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仁宗杀包拯(精品20篇)

浏览

1070

文章

58

篇1:宋仁宗时期为什么会被西夏暴打?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仁宗事情的情况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时期其实经济什么的都比较的好,而且文化方面也非常的发达了,但是知道这个朝代的人都知道的,这个朝代被西夏暴打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皇帝昏庸还是说用人不当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吧!

一:灰头土脸的宋仁宗

“积贫积弱”的北宋年间,宋仁宗赵祯,算是个口碑不错的皇帝。这位皇帝在位时一心休养生息,北宋的经济文明建设,全是红红火火。以北宋当时的好评说,真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可就是这位“会做皇帝”的宋仁宗,却也撞上了一件窝囊事:被西夏暴打。

宋仁宗年间时,长期在西北磨刀霍霍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终于悍然扯旗自立,朝着北宋王朝呼啸扑来。好脾气的宋仁宗也拍案大怒,《澶渊之盟》后歇班多年的北宋精兵,陆续投入宋夏战争。满以为还能像宋真宗年间时,出手就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西夏打趴下。却不料出手就碰头破血流,先是好水川之战中了埋伏,数万宋军覆没;然后又有三川口战役和定川寨战役,过程如出一辙,都是志在必得的宋军大败亏输,杀得朝野一片哗然。

好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四年宋夏战争,也给了西夏不少重创,终于杀得李元昊硬着头皮求和。北宋也一如既往花钱买太平,一边给西夏岁币,一边怕辽国趁火打劫,又咬着牙给辽国加岁币。连挨打带赔钱,总算换得一时平安。

但如果参考下北宋兴衰脉络,宋仁宗年间的这场宋夏战争,后果就是北宋国防又添一坑,为了防御西夏,之后的近百年间,北宋精锐部队陆续西调,河北防卫空虚,财政国防危机空前严重。一百年后靖康之耻的伏笔,这时起几乎全埋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常规禁军兵力近百万,且正处于经济繁荣时代的北宋,会被人口兵力少得多的西夏,看上去各种落后的西夏,活活打成这样呢?

一幅陇西洞窟中的壁画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二:壁画里的西夏高科技

安西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处的峡谷中。这里历经从唐到清各个朝代的建造和整修,是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的文化宝库。

在榆林窟中保存的西夏壁画中有“锻冶图”,画中两个铁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锤炼,另有一人推拉双木肩风箱。而这种风箱利用双木扇可以推拉互用,将风连续吹入炼炉,可以使炉中始终保持高温,这可以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冶锻技术了。

拥有领先当世的冶炼技术,西夏也因此制造出了很多神兵利器。诸如犀利无比的西夏剑、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弹的旋风炮、能穿透重甲的木羽箭等等,都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注重骑兵进攻的西夏军队所使用的马鞍和铠甲更是十分精良。据史书记载,西夏马鞍带有钩索绳,可以将骑兵固定在马背上,即便士兵战死也不会从马背上掉落,可谓真正的“人马合一”。盔甲方面,西夏有名的“瘊子甲”以冷锻技术打造而成,甲面坚滑光莹,硬度极高,非强弩不能入也。到了冬季,由于西北天气特别寒冷,西夏人将牛羊骆驼毛结合瘊子甲加工制成毡铠甲,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能抵御刀剑和弓矢,可谓一甲多用。

坚固的盔甲、锋利无匹的兵器,这些优良的武备,为西夏提供了有力的军师保障。但北宋的军备水平,那也是出名的强大。早在宋辽战争时,宋初的北宋军队,就有“戎具精劲”的美誉,正是凭着强大的军工科技,拥有床子弩等强大装备的宋军,才得以硬撼辽国精骑,打出《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理论上说,西夏的装备水平虽强,可北宋也该不差。

遗憾的是,这说法,真是理论上。

三:自废武功的北宋军备

众所周知,宋朝历代皇帝为了防止武将做大,力行重文轻武之策,却导致军事建设的劲头严重不足。反应在武器装备上,便是兵器腐坏不整,各地甚至停止了武器生产,即使生产质量也极差,遇有战事便不敷使用。史载宋仁宗时,张方平曾揭露说,地方州郡送来的兵备,仅仅是有数量没质量,以次充好的烂货。各地负责制造武备的官员营私舞弊,偷工减料,甚至用破烂的纸麻缝制盔甲。试问这样糟糕的装备,在战场上怎么拼得过党项精骑的强弓硬弩?

武备上拼不过西夏,大宋其他方面同样令人咋舌。说到大宋练兵,大家最熟知的说法便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更详细的情况,从宋仁宗的枢密使田况的描写中可见一斑:在边境戍卫的宋军骑兵,有些人还做不到穿着盔甲上马,射出的箭也就能到马前一二十步的距离。而西夏方面又是瘊子甲又是毡铠甲,就算被射中了,也根本无法穿透。而西夏这些精壮大汉,个个都是没学会吃奶先学会了拉弓,没学会叫娘先学会了驯马,北宋的文人墨客天下驰名,但说到兵员素质,相比之下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战马方面,河西地带自古就是战马的重要产地,汉末的董卓、马腾,西夏的李元昊,都是依托河西走廊的起兵起家的,北宋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占用中原的土地养马,结果马没养几匹,通宝钱却大把大把地花了出去。河北监一马占草地100余亩,广平监的五六千匹马竟占了良田15000多顷。要说养马影响农业生产也就算了,关键这些在中原喂大的马儿到了边境,还没开始作战,就冻死了十之八九。对面在戈壁原野上跑大的西凉宝骏,可谓高下立判。

两宋被称为“弱宋”。虽有杨家将、狄青和岳飞这些良将的赤胆忠心,却终究未能改变大宋先有靖康之耻,后有崖山之悲的现实。究其原因,从富庶的仁宗朝被小小西夏暴打的历史中便可了然。没有过硬的装备,没有强壮的筋骨,没有神骏的宝驹,这些孱弱的背后,折射的是宋朝统治者对国防的忽视。澶渊之盟后,天下承平日久,“和善”的赵祯大叔没有准备好应付“新人”李元昊的獠牙,终于导致宋夏之战一败涂地。可见无论任何年代,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立足,就必须居安思危,将平时当作战时,军备不可一日而荒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仁宗为什么无子?最终传位给谁了?

全文共 239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尤其是皇室,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无子”了,因为在古代,只有儿子才能够作为继承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儿子的。然而历史上无子的皇帝也有不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其实不能说没有儿子,但是最终都早亡了,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剩下的十几个孩子全都是女儿,却也还是有一半以上都早亡了,活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为什么宋仁宗会是这样的情况,他本身后宫嫔妃也不少,为何始终没有人能生出儿子来,反而是公主有那么多?既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那宋仁宗最终又把皇位传给谁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为何无子

他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包青天在世时的那个皇帝,他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仁义待人,在他治下,北宋名臣辈出、才子尽现,譬如包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他治下名臣。

包拯公正不阿,敢于触怒权贵,如果宋仁宗不宽容,早就听信权贵谗言,将包拯拿下了。苏轼的弟弟苏澈在科举试卷上大骂宋仁宗,宋仁宗得知后,也不生气。

就连宫中的下人,宋仁宗也能宽容对待。他就是在宫中口渴了,也不会立即要茶喝,害怕因此连累服侍他的宫女。甚至于,他晚上饿了,为了不破坏制度,打扰太监,硬是忍到第二天天明。

除此之外,宋仁宗还会亲自审核死刑案,将很多死刑犯改判,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宋仁宗在位42年,给北宋带来了42年的繁荣,他驾崩之时,满朝文武大臣及全国百姓哭成一片,就连敌对国辽国皇帝都流泪了,世人评价他“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能干”。

可是这样的一位英明仁义的君主,却没有留下一个继承人,不免让人唏嘘,那么宋仁宗到底为何无子呢?难道因为他身体不好所以不能生吗?

这个原因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宋仁宗也并不是一个孩子都没有,他先后拥有过3个儿子和13个女儿,只是到了最后只有女儿存活了下来,3个儿子都没能平安长大。

由此可见,宋仁宗绝对是有生育能力的。那么他无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宋仁宗对皇后无子非常不满,为了早日获得皇子,他定下了一个规矩,后宫中如果谁能生下皇子,那就是宋朝最大的功臣,这个皇子就是未来的继承人,而这个功臣便是未来的皇后。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自此之后后宫内不时传来妃子怀孕的消息,可大多都没办法顺利生下来,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奇葩方式流产,即便有一两个漏网之鱼顺利生下皇子,这些皇子也没有一个能平安长大。

宋仁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史学界推测,是因为后宫太勾心斗角。生下皇子的诱惑太大,后宫一旦有人怀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人轮番阴谋毒害,所以基本不太可能顺利生下皇子,即便真的有皇子诞生,也很难平安长大。

宋仁宗就因为这一规定,导致终生无子,而且一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无子的真正原因,实在是可怜。2.宋仁宗传位给谁了

宋仁宗一生有多子,可惜无一长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当皇子。古代传位都是父死子继,因此,宋仁宗是从一百多侄子中选择一人。那么,为何宋仁宗会选择赵宗实,而非其他宗室子弟呢?

首先,赵宗实的父亲是赵元俨,此人是宋真宗八弟,俗称八王爷。《宋史》中云: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赵元俨长得相貌堂堂,威势十足,大有王者气度。天下人都很怕他,就连辽国西夏都听闻他的名声。

确实,赵元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地位极高,在诸侯王中最为显赫。当然,原因与长相没有半点关系,是赵元俨深得宋真宗信任。早在宋真宗还是王子时,就与八弟赵元俨关系亲密。宋真宗能够称帝,赵元俨功劳不小。因此,宋真宗继位后对赵元俨十分亲厚。

其次,赵宗实的父亲就曾经是预备役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云:允让,元份第二子也。上之幼也,真宗择宗室子年相若聪悟可亲者与游,召允让入禁中,旦暮请读共学,凡动作燕嬉,无一不中节,及上出阁,始用云韶乐导送允让归外邸云。又引《本传》云:养荆王子禁中,既长,命还邸。

换言之,赵允让就是预备役皇子。在宋仁宗年幼时,宋真宗就将赵允让养在宫中,名为伴读,实际上是做替补。万一宋仁宗暴毙,赵允让就会被立为皇子。当然,赵允让只能以宋真宗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其三、赵元俨、赵允让、赵宗实一家势力强大。

赵元佐虽然是宋太宗长子,可是因为秦王赵廷美的事情,已经被宋太宗公开废为庶人,在宋真宗时期才恢复其爵位。但是,宋真宗对这位大哥颇为忌惮,与八弟亲近的同时,对大哥相对冷淡,致使赵元佐爵位始终不高,直到宋仁宗初年才被封为江陵牧。并且,宋仁宗继位第五年,赵元佐就去世了。

宋仁宗真正考虑继承人是在他在位二十来年左右。三十来岁还没皇子,确实让人头疼。那时诸侯王中唯一建在的就是八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宋真宗时期就担任大宗正(皇族族长)。选择继承人时,皇族也好,百官也好,几乎一致同意从赵元俨孙辈中选择。

赵元俨有十三个儿子,赵允让与宋仁宗关系极好,又接替赵元俨担任大宗正。因此,宋仁宗最终选择赵允让的儿子做继承人。当然,赵宗实本人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他被养入宫中,既要把宋仁宗、曹皇后当成父母孝敬,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喜悦。毕竟他不是宋仁宗亲子。一旦宋仁宗的妃子生下皇子,他就会被扫地出门。3.宋仁宗怎么死的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皇位最后为什么会传给养子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养子

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已经夭折,这一个养子深得宋仁宗的喜欢,比较聪慧,结合多个不同的原因,这必然就会受到宋仁宗的喜欢。

一、亲生儿子已经夭折

宋仁宗虽然有三个亲生儿子,只是很可惜,三个亲生儿子全部都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挑选的,只能够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人,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养子。

二、宋英宗天资聪慧

这个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之间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孩子真的特别的聪慧,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喜欢。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对方,也希望能够真正的改变着当前所有的一切。

三、无奈的选择

如果自己有儿子,这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儿子,只是很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就只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全部都是父死子继。为什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其实就是无奈的一种选择,接着就是要从100多个孩子中挑选一个,可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孩子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孩子呢?首先这和孩子的亲生父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一个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庞大的家族,就算可以成为皇帝,可能也并不长久。

再者这一个孩子的品性也非常的不错,自己一直都会看着长大,也知道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性,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让这个孩子成为皇上。事实证明这一个选择也没有错误,确实有效的改变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宋仁宗第一位皇后是谁 孤城闭清平乐中宋仁宗第一位皇后又是谁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历史剧爱好者都在看这个孤城闭改编的清平乐电视剧了,而且评分还是非常高的,所以看的人不少,最近很多人也都在分析这个细节,宋仁宗和曹皇后还有张贵妃的事情问得很多,但是其实宋仁宗一生有三位皇后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宋仁宗第一位皇后又是谁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一探究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叫:郭皇后。

郭皇后:宋仁宗赵祯第一任皇后郭清悟,代北应州金城人,其祖父为平卢节度使郭崇,郭崇的祖先世代为代北酋长。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郭后以无子入道观,封为净妃,别居长宁宫以养,景祐元年(1034年),出居瑶华宫,景祐二年卒。

宋仁宗一生分别有三位皇后,他们分别是郭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曹皇后、温成皇后。

宋仁宗的妃子不少,其中受宠并且受宠时间比较长的是三个——周贵妃、董淑妃、德妃。其他几个皇妃简介

慈圣光献皇后曹皇后:

北宋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位皇后,真定人,生于永城县太丘乡。祖父曹彬为北宋开国功臣。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册为皇后。英宗、神宗相继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温成皇后:

张氏,宋仁宗宠妃,石州军事推官、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清河郡王尧封次女。幼入宫,初为御侍,累封清河郡君。康定元年十月,进封才人。庆历元年十二月,进封修媛。庆历三年七月,因连丧二女请下迁为美人。

庆历八年十月,封贵妃。温成皇后生安寿公主、宝和公主、邓国公主幼悟。皇佑六年正月八日薨,年三十一。仁宗痛失爱妃,伤悼不已,追册其为皇后,谥曰温成。葬奉先资福禅院,立庙于园侧,以知制诰岁时行礼。嘉佑七年正月更庙为祠殿,遣宫臣以常馔致祭。

周贵妃:

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宋仁宗赵祯后宫妃嫔之一。周氏出身开封,四岁时,随其姑母入宫为女侍。后因侍奉宠妃张贵妃,被年纪比她还要小的张贵妃认做养女,封为安定郡君,得以为宋仁宗侍寝,并生下燕国舒国大长公主等两位公主,册封为美人,婕妤,婉容。

周氏所生的两位公主纷纷下嫁后,被晋封为贤妃。仁宗驾崩后,周氏一直活到宋徽宗即位后,并逐渐被加封为德妃,淑妃,贵妃,这其中的40多年,周氏一直过着俭朴的礼佛生活。

后来,燕国舒国大长公主过世,徽宗准许周氏离开后宫,并在宫外营建私宅与亲友往来。周氏相当地长寿,一直活到九十三岁逝世,谥号昭淑。

董淑妃:

宋仁宗赵祯后期的妃嫔。生庄谨大长帝姬、庄齐大长帝姬、贤懿恭穆大长帝姬。董氏原是宋仁宗的侍女,嘉佑初年,温成皇后等皆已去世,宋仁宗无子,压力过大心情烦乱,曾经试图自刎,被董氏发现,上前徒手夺下佩刀,几乎割断自己的手指,因此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

嘉佑初年,董氏封闻喜县君。嘉祐四年,董氏生了女儿陈国公主,自县君封为才人。嘉祐五年进封美人,董氏固辞,请改为授她的父亲一官,宋仁宗允诺了她。嘉佑七年,董氏病危,被封为充媛,很快就去世,追赠婉仪,不久又追赠淑妃。元符三年四月,追赠贵妃。

德妃:

名杨宗妙,宋仁宗赵祯的宠妃。山东菏泽定陶区人,育有一女商国公主。杨宗妙是山东定陶人,侍卫杨忠的女儿。因与宋真宗章献皇后有亲属关系,被选入宫。初封原武郡君,不久升为美人。她相貌端丽,性情机敏,精通音律。

宋仁宗想赏赐她父亲官职,她推辞说:“外官当积劳以取贵,今以恩泽徼幸,恐启左右诐谒之端。”宋仁宗很高兴,迁居她肃仪殿,追赠她祖父贵州刺史,封赏了她的叔叔弟弟等五人官职。其后她和尚美人皆有得宠,经常和郭皇后闹不愉快。

明道二年,因郭皇后与尚美人争宠打斗,郭皇后误打了亲自来劝架的仁宗,导致皇后被废。因打斗时她亦在旁,故和尚美人一同被遣送出宫。

次年出家修道,居瑶华宫。仁宗不忘旧情,次年她又被召回,为美人。后生下一个女儿商国公主,历进婕妤、修媛、修仪。熙宁五年去世,年五十四岁,追赠为德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说宋仁宗是第一好皇帝?他是一位明君吗?

全文共 394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有很多,而要说这些皇帝当中,究竟哪一个是最好的,可能很多人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而也有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宋仁宗应该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了,这一切当然离不开他庙号当中的一个“仁”字,能够像他这样对待别人的,尤其是宫里的下人们,也只有他一个人了,因此他的“仁”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仁。那么究竟宋仁宗为什么是第一好的皇帝,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宋仁宗做人很好,那他做皇帝如何?他虽然是一位仁君,但他算不算是一位明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帝王,他在历史中创造了好几个第一。

1、在他之前没有人获得"仁"这个谥号;

2、他事迹比较多,比较占史书篇幅,在《宋史》中占了四章。要知道宋朝英明神武的开朝帝王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过在《宋史》中占了三章;

3、对外战争输的一塌糊涂。但啥事没有,啥地儿没丢;

4、运气好到爆棚,实现了无为而治。有一批历史能臣如范仲淹,包拯,狄青等;

5、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位42年之久;

6、财力雄厚,钱总也花不完。不断赈灾,减赋,连年向西夏、契丹进贡,国库居然没空过;

7、可能是第一个被皇后家暴的皇帝。曾经被皇后大耳刮子抽出血印来,愣是没敢怎么滴。

宋仁宗的谥号"仁"绝对实至名归。在宋仁宗的年代"死刑"什么的根本就是摆设。在位40多年他以平均每年两次的频率"大赦天下"。每次的标准都差不多是"杂犯死罪递降一等,减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他这种做法让我们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很难受,包拯那边忙着抓人、定罪。宋仁宗这边忙着减刑、放人。你说天天这样,包拯的脸能不黑吗?

凡是地方有任何自然灾害,宋仁宗都是发钱、发粮、安排工作,外带免除赋税。官家的劳动机构里面的妇女能放的全部放回家。各地进贡给皇室的特色产品,奇珍异宝,逐地取消不用进贡。老百姓找政府借的钱,隔几年就发个命令,告诉大家不用还了。宋仁宗还有个最大的特点,民间一有点啥事他就不吃饭了或者少吃饭,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一个月。困难地区的老百姓,宋仁宗经常把自己私房钱拿出来给他们交赋税,最多的一次拿出了20万匹绢替老百姓交税。据说有一次宋仁宗加班到半夜肚子饿了,想吃烤羊。后来一合计天下百姓太苦,愣是把这烤羊钱给省下来了。《宋史》仁宗篇里面大概有1/5都是记录仁宗这些"仁"爱的表现。

不过笔者认为,"仁"固然重要但是要有度。仁爱、接济百姓只能解百姓一时之苦,一国之君当思如何授"渔"于百姓,而不是授"鱼"于百姓。

宋仁宗军武方面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惨、惨、惨"。仁宗在位期间未能开疆拓土,但尚能守国门。不过守的方式可能屈辱点。大家应该听说过西夏的李元昊,李元昊活了一辈子打了宋仁宗一辈子。基本上西夏没钱了就过来打宋仁宗一顿,基本每次都是打完了要点赔偿,保护费再涨点。契丹人也有样学样,导致仁宗交出去的保护费逐年见长。

宋仁宗有一批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能臣干将,也开创了庆历新政。不过口号喊得山响,干了不到一年半就结束了。宋仁宗特别喜欢调整领导班子成员,没事就搞个人事调动,什么部级干部、国级副国级干部走马灯似的换。宋仁宗这个人耳根子特别软,今天想干这个事儿,任命一批干部主持工作。改天别人给他提个意见,仁宗立马改主意,重新人事调整。所以他当了40多年皇帝,归纳起来说就是啥事也没干成。史官对他一辈子的评价就是"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翻译过来就是做了42年皇帝,啥也没干成但是呢也没糟蹋祖宗的基业。史官的言下之意就是"有他没他都那样"。

整体上来说宋仁宗是一个比较软弱的帝王,少了些王霸之气。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大叔,行事瞻前顾后。做事略微优柔寡断,不能持之以恒。终其一生平淡无奇,虽未立丰功伟绩,但也勉强能守祖宗江山。优点在于严于律己,对百姓宽仁。他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个好皇帝,但在历史长河中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帝。2.为何宋仁宗存在感不高

实际上,宋仁宗一生其实也蛮传奇的,或者说宋朝的皇帝都比较传奇,不按常理出牌。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皇位得来的就十分蹊跷,或者说太容易,手下一起哄,他就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一般皇帝都是子承父业,但赵匡胤挂了以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到他这总算顺了一点,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真宗,后来到孙子,就是宋仁宗了。而宋仁宗以后又出差错了,下面的宋英宗不是他的儿子,而只是他的侄子。

宋仁宗的身世充满传奇色彩,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流传甚久,在小说《三侠五义》中有详细叙述。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宋仁宗不是刘太后亲生,而宋仁宗当皇帝时年纪比较小,刘太后临朝十一年,自然会让人浮想联翩在故事里面,刘太后是迫害宋仁宗李氏的元凶,而历史上刘太后和李氏关系究竟如何,到底有没有害她,已经很难说了。

宋仁宗另外一个传奇的地方就是他居然没有儿子。宋仁宗当了四十二年皇帝,属于典型少年天子当政。一般来说,当皇帝这么久,应该是子孙满堂,但是宋仁宗子女不多,亲生儿子更是一个活大的都没有,实在是匪夷所思。

另外一点,宋仁宗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没有儿子,就把自己侄子接近宫里,按理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应该多生子嗣,可是居然这么年轻就担心自己没儿子了,着实让人奇怪。后来虽然生了儿子,但都没有长大,最后便宜了这个侄子。难道宋仁宗天生没有子嗣缘,还是说宋仁宗的后宫太黑暗,容不下一个皇子?

宋仁宗在位时候,重用范仲淹等大臣,政绩还是不错的。而且宋仁宗被称为宋仁宗,对内对外都可以用“仁”来概括。宋仁宗没有儿子长大,是不是因为他太过仁厚,没有管住后宫呢。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对西夏还是对辽,都是以安抚为主,说白了就是送钱保平安。不过从经济角度来说,拿钱安抚夏辽,比打仗可省钱多了。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无论对士大夫还是对百姓都是比较仁厚的,大家整体上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宋仁宗并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这也难怪声名不显了。应该说,在皇帝里面,宋仁宗是不错的,在他治下,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个平头百姓,都不会遭罪。

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一般都做过大事,比如汉武帝打得匈奴不敢侵犯,唐玄宗清理武则天余孽,开创开元盛世,明成祖直接造反,把自己侄子逼下皇位。而宋仁宗跟这些皇帝比起来,性格太柔和,表现太平淡了。

实际上,不仅是皇帝,就算是其他大人物也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存在感更强,而性格平和的往往名气就会小一些。就好像霍金一样,他真正的成就又有多高,他的理论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就因为他是个瘫子,名气就大了。如果宋仁宗也是个瘫子,他名气会大很多,成为历史上最身残志坚的皇帝。3.宋仁宗是明君吗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

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

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数人,被称为“一代明君”。但是认真算起来,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宋真宗传给他多少领土,他就传给宋英宗多少。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呢?

认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个字:严于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

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毫无疑问,皇帝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生杀予夺,不在话下。宋仁宗真想搞强制拆迁的话,谁也阻拦不了。可是,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这里说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有一阵他不时回头看,但是没说话。

一会儿,宋仁宗回到房间,让妃嫔赶快给他倒水。妃嫔觉得很奇怪,问刚才在外面时为何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

在许多皇帝将手下人视为牛马,动辄打打杀杀的古代,这样一番感人肺腑、充满人性光辉的话,你听了作何感想?

有宋一代,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宽容读书人方面,绝对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为宽容。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

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欢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来。不料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进谏劝阻。赵祯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

宋仁宗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硬是没有留下美女。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严于律己”四个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仁宗忍饿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忍饿》全文启示着我们昔日的皇帝尚能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要学会关心别人,爱护环境,不能处处都随心所欲,尽量做到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不给老百姓添加负担。

全文翻译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晚上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

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滔滔本该是宋仁宗妃子,为何最终嫁给赵宗实?

全文共 2003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皇家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皇室宗族之间可能会相互通婚,就很有可能会乱了辈分,比如汉献帝作为曹操的女婿,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曹丕,这一下子关系就说不清晰了。而在宋朝时期,宋英宗赵宗实的皇后高滔滔,原本是要被嫁给宋仁宗妃子的,然而后来宋仁宗将她嫁给了自己的养子赵宗实,高滔滔也就成为了自己的儿媳,后来赵宗实成为皇帝,高滔滔也成了皇后。不过这其中,宋仁宗为什么要把高滔滔嫁给赵宗实呢?

高滔滔成为皇后,与英宗也是互相恩爱。她还是北宋五个垂帘听政的女主之一,也是其中最强势的。《宋史》中记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我们看到,她的个人品格很好,在历代传统文人眼中是个圣明的太后。但其思想保守,看不清宋朝内部沉疴难起的病症,使党争变得激烈而残酷,对北宋后期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并不存在的青梅竹马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在朝臣的一再要求下,将三岁的侄子赵宗实认为养子,接到宫中,由曹皇后抚养。高滔滔也是幼小入宫,她先祖是开国名将高琼,母亲是曹皇后的堂姐,四、五岁时被接进宫,成为曹皇后的养女。

高滔滔与赵宗实有可能曾经是皇后宫中的玩伴,他们在以后成为夫妻,被传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的佳话。但高滔滔最初并非是为后来的宋英宗赵宗实预备的,绝不可以青梅竹马相论,因为她长大后更可能的是成为宋仁宗的嫔妃。

宋朝的后妃们有养女的习俗,她们长大后的最佳出路就是"进御",这也是后妃们养女的目的所在,在宫廷内太需要助力了,而母女的关系决定了她们的共同利益。宋太宗最宠爱的张贵妃就是养女出身,她与曹皇后宫斗,数度几乎达成废后、取而代之的目标。

赵宗实是因为宋仁宗无后而入宫,但宋仁宗一直在努力生下自己的血脉。妃子们接连怀孕,虽然产下的皇子夭折,但后宫仍有怀孕的妃子。赵宗实8岁时,被送出宫。此后8年,他与高滔滔再未谋面,直到高滔滔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刻到来。

苏辙曾有著述:"时宣仁皇后以慈圣外甥,亦为慈圣所养。稍长,将以进御。"明确记载了曹皇后收养外甥女的目的,高滔滔本应该是宋英宗的庶母之一。2、一次宫斗阴谋,"殃及"高滔滔

除了高滔滔之外,曹皇后还有个养女范观音首先被仁宗看中,受到宠爱,只是还没给名分。此前深受宋仁宗喜爱的张贵妃感受到了重大威胁,为免失宠之患,她串通外朝宰相贾昌朝,在宫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时逢大旱,在农业社会,这就是天大的事情。皇帝与大臣们多次祭祀祈雨,但仍艳阳高照,一季的粮食眼看就要无望。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这就是当政者有失德的行为,上天的警示,如果不改正的话,还会有更大的灾祸。

贾昌朝以穰灾为名,要求仁宗释放一批宫女。宋仁宗立刻照准,只要下雨,这时候什么事他都会答应。张贵妃在内宫又向皇帝进言,如果放出的不是亲近的宫女,上苍不会感动。带头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养女放出了宫。事关天下事,曹皇后也只得让范观音出宫。

高滔滔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上天既已做出警示,宋仁宗也不想逆天行事。高滔滔是皇后的外甥女,身份高贵,不同于一般的养女。而赵宗实这个养子也需要安抚,皇帝、皇后一拍即合,定下了这门婚姻。高滔滔出宫,嫁给了赵充实。3、受到文人们的拥戴,但她的选择并不明智

高滔滔是个超级能生育的女性,育有四子四女。宋仁宗无子,英宗即位,高滔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

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不到四年就驾鹤西去。高皇后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此时的宋朝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囧境,神宗立志变革图强,由此,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变法之初,随着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又拓地五州。但后期,随着一些失误及执行、用人的不利,神宗在变法、守旧两派意见间摇摆。伐夏的战争又不能取胜,神宗忧劳成疾,38岁去世。

神宗弥留之际,太子赵煦只有9岁,宰相王珪"乞皇太后权同听政,候康复日依旧,上亦顾视肯首。"神宗实际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母亲。

哲宗即位,尊祖母高氏为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垂帘听政,直至8年后去世。高太皇太后执政后,立即启用司马光。她在执政期间,勤俭廉政,民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她全面废除了儿子毕生心血推行的新法,对变法派无情打击,以文字狱将新党领袖蔡确贬至岭南,造成新旧两党之争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不可调和的对立。

由于宋后历代文人对王安石变法普遍持负面态度,因此,高滔滔的行为相当于拨乱反正,其有"女中尧舜"的评价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高滔滔自小长于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素质及修养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她养女的身份,加之曹皇后外甥女的出身,决定了她长大后,本应成为宋仁宗的嫔妾。

一场宫斗,将她送出了宫,嫁给曾为仁宗养子的宗室赵宗实。但时也命也,宋仁宗无后,赵宗实即位,高滔滔又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并且成为了女主。

可惜的是她思想保守,未能将宋朝带上光明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宋仁宗最疼爱福康公主,为何让她嫁给平庸的李玮?

全文共 270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部《清平乐》,剧中虽然是以宋仁宗为主角,但原著中的主角却是历史上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这位福康公主可以说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儿了,在电视剧中也是如此,而对于这一点,剧中解释为,因为这是仁宗的第一个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他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然而最终却还是悲剧了,宋仁宗要把福康公主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李玮,在历史上的原因是,宋仁宗要回报自己生母对自己的恩情。只不过,回报恩情就一定要用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吗?既然日次疼爱她,为什么却要让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公主最终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1.宋仁宗为什么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

宋仁宗妃子可谓不少,光有名有姓的,就多达十六人。另外,大宋特有的养女制度,为仁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女人资源。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女人,仁宗却没留下多少孩子,儿子生了三个,均早夭;十三个女儿,大多早夭,仅仅留下了四个。

这四个公主,福康公主是第一个,生下她的时候,仁宗已经二十八岁了,之后的十年里,仁宗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怎么宠爱都不过份。福康公主不仅长得漂亮,继承了母亲的绝世美颜,眉如远黛,目似秋水,并且十分孝顺、懂事。

宋仁宗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回病得很重,福康公主十分揪心,下雨天,光着脚,站在寺庙前,祈求上天把病魔转到她的身上,代父受过,此举让仁宗感动的无以复加。

宋仁宗如此疼爱福康公主,必然会给女儿精挑细选驸马,后来经过多方权衡、思量,仁宗选择了李玮。仁宗为何会选择李玮呢?

一则李玮是仁宗的表弟,仁宗的生身母亲是李宸妃,而李玮是李宸妃弟弟的儿子,也就是福康公主的舅舅。虽然李玮是舅舅,但只比福康公主大了四岁,而且颇有才学,能诗会画,他有一幅作品《竹林盐燕居图》流传至今。

然而,人无完人,李玮唯一的缺憾是相貌平平,为人木讷,也许仁宗就是看中的就是这一点,毕竟帅哥多风流,性格老实的男人专一,顾家,不乱来。

二则扶持娘舅势力。把公主嫁给李玮,可以让李家地位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公主嫁给李玮之后,公公李用和不断被提拔,长子李璋更是手握禁军大权,荣耀一时。

仁宗之所以不断扶持娘舅势力,是想制衡曹家势力。以曹皇后为代表的曹家势力,一直令仁宗颇为忌惮,当年郭皇后被废之后,仁宗本想立心爱的女子陈熙春为皇后,但却遭到了几乎群臣一致的反对,最后陈熙春无奈地离开了皇宫。

之后,大臣又众口一致地推举曹丹姝为皇后,仁宗十分惶恐,忌惮于曹家的超强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仁宗选李玮为驸马,便可借此扶持自己的势力,以制衡曹家。

不论是才学,人品,还是政治考量,似乎李玮是独一无二的最佳人选,可是,仁宗并不懂女儿的心,福康公主根本不爱李玮。哪个怀春少女,不喜欢潇洒、帅气、浪漫、多情的公子啊,而这些李玮一样都不能给,福康公主只好移情别恋,与小太监梁怀吉花前月下,以解心中落寞了。2.福康公主为何不喜欢李玮

驸马李玮是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之弟李用和之次子,辈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表叔。仁宗早在庆历七年(1047年)便为两人定下婚约,时年公主九岁,李玮约十三岁。李玮是当时的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宣和画谱》收录其作品两幅,今有《竹林燕居图》传世;所藏魏晋帖尤富,米芾曾赞其收藏的法书为“李氏法书第一”。

李玮貌陋性朴,公主厌恶驸马,待他如同佣奴。上行下效,陪嫁下人们对驸马也毫无尊重,不时挑拨离间,使夫妻关系愈发恶劣。

嘉祐五年(1060年),兖国公主与内侍梁怀吉月下相对小酌。李玮母杨氏在外偷看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殴杨氏,并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父亲宋仁宗控诉。在古代,皇宫禁门晚上并不允许随意开放,公主作为皇权的象征更不能违反制度为婆媳矛盾随意叫开禁门。公主不妥的行为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谏官们也纷纷向仁宗上奏抗议。

首先上奏的是右正言王陶,他引用《周礼》强调宫门夜开问题的严重性,又举出郅恽拒关、曹植闯司马门(史称司马门事件)的典故,要求仁宗严肃处理。随后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人也纷纷上奏。司马光也先后上《论公主内宅状》及《正家札子》,以祖宗家法来要求仁宗戒饬公主。并向他指出,让公主下嫁本意是关怀李太后一族,结果却导致他们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驸马已经被贬了,作为当事人的公主就真的毫无过错吗?仁宗毕竟心怀母家,有所感悟。

兖国公主被问责的同时,士大夫们也指出公主会做出对婆家不敬的行为是因为身边下人们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对公主身边的下人也进行彻查。经清查后发现公主乳母韩氏盗窃宅内服玩器物。堂堂公主家中竟然鱼目混杂,是当时追求“修齐治平”的北宋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便再次上书要求严惩公主宅邸内家臣以正纲纪。

从小娇惯的公主突然受到过多方的指责大受刺激,并且身边的心腹也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郁闷,更加重了心里的疾病,多次自杀未遂——有时是上吊,有时是投井,有时是纵火焚烧宫殿。仁宗心软不忍再看女儿受心病折磨状如狂颠便将梁怀吉、张承照二人召回。

梁张二人回来后,公主的狂疾也并没有痊愈,一旦请求她回到公主府邸公主便会再次寻短见。公主生母苗贵妃心疼自己的女儿希望能揪出李玮的错误来治他的罪从而结束这场婚姻,所以和俞充仪派宦官王务滋去李府做管家盯着李玮,可王务滋并没抓到他任何把柄。后苗贤妃和俞充仪又请旨直接毒杀驸马,但终因仁宗和曹皇后不同意而作罢。3.福康公主结局

嘉祐七年(1062年),李玮之兄李璋上奏称“玮愚不足以承天恩乞赐离绝”代弟请求和离,仁宗同意了。

最后在大臣的抗争以及司马光不断的劝诫下仁宗也终于妥协,他以金钱补偿驸马,同时下诏褫夺兖国公主的封号,降为沂国公主。

数月后,仁宗病重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并且内心依然心存对母家未曾尽孝之憾,升公主为歧国公主,恢复李玮的驸马身份望二人再次和解。李玮虽再次成为驸马但长期在外任职并且公主继续和他分居驸马之位依旧形同虚设。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歧国公主也晋升为越国长公主。但英宗因幼时在宫中曾受制所以并不善待仁宗的妻子和女儿,甚至不给长公主们安排住处要求她们搬离旧宫将宫殿安排给了自己的子女,英宗此举还受到了大臣富弼的上奏质问。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去世公主的侄子神宗即位,公主被晋封为楚国大长公主。宋神宗改元熙宁,取消了公主在婆家的特权,因此公主离婚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月,楚国大长公主郁郁而终,年仅33岁,二人婚姻也终于结束。侄子宋神宗至公主宅洒酒祭奠。神宗召中书入见,大哭说道:“李玮负仁宗恩,遇长主无恩礼,可便与节度副使安置。”神宗曰:“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

最终,宋神宗追究驸马李玮的责任,以奉主无状的罪名将李玮贬为郴州团练使陈州安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宋仁宗时期有哪几位宰相?他们分别都有什么功绩?

全文共 357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绝对不仅仅只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他的身边也有很多能臣,他们都在帮助皇帝一起好好的治理国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北宋时期宋仁宗身边那些非常有能力的宰相们。可能很多人以为,一个皇帝身边的宰相也不会有很多个,毕竟宰相的职权那么大,所以宰相的数量也不会很多。但是实际上,宋仁宗在位期间,一共是有二十三位宰相的,这个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了,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宰相,他们又分别是谁呢?他们在当宰相期间又做过些什么事请,有什么样的功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人物吧。1.王钦若:制定官员升迁制度,撰修国史

王钦若是“南人为相第一人”,五鬼之一,人称为“瘿相”。宋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垂帘听政。王钦若作为曾经拥立刘太后上位的功臣,看准机会,再次出手,进献《迁叙图》,提出百官升迁制度,受到刘太后和宋仁宗的赏识,王钦若因此再度拜相,奉命撰修《真宗实录》。2.丁谓:排挤交好寇准的大臣,与王曾争权

丁谓与王钦若等人,时称五鬼,前后共在相位七年。宋真宗去世后,丁谓擅改真宗遗诏,将交好寇准的官员悉数清除,并排挤自己的副手王曾,以达到独掌大权的目的。在雷云恭擅自更改真宗陵穴后,丁谓极力为其隐瞒,事发,丁谓被革职抄家,贬往崖州。3.冯拯:监修国史、真宗陵墓

冯拯为相不足三年,为官清贫廉洁。丁谓被罢相时,刘太后一度曾想诛杀丁谓,冯拯以宋仁宗即位不久,不宜杀人为由谏止。之后他取代丁谓和雷云恭,监修国史和真宗的山陵建造。因身体多病,曾五次上表请辞,刘太后派内官前往冯府探视,发现其家贫如洗,遂给予赏赐,罢相后不久冯拯去世。4.王曾:智除丁谓,镇守边防

王曾在宋仁宗时期,曾两度为相,时间长达九年,第一次为相时智除奸臣丁谓,受到刘太后和仁宗器重。他为官严谨稳重,极力打压投机钻营者。因压制刘太后姻亲,被刘太后以后宫失火为由罢相。出任地方后,王曾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的拥戴,为其立生祠纪念。在刘太后驾崩后,王曾再度为相,因反对吕夷简专权跋扈,二人同时被罢相。5.李迪:敢言直谏、嫉恶如仇

李迪是状元出身,曾两度为相,宋真宗时被奸臣丁谓排挤,又得罪刘皇后,被多次贬官。刘太后去世后,李迪再度为相,曾多次反对吕夷简专权跋扈,因此再次被罢相。此后,李迪曾自请戍边,抵御西夏李元昊,被入仁宗拒绝,改知青州。6.张知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张知白为相不到三年,在任上不以位高权重而毁名节,他为官崇尚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对于出行依仗、爵位视若身外之物。他不屈服与困难和权贵,被认为是宋朝最有名的贤相。死后,被仁宗追谥文节。补充阅读:“祭文”制作的格式和要求7.张士逊:一代帝师、三度拜相

张士逊在宋真宗时曾任仁宗的老师,他宽厚待人、体悯百姓,安民生、厚民力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宋仁宗。张士逊在64岁时拜相,受到了宋仁宗的特殊礼遇,仁宗曾御书“千岁”二字相赠,被誉为是“宰相得谢者,自士逊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宋仁宗成为一代仁君。8.吕夷简:安抚边疆、知人善任

吕夷简出身官宦世家,三度拜相,在任近八年时间。面对契丹的入侵,他反对迁都洛阳,并奏请设立北京(大名府),彰示皇帝亲征,以威慑契丹南下。在用人方面,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够宽容,大多被贬黜远方,但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也赋予了重任。吕夷简曾多次派人与西夏、契丹和谈,虽然实现了和平,却增大了北宋人民的负担.9.王随:佛系宰相、无所建树

王随自幼家境贫寒,曾立志成为唐朝宰相裴休一样的人。他提提倡外严而内宽,为相一年时间,除了和几位宰相因事争吵之外,无所建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醉心佛教,撰修佛学典籍。10.陈尧佐:兴修水利、推进改革

陈尧佐出身官宦世家,可谓是书香门第,因兄长陈尧叟、弟弟陈尧咨皆为状元,俗称陈氏三状元,并且兄长陈尧叟在真宗时也曾任宰相。陈尧佐早年受丁谓排挤,长期在地方任职,他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颇受百姓拥戴。他担任宰相一年时间,提出裁减官员,革除繁文,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因老病辞职。11.章得象:恪尽职守、居位自若

章得象为相八年,不任用私人,曾十次上表请辞,宋仁宗才同意其致仕。他一贯尊贤重士,扶掖后进,平易近人;为官46年,历任16次升迁,却从未受到贬黜,可谓是北宋官场一大奇迹。在庆历党争时,他不攀附任何一方,致使《宋史》评价他“无所建明”。去世后,宋仁宗破例亲临祭奠,以示哀悼。(宋朝规定,致仕大臣葬礼,皇帝是不允许亲临祭奠的)12.晏殊:唯贤是举、扭转战局

晏殊能诗善文,在政治和文学上造诣颇深。宋真宗驾崩后,面对丁谓、曹利用互相争权的乱局,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刘皇后垂帘听政,稳定了局面。晏殊曾建言四事,加强了宋军军备,扭转了宋夏战局,平定了西夏入侵。他担任宰相仅两年时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失误,被弹劾罢相。晏殊最大的贡献是为宋神宗推进了一批能臣,如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得到重用,为仁宗之治作出了巨大贡献。13.杜衍:革除民弊、支持新政

杜衍在地方时,以擅长治狱闻名。他对法律条文多有革新,又能尽量革除民弊,他既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杜衍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百日宰相”,因支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庆历新政,被反对派诬陷结党,被罢,为相时间仅仅120天。之后赋闲十年,临终还不忘劝诫宋仁宗加强边防。

14、贾昌朝:革除军弊、使官员年轻化

贾昌朝曾采取惩治首恶,制止高利贷在军中泛滥,以稳定军心。面对官吏冗杂老弱现象严重,贾昌朝建议裁减老弱昏庸官员,逐步使官员年轻化。他还奏请仁宗改革赋税徭役制度,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贾昌朝为相不足三年时间,为相期间北宋连年灾害不断,遂沿用汉朝因灾异册免三公的故事,自请罢相。15.陈执中:拥立功臣、大公无私

陈执中的发迹在于当你拥立仁宗为太子,所以与宋仁宗关系十分深厚,后因擒获王伦而入朝参知政事。他两度为相,前后时间八年,却无所建树。但其大公无私,曾拒绝提拔女婿官职,因此登门送礼之人也大为减少。陈执中被罢相,不是因为他人排挤,而死因为自己的桃色丑闻被罢,也是仁宗朝宰相里面最倒霉的一个。16.文彦博:出将入相、体恤为民

文彦博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声名内外。他虽然官居高位,也很富裕,但他平常接待人谦逊下士,尊德乐善。文彦博执政于承平之时,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他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建树颇多,为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17.宋庠:反对新政、无所建树

宋庠(xiáng)曾连中三元,宋仁宗亲政后,宋庠参知政事,因得罪吕夷简,又反对“庆历新政”被贬知扬州。新政失败后,他重新入朝,宋庠为相两年,无所建树,因纵容子弟不法,被包拯弹劾。晚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也没有太大政绩。18.庞籍:通晓律令, 擅长吏治

庞籍为相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即被宦官、言官集团排挤罢相。他在任期间,推荐了不少能臣良将,诸如狄青、司马光、周美、李师中、王莆等。他的主要政绩在地方,因为通晓律令,治军严明,而且擅长吏治,深受军士和百姓拥戴。19.梁适:有勇有谋、体恤百姓

梁适出身梁氏名门,时称“满堂笏,梁半朝”。他与父亲梁颢、兄长梁固被称为“忠孝三梁”,可与“文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比肩。梁适为相仅仅一年时间就被言官弹劾罢相。他曾建言拒绝与契丹称“南北朝”并立,出知地方期间,体恤爱民,改革铁政,并多次击败西夏入侵。20.刘沆:启用贤人,救正时弊

刘沆探花及第,前后任宰相7年,是宋朝由进士提拔为宰相第一人。他任职期间,提出吏治三大弊病,力图革新,拒绝保荐近臣,并启用贤人,改革升迁制度。因此得罪了大批权贵,众多朝臣群起攻之,刘沆孤掌难鸣,只好自请罢相。21.韩琦:抵御西夏、推行新政

韩琦在地方任职时,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入朝后又与范仲淹、富弼主持“庆历新政”,被视为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22.曾公亮:革新吏治、怀柔西夏

曾公亮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宰相九年。仁宗期间,他曾提出磨堪法,改革官员升迁和考核制度,同时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宋夏战争期间,曾公亮提出怀柔政策,先礼后兵。宋夏议和后,又积极建议仁宗加强边防建设。23. 富弼:推行新政、出使辽国

富弼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两度拜相。曾两度出使辽国,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了双方的利害关系,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致使辽兴宗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晚年再度为相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劝诫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平乐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宋仁宗为什么生气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和曹皇后突然大吵了一架,两人关系瞬间来到冰点。其实宋仁宗和曹皇后是相互喜欢的,但在处理军事一事上,不知曹皇后怎么就惹怒了官家,导致两人不欢而散,曹皇后也是觉得很委屈。另一边官家还有张贵妃可以安慰,但曹皇后就没人能诉苦了,其实历史上曹皇后非常有才能,百姓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但出于各种原因她和仁宗关系一直有隔阂,仁宗的心也是转移到了张贵妃那边。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清平乐》中,曹皇后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最新剧情中,她终于绷不住,和宋仁宗吵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吗?其实,正式见面后,颜控宋仁宗一直对曹皇后有好感。反过来,曹皇后暗恋宋仁宗多年,更加不可能讨厌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就是相处不到一块儿去。

去坤宁宫的路上,宋仁宗撞见曹皇后带赵徽柔、宗实放风筝。曹皇后也看见宋仁宗,上前向宋仁宗行礼。宋仁宗心情大好,主动邀请曹皇后喝酒。身为妻子,曹皇后当然不会拒绝。没有想到,两人这一次对饮并不愉快。

赵元昊提出议和,宋仁宗不愿意。曹皇后和宋仁宗交谈时,宋仁宗流露出想乘胜追击的想法。曹皇后出身将门,立刻猜到这是赵元昊的骄兵之计,为的就是引宋仁宗主动出击,陷入粮草补给不足的境地。为了让宋仁宗打消念头,曹皇后用胭脂、眉笔在手绢上战事图,仔细替宋仁宗分析。不料,宋仁宗完全不领情。曹皇后在那边苦口婆心劝说,他却像一个等待下课的小学生。

后来,曹皇后长篇大论的演讲结束,宋仁宗终于绷不住,将曹皇后骂了一顿。就这样,帝后CP吵架了。这两个人之间,曹皇后主要是挨骂的一个,宋仁宗主要是骂人的一个。曹皇后坐着,拒绝再和宋仁宗说话。宋仁宗用不冷不热的语气表示,曹皇后用胭脂画军事图,不免有些不伦不类。之后,也不管曹皇后是什么反应,宋仁宗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宫殿。张妼晗用一碗面就讨好了他。曹皇后是个怎样的人

曹丹姝出身名门,待人亲和,宽容大度,而且很有见识。但是曹丹姝却不得仁宗喜爱,甚至在新婚之夜,仁宗都没有到曹丹姝宫中去。在以后的相处中,仁宗慢慢发现曹丹姝身上的亮点,逐渐被曹丹姝吸引,甚至最后爱上曹丹姝。先婚后爱,好不甜蜜,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真是这样吗?

曹皇后出身名门,是宋朝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正史上说她生性慈善节俭,重视稼穑农事,经常在禁苑种植稻谷,亲自养蚕,还擅长飞白书。野史上还记载,曹皇后宽仁大度,驭下恩威并施,正位以后,宫中莫不畏威怀德,宫禁内肃然有序。曹皇后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辅助皇帝,稳定国政,对经史颇多涉猎,常援引经史以处决政事,对于母家曹氏及身边近臣,曹太后都不让他们假借威权,百官无不拜服。

曹皇后进宫时,仁宗皇帝最宠爱张贵妃,皇帝甚至封张贵妃的父亲为郡王,后宫里张贵妃可以说是曹皇后下第一人。张贵妃也经常仗着宋仁宗的宠爱顶撞曹皇后,但曹皇后却多次忍让,并不愿将事情闹大。甚至有一次,张贵妃想要用皇后车队仪仗,曹皇后也给他了。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伤心坚持要追封自己的爱妃为皇后,被大臣们极力反对,当时中宫皇后还在,又追封一个皇后,太不成体统,但宋仁宗却坚持要给心爱的女人的一个皇后名份,而曹皇后在这时也展现了她的大气、中宫风范,支持宋仁宗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

曹皇后做了28年的皇后,兢兢业业、恪尽本分,不敢踏错一步,她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皇后,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据史书记载,庆历八年闰正月,仁宗宿在曹皇后宫中休息。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却说情况不明,不能轻举妄动,免遭毒手。曹皇后猜测贼人必定防火,所以秘密派人提着水,跟在近前,果然见贼人放火,随机就被曹皇后派人给灭了。她还把太监宫人们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最终杀退了叛逆者,曹皇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却都夭折了,后来又因纵欲过度身体虚弱,当时濮安懿王子嗣众多,皇帝就收养了他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被养在了曹皇后宫中,曹皇后抚养教导周到,英宗成为嗣子后,曹皇后替他赞助策划很多。英宗即位后,身体一直不好,就请曹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听政期间,曹太后凡事都让大臣们自己拿主意,英宗身体好了,曹太后还政于皇帝。

英宗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神宗即位,曹太后升为太皇太后。之后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曹太后对变法不太满意,认为变法有违祖宗成法,就逼迫神宗停止变法。不过在曹太后临终前,还是做了一件善事,那就是让神宗赦免因乌台诗案面临死罪的苏轼。观其一生,虽然荣华富贵,风光无限,但不得丈夫喜爱,又没有儿子,一生孤苦,其中多少辛酸和无奈,多少胆战心惊,估计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揭秘真实的宋仁宗,死后被敌国奉为祖先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揭秘真实宋仁宗,死后被敌国奉为祖先

宋仁宗,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仁慈的一位皇帝了,他的仁慈可以说是到了人人都惊叹的地步,甚至当时与宋国是敌对国的辽国,在知道宋仁宗的死讯之后,也是全国上下都在哀悼。

宋仁宗的仁慈只要是有几个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的,历史之上,敢公然与皇帝叫板的大臣都很少,因为皇帝是有威严的。但是呢,宋仁宗时期,却是多数大臣都敢在朝堂与皇帝叫板,宋仁宗虽然很生气,但是却总是像个受了气的小媳妇一样在背后偷偷哭,却是从来没有实质上惩罚过这些大臣,还有当时的包青天与宋仁宗叫板,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也不生气。

当时宋仁宗在位期间,曾是大力发展外交关系,与辽国之间更是加大经济往来,使得两国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宋仁宗死后,辽国的百姓也是感到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官家什么意思 宋仁宗为什么被称为官家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开播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剧的背景是在宋朝宋仁宗时期,也是北宋最繁华的一段时光。剧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大臣称呼宋仁宗都是叫官家,这和我们以往看的历史剧里面对皇帝的称呼不同,那官家是什么意思呢?就官家这个词语来说,是有三种意思,其中一种便是指皇帝。其实在宋朝,官家就已经成了专指皇帝的词,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官家的意思,以及出处由来,想了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看吧。官家什么意思

跟以往的历史剧不同,这次皇帝在称呼上沿用北宋时期的称呼,是将皇帝称为官家或是今上。

官家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皇帝,大家看《水浒传》,说赵官家,说的是谁?就是皇帝。从南北朝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意思,官家是指衙门,县衙门、吏部衙门、户部衙门等条条块块的各级衙门。这张桌子是谁的?官家的。这意思就跟说桌子是公家的、单位的一样。第三层意思,指的是官僚个人,对官僚个人尊称的就是官家。

宋朝有规定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赋。宋朝重视文官,所以说士大夫也是愿意称呼皇帝为官家的,以此说明是公家的意思,是正统的身份。

其实宋朝时期私下不称呼皇帝为官家也是可以的,大家也可以称呼皇帝为圣上、陛下,这些称呼完全没有问题,被皇帝知道之后也不会怪罪。不管是官家还是圣上、皇帝或者是陛下,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大家只要知道官家指的是皇帝就好。官家出处介绍

官家一词最早来源于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书中写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而最早用官家称呼皇帝也不是从宋朝开始。《晋书.石季龙载记》就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石勒的侄子石虎对石勒不满,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称呼皇帝为官家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写道: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里的“官家”指的就并非皇帝本人,而是指朝廷。这说明官家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混用。

直到宋朝,官家才逐渐变成了皇帝的专门称呼。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继位后,手下几位有从龙之功的兄弟藩王有些漂了,竟然连平时的君臣礼节都不太在乎了,于是赵匡胤就把他们约在一起打猎,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骑着马来到一个树林中。赵匡胤下马给大家倒上酒说:“此处无人,你们谁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杀掉,自己来当。”

大概是宋太祖张匡胤陈桥兵变,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于是自称官家,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也表明了自己的至公无私。

文/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宋仁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很多人这一次非常关注剧中的主角赵祯,而赵祯的历史原型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的一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他的“仁”,正是一个非常仁爱的皇帝,死后才能得到仁宗这样的庙号。而且纵观历史,除了赵祯之外,也再也没有第二个皇帝有“仁”这个字了,可见宋仁宗的确是实至名归。那么,究竟宋仁宗到底有多仁,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至于后世自称是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是个怎样的人

宋仁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步入朝政了,他九岁被立为太子,十三岁就继承帝位,似乎这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实质的内幕是这样的:首先他的父亲宋真宗,不知道是受什么蛊惑了,对自己的儿子竟然产生了杀机,还好大臣们及时拉住了宋真宗,才保住了他的命。二是十三岁登基的宋仁宗,刚开始也是被垂帘听政的可怜蛋,后来才得到了亲政的权利。最后,父亲宋真宗留给他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宋仁宗却把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很有实力的。

宋仁宗是一个胸怀大爱的人,待人宽厚仁慈,颇有帝王的风范。这样的人怎么会做不出惊艳的业绩呢?

在文化方面,他十分包容。于是出现了唐宋八大家。在这八大家中,就有六人出自宋朝,一直到现在,人们还能说出他们的大名。在国家人才方面,积极支持范仲淹改革,盛产大忠臣。其原因是宋仁宗心胸宽广,能够容忍臣子们与他产生不同意见,不会因为自己下不来台就要斩首。因此,出现了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人物。

比如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张贵妃受到圣宠而身兼要职,风头不小,就受到了大臣们的联名弹劾。而包拯是出了名的正直,愣头愣脑的跟宋仁宗讲道理,唾沫横飞,把宋仁宗气的拂袖返回后宫。还好包拯生于宋仁宗这个时代,要是遇上李世民那暴脾气,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宋仁宗的宽宏大量不仅体现在他对待群臣的态度,还有对普通百姓的宽大处理。著名词人柳永,在他籍籍无名的时候,赴京赶考好几次都名落孙山,这让他很是恼火。于是他写下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这样的诗句简直就是在大肆的讽刺国考,藐视朝廷,放在过去说不定就要掉脑袋。可宋仁宗却没有追究此事,而是以下面的方式“报仇”。

在柳永最后一次考试时,果然就中了。但是宋仁宗却在发榜的紧要关头,御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并金口玉牙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样一来,既给了柳永教训,也把自己的面子保住了。柳永是出了名的风流狂妄,他每天跑到青楼,靠着写词赚取稿费。混迹在青楼女子之间,嘻嘻哈哈,还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样的玩笑可以说对一代帝王是很过分了,但是宋仁宗也并没有把他怎么样。2.胸怀仁义宽厚待人

宋仁宗逝世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一个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以仁政而著称于史,其领导艺术值得一说。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淡淡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全国最高领袖,即使搁在现在,也不会被录取的;即便赶上“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宋仁宗不光对其臣民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从不因自己身居高位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3.坚持原则善听劝诫

赵祯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青天大人包拯。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相当于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赵祯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赵祯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赵祯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太祖、太宗皆曾为之,节度使恐非粗官。”赵祯只好罢了。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赵祯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松,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一个善待臣民,又善于接受谏诤的皇帝,肯定是会赢得朝野热爱的,甚至会得到敌国的敬重。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赵祯敬畏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宋仁宗为什么爱张贵妃?

全文共 3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的早年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所立两任皇后,皆非其本愿。前有刘娥控制,后有廷臣干涉,逐渐产生了“叛逆”行为。张氏能歌善舞,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对宋仁宗有亲、有敬、有畏、有爱,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一场针对皇帝本人的“斩首行动”悄悄地发动了。

就在辛酉日当晚,皇宫卫兵颜秀、郭逵等四人手持兵刃,翻过延和殿的屋顶,向内宫直扑而来,一直冲到了宋仁宗的寝宫——福宁宫门外。

按照历史规律,在行刺皇帝之前,有几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时机,胆大包天的“死士”......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位仁兄除了有胆子之外,其他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一塌糊涂——因为这天晚上,陪在宋仁宗身边的并不是普通妃嫔,而是他的正宫娘娘:曹皇后。

按照史书记载,这位曹皇后是一位相当朴实的女人,闲来无事时喜欢在宫苑的空地上种种地、养养蚕,并没有什么皇后的架子,宫中上下都很尊敬她。

然而,就在这个晚上,这个平日里“性慈俭”的皇后终于露出了她不曾示人的另一面——此时,她不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继承了第一名将曹彬血脉的将门虎女!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打斗声传来时,曹皇后迅速判断出了敌人的目的,第一时间制止了想要出门查看情况的宋仁宗,避免了最坏的结果;随后,她用厚赏的承诺激励宦官们抓捕刺客,同时,她还机敏地预料到刺客必然以放火来引起混乱,并及时做好了预防措施,“乃遣宦者持水踵贼,贼果以烛焚簾,水随灭之”。最终,这四名刺客先后被杀,曹皇后成功地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了这场宫廷变乱。

纵观曹皇后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其心理素质之强、形势判断之准、人员调度之果断,堪称完美。

按照常理,曹皇后立下如此大功,宋仁宗纵然不大加封赏,至少也得好好地表扬表扬才说得过去。

然而,宋仁宗之后的行为却着实让人跌破眼镜:他不仅对曹皇后的功劳只字不提,反而口口声声地强调:“美人张氏有扈跸功!”,好像这件事完全与曹皇后无关一般。

这就有点过分了——且不说曹皇后的处置合不合宋仁宗的心意,但当天晚上,张美人压根就没在现场出现,这“扈跸功”从何说起?

但是,宋仁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离谱而荒诞的举动呢?

一、宋仁宗的“坎坷”情路

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皇帝广有四海,什么样的女子都能找到,何来“坎坷”一说呢?

但在宋仁宗本人的眼中,他的感情生活的确是乏善可陈。

乾兴元年(1022年),12岁的宋仁宗被刘太后扶上了那个巨大的宝座,正式成为了一位——傀儡。

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刘太后掌握着北宋朝廷的一切权力。宋仁宗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天坐在朝堂之上,扮演好“吉祥物”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仁宗的婚姻大事自然轮不到他来做主。天圣二年(1024年),已故骁骑卫大将军陈美的曾孙女与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同时入宫,宋仁宗原本喜欢陈氏,但刘太后大手一挥,郭崇的女儿就成为了郭皇后。(司马光《涑水记闻》)

刘太后有她自己的道理——一个是已故的将领后人,一个是当下的重臣之女,两相比较,当然要先照顾活着的。

然而,宋仁宗却很不开心:因为这位郭皇后,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郭皇后出身权贵之家,自小就被宠溺惯了,脾气相当不小。自从成为正宫之后,她倚仗着刘太后的威势,更是变本加厉、足尺加三,不仅脾气越来越大,还经常与其他嫔妃争宠,闹得后宫鸡犬不宁。

每每面对这位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河东狮”,宋仁宗无法可想,惟有一声叹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宋仁宗终于等到了解脱的机会——明道二年(1033年),独掌朝政的刘太后薨逝,宋仁宗亲政,成为了真正的九五之尊。

大权在手,自然要秋后算账:就在这一年十二月,宋仁宗借着郭皇后与妃嫔为争宠而大打出手的事由,将郭皇后废黜,转封为净妃,令她在宫中出家、带发修行。

摆脱了郭氏阴影的宋仁宗,很是过了一段“放飞自我”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另立皇后。

宋仁宗想了想,认为大臣们的建议非常正确,因此,他马上为自己挑了一位皇后候选人——京中富商陈氏的女儿。

宋仁宗原本以为,自己已然亲政,自然是一言九鼎,想立谁当皇后都可以,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还是太过天真了——

宋仁宗要立商人女为后的消息传出之后,一干朝廷重臣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并顺便为宋仁宗推荐了另一位人选:就是前文提到的曹皇后。

看到这一情况,宋仁宗在无可奈何之下,又委屈了一回。景祐元年十一月,曹氏入宫,成为了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曹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百官的拥戴,不仅仅因为她是曹彬的孙女,还因为她在个人品行上端正持重、无可指摘。

然而,曹皇后的持重在向往爱情自由的宋仁宗看来,却变成了不通人情、了无情趣,这就导致他和皇后之间常常因此发生摩擦: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皇后与宋仁宗实在是“三观”不合,这也成为了两人日后风波不断的最大因由。

二、“爱情鸟”终于来到

宋仁宗虽然对曹皇后没什么太深的感情,但由于曹皇后自身并没有过错,也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过了下去。

但是,就在康定元年(1040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宋仁宗终于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宫廷舞女张氏。这一年,宋仁宗30岁,张氏16岁。

张氏虽然是一个舞女,但却是官宦人家出身。据史料记载,张氏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中过进士,母亲曹氏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就给了张氏优秀的家庭教育。但在张氏8岁那年,父亲病逝,叔父张尧佐又拒绝收留母女二人,无奈之下,母亲将张氏卖到了万寿公主,也就是宋仁宗的姑祖母家中作舞女,不久之后,万寿公主又将张氏送到宫中的“仙韶部”,成为了一位宫廷舞女。

在史料的记载中,这位张氏不仅年轻美貌、歌舞俱佳,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出众的特点:“巧慧,善迎人主意。”

张氏是如何“善解人意”的呢?

——宋仁宗崇尚简朴,张氏的宫中便只有“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庆历三年,天下大旱,宋仁宗每日在宫中焚香祈雨,张氏便“刺臂血书祝辞”;(《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仁宗要封赏张氏的叔叔张尧佐,却遭到包拯等大臣的反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甚至还喷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唾溅帝面”,张氏听说后,便主动“迎拜谢过”,消除了宋仁宗的怒气。(朱弁《曲洧旧闻》)

在宋仁宗的眼中,如此“善解人意”、聪慧乖巧的张氏自然要比凡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曹皇后可爱得多。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正五品“才人”一跃成为正二品“修媛”,位份提升速度堪比火箭。

此外,宋仁宗对张氏的族人也是恩宠备至,不仅张氏的曾祖、祖父、父亲等人受到了“追赠三代”的额外恩宠,就连曾经拒绝收留张氏母女的张尧佐也因此青云直上,短短九年之内就从一名州县推官成为了礼部侍郎兼三司使,成为了掌管朝廷财政的最高官员。

张尧佐骤然而成新贵,自然有很多大臣起了“攀龙附凤”的念头,张尧佐及其家族成员也乐见其成,开始营私纳贿、仗势欺人,虽然包拯、王举正等大臣多次上书劝谏,但宋仁宗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在给予张氏如此多的封赏后,宋仁宗仍然感到不满意,慢慢地,宋仁宗动了再次废立皇后的心思。如本文开头所述,宋仁宗之所以要将曹皇后的功劳加在张氏身上,就是为废曹皇后而改立张氏寻找借口。

虽然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仁宗放弃了马上立张氏为后的念头,但是,就在这一年十月,宋仁宗还是封张氏为贵妃,这不仅使张氏成为了宋朝的第一位贵妃,还使得张氏距离皇后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

三、宋仁宗的“长恨歌”

然而,宋仁宗的目的终究未能实现。因为就在六年之后,张贵妃便因病去世,此时,她仅仅只有31岁。

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哀悼之甚,欲极礼数以宠秩之”:不仅追封其为“温成皇后”,还以皇帝和皇太后的丧葬礼仪,在皇仪殿为张贵妃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縗裳千人,号泣逾月”,同时,宋仁宗还“辍朝七日”,以示对于张贵妃的格外恩宠。

即使在张贵妃去世数年后,宋仁宗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在为张贵妃设忌日、立享庙的同时,宋仁宗还一直保留着张贵妃生前所住“温成阁”的原貌,每到年节,宋仁宗都会命臣子为温成阁写词,表达追思之情,这种长情未了的表现,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是极为少见的。

纵观宋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虽然张贵妃专宠后宫多年,也曾做出为亲属求官的越轨举动,但她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她对宋仁宗的真情——

曹皇后之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并屡屡做出规劝的行为,是因为在她看来,宋仁宗是皇帝、是天子,她对宋仁宗的情感里有亲、有敬、有畏,但未必有爱。

但在张贵妃的眼中,这个名叫赵祯的男人是她的丈夫、是她的至爱、也是她的终身依靠,为他付出所有真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他是皇帝、还是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这些都并不重要。

在充满权谋、斗争的后宫之中,张贵妃让宋仁宗体会到了最为平常也最为宝贵的人间真情,这也许便是宋仁宗如此长情的原因所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完全拒绝枕边风?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赵祯为何完全拒绝枕边风

这可能和宋仁宗的性格有关,宋仁宗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听枕边风的人,总会觉得在政治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女子都不应该插话,因此才能够做出一些正确的抉择。

宋仁宗对于大臣的劝诫早就已经言听计从,众人中之前就有一个非常受宠的美人,由此在上朝之前张贵妃也同样哀求着希望在朝廷上能够好好的提拔自己的父亲。结果在上早朝的时候,宋仁宗也真的是找个机会提拔一下,还说这是为了照顾自己妃子的面子,希望大家能够通融一下自己的老丈人,让老丈人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官。

这本来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皇帝,无论做什么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大臣们早就已经不喜欢张贵妃恃宠而骄的态度,也可能是这个贵妃的父亲人缘太差。所以大部分的大臣全部都选择反驳,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做。据说当时包拯非常的激动,直接把口水都喷溅到皇帝的脸上,皇帝一边擦着口水一边接受大臣的建议,由于不方便对大臣发火,所以回去之后就告诉妃子。

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难道就不知道包拯其实就是御史吗?难怪有人会说百事不会只会做皇帝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情商和智商全部都出色。

还有一次有人给皇帝送来一个美女,皇帝是一个爱美女之人,所以非常的开心,有人劝诫,一定要把美女送走,否则的话会耽搁朝政,虽然说内心有一些不舍,但是最终还是送走了美女。王素在回来之后看到皇帝的眼光中全是泪水,也会觉得自己做的有一些过分,所以马上就说如果舍不得的话,不如就重新叫回来,可没有想到皇帝通情达理还说:我虽然是皇帝,但是可能和老百姓一样会重感情,如果留的比较久更加会舍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孤城闭里的宋仁宗,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2382 字

+ 加入清单

《孤城闭》或许又将会是一部非常令人期待的电视剧改编作品,这部剧讲述的是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历史上,一位以“仁”著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赵祯被称为“仁宗”,他是完全能够担当得起一个“仁”字的,剧中的皇帝与历史上的皇帝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宋仁宗赵祯,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作为皇帝又有些什么样的作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宋仁宗嘉祐二年,20岁的苏轼进京应试,除了一举惊动欧阳修外,也见到了他后来回忆起来“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的中年天子,苏轼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宋仁宗,可见彼时48岁的皇帝,仍是一个有着尧舜之光的宽容皇帝,且天子之容出众。我们常说“一见某某误终生”,苏轼第一次见宋仁宗,便回忆不断,想起后来的人生际遇,今帝是比不上仁宗皇帝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宋仁宗真的是非常好看,且不说那个被民间传说美化的李宸妃有多美,单凭后世对他的记载,就能知道,这个12岁登基被母后刘娥掌控的少年皇帝有多大的韧劲。他开怀大笑起来会让人心生好感、睨天下时又忧国忧民、厚重天子袍之下更是翩翩佳公子、处理朝政在新旧臣子间游刃有余……他或许不是最能干的皇帝,但他足够仁慈睿智。

有人说,宋仁宗空有盛颜,但换些角度看,有些事怪不了他。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出了北宋波澜壮阔的汴京之美,也隐藏了盛世繁华背后的隐忧,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未能回归……很多事不是哪一个皇帝的错,宋仁宗不能背先辈留下来的锅,更不能因为他宠爱哪个妃妾,说他有浪荡之嫌。说到《孤城闭》,他何尝不是一个被皇城牢笼封闭的可怜人,汴京街头的繁华,他亦是大有功劳的。

宋仁宗的一生,都是无法选择,幼年时离开亲母,少年及之后被嫡母掌控,亲政后想变法图强却碰的头破血流……他明明有着秦孝公一样的图强之心,却无法遇到如同商鞅这样的强大联盟,或许是他能力不够,但一个从小在争权夺利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心理健全做一个宽容皇帝,这本身就是很难的。在此,还是要解释一下,刘娥虽然掌控过宋仁宗,但没有狸猫换太子,宋仁宗终其一生,也尊称她一声“大娘娘”。

宋仁宗作为宋代的第四个君主,其实是当时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乾兴元年的时候当了皇帝,那个时候才13岁,当了42年的皇帝,可以说是两宋期间皇帝当得最久的君主,个时候,他创造了北宋时期最繁华的时代,并且制度关注的是,他开创的繁华时期是在他开展自己当政以后,在这之前完全都是当时的太后进行当政,管理政务的。

这个开创了了宋代最辉煌时代的君主,其实很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那么,真实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个性的人呢?

第一,他作为一个非常宽和仁慈的君主,任人唯贤,很耐心接受臣子的建议和意见,对自己的臣下都十分宽和,很有一代明君的作风。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十分有名的官吏,那就是我们经常电视上看到的包公。包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臣子,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上见识过了,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臣子对一个朝代来说是多么难得。

当时的包公其实十分清明廉洁,不怕强权,经常都敢当面上谏。他同唐代很有名的魏征其实不相上下,碰到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也不担心将别人给得罪了,硬是按照律法办事。听说他经常劝说皇帝,甚至有些时候,由于情绪激动,导致自己说的口沫横飞也不在意。不过皇帝呢,在面对这样一个敢于直谏的臣子,也经常都是轻轻将脸上被臣子喷到的唾沫擦干净,并没有对他进行怎样的指责,接着继续聆听包拯的进言,单单由这个层面来说,宋仁宗却是是一位值得尊重的皇帝。

宋仁宗不只是在律法方面对人十分仅严于律人,同时对自己也师傅呢沿革,在生活方面十节俭,也没有讲究排场,经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十分宽厚。他喜欢到处走走,有一回在外散步时,经常老是回头向后看。下人们即使觉得十分稀奇,但谁也不敢去问皇帝是怎么回事。

回到皇宫之后,皇帝就赶紧让人倒来茶水,很明显,皇帝就是口渴很久了。妃子们赶紧十分奇怪,为啥就不让下人们给他倒水,而要等到回到宫里面才找谁喝呢?皇帝回答说,他在几次回头看的时候,都没有发现大家有待水壶来,假如他问下人的化,一定会有人会因此而受罚。因此,为了不让人因为这个而受罚,所以他宁可自己忍着口渴没有找水喝。有这个故事,就能够发现这个皇帝是一个十分宽和的君主。

这个皇帝当政的时候,宋朝各个方面的经济都得到发展。国家四海升平,经济繁华,大家都安于发展。如此好的一个时代,就能够让一个皇帝过上十分奢华的生活,不过他处于这样良好的条件中,却没有安于想了,相反地,他反而十分厉行节俭。

听说有一回,有个臣子给他献上了蛤蜊。他看到这些蛤蜊,第一个考虑到的不是奖赏这个臣子,也不是何时吃这些董祀,而是问臣子这些东西是如何得来的。臣子回答,这些东西是由很远的地方送来的。皇帝就问他花了多少银两,臣子告诉他,一个蛤蜊需要28个铜板。皇帝听了以后,即使没有责备这个臣子,不过却认为自己无法吃下去。这是由于只要考虑到吃了这谢谢东子,就等于耗费很多银两,他根本就食不下咽。

另外,还有一回,皇帝在清晨的时候醒来,告诉伺候的人,昨天晚上他肚子很饿,很想要吃烤羊。这个侍卫知道以后,十分吃惊,向皇帝告罪,同时还问皇帝怎么不告诉自己,自己可以让人去做。皇帝只是面带微笑,认为假如自己开口的化,自然自己的嘴和胃口都能够得到满足。不过由于为了让自己的口腹之欲得到满足,会有很多人半夜都无法睡觉,所以自己还是忍忍就过去了。

有一次他在办理政务时,忽然想要吃羊肉羹,不过总是忍住口欲不想说。皇后知道以后,就劝他说,您每天都必须为国事忧心,必须好好养身体。如果您想要吃一碗这样的汤,就让侍候的人做一碗出来,怎么能让自己饿肚子呢?

皇帝却认为,即使自己想要吃这碗汤,不过就怕长期形成习惯。以后每天都必须送一碗汤来,就表示有一只羊必须宰杀,长此以往,以后要杀多少只羊呢?由于自己的一时痛快,只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宋仁宗绝对是一位宽厚的好皇帝,当得起“仁”之一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宋仁宗十六个孩子中有三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有16个孩子,为何无人继承皇位?

是因为这些孩子都先后的去世。所以没有办法找到继承皇位之人。

历史上的宋仁宗总共会有16个孩子,在这16个孩子中有三个是儿子,第1个儿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夭折,当时也会心痛许久,甚至还追封了谥号。本以为这种悲剧不可能会继续的发生,可是第2个孩子在出生之后,只是活了两周岁,同样面临夭折。

仅仅只是活了两年,还没有成年就已经离开大家,让人觉得比较遗憾。第3个儿子在第2个儿子去世的那一年出生,本来以为这个孩子的出生就能够有效缓解皇帝内心的伤痛,不过好景不长,这个儿子也没有活得太久,在两周岁的时候离开人世。本来以为皇上有那么多的妃子在接下来照样也可以开枝散叶,可是自从第3个儿子去世之后,接下来的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儿子,全部都是公主。

眼看着这一个江山后继无人,因此送人中会觉得有一些焦虑,不过比他们更加焦虑的可能就是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为了皇嗣,真的是操碎了心,一直都在不停的逼迫宋仁宗,希望他能够去找一个宗室的子弟来过继,否则的话真的后继无人。

宋仁宗一直都在不停的努力,可是真的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努力多年之后也没有成功,最终就只能够答应大臣们的建议。在经过一番的分析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人,这也就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接下来必然就是由他成为了后来的皇上,其实从这里看看也是非常可怜的,三个儿子在没有长大的时候就已经离开,后来因为没有办法生出儿子,也只能够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

相信在这个时候,皇上的心中也会有着万般的无奈,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这件事情也由不得自己,在这背后也会拥有着许多的遗憾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宋仁宗传位给谁?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包括三个皇子。以至于到宋仁宗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在历史上皇帝有佳丽无数,每一个女人都能够为皇帝生孩子,按说皇帝的孩子应该是最多的,可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皇帝都没有孩子,宋仁宗就是其中一位。

宋仁宗称帝前后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且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只是,宋仁宗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宋英宗。

说起宋仁宗,《宋史》中记载,在宋仁宗驾崩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孩,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不仅如此,毗邻而居的辽国国王耶律洪基更是失声痛哭,且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从此历代“奉其御容为祖宗”。

其得人心之处可想而知。可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仁宗再怎么得人心,无后的事实都不容争辩。

很多人认为,宋仁宗之所以子嗣不旺,与他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从资料来看,宋仁宗十五岁大婚,虽然称不上好色,但史料在记的妃嫔也有十多个。

在这些妃妾之中,皇后虽始终未孕,但其他妃嫔却一直在正常孕育。其在位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嫔妃们先后为他生过生下了十六个子女。其中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俞德妃生下的杨王赵昉,苗贵妃生下的雍正赵昕,朱才人生下的荆王赵曦。然而这三个皇子命途多舛,未及成人便先后夭折,就连女儿也是多有折损,仅有四五人得以长大成人。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说宋仁宗有隐疾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长期熬夜,一是会导致不孕,二是会使身体状况很差。

而宋仁宗这位仁兄恰恰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主,无论他在干什么,只要有大臣求见,他必定出来相见,还没有任何脾气,古今第一仁德之君不是说说而已的。

长期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的身体欠佳,因此连累未出世的孩童,使得他们一出生便夭折了,再有就是古代的妇产水平不行,婴幼儿无法健康成长,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毕竟赵祯还有那么多女儿在。

民间还盛行另一种传说,宋仁宗无后与他的身体状况并无关系,可能是祸起后宫。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皇后不孕的事实。皇后作为一宫之主,一生都没有孩子,其他妃子有儿子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她会不会像我们看到宫斗剧一样,让其他妃子“不孕”呢?加之宋仁宗的软弱个性,他对皇后一直惧畏有加,这让皇后做事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另外,宋仁宗最为宠爱的是张贵妃,这位张贵妃不但与皇后不对付,而且自己先后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很快死去了。

这让张贵妃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宫中其他的妃子身上,只要她听说谁怀孕了,就人想方设法一除为快。哪怕有宫女怀孕了,她也会强行为其堕胎。

那么仁宗身边有皇后和张贵妃这样的女性,何愁自己不无后呢?

看史料的记载,宋仁宗在晚年为自己寻找继承者时,根本就没考虑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为将皇位传给别人痛苦不已,但听说自己的后宫有人怀孕时,却一点也不寄希望,甚至说:“假如上天真的要给我一个儿子,那么豫王(其儿子)也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

宋仁宗的晚年体弱多病,作为宰相,有责任有权利要求皇帝确立后嗣,以安社稷,民心。在众多的副宰相当中,态度最为强硬的就是韩琦,韩琦每天缠着宋仁宗,宋仁宗不得已,只好点头答应认了赵曙为养子!

那么这个赵曙是何许人也呢?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曙是宋太宗的曾孙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在位五年也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陈熙春喜欢宋仁宗吗 陈熙春原型人物介绍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第一次看见陈熙春,就显露出了不一样的眼神,各位小伙伴应该也明白这是仁宗看上陈熙春了。不过赵祯身为皇帝,娶妻、立后等事,都不是他一人能够决定的,从废后一事就能看出,朝中大臣多有阻拦,立后的条件就更加严格了。而陈熙春因为身份问题没办法成为皇后,虽然赵祯再三争取还是无果。可惜陈熙春戏份并不多,那历史上陈熙春的原型人物到底是谁呢?陈熙春喜欢宋仁宗吗

在《清平乐》中,陈熙春是官家生命中的白月光,也是官家第一次动心的女人,只可惜她跟官家并没有缘分,虽然官家想要立她为后,但因为陈熙春是商人之女,所以他只能够放弃自己所爱之人。赵祯生命中出现了好几个对他而言都很重要的女子,从苗心禾、陈熙春,到后来的曹丹姝和张妼晗,这几个人当中,赵祯最爱的又是谁呢?

陈熙春从小跟着父亲游历四海,父亲想尽千方百计把她送入宫中,让太妃认她当养女,实际上就是希望她能够得到皇帝的青睐,嫁给皇帝为妃。而陈熙春的确也做到了,官家对她一见钟情,想要立她为后。

只可惜陈熙春家中经商,古代人受到“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严重,一直看不起商人,他们觉得商人精明算计,粗鄙不堪。所以大臣们都反对立陈熙春为后,觉得这有违国体。不能够立心爱的女人为后,赵祯就只能放她自由。中陈熙春是赵祯爱而不得之人,是他心中的白月光。陈熙春原型介绍

据悉,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号人物,她是茶商的女儿,宋仁宗在认识曹皇后和张贵妃之前,就喜欢上了她。只是陈氏身份卑微,难以担当一国之后的重任。

加上朝中大臣们不同意立陈氏为后,他们觉得美色误国,再者陈氏只是个商人的女儿,出身不高,母仪天下的话还不够格。那个时候宋仁宗也才亲政不久,他不能够为了一个女人站到那些言官的对立面,所以他只能放弃心中所爱,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挑选了家世显赫的北宋功臣之后曹氏为皇后。

在《清平乐》中官家其实也是个多情之人,他与苗心禾是亲情,对张贵妃是宠爱,对曹皇后有爱情却又不愿意承认,至于陈熙春,是他生命中的过客,也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他羡慕她拥有广阔天地之外的自由,所以既然不能立她为后,也不愿意束缚了她的自由,如此看来,官家对陈熙春倒是真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韩琦和宋仁宗什么关系 韩琦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时期的韩琦和赵祯相见,没想到韩琦年纪轻轻却忧国忧民,担心起了大宋的未来。可能赵祯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感到韩琦是一位宝贵的人才。此后韩琦获得殿试资格,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不认识韩琦,他是北宋一代名臣,在内政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剧中,特别凸显了韩琦和赵祯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性。韩琦和宋仁宗关系

《清平乐》中,韩琦与宋仁宗少年时期就有过一面之缘,那个时候的韩琦还不过是个渴望能够考取功名的热血少年,后来韩琦如愿以偿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成了宋仁宗最器重的臣子之一。

韩琦少年时因路见不平,帮助受到恶霸欺凌的贫困百姓说话,遇到了宋仁宗。那个时候的韩琦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清贵少年就是大宋的官家,所以他才敢在少年官家面前大放厥词,甚至公然指责当朝皇帝的不是。多年后,赵祯与韩琦再次相见,却是在朝堂之上了,韩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了宋仁宗最得意的臣子之一。

历史上韩琦年轻有为,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韩琦,曾在三朝为相,他总共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个时期。韩琦是在天圣五年考中的进士,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不光是因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更是跟他主持了庆历新政分不开关系。

韩琦与范仲淹都是宋仁宗时期的肱股之臣,人称他们为“韩范”。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外忧内患的局面,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和富弼建议宋仁宗实行新政,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取了韩琦等人的新政主张。可是,由于新政举措触动了很多官僚贵族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频频阻挠,实行起来举步维艰,后来以失败告终。

宋仁宗末年,拜韩琦为相,之后韩琦又经历了宋英宗和宋神宗两个时期。宋神宗时期,韩琦辞去相位,他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皇帝十分信任敬重他。历史上韩琦是熙宁八年夏天去世的,享年六十八岁。宋神宗为他辍朝三日,宋徽宗追封他为魏郡王。韩琦人物简介

宋仁宗执政时期,朝中最不缺的就是精忠报国的臣子,比如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历史名人,他们都曾是宋仁宗最器重的名臣,其中韩琦与宋仁宗年龄相仿,所以在宋仁宗的赏识和重用下,韩琦成为北宋著名的权臣,他也是宋仁宗的良师益友。

韩琦有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在朝堂之上敢于谏言,直言不讳,心系百姓,他与赵祯在少年时期便相识,君臣二人在农家分析当今局势,谈论治国之道,那时候韩琦并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人是仁宗皇帝。

之后韩琦金榜题名,与赵祯相逢于朝堂之上,为了北宋江山,天下百姓,韩琦和赵祯携手共创繁荣盛世,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韩琦跟随仁宗从青丝到白发,韩琦是仁宗的知己,仁宗是韩琦的伯乐,这样的君子之交令人动容,仁宗逝世后,韩琦辅佐宋英宗和宋神宗,为相数十载,韩琦对北宋有不世之功,当初宋仁宗没有看错人。

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