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平昌小宁城遗址(汇编20篇)

浏览

6625

文章

1000

篇1:鸽子山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鸽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该遗址文化面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在较短的时段实现了形态转化;二是遗址内出土的各类石器均表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技艺。

1990年,宁夏考古学者王惠民在贺兰山一带发现了鸽子山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量的石制器。1993年至1997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鸽子山遗址又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获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专家们经过考古、地质、环境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后认为,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界于1.2万年至1万年之间,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转型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的一处非常有价值的遗址。鸽子山遗址地层明确,器物种类繁多,形态较稳定,制作技术亦显成熟,其中的石器制品属于“真正的细石器”。

2006年5月,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齐家坪遗址

全文共 2862 字

+ 加入清单

齐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芦山峁遗址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芦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整体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

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65~1967年,这里曾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的玉刀、玉虎、玉笄造型别致,较为珍贵。1988年经勘察,该遗址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发现有1~2米厚的文化层,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墓葬等。采集的标本十分丰富,主要为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为篮纹、附加条带纹和交错绳纹,可辨别器型有罐、瓮等,同时还发现了石镰等器物。

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

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洞水西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龙洞水西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水西营盘遗址位于小屯乡大田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

大田村:大田村位于小屯乡东部,东临羊场镇平寨村,理化乡营盘村,南接理化乡金鸡村,西靠小屯乡珠场村、市院村,北抵小屯乡滑石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距小屯乡政府5公里,距大方县城10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组,共4435人(2011年普查结果),耕地面积4064.6亩。大田村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以岔河生态养殖示范服务基地为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国飞虎队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飞虎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桂林市临桂县的中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项目——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前已经开园。据介绍,遗址公园由中美双方共同建设。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抗战纪念馆,抗战英雄纪念碑以及营房、指挥所等;二期建设高科技航空航天体验区、直升机空中旅游项目;三期建设包括星级酒店在内的旅游配套设施。虎队遗址公园建成后有望成为有文化、有档次、有影响、有效益的精品景区,实现临桂旅游业的新突破,也为增进中美友谊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临桂人们新添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日土宗遗址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日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政府所在地,距离日土县城10公里。宗山山势雄伟,整个建筑依山而建,虽已成为断壁残垣,但却十分壮观,山麓为肥沃的日土高原。据民间传说,这里原是格萨尔王之大将先巴的驻锡地,后为日土宗政府所在地,宗城堡院内有一层楼高的先巴之灵塔,故又称“先巴卡”意为先巴城堡。城堡周围的几座草场及山名与格萨尔王传中的霍固喀王宫的布局极为相似,如周围有6大草场:东面有马达草场,南面由加康珠夏,西有热曲雄布挤,西北有沃雄,北面有沃羌雄,东北有藏康夏,被称为霍尔王“那玛雄朱”(意为六座草场)。此外,东南的加果雪山原为日土神山,每年要祭祀一次,据说是霍尔王的“婆拉纳铁嘎莫”(霍尔国的魂山)等等。

宗山上有城堡和寺院:东面是城堡,西面顶上是拉丈(-居室)、中部是大经堂,山的背后是卡噶寺、东面是扎那夏哇寺,西面是努巴扑寺、中部有扎西饶单寺等,整个山的周围都由寺院和僧舍环绕着,外围又有围墙,围墙的东南西北共有五个门,三条下山取水的小路,山下有数百户人家居住。

山上的城堡,据老人们回忆说,过去不仅是日土县的旧政府所在地,而且是旧西藏地方政府派住日土官员的住所.此城堡有数十层高、数百间房,最上层为庙宇,其次为灵塔,最下层是县政府官员的住所。

据传,此城堡为《格萨尔王》中的大将贤巴么如孜的城堡,为什么呢?因为城堡中有一个灵塔是贤巴么如孜的,灵塔高二尺。所以,此城堡又叫贤巴么如城。另外,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座雪山叫叫佳贵,那是贤巴的灵山,也称为白闻天天王。此山也是当地的神山,一年要举行三次祭山活动,在它的南面有一座赭红色的小山,叫阿坡郎差,被视为魔山,据传是被格萨尔王用投石器打败的魔牛。如今背后还能见到一个巨大的百来十斤的石头,那是投石器投过来的石头。

另外,这个地方过去分为六个区域,称作“霍尔那玛六区”:东方为“玛卡”区、东北方为“杂哇噶那”区、南方为“加刚珠古夏”区、西方为“热却雄波切”区、西北方为“威”区、北方为“乌江”区。有不少地方和山峰都和格萨尔王有关。“文革”期间很多遗迹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看,能够进一步地证实这个城堡是大将贤巴么如孜的城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马家坬遗址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马家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坬遗址位于榆中县连搭乡马家坬村西北5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米。采集有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和彩陶片,彩陶纹饰有黑、红色宽带纹、锯齿纹、网格纹,器形有小口双耳壶、双耳瓶和高领折肩罐;齐家文化饰有篮纹的夹砂红陶和彩陶片及高领折肩罐、大口双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石摞摞山遗址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石摞摞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洼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

遗址坐落在石摞摞山山峁上,山峁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

在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普遍存在的白灰居住面三处,均位于平缓向阳的遗址南部,呈一字排开,其中一处位于南部城垣内侧,另两处处于城垣外侧。

遗址地表分布大量陶片,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褐陶比例较小,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另有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甑、钵、瓮、罐等。另见有少量石器如单孔石刀、石斧等。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遗址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城垣墙体坍塌、风化,遗迹或为山洪冲刷,或为农民耕植时破坏。目前当地文管部门采取了有偿退耕措施,以减轻耕种及水土流失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石摞摞山遗址为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史前城市的形成、城垣的建筑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晋家坪遗址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晋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晋家坪遗址位于漳县新寺镇晋家坪村北6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宽带纹、曲线纹、同心圆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瓶、钵、盆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折肩罐、双耳大口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晋家坪村:晋家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君山硝洞遗址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君山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山硝洞遗址是四川地区明清时期的采硝、炼硝矿冶遗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中段。遗存主要分布在严家岩、大坪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贺家山、梨树坪峰等山峰溶洞内,分布范围南北延绵21公里,东西宽14公里,山岭面积3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5.7米,相对高差1676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4'11"-104゜57'47、北纬32゜00'52"-32゜03'41"。

2004年,文物部门发现并对硝洞遗址群进行了调查。经对地层叠压关系考察分析,硝矿开采在清乾隆二十年前经过二次大规模开采:第一次开采时间可能在明朝初期,第二次大规模开采在清乾隆时期,与大小金川之战有关。清朱帘《梓潼县志》中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县西二百四十多里,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岩绝壁间。由江邑旱炉坪结架天梯,踏梯而下至洞,洞高八丈,宽六丈、深十五里,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邑就近汇办。梓邑于重华场隘口安设兵役巡查。道光版《龙安府志》也记载:“硝,出江油朝阳洞、大兴洞二处、平武也产。每年煎付小河营应用”。除朝阳洞、大兴洞(烟子洞)外,天雨洞、高观洞、犀牛洞、妖精洞、干人洞、牛角洞、九仙洞、明月洞、老君洞、中沟洞等天然溶洞内均遗存有制硝遗迹。

朝阳洞洞口在老君山观风梁悬崖绝壁上,系一天然溶洞。进出洞需从山梁上的适当地点,向下在悬崖上悬搭60余米绳梯。洞内宽60—100米,高达50米,长约3500米,呈四五十度向下倾斜,个别地方超过七十度,洞内残存有硝池、水池、灶等遗存。洞口内不远处有山泉一股,水流较大。洞内共有九处数百平方米至数千平方米的工作面,残存大量硝渣和破碎瓷片,共分九区。其中Ⅰ区长300米,共有3组硝池。1#硝池为圆形,内径250厘米,残高100厘米,接硝池残。周围硝渣高达16米。2#硝池为圆形,内径230厘米,高140厘米,距1#硝池约100米,其下为圆形接硝池,直径120厘米,深50厘米。用竹管引硝。3#硝池为圆形,内径240厘米,高120厘米,距2#硝池约100米,其下为圆形接硝池,直径240厘米,深90厘米。用竹管引硝。洞底部有一巷道,巷道口高150厘米,宽100厘米,在工作面下330厘米,用木棒做梁架,用石块垒砌而成,巷道长20米,盘旋向下,巷道底部用石块封死。其余烟子洞(古称大兴洞)、妖精洞、干人洞、牛角洞、高观洞、明月洞、犀牛洞、天雨洞等各洞均结合各自洞内空间、坡度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但基本设施仍为灶、硝池、接硝池、水池、引水槽等组合。另零散遗留少量古人生活物品、生产工具残件及大量的矿渣。

从保存的生产设施看,此区域的制硝生产规模相当巨大,是-的文物富集区,可以初步认为是目前发现的古代中国最大的洞硝遗址,也是古代重要的-原料基地之一。这对于研究川西北地区-原料的生产、明清时期矿冶生产具有极高价值。

2006年,老君山硝洞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6-0183-1-183。

为加强对老君山硝洞遗址的保护管理,2009年,江油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在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增加“市老君山硝洞遗址保护管理所”牌子,承担老君山硝洞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保护范围:东至老君寺——灵官楼——瓦窑坪一线,南至明月洞——高官洞——犀牛洞——犀牛耕一线,西至焊炉坪——藏王寨一线,北至梨树坪以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娅怀洞遗址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娅怀洞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隆安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为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

2018年,考古人员在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了3个年度的连续发掘后,已有一系列重要发现。除出土1万多件文化遗物外,还发现了距今约1.6万年前的墓葬及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化石。

遗址东北面近1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大龙潭遗址。东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开阔地,自然环境优越。

该遗址是一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由前洞厅和内洞两部分组成。洞厅为一高大的岩厦,长和宽均在10米左右,洞口朝西,高出山脚23米;内洞长约8米、宽约3米。

为了为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对遗址进行连续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被后人扰乱部分的堆积进行了清理。发现旧石器时代墓葬和人骨,出土文化遗物上万件,取得重要收获。

2019年,娅怀洞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浪村:博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百谷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东北,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百谷遗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制品埋藏丰富。已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及可供年代测定的玻璃陨石标本。遗址表面还发现更多的大型砾石石器。在高岭坡遗址内,出土了石制品69件和玻璃陨石等。之后又出土石制品90余件,证实砖红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层,推断距今约70万年,把人类在广西活动的历史大大提前。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是这些地点中保存最好、工作最多的代表。百色盆地的众多发现是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人类发展史以及环境变迁最丰富的一批资料。

广西百色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川瓷窑遗址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小川瓷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西距城区15公里。遗址沿瓷窑沟北岸自东向西分布,由依山而建的直烟窑向平地而建的馒头窑过渡,规模渐次宏大,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米。窑址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老瓷窑遗存和靖远陶瓷厂旧址4部分组成,堆积层厚度达6—10米。小川瓷窑创烧于北宋,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其他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对研究北宋以来北方民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小川瓷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标志碑为基准点,东至黑石岘遗址区东侧道路以东300米,南至磁窑沟道路南侧山体以南250米山脊处,西至靖远瓷窑厂旧址西侧磁窑沟道路以西90米山脊处,北至大水沟遗址北侧道路以北200米山脊处。

小川村:小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骆驼鞍子山遗址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鞍子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鞍子山遗址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田坪村南坪社骆驼鞍子山。

骆驼鞍子山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山沟,南至阳屲社硬化路,西至南坪社承包地,北至馒头咀。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甘沟驿镇:甘沟驿乡位于会宁县中部,东接四房吴乡、韩家集乡,南靠定西县、柴家门乡,西连汉岔乡,北邻河畔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3户,总人口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人,寄宿学生712人。距会宁县城36公里。省道靖天公路与宜兰路贯穿全乡,区位条件优越。海拔高度1644—1701米,年均降雨量349.9毫米,年平均气温7.8—8.5℃,无霜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莲花塘遗址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塘遗址位于红旗街道庆云村荷塘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

红旗街道:大方县红旗街道办事处是大方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慕俄格古城办事处,南与羊场镇接壤,西北抵顺德办事处,北距毕节市43.79千米。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5°31'30"~105°38'44",北纬27°05'30"~27°12'30"之间,属中山地貌类型,山脉多呈北向南、西南走向,地势东高西低,河流自北向南流。红旗办事处所在地海拔169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斯勒塔格佛寺位于柯坪县西北约10公里处,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佛寺东为苏巴什河,南为生长茂密的胡杨林。

克斯勒塔格佛寺依托克斯勒塔格山体前延伸出的缓坡修建。在佛寺的构建过程中依照山体的走势,利用山体表面坑洼粗糙的特点,将黄泥土夯筑其上,构筑成一个大平台。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整个佛寺面积14854平方米,佛寺地表与山体最上部的佛堂高差达25米。在残存的僧房墙体上尚可见有烟道及土坑,为当时僧侣烧火做饭的地方,在佛殿的墙体上还可见有佛龛。克斯勒塔格佛寺利用山体构建,构思奇妙,技艺精湛,工程浩大。这种佛教寺院的建筑方式在阿克苏地区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是最神奇、壮观的一处。站在平地仰望佛寺,其宏伟壮观的身姿,雄踞险关的气势,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在佛法--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让人不由慨叹古人的勤劳、智慧与伟大。

1975年在佛寺下修建水泥厂取土时,在第二层平台的佛塔下出土了两件完整的彩绘舍利盒及泥塑佛像残件,现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石岩古地震遗址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红石岩古地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

古地震遗址位于永胜县城西北部的红石岩,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历五月初六,永胜境内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级为8.1级,震中烈度为10度,地震使城西三刀山被撕开50—300米宽的裂缝,裂缝最深处约500米,长约9公里,形成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险奇壮观的红石岩峡谷。原本完整的三刀山,因地震被拉成三截,形成宛如刀削的三个山体。地震还使当时的北胜州州城崩塌,使原本南北流向的灵源箐水系改道为东西走向并经红石岩流入五郎河水系。

红石岩古地震遗址蜿蜒狭窄,幽谷峭壁,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其景观依然如故。国内外著名专家曾多次到古地震遗址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并形成多篇研究论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专家布隆教授,1982年曾两次到红石岩进行考察研究,提出:“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宁家庄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宁家庄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家庄遗址位于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50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主要有灰坑、灰层、窑址、房屋白灰地面,遗址上分布有大量红陶片,彩陶片和少量石器。初步判断,宁家庄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中心,是研究西汉水流域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的重要资料。2007年公布为市级保护单位。

长道镇:【自然环境】 汉源镇地处西和县城北部 ,总耕地面积43782亩,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400 毫米,平均气温9.1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90天。 【行政区划】 辖19个村。100个村民小组。 【人口情况】 总人口:26245人,其中农业人口25396人,非农业人口849 。 【文教卫生】 各类学校20 所(其中:中学1处,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子午道南段驿站遗址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子午南段驿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道南段驿站遗址(包括谭家湾遗址,郭家坝遗址,万家堡遗址)

(1)名称:谭家湾遗址

时代:汉

地址: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村委会西侧30米。

保护范围:东至池河——迎丰公路西侧30米,南至洪河北岸,西至池河东岸,北至汉王城。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50米。

建设控制地带:南、西同A区,东、北以A区为界各外延50米。

(2)名称:郭家坝遗址

时代:汉

地址:石泉县中池乡五坪村村南500米的郭家坝。

保护范围:东至台地崖壁,南至居民居住中心,西至乡村公路,北至耕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同A区,西、北以A区为界各外延300米。

(3)名称:万家堡遗址

时代:汉、宋、明、清

地址:石泉县迎丰镇万家宝村

保护范围:东至滩地边沿,南至库区蓄水区下,西至石迎公路,北至河滩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各外延150米。

29.名称:南宫山莲花寺遗址

时代:宋、清

地点:岚皋县溢河乡南宫山中峰

保护范围:东至千年古栎根部,南至平台外沿,西至本寺后沿边,北至大北殿石栏下。东西长38米,南北宽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莲花盆侧面小沟,南同A区,西至本寺后面小沟边,北至金顶崖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The Bronze Age Burial Site of Sammallahdenmaki)于1999年12月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考古学家在塞姆奥拉德恩青铜器时代墓葬遗址发现了30个花岗岩石冢,让人们能够深入研究3000多年前北欧地区的葬礼习俗和社会宗教体系。

塞姆奥拉德恩遗址史前是波的尼亚湾海岸线上发现的最大的、最富有变化的、最完整的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的纪念地,它坐落在崎岖多岩的风景区。塞姆奥拉德恩的圆锥形石冢代表了当时最好的纪念性建筑的结构,在塞姆奥拉德恩的峭壁上仍然可以看见古代的海岸线;总共33个塞姆奥拉德恩石冢组成了一个纪念碑的排列阵,它的数量,墓碑的种类,还有它周围保存下来的自然风景,都形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独有的青铜文化。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现今受到法律的保护,遗址对旅游者开放,可以沿高速公路通过指定路线到达遗址。

Bronze Age Burial Site of Sammallahdenmäki

必去理由:最完整的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的纪念地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芬兰[Finland]

景点所在省、州:萨卡昆达区 [Satakunta Regio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