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324

文章

11

篇1:宁城热水温泉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宁城热水温泉旅游疗养度假村位于宁城县热水镇,距承德150公里,距北京380公里,距赤峰110公里,国道平双公路从区内通过。热水温泉资源得天独厚。中心孔泉水温高达97℃,是全国水温最高的温泉之一。泉水中含多种微量元素,对许多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该温泉开发利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辽代,辽太宗及后继皇帝先后来此沐浴。元代鲁王册封热水塘温泉为“神泉”、“圣水”。清康熙帝巡视塞外时也曾在此沐浴,至今留有康熙沐井遗址。现已在其遗址上建起了“圣泉亭”,成为度假村一景。在度假村周围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有烟波浩渺、鸟飞鱼跃的打虎石水库,有辽代名山福峰山;有汉代右北平郡遗址;有保存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0寺;有层峦叠翠、鸟鸣兽走的黑里河林区,可满足旅游者的多种观光需求。

目前旅游度假区内已建成20多家不同规格档次的疗养院、度假宾馆、商务会展中心等,有床位近2000张。交通、通讯和各种健身休闲、娱乐设施较为完备。热水镇已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家城镇建设重点。集疗养、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花园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交 通303国道从热水镇区穿过,集通铁路也经此镇。

内蒙古赤峰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靖宁城遗址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宁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靖宁城遗址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改奇台堡为奇台县治,改管粮通判为县令。奇台设县后,即发动万余人开始修建靖宁城。靖宁城是在奇台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三州辑略》记载:“靖宁城是将旧堡展筑,周二里七分,高一丈五尺,城门四。”

从设县以来,到乾隆五十年(1786年),县城内外人口不断增加。清代流人赵均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城内外人口不止一千家,亦大都会也。”道光二十三年,林则徐流放伊犁,路过老奇台,在《荷戈纪程》中记载:“壬寅十月,初六日,巳刻又行四十里,奇台县城,住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另一流人杨炳坤路经靖宁城时描述到:“遥望城廓参差,亭台矗立,绿野如云,平畴沃阔,诚饶衍之区。”

据载,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奇台县人口增加到7000余户。奇台县在当时应该说是北疆通都大邑。那时,整个古城子大地是“闾关相望,比户可封,阡陌纵横,余粮栖亩,最称富庶之区”。

然而,靖宁城兴盛时期不足100年。同治战乱,波及古城子。反反复复遭受着战乱击打的靖宁城之创伤姿态可想而知。同治三年,上千间城内外官宅民房被烧毁.靖宁城成了一座废城,这座北疆重镇自此逐渐走向衰落。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嘉德组织民众略加修补了一下靖宁城,便坐进衙署办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从靖宁城迁往古城子。清政府在靖宁城设巡检一名管辖,此街剩有“驿站、邮局和商民四十家,并有缠回十家。”自此,靖宁城逐渐衰落成一个小小集镇。距今200余年的靖宁城,只剩下残垣断壁。这一古迹,成了古城子人追忆往昔岁月的一段梦幻。它留给今人的是一种瞻仰,一种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川陕苏区时期著名的“水司坟战场遗址”——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得胜镇四化村)内,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始建时位于平昌县城刘伯坚烈士纪念园的后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馆年代久远、建筑陈旧、设施老化,为更好地保护革命文物、丰富历史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我县按照打造“文化大园区,旅游大景区”的规划理念,将其搬迁于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并重新布展,2015年12月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陈列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分“序厅”和“革命烽火”、“保卫苏区”、“英雄壮歌”、“鱼水情深”、“精神长弘”五个展厅,展出了革命先烈斗争经历、史料照片和130余件珍贵文物等,全面地展示了红-战江口(平昌)的史实。

服务事项革命文物、史料照片

地址平昌县得胜镇四化村二社

联系电话0287-6711829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周一设备维护)

交通线路平昌—得胜(线路车)、巴中—得胜(线路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平昌小宁城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平昌宁城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城位于平昌县荔枝乡杨柳村。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城址高出河面300米,四周绝壁,三面环水,东有小径通山顶,平昌县城至邱家乡公路经城东山脚而过,城东有北垭岩,西有罗城岩。从东向西是石铸固城,从南向北是天生屏障,岩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不寒而栗。东北面设有渡口,可通报敌情;西南面停泊船只,负责漕运。北垭口兴有小场,营有栈房和商店。南宋战乱时期,入城要经店主通报或响箭发出信号,得到州官允许方可进城。四周城门双层,戒备森严。只有东门沿石级而上,一路可通。但镇守更严,必经三关,层层盘查。城上筑子午两城,内为子城,岩高约五丈,城高约二丈,环围约三里。外有午城,岩高十余丈,环围约六里。子午两城均为方石所垒。东西南北,内外四门,城楼高悬,威严壮观。城中央建有三进口衙门,并有庙宇、寺院(钟鼓楼)、寨栅、较场、粮仓、炮台、碾房、古井等。

平昌小宁城

在离城十里外的小宁山、稳峰山(今碗山)、石城山、卧龙山(今大山寨)、吕家梁、新四坪等险要关隘之地,八方建寨。这样使小宁城拥有东南环山,西北阻水的地理优势,成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宋淳祐年间筑小宁城时,曾聚众数千人开凿白垭口,改造河道,固护城周。由于处在战乱时期,长达九年未成,故今名九年垭。现在其城虽废,但当年修建的炮台、校场等至今尚存。城上还保存有三处石刻。

清《巴州志》称:

平梁城四周皆山,而小宁城更三面环水,尤为险阻可持,特不及其宽广耳。岩疆有所澳区,令人气壮神王(旺)……西有平粱,东南有小宁,两城屹然,实为州境保障。以此见前人创造之功所利赖者远矣。

小宁城始建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竣工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历时四年,由知州谭渊,都统制张实、李忠任主持建造。根据西门右侧石壁上南宋淳祐乙酉年所刻《小宁州记》载:

宋淳祐乙巳,制置使余(玠)侍郎遣都统制张实总师城巳为兴复之基。主兵监修总管:刘汉立、谭渊。钤辖:张虎臣、陈兴。路分首:友端、权旺、崔舜臣、刘成。路将:刘文德、徐昕、安忠、巩琦、孟俊、徐立。拨发壕寨:王成、汪仲、李德。这证明此寨在南宋淳祐年间是一处抗御蒙军的战略要地。

保护范围:寨墙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至山脚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字墙边缘向东外延20米,向西外延15米,南至环山公路外沿,北至坡墙外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2.北山寺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东至工商所房屋后壁墙,南至北山寺梯道抵街口,西至李继林屋后环山石围墙,北至粮站仓库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5米。

3.龟碑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龟碑基座为基点,四周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4.粉壁街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围墙内外各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10米,西至民居住房基脚,南至街道,北至石壁。

5.农丰村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崖体向东外延3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15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6.石厂碥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南外延25米,向北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7.鸡蛋包梁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墓牌坊基座为起点,东、西、北三面外延30米,南至平镇公路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8.卢家山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6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南外延30米,北至三交村社道路外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9.磅头岩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岩石边缘四周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80米。

10.元石板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大石坝边缘四周外延6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11.青岗林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大石坝边缘向东外延60米,向西外延80米,南至元顶村社道路边沿,北至莫任俊住房基脚。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12.手傍岩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崖体向东外延25米,向西外延30米,向南外延40米,北至青石板小路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3.邬家营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山门基脚向东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3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4.陈家坝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以墓碑基座为基点,东至烟灯村社道路水沟,南至陈中志房屋基脚,向西外延20米,向北外延2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5.大石板红军石刻标语(平昌县)

保护范围:标语所在岩体向东外延5米,向西外延10米,向南外延15米,向北外延1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宁城萧太后温泉沐浴度假区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距承德180公里,距赤峰120公里,是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度假区。

度假区温泉分布面积为0.5平方公里,日动储量为2100立方米,温泉中心孔口温度96℃,是国内水温最高的温泉。

温泉水中主要气体成分为氮,并含有少量氡和氧,主要化学物质氟、二氧化硅、钾、纳等含量较高,同时含有硼、铜、银、钛、钼、镁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适应性病症有显著疗效,诸如布氏杆菌病,恢复性小儿麻痹后遗症,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胃下垂、关节炎、类风湿、糖尿病等30多种疾病,均可以通过温泉洗浴取得一定的疗效。同时,因温泉水含有氡气,洗浴之后,皮肤光滑,具有独特的美容保健作用。

2005年热水温泉度假区年接待人数突破20万人次,热水温泉旅游度假区,围绕“水文化”做文章,几年来建起多家疗养院和宾馆,同时还开设了集歌舞厅、卡拉OK、酒吧、健身房、体育场、温泉游泳池以及各种风格木屋度假别墅等休闲娱乐场所,旅游业以成为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宁城龙潭峡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宁城的旅游景点中,要讲寻幽探险,最佳景区还是龙潭峡。

龙潭峡位于三座店乡西边的龙潭村北部。从三座店乡二十家子村(平双公路)下路西行20公里便到龙潭梁顶。站在梁顶,可见一条高山峡谷就由脚下奔南而去。极目远望,山下一片葱茏之中,一线峡谷隐约飘渺远去,与远山衔接。森林茂密,山涧幽深。脚下驻足之处便是龙潭源头,龙潭泉眼恰在梁顶南坡半坡处,海拔1650米,是宁城县最高的泉眼。在此地西望约五六里处,即是宁城县最高山峰翠云峰,海拔1890.2米。

龙潭之水两个源头,东西两个相距不远的沟岔各有一泉眼,中间隔一林木葱郁的黑山头,两泉水个向南、向东流下二里许便是“丫”字形河流,顺峡谷泻下。

龙潭峡谷可谓内蒙古第一峡谷。不因其如美国大峡谷的宏大,也不因其如一般峡谷那样宽平,而恰恰因为此峡谷最窄,最奇险。其特点是:峡窄、谷深、崖险;水随谷势,溪流细长,层层叠叠,海拔落差极大,空谷传响音,绝妙异常。峡谷窄、深、险、奇未见其右者。

要想寻幽探险,只有随水流之势一路下行,莫畏艰险,体味那亲近大自然的无穷趣味。峡谷两岸无路,其实也无“岸”可言;两边基本都是陡峭险峻的山体和刀劈斧削般直立千仞的绝壁悬崖,无法攀登。峡谷窄的出奇,两边的绝壁逼身,简直像要夹住人;峡谷深的恐怖,谷中尽是巨大的乱石,给人一种畏惧感。上午太阳还能直射谷地,下午太阳一偏西,峡谷底就不见阳光了,下午三四点钟谷里就是黑的了。此峡谷还奇在:从海拔1700米高的山峰顶处形成了峡谷,从山颠顺峡谷前行落差极大,总是一直向下,步步向下,谷深沟窄,步步落差,虽是攀行于峡谷中,却是步步在峡谷中下山。人行谷中,“俯瞰又几曲迭水,仰视仍百仞青峰,溪水跌撞乱石中,长峡十里无尺平。”如果人在谷中突遇暴雨,山洪涌来,人只有随水而去一条路。

顺峡谷随溪水攀缘而下,脚下需踩稳石头,跳跃前行,手抓树枝或扶巨石以防踩滑,水流不止,水淌石隙,或缓潺,或急泻,视落差大小总发出“哗哗”“轰轰”的奏鸣,似天籁般优美,如万马奔腾般咆哮。落差大者形成飞瀑,响声越烈。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时坐在巨石上稍歇,喝几口山泉水顿感清凉舒适;观两侧山上树木葱葱,千姿百态,野花满树下,万紫千红。这里有在别处难见到的珍贵的金莲花。攀行此峡谷,只觉其深幽、奇险。但越是险就越是奇,越是人迹罕到处才越保存着奇异景观的原始性。

一般来说向山上行才叫攀登,而在这里是步步向山下行,然而最贴切地说还应该叫攀行。艰难的攀行于深谷中,步步风景都不同。约攀下至四五里处,便到龙潭飞瀑,此处才是峡谷中最壮观最奇险处。行至此,沿溪随水在无路。探身向下看,水去处是陡崖百丈,水泻下是细线飞流。看一眼就让人头晕目眩。左边是悬崖高耸,右边是山体壁直,只可攀登右边陡壁式山坡,抓树干拔河式上登绕行一段后在拽树枝,滑下坡才能回到水边。回头望来路:溪水从20多米高处沿绝壁落下,形成第一级飞瀑,在绝壁上形成宽宽的瀑布,就像铺在石壁上又被风吹着的白色绸缎,飞珠溅玉。飞瀑迭落至石壁根,便被斜向的另一大石壁截住,马上汇流成一线急湍的窄流顺陡壁一泻而下,又直落30余米,形成第二级飞瀑,落底成潭,因峡谷险陡,成潭不大,溪流并不稍停便依然顺势再向下又梯阶式迭流而去,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水深无底。从下往上看,悬崖峭壁之间四五十米高水水流下落,形成两级飞瀑,如天泉一注,又如天龙下山,加上轰鸣的水声烘托,壮观极了。更奇的是:宽瀑变细流飞泻而下之处,东壁是整体的巨大岩体凸出来罩盖着溪流,岩体北高南低,斜向与水流方向平行。而岩体下方却凹进去形成一条长约10几米,深入3米的斜洞,这里应该是黑龙栖身之地,洞口中间有两块圆石顶天立地的夹在洞缝中,这就是锁龙的“拴龙柱”。过了龙潭飞瀑,在向下行,依然是两岸茂林,绝壁夹溪,巨石逼水,水去愈急,空谷传响。几次落差较大的迭水又形成大小不等的瀑布。再攀下四、五里溪水才渐出深涧,两边山势也渐缓,谷面略有开阔,溪旁岸边有了若隐若现的,也有了放牧的痕迹,但峡谷的坡降还是很大的。

龙潭峡谷有高山峡谷的美景享受,有阴森、惊险的感官刺激,龙潭峡谷值得一游,但确实需要有充分的体力和胆量:“攀比险峡莫看山,看山只见一线天;步步随水下深谷,回时更比去时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怀宁城河遗址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怀宁城遗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河遗址位于怀宁县马庙镇城河村。

遗址四面环水,为水中小岛,四周高如城墙。遗址内文化堆积厚约1—4米不等,文化层中夹有一层沙石层,遗存中夹有砂灰陶片、灰砂红陶片、印纹硬陶片、鼎足、鬲足等,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属于商周时代。相传三国时曹操行军打仗路过此处,在此生下曹丕,育儿因此得名。

保护范围:遗址护城河埂外沿一圈。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马庙镇:与新县城毗邻比肩,与天柱山含情对视,与安庆市咫尺牵手,与黄鹤楼遥相伫望,这就是座落在桐、怀、潜三县(市)交界处的怀宁县马庙镇。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3.2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为4.6万人,共设39个基层党组织,现有党员1329人。 马庙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刀耕斧削和含辛茹血的辛勤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平昌县石人坡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石人坡位于平昌县粉壁场中心村九社以南的叶家梁前山岭下。有一尊石头高8米,阔3米,呈椭圆形,上大下小,石质坚硬,五官齐全,石头顶上有一根直径约二市寸,高三市尺的柏树(传说是石人的辫子),人们称他为公石人;在王家梁(中心村十一社)与魏家扁(农丰村二社)相接的山腰中,还有一横卧石头为母石人。两石人隔沟相望,周围十余里的地方均可清楚地看到。

据传一百多年以前,石人坡一带盗贼盛行,村民衣物用品不时被盗,后来有人晚上听见“一人做贼,石人看见”的反复吼声。自此被盗现象陆续减少,即使盗贼出动,也会被人发觉。人们认为这是石人在“显圣”。从此,凡能看见石人地方的村民,都纷纷到石人面前烧香,祈求己家中财物不被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分外热闹。(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寄拜给石人,希望石人保佑孩子无病痛,长命百岁)。就有远离此地数十里的雷山、兰草、渐岸以及巴中的斯连,复兴一带,也有乡民来此烧香许愿。民国十二年的《巴中志》记载:“大约八十余年以前,由于盗贼出没,总是被人们发觉,做贼者认为石人确实显灵,有意作对,故十分害怕。于是悄行将石人项部右下侧用签子打了若干冬,减小了石人之灵验”。现在石人除项部软石有一些自然风化外,其余部份仍然完整无损。

石头有神本虚无缥缈,但它给这座山岭增添了自然美感到是事实。《巴中志》502页载:县东粉壁场之东四里石人坡。其石高二丈余。上宽下窄,自远望去,俨然金狄,所见之处,无有盗贼。里人讹曰:“一人作贼,石人见得”。使处处有此石人,宵则不惊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平昌县龙岩洞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去神秘的龙岩洞,有两条路可供观光者选择:一是从平昌县响滩镇南行,翻越拔子寨后,沿着石级古道下到半山腰,再沿着东面小道行一千米,即可到达,里程约十华里。二是从响滩镇坐车东行,到戴冠岭后车入乡村公路,沿鳌头溪西行在祈雨梁下车,步行半小时亦可到达。

龙岩洞内略呈正方形,底部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洞厅顶部距地面高十米许,整个洞左前高后低,略呈现倾斜状,站在洞口向内望去,俨如一个大剧院。洞厅后面顶壁上有内小外大的小洞,传说龙是从这里钻出来的,然后才掀开石壁奔向大海。

经测量,小洞全长十三米,龙头向外,头径约二米,尾径约0.5米,是一条完整的蠕动龙形。小洞壁上留下的凹凸有序,身节、鳞甲全都清晰可见,蠕动的痕迹十分明显。周围石壁顶上的鱼兵虾将,不仅形状明显,望上去真有栩栩如生的感觉。

洞的最后半截,顶部和地面的距离越来越低,最后低得人都不能直立行走。用手电筒向-光探视,仍然是深不可测。据当地人介绍从洞后弯着身子进去,可以经拔子寨、张家梁下面,到达篙枝洞对面的悬崖上。洞外依势建庙三殿,神像精美,设有厨厕及“藏经楼”。庙周古木参天,盛夏酷热之时,附近四县(营山、仪陇、巴中、平昌)官绅皆携眷来此避暑,附近有专人为游客宣讲“圣谕”(古代劝善小说,歌词等)。一九五七年拆庙建校,唯存大佛一座,现露天无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平昌县英烈纪念园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水司坟庙梁山,距县城40公里。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进入平昌县境内,与川军激战于水司坟,首战告捷,纪念园所在地水司坟庙梁山即为当时主阵地之一。1933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在平昌县得胜镇北山寺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指挥了著名的“宣达战役”,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当时有3万名平昌儿女参加红军,5000多人血染沙场。为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缅怀革命先烈英灵,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中共平昌县委、平昌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平昌县英烈纪念园。

纪念园始建于2013年5月,落成2015年12月,占地面积76.15亩,由川陕苏区平昌英烈纪念碑、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烈士墓群和纪念亭等组成。纪念碑高19.49米,主题鲜明,庄严肃穆;陈列馆面积400平方米,分“序厅”和“革命烽火”、“保卫苏区”、“英雄壮歌”、“鱼水情深”、“精神长弘”五个展厅,概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展出了革命先烈斗争经历、史料照片和130余件珍贵革命文物等,生动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烈士墓群安息着为革命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平昌籍英烈2366名。

纪念园集纪念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景观性于一体,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被批准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巴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昌县红色文化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