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岳阳易氏宗祠(汇编20篇)

君山岛,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浏览

3509

文章

690

篇1:石溪村刘氏大宗祠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石溪村刘氏宗祠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溪村刘氏大宗祠年代为清道光十年(1830),位于前进街道前进村石溪天禄街8号。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历代有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33.6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天井左廊墙壁上嵌有1924年黑色砚石碑《学成堂重修祖祠碑记》。檐下的壁画,梁架上雕花,正脊的灰雕,墀头的砖雕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头门抱头梁的梁架形制稍显特别,不用斗栱结构而用整体雕花的博古梁架。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前进街道:建于2002年12月4日,以原东圃镇前进村地区为基础组成,并因此得名。2003年,面积4.9平方千米,总人口20019人,其中常驻人口约5000人。辖6个社区(石溪、宦溪、莲溪、羊城花园、天力居、怡东)、前进村委会前进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12月31日。前进街道位于天河区东部,辖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东起天河区与黄埔区交界线,沿中山大道向西,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响肠胡氏宗祠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响肠胡氏宗祠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响肠胡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响肠镇响肠村,年代为清。

2012年10月23日,响肠胡氏宗祠被公布为安庆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响肠村:响肠村地处响肠镇中心地带,辖35个村民组,1013户,总面积8.7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5992亩,水田2794亩,旱地913亩),村部与镇政府隔河相望,是响肠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三条村级水泥路全长18.5公里,有一座小二型农田灌溉水库,库容面积4.5,三条小河呈东西流淌至响肠河,商业店铺129家,个私加工企业6家。 响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下坊李氏宗祠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下坊李氏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下坊李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侧,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家族第一代始祖李四六宋代迁徙于此。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天井、前厅、天井、正厅、过雨亭、后厅。总面阔22米,总进深31米,面积为682平方米。前厅为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带前、后廊。正厅为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前廊为卷棚轩顶。明、次间均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用才硕大。后厅为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两侧为厢房,厢房为单檐三开间楼房。过雨亭为悬山顶,两侧为天井、厢房。该祠堂保存较好,雀替木雕精美,柱础为八角形覆盆式。对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坊李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坑村:金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惠州黄氏宗祠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惠州黄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氏宗祠——中国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

黄氏宗祠位于镇隆镇高田村,为三进两井格局,门匾上写着“循良第一孝友无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四大半围支部、中共惠紫河博地委、中共惠阳县委及路东新五区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这里成立。中共惠紫河博地委在1927年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和《告国民党战士书》,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政变等十大罪状。同时,根据当时中共广东省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暴-动计划,组织实施暴-动,把武装起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发动贫苦农民进行武装暴-动。

1928年夏,因斗争需要,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撤销。中共惠紫河博地委的建立,为东江地区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武装运动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高田村:高田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德锦汪氏宗祠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德锦汪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锦汪氏宗祠

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德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进行了重修,2014年10月开始动工维修,现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庑廊,由北山墙中设门进入,门楼上 书-有“越国世家”字样,披廊与偏屋间设内院,由披廊前檐墙设大门通往,此大门为主入口,此门楼上 书-有“汪氏宗祠”字样,门前是通德锦村村道。偏屋为前后二进,前进为廊,后进为厅,厅为二层,从照壁后上楼,廊厅间设有一小天井。偏屋前进东山墙中设有侧耳门通东边屋,现门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毁,现为杂院,由邻居管辖。汪氏宗祠结构基本完整,宗祠内的狮撑、驼峰、平盘斗雕刻精美,正厅的大梁上 书-有“大清宣统辛亥年,孟秋月重修榖旦”字样 。

德锦汪氏宗祠曾经是中共绩溪县委旧址。民国23年5月,中共绩溪县委在德锦村汪氏宗祠成立。方志荣任书记、章洪刚任副书记,设宣传、组织、-和保卫部,隶属歙县中心县委,党员有260余名。绩溪县委曾领导农民取得旱田免税和二五减租斗争的胜利,但因判徒出卖,党组织最终遭到彻底破坏。2014年,县政府出资进行修缮。201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宣政秘【2017】45号。

伏岭镇:伏岭镇位于绩溪县东南部,东临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南接瀛洲乡,西连扬溪镇,北靠家朋乡。绩胡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胡坎公路直连省道芜屯公路,镇政府住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总面积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共有山场面积216350亩,耕地14145亩,总人口21232人,总户数6164户,辖12个村委会。 大自然的造化和聪明勤劳的先辈给我们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青阳宁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青阳宁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氏宗祠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粮站大院内。

为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3.95米,进深三进55.60米,占地面积1321.6平方米。由于该祠堂座落在陵阳粮站内,长期作粮仓使用,梁、柱、石、椽完好率达70%左右。

保护范围:四面各距墙基脚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陵阳镇: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辖24个行政村(180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面积213.85平方公里,人口25589人,2005年镇财政收入1907万元,总量跃居全县和全市第二。陵阳历来就有“富贵陵阳镇”的美誉,在西汉时期(前109年)置县郡,战国时期屈原曾驻足多年,自古为江南重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的传播要道,商业兴隆,多富商大贾,196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钟边村钟氏大宗祠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钟边村钟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

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

与一般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古祠堂不同,钟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一位“扫地僧”——钟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护着它。

在祠堂的第一进,两边墙壁贴满了钟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来的聚会合照,参加重要活动的纪念照片,也有钟边狮会的比赛合影。钟锦垣介绍起照片的背景时如数家珍,谈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祠堂的第二进,有一块大型贴金雕花中门,上 书--有序堂。“以前有句俗语,叫打开中门迎贵客。”他介绍,古时候,身份尊贵的客人到家里拜访时,就要打开中门迎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中门两边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挂着许多木质对联。他介绍,这都是当年重修祠堂时,捐资者捐献的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大多寄托着钟氏族人对后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宗祠第三进,供奉着钟氏族人的祖先。据钟锦垣介绍,钟边村的开村者来自河南,名唤钟接。从钟接一辈起,钟边村钟氏已经繁衍了75代。

高龄狮会给祠堂增添活力

从第二进侧门出去,会经过曾经的课堂,到达颐园。钟氏大宗祠曾作为学校,外面的学校建好后祠堂里的课室就荒废了。颐园则是钟锦垣的“后花园”。

大沥镇: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接广州,南接佛山市禅城区,西接狮山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茂铁路、321、325国首、广佛、广三高速公路、广州西环高速公路、穗盐路及南海区桂和、桂丹路贯穿境内,前往香港、澳门的车程约3小时,形成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大沥镇政府面积为98.9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56.64万人,共有39个社区居委会,大沥镇政府驻新城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霞干氏宗祠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朗霞干宗祠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干氏宗祠

位于朗霞街道杨家村西干自然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戏台、后楼等组成。该宅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的七通石碑保存完好,具有较重要的建筑历史价值。2010年4月26日,朗霞干氏宗祠被公布为余姚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朗霞街道:朗霞街道距余姚市区8公里,杭州湾大桥20公里。东与低塘街道相邻,南与阳明街道、马渚镇相连,北至小曹娥镇及慈溪市周巷镇,西与泗门镇接壤。329国道横贯全境,梁周一级线、周太公路穿境而过,陆上交通十分便利。街道地处宁绍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湿度8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江湾萧江宗祠江泽民故里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江湾萧江宗祠江泽民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拆毁。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是江湾景区的标志,一进景区的大门,大家第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大宗祠。

“萧江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

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为“江南第一祠”。

江湾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当属”萧江宗祠“了,号称是”江南第一祠“!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拆毁。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为内所罕见。

景点位置: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类型:历史建筑祠堂

游玩时间:建议20-40分钟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婺源五天旅游通票210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定梁氏宗祠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正定梁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亦称梁家祠堂,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始建于明代,位于正定城内燕1大街东侧,2008年10月20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一族自明洪武初年由梁聚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今正定)北圣板村,至梁梦龙六世而大显,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人称“梁阁老”。其曾孙梁清标与兄梁清宽,堂弟梁清远同列“九卿”时称“三梁”,可以说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官位显赫,盛极一时。

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单檐,硬山五脊,青瓦盖顶式建筑,正面五间均置六抹方格隔扇门四扇,梁架为七檩前后单步廊。结构简洁明快,为明代晚期遗物。

梁氏宗祠为研究梁氏家族在明、清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9年10月7日,正定梁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陈汪氏宗祠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大陈汪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陈汪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东北朝向。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面阔三间带两翼各一间;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地方特色。内为二层结构。门厅北向出戏台。正厅较高大,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梁架用材粗壮,雕刻较细。其两侧厢房于平檐0歇山屋顶,此法为江山清代建筑中独见。

北侧有文昌阁,为宗祠附属建筑,三间两进。

宗祠重建于清代晚期,除了宗祠建筑外,其南侧还有上世纪初宗族办学所建之学校用房。现保存状况较好。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穗石村林氏大宗祠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穗石村林氏大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穗石村林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穗石村穗石大街52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建筑物外墙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

穗石村:小谷围街穗石村距离番禺市区23公里,离小谷围街道办事处2公里,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院相邻。广州大学城兴建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城建设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部分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则搬往谷围新村安置。现该村面积约3.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00人,流动人口近1000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属土地发包收入,旧村闲置土地、村属商铺和渡船等出租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辛氏大宗祠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辛氏宗祠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辛氏大宗祠位于龙湖区鸥汀街道鸥上居委永兴街,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0年3月22日,辛氏大宗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鸥上社区:鸥上社区简介 鸥上社区地处韩江支流处,北靠万吉工业区,南邻汕樟北路,东与韩江支流新津河相接,西与鸥下社区相接。社区面积1.05平方公里,是鸥汀街道人口最多社区的居委,总人口8888人。社区设党总支部、分支部7个,党员182名,居民小组7个,总户数2016人。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居民安居乐业。2009年,社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东石金埔蔡氏宗祠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东石金埔蔡氏宗祠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金埔蔡氏宗祠位于东石镇第二社区龙江中路153号,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古建筑。

始建于清初,现存为民国年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三开间两落,有民国十年(1922年)重修碑1座。

2019年9月8日,东石金埔蔡氏宗祠被公布为晋江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1.5米,西、北各3米,南6.5米至围墙。

第二社区:本社区位于东石镇区中部,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至弯道市场,西至东石古寨,南至晋盐堤岸,北至永湖村。人口姓氏20多个,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近2000人,机关单位人员及学校师生近6000人,总计常住人口近万人。辖区内有东石镇党委政府、公安派出所、侨联、商会、邮政局、电信局、粮站、电厂、冻厂、戏院、侨声中学等企事业单位10多个,历来是东石镇政治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港头叶氏宗祠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港头叶氏宗祠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港头叶氏宗祠位于港头镇后叶村,年代为明代。

1988年,港头叶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叶村:一、行政隶属与交通情况:后叶村系福清市港头镇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位于福清市东南部距城关30公里。东与陈库行政村相距3公里,西临兴化湾海,南与玉坂行政村毗邻,北与占阳行政村接壤。村落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辖一个自然村(南林村),758户,2546人,有党员32名;村“两委”成员 6人,两委后备干部2名。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彭屋彭氏大宗祠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彭屋彭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彭屋彭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嘉(1521-1566)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四百余年历史,由彭屋村史上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及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筹款建成。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由于缺乏资金,建筑期历时十八载。宗祠座东北向西南,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共分三进。由三十六条石柱支撑而成。两廊是乐亭,中央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内有两件珍品:“龙凤柱”一双,珍稀石“门鼎”一对。现存良好。

此物之来由有一宗故事,传说彭世潮为官时,曾擒海洋大盗夏元虚,后查此人劫富济贫,且已金盆洗手,多为善举,因而释之。及彭氏同族建祠,夏元虚特进此二件宝物,以表报恩。

“龙柱”纹幼如尘,光润亮泽,坚硬无比,五金难入,历久常新,观之,似有祥云蔼蔼,隐隐龙形。

“凤柱”天生凤羽之纹,观之,若凤翱翔,盘旋天表,有考古者云:此物除皇宫外,世间罕见。

奇石“门鼎”一对,乌黑润滑,坚硬异常,乃石之精英,经名师造就,各式图案,镌工精巧,麟吐玉书,栩栩如生,可称珍品。

该祠曾二次重修,一九二四年第一次重修,一九八二年,香港粉岭宗亲回国观光,顺为谒祖,见宗祠颓毁,倡议重修,彭村港侨,大加赞许,于是踊跃捐助,动工修缮,于八四年告竣重光,得以保存原貌,皆侨胞之力也。

彭屋村:彭属原名马坑,位于东坑镇西北部的琥珀山(又名马坑山)脚下。彭姓开基,始祖彭 应春号云溪在乡科试中举后被凋往广东南雄县任教谕,百至嘉定十三年(1220)致仕南雄珠玑巷。后在宋理宗绍定年(1228)迁到琥珀坑(又称马坑)拓基,到2005年已传至29代。因村向马坑山而名马坑,后以姓氏命名。村中的彭氏大宗祠和亭岗庙,均在东坑享有盛名。 民国3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裕昆堂余氏宗祠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裕昆堂(余氏宗祠)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裕昆堂位于马金镇岩潭村·清·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氏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两边有楼。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整体建筑雕刻简单,鹅卵石砌墙为主。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翟氏宗祠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翟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

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0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

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楠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

翟氏宗祠在兴建过程中留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祠堂在建造过程中不知怎的大梁老架不起来,当时来了一位乞丐老头,向工匠们讨饭,大家不给还要赶他走,有一小工匠见老头可怜,偷偷给了一点吃的。老头见小工匠心地善良,将来必定有大出息,于是给了他一把斧头,并告诉小工匠,将来遇到难事东敲三下西敲三下,难事就会迎刃而解。大梁老架不起来,小工匠急了就想试一试,可他师傅说:“我架不起来你还能行?小工匠坚持要试,师傅只好由着他。小工匠把榫头对准一头按乞丐老头说的东敲了三下,这边对上了,然后把榫头对准另一头西敲了三下,那边同样也对了起来,就这样大梁终于架上了。你说那乞丐老头是谁?原来是鲁班再现。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翟氏宗祠曾多次被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播放,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宗祠东、南、西、北各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泾县张氏宗祠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泾县张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山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与张氏宗祠共同体现了张氏宗族曾经的繁盛。

张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个天井,建筑面积525.18平方米,保存较好。门楼上部以额枋形式用砖雕包砌突出“张氏支祠”四个大字。砖雕构件共六块,由二龙戏珠、九狮滚珠遍地锦、迎送图等图案组成,是整个支祠建筑中最为精美部分。宗祠门楼高大轩昂,加之门前的石狮、台阶,凸显出庄严凝重之感。前檐墙以上部的砖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墙的形制,中部大面积水磨花砖贴面。花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间的纹理,加之工匠的匠心独运,用其拼砌出山水、云树等图案,使其极具国画的水墨韵味。与黑漆栅门相互映衬,突出了祠堂的非凡气势。精美的雕刻艺术是其的又一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张氏宗祠的砖、木、石构件可以装饰之处,无一不进行精心的雕刻,图案内容儒释道杂糅,或吉祥、或警醒,不仅体现出家族对美好-的企盼,也使得儒家道德劝谕之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于这方寸之中。

张氏宗祠1999年维修复原,其后多有修补,保存较好。2012年,宗祠被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泾县张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山村:后山村位于丁家桥镇西部,三面被青弋江环抱,南面相邻官庄村。全村辖40个村民组,1074户,共3578人,耕地面积3776亩,山场面积8900亩,全村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后山村党总支共有党员101名,其中女党员12名,下设3个党支部,党总支支委3名,书记张木进。 村支委:书记——张木进 委员——万汝彬、朱彩虹村委会: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元下张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元下张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下张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敖泉镇湘山村元下组,年代为明永乐二十二年,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元下张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敖泉镇: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原驻于敖泉圩而得名。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23′26″~112°4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北面,东接仁义镇,南依舂陵江,西邻和平镇,北靠流峰镇,人民政府驻荷叶塘,距县城33千米,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4。政区沿革 1957年,为桂阳县敖泉乡,属桂阳县设立的六个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