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高祖的故事实用20篇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不同人称呼都是不相同的。那么高祖母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浏览

1717

文章

25

篇1:刘邦是怎么死的汉高祖刘邦是被吕后谋杀的吗?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功臣,同时,刘邦也是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头脑还是很管用的,可谓是神机妙算。那么,关于刘邦的很多事情有很多的网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议论刘邦的身世,有的议论刘邦的死,那么,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刘邦是怎么死的呢?汉高祖刘邦是被吕布谋杀的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怎么死的?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历史上的刘邦真的是这样死的吗?还是另有他因?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失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 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而罢之。

这里医生说刘邦的病可以治好,而刘邦却破口大骂,说我一个穷人,能够凭着一双手就取得天下,这都是命。我是生是死都是由上天决定的,不是你医生说了算的,结果不让医生给人治病,给了医生出诊费,把医生赶走。

这一席话乍听之一似乎颇有道理,而实际上却有悖常理,能治好而不治的确蹊跷。难道刘邦如此看的开生死吗?还是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有人猜测事实的真相是: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害怕被医生毒死,而这个医生是吕后找来的良医,也就是说,刘邦是害怕吕后下毒手!

细细回读史书,越来越发现很多端倪,下面结合史记中的史实和人之长情略作推断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的是吕后是具备取代刘邦的能力和势力的,这是刘邦之所以害怕的原因之一。吕后的两个兄弟皆在军队中担任要职,在军事上吕后有支持和保证。

而刘邦之诸多重臣对吕后也颇敬畏,我们可以从陈平、周昌、彭越等人和吕后打交道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吕后没有这样的势力,刘邦或许根本不需要害怕。事实上,从太子之争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吕后势力之大,已经不是刘邦所能撼动的了的。

而太子之争,却是刘邦之所以害怕的根本原因和吕后最主要的杀人动机,刘邦对戚姬和其子赵王如意的喜欢是众人皆知的。虽然现在暂时确立了孝惠的太子之位,但是随着赵王如意逐渐长大,在刘邦的支持之下,难保不会对孝惠产生威胁,这一点刘邦和吕后都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说吕后第一个杀人动机是怕的话,那么第二个就是恨,吕后对刘邦的恨可以从刘邦死后其对戚姬的处理上看出来,没有对刘邦的爱,就不会对戚姬如此的恨。断手足,去眼,煇耳,饮哑药,置之于厕所中,号曰人彘,每每读此段,都令人心痛,不知戚夫人此时何感何想。

既然吕后对刘邦既恨且怕,又有很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为何却一直没有动手呢?答案就是彭越、韩信、黥布还活着,这三个货是刘邦灭项羽的顶梁柱,哪一个都不是善茬。除了刘邦,谁也镇不住,其实,与其说刘邦害怕他们,不如说吕后更忌惮这三个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主,我们且看史记中记载的这三个人是如何死的。

彭越被刘邦找了个谋反的借口,囚禁在洛阳,但是刘邦还是宽赦了他,只不过贬为庶人,发配到四川。结果发配途中遇到吕后,彭越向吕后求情,吕后假装答应,带他回到洛阳。却对刘邦说:“彭越是个人物,你把他发配到四川,恐怕将来会有麻烦啊,还是早点杀了的好!”史记原文如下:

于是吕后乃令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彭越宗族,国除。现在重新读来,更觉得是吕后在逼迫刘邦除掉彭越,刘邦虽想放彭越一马,却在吕后的压力下不得已把彭越处死。

至于韩信,更不用说了,更是被吕后直接骗到宫中,不加审讯,即时棒杀之,我们注意到这时候刘邦并不在宫中,而正在巨鹿平叛,做主的还是吕后。史记记载,高祖平叛归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这个“怜之”如此看来实在值得玩味啊。

黥布比较狡猾,远离中央朝廷,但是最后还是被逼反叛,刘邦亲征剿灭之,这一次总算不是吕后亲自动手,但是黥布一死,吕后就没有什么顾忌了,刘邦的死期就到了。

而刘邦在弥留之际,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在这里可以看出吕后此时关系的不是刘邦而是朝政,至于吕后的作案时间,我们且再看看《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就很明了了,自从病甚之后,吕后就应该朝夕在刘邦身边,其治病求医,后事交待(所谓政治遗嘱),以及何时发丧,都是吕后说了算,因此有人断定吕后谋杀亲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是个怎样的人?李渊生平简介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时期的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唐朝也是中国汉文化气息最隆重的一个朝代了,当时的唐朝经济非常的发达,唐朝出现的唐诗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说到唐朝就要说到唐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了。据说,当时的李渊是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这也为后来李渊称帝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李渊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

他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义,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李渊生平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历史上的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儿子?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共有2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隐太子李建成(589——626,37岁),唐高祖李渊长子,母为窦皇后。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母为窦皇后。

卫怀王李玄霸(599—614年),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为窦皇后。

巢刺王李元吉(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为窦皇后。

楚哀王李智云(603—617),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母万贵妃。

荆王李元景,唐高祖第六子,母为莫嫔生。

汉王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为孙嫔。

酆悼王李元亨(?—632年7月9日),唐高祖李渊的第八子,母为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630),唐高祖李渊的第九子,母为张氏。

徐康王李元礼(110—169),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母为郭婕妤。

韩王李元嘉(六一八―六八八),高祖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

彭思王李元则(?—652年5月20日),唐高祖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

郑惠王李元懿(620?—673年2月21日),唐高祖第十三子,母为张宝林。

霍王李元轨(?—688年12月28日),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为张美人。

虢庄王李凤,唐高祖第十五子,母为杨美人。

道孝王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母为刘婕妤。

邓康王李元裕(?—665年9月4日),母为崔嫔。

舒王李元名,母为小杨嫔。

鲁王李灵夔(?-六八八),高祖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

江安王李元祥(628年--680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母为杨嫔。

密贞王李元晓(?—678年11月12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母为鲁才人。

滕王李元婴(生年不详―六八四),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母为柳宝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汉高祖长陵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高祖长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

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率沛县子弟三千抗秦,后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

长陵的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著名的枢纽要地。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诗人唐彦谦有诗云:“长陵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国家文物局)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 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 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叫刘邦汉高祖是喊错了?汉太祖为什么会被叫成汉高祖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把刘邦称作汉高祖,这个叫法是准确的么?其实通过资料可以查到,刘邦的谥号叫汉高帝,庙号是汉太祖。汉高祖这个叫法也只是人们平时的一种习惯称谓。其实刘邦身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叫汉太祖呢?这当中是有好几个说法的,毕竟一般皇帝的谥号都由礼官来定,因为皇帝死后才能用,生前是不能叫谥号的。那为什么刘邦成了高祖呢?

对于刘邦只要是对我国的历史有点常识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那可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在秦朝的时候,刘邦当着一个小官,沛县泗水亭长,他因为私放刑徒没有办法进行了起义,因为攻占了沛县,被称之为沛公。

刘邦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进驻灞上,接受了秦子婴的投降,灭亡了秦朝。他又与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最后打败了楚霸王,在公元前202年的时候,建立了西汉。而他的庙号是“太祖”,按理说应该称呼他为“汉太祖”,但是人们都叫他“汉高祖”,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国古代,“祖”或“宗”多用在庙号上,就像朱元璋被称之为明太祖,李世民被称之为唐太宗,赵匡胤被称之为宋太祖,等等。如果江山是祖先打下来的话,一般会把“太祖”的称号留给祖先,自己用“高祖”,但为什么西汉本是刘邦一手打下来建立起来的,却用了“高祖”的称号不用“太祖”的称号呢?

首先,《史记》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后世的人也就这么跟着叫了,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即使江山是刘邦亲手打下来的,称为太祖是实至名归。但人们仍旧延续了《史记》中司马迁的叫法“汉高祖”。

其次,习惯使然,汉朝的时候,人们多用谥号来称呼,一般是不用庙号来称呼的,这样的习惯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有所体现,诸葛亮也是这样称呼刘邦的。

最后,对刘邦的一种尊称,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对刘邦的称呼是有记载的,对其的功劳非常推崇,给予了尊号高皇帝,到了班固的时候,《汉书》里虽说有所更改,将“高祖本纪”改为了“高帝纪”,但是却不能改变《史记》产生的深远影响。

无论称呼刘邦是汉太祖还是汉高祖,都无法磨灭其建立了西汉王朝的功劳,而且刘邦也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了,他对西汉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人来说,真的不必要纠结到底是“汉高祖”还是“汉太祖”的称谓,只要记得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随何难汉高祖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随何难汉高祖

项籍①死,天下定,上②置酒。上折③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④,楚王⑤未去齐⑥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⑦。(《史记o黥布列传》)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折:屈辱。④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⑤楚王:指项羽。⑥齐:古地名,今山东省。⑦护军中尉:武官职称。

[文言知识]说"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中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赞誉"、"称赞"。如"仁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引②去③以④方⑤图

2.翻译:①为天下安用腐儒②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3.理解: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

【参考译文】

45.随何难汉高祖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

【参考答案】

45.随何难汉高祖

1.①带领②离开③凭(此)④正在⑤考虑2.①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②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3.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高祖刘邦简介 刘邦最大的本领竟是“无赖”?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算是第一位从底层出身还能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了,所以刘邦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性,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刘邦出生于农户之家,但自己并不打算干一辈子农活,而是玩起了革命。对于刘邦来说,早期什么背景都没有,但是就开一张嘴就结合了3000多的起义兵,这时候已经能看出刘邦的领袖才能了。加上刘邦一生性格低调,一般都会避其锋芒,只有关键时刻一刀封喉,所以很多人也是小看了刘邦的能力而吃了大亏。最关键的是,刘邦为什么能让韩信、萧何、张良等人才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呢?

刘邦曾评价自己是无赖,不过这里的无赖可不是现代人说的“无赖”。现代人如果指出谁是无赖,可能是他不收信用还蛮不讲理。古代是指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能养活自己的技能,当时刘邦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工作,或者是没事可做,因为他并不想一辈子呆在农田里。陈胜起义后,刘邦心中那团躁动的火苗似乎也被点燃了,直接靠着自己的人脉组建了一支小的军队,然后加入了项梁一起做事。不过刘邦这一路上也是屡立奇功,最后直接把秦王子婴给打投降了。不过那个时候刘邦最大的对手早已不是秦王,而是西楚霸王项羽。

其实刘邦本来就是楚人,和项羽还是老乡。不过项羽出身贵族,根本看不上刘邦这样的人。而且秦朝灭亡后,项羽又来了一个分封十八路诸侯,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件就又要起义,那项羽当让是要平乱为主,也就没时间去管刘邦了。而刘邦则可以趁这些时间抓紧发育,因为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就是理念不一样,刘邦想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开启一篇新的时代。而项羽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思想还是太过陈旧,一点都不新颖。两人的理念不用,所以导致最后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后来刘昂发育完毕,有能力直接和项羽的主力军抗衡,因为当时刘邦麾下已经有韩信、萧何、张良等大人才,相比项羽身边孤零零的一人就势单力薄了很多。当然刚开始刘邦还是敌不过项羽,毕竟双方的兵力还是差距太多,但是韩信背水一战一少胜多,直接让刘邦占据了上风,项羽应该也是非常后悔韩信在自己这边时竟然看走眼了,结果遭到了无情报复。项羽最后也是宁愿在乌江自刎,也不愿逃回江东,这英雄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回头看看刘邦的一生,到底是靠着什么能让这些人才为他死心塌地呢?

其实,刘邦才是把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的人,凭借刘邦的出身是不可能有人愿意跟着他干的。但是刘邦虽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是很多人被他折服。这种高明的帝王心术也让刘邦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朝代,虽然秦始皇也完成了统一,但是始终不能的人心,说白了就是不会治国。而刘邦的性格就比较合适了,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转化成大家共同的理想,所以这些人才愿意跟着刘邦。不过韩信的死也说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当皇帝的人还是不放心身边最自己有威胁的人,或者说刘邦对韩信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控制他,所以也就只能除掉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皇帝叫太祖有的叫高祖?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关于皇帝的称号有很多,一般开国皇帝都会被称为太祖高祖、武帝、文帝等。不过武帝和文帝还比较好理解,那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其实皇帝的称号一般都是往最高的称谓上去靠,但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后人为了展现独特性可能会自创一种更高的说法。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上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毕竟每个皇帝都想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本别人叫法一样就有点落下风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是封建王朝的创立者或奠基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开始,开国皇帝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不过,虽然开国皇帝的数量不少,但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却是屈指可数,比如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四位开国皇帝,前两位被叫做汉高祖和唐高祖,而后两位则被称为宋太祖和明太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开国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呢?

首先,不管是太祖、高祖,还是太宗、成祖,都只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其中,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能够用上太祖这一庙号的人,要么自己就是开国皇帝,要么其后代是开国皇帝。就第一种情况来说,包含了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魏太祖曹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等比较著名的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汉的开国皇帝被叫做“汉高祖”,而不是汉太祖呢?对此,这一情况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除了有“庙号”,还有“谥号”,对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但是,多数人搞不清楚庙号和谥号,包括司马迁,《史记》便把谥号和庙号混用,称刘邦为汉高祖,所以也有历史学者认为“高祖”这一庙号相当于是司马迁创造的。

由此,对于刘邦来说,其庙号实际上是“太祖”,但是因为《史记》、《三国志》等史料记载的影响,所以被称之为“汉高祖”了,比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西汉之后,高祖这个庙号也开始使用开来。比如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太祖是曹操,而曹丕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也即太祖曹操在前,高祖曹丕在后。不过,历史上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刘裕是(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是(南朝)宋太祖。

最后,汉高祖刘邦的庙号实际上的是“太祖”,那么唐高祖李渊是什么情况呢?对此,和刘邦不一样的是,李渊的庙号确实是“高祖”,因为他把“太祖”的庙号用在了自己的祖父李虎身上。由此,唐太祖李虎就属于“太祖”庙号的第二种情况,也即自己的后代是开国皇帝,从而将“太祖”的庙号追授给自己。不过,在唐朝之后,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自己使用“太祖”这一庙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等。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庙号一开始只有“太祖”,后来才出现了“高祖”的庙号,不过,一般来说,大部分开国皇帝还是使用“太祖”的庙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太祖高祖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的区别就是两个一个是使用对象的不同,一个是受封者出身的不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能够让大家明白这中间的一些不同之处。

一、使用对象不同

太祖这本身也就是帝王庙号使用,一般都是创基立业者主要是开国帝皇。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一些附近的国家也会使用。太祖其实就是一种称谓,大部分都是用来代表开国帝王的庙号,更是被称之为太祖父。这本身也就是来自于中国皇帝的一个庙号,一开始的时候也并非是庙号,但是后人就一直延续下来,就变成了庙号的其中一种。

二、受封者出身不同

其中庙号高祖的开国皇帝一般祖上都会显得比较珍贵,出身全部都是王侯将相,能够成为皇帝,本身也就会拥有着较大的功劳,其中代表的也就是唐高祖李渊,还有隋高祖杨坚。

庙号太祖的开国皇帝一般祖上全部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甚至可能只是一介布衣,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创建一个国家,然后当了皇帝,其中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刘邦,朱元璋,还有赵匡胤等等。

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等到汉隐帝的时候,就选择投奔郭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就得到了重用,最终创建了大宋朝。虽然和其他的这几个人一起比较显然他所具有的实力会更加的出色,但是严格来说基本上也只是靠自己的努力。

朱元璋是来自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祖上全部都是以种田为主,在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放牛郎。在25岁的时候选择参加红巾军,最后把名字改成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军事家,也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战略家,而且也同样成为了一个统帅。可以说这些年来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最终就成为了开国帝皇,而他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唐朝时期的唐高祖李渊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是因为太原起兵吗?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来看看历史上的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唐朝之前是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已经动荡不安,当时隋朝百姓起义,一隋炀帝于是派当时的重臣李渊去保守太原地区,据说当时的李渊和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于是,到了太原后,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跟随父亲去太原后结交了不少的人,有相关文献记载,当时李渊便造反,后来自己称帝成立了唐朝,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隋炀帝对国家的渐渐失去了控制。各路英雄豪杰纷纷举起了旗帜,表示与隋朝决裂。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在农民起义之时,李渊被隋炀帝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可是,为什么李渊镇压着起义,结果,却自己当皇帝了?这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原起兵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

-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是断断没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留在长安的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唐军进关。

李渊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音yòu)做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高祖为什么没有杀死狠毒的吕雉?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吕雉残害刘邦的宠妃戚夫人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她让吕氏干政,差点让天下改姓吕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可见,吕雉在后期其实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主。但是为什么,她并没有被汉高祖直接杀死以绝后患。这是为什么?刘邦难道看不出来吕雉那些恶毒的心思吗?

吕后当政期间,虐杀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杀死了刘邦三个儿子。吕后还大封吕氏族人为王,严重威胁了刘氏的统治。刘邦一向以善于识人闻名,不可能不知道吕后的毒辣。但为何他生前没有杀掉吕后以绝后患呢?有这一疑问的朋友,多是受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事件的启发。

汉武帝临死前立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并处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以避免出现太后临朝、外戚专权的情况。汉武帝的做法虽然狠毒,但客观上有利于汉朝政局的稳定。但刘邦与刘彻的性格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也不一样。刘邦没有杀死吕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邦没有那么心狠手辣。刘邦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大多数人都说他无赖,但却很少有人说他狠毒。甚至很多人说刘邦是忠厚长者。与动不动就屠城的项羽相比,刘邦很少杀人。很多人都说刘邦屠杀功臣。但刘邦杀的功臣也就寥寥数人而已,而且其中很多是吕后杀的。比如韩信,就是死于吕后之手,跟刘邦无关。还有彭越,刘邦本来只是把他流放了,是吕后力主杀死他。可见,刘邦并非心狠手辣之人。让他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还真有点难为他。

第二,吕后是刘邦安排的托孤之人。汉武帝刘彻安排的托孤大臣是霍光。所以他要杀死钩弋夫人,为霍光开路。而刘邦把汉惠帝和大汉江山托付给了吕后,又如何会杀死她呢?刘彻和刘邦的人生经历不同。刘彻年轻时经历过窦太后、王太后的干政,对外戚深恶痛绝,所以他下狠手杀死钩弋夫人,托孤给霍光等大臣。而刘邦经历了大量的臣子背叛,比如韩信、英布、陈稀、卢绾、韩信等人的叛乱,所以刘邦对大臣们并不信任。连一向忠心的萧何,都经常被刘邦猜忌。与大臣们相比,刘邦更信任自己的老婆吕后。刘邦外出时,经常由吕后坐镇后方。吕后擅自杀死了韩信,刘邦没有怪她。可见刘邦是支持吕后参政的。太子刘盈懦弱无能,刘邦需要吕后镇住大臣们。刘邦知道吕后的狠辣,所以要用她来辅佐汉惠帝、对付功臣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史记高祖本纪全文原文翻译 史记高祖本纪全文原文

全文共 17561 字

+ 加入清单

史记高祖本纪原文

高祖早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巖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起兵抗秦

秦二世元年秋(公元前209年),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涉之将周章军西至戏而还。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项氏起吴。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泗州守壮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周市来攻方与)未战。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

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闻东阳甯君、秦嘉立景驹为假王,在留,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是时秦将章邯从陈,别将司马夷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甯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从项梁月余,项羽已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项梁号武信君。居数月,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齐军归,楚独追北,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军濮阳之东,与秦军战,破之。

秦军复振,守濮阳,环水。楚军去而攻定陶,定陶未下。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与秦军战,大破之,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项梁再破秦军,有骄色。宋义谏,不听。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当是之时,赵歇为王,秦将王离围之钜鹿城,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魏)[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谓)[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当是时,赵别将司马昂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赵将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赵王歇徙王代。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怀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王韩广徙王辽东。广不听,臧荼攻杀之无终。封成安君陈余河间三县,居南皮。封梅鋗十万户。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项羽怨田荣,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荣怒,因自立为齐王,杀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楚令萧公角击彭越,彭越大破之。陈余怨项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说说田荣,请兵击张耳。齐予陈余兵,击破常山王张耳,张耳亡归汉。迎赵王歇于代,复立为赵王。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项羽大怒,北击齐。

楚汉之争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陜,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彊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塞王欣亡入楚。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随何往说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龙且往击之。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

是时九江王布与龙且战,不胜,与随何闲行归汉。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闲。

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赵王歇。其明年,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岁余。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项王不听。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闲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

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闲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闲,与黥布行收兵。

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余城。

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汉王使郦生往说齐王田广,广叛楚,与汉和,共击项羽。韩信用蒯通计,遂袭破齐。齐王烹郦生,东走高密。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兵破齐、赵,且欲击楚,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韩信与战,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杀龙且。齐王广奔彭越。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乃行击陈留、外黄、睢阳,下之。汉果数挑楚军,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项羽至睢阳,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羽至,尽走险阻。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韩信。韩信不听。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馕。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闲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之)武王,行屠城父,随(何)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立武王布为淮南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平定叛乱

皇帝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番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

其秋,利几反,高祖自将兵击之,利几走。利几者,项氏之将。项氏败,利几为陈公,不随项羽,亡降高祖,高祖侯之颍川。高祖至洛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故反。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

后十余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高祖曰将军刘贾数有功,以为荆王,王淮东。弟交为楚王,王淮西。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徙韩王信太原。

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

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洛阳,至长安。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

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高祖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洛阳,废以为合阳侯。

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废赵王敖为宣平侯。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十年十月,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长沙王吴芮皆来朝长乐宫。春夏无事。

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赦栎阳囚。更命郦邑曰新丰。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九月,上自东往击之。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啗豨将,豨将多降者。

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豨等未毕,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军曲逆,张春渡河击聊城。汉使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下,即攻残之。

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长为淮南王。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

樊哙别将兵定代,斩陈豨当城。

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赦代地吏民为陈豨、赵利所劫掠者,皆赦之。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与阴谋。上使辟阳侯迎绾,绾称病。辟阳侯归,具言绾反有端矣。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立皇子建为燕王。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译文

高祖是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高祖未出生之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这时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高祖。高祖这个人高鼻梁,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到壮年时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吏,当泗水的亭长,亭中的小吏没有不被他戏弄耍笑的。喜好喝酒和美色。常常到武负、王媪的酒肆赊酒喝。醉了就睡,武负和王媪看到高祖的上方常常有龙盘旋,觉得很奇怪。高祖每次留在酒肆里喝酒,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吕公因避仇人到沛县县令家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撤兵到栗县,正好遇到刚武侯,就把他的军队夺了过来,大约有四千人,把他们并入了自己的军队。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沛公继续西进,经过高阳。郦食其(yì jī,义基)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经过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于是前去求见,游说沛公。沛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了并不叩拜,只是拱手高举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有才能的人。”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提起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食其劝说沛公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沛公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统率陈留的军队,与沛公一起攻打开封,没有攻下。继续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东面打了一仗,大破秦军。杨熊逃到荥阳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示众。沛公又向南攻打颍阳,屠戮了颍阳。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huán,环)辕险道。当初,项羽和宋义向北去救赵,等到项羽杀了宋义,代替他做了上将军,各路将领如黥布等都归属了项羽;打败了秦将王离的军队,降服了章邯,诸侯都归附了项羽。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派人来求见,想和沛公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沛公以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因此大败秦军。接着在蓝田的北面与秦军交战,又大败秦军。于是乘胜勇战,终于彻底打败了秦军。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zhǐ)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任命秦王为当地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以秦朝的苛虐法令为苦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项羽派人回去向怀王报告并请示。怀王说:“按原来约定的办。”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他说:“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平定天下的,本来就是各路将领和我项籍。”于是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楚地的九个郡,建都彭城。又违背当初的约定,改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把关中分为三份,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建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董翳为翟王,建都高奴。又封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封赵将司马印为殷王,建都朝歌。把赵王歇改封到代地为代王。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建都襄国。封当阳君黠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封怀王的柱国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封番君吴芮(ruì,税)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县。封燕将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把原燕王韩广改封到辽东为辽东王。韩广不听,从臧荼就率军去攻打,在吴中把他杀了。项羽又封给成安君陈余河间周围的三个县,让他住在南皮县。封给梅鋗十万户。四月,各路诸侯在项羽的大将军旗帜下罢兵,回各自的封国去。汉王也前往封国,项羽派了三万士兵随从前往,楚国和诸侯国中因为敬慕而跟随汉王的有几万人,他们从杜县往南进入蚀地的山谷中。军队过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有许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韩信劝说汉王道:“项羽封有功的部将,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分明是流放您。部队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xiáo,淆)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尖东望,盼着回归故乡。如果趁着这种心气极高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建大功。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以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再也用不上他们了。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深挖壕堑固守。又采用张良的计策派使者封给韩信、彭越土地,使他们各自为战,于是韩信、彭越都来会合了。黥布和刘贾进入楚地,围攻寿春,汉王却在固陵打了败仗,于是派人去召大司马周殷,让他出动九江军队击迎会武王黥布,行军途中屠戮了城父(fǔ,甫), 然后随刘贾、齐、梁诸侯的军队在垓下大会师。汉王封武王黥布为淮南王。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帮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王侯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您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齐人刘敬劝说,还有留侯张良也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入关,到关中去建都。六月,大赦天下。未央宫建成了。高祖大会诸侯、群臣,在未央宫前殿摆设酒宴。高祖捧着玉制酒杯,起身向太上皇献酒祝寿,说:“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殿上群臣都呼喊万岁,大笑取乐。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沛郡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高祖自己弹击着筑(zhù,竹)琴,唱起自己编的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于是高祖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高祖对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十多天,高祖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高祖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父兄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您的家乡丰县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高祖说:“丰邑县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县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于是封沛侯刘濞(二哥刘仲的儿子,后因反对景帝的中央削藩政策,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被杀)为吴王。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长乐宫逝世。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忠厚。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礼仪。礼仪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忠厚。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好象是循着圆圈转,终而复始。至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可以说就在于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残酷,难道不是很错误吗?所以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汉以十月为岁首,诸侯在每年的十月进京朝见皇帝。规定车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车驾,用黄缎子做车盖的衬里,车前横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旄牛尾或野鸡尾做的装饰。高祖葬在长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汉高祖庙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高祖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高祖庙位于现凤城宾馆院内。最早建在中阳坊,几经迁移,座落于文庙左侧。中阳坊高祖庙位于原县治东北角,由五代时刘知远修建,到唐代已开始损坏,人迹罕至。唐高祖时的国子监博士徐矿过高祖庙时曾写下一诗:“魂魄定惊铁马驰,孤城遗庙阅今兹。月明剑佩来三杰,世远君臣晦六奇。狐兔解围阶陛拜,金钱空费女郎祠。轰腾车马郊衢去,吊古真堪挥泪洏

。”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高祖庙为时任丰知县韩侯、主簿王之才重建。至元朝末年,庙宇荒芜,墙垣倾圮。明初朱元璋诏命有司岁时享祭。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知县阙膺加以修葺。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典史刘勉重修。弘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499—1500年)知县于让、县丞宋溥、典史查俊、教谕陈让、训导吴辄、郑发重修。高祖庙正殿三间、东西庑房六间,前门楼三间,周围砌有较高院墙。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丰县城被黄水淹没,县治迁于华山之阳,高祖庙迁建于岚山之阳。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县治迁回旧址,将高祖庙改建于城北门外东侧。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县令胡乂心加修。至明末,庙宇荒芜,崇祯十二年顺天府榜举人史文奎过高祖庙写道:“汉帝威仪俨在兹,寒荒漠漠野烟驰。当时约法除民患,不独兴王见地奇。过吊纷来披野棘。咄嗟难辨起荒祠。空堂衮冕苔销尽,啼鸟吟螀总涕洏”。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知县刘毓遴将高祖庙迁建于城北门内天津桥左侧,并置田15亩作为庙宇修葺之用。康熙四十七年县知事王初集加以重修,中间帝像饰以黄金,两旁列四辅十八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县令邵钟铨复加修建。至清末,高皇庙时作私塾,时而驻军。民国时而作学校,时而驻军。上世纪五十年代,高祖庙被拆,扩建成县政府招待所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汉高祖原庙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高祖原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公元前190年,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惠帝)追怀高祖功德,诏令天下,兴建高祖庙,五年,以家乡丰县有枌榆祠,故敕令在沛县泗水亭旁建“汉高祖原庙”。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嫡长子刘盈即位,即孝惠皇帝。孝惠及群臣认为,先皇出身微细,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敬上尊号为高皇帝。为世世代代纪念汉高祖刘邦的丰功伟绩,惠帝诏令各郡各国各诸侯,立高祖庙,年节时令祭祀。到了孝惠帝五年(前190年),惠帝令改泗水亭沛宫为高祖原庙,以高祖在沛唱《大风歌》所教120名少年作乐队,每有出缺,即行补足。

发展与现状

据史料记载,历代王朝对沛县汉高祖原庙极为尊崇,并进行祭祀或修建。东汉光五帝刘秀,北魏孝文帝(459年),都曾到此祭祀,唐玄宗于天宝七年(748)五月,诏令厉代帝王肇基的地方各置一庙,沛县汉高祖庙以张良、萧何为配。

历代著名文人对沛县汉高祖原庙多有文字作品传世。唐朝柳宗元有《高祖原庙碑铭》。全文一千余字,歌颂了汉高祖刘邦创建汉朝的光辉业绩。

高祖原庙为两进式宫殿,前殿有高祖庙,后有寝宫,春秋享祭。宋代之后已经毁坏不存。1996年在新址重建。现庙门额为当代大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大殿“乐沛殿”为徐州书协主席王冰石题写。大殿塑高祖刘邦镏金巨像,两侧有两汉24帝画像。院中青松翠柏,新刻立有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撰“汉高祖原庙铭”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同为开国皇帝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 有何区别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帝王的庙号是一种供奉在庙宇中,以表彰其功绩和崇拜的称号。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但在周朝和秦朝时期曾一度被废止,直到汉朝才重新恢复并沿用至今。根据庙号制度的规定,通常是根据帝王的功绩和德行来确定庙号的。

开国皇帝中,有的被称为"太祖",有的被称为"高祖",这是有原因的。"太祖"通常用于创业一代,这些帝王起点较低,需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例如,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起初只是泗水亭长,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努力,最终建立了汉朝。同样的,赵匡胤作为宋太祖,虽然出身军人世家,但也是创业一代的代表人物。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和尚,但最终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创立了明朝。

"高祖"通常用于承袭前代基业而建国的帝王,起点相对较高,家族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曹丕作为魏高祖,他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但其父亲曹操在之前已经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同样的,杨坚作为隋高祖,也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但其父亲杨忠在他之前已经在南梁担任要职,为家族积累了一定的权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律主要适用于大一统王朝。在庙号制度尚不规范的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庙号的选字相对混乱,没有明确的规定。庙号制度是一种表彰帝王功绩和崇拜的方式,选用"太祖"或"高祖"作为庙号取决于帝王的起点和其在建立国家过程中的角色。无论是"太祖"还是"高祖",都是对帝王的功绩和贡献的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为什么声望高过汉高祖?项羽有什么人格魅力?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刘邦开创了汉朝,虽然项羽兵败自刎,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人们对于项羽的评价、项羽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值可能还比刘邦要高。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成王败寇,人们的关注点一般都会在成功的人身上,却少有像这样去关注一个失败者。那么,项羽究竟是有着什么样能够折服人心的人格魅力,让他的声望比刘邦还要高呢?

项羽脚踏实地,从革命开始,项羽就以作风扎实为人正直而著称,从灭秦到楚汉争霸,项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虽然最终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但其实干作风却是值得学习和尊敬。

项羽拥有独立作战的经历与经验,以一种强烈的担当精神,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以干净利落的战绩震慑全国,赢得全军拥戴,塑造“猛男”形象。

项羽最经典的战例是刘邦几十万大军乘项羽在齐作战时,攻下彭城。而项羽绕开了刘邦在面对齐国方向的正面拦截,绕到彭城的南面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刘邦的几十万人,仅泗水一战就屠杀汉军十几万。项羽的军事才能展现无疑。即便是项羽死时只得三十一岁,已是百战百胜之身。这是他的前辈白起、赵奢、李牧、项燕等无法望其项背之处。

项羽还对感情专一。他一生只宠爱虞姬,是专情的创始人和代言人。

虞姬自杀后,他到乌江边时,没有上乌江亭长为他准备的船,而是选择了自刎,除去自尊心作怪,无颜面对江山父老的因素外,还有在虞姬死后心灰意冷,或多或少为其殉情另一层原因吧。

总之,象项羽这样实干、担当、痴情的人当然值得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高祖刘邦斩蛇碑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高祖刘邦斩蛇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后人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碑记。

据史籍记载,刘邦斩蛇之后就隐藏在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后来返回沛县杀了县令,扯旗造反,早期就活动在芒砀山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后经数年,终于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于芒砀山中大泽之畔斩蛇起义,从这里出发,-暴秦,逐鹿中原,创立了汉朝。其子惠帝时有昭书曰:“丰、砀乃高皇帝神游之地,令有司先立庙丰地,次题真芒砀仍立庙于岩前。列功臣其侧,遣庶士朝参。”(明崇祯十二年版《砀山县志》)文帝时,曾在芒砀山紫气岩前立高祖庙,于庙前大泽北畔立斩蛇碑。庙和碑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冷落残破。至唐永隆年间,改建为“王宫寺”;宋祥符七年宋真宗巡游时,重修并赐名“均庆寺”;到明隆庆五年,陕西人左思明任永城知县期间,重修高祖庙,重立“汉高祖斩蛇之处”碑,至今明碑仍存。由于碑面字迹已漫漶不清,1982年永城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把明代古碑重新复制镌刻,建碑亭一座加以保护。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后人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碑记。现在的斩蛇碑位于芒砀山主峰南麓,六角小亭,上覆黄色琉璃瓦、木柱和亭座彩绘,亭下有一巨形石龟,传说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焱辰。龟背上立一石碑,碑额阴刻楷书的“日月”和“汉高断蛇之处”分列两边,其下碑文始叙刘邦芒砀山起义的事略,背后是永城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重立碑记。

每当夜幕降临,用灯光直射碑体,2米多高的碑体倏忽不见。只见一尊金光灿灿的古代帝王形象欲向你走来。他头戴高冠,身穿盔甲,腰系玉带,足蹬高靴,二目炯炯,直视前方。一手捋黑胡须,一手按贴身宝剑。一腿前跨,好象出征前发布号令,极富立体感,恰似画中人,人们传说是汉高祖刘邦面世。转身向碑后走去,用灯光照射碑体,则又是一番奇景,同样是不见碑体,看到的是一幅金光四射头戴宝冠的女皇形象。好似坐石休息,躬身喂子,人皆说是吕后携子来芒砀山寻夫。

2200多年前的帝王皇后形象同现于一碑,被誉为天下奇观,对此种现象传闻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从大陆至港澳台各界人士乃至国外游客无不闻讯来芒砀山一睹天下奇观为快。

刘邦斩蛇起义,史书上多有记载,当地也流传着关于刘邦斩蛇的故事。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时,县里令他带领一批民夫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走到芒砀山泽时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解开拴在民夫身上的绳索,他说:“你们都赶快逃命去吧!我从此也要隐蔽起来了。”有一部分民夫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忍离去,愿追随刘邦。他们就在山泽间而行,准备逃到芒砀山隐藏起来。突然,走到前面的人回来禀报说:“前边有一大蛇挡住道路,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酒壮英雄胆,说:“男子汉大丈夫怕他作甚!’”立即走上前去,拔出宝剑。白蛇道:“我乃白帝子,愿和你一起诛灭暴秦,平分江山。”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此时酒劲上涌,举起宝剑将蛇斩为两段,继续前行。突然有一老妪啼哭到:“我儿乃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讨封而来,却尊赤帝于杀了。”说罢突然不见,从此这片地上长出一片红单来,据说是刘邦所斩白蛇的血染红的,以前这个地方还称作红草坡。此事传到刘邦那里,刘邦暗自高兴。其手下亲睹此事,再加上刘邦平时的怪异行为,更是敬畏刘邦。他们认为刘邦必能成大事,更加赤心追随刘邦。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必定被处死,于是就隐蔽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杀了沛县县令扯旗造反,被拥立为沛公,终于成为汉代的开国君主。

对于蛇母哭诉,血染红草,清代归德知府赵瑗在《汉高祖斩蛇碑》中写道:“中原竞逐鹿,一蛇阻中谷。挥剑白帝终,蛇母秋郊哭。”同时代的永城诗人练贞吉在《汉高祖斩蛇处》中则写道:“沛公夜过芒砀路,白蛇挡道撄其怒。剑杀飞动溅血红,蛇本无知身死误。王业何曾关此蛇,事出偶然非有故。”唐代诗人李白在《拟恨赋》中写道:“……断蛇奋旅,扫清国步,握瑶图而攸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他认为刘邦斩蛇是为了振奋自己的部下。

门票

无需门票。包含在汉兴源景区30元内。

景点位置

河南商丘市永城芒山镇柿园村芒砀山汉兴源景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汉高祖是怎样相亲的?刘邦为什么能娶到吕雉?

全文共 2283 字

+ 加入清单

相亲一直是一个现代很多年轻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说到底,他们也许不是不愿意去,而是反感家中长辈那种催促的态度,毕竟两辈人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但其实,古代也有相亲,而且和现在差不多,不过多数都是女方的父亲帮她寻找合适的人家。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汉高祖刘邦在他还是个小混混时候的相亲记录吧。

自古相亲欢乐多。不知从何时起,相亲角取代尬舞广场,成为奇人异士辈出之地:有拜玛丽苏电影求保佑遇到霸道总裁的,有后悔将女儿培养太优秀以致嫁不出去的……一时间,似乎全国人精都聚到了各大相亲角。

经历了一段恐婚时期后,80、90后开始愁娶恨嫁。但相亲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而是一场智力、财力、体力、耐力的综合考验。尤其对于男士来说,房车才貌、学历年龄等硬性条件,更是每一项都不能短板。

因此,相亲角中的大部分男士往往铩羽而归,不是心灵被击碎,就是三观被刷新。痛定思痛,广大愁娶男士有必要向古今第一相亲手——汉高祖刘邦,学习一下如何在一文不名的情况下迎娶白富美、倒赚彩礼金。

首先看一下刘邦先生相亲时的简历——姓名:刘老三;职业:泗水亭长;学历:家里蹲大学本科;相貌:高鼻梁、大胡子;资产:负债累累;婚恋状况:未婚,但育有一子;爱好:吃喝嫖赌;性格:好吃懒做……

解释一下:刘邦原名刘老三(刘季),两位兄长分别叫刘老大(刘伯)和刘老二(刘仲)。“刘邦”是富贵以后才改的名,就像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或朱八八,很萌对不对?他还与一位曹寡妇有一腿,生下了未来的齐王刘肥。

这份简历拿到相亲角,搁一般人八辈子也找不来对象,没被众大妈围观喷死已经算走了大运。可是刘老三愣是拿着这份简历,相到了连本地县令都没相成的白富美。他是怎么做到的?

话说某一天,江苏小城沛县来了一位大人物——吕公,自称躲避仇家,不得不定居沛县,但举县上下没人敢轻慢,连县令都在其面前夹着尾巴。有人风言他是吕不韦的后代,也有人猜测他就是吕不韦本人。

吕公还有个名叫吕雉的女儿,可以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的那种,典型的白富美。但吕公轻易不肯许人,连县令都遭到拒绝。按理说,吕公客居沛县,就算是强龙也不敢随便得罪县令这种地头蛇。

但吕公偏偏一点不惧,县令也不敢有怨。这说明,吕公的背景绝对不一般,不是离退休的朝中大员,就是跟皇室有莫大渊源。假如真的如传言那样,吕公就是吕不韦,而吕不韦是当今圣上的生父……

无论是哪种情况,谁能娶回吕雉,谁就能进入沛县的政治舞台中心,就算坐不了沛县的头把交椅,也能坐上个小马扎了,出任CEO走向人生巅峰将不再是梦。一想到这些,沛县的老少爷们就激动得流一裤裆汗。

既然要定居沛县,吕公当然也想为女儿早择良婿,因此设宴邀请全县土豪。这次宴会,名义上是为乔迁冲喜,实际上是为女儿准备的一场相亲大会,所以设下门槛:参与此次宴会,掏不出一千钱红包的,只能坐到堂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其实是第一轮海选:把不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筛选出去。作为三十好几的老光棍,刘老三当然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心想,功夫不负有心机的人,我刘老三的机会来了!

于是,刘老三空着手大摇大摆就前去赴宴。不料,主持宴会的人是自己的死对头萧何。小时候玩警匪游戏,萧何就爱当警察,现在又是县令的左膀右臂,当然容不得刘老三这样的老炮胡来,怎么也不肯通融。

无奈之下,刘老三心下一横,叫了声“出贺钱一万”,堂中满座皆惊,吕公亲自出迎。刘老三志得意满,在众人议论中大步登堂,并暗中向目瞪口呆的萧何翻了个白眼、竖了个中指。

宴席上,满座土豪公子们纷纷炫富:有的亮出在吴越重金打造的青铜剑,有的把玩从西域代购回来的白玉镯,还有的叫服务员上一瓶春秋年间的拉菲。刘老三见状哈哈一笑,撩起长袍露出左腿。

众人凑近一看,一条大腿上密密麻麻都是痣。“你们那样炫富有意思吗?我这天生的七十二颗痣,你们谁有?”萧何当即呵斥了刘邦一顿,并告诉吕公:“这小子一向大言不惭,成事不足,您别理他。”

吕公却暗暗称奇,宴会结束时,眼神示意刘老三留下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我看你骨骼精奇,想把女儿许配给你,你从今一定要自尊自爱!”

刘老三蒙了一圈后,立马笑开了花。心想,自己前半辈子命运蹉跎,捡个烟屁股都没见过红塔山,没想到这好事让自己撞上了,感谢沛县TV,感谢支持我的江东父老……

如一般狗血剧情一样,这桩亲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首先发难的是刘老三未来的丈母娘。她责怪吕公:“咱这么好的女儿,县令求婚你都拒绝,最后居然便宜了一个土老帽!”吕公只是微笑着回答:“妇道人家,你不懂。”

其次发难的是县令。其实站在县令的立场上,这事儿搁谁都窝火。因此,在陈胜起义闹得天下纷扰之际,刘老三率领沛县子弟希望入城保卫家乡,却被县令拒绝,这里面很难说没有私怨。

尽管存在诸多考验,对于刘老三而言,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绝对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资本积累。从此,刘老三在沛县虽然仍然半为亭长半务农,但已经有了一定身份地位,开始与萧何、曹参等社会名流良性交往。

更重要的是,在吕公的激励之下,刘老三不再以流氓自居,懂得自尊自爱,有意结交当地名流,为自己积蓄社会声望。那个在田间指出刘老三相貌“贵不可言”的老头,多半受吕公指使,为了振奋刘老三的热血气概。

从此,刘老三不再是刘老三,而是未来的汉高祖刘邦!由此观之,吕公为女婿刘邦送上的彩礼可谓厚重至极,而自己的眼光之独到也足以笑傲千古。如果吕公与吕不韦真有什么关系,那就真可见出家学渊源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婚姻不是做生意,不能只想着奇货可居。但即使你真的把婚姻当做一次投资行为,那也无须太过注重对方的硬件。毕竟,未来穷不穷的不好说,关键还是看人。无数历史告诉我们:千万莫欺少年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汉高祖为什么只对张良称呼他的字?不单单是出于尊敬

全文共 1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有一些甚至会给自己取一个“号”,可以说,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方式五花八门。在刘邦时期,他对于自己手底下的文臣武将都是怎么称呼的呢?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看得出来,但是细看下来却会发现,除了张良会称呼他的字,其他人刘邦都是直呼其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麾下的张良、萧何、韩信皆发挥各自所长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立国的三大开国功臣,史称“汉初三杰”。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正式称帝,并在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城为长安,史称”西汉“。

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庆功宴,并对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作了经典总结。刘邦认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番总结让文武百官当即点头称赞,也被后人视为经典。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即:刘邦对张良的称呼是“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但是对韩信、萧何却直呼其名。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为什么对张良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子房”呢?

我们先回答刘邦为什么称张良为“子房”。实际上,刘邦称张良为“子房”是为了显示对他的尊敬。因为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而且是先有“名”,后有“字”。按照古人的交际原则,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敬,一般要以对方的“字”作为称呼(自我介绍则称“名”以示谦虚);直呼其名则被视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古人以字为尊,刘邦为什么不干脆都以“字”相称,反而对韩信、萧何指名道姓呢?

没错,按理来说,刘邦本来也应该以“字”称呼萧何、韩信二人的。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韩信和萧何得有“字”才行啊!实际上,刘邦之所以对韩信、萧何直呼其名,是因为他俩只有“名”没有“字”,并不是区别对待。

那么,为什么张良有“名”有“字”,萧何和韩信却只有“名”、没有“字”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是取“字”却要等到举行成年礼之后: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张良是正儿八经的韩国贵族后代,出身高贵。因此出生后,父母不仅给他取了“名”,还在他成年后给他举行了冠礼,并取了“字”,称之为“子房”。

但是,萧何只是布衣平民出身、父母不详,韩信更苦,父亲早逝、母亲后来也病亡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所以,萧何和韩信都是各凭本事混饭吃的,成年后都没有举行过成年礼,最后就只有“名”、却没有“字”。当然,不只是韩信、萧何,刘邦手下的陈平、周勃、英布、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穷苦出身,都只有“名”没有“字”。

实际上,刘邦自己也和萧何、韩信一样,他也是只有“名”、没有“字”。而且,刘邦最初是姓刘名季(“季”表示排行老小,当时刘邦是刘老太公的小儿子)。所以,一开始,刘邦的朋友都是直接叫他“刘季”。刘邦起兵发迹后,人们才开始叫他“沛公”。但是,不管是“季”,还是“沛公”,这都不是刘邦的“字”。

不过,刘邦有没有“字”还存在一点争议。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刘邦是有“字”的,“季”就是他的“字”。但是,按照“先有名、后有字”的规则,刘邦就应该有另外一个名字,可是司马迁对此却没有记载。所以,司马迁如此处理倒是有点儿欲盖弥彰了,反而侧面证实了“刘邦”是刘季当上皇帝之后才改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扫坟要在坟头压几张纸?原来这个习俗来源于汉高祖刘邦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是每到清明节便是人们纪念哀思的时候,从古代开始,人们便有了扫墓的习俗,在亲人的坟墓前进行祭祖烧纸,寄去对亲人的缅怀。那么,细心的网友可能就会发现,一般在扫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在坟头压几张纸呢?其实,这个习俗还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相传是因为刘邦这样的一个动作,才一直延续到现在了。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回家扫墓的人都怀着肃穆的心情,来怀念自己已故的亲人,并铭记自己出身的地方。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像是流浪者回到了温暖的家乡,找到了自己的根源。

各地拜祭祖先的方式不同。山西这边拜祭祖先的时候会在坟头压上几张纸,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知道来源于谁吗?

这个习俗来源于汉高祖刘邦,他出生于沛县,并且在那个小县城里生活了40多年才出去和项羽争夺天下。经过艰苦的奋战之后他赢了,夺得了天下,应该要荣归故里了。

他自己当了皇帝,当然要去祭拜自己母亲的墓了。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乱,沛县埋人的墓地早就遭到别人的破坏,很多坟墓的墓碑都没有了。并且这儿时候刘邦的母亲已经死去了很多年,即使把坟墓全部挖开也不知道哪一个是他的母亲。

实在无奈之下,他只好抛了一张纸,并且说道:大风起兮,如果上天念我乃天之子,让这张纸落在我娘的坟头不要动了。结果这张纸果然落在了一处坟头不动了。就这样,刘邦找到了他母亲的墓地。

并且后来刘邦每次祭拜自己的母亲都要在坟头压上几张纸,大臣们看到君王如此,于是就跟风而学。由此,这个习惯就逐渐形成了汉人的一种祭拜习俗,传递了千年。

据我所知,北方山西,河北,陕西这一代的习俗大抵类似,都是这样的,不知道其他地方小伙伴家乡的习俗是不是这样呢?欢迎大家前来讨论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拥有高祖遗风的刘备为什么没能让蜀国一统天下?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的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虽然关系有些远,但是好歹算是能与汉高祖刘邦沾点边,史书上也说刘备和刘邦比较像,有“高祖遗风”。刘邦当年也是占据了蜀中,和刘备的地盘一样。但是,刘邦能够一统天下创立汉朝,怎么刘备就没有做到呢?以诸葛亮的智计,五虎上将的勇猛,都没能帮助蜀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其中究竟有些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古时候行军打仗,有三个重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最终的结果都会完全不同。其实成大事者何尝不是需要这三个条件?

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定位“汉”,也是符合他们一直的追求,复兴汉室。但是单从定都成都就能看得出来,蜀汉的地理条件并不好。近些年来的川蜀之地的发展自然是要好了很多,可是还记得唐代李白的那一首《蜀道难》?盛世的唐朝都还是一个进出不易,过蜀道比登天还难的地区,更不用说战乱的三国了,经济实力自然不会好到哪去。

事实也是如此,三个国家中,魏国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占据的是中原、平原等大片大片可以耕种的国土,可蜀国到处都是山地丘陵,可利用的国土本就不多,产粮的总量每次都是打仗时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再加上送粮的路途远,路况难,出发时候的粮食能有一半送到战场就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做蜀国的士兵是最辛苦的,很多力气都花在路上,打仗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除了粮食,还有水源,是人都需要吃喝,吃不饱不说,水也未必能喝的上,每到一处都要费力凿井取水,尤其因为地势原因,在蜀汉凿井可比在魏国凿井要难得多。仅仅是地利这一条,魏国就甩了蜀国好几条街,而且这个还不是想改变就能马上改变的,对外征战、防止入侵就已经让蜀军精疲力竭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琢磨怎么提高土地利用率,就算有办法,恐怕也没有足够人手去完成这件事情。因为蜀国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一个,仅仅九十万。

要知道,那个时候连实力第二的吴国都有二百三十万人口,最强的魏国更是近两倍于吴国,四百四十万,蜀国的劣势,是非常要命的。除此之外,军事装备、医药等各个方面,都在给蜀国拖后腿,没有粮食吃不饱,没有水源活不了,训练跟不上没有阵法,没有医药受伤就没法保命,没有装备那简直就是送人头,各种条件都是蜀国的劣势,即便诸葛亮真的是神,也是无计可施。

既然说到诸葛亮了,那就来说说蜀国上层建筑吧。《三国志》记载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吏,就连记录本国历史的史官都没有,很多事情都是由主管人员的个人意志来决定的,基本上没有法制,内部人员也分裂成荆州派和益州派两个派别,相互争斗,造成了蜀国的内耗。

这些条件都不行,人才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蜀国大开门户招揽英才,怕是人家都还不乐意去,再加上他们自己也没几个人,智囊团也就诸葛亮一个人,军事方面人才虽然名气很高,武力值也不低,但是有句话别忘了,三个臭皮匠还能抵得过一个诸葛亮呢,蜀汉的军事方面加起来十个人都没有,光是看数量,其他两国也能完胜,更不要说能够与关张赵马黄相提并论的人也大有人在了。

最后一点,就是蜀国的主君。刘备刚刚建立蜀国没多久就病逝了,所以我们主要看下一任的国君,传说中那个读不起来的阿斗,刘禅。都这样说了,刘禅的能力大家心里也都有数,能够“乐不思蜀”的人,如果不是装出来的,就真的不用指望了。再来看魏国,曹丕、曹叡,可以说是吊打刘禅来的,而吴国,孙权自然不用说,曹操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儿子,后来的孙浩尽管风评不咋样,可是能力也不是盖的。

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任何一条都不在蜀汉,而且国也非正统,又如何完成统一大业?刘备也许是刘邦的后人,但他绝不是第二个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