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今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精彩20篇)

浏览

5187

文章

34

篇1:八大诱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八大诱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玻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五、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六、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七、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八、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近六成受访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晚报7月22日讯7月20日下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灵导航志愿者联盟的心理咨询师郑琼霞,接到市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女儿在读高中,谈男朋友后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间常为此吵嘴,已有近2个月时间没有说过话了”。

另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为文理分班的事苦恼。放假了,他看到同学、朋友很努力地为考重点大学而准备,而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充其量只能考个专科院校,觉得前途迷茫,学习劲头不是很足。

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3月,郑琼霞共对我市2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方面存在问题,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大敌。

在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半数以上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其余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与父母缺乏沟通,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家长过度溺爱或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使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另外,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郑琼霞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关注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前沿,积极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问题老年人健康危害主要表现在七方面,你对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

二、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

三、到医院就诊的老人中30%至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有关;

四、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人,其致病的因素心理问题占主因并已超过生理原因;

五、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六、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身心疾病的诱因;

七、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频频给脑垂体以不安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你对老年人心理特点?怎么控制老人的固执心理疾病?老人养生心理须知?老人自杀的心理特征是什么?丧偶老人的心理特点?老人装病心理如何形成的?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特点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有何心理特征表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青春期他们会容易出现各种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一)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二)待人冷淡的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三)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青少年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四)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五)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最大阻碍,所以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各项心理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节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话用在“空巢”老人的身上也是真实的写照——春节期间与子女团聚,年过完了,儿女晚辈离开了,空巢老人又回到独守“空巢”的状态,不少产生“心病”。另外,春节儿孙回家过节,不少老人太过高兴,忙前忙后节后累出病的更不在少数。记者日前从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了解到,长假后,医院的门诊量大增,其中来看心血管、神经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疼痛科、心理科的老年人特别多,节后出现“空巢”老人看病高峰。那么,你对节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问题1、心理落差酿“心病”

张伯跟老伴一起生活,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子女回家团聚。春节期间,孩子们回到身边过年,让他们十分高兴。假期转眼结束,张伯跟老伴嘴上不说,心里却满是失落。自从孩子们走后,老两口整天看着孩子的照片发呆。不久,张伯感到胸闷难受,以为是心脏病发了,赶到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告诉他心脏没有问题,分析多为心理因素,叮嘱他去看心理医生。

而65岁的王女士是个单亲家庭,孩子在上海工作。随着假期的结束,儿子不得不回上海继续工作。王女士则嘱咐儿子别太劳累,所有的不舍都放在心里。但没过几天,她就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

问题2、“乐极生悲”忙出病

家住珠海拱北的72岁的陈伯,这个春节原本挺开心的,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回家过节,陈伯忙前忙后特别高兴,一家人开开心心共享天伦。谁知几天后,正在逗孙子的陈伯突然头晕站不稳、一侧身体发麻,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经诊断为脑梗塞。

同样家住拱北的王奶奶今年69岁,女儿女婿在外地工作。今年春节,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珠海过年,老两口特别高兴,为此准备了很久。看到外孙特别可爱,老两口几乎“爱不释手”,整天抱着。老两口本就有腰腿关节疼痛的老毛病,开始还能坚持,到后面发觉手腕和腰背特别疼。等儿孙离开珠海之后,老两口发觉老毛病又犯了,赶紧到医院看病。

节后老年人成看病主要人群

长假后这几天,门诊、急诊量较长假期间增长50%以上。其中急诊、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理科等科室看病数量增长最为突出,老年人成为看病的主要人群。该院急诊科汤天军副主任说,近段时期老人生病,很多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是神经内科、疼痛类慢性疾病,相关科室的病房已迅速“填满”。

“‘空巢’老人因为空闲与孤独加速心理衰老,无处倾诉使内心苦闷,从而成为抑郁症多发地带。”该院心理科副主任石兴超说,节后一段时间“空巢”老人易出现心理不适。因为节日期间老人处于愉快和亢奋之中,而节后重回“空巢”状态,巨大反差使心理上产生严重失落感,易导致抑郁症发生,表现为情绪低落、健忘、无力感及周身乏力、无精打采、食欲下降、耳鸣目眩、胸闷憋气等症状。

小病也需及时医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李春主任介绍,子女在外地上班,“空巢”老人在家常常不注意健康,有了小病小痛往往扛着,或随便买点药,拖着不上医院。李春主任提醒,“空巢”老人在家有了小病痛也要格外注意,以免小病拖成大病,不要让外地工作的子女担心。医生还提醒,为避免“空巢”老人出现心病,家人应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多打打电话,多问候,常回家看看。同时建议“空巢”老人节后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你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怎么解决?独居老人离世无人知为何屡次上演?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哪些负面症状?较胖的独居老人日常护理不可掉以轻心?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九大注意有哪些?独居老人如何预防节后抑郁症?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空巢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留守儿童都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已经高达2300万,这个庞大的数据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重用,而他匀的心理健康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某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其特点多表现为隐性,不易被发现,但却影响甚远甚广,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留守儿童都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吧?

一、性格柔弱内向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在幼年时就离开了父母,严重的缺失父母亲的关爱,尽管这些孩子得到的是一些爷爷奶奶或是直系亲属的一些照顾,但毕竟不是自已的父母,当遇到一些麻烦或是困难时,就会感觉自孤苦无依,无法找到依赖对象,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变得不愿愿和他人交流,性格内向、自卑封闭,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亲的长期不在身边照顾,容易让孩子产生没有依靠,得不到保护的心理,当看到其他孩子的父母在身边时就会产生相当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障碍会让孩子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信心,学心也不示上进了。还有好多的孩子上网成瘾,没有受完义务教育就已经流落社会了。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会让孩子独自面对这个空荡荡的家时,心里会感觉到空落和寂寞,继而首开心理学骚动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极容易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心理都会有一种缺乏保护而总会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些许小事也会让他们当真,与他人交流也总是充满着警惕和敌意。对身边人的管教有着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认为家里穷困,父母无能,才会外出务工,因此会产生一此怨恨父母的情绪,有的孩子在盼望父母回来之后反而却疏远父母,和父母的情感产生了一首隔膜,甚至还会怨恨父母的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这七个方法解决老年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学家与精神医学家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听觉与视觉衰退,躯体疾病增多,人际交往减少,都可致使有些老人从环境中退缩,变得孤僻、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常有怨恨情绪或易发脾气。那么,你对这七个方法解决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用正确态度对待疾病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器官的衰退,老年人大多会体弱多病。能否正确对待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将产生很大影响。如果遇到疾病就惊慌失措,不但不利于疾病康复,还容易加重精神负担,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相反,也不要讳疾忌医,隐瞒病情,而错过及时治疗的良机,造成病情加重。

2、提高心理素质,参与公益活动

要以理智的方式看待各种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使心情始终保持平静。适当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多献一份爱心,不但能让自己觉得对社会有用(消除“人老了无用”感),还能从内心感到欣慰和满足,这对保持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3、注意劳逸适度

尽管需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但在此过程中,切不可过度劳累,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

4、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可延缓大脑退化,保持生命活力。因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刺激人体的适应功能,遏制疾病的产生与发展。相反,消极的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加重疾病,甚至加速死亡。

5、保持家庭和睦

老年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能避免产生孤独感。但有的老年人因思想守旧,固执,看不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而与子女产生意见分歧,致使家庭关系紧张。这既影响家庭关系和睦,更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对此,老年人应采取豁达,乐观的态度,以保持家庭关系和睦。

6、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交往

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交往可使人从中找到许多乐趣,排除孤独,忘却种种烦恼,从而起到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保持心理平衡的作用。据调查,长寿老人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同集体保持密切联系。

7、适当运动勤用脑

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要勤于用脑。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脑力活动不仅能促进全身和大脑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还能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从而对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你对老年人心理特点?怎么控制老人的固执心理疾病?老人找后老伴的心理特点?老人没孙子是什么心理?长寿老人五大心理特征?国外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特点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应激或压力是外界刺激明显超出了个体所具有的应对资源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反应。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方面的相关研究均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的状态会造成身心的损害。

随着初、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教师职业日益成为具有高压力的高危职业,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压力的作用下,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考试压力(升学率)、学生因素(学生的教育,学生的管理)、自我发展需要(晋升职称职位、发表论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和睦与否、同事关系融洽与否)工作负荷(课时多少)、职业期望(获奖、评优等)五个方面,如果缺乏合理、正确的应对,常可导致: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一系列心理和健康症状和疾病。

不同特征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与职业压力的特点有所不同,中学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小学男教师,中学男教师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小学男教师,这可能与教育管理部门将升学率与中学教师的晋级、奖励挂钩有关,也与中学教师所教授的对象的特点以及教育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在性别上并无差异,说明男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同。消极应对、工作负荷大、职业期望过高、自我发展需要紧迫、考试压力大可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而积极应对则有利于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也显著相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明显,说明教师职业压力作为外源因素严重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而教师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联合起来对其心理健康有确定的预测作用,当教师积极应对职业压力时(即教师自身对压力源的积极认知与评价),可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综上,正确的应对方式是缓解应激,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从减少职业压力与让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的内外环境两方面来减缓各种职业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心理压力大的表现 男人心理健康问题的N大类型

全文共 331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的人都有着心理压力大的表现,尤其是男性,家庭压力、事业压力都将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男性朋友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或者是产生脱发的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他们正常的生活,因此缓解压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缓解压力好呢?下面小编与大家了解一下关于心理压力的知识!

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尤其是男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理压力之中,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生活,心理压力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无声杀手”的角色,如果人的精神和肉体能接受压力的挑战,那么压力就是受人欢迎、有益无害的。“物极必反”,压力过度(即当要求超过承受力时)则会极大地危害身心健康。一般来说,压力大的表现和危害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理方面

心悸和胸部疼痛、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

第二、行为方面

失眠、过度吸烟喝酒、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停止娱乐、嗜吃或厌食、吃镇静药等;

第三、精神方面

记忆力会明显下降,一些男性朋友因为生活带来的压力过于大,而自己又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就会去逃避一些事情,继而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有时候他们会选择性的失忆,自己做过的事情或

者是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他的脑海里面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印象。

第四、情绪方面

易怒、急躁、忧虑、紧张、冷漠、焦虑不安、崩溃等;

心理压力连累皮肤“受伤”

可能你并不知道你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达到的程度,但你的皮肤却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因为人体的皮肤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相同的胚胎组织。所以,注意一下你的皮肤,你就会了解自己。

疱疹

心理压力使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这样一来,免疫系统的防线就不那么牢固了。如果你带有疱疹细菌,你将很可能会感染上水疱和生殖器疱疹。

皱纹

焦虑消耗了许多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使细胞活动和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皮肤就会表现出灰暗和缺乏弹性,皱纹也就更容易显露出来。有时,在心理压力状态下的皱眉和肌肉紧张也会加速皱纹的产生。

粉刺

心理压力促进了皮脂腺的活动,使皮肤出油,促进了粉刺的产生。

体重减轻或增加

心理压力会改变你的食欲,在心理压力状态下,有的人体重会增加,而有的人却会减轻。

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癌症和猝死都与压力过大有关,由此可见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对人体健康又很大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寿命。减轻人类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呼吁人们要重视压力带给我们的危害,减轻压力,保护我们的健康。

人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当的压力对人是有好处的但是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也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压力大易患抑郁症

生活中或许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情,一个开朗的同事突然会变得郁郁寡欢,不爱和大家交流了,大家会奇怪,这个人难道是性格大变吗?其实不然,他可能抑郁了。由于男同事们的压力大于女同志,平时思考的东西要比女性多很多,当他们心理积蓄的太多的压力不能解决的话,他们就会选择性的封闭自己。研究表明,压力大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压力大动脉易硬化

感到工作有压力的中年人很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症。也是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因素。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所从事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中有36%的人出现动脉硬化症,而在从事比较轻松工作的人中则只有21%出现该情况。动脉硬化会部分阻塞动脉,损伤血液运输功能,可能会引起中风。

压力大伤大脑

随着激素在身体里的急剧上升,压力会使人的大脑出现问题。压力大的人常常感到精神紧张或失眠,同时大脑无法正常运转,最终会出现剧烈的头痛、记忆力丧失等不良反应。

压力大损皮肤

压力导致的激素在通过皮肤表层释放时会引起粉刺、皮疹和发痒的斑点等现象,其中一些人的皮肤会变红,而另一些人的皮肤则会变白,在极端压力下,还可能起麻疹或牛皮癣,从而使皮肤的状况越来越糟。

压力造成免疫体系紊乱

极端和长期的压力会降低你血液中的血小板,从而使人容易受到疾病的同扰。一项研究表明,肺炎疫苗在长期压力下会失去免疫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压力和自身免疫能力之间的链条会发生混乱现象,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压力大危害大该如何减压?

第一、凡事要量力而行

有事业心,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我们在制定理想或者工作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理想会成为包袱,心理压力过大,反而会成为前进路上的阻力。

第二、学会倾诉

当心理压力很大的时候要学会倾诉,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不要把心事闷在心里,把它说出来,宣泄出来,你会感到很轻松。生活中要多交朋友,使生活丰富一些。

第三、凡事循序渐进

我们做事和工作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图一口气做完,疯狂的工作不是明智的做法,这是一种激情状态下的工作方式,激情散去,剩下来的就是身心的疲惫了,如果工作完成的好还可以有成就感,如果完成的不好,而自己又是那么拼命的付出,这种反差就有可能给人带来悲观和失望,心理压力自然就增大了。所以凡事都要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去做,要循序渐进。

第四、增强自信心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社会是进步很快,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老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或者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应付职位的升迁和变动。

第五、面对压力要有心理准备

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必然带来高竞争性和高挑战性,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免得临事力不从心,加重压力。同时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不为逆境,牢骚抱怨。第六处理好家庭关系家是心灵的港湾,所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很重要。它可以冲缓在外的各种压力,同时也是努力工作的动力。

压力总会发生的,不管你生活得多有组织,多有系统性,或许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多么友好,压力会找到一种方法不时地探出它邪恶的头。你会做什么呢?转向一个方便的减压方法——一个小简单的活动,清除你的头脑风暴使你平静下来。当你感到被压力攻击了,这是个最佳的时机把压力踢出门。

这里有七种我们最喜欢的减压方式,让你感觉自由,提升自我

1、散步

想要从办公室休息一下吗?你的房子感觉像是精神病院吗?溜出了门,让你的脚带着你。步行不仅会给你的头脑清醒,从繁忙的情况下休息一下,这还是伟大的有氧运动。

2、打电话给一个朋友

某些人的声音会让我们听了觉得振奋。所以给他们一个小问候,甚至几分钟。一个笑话或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只是通过倾听,他们可能会把一个微笑放在在你的脸上,让你冷静下来。除此之外,朋友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3、写一篇日记

表达我们的感觉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来处理压力。写日记是一种随时捕捉那些感觉的方法。你不必担心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只是让你的钢笔做这项工作。你完成的时候,压力的感觉会摆脱您的系统。

4、玩棋类游戏

记得这些?也许藏在你的衣柜里有一打,等待被扔掉。但是大富翁也许应该被保存,等你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以玩孩子们的游戏,像糖果乐园,梯子和滑梯,四子棋,甚至“扭扭乐”也是个很好的让你欢笑的游戏。

5、出一身汗

有一些被压抑的挫折?没有比锻炼更好的方式来摆脱它们了。锻炼的时候带上流行音乐磁带,骑着自行车或跳绳。你只要致力于浑汗如雨,想象压力通过你的毛孔排出你的身体。

6、计划一些有趣的事情

有一些事你想过但没时间去做吗?或者你一直想做晚餐?现在是时候了。不仅会转移你的注意力,还有让你花时间去期待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7、洗个热水澡或者睡前喝杯牛奶

有时候我们拖着疲累的身体到家就会顺势躺在床上不想动弹了,这时候家人就会说先去洗个热水澡吧。其实洗澡也是一个解压的好方法,洗澡的时候你可以暂时性的放松自己,不用去想生活中的琐事,当水流冲在身上的时候你会感动整个人都很轻松,就像按摩师在帮自己按摩一样。当然,睡前喝杯牛奶再好不过了,牛奶有助于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进入睡眠状态,夜晚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一下,不要再去烦恼事情,好的睡眠才能让自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次日工作中。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怎样缓解心理过大的方法,大家应该了解了吧。我们都知道,男人是一家人的顶梁柱,因此男人不能“倒下”。男性朋友平时一定要关注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压力虽然很大,也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压力而影响到家人的生活。为自己的家人撑起“一片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1、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4、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5、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认为凡属精神疾病用药都有很大副作用,用多了会“伤害脑子”。因而有些对抗抑郁药使用也顾虑甚多,以为是轻型最好不用药,要用也最好是偶尔用用,不可多用,更不可长期。这是一种误识。老年患者应当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坚持足够疗程。

6、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7、乐观是心理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帮你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陷入悲伤、烦恼、痛苦之中,让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8、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避免过度疲劳,尽可能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每天徒步行走30分钟以上,太阳出来后再外出运动,在树木多、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可增加吸入较多的,提高摄氧量有助于刺激脑细胞,防止脑细胞退化,对的防治有理想的效果;经常晒,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有助于保护大脑的敏锐性。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支招老年人心理健康6需求?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怎么判定老人心理健康?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缓解情绪问题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现在随着人才市场竞争压力逐渐的积累,导致很多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随之改变的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关心大学生是否正常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自我缓解情绪,彻底放松自己,才能真正的面对所有的困境。

如何缓解情绪问题?

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大学生在日常的作息当中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要对个人每天的休息时间保证充足,有助于心理和大脑健康的发展,起码每天要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规律作息时间,使自己正确的来思考事情。

2. 戒烟戒酒

大学里有不少的学生都会出现吸烟喝酒的情况,但是长期的吸烟与喝酒都会对个人的情绪造成一定的伤害,严重的使大学生有着吸烟瘾和喝酒瘾,无法正常的来进行大脑的思考,根据现在研究的表明长期的吸烟喝酒并不能缓解自身的压力,对身心没有任何有力之处,相反会导致身心健康遭受伤害,没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3. 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发现自己喜欢的爱好来进行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自我的情绪,还能让大学生更好的来表达自己,参与更多有趣的活动,与其他人的交流互动,更容易使自己充满自信心,积极的面对每一天。

4. 感受自己

当自己出现不良的情绪时,首先是要感受自己的心理,通过事情来了解自己到底目前的需求是什么,探索的同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将日常的学习或者是生活上的琐事的压力全部排解出去,也可以选择运动的方式,在户外亲近大自然,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正确的思考每一件事情,勇敢的面对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体验大自然美景。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环境,正确对待挫折。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2、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4、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有效的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了解和接纳自己最核心且稳定的那部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需要不断向内探索,向外实践,学习、思考、交流,才能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觉得不开心的时候,都沉静下来,理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来源,了解负面情绪本身就是对它的积极处理,人际交往中,培养并养成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习惯,不要心口不一。尤其面对身边的重要的人,面对重要的事,让自己的想法无障碍无变形无损失地抵达对方那里,会增加人际沟通的效果,自然也有利于自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班级定期组织心理活动辅导课程。学校建立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在哪?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在哪?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长沙的部分大学校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临近毕业了,周围同学都有些焦虑的情绪。有的对找工作很迷茫,有的在考研和工作之间难以选择,大家都对未来有不同的想法和困惑。” 一位临近毕业同学这样对记者说,“而我自己也抱着忐忑的心情。”

心理困惑、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些学生由于情绪低落、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健康出现红灯,产生自闭、抑郁的心理,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是自身个性,有的学生本身比较内向,不太懂得倾诉,遇到困扰只会憋在心里,这样不利于情绪的宣泄。其次是社会影响,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紧密相关。第三,周围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积极乐观的氛围往往会对自身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的时候一直向他们强调,要勇敢地向他人求助。告诉他们求助是一种强者的表现,坦然接纳现状,积极面对人生,向他人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心理健康 哪些诱因会导致心理问题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所以你会看到大部分人每天都是非常忙碌的。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关注身体的疾病,却忽略了精神心理的健康。那么,生活中,人们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

生活中哪些诱因会导致心理问题

一、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正是因为这些诱因,才让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心理疾病,只有解决了这些心里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全文共 2917 字

+ 加入清单

近些年,公安民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吧!

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

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復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沈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沖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復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沖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復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代,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他们没有养老金、没有医保、子女在外地打工,留下儿女托老人抚养,甚至几年回一次家。留守老人正经历着痛苦和艰辛,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要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力,留守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吸取和接纳现代化先进技术,仍费力地以传统方式劳作。

隔代培养力不从心。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在农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孙非常普遍。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式的落差,隔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发展。照料子孙也让留守老人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遭受各种急慢性病痛的折磨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素质下降,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然后外出子女由于来回成本太高,在老人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疾病,基本不会回家,所以导致老人在生病时无人照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慢性疾病也悄悄发生。

精神缺少慰藉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外出务工的子女经济收入都并不高,他们大部分的收入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的劳动力维持生计,少数子女每个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靠他们自己。农村的交通不便和经济不允许,所以,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火柴而不是煤气或沼气。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到老了需要陪伴,我们却不在身边。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多抽时间回家看看,特别是逢年过节。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平时在忙也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帮助老人丰富生活,减少孤独感。想知道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吗?关注,让你了解更多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丧偶老人心理问题对健康影响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次调查,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老年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那么丧偶老人心理问题健康影响有哪些?丧偶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1.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2.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提醒您:老人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为此大家一定要多跟老人交流,多了解一些丧偶老人心理知识来帮助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健康知识:常做噩梦是心理有问题吗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常做噩梦是心理有问题吗?想必我们大家都有过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的经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经常出现做噩梦的情况了?经常做噩梦真的是心理有问题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吧。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我们经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真是如此回事吗?常做噩梦是因为心里有问题吗?如果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么就往下读吧!

人格障碍是一个很大的心理疾病,对于那些时常都会做噩梦,在梦中被惊醒的人,是不是就会特别容易的产生人格上的精神问题呢?

科学家们早已确认,睡眠能增强一个人记忆数据、文字和事实的能力。而一项最新专题研究进而发现,睡眠还有助于人们学习各种技巧,如乐器演奏、技巧运动等。

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绝对无梦的夜晚相对来说是十分稀少的。那些能在记忆中保持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甚至永世不忘的梦至多只占了10%左右,而其余的梦大多在做梦者醒来之前就在脑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过已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梦的内容其实与心理问题并不搭界,这就是说,常常做噩梦并不一定反映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相信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于常做恶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吧,其实在夜里经常被噩梦惊醒并不是心理有问题,其实导致经常做梦的原因有很多,它有可能是因为最近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睡眠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引起孕妇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孕妇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很容易对孕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引起孕妇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心理学认为,女性在怀孕时,会在与胎儿的共存体验中追溯当年自己与母亲的感情联系,即潜意识地激起女性对母亲的爱与恨的矛盾冲突。比如,孕妇如果从小和母亲的关系不好,那么就比较难形成母性认同,甚至怀孕或不能接受自己和腹中胎儿的母子(女)关系,对怀孕抱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2、婚姻不美满或非自愿怀孕。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如果夫妻双方感情不和或者孕妇是被迫怀孕的话,那么就很容易会将对丈夫的不满和愤怒转嫁到胎儿身上,对怀孕这件事产生抗拒和厌恶的情绪。

3、担心体型发生改变。对自身美貌和身材比较看重的女性,可能会因为怀孕导致的形象变化,而受到打击,从而担心丈夫会因为自己变丑而变心。因此,变得忧心忡忡、疑神疑鬼,产生嫉妒的心理。

4、其他心理压力。有些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存在的,女性怀孕后常常要面对外界或自己对未来婴儿的性别期待,这很容易加重心理负担。也可能会担心胎儿是否正常、经济的负担、职业的困难、社交生活的剥夺、夫妇性生活的紧张等,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孕妇的紧张情绪,导致孕妇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_中学生心理知识问题

全文共 298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生4大心理需要和3种变化

(一)初中生的“弱点”

学生知识的实有水准不能与新知识的起点合榫,或教与学彼此摸不着思路。

(二)初中生的“需要”

1、爱和成人关心的需要。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初中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3、自主和独立的需要。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学习是初中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三)初中生的“变化”

1、更强调竞争。尤其是学习上的竞争。

2、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出现部分学生厌学现象。

3、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四)初中生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4、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5、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五)优秀初中生的表现

1、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5、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6、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7、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8、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看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2、 再给自己一点爱;3、 分散你的注意力;4、 改变你的行为;5、 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6、 了解自己的极限

7、 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8、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9、 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 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 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 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 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五、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六、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 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 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 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