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793

文章

4

篇1: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路245号。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6月,整个校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目的是通过控制小学教师来左右山西教育,进而长期统治山西。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学校开办不久,这里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来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坚强阵地,成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1924年,围师学生梁其昌(梁卜五)、韦思恭、纪秀川(纪子中)先后在这里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太原地委在此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国民师范支部。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又在此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围师支部,薄一波任书记。同时设立了申共太原地委北部委员会,薄一波任副书记、书记。徐向前、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也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从1928年至1936年夏,省城党组织工作已转到农村,但国民师范的革命活动仍在秘密地进行着,他们以“九一八”读书会、“山西革命互济会”、“山西社会科学家同盟会”、“红军之友社”等党的外同组织播撒着革命火种。1934年由“互济会”中共党团书记李雪峰(张柏峰)和“山西红军之友社”负责人刘耀夫直接组织和领导,在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反会考斗争,并成立了“太原市中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同学会”,发动全市学生举行-、-。通过这次斗争,国民师范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团员,还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参加了党团组织的外同学术团体。阎锡山当局决定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从1934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招收新生,1936年学校被迫停办。1936年冬到1937年秋,在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公开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的共产党人,以阎锡山官办群众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为依托,在这里举办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等许多抗日军政团体,培养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及海外华侨的进步知识青年4500余人,其中包括一个由180多名女学员组成的女兵连。抗战全面爆发后,由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彭雪枫、同小舟等领导也先后到过这里讲授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一批批进步青年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的组织,随后被派到全省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山西抗日救亡工作的局面,为共产党、八路军在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8月旧,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总队(团级建制,后发展成旅级建制的决死第1纵队)在国民师范旧址宣告成立,为创建山西新军奠定了基础。山西新军名义上属于阎锡山的军队建制,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组建领导的抗日武装。山西新军迅速成长,很快发展为4个决死纵队,到1939年山西新军已发展到9个师旅级单位,50个团。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山西新军编入八路军战斗序列。据统计,圉师诞生的牺盟会和决死队及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团级建制,后发展成工人武装自卫旅,简称工卫旅)中,走出了共和国80位将军、20余位省部级领导。1940年由牺盟会会员傅东岱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牺盟大合唱》,艺术地再现了牺盟会的光辉历史。

1984年,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着手筹建,1991年9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主楼为二层券廊式建筑,前檐带廊,青碡墙体,黑色立柱。馆内陈列有“牺盟会陈列”、“山西新军陈列”、“困师学生用具陈列”、“山西革命传统教育陈列”、“中共太原地区斗争史陈列”等,展出有1万余份有价值的文”物资料、1.6万余幅历史照片和900余件文物。1997年由彭真题词的“山西建团纪念碑”在馆内落成。2000年增挂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的牌子。2009年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始重修,展馆面积由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大到1500平方米。

山西同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于1996年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爱同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同爱同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6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公布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资料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地址:太原市五一路276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66年10月正式建馆,2006年3月与文物管理所合并。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4月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是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期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决定,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等,保安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安革命旧址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馆址所在地保安革命旧址。始建于北宋年间,初为屯兵之用,共有红沙石窑洞17孔、多木结构房子3间、展厅l间,占地1649平方米。二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位于志丹县城南的半坡上,有红沙石窑洞3孔、土木结构房子2间,占地2108.2平方米。三是位于县党校院内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室。有窑洞l孔,占地60平方米。1992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建筑面积3757.2平方米。其中陈列室100平方米,藏品库房30平方米,办公室140平方米。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陈列主要有窑洞陈展和红都保安展。

窑洞陈展主要利用旧址窑洞为载体,通过图片、桌椅、茶具、电台、电报等日用品,再现了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活、工作的场景。

红都保安展设于旧址的陈列展室内。此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保安的历史沿革和中共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领导进入保安的时间、路线。第二部分为“红都光辉耀天下”,展览通过图片、文字,详细阐述中共中央及毛主席等党中央主要领导进驻保安的时间、路线,以及出台的各项政策指示,解决的重大事件。第三部分为“保安人物一时新”,以图片、文字、文物为基础,介绍了中共中央在保安开办红军干部学校,发展文艺事业,促进经济建设,接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为全世界揭示了红色中国的秘密,使保安享誉中外。第四部分为“力挽狂澜拯危机”。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史料反映了党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五部分为“结束词”,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志丹人民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正用双手改变着自己家乡的面貌。

纪念馆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遗址、纪念建筑、馆藏文物资料及其保护技术和管理、陈列结构和表现手法、讲解艺术和心理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对有关具体人物、事件、地方革命史的研究以及纪念馆管理工作的研究。编辑、撰写了保安革命旧址简介、保安革命旧址陈列方案,以及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大型画册《红都保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延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旧址,位于宝塔区凤凰山脚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进驻延安,当晚下榻在延安抗日救国会住地罗廷桢院。19日,中共中央事务机关安排毛泽东离开罗家院,住进凤凰山下李建堂的石窑里。1937年2月9日晚,毛泽东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中国新闻记者、《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范长江记道:他那个窑洞,除了一个大炕之外,还有一张木椅,一张桌子,一条木凳,一盆木炭。木桌上放了许多纸条,还有经济学和哲学书籍,桌上燃起油烛。他对于窑洞发生了感情,因为它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毛泽东致信感谢。3月1日,毛泽东参见了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

范长江提及的那把木椅,现仍陈列于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当年,窑主李老太太见毛泽东通宵达旦地工作,却没有舒适的坐椅,就把自家的一对木圈椅送给毛泽东使用。不久,他移居吴家窑院时,要归还木椅,李老太太硬是要他带上。于是这对木椅伴随毛泽东在凤凰山麓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毛泽东迁往杨家岭前夕,该椅物归原主。胡宗南军进占延安后,该椅被搜掳去。延安光复后,李老太太在敌师部驻地找回这对木椅,珍藏起来。1956年,她将这对木椅送延安革命纪念馆。1959年,其中一把在此处展出。

6月下旬,毛泽东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泽东旧居.该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为毛泽东寝室、右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窑壁上陈列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照片;东窑壁上陈列毛泽东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陈列毛泽东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悬挂毛泽东与白求恩会谈的油画,正中陈列毛泽东与贺子珍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结合。窑前橱窗陈列着毛泽东与周恩来合影照片。前院有炊事员和工作人员的住房,竖立三个橱窗,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和江西宁都起义部分同志、毛泽东和井岗山部分同志、毛泽东和参加秋收起义部分同志合影照片。前者毛泽东题字:“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后者毛泽东题字:“1927年秋收-成立工农红军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1937年5月于延安城。”参加合影的有:赖传珠、张宗逊、孙开楚、赖毅、谭冠三、胡龙奎、杨立三、陈伯钧、毛泽东、龙开富、周昆、谭希林、罗荣桓、谭政、刘型、杨梅生、胡友才、贺子珍。1937年10月,毛泽东在此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贝特兰在日记中写道:“我遇到的人当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使我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智慧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延安吊儿沟革命旧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吊儿沟革命旧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吊儿沟革命旧址

时代:1938—1947年

地址: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庙焉村

保护范围:东、西、北至旧址本体外扩200米,南至徐张公路北侧。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洼草峁山半山腰,南至杨耀俊住宅北界,西至垴畔山,北至寺沟沟边。

2018年,延安吊儿沟革命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化砭镇:延安市宝塔区辖镇。1972年设青化砭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区东北,距市区40公里。面积90.7平方公里,人口0.1万。辖张马河、新山沟、常沟、海眼沟、呼不塌、二峁渠、碑路坪、常塔、七郎沟、新庄科、李家崖、米家沟、闫家沟、赵家沟、曹咀、王庄、高窑、中庄、青化砭、常屯、小寺沟、小蒜沟、石绵羊沟、白家坪、石家圪崂、白家坡、林坪、前丈子沟、后丈子沟、大寺沟、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