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察里津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新4篇)

在抗日战争中每一场战役否牺牲了很多人,具体人数是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察里津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浏览

1954

文章

4

篇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使用了什么“怪招”耗死了德军?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大家肯定就会想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当时决定苏联存亡的一个重要战役之一,所以因此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进行的也是非常非常的血腥残酷的。这场战役最终是以苏联人的胜利而结束,然而苏联人对于这场战斗来说,纯粹就是将德军给耗死了,为何这么说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一一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苏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负责支援。

1942年1月,苏军在战前存下来的那15000辆坦克,2万架飞机包括那500万军队全报销了。1942年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组建的苏军提供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

在苏军高层意识到只有靠投入数量来压倒德军后,苏军下一步要做的是:提高武器产量。苏军统帅部认识到,人多打不过德国军队,得靠武器装备的数量来压倒德军。

苏联在那一年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居然是德军的3倍。苏联重工业根本比不上德军,苏军为取得数量优势,简化了生产工艺。比如,飞机用木头作机身(金属不够),飞机发动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为了生产的更多),坦克里的部件能减就减,只要能开炮能开动能挨几发炮弹就行。

但有一条,作战效能不能减。所以苏联的武器比德军武器简陋多了,可数量上去了。这数量上的优势却意外适应苏德战场上的大作战大损耗的特点。苏军飞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可在苏德战场上,一半以上的苏军飞机在飞完这十几个小时前就被击落了。

这几个小聪明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办法损了点,土了点,可当时的德国就是想不到,直呼跟苏军这样打真“耗不起”。

苏军坦克在出工厂上战场后就得挨德军的炮弹,(德军射击水平比红军高)一路打一路修。10万辆坦克自行炮保证了红军能横扫德军而不怕德军给己方造成的损失。所以造得再好的飞机坦克在苏德战场上都得经得起损耗。

苏联用这种简化生产工艺以便提高产量的办法,确是战争史上的创举。后果是,德军不得不与比自方多几倍的苏军坦克飞机作战。有经验的飞行员坦克组成员在与苏军作战中虽成绩显著,但损失却越来越大,当超出德军承受力时,德军就走下坡路了。

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一天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苏军还尝试把122和155毫米大炮架到坦克底盘上。当反坦克武器使用。这正是个惊人的创举。德军虽也将这种口径的大炮装上坦克底盘,但并不多见,因为这种自行炮打坦克当时不被看好。苏军偏偏非要大规模的装备这种自行火炮以对付德军的重型坦克。

事实证明,这完全正确。苏军坦克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突破敌方阵地,进入敌后,但不是与德军的坦克作战,而是破坏敌后方交通线,除非德军坦克集团逼上来。

在1943年后期,这种战法是对的。苏军的坦克部队当时还不够强大。与德军坦克相遇是要付出代价的,苏军连这个代价都不愿承受,直接找敌后勤部队交战,德军坦克部队虽强,没油没炮弹也只能成活靶子。

德军坦克部队的反击,总是向苏军的突破口发起进攻。苏军的大口径自行炮进攻力不行,(自行炮本来就是提供火力支援的)但防守起来却相当轻松。122和152毫米大炮能在德军重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消灭敌任何型号的坦克(现在也没有任何一辆坦克能经得住152炮弹),这使德军的坦克往往损失惨重。苏军依靠这种策略将德军拖入死亡冬季。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瓦杜丁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并得到空军第2,第17集团军支援。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联红军突破。

1942年12月12日,按照希特勒的指令,德军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

至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己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12月27日,苏联红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曼施坦因指挥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让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德军做种会在战役中落败吗,并不在保卢斯没有执行向西撤退的命令上,而出与指挥协调问题上。其实就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若是继续执行者希特勒的固守待援的战术的话,对整个战役一点益处都没有,和保卢斯的处境没有什么区别。

1、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并不在保卢斯指挥不力,而是希特勒釜底抽薪。

一些人愿意从主观臆断上来判断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认为德军的失败他要负完全责任,可有没有从当时战场环境和希特勒的指挥层面认真思考一下呢?

保卢斯如果真那么不堪重任,德军统帅部也不会让他担任副总参谋长之职,尤其是希特勒也不会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重任交给他来终裁。从参谋智慧来讲,曼施坦因并不比他高明多少。那么,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如何深陷苏军包围圈的呢?原因还是出在希特勒过多干涉前线指挥上面。

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在进攻斯大林格勒过程中,保卢斯除了要执行B集团军群的命令外,希特勒还额外派给他一个联络官,目的就是防止再出现像古德里安那样临阵脱逃的问题。所以,当保卢斯在执行蓝色方案行动中进展顺利,在即将占领斯大林格勒半个城区的情况下,希特勒感到第4装甲集团军在北线是多余的,将它增援到高加索A集团军群去了,这才导致保卢斯孤军突进,落入苏军布设的包围圈。

所以,从指挥层面上讲,即使曼施坦因代替保卢斯,仍然存在他能不能执行希特勒命令的问题,但凭曼施坦因在战场上的综合表现,如果他担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也是没有抗命的胆量和实力,这一点与保卢斯没有什么差别。

2、另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需要多少谋略,缺乏的是兵力和补给。

之所以曼施坦因被人们公认为为二战德军的智慧大师,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他起草的“镰刀计划”让德军成功绕过马其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二是他在克里米亚战场没有依靠装甲打击力量打败了苏军,这是他战场封帅的战绩;三是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让德军死里逃生,创造了奇迹,他获得伟大统帅称号。但这些荣誉和智慧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说曼施坦因没有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人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发起“天王星行动”时,曼施坦因不也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参与救援行动了吗?结果怎么样,同样是无功而返,要不是他撤退得快,差点落入苏军包围圈。

所以,对德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他们是从顶层设计上出了问题。比方说,从蓝色方案计划来看,把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战斗群,本身就为兵力分散埋下了伏笔,而中途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撤走,等于给保卢斯釜底抽了薪。更要命的是,当曼施坦因组建部队营救时,希特勒又命令保卢斯固守待援,既要德军守住既有占领地,还想借曼施坦因的救援力量重新发起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因此,当曼施坦因发起冬季风暴救援行动时,在最关键时期,他多么希望希特勒再给他两个装甲师,以缓解前线紧张局面,可希特勒并没重视他这一块,而将6个装甲师的预备队派到了勒热夫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这不明显考验曼施坦因的能力吗?

3结语:从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并不是神也需要有米才能下锅,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讲,德军缺乏的并不是谁能不能指挥和会不会指挥的问题,保卢斯为什么不执行曼施坦因的突围命令?是包围圈中100多辆坦克没有燃油,近30万士兵没有补给无法动弹,这才是德军没有打赢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顺化战役是怎样的?顺化战役有多惨烈?堪比斯大林格勒战役

全文共 1928 字

+ 加入清单

在越南战争达到高峰的时候,美国就已经投入了65万名士兵参战,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付出了5.8万人死亡的代价。不过与法国人不同的是,美国凭借着更具有压倒性的火力和大规模使用直升机所带来的高机动能力,并没有导致出现“奠边府”那样的惨败。不过尽管如此,北越正规军与南越游击队还是给美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期间,美军被迫打了一场堪称斯大林格勒式的惨烈巷战,这场战役就是顺化战役。

顺化战役是北越“春节攻势”的一部分。1968年1月31日,准备已久的北越正规军和南越游击队,集结了1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西贡、溪山、顺化等100多个南越城市、乡村,几乎同时向美军、仆从国军队和南越伪军发起了渗透和进攻。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完全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想,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威特摩兰甚至一开始都坚持认为这不过是一次“试探性进攻”。

在顺化这个拥有14万人口、有着悠久历史、虽然离非军事区很近,但之前很少受到战火袭扰的南越第三大城市,北越正规军的进攻同样突然。此役越军直接攻城就投入了两个整编团加两个加强营的规模,兵力大约1.2万人。越军的先头部队乔装打扮混入城内,然后再里应外合,迅速瓦解了城内兵力仅有一个营的南越守军,并且占领了顺化的皇城。历史上,顺化皇城是越南的首都,这座仿紫禁城风格建造的皇宫,在1945年以前的阮氏王朝时期,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

反应过来的美军以陆战队为先导,发起了反击。但美军马上发现,他们陷入了“斯大林格勒”式的战斗中。越军经常以小股独立部队渗透入美军战线后方,不断从窗户和墙壁后面用自动武器、火箭筒和迫击炮开火。美军不得不一个街区另一个街区地驱逐越军,在这期间得摧毁数以百计的房屋。

参战美军回忆道,“我最终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在穿越街道时经历这么大的麻烦。房屋为躲在里面的北越军提供了有利的射击阵地。当我们试图跑过街道时,他们可以立即从这些阵地向下直瞄射击……当我们把还击火力瞄准街对面房屋门窗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北越军也在街道上从房屋之间连通良好的堑壕阵地上向我们射击。”

好莱坞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名作《全金属外壳》,完美呈现了顺化巷战的残酷。陆战队员们在断壁残垣中搜索,却不断被狙击手射杀,恐惧、愤怒且无助的陆战队员们,只能用手中的自动武器把无人的房屋打出一个个洞。这并非导演的艺术夸张,众多随军记者的影像把巷战的残酷真实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这些本应训练为两栖机动作战力量的陆战队士兵们,现在成了鼹鼠。他们像一群脏乱的老鼠一样停滞不前,在倒塌房屋的垃圾堆里俯身前进,身边是被炸出弹坑的院墙、被击毁的汽车、倒下的树木和电线。死亡在等待着他们,死神的触碰随时有可能敲击在肩头上,许多人将永远不知道死亡从何而来。”

面对到处打来的冷枪,美军没有选择,要么被隐蔽良好的狙击手干掉,要么就得用榴弹炮或空中轰炸摧毁整栋建筑,即便很多建筑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古迹。

在战斗中,美军的装甲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战车——M50。这种装备6门无后坐力炮、装甲虽薄但机动性极强的轻型战车,逐渐改变着战局。虽然M50最初设计是用来和苏联铁流肉搏,但却很适合顺化这种近距离作战的环境。特别是6门106mm无后坐力炮齐射的巨大威力,简直是越军步兵的梦魇。同时,为了切断外围越军和城内的联系,美军装甲部队在顺化外围也采取了攻势。

美军甚至为顺化城内的海军陆战队提供了来自海上的火力支援,刚刚重返现役的美海军“新泽西”号战列舰驶入顺化外海,排水量45000吨,直接使用9门406毫米主炮轰击顺化市区,这门大炮可以把1.2吨重的炮弹打到38公里之外,给越军极大杀伤。在越南部署期间,新泽西号战列舰一共发射了5700枚406毫米炮弹和15000枚127毫米炮弹。

战至2月底,在舰炮、榴弹炮、飞机日夜不停的掩护下,北越正规军在巨大的伤亡下终于崩溃。随着南越最能打的部队之一——海军陆战队“黑豹营”攻入顺化皇宫,顺化战役逐步进入尾声。此战不计城外的损失,仅攻入市内的北越正规军阵亡就至少超过8000人,尸体几乎把顺化街头堵得水泄不通。考虑战伤比,几乎可以算是全军覆没。但是美军也付出了超过150人战死、800余人受伤的代价,南越政府军也有阵亡400人以上。

顺化战役是越南战争当中最为血腥与漫长的战斗之一,号称越战绞肉机。虽然美军赢得了战术胜利,交换比明显高于北越正规军,但战略上的胜利却属于越军。“春节攻势”既显示了越共的力量,其惨烈的景象又激发了西方世界新一轮反战热潮。最终,1973年,美国人不得不大规模撤军,离开了越南这一伤心之地。现在,再一次踏上越南国土,面对亚太形势又蠢蠢欲动的美国人,不知对昔日这段血与火的惨痛历史作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老兵和德国老兵见面,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全文共 2153 字

+ 加入清单

彼得·胡可豪森,是一名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他的作品有改编成电影《K-19:寡妇制造者》。在20世纪末90年代初的时候,胡可豪森参加了一队国际旅行团,在这个团里有着几名70岁左右的德国老人,他们一同随着旅行团前往了伏尔加格勒旅游。而伏尔加格勒就是当年二战期间苏联斯大林格勒。

旅行团的导游来自于伏尔加格勒本地,或许因为她的德语水平,也或许因为她喋喋不休的照本宣科,德国老人们请求胡克豪森充当翻译。他们自我介绍说是一群参加过1943年斯大林格勒的德国老兵,胡克豪森有些惊奇,但愉快的答应了请求。更加令他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前,他们遇到了一群戴着勋章,和德国老人年龄相仿的苏联老兵。

胡克豪森主动和苏联老兵打招呼,他们表现得有一些警惕。胡克豪森注意到他们每个人胸前至少戴着三枚勋章或者奖章,从衣着看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两个人披着哈萨克人的围巾,还有一个戴着中亚地区的毡帽。胡克豪森向他们介绍这群德国人,苏联老兵并没有什么表情。一个德国老兵主动问一个苏联老兵:“您知道这里有可以纪念的地方吗?”,胡克豪森知道他在找埋葬德国兵的地方。

“不知道,我们也是回来看看,1943年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了,你呢,从哪里来?”

“慕尼黑,1943年我们也在这里”,德国老兵回答。

苏联老兵睁大了眼睛,虽然胡克豪森肯定他们怀疑过这些德国人来历,然而一旦确认,每个苏联老兵几乎都侧过了头。双方沉默了片刻,那名苏联老兵问:“你们为什么回来?”。

德国老兵似乎有些拘谨,他连忙回答:“我也不知道,我们只是想回来看看,这里有没有墓地?”。德国老兵边说边用一只手比划着,胡克豪森发现他的另一只袖管是空的。

“我们也没有找到墓地,山坡上的纪念碑上只有部队的番号”,苏联老兵说话时一直盯着德国人的脸,他目睹了50年前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时德国人的惨状,他不理解德国人为什么还有兴趣回来。接着他问德国老兵:“你当时在哪个阵地?”。

德国老兵望了望不远处的伏尔加河,困惑的摇了摇头:“记不清了,这里变化太大了,但肯定距离这里不远,你呢?”。

“我在拖拉机厂的北边地下室里”。苏联老兵指了指伏尔加河的方向接着说:“我们在那里挖了好久,以为你们已经占领了城市”。

“我们没有占领城市,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但拖拉机厂我应该去过,我们带了一些花,你确定这里没有可以纪念的地方吗?”。

(二)

“他们说那座建筑后面有一块墓碑”,苏联老兵指着纪念馆不远处的一座废墟,这座楼作为历史的见证保留了1943年战役时的原状。胡克豪森跟着两群老人向建筑走去,他们前后相隔大约二十米,胡克豪森想象50年前在这个距离,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披着斗篷的苏联士兵和背着背包的德国士兵,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在两群人之间,始终保持对话的苏联老兵和德国老兵走在一起,胡克豪森继续充当他们的翻译。

“你在这里(战斗)了多久?”,苏联老兵问德国老兵

“我不确定,但肯定够久了,那是一场噩梦,非常糟糕的回忆”

“我也一样”,苏联老兵点点头,两个人都沉默了。

这时候导游跟了上来,她继续恪尽职守的介绍沿途的战争遗迹,赞扬苏联士兵为了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用手比划着德军在附近的哪一个阵地被消灭的,她的讲述生动又富有激情,但老人们似乎并不感兴趣。

“我比她更清楚你们在哪里”。苏联老兵凑近德国老兵小声说道。

老兵们走近了那座战役废墟,残垣断壁中散发出一阵阵霉味,除了灰黑色的砖块和一些木材,他们并没有发现墓碑,这时候导游催促老人们赶快离开,她略带命令的口吻激怒了苏联老兵。

“住嘴!你没看到我们正在找东西吗,现在我们总算想到一块去了,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他愤怒的对着导游摇晃着手杖,导游的嘴角抽动着,默默的站到了一边。

德国老兵则表现得小心翼翼,他沉默片刻看了看天空:“这里以前没有这么多鸟吧”。

“是没有很多,不过你记得吗,那时候有一些山鹑,它们的叫声真难听,每次炮击后它们就停在树杈上,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就不害怕”,说完他盯着德国老兵:“你是怎么离开这里的?"。

“那时候我们的飞机会来接伤员,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我的伤比较重,最后几天我躺在战地医院里,其实也不能称作医院,只是在弹坑上面搭一座帐篷,一名军官告诉我们,库尔干附近还有飞机起落,如果有人可以走到那里就能获救,你知道那时候的情况,没几个人能走那么远”。胡克豪森继续翻译,苏联老兵安静的听着。

“我的战友叫沃特,他的伤比我轻一些,他搀着我走到了库尔干机场,我搭上了飞机”。

“那沃特呢”。苏联老兵问。

“他很倒霉,被挤倒了,没有能上飞机,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三)

老兵们始终没有找到传说的墓碑,德国老兵说他在法国见到过许多德国士兵的墓碑,但在这里一个也没有看到,这时候导游接过了话:“您是错的,我们有很多纪念碑,您看那边,广场上的胜利纪念碑,还有山坡上的祖国母亲雕像,她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

“请不要打扰我们”,苏联老兵打断了她:“我们的确有很多漂亮的纪念碑,高的,矮的,石头的,多边形的,上面刻着伟大的战争和光荣的战役,但有多少石头上刻着士兵们的名字!”。

德国和苏联老兵走进了废墟,他们将那束花放在两块发黑的石头中间。

“为了沃特”。苏联老兵说

“谢谢,为了沃特,也为了你的战友们”。

说罢他们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