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张仲景有什么之称精品八篇

浏览

3811

文章

8

篇1:“医圣”张仲景“驱魔”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不相信医术,而相信迷信巫术,所以巫婆和邪恶的方式利用这种情况误导人们,伤害无辜的生命,以及骗取金钱。许多贫困家庭的人认为他们生病时会“被鬼缠住”。他们邀请女巫和女巫施展魔法来降伏恶魔和捕捉怪物,并用水来治疗疾病。结果,病人经常被疾病夺去生命。张仲景非常讨厌这些巫医和邪道。每当他遇到他们耍花招杀人时,他就进行干预,并与他们进行正当的辩论,驳斥具有医疗效果的巫术和迷信,并敦促人们相信医术。

恶作剧的巫术(网络图)

有一次,他路过青石滩,看见一个女人坐在石头上哭着笑着,又疯又可疑,周围都是人。张仲景上前问病人家属为什么。病人的家人告诉这名妇女,她“被恶灵和鬼魂所困扰”。女巫正在为她施放魔法。张仲景听后非常生气:“世界上没有鬼。这些都是巫婆骗钱的把戏。我们不能相信他们。"

张仲景(网络图)

于是,他来到那个女人身边,仔细观察她的肤色和病态,询问了病人的情况,然后对病人的家人说,“她根本没有鬼魂出没,而是‘血入屋’,这是由更大的刺激引起的。她的病可以通过针灸完全治愈。真正的怪物是那些邪恶的女巫。”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张仲景研究了治疗方法,并为患者注射了几针。几天后,这名妇女的病情慢慢恢复,偏执症状消失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仲景治愈了她。

还有一次,张仲景出去,看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气。几个女人在悲伤地哭泣。当他询问时,他知道这个人没有钱让女巫“驱鬼”,因为他的家庭很穷。病人上吊自杀,获救后被发现无法动弹。张仲景得知自己被吊的时间并不太长,于是他赶紧命令把这个人放在床板上,并拉起被子给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强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身边,按摩他的胸部,抱起他的胳膊,一起降落进行活动。张仲景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撑起男人的腰和腹部,用双臂放松和按压。渐渐地,这个男人开始有微弱的呼吸。这时,张仲景询问了病人的情况,然后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他给病人开了几种草药,让他在烧开水后服用。病人很快康复了。

从此,老百姓不再相信巫医的故事,有病去找张仲景医治。

那么,张仲景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论》是如何问世的呢?请移动:

医圣”就是这样炼成的——论伤寒和杂病

传说饺子,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食物,也是张仲景发明的。如果你不相信,请移动:

冬至话饺子:治疗疾病的第一剂良药

个人简介:

姓名:张仲景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219年),张仲景的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县聂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和镇平县)人,东汉名医,世界医学史上的伟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集理论、方法、方药于一体的经典著作。自元明以来,它一直被视为“神医”。俗话说:治病救人,保护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佗死后,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看病?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华佗是因为曹操的头疼病而被曹操杀掉的。虽然说这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华佗并非是这样死的,但是历史上曹操也的确因为头疼病,而痛苦了很久。但是当时除了华佗之外,还有另外一位名医张仲景。张仲景的生卒年在历史上其实和曹操都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在华佗死了以后,曹操没有找张仲景来给自己看病呢?是因为当时的张仲景并不出名吗?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曹操认识张仲景吗

《三国志》里曹冲杀华佗的时候,荀彧劝谏:“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这是一个专业人才,宽大处理吧。曹操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我就不信,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吗?医生多得是,杀!然而转眼就被打脸。

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重,曹操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我后悔杀了华佗啊,否则这孩子也不会死。但曹操时代的神医可不止华佗一个人,还有一个人叫张仲景,后世奉为医圣,一部《伤寒杂病论》造福人员无数。曹操为什么不找他呢?

按说曹操应该认识他,因为张仲景认识何顒,《何顒别传》上何顒见过年轻时的张仲景,说他:“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将成为名医。”后来张仲景不光成为名医还成为医圣。

何顒似乎特别喜欢做类似这样的预言,《后汉书》上他曾经预言曹操:“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2.为什么曹操不找张仲景

这么说来,他既认识曹操又认识张仲景,所以曹操很有可能知道张仲景,但是也不排除何顒由于这一生见人就夸,从来就没有留意过,后来也就忘了张仲景是谁,而且曹冲死在了公元208年,而何顒这个时候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即便何顒提过,曹操估计也忘了。

但是《何顒别传》上说王粲也认识张仲景,在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张仲景就对他做出预言:“三十岁的时候,你眉毛当脱落。”王粲没有当回事,后来果然到三十岁,他的眉毛就掉光了。

这位王粲和曹家父子一起名为建安七子,和曹操熟悉得很,怎么能不推荐呢?然而曹操就是不知道他,不光曹操不知道他,《后汉书》、《三国志》乃至搜罗各种三国八卦的裴松之也没有提到过他。3.张仲景的名气是怎么来的

但是张仲景在后世名气却很大。葛洪在《抱朴子》里说起当年的神医神技,都说:“淳于能解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在他的笔下,淳于意(西汉人)能做开颅手术,华佗能洗涤肠胃,张仲景能把病人胸腔打开放入药饼,他和华佗一样,外科手术的本领让今天的人都叹为观止。

《晋书·皇甫谧传》里就说:“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也就是在唐朝,江南的医师们都还把张仲景的药方视为珍宝,不轻易示人。可见张仲景的名气不光在传说里。

也就是在唐朝,才有人认识到史家对张仲景的不公平,唐朝人甘伯宗写了一本《名医录》,收录名医,分别为他们做传,其中就有张仲景,然而这本书到了南宋也不见了,现代人只能从零零星星的史料中去搜罗这位名医的一生。

他大概是南阳人,从小跟随自己家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青出于蓝,成年后,张仲景被举孝廉,在刘表手下做官做到了长沙太守。为官期间,定期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

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张仲景这一生差点要实现这两个愿望了。

然而这些记录毕竟是后人辑录,真实性不大,例如当时长沙太守名单里没有张仲景的名字,《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南阳人,他身为张仲景老乡,他没有道理不知道,也没有道理不为张仲景立传。由此而推论,根本不存在张仲景其人。

但这么一个医学名家,名声流传将近两千年,突然到了现在经这么一考证,没了,这也太离谱了。我以为,张仲景当然是存在的,他未必是南阳人,未必做过长沙太守,由于他主要活动在南方一带,治病救人,在民间留下非常好的名声,只不过他不像华佗供职于曹操府中,不被当时史家所注意,所以就没有被立传。但是随着他的著作在医生手里流转,越来越让人注意到他的价值,张仲景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医圣祠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

景点位置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医圣祠街7号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仲景的著作 张仲景的著作有哪些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著作有《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

在这些著作中,《伤寒杂病论》 (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其中,《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传世巨作。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是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伤寒杂病论》中,还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本医学专著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同时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汉代以后, 研讨伤寒杂病论的论著超过五百家,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 特别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仲景被称为什么 张仲景的称号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称为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写出了中国传统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从理论到实践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张仲景的著作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在西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综上所述,张仲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为人。他的著作为《伤寒杂病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张仲景故里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张仲景故里为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故里位于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东南 。

张仲景故里穰东镇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像前设敬拜医圣台。医圣纪念塔下,建医圣宫两层。一层为地宫,占地300平方米,内设医圣:从小立志、茅山求教、研究中草药、针炙八卦传统治疗、发明人工灌肠术、发明人工呼吸术等20尊学习、创作、发明塑像,宫壁皆绘汉画图。医圣宫第二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内设医圣长沙大堂行医塑像五尊,晚年著《伤寒杂病论》塑像两尊。一宫壁记载医圣故里简介及医圣宫简介。宫外围,三面建仿古式单层仲景医院。医圣雕像正面一侧,设左右石梯,可拾梯而上至宫顶纪念塔,石梯有石柱、石狮、石栏板构成。两梯下端正中立“医圣故里碑”一通。碑高2.5米、碑后筑有香台。

张仲景故里张寨村位于邓州市穰东镇西1.5公里。紧靠豫53线,进出交通便利。东距南阳卧龙岗30公里,西距邓州花洲书院、雷锋展览馆等景区30公里,距内乡县衙70公里,距襄樊隆中100公里。

张仲景纪念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筹建凉亭、拱桥、假山、药葫芦塘等建筑设施。

穰东镇:中国服装名城--穰东镇,古称涅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建设部实施“双阳工程”的中心地带。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辖2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其中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镇内常住人口3万人。 镇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自晋建制以来,商贸活跃,据邓州史志载,到明清时就是“商贾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造就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