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带孩子旅游避开三个误区(通用6篇)

无论是新观念的文化艺术、还是野外探险的自然生态,五一假期都可以成为寻找风景的绝佳段落。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带孩子旅游避开三个误区,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5000

文章

6

篇1:孩子安全用药,家长应避开六大误区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逐渐转凉,换季交替时节宝宝最容易生病,很多妈妈都会囤点居家常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但药这种东西,吃对了才算药,吃不对就是毒。爸爸妈妈千万要小心!因此,孩子安全用药,家长避开六大误区

孩子安全用药,家长应避开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价格越高药效就越好

由于受“便宜无好货”心理定势的影响,有些妈妈认为,药价越高的药物其疗效就越好。事实上,药物无论价高或价低,对症和有效才是好药。

误区之二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认为“多管齐下”可以“万无一失”。而实际上,同时使用的药物品种过多,出现副作用和药效相互抵消的可能性就越大。

误区之三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许多妈妈为使孩子更快恢复,往往增加剂量。以为药物剂量越大,见效越快。虽然她们屡屡成功,但凡药皆有毒,任何药物都有严格的用量。

误区之四洋货肯定比国货好

许多妈妈认为,进口药肯定比国产药疗效好,总是喜欢把进口药作为首选。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进口药都比国产药好。

误区之五迷信抗生素类药

许多父母对抗生素类药的作用有点过于迷信,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小病就滥用抗生素,结果到真正需要时却已经有了耐药性,给孩子后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误区之六进食维生素越多越好

许多父母把维生素当作补药,而事实上,如果孩子长期大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则会导致毒性反应,反而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

给宝宝吃药的误区这么多!一不小心就会有大麻烦?宝妈宝爸们被吓得不敢自己动手配药了。如果宝妈宝爸看了这篇文章,能有所思考,小编会很高兴的。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儿童误服药物后怎么办的知识,本网站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供您查找,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1-2岁宝宝喂养有讲究 家长避开五个误区 孩子身体好更健康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依赖父母喂孩子、认为吃得越细致越好、伪装食物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岁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此时,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关注和照顾,以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包括孩子的饮食、睡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也会存在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1

1. 看重孩子的饮食,认为吃得好就长得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在孩子一岁之前,她们的食物种类通常比较单一,主要以母乳和奶粉为主。到了六个月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接触辅食,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吃过多的硬质食物和零食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认为孩子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

孩子天生好动,难以保持安静,让她们静下来吃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但是这样做可能会对孩子的消化道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养成静下心来吃饭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2

3. 依赖父母喂孩子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通常会为她们喂饭,这是为了避免孩子碰碗摔碗等安全问题。但是,如果父母长期依赖喂孩子,孩子就可能会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导致长大后不愿意自己用餐。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自己掌握用餐的技能,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4. 认为吃得越细致越好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吃得越细致,就意味着营养成分也越丰富,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孩子的消化道需要经过不断的锻炼和训练,如果孩子吃的食物过于细致,就可能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选择适当的食材,让孩子得到全面的营养。

5. 伪装食物

很多孩子都存在偏食的情况,不太喜欢吃某些食物。为了让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一些父母会将孩子不喜欢的食物与她们最喜欢的食物混合在一起,或者通过伪装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这些食物。但是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对食物产生误解,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可以被伪装的,从而导致孩子养成挑食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接触多样化的食物,培养她们对不同食物的兴趣,让孩子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3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关注和照顾,但也需要避免一些误区,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孩子的饮食、睡眠、生活等方面,父母需要逐步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这些给孩子补钙的误区要避开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通过饮食摄取钙,是有一定的比率的。请注意,人体每天正常的钙的摄入量,随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在给孩子补钙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误区需要避开

这些给孩子补钙的误区要避开

1、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偏爱动物食品,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兰、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

2、吃牛肉有利于骨骼。

不少人认为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量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3、水果代餐有利于骨骼健康。

很多减肥女性认为,只要吃水果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经常用水果代替一餐饭。实际上,水果是一种有益酸碱平衡的食品,却不是钙的好来源,而且严重缺乏蛋白质。骨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钙,也需要胶原蛋白作为钙沉积的骨架。如果用水果代替三餐,则蛋白质和钙摄入量都严重不足,只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4、喝饮料与补钙无关。

饮料中大多含有磷酸盐,而磷酸盐会严重地妨碍钙的吸收,促进钙的流失。可乐是其中害处最大者--因为其中含有磷酸。把人的牙齿和骨头泡在可乐当中,它们就会慢慢地溶化!其中的精制糖也不利于钙吸收。所以,凡是需要补钙的人,都要严格控制甜饮料的数量。茶水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其中含磷量低,还有促进骨骼牙齿坚固的氟元素,因而喝茶对骨骼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5、喝了骨头汤就不会再缺钙。

骨头里面的钙决不会轻易溶出来。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要想用骨头汤补钙,只有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最好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6、喝牛奶对补钙没有帮助。

虽然有人宣称,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会让体质偏酸而促进钙的流失,但这话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3%而已,水分含量却高达87%.每250克牛奶中含有250毫克以上的钙,有丰富的钾和镁,还含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乳糖和必需氨基酸。牛奶与肉不同,并非成酸性食品,而是弱成碱性食品。所以,牛奶并不会让人体液偏酸,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综合评价,牛奶仍是最佳的补钙食品。

以上小编讲解这些给孩子补钙的误区要避开,只有避开这些误区才能有助于孩子补钙的吸收,如果你对儿童健康饮食、儿童补钙保健品有效果吗的常识感兴趣,就请到我们来查询搜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孩子吃零食常踏入这些误区,应避开!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零食也许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食品之一,然而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关于到饮食方面家长不得不重视,现如今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吃零食常踏入这些误区,应避开

孩子吃零食的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跟着广告食用小食品。儿童不但具有好奇心,而且从众也比较强,因此容易受广告的影响。于是,许多厂商靠广告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或是在小食品中夹带玩具,包装上印上儿童喜爱的人物等吸引诱惑儿童购买食用。此外,不少产品虽然在包装上赫然写着营养和健康等字样,而实际上营养组成往往并不平衡。例如一些广告宣称果冻美味营养,但却几乎不含果汁,仅仅是食用胶质加上香精、色素和糖制成的,这不仅没有增加营养的作用,反而对一些营养素的吸收有不利影响。

误区之二:用零食代替主食。现在的厂家把小食品做得既好吃、又好玩,再加上费尽心思的促销手段,比如在小食品内设兑奖图案,诱导儿童反复购买、食用。许多儿童在小食品能兑奖的诱导下,隔三差五购买小食品,有的甚至以小食品代替主食,造成吃饭时食欲减退,长此以往形成零食代替了主食,影响了主食的摄入量。

误区之三:用方便面代替正餐。方便面以面粉为主,经过高温油炸,其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严重不足,营养价值较低,还常常存在脂肪氧化问题,经常食用对健康不利。但是,不少儿童大量食用方便面,一些儿童放着丰盛的饭菜不吃,偏偏喜欢食用方便面,长此以往会引起营养不良。

误区之四:常吃营养品却疏忽了一日三餐。有些儿童由于体质差,因而父母经常让孩子服用各种口服液、滋补品等。但据有关专家称,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是通过每日三餐获得的,各种口服液、滋补品真正对身体有益的成分仅是微量。例如,一瓶氨基酸营养液中的营养成分远不如一个鸡蛋丰富。因此,如果依赖口服液、滋补品作为儿童的营养来源,忽视儿童一日三餐,无异于舍本逐末。

如今很多食品不光孩子爱吃,很多家长也爱吃,家长们注意了,不要光过了嘴瘾,就忘了身体的健康哦。含有各种添加剂的食品少给孩子吃,节制零食,让孩子养成吃正餐的习惯。如果你对儿童常吃膨化食品有什么坏处等有关儿童食品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膨化食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给孩子退烧要避开哪些误区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发烧多数时候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过程。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处理得当,孩子的免疫力也能得到增强。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下面来看看给孩子退烧要避开哪些误区吧?

误区一里三层外三层“捂汗”退热

“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不少家长遇到孩子发烧都会用“捂”这一招,一些人觉得孩子发烧同时还会伴有怕冷,因此拼命给孩子穿多点、盖多点,里三层、外三层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专家点评: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易处于缺氧状态,令宝宝身体更吃不消。正确做法:

当孩子发烧时,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太多、被子也不要盖得太多太严,以保证其身体能充分散热;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适当为宝宝手脚保暖。

误区二不能洗澡,只能冷水擦身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需要散热,用冷水擦身可以帮助降温。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专家点评:

如果孩子发烧温度在38.5℃以下,精神还好,洗温水澡不但可助清洁皮肤、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孩子身体散热。如果孩子高烧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颤、肢体发凉等,则不宜洗澡。正确做法:

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还好,可洗温水澡助身体散热。关键是洗澡方法要得当,特别要注意调节好室温(最好在25℃左右),水温可比体温低一两度,洗澡时间不要太长。如果不便洗澡,用温水擦身也行。但无论是用温水洗浴或擦身,都要注意避风,随后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就马上喂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如果吃药后效果不明显,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巴不得马上就能能退烧。专家点评:

其实这样做也不妥。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建议还是以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吃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最好选用有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正确做法:

若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明显下降,也不要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一般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再服一次退烧药。同时要注意给孩子补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发高烧要看医生后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即使孩子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还是不积极采取措施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再由医生处理。专家点评:

有些孩子已经发高烧了,父母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起来往医院赶,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时孩子已烧得迷迷糊糊。对于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因此,在未见到医生之前也一定要积极给孩子降温。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在家就应该用物理降温方式甚至喂退烧药积极给孩子降温。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关注其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好,温度在38.5℃以下且有下降趋势,就不必太过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烧还是尽早就医,不要想当然,随便给孩子乱用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给孩子退烧要避开哪些误区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孩子强化铁如此重要,要避开哪些误区?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贫血」在很多家长看来都是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现在的生活条件,宝宝得这样的病应该很少见,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指出,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那么孩子强化铁如此重要,要避开哪些误区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血红蛋白和DNA合成以及能量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婴幼儿如果在胎儿期没有从母体获得并储备足够的铁元素,且辅食添加中也没有补充足量的铁元素,很容易发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损害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影响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极大。

强化铁如此重要,在辅食添加过程中要避免以下3大误区:

误区1:喝牛奶、吃奶制品容易导致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

这个误区涉及一个营养学常识:当出现营养问题时,不要单纯问责于某种食物,而要从饮食结构找原因。

牛奶中钙含量丰富,铁含量确实很少,所以配方奶粉会在牛奶的基础上对一些营养素进行补充和调整。如果在摄入牛奶和奶制品的同时,摄入其他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禽畜肉类等,是不会导致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如果在摄入牛奶和奶制品的同时,含铁的食物摄入严重不足,那么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风险会增加。但这显然不是牛奶和奶制品的错!

误区2:菠菜和红枣是补铁的首选食物

这个误区涉及又一个营养学常识:评价某种食物是不是补充某营养素的好食物,不仅要考虑这种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含量,还要考虑这种食物中某营养素的吸收率。

铁在食物中以非血红素铁(三价铁)和血红素铁(二价铁即亚铁)的形式存在,通常是以非血红素铁为主,血红素铁只存在于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禽畜肉类等食物中。血红素铁不受其他膳食因素的影响,吸收率较高,大约在20%以上,非血红素铁易受其他膳食因素(如谷物蔬菜中的植酸、草酸,茶叶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等)的影响而吸收率较低,为1%~5%(不超过10%)。

菠菜等绿叶菜中铁的含量一般都比较高,如,菠菜含铁2.9mg/100g、荠菜为5.4mg/100g、苋菜为5.4mg/100g、油菜为5.9mg/100g。但绿叶菜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以菠菜为例,铁的实际吸收率大约只有1.3%。因为菠菜本身含有大量草酸,即使用水焯过后,菠菜中草酸的含量仍然较高,不但干扰菠菜中(非血红素)铁的吸收,还会干扰其他食物中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菠菜等绿叶菜不算是补铁的最佳食物。

同理,干红枣中铁的含量约为2.3mg/100g,铁的吸收率较低(<5%),也不能作为补铁的首选辅食。

误区3:蛋黄是补铁的最佳辅食

鸡蛋黄中的铁含量约为7mg/100g,铁的吸收率较低(约为3%),所以不能作为补铁的首选辅食。然而蛋黄富含各种营养素,且原料易得,对婴幼儿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物美价廉的优质辅食。

不过要特别说明一点:蛋黄易引起过敏。如发现蛋黄过敏,可延后至8月龄甚至1岁后试加。

TIPS:饮食中铁的最好来源

补铁对婴幼儿来说极为重要,强化铁米粉是值得推荐的第一口辅食。

除了强化铁米粉之外,光吃植物性食物补铁不太现实,饮食中铁的良好来源主要为动物肝脏(需要选择安全的)、动物全血、禽畜肉类等。

温馨提醒:对于轻度贫血的宝宝采用科学合理的食补基本能得以纠正。贫血较重的宝宝,在食疗以外还须加服一些铁剂,铁剂的补充要根据宝宝体重、贫血情况和生长速率来综合判断,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服用。如果你对孩子需要吃补铁保健品吗等有关儿童食品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补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