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客家擂茶饭怎么吃(优秀20篇)

客家黄酒是一种汉族传统名酒。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酿制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承担。酿制黄酒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那么,客家擂茶饭怎么吃呢?下面,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145

文章

112

篇1:梅州围龙屋介绍,梅州客家围龙屋地址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广东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梅州围龙屋。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战乱饥荒逐渐南迁的客家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选择边远的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围龙屋。

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以“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主体结构,其建筑形式有砖瓦和特殊土坯两种。客家工匠们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这些高大坚固的土楼。

围龙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到10亩,而大围龙屋的面积甚至可达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后面则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化胎”。“化胎”的斜面并不铺平,而是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铺砌,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这就是梅州围龙屋的第一大特点。两个半圆形同阴阳两仪,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在正屋与化胎之间,一般还会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梅州围龙屋第二大特点就是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在中轴线上,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的场地,可作为晒谷场。

梅州围龙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遵循“网状风水”,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而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兼顾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现存的梅州客家围龙屋,遍布梅州二区一市五县。其中以兴宁市最为集中,近5000多座占了梅州6县2区总数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围龙王国,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也有不少价值高、规模大的围龙屋留存。

结束语:梅州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宗族观念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其建筑设计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更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它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闪耀着光辉的人文精神,不愧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可能也喜欢: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佛门庙宇净地,广东弘法寺在哪里

独一无二的特产:岭南三秀都是什么

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元素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独特风味客家菜闽西干货 其菜品制作工艺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独特风味客家闽西干货其菜品制作工艺

神奇独特风味的客家菜一直很受广大朋友们的喜欢,而在更常见的客家招牌菜中,闽西干货更是有名的福建传统名菜。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关于闽西八大干中几大有名菜干的菜品制作工艺。

1、连城地瓜干

连城地瓜干是福建连城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西八大干之一。

菜品特色:

连城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制作方法:

1)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

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这是早期的制作方法,主要产地是连城隔田。

2)将整块地瓜去皮,然后制片或切条、蒸熟、速冻、油炸。

2、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闽系名菜,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同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做法①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

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即所谓的“三蒸三晒”。

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

做法②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然后晒软切碎,加盐揉搓入瓮内,使之发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焖煮晒干;

再用蒸笼熏蒸,蒸后晒干,晒后再蒸,蒸晒两次以上后收藏。

菜品特色:

永定菜干配肉炒、炖、蒸、煮皆味美可口。

3、明溪肉脯干

福建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载誉五百余年,更是居“闽西八大干”之首,驰名海内外。

独特风味:

明溪肉脯干风味独特、工艺古老,讲究色、香、味、形一体。

色,具有特有的红褐色、油润均匀有光泽;

香,它散发出的是猪肉烘烤的自然香气;

味,具有特有的红曲醇味、咸中微甜带植物香辛,耐咀嚼有韧性感,回甘留香;形,厚薄均匀,纤维完整。

制作材料:猪腿肉5000克,黄酒10克,大蒜15克,五香粉6克,盐8克。

制作工艺:

1)加工时间:当地加工肉脯多在农历十一月至翌年的四月。

2)剥肉:加工时取新鲜猪后腿瘦肉,用锋利的剥刀逐层切剥。所剥之肉,其薄如纸。

3)拌料:再用陈酒糟、大蒜、五香粉、精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拌匀。

4)烘烤:用大炭火慢慢烘烤而成。

【小贴士】:陈酒是指当年生产,至少贮存3年以上的老黄酒。

菜品特色:

具有咸鲜口味;色泽鲜艳如鲜肉,味道香美胜腊味,别具风味,营养丰富,多食不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客家擂茶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别名"三生汤",据古书记载,相传三国时代的张飞带领官兵进攻武陵时,官兵将士都感染瘟疫无力作战,当时有位草药医师前辈,有感于蜀君纪律严明,便奉献祖传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姜生米共同磨成糊浆后煮熟而饮用,结果是汤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传下来。目前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以及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民众皆有饮擂茶的习惯。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擂茶的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番石榴、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干,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生)、芝麻(生)、花生(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生)、芝麻(生)、花生(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生)、葵花子仁(生)、南瓜子仁(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快餐的米。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茶叶、芝麻以干果机打碎备用。2、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3、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4、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在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干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材料

绿茶:采用最健康,无农药残留之绿茶。

豆类:黑豆、黄豆、绿豆、红豆、米豆、白凤豆、青碗豆、花豆……

五榖类:高梁、燕麦、荞麦、薏仁、糙米、玉米、小米、红小麦……

中药类:莲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君子垌客家围城群

全文共 3248 字

+ 加入清单

在闻名全国的白玉蔗、草席原产地、集散地--广西贵港市木格镇,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小村落,但她的出名,却不是因为白玉蔗和草席,她的出名是因为有近二十座客家围城云集于这个开阔的田垌,是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这是十分奇特罕见的客家人文景观。这个纯客家村垌距市区约四十多公里,叫君子垌。

垌,方言是指田地,在这里特指地名。这里的客家人十分崇文重教,开设了不少的私塾学堂,学风浓厚,很有儒家之风范,所以他们居住的田垌因此得名:君子垌,意思就是出人才的地方。清朝未年,浔州政府赐以君子垌“文化乡”称号,以此褒奖。客家人吃苦耐用,能文能商,较早便初具开放式新经济思想萌芽,鼎盛时期,曾引领木格、木梓等乡镇的商号与手工业制作业发展,民坊誉为“小香港”。

君子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山上村边绿树环绕,渠边、田边翠竹青青,垌田平整开阔、土地肥沃,两条水渠自西向东、向北分别从垌边常年潺潺绕淌,这里乡村田园风光无限,盛产瓜果、草席、水稻、塘鱼,年年收成无忧,是一个特别有灵气、十分适合休养生息的地方。

一、君子垌客家人与围城

君子垌客家的迁徙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晋末之乱,中原汉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屏蔽的赣粤闽桂迁徙。这些中原人有两个称呼,一是官称:因为客家人中有不少人相对于本地人见识广些、比较有学识和富足,被当地土著人尊为客人,后来,当地官吏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定为“客籍”、“客户”,于是客户的人就成为“客家人”。二是民称:由于他们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人,本地民坊中称他们为“来人”,显得直接、简短、上口。后来这些称呼就在各地沿用开来。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客家人纷纷从广东迁入广西,到贵县的则主要散居于木格、木子、桥圩、湛江、东津、大圩等地。木格镇君子垌村更是云集了黎、邓、叶、黄、李、陈、许、祝、钟、杜、曾、何、陆、范、烟、魏、刘、邱等十八个姓氏的客家人。据有关民间族谱记载,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已经兴旺发展到了二十六世。

围屋的称谓、区别由于地域差别,各地对客家建筑的称谓各有差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六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或“四角楼”、“围楼”、深港一带大都称“围”或“世居”。

围屋,是泛称,顾名意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严格来说围屋含两种,一种是外墙既是屋承重墙的,另一种是外城墙统一包围,内有窄长的通道将外城墙与屋墙隔离的。有学者认为称后者为城座或城池或许可能更为帖切些。顺便介绍一下,历史上把后者那条中间通道叫甬道、巷就叫甬巷。一般来说围城的规模大,一座围城里就容纳了许多屋和场地。准确地说一座围城就是一座大城堡。君子垌的客家建筑就是以城来称的。

围屋为中国民居六大建筑类型之一赣粤闽桂的“土楼”式与北京的“四合院”式、江南的“四水归堂”式、黄土高原的“窑洞”式、西南的“干阑式”、云南的“一颗印”式、东北的“木构架庭园”式、青藏高原的“碉房”,合称为中国民居六大传统住宅建筑类型。围屋是土楼的延变,不仅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丰富而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移居地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围屋成为客家人的一个标签,建筑文化的一个烙印,深深刻入到每一代客家人的灵魂之中。。

客家围城的几种形式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几种主要形式。

一是圆形围楼。象天外来客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以福建龙崖的永定土楼最具恢弘气势。土楼是有中央大院的楼。二是方形围楼。这里也有长方形、正方形之分。如闽西的方土楼和粤北的主碉楼。三是城堡式围楼。这又以深圳的大方世居最为闻名.四是围龙式围屋。广东一带客家民居最为常见。五是四角楼。主要是长方形,它的特点是外部及内部结构变化多端。君子垌客家建筑就是属长方形的围城。五是碉楼式。开平碉楼最为经典,约四、五层高。六是其它:如半圆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楼、围村式、堂横式围屋、杠式围楼等。碉楼一般是海外客家华桥所建,其它围屋或围楼一般是国内迁徙客家人建。

围城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同理,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外部看围城是封闭的,严然一个封闭的客家小社会,体现一个“围”字;从内部看围城是开放的,四通八达,象个迷宫,体现一个“通”字。

二、君子垌的围城群

据民国二十年>记载,君子垌的围城建筑始于咸丰年间,最早是里人黎诗文等人建筑的“云龙围”以及里人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的十七座围屋城相继在君子垌建成。

黎氏主要有:黎诗文故居云龙围、黎杰材故居同记城、黎太康故居畅记城(在长城、也叫桅杆城内)、双城、显记城、双城、显记城等;邓氏主要有邓启端故居隆记围城、邓建勋故居新城、邓逢元故居同心围、昌城、犁头城、紫金城、茂隆城、老屋城等;叶氏主要有谷坡城等。历史上黎氏相对而言尚文的多一些,围城建筑最早、独具特色,数量极多;而邓氏历史上比较富足,因此他们的围城也相当讲究、数量彼多。相传,近代有个已定居香港的君子垌籍人邓某某,就曾富甲一方,他的传奇故事远近闻名,流传至今;叶氏人口最多,城座也很不错,但数量最少。

贵县的围屋不多,一般是分布在木格、木梓、中里等乡镇,其中又以木格君子垌最为集中,与其它地方的客家围屋相比,君子垌的建筑更具特色,其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每座城占地四至三十亩左右。目前,君子垌以其城座多、规模大、文化底蕴厚、保存好的特点,在本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很有希望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君子垌围屋曾经几多辉煌,继清朝未年被赐为“文化乡”后,民国二十三年的>记载,当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居然占全县236的10%强,同样,君子垌水利建设的成就该志也进行了记载。君子垌先后出了以留学美国并与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同为同学,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颇有建树的黎杰材、在湖南大学任教授的黎颂初、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以及黎庚扬等七位县长、六十年代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接见的全国优秀教师黎佩英、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目前他们的故居保管尚好。

如今,对于君子垌的人来说,客家围城群的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一代又一代,从小就生活在这环境中,已习以为常,这里平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换一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每座空旷的青砖古城一般都只有几个热心的老伯还在呵护着这座与他们同样年迈的古城。每当在夜色降临、度步在空旷的城池,怀旧总荣绕在他们的心头;每当访客到来,他们也都会不厌其烦地述说古城曾经的鼎盛、曾经的喧嚣与热闹。他们忠厚老实,个人也没有能力系统有效地宣传这一气势恢宏、别具特色的客家围城群落,而之前因远离城区,信息传播不远,也使得瑰宝在外界无人知,且不说以前,就说到2007初年,贵港至木格的公里还是坑洼不平的,外来人员进来十分不便,加之有关部门财力所限、正主抓经济,一时顾得上对此客家古城进行宣传、保护和挖掘,没能使得君子垌围城群这一难得的人文瑰宝走得更远更远。文革期间,垌子垌客家人受冲击较大,如此经典的、颇具有代表性、庞大的客家建筑群却无缘录入1993年出版的>,不知是否也受此影响?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君子垌围城群却以独富传奇的魅力,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每天吸引不少探寻者,怀着深深的热望,幕名而来穿梭在各座围城中,一睹客家围城群落的风彩,目睹二百多年客家文化凝聚的结晶,感受其无声无息中释放出来的沉郁民俗、绵长的历史沧桑,体会客家人淳朴无华的天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禁不住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他们回去后都不由自主花费几多笔墨去记录,花费大量的口舌赞扬这里独特围城的神秘风彩。

信息来源:贵港市旅发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做客家小炒的相关步骤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小炒其实是用来祭祀的,但是客家人的节俭众所周知,持家的妇女把剩下的肉切丝,加上青葱,酱油等辅料,快火爆炒,添加豆干,芹菜,辣椒等不同食材,家常的食材经巧手烹调,变身让人念念不忘的浓味好菜。整道菜的风味独特。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做客家小炒的相关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客家小炒的制作技巧

烹饪时加泡鱿鱼的水可以让鱿鱼的干香味更浓,虽然用的干鱿鱼不多,但在收干汤汁的过程中,肉条和豆干都会吸满鱿鱼的味道,整道菜就会有着浓浓的鱿鱼香。豆干在煸炒时需要控制火候,用平底不粘锅小火慢煎,只需要一点点油,豆干表面略微起泡就OK了。如果牙口真的不好,又喜欢鱿鱼干,可以泡发后蒸熟,煸炒得也不要太干。五花肉及干鱿鱼必须先用色拉油炸干,这样五花肉和干鱿鱼口感才能甘香、酥脆。黄豆酱不需要在加入五花肉等物前提前翻炒。

客家小炒各食材的处理方法

1、干鱿鱼的腥味主要来自其外膜,所以在鱿鱼泡涨后一定要刮干净鱿鱼皮才能去除腥味。

2、做菜之前要先留意干鱿鱼身上是否有白白的粉,那些白白的粉就是鱿鱼放太久了长出来的霉粉,一定要确实洗干净,才能泡水发涨,如果没有白白的粉,就用水略冲一下,就可以泡水了。

3、将五花肉切成长8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的片。五花肉切薄一点会更香,用蚝油腌制过后更入味;五花肉应选用油脂多、瘦肉少者,以表现客家菜的咸、香、肥美。

看过“做客家小炒的相关步骤”

做客家小炒的相关步骤

客家小炒的做法一

材料: 主料:鱿鱼,豆腐干,香芹,猪肉(前腿肉最佳)

辅料:盐,糖,酱油,胡椒粉,葱,姜,蒜,辣椒

制作步骤

1、猪肉和豆腐干切丝,泡在酱油中约1小时。

2、鱿鱼去黑膜洗净切丝。

3、将腌好的肉,豆腐干和鱿鱼过油备用。

4、热油爆香蒜末,姜丝和辣椒段。倒入鱿鱼等主料。用盐,糖,胡椒粉调味。

5、最后加入芹菜和葱段翻炒出锅即可。

客家小炒的做法二

用料:

干鱿鱼1/3条 、豆干5块、带皮五花肉50g、辣椒丝2条、芹菜段2株、糖、盐、米酒、酱油

1、将干鱿鱼放入清水中,加少许盐,浸泡约10小时候后,取出,刮去外皮的膜,逆纹切条,泡鱿鱼的水留用。五花肉、豆干均切条。

2、锅中加油少许,先放入豆干条炒出香味,再放入五花肉条、鱿鱼条炒至肉色变白且出香味。

3、放入冰糖、泡鱿鱼的水1/2杯,加盖焖煮至肉熟且汤汁收干时,再加入酱油、胡椒粉拌炒均匀。

4、加入芹菜段及辣椒丝快速拌炒,起锅前将酒自锅边淋下炝出香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距雁南飞茶田4公里,是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该村现有人口216人,常住人口50多人,有海外华侨三胞6000多人。该村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方圆约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东有五指峰,西有义安寨,南为笠麻顶,北为香炉峰,奇峰秀顶,气势昂然。村口的五彩林,有七棵古树,均为百年大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红楠(樟科)、青蓝树(黄叶树科)、山杜英(杜英科)、白车木(桃金娘科)、荷木(山茶科),其中青蓝树是目前国内外发现该树种中最大的一棵。

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

村内还有多处景点,村中的自然景观、客家风情习俗和历史沿革堪称“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引来中外民俗学者、建筑专家和游客参观考察。

桥溪村:桥1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客家文化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产生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客家文化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历史渊远了,在地区文化中岭南是客家的发源地也是形成客家文化的主要地方。早在先秦时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始皇平定之前那时候的岭南还是蛮夷之地,之后才开始了文明的进步,现如今客家人普遍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等省份。那么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客家文化的形成进程吧。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系。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

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赣州客家酿豆腐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特点

口味清淡,鲜嫩。

原料

豆腐、猪肉茸、蛋、香菇、冬笋、虾米、葱、姜、盐、味精、淀粉、酱油、食用油、高汤、香油。

制作方法

豆腐切成3×5cm条形,葱上面除去中间部分豆腐,肉茸加入配料末及调料、淀粉搅拌成馅填入豆腐内,用粉水抹平,下锅煎有馅的一面至固皮,放汤加味精、少许酱油调味,稍烤,扣碗内肉馅一面朝下蒸10分钟,复扣盘内,浇琉璃芡,淋香油撒葱即可。

文化背景

酿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名菜,据说从唐代起,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客家先民原来在中原,那里盛产小麦,中原人常常用面粉包饺子吃,迁徙到赣、闽、粤后,这里只产大米,面粉很少,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豆腐则是许多农家的拿手好戏,因此,客家先民想到,猪肉剁成馅,用面粉搓皮可以包饺子,把肉馅包进豆腐里,豆腐的味道不是更鲜美吗?于是,就有了酿豆腐这道菜。

据2004年从南洋采访客家人回来的赣州电视台记者撰文说,“酿豆腐”不仅是中国客家的美味佳肴,而且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客家餐馆中流传至今,成为了一道标志性的菜肴。还有专营酿豆腐店,海外的客家人也经常在此聚会,到客家人餐馆准能吃到酿豆腐。

江西赣州名菜: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1918年他在广东梅县松口一位同盟会员家中吃了这道菜赞不绝口。

赣南很多地方把酿豆腐作为筵席风味菜,而且和“立夏”节联系在一起。信丰人请客在介绍地方风味时自谦地说,信丰菜是“咸咸辣辣、麻麻答答、胡胡借借”。意思说口味醇厚浓重、芨大油足。信丰人过“立夏”蒸米粉肉、蒸晶头、酿豆府外,还包蛋饺、煮蛋、炒田螺,他们说“立夏立夏,田螺食夜”,一派农家丰稔欢乐和田野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客家糯米酒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赣南客家糯米酒,俗称黄酒。黄灿灿的颜色,迷迷的馨香,甜甜的醇味,多诱人哟! 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糯米酒,糯米煮熟后,拌上酒药,装进大缸里,盖住缸口,发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将生酒装入酒坛,用泥巴封紧坛口,在酒坛周围燃起炭火,文火焖三四个钟头,揭开酒坛盖,一坛黄灿灿、香气诱人的糯米酒就做好了。

客家糯米酒的酿制,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缸缸米酒不苦不涩,香甜可口,并非易事。要不,客家人怎会流传这样的俗语:“酿酒磨豆腐,不敢称师傅。”掌握酒药和兑水量,事关出酒率和香甜度,焖制生酒,把握火候至关重要。

客家糯米酒,不但颜色清,口感好,而且不冲脑。将红枣、红糖、生姜、土鸡放入糯米酒中煲,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上好补品。 赣南客家人热情好客,当你一踏进农家门,主人立马将一碗黄灿灿、香喷喷的糯米酒端到你面前:“喝碗米酒,解解渴。”瞧那股热情劲,闻着那诱人的酒香,就是滴酒不沾的人,也忍不住想喝一口。 在赣南,只要往集贸市场酒市上走一走,逛一逛,你就能看到一溜摆酒摊的热闹场面,一海碗糯米酒只收五角钱,这才是真正的物美价廉呢!冷饮,从喉咙甜到心里;热喝,芬香扑鼻!一碗热酒下肚,满脸红晕,一身酒香。南来北往的客人,没有宴席上的礼节雅气,面对黄灿灿、晃荡荡的琼浆佳酿,仰起脖颈,干了!满上,再来一碗!慢慢呷,细细品。啧啧,好酒,好酒!谈天说地,划拳声声,那情景,那意境,使人忘掉烦恼,忘掉疲倦,产生一种心旷神怡,如入仙境般的超脱感。走进这酒的世界,喝酒的人醉意浓浓地说:“没醉,没醉,再来一碗!”不会喝酒的人却说:“熏都熏醉了……”(吴堂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石岩客家山歌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的一种,歌曲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深圳石岩的客家山歌比较平实婉转,在当地广为传唱。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深圳文化里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深圳石岩客家山歌是广东省省级文化遗产,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的汉族民歌。在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民歌起源

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

民歌体裁

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性、虚玄歌、逞歌、猜调、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双关山歌等。除了劳动山歌以外最精彩也是最精华的一部分应该说就是客家情歌了,占客家山歌很大一部分比重。

石岩客家山歌对研究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的先后五次大迁徙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当地人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与南方各地的土语山歌互相混化与影响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古代汉族音乐发展及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语言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可能也喜欢: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

沈阳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萧山的冬至习俗都有哪些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梅州客家娘酒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嘉应州志]中的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说明客家娘酒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

客家人是一群特殊的名居,古代因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规模由中原迁居到南方各地,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自己独特品质的客家文化和风俗习惯,客家特色的酒文化延续了中原酒文化的特性,又加上了客家的元素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娘酒是客家饮食文化和酿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已经成为梅县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品,影响和贯穿了勤劳善良的客家人一生,让大家看到了客家人醇厚、古朴的生活。

农家人常常说:“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即便做了几十年黄酒的师傅也不敢大意。客家娘酒制作工艺主要是选料、浸泡、蒸米、冷却、拌入酒曲、发酵、取酒、炙烤等程序,要酿造好的娘酒,全凭个人经验和技巧。经过火炙灭菌处理后的娘酒不会变质,其色赤红,浓稠如油,其味醇厚,愈长时间,愈能起到滋阴固肾、强身健体的效果。客家娘酒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酒精度低,营养价值高,内含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含量比啤酒高出七八倍。《幼学琼林》中记载:“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茶饭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1

茶饭,粤语方言。所谓“大茶饭”,旧时是指酒席饮宴的食物,皆因比普通日常饮食好,所以被用来形容“油水”丰富的事。

2

“大茶”的来由是,旧时家贫者饮茶,是难以买的起“整片好叶”的那种好茶,只能化小钱买碎叶末的次茶,偶尔改善喝“大叶好茶”就是在饮宴吃酒席上。因此酒席的“饭”被俗称为“大茶饭”。这词在过去,一般仅流行于下层人士,后来引申为‘大买卖或者做大事’的那种意思

3

但词本身含义“油水丰富”是不变的,大买卖不是“油水丰富”么?但现已多指“去打劫”,谓“去食大茶饭”。某人是专吃“大茶饭”,是指某人专做大贼的。

4

食大茶饭的意思是指某人的“职业”就是专做大贼。所谓“大茶饭”,旧时是指酒席饮宴的食物,皆因比普通日常饮食好,所以被用来形容“油水”丰富的事。尔改善喝“大叶好茶”就是在饮宴吃酒席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万绿湖客家风情馆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于2006年10月建成开馆,客家风情馆--由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题写馆名的“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客家特有的骑楼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施工,展厅共分2层,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完全按照传统客家建筑设计。抢救一批正在流失的民间珍品,唤醒人们对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河源文化品位,不断促进河源文化、旅游的发展。客家风情馆的主要内容是:以客家喜庆文化为灵魂,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图文和珍贵实物利用多种展示手法,生动演绎客家“八喜”,翔实展示河源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渊源、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间工艺、生产生活习俗等。馆内收集的藏品多达3万多件,其中展出的有5千多件,都是一些珍稀的民间藏品,该馆广东省目前首个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展出客家文化的博物馆。

信息来源:河源万绿湖风景区官方网站万绿湖镜花缘旅游区水月湾龙凤岛镜花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客家小吃与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客家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九、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五、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七、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一、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总要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

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八、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十、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四、四月7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六、七月8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三、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在广州的万绿湖酒家里,还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据其朱老板介绍,野艾还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客家小吃与节日习俗二、二月10

取下花灯 , 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客家咸茶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咸茶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咸茶从清乾隆(1744年)开始盛行,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并不断地发展其特色,成为当地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其主要原料有:茶叶(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黄豆、芝麻、蔬菜(生菜、油唛菜、西洋菜、豆角)、细叶芹菜、葱。咸茶美味可口,老幼咸宜,且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之功效,曾有常饮咸茶可延年益寿之说。

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代,武陵山区土家族已有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作医疗良方和保健饮食的风俗,俗称擂茶。随着客家人躲避战乱而南迁,擂茶风俗便传到闽粤赣台等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扬弃,改进、丰富、发展,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在白蕉镇客家村几乎家家都会煮咸茶,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喜爱喝咸茶。

白蕉镇境内赖家、白石、小托、黄家、虾山、南澳以及斗门区内的客家村,共有村民25000人。白蕉镇客家咸茶从清乾隆(1744年)开始盛行,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并不断地发展其特色,其主要原料有:茶叶(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黄豆、芝麻、蔬菜(生菜、油唛菜、西洋菜、豆角)、细叶芹菜、葱等。已经成为了当地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

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西南为斗门区府驻地井岸镇,南与鹤州垦区接壤,西北部濒临莲洲镇。全镇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辖3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全镇耕地面积10.5万亩,其中水物1.1万亩,鱼塘6.3万亩,作物3万亩,农业总产值13.5亿元。有外资和民营企业264家,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051元。白蕉濒临南海,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客家咸茶这一民俗在白蕉镇辖区内客家人聚集地广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客家焖鹅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作为中华名族中独特的一支,许多风俗不仅保留了中原遗风,还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食鹅肉进补就是其中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客家人更是喜欢用鹅作为火锅的主料,称之为打鹅煲,在很多地方鹅肉更是作为客家人过年必吃的一道菜。

客家人这么爱吃鹅,制作鹅肉料理当然也是受屈一指,除了打鹅煲之外,还有醋鹅、咸鹅、卤水鹅肉等等,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在广东地区每个客家菜馆都能点到的著名的客家鹅料理——客家焖鹅。

鹅肉的蛋白质含量比鸡肉、鸭肉、牛肉都高,所以吃起来感觉十分有嚼劲,客家人为了让鹅肉变得酥软可口,便用“焖”这种手法制作鹅肉。客家人自古以来都喜欢养鹅,谁家养的鹅肥就证明谁家勤奋,到大年三十晚上,客家人家都会吃肥鹅,寓意“过肥年”。

客家焖鹅有客家菜“咸、香的风格”,除了八角、老抽、生抽、姜葱等调料就不比放其他佐料,因为客家人样的鹅一般都比较肥,所以会用较少的有先翻炒鹅肉,将鹅肉里的肥油先炒出来,再将调料加入到锅中,细火慢焖,只要控制好火候和配料,就能做出好吃的客家焖鹅。

客家焖鹅虽然貌不惊人,但是酱浓味美,经过细火焖制后连骨头都充满鹅鲜味,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快来看看!客家文化代表建筑永定土楼的位置是在哪个省?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客家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这座客家民俗语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

门票

5元

景点位置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

仙塘镇:仙塘镇位于河源市东北部,是县城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74亩;下辖1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仙塘镇水陆交通方便,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河义公路、东环路、河龙、粤赣高速公路、东江河等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设有仙塘火车货运站,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仙塘镇林业、矿产和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稀土、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土楼建造特点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其中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百八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方美人茶属于什么茶 认识客家茶文化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独有的擂茶文化和东方美人茶,自古以来即影响着客家人的生活,擂茶不但是客家人逃难存活的救命茶饮,近来亦成为国人体验客家文化的休闲活动之一;而早前客家人小规模栽种茶树、制茶,饮茶成为客家人的日常习惯之一。

认识客家茶文化

东方美人茶介绍:

客家独有的「东方美人茶」跃上国际茶饮舞台成为高级茶叶。

东方美人茶又名膨风茶,属于乌龙茶,一般以桃、竹、苗等中低海拔丘陵的客家聚落为主要产地,林玉萍说,传说早年客家人种茶,茶叶被小虫子叮咬市场上却以风味特殊高价卖出,茶农回乡后提及此事,却被指为「膨风」(吹牛之意),而又传说英国茶商将此茶呈给女王后,茶叶如绝色美人在水晶杯中漫舞,因而赐名东方美人,从此两种茶名不胫而走,也成为客家庄独有的特色茶叶。

茶树上的一心二叶叶缘长出微细毫毛。一心二叶的东方美人茶叶片部分十分细致,与乌龙茶大叶片差异极大。

东方美人茶需有「小绿叶蝉」叮咬茶芽后,产生酵素影响光合作用而产生特殊风味,加上制茶时有道特殊的「静置回润」工序,所以风味特别温润,最好的茶还带着蜂蜜香或熟果香。

经制茶程序后亦会出现白色毫毛,因而东方美人茶又称「白毫乌龙」。

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最佳采制时间,以往每逢采茶期间,客家妇女忙着采茶,男丁们则负责制茶,累了渴了就喝粗制的东方美人茶,整个村子仿佛「泡」在茶香中,除了饭后闲暇喝茶,客人或亲友来访,也以茶招待,山城中的客家村,几乎全村皆赖「东方美人茶」为生。

东方美人茶适合以瓷壶和玻璃壶冲泡,可看到茶叶在杯中伸展「舞动」的舞姿和金黄色泽茶汤。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特有茶饮文化,既可充饥又可解渴。

擂茶其实是客家人的逃难餐!也曾是早年客家人婴儿时期的主食。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地区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徒,逃难途中,先将五谷杂粮炒熟放在背包中,饿了渴了,就放在粗碗公中以坚硬的树棍磨粉泡水食用,既可充饥又能解渴。起源虽是古早历史,但直到早年民生经济尚未好转前,客家人的婴幼儿时期都还吃着以生米磨粉泡热水做成的擂茶取代奶水。

早期较为穷困的客家人,也以擂茶为主食,在客家人的生活文化中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一个擂钵、一根擂棍,还有香味四溢的五谷杂粮,小孩子们轮流擂茶,既是玩乐,也是增进感情的方式,做好后全家一起享用,更添温馨气氛;后虽经济起飞擂茶没落,但十多年前又重燃擂茶文化,透过游客亲自体验、招待客人等推广,让外人认识这独特的客家茶饮文化。

擂茶过程中,先放入茶叶磨粉,再加入芝麻、花生、松子和五谷粉等擂成粉状,放些开水再擂成泥状,最后加入适量开水,就成了可以饮用的「擂茶」。

擂茶需手握擂棍,左手在上固定,右手绕圆研磨,直到所有材料磨成细粉才完成。

柚子茶:

以前客家人生下女儿后,会特别制作两、三个柚子茶,挂在烟悤上熏干,保存至女儿出嫁时做为陪嫁珍品,所以也称「成年茶」,当女儿生产时,再煮成茶饮给产妇喝,即可净身又不易感冒;柚子茶制作方式是将柚子肉挖空,将柚肉与茶叶混合再塞进柚子内,几乎是所有客家庄都会制作的十分独特茶品。

酸柑茶:

客家人利用过年时采下的酸柑挖空,再将柑肉与茶叶拌匀后塞回酸柑内,以大锅焙火焖蒸,以前是九蒸九晒才能完成,现代使用机器干燥也要制作半年左右,再放置三至五年风味才够,是客家人的健康茶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