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惜作文叙事【通用8篇】

从小到大,大家都背过许多的古诗,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哪一首呢,这首诗又有什么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呢?下面问学吧小编给你好好介绍一下这首诗。

浏览

4314

文章

8

篇1:小说为什么吸引人,它的叙事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叙事是一个小说用于表现内容的一种形式,对于小说叙事来说,往往一个完整的叙事大纲更加的能够构思出好的小说来,叙事就是对于故事的讲述,往往一个波澜壮阔、有条有理、人物鲜明的小说的可读性更强,更加的能够把人带入到小说的环境中去,把人们吸引过来。

现在生活中娱乐方式的多种多样,让人们的选择余地特别的多,无论是日常游戏、读书、学习等,都是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而小说也是当下比较容易消磨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往往好多工作者再回到家中都喜欢看看小说。

小说的叙事特点是虚构性和故事性,对于小说叙事来说往往都是一个完整鲜明的故事,人们在读整篇小说时不会发生混乱,能够跟随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的发展下去,能够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可以与小说的主人公产生深刻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叙事医学”对医学科普创作的启示

全文共 2978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造福于人民。医学是一门科学。在“惠民”的意义上,它的特点更为鲜明,因为它是一门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学科。医学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需要努力学习才能掌握。人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每一门科学。因此,大众乃至其他专业科技人员有必要普及医学知识。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疾病谱发生变化,大量慢性和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这种疾病不同于过去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病。它不能通过一种药物或一次手术治愈。病人经常需要在医疗护理下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因此,患者及其家属有必要了解疾病的病因、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治疗对策和护理方法,以便患者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当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预防应该优先考虑。要预防这类疾病,预防传染病并不像“接种疫苗”那么简单。预防的方法完全取决于人们实践健康的生活行为。因此,与以前的疾病相比,今天的疾病实际上需要向公众普及更多的医学知识。

由于公众的需求、政府的倡导以及医疗卫生界和媒体同仁的努力,中国的医学科普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至少在数量上没有落后于其他国家,并且为促进公共卫生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医学科普可能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努力。例如,饮食应该清淡,一般认为不要太油腻。一般来说,与食物问题相关的大众健康科学只谈论控制脂肪摄入,而较少谈论盐的控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谈论应该少吃盐的食物,这使公众理解食物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直接针对我们的人民摄入过多盐的问题。然而,盐的过量摄入与我国高血压和胃病的高发密切相关,不容忽视。另一个例子是当谈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时,传统的宣传出发点是说吸烟会导致肺癌。吸烟的人如果听得太多,就不会把它看得太重。事实上,吸烟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吸烟导致“陈旧性慢性支气管炎”(陈旧性慢性支气管炎)和由“陈旧性慢性支气管炎”进展引起的肺气肿和肺心病,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持续吸烟更加不可避免。因此,这一点应该在烟草控制的流行医学中得到强调。

医学科普工作的源泉是科普创作。为了支持中国庞大的医学科普活动,自然需要大量的作品。在我们国家应该有大量的流行医学著作,据估计是所有科学中最好的。但是,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短板”,即原创性、高层次、不太受群众喜爱。

就“爱听”一词而言:医学内容原本晦涩难懂,但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大众医学作者的努力,这一难题已显示出逐渐消失的迹象。然而,大多数读者阅读流行医学著作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疾病的医学需求,或者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一些保健方法。例如,当发现前列腺肥大时,患有“坏肝”的人愿意阅读“慢性肝炎100个问题”和“你对前列腺疾病了解多少”;只有到了中年,人们才会想到阅读诸如“补肾秘笈”之类的文章。这是因为大多数流行的医学作品,即使很容易理解,仍然很无聊。如果没有必要,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谁愿意花大量时间阅读它们?这就像一些电影和电视作品“鼓掌但不赢”。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拍手叫好,而没有患病的人不会主动去寻找它。因此,一些谈论疾病预防和劝诫人们改善生活行为的流行医学书籍自然很少。这涉及到大众医学作品的兴趣。医学内容涉及人类疾病和健康,很难让它变得有趣。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大众医学的创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医学应该从简单的生物模型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也就是说,医学为人类服务。人类不仅是有机体,而且还有心理活动。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也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状态有关。因此,医学应该充分重视它们。不幸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是一个生物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尽管恩格尔的理论没有受到质疑,但生物模型医学仍然占据了全部话语权。然而,近年来,医学教育中出现了“叙事医学”的提法。叙事医学是指具有叙事能力和对叙事场景理解的医疗实践活动。医务人员对叙事场景的理解是医务人员倾听、理解和回应故事的能力,对于促进医患沟通、促进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他们所学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病人身上,讲述他们患病后的痛苦、治愈后的快乐、患病后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事实上,生病的是人,是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的问题。人有世俗的欲望,事物有喜怒哀乐。既然医学应该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应该教育学生把生物医学知识放在病人的心理和社会背景中,以便使它更接近活着的人的“现实世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将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生。

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以小说的形式发展起来的。虽然科幻小说的内容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想象力的释放,但它可能是吸引读者的情节。普通读者阅读科幻小说的初衷不一定是为了理解科学知识,因为读者知道科学知识是不真实的,阅读只是被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当然,阅读也增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为幻想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由于科幻小说可以将一些科学知识升华为虚构的故事情节,医学事件最初发生在人类身上。病人(有时是医生)是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疾病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死亡绝对是一场悲剧。治愈自然是一部喜剧。病人会有快乐和悲伤,家庭会有分离和团聚。例如,疾病使人们失去晋升的机会,当疾病被治愈时,他们获得了爱。事实上,医学包含极其丰富的情节。只是在过去,医学同事受到传统生物学和医学教育的影响,只看到细菌、病毒和癌细胞自然就失去了情节。

在医学教育中提倡叙事医学,就是将医学回归“现实世界”,让未来的医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病人的痛苦,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叙事医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正是小说创作的要素。医学的内容可以写成小说,通俗医学可以写成小说,在小说中可以植入枯燥的医学知识,从而使冰冷的医学知识可以被小说主人公的体温所温暖。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可以活跃单调的医学知识。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变成新奇有趣的故事。

事实上,在流行的医学著作中,一些作者近年来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他们会写:“王老伯最近腰痛,所以他去看了骨科医生。医生给他拍了x光片,并告诉王老伯他有椎间盘突出症”。然后是椎间盘突出的原因:一,二,三,四...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a,b,c,d...谈论。王老伯这个角色确实存在,但不幸的是王老伯很快就离开了现场。当然,它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除非读者患有腰痛。

近年来,我试图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医学原理,普及健康知识。继2014年出版医学短篇小说集《财政局长范德的痔疮》之后,2016年又出版了25万字的医学纪实小说《启东黄兴家医生》。它将乙肝相关疾病的知识嵌入黄家族百年兴衰之中。希望读者在了解清末以来中国南方农村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的同时,也能学到一系列有关肝病的医学科学知识。据说出版后读者反应相当好。因此,另一部2018年医学短篇小说集《保护科长免受疾病侵害》已经在出版过程中。

将叙事医学应用于医学科普创作,是医学人文科学与医学科普创作的融合。以小说的形式写医学科普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尝试。然而,我认为,既然科幻小说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发展科学思维,那么科学的“纪实”小说应该更有可能。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得到科普专家的指导,我也希望医学科普同仁们探索叙事科普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作指导——记叙文叙事的起始方法

全文共 4296 字

+ 加入清单

叙事起始方法一:时间渐缩式

万事开头难。写一篇文章,开头难,记叙一件事,开头更难,这是很多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一讲开始,我们重点研究叙事如何开头,让大家逐步掌握叙事起始的多种技法。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时间渐缩式写法。

一.什么是时间渐缩法

所谓的时间渐缩式,就是叙事开头共写三句话,这三句话对应的时间,由较大的时间段(某年、某个半年、某学期、某个季节、某月等),变为较小的时间段(某天,或某天的某个阶段),再由较小的时间段,变为具体的时间点(几点、几点几分、做什么的时候、到哪个地方的时候),时间逐步缩小,由面到点。

第一句,描述某个较大的时间段,我在做什么。

第二句,描述这个大的时间段中某个小的时间段,我在做什么;

第三句,描述小时间段中某个时间点,主要人物出场做了什么。

二.具体写法表格呈现

句序时间起因人物行为

一句某个较大的时间段-----------我正在忙着做某件事

二句其中某个小的时间段由于某原因我到某地,做什么

三句其中某个小的时间点------------主要人物做某事,干预我,或影响我

三.具体写作范例

(1)去年夏天,我正忙着备战中考。一个周日的下午,为了躲避家人的烦扰,我独自跑到离家十几里之外的教室复习功课。正当我面对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找不到解题思路的时候,妈妈打来了电话:“天太热,我来给你送几根雪糕,就在校门口!”

(2)小学三年级,我不可救药地迷上了电子游戏。一天放学,为了躲开爸爸的监督和责骂,我偷偷跑进路边的游戏厅,畅快淋漓地享受过级翻版的快乐。正当我一路过关斩将,即将通关的时候,爸爸愤怒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来:你竟敢跑到这样的地方胡混,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3)十二岁那年,我不知着了什么魔,想办一个个人画展,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作画上。一天黄昏,远山、落日、斜阳格外迷人,我提着画板,到小区后面的高坡上去写生。就在我觉得一幅旷世杰作即将完成的时候,肩头被人猛拍一掌,调皮的小弟将我两个多小时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四、注意事项

1.大中小时间是层层包含关系。小的时间点,包含在较小的时间段中;较小的时间段包含在较大的时间段中,绝不能写成彼此没有关系的并列式形式。例如:“三岁那年,我……,五岁的一个周末,我……七岁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写作业。”这里的三个时间虽然变化形式也是:较大的时间段——较小的时间段——具体时间点,但三者属于不同的年份,不是层层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这种写法绝不是时间渐缩法。

2.三句话全部涉及“我”的行为,第二、三句描述的行为,必须隶属第一句描述的行为范畴。以上面的写作范例(1)为例,第一句描述的是“备战中考”,第二、三句描述的行为分别是“复习”、“面对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后两句描述的行为都隶属于“备战中考”。一旦不是隶属关系,读者就会满头雾水。比如:去年夏天,我正忙着备战中考。一个周日的下午,为了躲避家人的烦扰,我独自跑到离家十几里之外的小溪去捕鱼。正当我琢磨怎么玩游戏的时候,妈妈打来了电话:“天太热,我来给你送几根雪糕,就在校门口!”这样写,读者根本无法读懂我们记述的内容。

3.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的必须是全文的主题或主题的一个构成部分。比如第一个范例,写主要人物——母亲给我送雪糕,表现的是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那么,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要么是全文的唯一主题,要么全文还表现其他主题,但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一定是全文主题的一个部分。

五.专项练习

1.以《记一件小事》为题,采用时间渐缩式叙事形式,叙述事件的起始部分。

2.下面是《我的顽皮弟弟》的开头,请接着全文的开头,采用时间渐缩式叙事形式,写出事件的开头。

弟弟总是一脸坏笑,两只眼睛不经意一转,就会生出一个坏主意,左邻右舍见了他,都会异口同声地发出相同的感叹:这个臭小子,都皮出了花儿!

叙事起始方法二: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当人的某种情感过于浓烈时,当人的某种品质过于突出时,当人的某种情趣爱好过于痴迷时,这个人在行为、状态就会带给我们一种奇异的感受。反过来,如果我们抓住一个人的奇行、异态和由此产生的独特感受,就能更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深挚情感、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彰显人物的某种情趣追求,让主题更突出,内容更吸引读者。

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第二种叙事起始方法: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一.什么是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所谓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就是抓住主要人物的奇特行为、在特定情境里呈现出来的怪异状态和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感受,依次进行刻画,作为叙事的开头形式。

二.具体写法表格形式呈现

句序内容具体写法

一句奇行特定的时间,主要人物到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奇异的举动

二句怪态特定的情景中,主要人物表现出怎样的奇异状态

三句异感带给我们怎样的奇异感受

三.具体写作范例

(一)每到要放假的时候,奶奶便会搬一个小板凳,坐终日里在阳台上,伸长脖子,向对面的山路上不停地张望,手中的针线,半天缝不了一下。暖暖的阳光落在她身上,她的眼神里盛满了期待、兴奋、焦急,甚至还包含着许多的憧憬和想象。在近乎静止的时光中,她就像一个等待花开的孩子。

(二)每天一放学,弟弟就躲进小小的房里,不看动画片,不玩电子游戏,也从不到楼下跟小伙伴做游戏。书房里总是静悄悄的,有时,他捧着一本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又对着一张纸、一根木棍亦或是一个空饮料瓶苦思冥想。那种忘我的状态,仿佛是一个参禅入定的高僧。

(三)年关将至,爷爷不知怎么了,常常半夜里醒来,独自在客厅里静坐。夜色深深,爷爷的身影,单薄而苍老,木然地望着窗外的远方。家人都觉得爷爷很不正常,妈妈甚至担心爷爷的精神出了问题。

(四)最近,老对儿的行为突然变得非常神秘,一到中午,她匆匆吃几口饭,就溜出校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室到校门口,一条短短的路,她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忙,神情总是那样急切。我敢断定,她在做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

(五)开完家长会,爸爸回来,径直走进书房,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从此以后,爸爸再也不管你学习了,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绝不干预!灯光从屋顶无声地洒落,爸爸望着我,声音从未这样和蔼过,眼神也从未这样柔和过。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偷眼看着父亲,就像一只小老鼠望望着一只随时都能扑过来的大猫。

四.注意事项

1.时间的选择:可以写一个阶段,也可以写某个特定的时间点。

2.人物行为:必须选择反常行为。但要注意,我们借助这种反常行为,要表现的是一个积极主题,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可以表现得很怪异,但不能刻画成“反面人物”。

3.二句中的状态:要抓住人物行为中最显“诡异”的地方来刻画,要把环境和人物结合起来刻画,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感。

4.写独特感受部分:写出来的感受要与人物的行为对应,有什么样的诡异行为、诡异状态,就会对应生成一种奇异的感受,切忌“驴唇对马齿”。

五.专项训练

抓住某个时间,某个人的奇异行为、奇异状态,以及他(她)带给我们的奇异感受,依次进行刻画,写出一件事的起始部分。

叙事起始方法三:借景移情式

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同一片蓝天,心情愉悦的人,看到的是: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纯净高远、深邃浩瀚;心情悲伤的人,看到的是:虚无空洞、单调麻木、凄冷荒凉、死寂仇怨。同一朵白云,绝望无助的人,看到的是:漂萍无依、徘徊流浪、步履沉重、失魂落魄;志满意得的人,看到的是:碧海扬帆、天马行空、扶摇直上、纵情徜徉。

正因为人的心情和内心感受到的景象存在着这种亘古不变的对应关系,于是文学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用手中的笔,刻画不同特点的景象,表现人物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很容易形成心与心的共鸣,非常具有感染力。

一、什么是借景移情

简而言之,借景移情,就是借助笔下的景物描写,把人物的情感、感受、情绪、心情表达出来。既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可以表现故事情节中某个人物的情感。具体写法有:1.借助天气来写。2.借助景物、环境整体特点来写。3.借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物的状态、声音、颜色、气味、触觉来写。

二.具体写法呈现

第一种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状态或特点进行刻画。

第二种借助景物、环境整体特点着眼整体,抓住景物或环境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特点来刻画。

第三种借助具体事物的形、态、声、色、味等选取几个具体事物,从形、态、声、色、味等不同角度,分别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角度来刻画。

三、具体写作范例

第一种: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

1.天从来没有这么冷过,冷得让人恐惧、让人心寒。

2.下午,又闷又热,整个世界几乎要窒息了。

3.冰冷的秋雨,淅淅沥沥,下个停....

4.天,好暖,暖得让人心醉。

第二种:借助景物或环境的整体特点

1.春天的校园,清新而明丽。

2.下午第二节课,教室突然安静下来,静得几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3.夜,伸手不见五指,无边无际,深不见底。

4.五月的原野,到处都鼓胀着勃勃生机,到处都是生长着的希望。

第三种:借助具体事物的形、态、声、色、味等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天,低低地压下来。大地,灰茫茫的。几座光秃秃的小山丘,瞪着迷惘的眼睛,望着迷蒙的远方。

3.小雨,如泣如诉。花,沉沉地低垂着头。暗沉的叶子,在冷风中默默流泪。

4.灯光,有些木然。时钟拖着沉重的双腿,半天也走不出多远。书案上的卷子,一副恹恹欲睡的神情。

四、注意事项

1.比较相近的心情,看到的景物的差别较近,但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要关注这种微妙差别,将相近的的心情区分开来。例如,表现压抑——人在压抑的时候,对世界的感受集中在事物的沉重、空间的狭小、环境的憋闷、行动的艰难、速度的缓慢等等。而人在失望的时候,对世界的感受主要集中在态度的冷漠与消极、色彩的暗淡与生命力缺失、精神的麻木与萎靡。

2.借景移情过程,所有的词语、句子要集中表现同一种情感,不能相互矛盾。例如一位作者要表现文中主要人物那种惬意闲适的心情,却写出了下面这样的文字: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汹涌澎湃的图们江,一路奔腾咆哮,撞击着峡谷岩石,隆隆作响,浪花飞溅。最后一句表现的不是惬意闲适的心情,而是兴奋、激越、豪迈的心情,如果改成:“清澈凉爽的图们江水,轻吻着光滑的鹅卵石,抚弄着色彩斑斓的野花。”表达的情感就和前两句完全一致了。

3.借景移情,点到即止,不适合做大篇幅描绘。一般不超过三句——因为过犹不及。

五、专项训练

1.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2.借助环境或景物的整体特点,表现文中主要人物的凄凉心境。

3.借助几个具体事物,表现作者孤独的心情。

要求:1.要将人物的心情表达到位。

2.语言生动形象。

3.字数不得超过8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作指导 散文化叙事技巧

全文共 3116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叙事技巧:让一滴露珠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

初、高中阶段,我们常常采用一般记叙文的叙事方法,将一件事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详细地、生动地叙述出来。这样写,虽然有其长处,但会有明显的弊端:

一、受篇幅限制,一篇文章写不了几件事,即便写出来,文章的内涵也会过于单薄。

二、即便不受篇幅限制,同一篇文章内部,连续使用相同的叙事方法,叙述多件事,也会给读者形式单一、笔法单调、缺少变化的乏味感。(例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三、并列详写几件事的文章数量有限,大多数作者写作时,都要根据事件的“典型性”差异,选择有详有略的写法。而大多数作者只会概述略写法,结果这些“次要事件”被处理得干瘪无味,很难配合“主要事件”共同表现、突出主题,同时,在文采上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蜻蜓点水式叙事技巧。

一、蜻蜓点水式叙事方法的内涵

这是一种常见的散文叙事技巧。无论一件事如何复杂,作者总是只选取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细节,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刻画一个瞬间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体现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点。有的作者还在叙事之后,加上几句话,以“旁白”的形式,写出这件事,或这个细节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突出人物的这种“个性”。

例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

近三四年,我的家庭和自身遭受了很多挫折,内心伤痕累累,悲观、绝望的情绪一直深深地困扰着自己。某一天,一个好朋友为了帮助自己摆脱困境,邀请我去爬山,一路上,他想尽了办法,苦口婆心地劝自己,安慰、剖解的话说了千千万,但是我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恼人的心境。

非常明显,这名学生采用概述的方法来叙事,怎么写也觉得不满意,于是,我用“蜻蜓点水式”叙事方法为其做了修改:

“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一天,好朋友杨光约我去爬山,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他重重地砸了我一拳,满眼、满脸闪着兴奋的光,昂首挺胸,意味深成地望着远方,宛如一位横刀立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指点江山。

他的良苦用心,我懂。但一天的阳光普照怎么能够融化几个世纪的冰霜,我能回答他的,除了沉默,依旧是长长的叹息。

【解析】朋友邀请我爬山的过程很复杂,其间劝我的话一如他的概述——“千千万”,如果逐一叙述,就势必变略写为详写,如果不详细叙写,作者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概述事件,达到略写的目的。但采用概述法写出来的事件,文采晦暗,无血无肉、干瘪乏味。如果作者掌握了“蜻蜓点水式”叙事法,写出来的文章,就完全不同了。修改文只选择了登上山顶的那一个瞬间,抓住朋友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情,抓住我的一种状态,就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写得简洁而传神,文采飞扬了。

二、具体写法剖析

(一)第一句,作为叙事的开始,一般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也是这件事的写作目的)经典语言来刻画。

(1)形式要求:A用直接引语。B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2)内容要求:A语言体现的人物个性要和者一件事的写作目的高度统一——写这件事的目的就是表现主要人物自信乐观。B语言描写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一句,切忌繁杂——"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充分体现人物的乐观自信性格。

(二)第二句,交代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

形式要求:A时间必须在前;B事件必须用高度概括的写法——一天,好朋友杨光约我去爬山。

(三)第三句,必须直接点明我们所选择的,要详细刻画人物的时间点(顺便交代所处空间)——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

(四)第四句,围绕写作目的,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动作、神态、心里进行生动刻画。

(1)内容要求:A这一部分一定要围绕写作目的——始终围绕乐观、自信来刻画,不要写与写作目的无关的内容。B写作内容必须是这一瞬间的,即便虚构也必须符合这一瞬间的场景。

(2)形式要求:A必须用进行时态进行刻画;B适当根据实写内容展开联想,加入虚写更生动——宛如一位横刀立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指点江山。

(五)最后一句,交代事件的结果。

这一部分要换一自然段,先沿着前面的人物行为,做好衔接——他的良苦用心,我懂。

然后用具象(能够表现人物心里、情绪、情感的具体动作、神态、行为)来写具体结果,切忌用抽象的语言写结果——比如,我的内心依旧特别的悲观、痛苦,这样写,就失去了语言表现的艺术魅力。

三、名家作品范例再体会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曾老师原创:蜻蜓点水式叙事——散文化叙事技巧一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曾老师原创:蜻蜓点水式叙事——散文化叙事技巧一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曾老师原创:蜻蜓点水式叙事——散文化叙事技巧一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散文式叙事,关键是要明确表达的目的,抓住关键点,运用一定的技巧剪裁写作,这样的叙事就能凸显叙事的功底,避免千篇一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叙事的实验

全文共 5260 字

+ 加入清单

《哥本哈根》是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莱恩于1998年写的一部戏剧。同年5月,该剧由皇家国家剧院上演,并在伦敦首映。该剧获得了普利策奖、托尼奖和其他奖项,并被评为20世纪50部最佳戏剧之一。早在2003年,王小鹰就指导中国国家歌剧院向中国观众展示它,反响热烈。

哥本哈根诞生于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公共案例——“哥本哈根之谜”。在剧中,已故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以及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再次以灵魂的形式“在场”,讲述了1941年玻尔和海森堡的相遇,并试图找出海森堡为什么来到哥本哈根。他对波尔说了什么,两人之间的父子关系破裂了?

哥本哈根与历史和科学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学术界纷纷将其视为一部严肃的科学剧或历史剧,探讨其历史真实性或所涉及的正义、伦理、国家等科学大课题。当然,也有学者不能从哲学角度理解真理。然而,本文将从这种话语的形式来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关系,从而探索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索科学传播的路径。

历史剧的不准确性

哥本哈根以历史为主题,所以许多学者用历史的真实性来衡量它。在国内外学者的严密考证下,哥本哈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逐一暴露出来。

例如,因研究尼尔斯·玻尔而被丹麦女王授予“丹麦国旗勋章”的高先生,结合当时紧张的国际和学术环境,指出哥本哈根有三个主要的不准确之处:第一,海森堡和玻尔相遇的地方应该在玻尔的办公室;第二,玛格丽特不应该出席。第三,会谈持续的时间很短,不应该有“滑雪”和其他回忆。研究维尔纳·海森堡的历史学家卡西迪指出,尽管哥本哈根成功地将一些历史和科学问题公之于众,但作为历史学家,我必须表示一些失望:它没有对“哥本哈根之谜”给出合理的解释

哥本哈根以杰出的著名历史片段为主题,难怪主要历史学家会基于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它。然而,必须指出,哥本哈根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出戏剧。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文学形式,总是需要编剧的原创和虚构。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弗莱恩的天才使这出戏经久不衰,并获得了独特的魅力。此外,当后现代思潮将所谓的精确而独特的历史解决方案打碎时,真相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家指出的哥本哈根的“不准确性”正是弗莱恩的独创性,也是他实现哥本哈根的实验结构和哲学核心所必须做的唯一事情。

作为正式的实验结构

2.1实验室设置

哥本哈根的舞台布景非常简单:三张凳子,两扇门,背景墙上写着微积分草稿,甚至最初的舞台色调也是冷蓝色,几乎没有情感色彩。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海森堡是学生,尼尔斯·玻尔是老师,他的父亲和儿子爱上了海森堡,还有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从一开始,剧本的作者就通过波尔的口说,“现在我们三个都死了,难道我们不存在吗?”。由于他已经不在人世,他自然不需要考虑那些令人不安的因素,比如1941年成为谈话障碍的生命安全。剧作家对“天堂”的设置排除了一切可以忽略的因素,为历史叙事的反复实验提供了最有利的平台。

然而,这个天堂平台的设置非常符合现代西方科学实验的内在逻辑——通过控制变量、消除干扰情况和为实现实验目的建立最方便的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实验室”的设置,历史的重复“重建”才有可能。

2.2粒子碰撞

如果舞台是一个实验室,那么三个主要人物将获得一个更抽象的身份,正如戏剧中反复暗示的那样:

海:听着!哥本哈根是一个原子。玛格丽特是它的核心。规模相似吗?一万比一?

博:是的,是的。

海:玻尔是一个电子。他在城市的某个黑暗的地方徘徊,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他在这里,他在那里,他无处不在,而不是无处不在。我去了人民公园,去了卡斯伯格,穿过市政大厅,来到了港口区。我是光子,是光的量子。我被派去在黑暗中寻找玻尔,我成功了,因为我设法见到了他...但是,发生了什么?听着-他减速了,转向了。当我遇到他时,他不再做那种让我发疯的事情。(P68-69)

玛格丽特是原子核,玻尔是电子,海森堡是光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玻尔家的三人会议也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碰撞,并没有违背编剧的初衷。弗莱恩不仅把舞台设计成一个实验室,还巧妙地将活生生的宏观世界与量子世界进行类比和联系。

应该注意的是,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等同于原子核-电子-光子的关系。德克尔认为,这是因为玛格丽特是玻尔的妻子,而且她与玻尔的关系显然比海森堡更密切。这种说法自然站得住脚。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戏剧的动态发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随着语言和逻辑的进步而改变,从而使情节能够进步。尽管弗莱恩曾多次使用粒子碰撞来比较戏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子世界中存在的粒子关系是三者之间唯一的关系。更常见的是,玛格丽特作为一个原子核,有多重身份,如观众和观察者。

2.3观察员

事实上,哥本哈根会谈是在玻尔和海森堡之间进行的,正如高格证实的那样,玛格丽特可能没有出席。然而,弗莱恩从一开始就把玛格丽特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无论是记忆还是历史叙事实验,第三方都必须在场——倾听、观察甚至判断。所以就在玻尔和海森堡相遇时,弗莱恩为玛格丽特安排了这样的台词:“尽管发生了所有的事情,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见面。但是现在,他们都避免看到对方的眼睛,所以他们几乎看不到对方。”(P12)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玛格丽特所说,“如果海森堡在宇宙的中心,他看不见的一小块宇宙就是海森堡(P58)”。她作为一个相对的局外人站在一边观察,不停地询问、推动甚至质疑“实验”的持续进展。尤其是当海森堡和玻尔意见相左时,玛格丽特的片面立场尤为重要。这就像当同等质量的重量放在天平的两端并保持静止时,需要外力一样。此外,这种外力也必须偏向一侧。如果外力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施加到天平上,静态将继续保持冻结状态。相反,如果外力向一侧倾斜,对平衡状态的影响越大,反应就会越强烈。争论越激烈,情节越紧张,故事就越精彩。

此外,玛格丽特的出席也是外部公众的代表。

波:只有玛格丽特。我们会让玛格丽特明白整件事。你知道我有多坚信我们不是为自己学习科学,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向他人解释事物。

海:用日常用语解释一下。(P37)

玛格丽特的出现使得玻尔和海森堡之间的辩论能够用日常语言进行。看来我们应该感谢弗莱恩违背历史事实的安排。她的怀疑、她的顾忌和她的非科学地位无疑让这两位科学家更接近外部公众。

3同构的哲学核心

当然,弗莱恩建立实验平台和设计粒子碰撞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科学形式。科学形式和哲学意义的同构是这部戏剧的突出特点。其中,最容易发现的是“不确定性原理”与历史真实性的同构表达。

“哥本哈根”试图通过科学和谨慎的实验手段寻求终极和独特的真理。这并非不恰当,甚至是现代人面对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个方法。然而,问题是这个真理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隐藏规律,而是历史的秘密。哥本哈根的真相似乎注定无法向在场的任何人清楚地解释。它只能面向未来并被“解释”甚至被构建或重建。从“解释”到“解释”的微妙转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开创性的宣言,即寻求真理的实验注定要失败。在后现代意义上,历史是一套语言和文字的叙事手段,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虚构性,与小说和戏剧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确定性原理”指的是这样的规则:如果一个粒子的一个变量被精确地测量,就没有办法测量另一个变量。这条规则似乎也“主宰”了被测试历史的命运。

虽然三者在实验装置中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可能的真理,但历史叙述实验未能还原所谓的真理。但故事还没有结束,真正不可知的只是第一层表达。观众刚刚摆脱了“不确定性原则”的泥潭,进入了互补原则的多领域。

根据玻尔的说法,“我们签订了和平条约。不确定性和互补性已经成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个中心原则”(P71)。互补性理论不仅和不确定性理论一样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补充。根据玻尔的互补理论,海森堡可以将他的多重身份定义如下:“我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的朋友。我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险,我也是你的客人。我是粒子,我也是波”(P78)。结果,通常的科学确定性在量子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科学的多元性与历史的许多重建有点相似。没有一个答案,但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真相不仅是未知的,在哥本哈根推导出的每一个真相的可能性都是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弗莱恩的实验性历史叙述是最明智的。然而,各种不符合历史事实并存在于闲聊中的小故事只是许多哲学表达的例子。

“不确定性”和“互补性”似乎足以说明科学原理和哲学意义的同构,但弗莱恩并没有就此止步。如果我们继续进行粒子碰撞的实验,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和人文内核。

既然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可以是电子、原子核和光子,毫无疑问,量子世界的中心原则——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也适用于它们。由于不确定性,海森堡来哥本哈根的意图不为人知。因为我们找不到轨迹,我们只能通过粒子的“外部效应”找到答案。尽管互补原则支持每一种可能性,但我们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是猜测或想象。

弗莱恩安排粒子碰撞实验来突破可见和不可见的障碍,连接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让玻尔、玛格丽特和海森堡的真实意图通过宏观话语逻辑和微观粒子碰撞来“互文”。令人惊讶的是,当不确定性原理消除了科学的确定性,互补原理消除了科学的唯一性时,量子力学世界中的人和粒子有多相似。然而,当实验室提供的手段只能通过“外部效应”来推断或想象时,探索个人意图的旅程注定要失败。

科学形态存在,人文内涵显现。当我们把弗莱恩的整个设计放在微型实验室时,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终于出现了。正如弗莱恩所说,“这出戏是关于我们是否能确切地知道我们的意图”。人们不理解他们行动的意图。与科学、历史、伦理、正义等小而深刻而永恒的问题相比,这似乎是他煞费苦心建立的实验室、设计的实验和进行的类比所追求和试图证明的。面对哥本哈根揭示的认知困境,或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呼唤剧中人: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伦理——量子伦理,以及一种新的认知范式——量子哲学。

4科学与人文的共谋双赢

尽管“哥本哈根”因未能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而受到批评,但如上所述,“哥本哈根”呼吁从一小段历史中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伦理范式,这不仅显示了对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判断,也唤起了观众对科学伦理和历史真相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历史和实验、人文科学和科学看似分开的轨道最终保持同步,两者相互冲突,共谋双赢,统一在戏剧中。

科学在寻求真理,人类在寻求美,两者都把更伟大、更根本的善作为自己的愿景。玻尔和海森堡之间纠缠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不同层次的“善”——我们是否可以从科学家、国家认同和人类整体的考虑来制造核武器?人类能使用核能吗?在两者激烈的语言对抗和内心冲突下,我们看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温度。最终,哥本哈根通过科学和历史分享的片段来讨论和思考人类问题。人性是哥本哈根的真正核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哥本哈根确实相当有效地传播了科学原则、现象、历史和伦理。这无疑给科学传播路径带来了新的启示。

科学内容,甚至哥本哈根的实验环境都不是与内容相分离的。相反,哥本哈根的科学成分在情节的发展和哲学意义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量子世界的科学原理阐明并解构了宏观世界中三个人物的言行,这与人文表达密不可分。不仅如此,量子世界似乎并不要求科学的唯一正确性,其模糊和宽容的状态符合人类的多元性。进入量子层次,人为划分的科学和人文科学神奇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内容和形式分开,哥本哈根无疑是一本涵盖人类核心的科学书籍。这种“表达科学”的工作并不少见。例如,《生活大爆炸》将谢尔登和其他四位科学家作为他们专业领域中“高智商”和一些“低能”的卖点。《黑客帝国》的科幻元素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表达科学”的成功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文化来支持和促进科学形式。

谈到“科学交流”,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是:鉴于科学的枯燥本质,我们需要将科学包装成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以其“高中”的精英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传播点。相反,科学作品的“文化空洞”是科学传播的失败。明亮的衣服掩盖不了人性的空虚和苍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科学交流可能不是花哨的包装盒,而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文化核心。

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交流策略似乎有意无意地放弃了科学交流的首要地位,这需要引起注意。然而,随着科学及其传播也走向未来,其动机迟早会被历史的尘埃淹没。我们只能通过“外部效应”进行演绎和重构。“哥本哈根”以其成功的效果有力地证明了偏离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①迈克尔·弗雷恩。哥本哈根——海森堡和玻尔·[的会议。葛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葛葛和胡都翻译了哥本哈根。这两个版本各有优势。总的来说,胡的翻译比较生动,但采用的是意译。葛的翻译过于直译,以至于许多欧洲句型都被保留了下来,但它们在科学上更为准确。本文采用高格先生的翻译。原始引用的脚本都是普通的脚本,页数用括号而不是一页一页地标出。

这是弗莱恩在2009年英国电影《哥本哈根》中说的一段话。原文是“这出戏是关于什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作方法:如何让短篇故事完美达成它的叙事魅力?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短篇故事的阅读体验,有点像看精彩的体育赛事,所有的快感集中在一瞬,达到顶点,然后降落。如何成就短篇故事的叙事魅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问题的解决/结局

“有钱人和我们不一样。”菲茨杰拉德猜测道。

“对,”海明威答道。“他们更有钱。”

短篇故事的叙述和长篇故事的叙述不一样。前者的字数少。这一点可能比你所想的更重要,因为字数一旦受到限制,你能讲述的故事类型也会受限。非虚构作品中短篇和长篇的区别,也就是虚构作品中短篇故事和小说的区别。短篇的写作缺乏空间来探究人物的复杂性。因此,虚构作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小说要探究人物,而短篇故事要探究事态。这对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同样适用。

短篇故事叙述主要关注动作,而且必然受限于一到两个场景。按照经验法则,我估算构造一个场景并且包含一条动作线,大概需要500字。

短篇故事叙述还必须迅速发端,甚至不得不唐突结尾,叙事弧线会突然上升并迅速下落。像这样陡峭的叙事弧线,可以包括所有关键的要素——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问题的解决/结局。当然,短篇作品还可以包括一个主题,但是缺乏像篇幅更长、更具文学性的叙述作品那样的深度和精细度。

每一个带来正面结果的真实生命片段,都讲述了关于成功生活的某些方面。我最偏爱的一种,就是一条真实的艰辛而漫长的发展线路,充满勇气与荣光地起起伏伏,在某个我永远也想不到的地方“砰”地突然爆发出来,证明伟大的叙述性故事就潜藏在我们身边。

★附:《客厅里的爆炸》 文/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茶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炸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谁也没碰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哇。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炸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

“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故事轴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