止。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这是北洋政府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实行军事独裁阶段。1924年10月,冯玉祥与张作霖联合推翻曹锟、吴佩孚的贿选政府,并于同年11月24日推出段祺瑞,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执政制是集总统、总理、国会三者为一的独裁体制,临时执政直接领导国务院管理政府各部,并主持召开国务会议。但段祺瑞已失去军事上的优势,北京临时执政府事实上处于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势力的控制之下。虽然1925年12月段祺瑞宣布实行责任内阁,恢复国务院并设国务总理,但不设国会,事实上政府体制并无实质变化。1926年 4月20日,段祺瑞因遭各方力量的反对被迫下野,执政府遂告结束。此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掌握中央政权,于1927年6月18日组织北京军政府,自立为大元帅,实行直接的军事独裁。军政府下设国务院及行政 8个部。国务总理、各部总长均由大元帅任免。1928年 6月,奉系军阀被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击败,北京军政府宣告结束。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国民政府阶段。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早期国民政府起源于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南方政权。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于广州正式成立,1927年元旦迁至武汉。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是国共合作的产物。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合议制,由国民政府委员会负实际责任,委员会下设政府各部。1927年 4月12日与 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的新军阀代替旧军阀,走上了独裁统治的道路。

1928年10月~1948年5月。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从1930年11月24日至1943年,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共经 9次修改。重大的变化主要是国民政府主席与行政院长职权的更动。五院制国民政府时期,由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它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控制国民政府。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年1月,正式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取代了国民党的中政会,成为全国最高政治指导与国防决策的机构,是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机关。蒋介石兼任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实行高度的集权统治。

1.历史故事-张骞凿空

2.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3篇

3.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西汉覆亡的故事

4.上下五千年中的历史故事

5.民间历史故事传说-龙凤呈祥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46810打一成语 246810表示什么成语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246810代表的成语是无独有偶,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偶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止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出自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无独有偶造句

1、每天肠胃不舒服,晚看急诊开了整肠生。无独有偶,大夫说前几天有一男的也因为喝浓熟普洱看急诊。

2、无独有偶,一些秉承传统烹饪法的餐厅正在占据主流,今年榜单上有将近一半的餐厅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

3、无独有偶,去年九月,在德国一只罗德西亚背脊犬也登上了头条,她也产下了17只幼犬。

4、无独有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历史上在重大剧变后男婴儿的出生数量有所下降。

5、梁说他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无独有偶,这也是我最喜欢的。

6、王先生和林小姐无独有偶的同时中了二彩。

7、世上无独有偶的现象多着呢,关键在于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8、 美国一个妇女一胎生了四个孩子,无独有偶,英国也有这种情况。

9、他今天穿了件白衬衫,无独有偶,他同桌今天也穿了件白衬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232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众说纷纭,端午的由来有不少传说,你听过哪一个传说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传说一: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二:“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看过“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传说一:端午节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传说一: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传说一: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说一: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饮鸠止渴的成语解释 饮鸩止渴的故事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饮鸠止渴的意思是:喝毒酒解渴,指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饮鸠止渴的“鸩”指的是传说中的毒鸟,据说喝了用它的羽毛浸的酒能毒死人。饮鸩止渴的近义词有:剜肉医疮、涸泽而渔等等。

饮鸩止渴的近义词

剜肉医疮、饥不择食、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抱薪救火、牵萝补屋、扬汤止沸、剜肉补疮、急功近利、漏脯充饥、饮鸩而死、挖肉补疮、揠苗助长

饮鸠止渴的用例

1.不是我愿意饮鸩止渴,可我被逼入绝境了啊!

2.你为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与敌人妥协,不就像饮鸩止渴般,后患无穷呀!

3.你总不能为了急着解决问题,就饮鸩止渴,什么都答应对方吧!

4.你老是靠喝酒来逃避现实,无异于饮鸩止渴。

5.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活像饮鸩止渴,还是想想别的法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冰淇淋的发明由来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冰基冷饮起源于中国,当时皇帝为了减轻热量,让奴隶们在冬天拿冰,储存在地窖里,然后在夏天拿出来享用。大约在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的硝石。人们发现,硝石溶解在水中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将水冷却成冰。从那时起,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后来,人们开始经商。他们在冰里加糖来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种类增加了,商人增加了水果或果汁。元朝的商人甚至在冰淇淋中加入果浆和牛奶,这与现代冰淇淋非常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上海最具特色的弄堂:石库门的名称由来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那么,作为一种弄堂文化,石库门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弄堂文化中去了解一下吧。

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即袖标)。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

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党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上海的石库门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包括,卢湾区成都南路正元里、淮海巷、美仁里;卢湾区的长乐路庆福里、中和屯、高福里;卢湾区茂民北路兴庆里;静安区石门一路新华里;静安区威海路张园内的春阳里、祥云里。仍有200万左右上海人住在石库门建筑中。

你可能也喜欢:

弄堂是什么意思,弄堂的建筑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之上海弄堂文化的名人都有哪些

上海名弄堂之一:田子坊的故事两三事

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弄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月为什么不能洗被子和床单 正月不洗被子和床单的由来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不能洗被子床单,是因为古时候人们认为,正月洗被子和床单会把新一年的好运洗掉,所以不让在正月洗床单和被子。实际上,“正月不能洗被子和床单”是迷信的说法。无论哪个月份,都可以洗被子和床单,最好每周洗一次。

正月不洗被子和床单的由来

如果是从实际的卫生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在哪一个月份里,被子、床单、被罩这些东西都可以洗。只是有一些地方由于风俗上的不同,所以会对正月洗被子有一些抵制的做法。他们认为,正月洗被子会洗掉一年的好运。同时,正月洗被子容易让小孩感冒。

实际上,大家知道被子是直接接触人体皮肤的床上用品。如果整整一个月不去清洗,那么这个被子上肯定会有一些污渍,甚至螨虫出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对人体的皮肤也有一定伤害,所以正确的方式还是正常更换床单被罩和被子。

床单、被套每周洗一次,如果做不到,适当延长一点时间并无大碍。对于螨虫严重过敏的患者,最好隔一两个星期换一次,实在没时间的话,也应该尽量一个月换一次。洗完被子,要将被子晾晒在能直接接触到阳光的地方,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臧否人物等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臧否人物发音zāngpǐrénwù释义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出处《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示例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

敝帚自珍发音bìzhǒuzìzhēn释义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处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示例但写出以后,却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的意思。(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