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心脏性猝死分为哪四个时期症状(通用5篇)

浏览

4942

文章

5

篇1:心脏性猝死分为哪四个时期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对老年人来说,心脏病已经不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病了,有很多老年人都会有心脏病,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去了解这个病,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预防,例如说突发心源性猝死该如何正确急救以及心脏性猝死分为哪四个时期。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的知识,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去学习。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四个时期: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一、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二、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三、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可出现尿便失禁。

四、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由我们为大家所了解到的,如果大家要想了解更多的疾病急救知识,我们可以关注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期都会为大家分享很多这类知识,供大家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有那些呢?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是跟着姥姥长大的,小时候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看我最喜爱的动画片的时候,往往就会又姥姥的伙伴来找姥姥,这是姥姥就会不让我看动画片,而我放上他们喜欢看的戏曲,这是的我很无奈,只好跟着她们看戏,年幼的自己不懂事,当时很讨厌她们,我姥姥的伙伴们,可是有一天我姥姥的伙伴得心脏病死了,当时的我就懵了,那么老年人心脏猝死症状有那些呢?

由于那件事情我知道了珍惜二字,好怕我姥姥也会离开我,但是人老了就容易得这种心脏病,想到这时,我就会很害怕,好害怕我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但这又是自古不变的定律,生老病死,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健康呢,那么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有那些,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症状,迅即发生心脏骤停。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

3.Q-T离散度

Q-T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QTd的正常参考值为70毫秒有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显示,长QT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远大于其他心脏病患者。所以,QTd对心脏性猝死有预测作用。

通过以上我们知道了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希望人们能正确的了解,提前预防这种情况,让它少发生,让我们爱的家人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我们爱的家人能多享受几年天伦之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心脏性猝死的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因为心脏病而导致死亡,所以我们想要多加了解这类疾病,例如说突发心源性猝死该如何正确急救,这都需要我们去掌握的,只有我们学习到更多这类知识,我们才能解救更多的人。那么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心脏性猝死的症状有哪些?

心脏性猝死的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

(3)猝死发生的地点:60%~70%在院外,最多见于家中(50%~70%)。

(4)猝死与季节:1月份、5月份、11月份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高季节;又以星期五、星期六发生率最高。

(5)猝死与时间:以上午时至下午3时,午夜12时至清晨4时两个时间段发生率最高。

(6)猝死与诱因:50%有明显诱因,且以劳累、情结激动等多见。

2.心脏性猝见的发展过程

①前驱期: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随后症状突变,可有心电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低血压、晕厥;②心脏骤停发生,有效循环丧失,意识丧失;③生物学死亡:复苏无效,电机械分离,收缩障碍,中枢神经功能丧失。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无前驱症状,心脏病发作即可引起心脏骤停。

3.临床特征

(1)临床表现:患者开始表现为晕厥、意识丧失,随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临床死亡多在5min内。按心脏骤停的发生时间,其临床表现依次为:①心脏骤停3秒:感到头晕;②心脏骤停4秒:出现黑矇;③心脏骤停5~10秒:产生晕厥;④心脏骤停15~20秒:产生Adams—Stokes综合征;⑤心脏骤停20~30秒:出现叹息样呼吸,乃至呼吸停止;⑥心脏骤停30秒:陷于昏迷状态;⑦心脏骤停35~45秒:瞳孔散大;⑧心脏骤停lmin;二便失禁;⑧心脏骤停1~2min:瞳孔散大固定;⑩心脏骤停10min:脑细胞基本死亡,标志着死亡已不可逆。

(2)体征:

1)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发作。

2)大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为大家所了解到的,大家要想了解更多疾病急救知识,我们可以关注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生活当中的知识,供我们学习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学习更多的运用,生活当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症状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近些年来有很多中老年人因为心脏病而死亡,那么我们就应该多加了解这类疾病,让我们提前做好预防,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掌握,心脏性猝死常见症状以及突发心源性猝死该如何正确急救。下面大家就一起和我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支持,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学习。

症状体征

据国外文献报道,只有12%的心脏猝死者在死亡前6个月内曾因心脏疾患而就诊。而绝大多数病人则因症状缺乏特异性而被忽视。

1.胸痛、呼吸困难猝死者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前自感胸痛或出现性质改变的心绞痛,呼吸困难。在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机会较高。

2.乏力、软弱在许多研究中发现心脏性猝死前数天或数周内乏力、软弱是特别常见的症状。

3.特异性心脏症状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国外文献报道,24%的心脏性猝死者在心脏骤停前3.8h出现特异性心脏症状,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这些症状少见,特别是那些瞬间死亡者。

4.冠心病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多在冬季,半数人生前无一点症状,绝大多数发生在院外,如能及时抢救病人可能存活。

5.心脏骤停的表现

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

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③听诊心音消失;

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

⑤瞳孔散大,黏膜皮肤发绀。

⑥手术时伤口不再出血。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由我们为大家所整理出来的,如果大家要想了解更多疾病急救知识,我们可以关注这个平台,这个平台每期都会为大家详细的去讲解我们生活当中常用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全文共 175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生活当中,心脏病现在已经经常危害着我们身边的亲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多加了解它,掌握它,这样才能在突发疾病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去解决,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心脏性猝死临床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培训果/搜集整理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

①心音消失;

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

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

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

①复苏开始的迟早;

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

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

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由我们为大家所了解到的,上面还有很多突发心源性猝死该如何正确急救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去学习,才能够了解更多疾病急救知识。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生活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帮助我们身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