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仁宗和包拯谁先死(最新20篇)

浏览

1110

文章

85

篇1:清平乐宋仁宗曹皇后有孩子吗 清平乐宋仁宗曹皇后有没有孩子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中宋仁宗和曹皇后没有孩子。因为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他们并不相爱。曹皇后是朝臣们为宋仁宗挑选的皇后,并不是宋仁宗心仪的女人,即便曹皇后待人宽厚、贤良淑德,可宋仁宗也不爱她。

《清平乐》是由正午阳光影业、中汇影视、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侯鸿亮制片,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王楚然、刘钧等主演的古代传奇剧。

该剧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这《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中,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青梅竹马的苗心禾,亲自送出宫去的陈熙春,政治婚姻的皇后曹丹姝,以漂亮嚣张跋扈的张贵妃。这几个人中,只有皇后是因为太后看重她的背景,所以才将她嫁给给宋仁宗。宋仁宗开始就不喜欢她,后来慢慢接触,或许喜欢过,但是却不爱。

他们成婚5年才圆房,后面宋仁宗渐渐地看上了张氏,想废掉曹皇后。但是,曹皇后为人谦和、不争不抢,做事又比较本分,一时间宋仁宗竟然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废掉她。于是,这段婚姻算是名存实亡,到最后都没能生下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官家什么意思 宋仁宗为什么被称为官家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开播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剧的背景是在宋朝宋仁宗时期,也是北宋最繁华的一段时光。剧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大臣称呼宋仁宗都是叫官家,这和我们以往看的历史剧里面对皇帝的称呼不同,那官家是什么意思呢?就官家这个词语来说,是有三种意思,其中一种便是指皇帝。其实在宋朝,官家就已经成了专指皇帝的词,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官家的意思,以及出处由来,想了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看吧。官家什么意思

跟以往的历史剧不同,这次皇帝在称呼上沿用北宋时期的称呼,是将皇帝称为官家或是今上。

官家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皇帝,大家看《水浒传》,说赵官家,说的是谁?就是皇帝。从南北朝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意思,官家是指衙门,县衙门、吏部衙门、户部衙门等条条块块的各级衙门。这张桌子是谁的?官家的。这意思就跟说桌子是公家的、单位的一样。第三层意思,指的是官僚个人,对官僚个人尊称的就是官家。

宋朝有规定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赋。宋朝重视文官,所以说士大夫也是愿意称呼皇帝为官家的,以此说明是公家的意思,是正统的身份。

其实宋朝时期私下不称呼皇帝为官家也是可以的,大家也可以称呼皇帝为圣上、陛下,这些称呼完全没有问题,被皇帝知道之后也不会怪罪。不管是官家还是圣上、皇帝或者是陛下,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大家只要知道官家指的是皇帝就好。官家出处介绍

官家一词最早来源于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书中写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而最早用官家称呼皇帝也不是从宋朝开始。《晋书.石季龙载记》就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石勒的侄子石虎对石勒不满,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称呼皇帝为官家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写道: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里的“官家”指的就并非皇帝本人,而是指朝廷。这说明官家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混用。

直到宋朝,官家才逐渐变成了皇帝的专门称呼。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继位后,手下几位有从龙之功的兄弟藩王有些漂了,竟然连平时的君臣礼节都不太在乎了,于是赵匡胤就把他们约在一起打猎,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骑着马来到一个树林中。赵匡胤下马给大家倒上酒说:“此处无人,你们谁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杀掉,自己来当。”

大概是宋太祖张匡胤陈桥兵变,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于是自称官家,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也表明了自己的至公无私。

文/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最兴来死了么 宋仁宗儿子都怎么死的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好不容易盼来儿子最兴来,但最兴来却不幸夭折,这给整个大宋都埋上了一层阴影。历史上,宋仁宗和其他皇帝相比,在子嗣这一块的确非常不幸,虽然嫔妃众多但只有三个儿子,而且全部早夭,最后连一个亲生的继承人都没有。宋仁宗孩子早夭的概率非常高,这种现象十分不正常,所以有人怀疑仁宗儿子会不会是被人陷害。不过具体死因在正史上都没有记载,恐怕真相将永远成谜了。最兴来死了么

苗心禾为官家生下皇子最兴来后,前朝后宫有了短暂的祥和,但宋仁宗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的皇子,竟然年仅两岁就夭折了,这对宋仁宗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最兴来原型是苗贵妃所生的皇子赵昕,他是宋仁宗第二子,刚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宋仁宗给他取乳名最兴来,应该是抒发自己得子的欣喜之情。

最兴来出生后,仁宗对他无比看重,细心培养梁怀吉也是为了小皇子着想,梁怀吉聪慧通透,博学多才,有他服侍最兴来再好不过了,仁宗把最兴来的每一步都安排好,想的十分周到,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可惜小皇子还没能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薨逝了,宋仁宗的所有美好期望都如梦幻泡影般破灭,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最兴来对宋仁宗乃至整个大宋来说是重要的存在,他将来是要继承皇位,承担天下的,所以最兴来的死让宋仁宗深受打击,他既是父亲,也是君王,失去的不仅仅是子嗣,还是对大宋的寄托,当他从张茂则口中听到小皇子薨了的噩耗时,整个人像失了魂,一时难以承受,悲痛欲绝,直接晕厥过去。

上天对宋仁宗实在有些残忍,他是个仁德英明的皇帝,却接二连三承受丧子之痛。历史上宋仁宗共有三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可是三个儿子和八个女儿都早亡,只有五个女儿平安长大。

最兴来薨逝是因中了疫毒,加上身体底子差,高烧不退,最后夺去了他的性命,这跟张妼晗应该没有关系,张妼晗还没那么大的胆量去动小皇子,历史上赵昕是因病逝世,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死因。宋仁宗儿子都怎么死的

宋仁宗只有三个儿子,而这三个儿子都是年幼夭折。宋仁宗第一个皇子的生母是跟禾儿关系不错的俞婕妤。俞婕妤跟禾儿都是入宫比较早的嫔御,她陪伴宋仁宗时间较长,所以能够第一个怀上宋仁宗的儿子。只可惜,俞婕妤的这个孩子在《清平乐》中并未出现,因为在历史上,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一出生便死了。

历史上宋仁宗的长子名叫赵昉,赵昉出生于景佑四年,出生即逝。他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宋仁宗对他的到来还没有来得及欢喜,就失去了他。根据赵昉的出生时间来看,他比福康公主还要早出生一年。

苗娘子的儿子最兴来,是二皇子。因为皇长子赵昉出生就死了,所以最兴来对于宋仁宗来说,跟长子无异,宋仁宗在他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除了赵昉之外,宋仁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是赵昕和赵曦,对应的便是《清平乐》中苗娘子所生的最兴来,和朱才人所生的三皇子了。历史上这两个孩子都是不到三岁就夭折了,自此之后,宋仁宗的后宫嫔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生出儿子来了。

跟历史上其他皇帝相比,宋仁宗只有三个儿子,这样的子嗣数量本就很少了,上天更残忍的是,夺走了宋仁宗为数不多的三个儿子,以至于他百年之后,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宗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宋仁宗最疼爱福康公主,为何让她嫁给平庸的李玮?

全文共 270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部《清平乐》,剧中虽然是以宋仁宗为主角,但原著中的主角却是历史上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这位福康公主可以说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儿了,在电视剧中也是如此,而对于这一点,剧中解释为,因为这是仁宗的第一个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他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然而最终却还是悲剧了,宋仁宗要把福康公主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李玮,在历史上的原因是,宋仁宗要回报自己生母对自己的恩情。只不过,回报恩情就一定要用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吗?既然日次疼爱她,为什么却要让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公主最终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1.宋仁宗为什么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

宋仁宗妃子可谓不少,光有名有姓的,就多达十六人。另外,大宋特有的养女制度,为仁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女人资源。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女人,仁宗却没留下多少孩子,儿子生了三个,均早夭;十三个女儿,大多早夭,仅仅留下了四个。

这四个公主,福康公主是第一个,生下她的时候,仁宗已经二十八岁了,之后的十年里,仁宗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怎么宠爱都不过份。福康公主不仅长得漂亮,继承了母亲的绝世美颜,眉如远黛,目似秋水,并且十分孝顺、懂事。

宋仁宗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回病得很重,福康公主十分揪心,下雨天,光着脚,站在寺庙前,祈求上天把病魔转到她的身上,代父受过,此举让仁宗感动的无以复加。

宋仁宗如此疼爱福康公主,必然会给女儿精挑细选驸马,后来经过多方权衡、思量,仁宗选择了李玮。仁宗为何会选择李玮呢?

一则李玮是仁宗的表弟,仁宗的生身母亲是李宸妃,而李玮是李宸妃弟弟的儿子,也就是福康公主的舅舅。虽然李玮是舅舅,但只比福康公主大了四岁,而且颇有才学,能诗会画,他有一幅作品《竹林盐燕居图》流传至今。

然而,人无完人,李玮唯一的缺憾是相貌平平,为人木讷,也许仁宗就是看中的就是这一点,毕竟帅哥多风流,性格老实的男人专一,顾家,不乱来。

二则扶持娘舅势力。把公主嫁给李玮,可以让李家地位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公主嫁给李玮之后,公公李用和不断被提拔,长子李璋更是手握禁军大权,荣耀一时。

仁宗之所以不断扶持娘舅势力,是想制衡曹家势力。以曹皇后为代表的曹家势力,一直令仁宗颇为忌惮,当年郭皇后被废之后,仁宗本想立心爱的女子陈熙春为皇后,但却遭到了几乎群臣一致的反对,最后陈熙春无奈地离开了皇宫。

之后,大臣又众口一致地推举曹丹姝为皇后,仁宗十分惶恐,忌惮于曹家的超强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仁宗选李玮为驸马,便可借此扶持自己的势力,以制衡曹家。

不论是才学,人品,还是政治考量,似乎李玮是独一无二的最佳人选,可是,仁宗并不懂女儿的心,福康公主根本不爱李玮。哪个怀春少女,不喜欢潇洒、帅气、浪漫、多情的公子啊,而这些李玮一样都不能给,福康公主只好移情别恋,与小太监梁怀吉花前月下,以解心中落寞了。2.福康公主为何不喜欢李玮

驸马李玮是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之弟李用和之次子,辈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表叔。仁宗早在庆历七年(1047年)便为两人定下婚约,时年公主九岁,李玮约十三岁。李玮是当时的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宣和画谱》收录其作品两幅,今有《竹林燕居图》传世;所藏魏晋帖尤富,米芾曾赞其收藏的法书为“李氏法书第一”。

李玮貌陋性朴,公主厌恶驸马,待他如同佣奴。上行下效,陪嫁下人们对驸马也毫无尊重,不时挑拨离间,使夫妻关系愈发恶劣。

嘉祐五年(1060年),兖国公主与内侍梁怀吉月下相对小酌。李玮母杨氏在外偷看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殴杨氏,并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父亲宋仁宗控诉。在古代,皇宫禁门晚上并不允许随意开放,公主作为皇权的象征更不能违反制度为婆媳矛盾随意叫开禁门。公主不妥的行为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谏官们也纷纷向仁宗上奏抗议。

首先上奏的是右正言王陶,他引用《周礼》强调宫门夜开问题的严重性,又举出郅恽拒关、曹植闯司马门(史称司马门事件)的典故,要求仁宗严肃处理。随后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人也纷纷上奏。司马光也先后上《论公主内宅状》及《正家札子》,以祖宗家法来要求仁宗戒饬公主。并向他指出,让公主下嫁本意是关怀李太后一族,结果却导致他们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驸马已经被贬了,作为当事人的公主就真的毫无过错吗?仁宗毕竟心怀母家,有所感悟。

兖国公主被问责的同时,士大夫们也指出公主会做出对婆家不敬的行为是因为身边下人们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对公主身边的下人也进行彻查。经清查后发现公主乳母韩氏盗窃宅内服玩器物。堂堂公主家中竟然鱼目混杂,是当时追求“修齐治平”的北宋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便再次上书要求严惩公主宅邸内家臣以正纲纪。

从小娇惯的公主突然受到过多方的指责大受刺激,并且身边的心腹也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郁闷,更加重了心里的疾病,多次自杀未遂——有时是上吊,有时是投井,有时是纵火焚烧宫殿。仁宗心软不忍再看女儿受心病折磨状如狂颠便将梁怀吉、张承照二人召回。

梁张二人回来后,公主的狂疾也并没有痊愈,一旦请求她回到公主府邸公主便会再次寻短见。公主生母苗贵妃心疼自己的女儿希望能揪出李玮的错误来治他的罪从而结束这场婚姻,所以和俞充仪派宦官王务滋去李府做管家盯着李玮,可王务滋并没抓到他任何把柄。后苗贤妃和俞充仪又请旨直接毒杀驸马,但终因仁宗和曹皇后不同意而作罢。3.福康公主结局

嘉祐七年(1062年),李玮之兄李璋上奏称“玮愚不足以承天恩乞赐离绝”代弟请求和离,仁宗同意了。

最后在大臣的抗争以及司马光不断的劝诫下仁宗也终于妥协,他以金钱补偿驸马,同时下诏褫夺兖国公主的封号,降为沂国公主。

数月后,仁宗病重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并且内心依然心存对母家未曾尽孝之憾,升公主为歧国公主,恢复李玮的驸马身份望二人再次和解。李玮虽再次成为驸马但长期在外任职并且公主继续和他分居驸马之位依旧形同虚设。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歧国公主也晋升为越国长公主。但英宗因幼时在宫中曾受制所以并不善待仁宗的妻子和女儿,甚至不给长公主们安排住处要求她们搬离旧宫将宫殿安排给了自己的子女,英宗此举还受到了大臣富弼的上奏质问。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去世公主的侄子神宗即位,公主被晋封为楚国大长公主。宋神宗改元熙宁,取消了公主在婆家的特权,因此公主离婚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月,楚国大长公主郁郁而终,年仅33岁,二人婚姻也终于结束。侄子宋神宗至公主宅洒酒祭奠。神宗召中书入见,大哭说道:“李玮负仁宗恩,遇长主无恩礼,可便与节度副使安置。”神宗曰:“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

最终,宋神宗追究驸马李玮的责任,以奉主无状的罪名将李玮贬为郴州团练使陈州安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宋仁宗忍饿文言文翻译 宋仁宗忍饿古文翻译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之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晚我睡不着,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大臣听到后即问:“那圣上为什么不让小的去取些来?”仁宗听后说道:“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多少畜生呀!为什么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结束无止境地杀羊。”

《宋仁宗忍饿》原文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宋仁宗忍饿》的道理

宋仁宗可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爱护环境。不能处处都随心所欲,尽量做到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不给地球添加负担。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是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宋仁宗在位期间可谓是宋朝文化科技的全盛期,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六大家都生活在仁宗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仁宗并不爱曹皇后,为何她还能稳坐后位二十多年?

全文共 4612 字

+ 加入清单

皇后对于宋仁宗来说,一定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了,尽管站在宋仁宗的角度来说,他对于自己这个皇后一点也不喜欢因为他更爱的是自己的张贵妃,再加上在曹皇后之前,仁宗还废掉了一个郭皇后,这个郭皇后也是他所不喜欢的,而曹皇后因为长相一般,一直得不到仁宗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了她一辈子,临死也不相信她,可是即便如此,曹皇后却能够稳坐皇后之位,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直到后来宋仁宗死了,她成为太后,这是为何?仁宗不喜欢曹皇后为何却并不将她废掉,改立自己喜欢的张贵妃呢?

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刘娥辞世。同一年,出身代北酋长之家的郭皇后因与尚美人、杨美人争宠,三人大打出手,郭皇后一个巴掌没收住,直接拍到了宋仁宗赵祯的脖子上,废后的导火索就此点燃。最终,郭皇后以无子为由被废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师”,这对由刘娥硬捏合在一起的鸳鸯终究还是随着她的去世而分开了。

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下诏,“惟贤而是择,当求德、阀,以称坤仪。属于勋旧之家,兼咨冠甲之族”,来自真定的曹氏入主中宫,成为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其实,宋仁宗在这个“空档期”看上了寿州茶商的女儿陈氏,甚至一度想封她为后,就连宋仁宗的养母章慧太后杨氏亦是支持。

不过,在群臣的劝谏下,最终还是立的曹氏。就相貌而言,曹氏并不出众,家庭出身和郭氏差不多,郭氏刚刚被废,曹氏便进宫,更大的考验其实还在后面,赵祯一度宠爱张贵妃(死后谥号温成皇后),在这样的局面下,曹氏居然能够掌控中宫二十八年,她凭的是什么?1.知道自己要什么

曹氏祖父叫曹彬,号称北宋初年第一名将,可谓是功莫大焉。所谓“将门虎女”,这样的家庭,为曹氏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族长辈南征北战的经历,成为浸润曹氏的土壤,往来于曹府的各色人等,更是让曹氏对人性的解读熟稔于心。

曹氏入宫,其实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之前,她被嫁给同样是官宦出身的李化光,不过,那哥儿们沉湎于修仙大业,对新娘子不闻不问,是以在大婚的当天晚上,曹氏甚是愤怒,姐儿们还不跟你玩呢!于是越墙而出,人家直接回娘家了!

就自己“撕毁婚约”一事,足见曹氏之主见。后来听说朝廷选良家子,曹家这才有了送她进宫的打算。如果说“逃婚”只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接下来,庆历年间发生的那场宫廷兵变则彻底“暴露”了曹氏“女汉子”形象。

庆历八年闰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个侍卫颜秀、郭逵、孙利及王胜发动宫变,他们几个抢夺兵器,截杀护卫,之后直逼宋仁宗的寝宫。当晚,恰是曹皇后侍寝。听到外面的动静后,立马引起了这位将门之女的警觉,宋仁宗就想出去看看什么情况,被曹皇后拦下。

此时,在殿外面的宦官何承用或许是怕宋仁宗受到惊吓,便说到,陛下不用害怕,这是在管教不听话的宫女。曹皇后大声呵斥道,贼人都已经要杀过来了,你居然敢欺君罔上!

赵祯就说了,既然如此,别愣着了,赶快叫禁军过来平叛吧。又被曹皇后拦下了,曹皇后说,这个时候你也不知道禁军中谁是敌谁是友呀。赵祯算是懵圈了,怎么办?你看着办吧。

曹皇后做了两手准备,第一,稳住寝殿大门,考虑到贼人一时半会也不会攻进来,但他们或许会放火,就令殿内的宫人准备好水以备不时之需,然后为鼓励宫人奋勇杀敌,让他们每人剪下一缕头发,作为平叛后的证据;第二,火速从外面调兵,传令都知王守忠等人火速进宫护驾。

后来的发展局面果然如曹皇后所料,贼人久攻不下后采取放火策略,不过,火苗随即被宫人浇灭。参与宫变的那四个人很快被王守忠等人斩杀,这就是庆历宿卫之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皇后有奖有罚,且算无遗策,俨然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统帅。不过,曹皇后因为表现太优异了,以至于宋仁宗认为这是她自导自演的节目了,赵祯脱险后逢人便说“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

从“逃婚”到平叛,曹皇后一路平安走来,支撑她的其实就是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果决,这在古代男权社会中亦是极为稀缺之物。战场厮杀的经历让她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怎能等靠要?况且深宫大内又有谁能依靠的住?当年的吕后没有,武则天没有,就是前朝的刘娥也没有。曹家用整个家族血与火的经历教育出来了这个出色的慈圣光献皇后。2.懂规矩,守规矩

位高权重的曹皇后自己守规矩,这叫高风亮节,能让别人守规矩,那才是真正的掌控中宫。

关于“守规矩”这点,宋仁宗和曹皇后这两口子可谓是琴瑟和鸣了。庆历年间,官府在广州查收了一个非法番商的珍珠。当这些珍珠送到朝廷的时候,张贵妃及后宫中几个嫔妃俱在。

赵祯看出张贵妃的心思,便把这珍珠赐给了她。其他几个嫔妃一看,也开始撒娇卖萌的讨要。宋仁宗脾气好,雨露均沾,便令有关部门去广州采购珍珠,此举直接导致广州珍珠价格飙升,赵祯就想把这事平息下来。

某日,赵祯在殿内观赏牡丹,张贵妃最后一个赶过来,将那颗硕大的珍珠放在显眼处,打算在众多宫嫔中显摆一下。宋仁宗远远的看见了,就用袖子掩面,嘴里还说着“满头白纷纷,更没些忌讳”,张贵妃也算个聪明人,马上会意,摘掉珍珠。“上乃大悦,令人各簪牡丹一朵”,一朵花就把她们打发了,从此宫内不戴珍珠,其价格自然大减。

一个小小的举动,透出了“官家”爱美人更爱江山的情怀,无论多宠,都不能坏了规矩。

有一次,张贵妃想用皇后的仪仗出门显摆,此时的张贵妃“势动中外”,她自己亦是愈发“怙宠上僣”,就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赵祯。或许,宋仁宗觉得直接拒绝会伤了美人的心,就顺水推舟,对张贵妃说到,你去问下皇后吧,如果她同意的话,你就用好了。赵祯很聪明,将这个烫手山芋推给了曹皇后。

可是,曹皇后更聪明,如果自己不同意,不知道这两个人会嘀咕什么呢,干脆,直接就应了她。这样有一个好处,就看她敢不敢用了,如果真用了,那些朝臣就够他们一壶的。

张贵妃心花怒放,皇后都怕我,姐儿们才是大宋第一人啊!赵祯闻言,好家伙,又给我踢回来了!他只得对张贵妃说: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张贵妃心中自是不高兴,但也只能忍了。

在维护规则方面,曹皇后亦是如此。宫中有个侍女与侍卫花前月下,暗结珠胎,被人告发。“求哀于帝左右”,宋仁宗一想,这也没多大事,就打算赦免了他们,好生回家过日子去算了。但是,“后具衣冠见帝,固请诛之”。

赵祯就说了,有必要弄出人命来?打几棍子不就行啦。曹皇后就说了,你要是这样的话,“无以肃清禁庭矣”。宋仁宗就想缓和一下,让曹皇后坐下说话,“后立请几移两辰”,最终,“帝乃许之,遂诛于东园”。在这事上,曹皇后看起来是不近人情,不过话说回来,确实是这两人破坏规则在前,若是不加以惩治,后宫必然紊乱,到时候如何管理?

历朝历代,后宫与外朝私通,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仁宗虽“仁”,但在这事上一点不糊涂。宋仁宗某日幸张贵妃阁,看到一个定州红磁器。就问她,你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张贵妃告诉他,这是王拱宸送的。赵祯一下子就火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不得通臣僚馈遗”,怎么就不听话?说完,直接将瓷器摔了个稀烂。

后来,文彦博夫人送给张贵妃一套灯笼锦,宋仁宗借着“台官唐介言其过”的理由,将文彦博贬到外地。

那么,对人要求如此严格的曹皇后,她又是如何做的呢?景祐元年,曹氏被立后,朝廷指定此次婚礼由她的叔叔曹琮操办。这对曹家来说定是莫大的荣耀。不料,曹琮却上了一道折子:陛下方以至公厉天下,臣既被后族,不宜冒恩泽,乱朝廷法。族人敢因缘请托,愿寘于理。可见,曹家人对外戚掺和政事保持着高度警觉。

历史上,外戚专权现象并不罕见,曹皇后非但严格管束家族之人,就连与他们见面都很少。到了宋神宗时期,经过他再三请求,曹太后才同意与弟弟曹佾见面。不过,这位曹国舅却是带着堂弟曹偕一起来的,曹太后知道后,令人关闭殿门,不再见面。

后宫事情繁杂多变,不经意间的一个小事或许就能酿成滔天大祸,实际上追本溯源的话,大多是因为规则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这点上,曹皇后看得甚是透彻,以身正则,自己不搞僭越,别人自然就抓不到她的把柄,又有什么理由来找她的麻烦呢?3.伉俪琴瑟和鸣

价值观这东西,在古代婚姻观念上的表述就是“门当户对”,说的直白点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所谓“门当户对”,其实应该把关注点落在处世理念上。理念不同,注定就会产生分歧,在分歧面前,再牢固的感情也经不起持续不断的考验。

《宋史》对宋仁宗之“仁”解释为“为人君,止于仁”。从寻常百姓的角度看,宋仁宗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好男人。举个例子,一外地官员弄了些蛤蜊进献给宋仁宗,赵祯就问他,这东西怎么卖的?答曰一千钱一个。宋仁宗将盘子里的蛤蜊清点了下,共二十八个,这得二十八千钱!表示吃不起,死活不吃。

在这点上,曹皇后比赵祯有过之而无不及。宋神宗赵顼有次身披金甲去慈寿宫给身为太皇太后的曹氏请安,并且问她,“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太后说,“汝被甲甚好”,只是“国家何堪矣”?赵顼顿觉尴尬,“遂卸金甲”。

在临终那天,曹太后问左右侍从今天是什么日子了?答曰十月二十,“实太祖大忌日也”。“只此日去,只此日去,免烦他百官”,曹太后便喃喃自语道。她说的很明白,这天挺好,省的折腾后辈人再“别立忌日,使百官有奉慰行香之劳”,那样于国于家皆是耗财费力。二十日当天,曹太后去世。

曹太后“性慈俭,重稼穑”的习惯直接影响到了后代。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侄子,高滔滔是曹太后的外甥女,两人均是四岁的时候接入宫中,打小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其品性受曹太后的影响非常大。这两口子亦是勤俭持家,到了高滔滔掌朝的时候,她的执政方针便是“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

如果以仁爱之心而论,宋仁宗在整个两宋帝王中都能排到榜首,他在御花园渴了便忍着,吃饭硌到牙,还是忍,就是怕侍从被责罚。若是宋仁宗心中没有感恩之心,怎么可能如此仁义呢?曹氏在这方面做得也是相当到位。

在张贵妃受宠的那段时间,宋仁宗不止一次产生再次废后的想法。他对宰相梁适说起了此事。梁适回应道:闾巷小人,尚不忍为,陛下万乘之主,岂可再乎?宋仁宗只好作罢。后来,他对光献皇后(即曹氏)说,其实,我想废你很久了,“赖梁适谏,汝乃得免”。

光献皇后非常感激赵祯没有踏出废后这一步,更感激梁适的耿直谏言,她便挑了个良辰吉日做祷告。不巧的是,这事被赵祯看到了,就问她怎么回事,光献皇后如实回应。赵祯亦是不由叹息,这个女子心地如此善良!从此,这个祷告每年都举行一次,直到曹氏去世为止。4.结语

曹太后去世的时候,宋神宗非常悲恸,有个叫姜识的人,自称有令人起死回生的本事。宋神宗就让他过来看看能不能把曹太后叫醒。折腾了一个多月,一点动静没有,姜识便说,臣见太皇太后与仁宗在吃饭,旁边还有很多牡丹花,他们已经不想回来了。

赵顼其实早就知道这是个术士,只不过是,他心里不想接受嫡祖母已经仙去的事实罢了。在曹太后入殓的时候,宋神宗“亲举玉枕及玉弦”,说道,这是太后常用之物,再次悲痛欲绝。

祖孙数代,其乐融融,曹氏营建的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冰冷的皇宫中,实属难得。当年,郭后被废的缘由是没有子嗣,其实曹皇后也没有,可见,子嗣说并不是关键所在。

郭后是刘娥所立,曹后则是廷臣。可以说,这两任皇后,都不是出自赵祯的心意,但是,曹氏最终成了陪伴赵祯走完一生的那个人。

郭氏的张扬、跋扈最终也没能守住自己的皇后之位。相比之下,曹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古代女子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完美展现,此外,她“善飞帛书”,闲暇之余攻读史书,追求进步,从而与赵祯保持步调一致。

一个女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又知道如何维护,还如此知性,赵祯又有什么理由废黜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仁宗为什么废郭皇后 郭皇后历史结局揭秘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想必大家在看了《清平乐》后,对郭皇后也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就连刘娥都说她无才无智,不贤不顺,这已经是很重的话语了。赵祯根本就不喜欢郭皇后,但废皇后又是一件大事,当朝谏官肯定会阻止赵祯废后,所以这对于宋仁宗来说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那历史上,仁宗究竟是如何将郭皇后废掉的呢?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仁宗立威的好机会,要让百官知道他接过大权的决心。宋仁宗为什么废郭皇后

宋仁宗第一任皇后郭清悟是刘太后为其选择的,郭皇后仗着有太后撑腰,严密监视皇帝和其他妃子的行踪,避免让他亲近其他嫔妃宫女,惹得宋仁宗对她厌恶不已。

郭皇后出身豪门,性格高傲乖张,她把后宫嫔妃视为威胁,阻挠其他女人受宠,简直是个母老虎。宋仁宗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加上郭皇后有太后刘娥撑腰,对郭皇后的举动只能听之任之,但由于对郭皇后没有丝毫感情,他选择了“冷暴力”,始终对郭皇后十分冷淡。

当时宋仁宗后宫里最得宠的妃子是尚美人和杨美人,父凭女贵的尚美人之父受到加官进爵后,引起郭皇后的嫉恨,不懂得宽容的她三番五次与尚美人发生冲突,如此一来郭皇后在宋仁宗的印象就更差了。

在容貌上,郭皇后要稍逊于尚美人。有一次,尚美人存心挑衅郭皇后,忍无可忍的郭皇后当场就走上前去与尚美人拉拉扯扯,宋仁宗跑过来劝架时,刚好郭皇后一个响亮的巴掌拍在了他的脖颈上。宋仁宗本就打算废掉郭皇后,如此一来刚好给了他大做文章的理由,他传召宰相吕夷简,让他“验视”伤痕,并以“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为由,将郭氏降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

郭皇后被废,在于她没有看清局势和自己的地位,身为皇后本应以宽容为本,而不是骄横善妒,不然只能是站得多高摔得就有多狠!郭皇后历史结局

宋仁宗怒废郭皇后是帝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而他对台谏官的强行压制,则是亲政以后宣示皇权的一种手段,他要用“废后”这一激烈方式告诉群臣:朕现在已经不再是被太后控制的傀儡,而是真正大权独揽的皇帝。

故事开头,郭皇后跑去向刘太后哭诉,实名举报几名妃嫔勾引皇上,导致她半个月都见不到皇上的面。发现皇上对她冷淡,那几名妃嫔更加肆无忌惮,不向她请安不说,还乱嚼舌根子,说皇上冷落她,是因为刘太后的原因。

听到一半,刘太后已经没有耐心听下去。她沉声打断郭皇后,并反问,郭皇后跑到她这里说这些,是想告诉她,皇上厌恶她这个太后,借此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说,郭皇后觉得她做错了,当初,她不该强迫皇上娶郭皇后?

郭皇后吓呆了,跪在地上,连准备好的台词都忘了。还好太后没有和郭皇后计较。不然,郭皇后当时已经下线。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据说,她是一名白富美,家世背景很不错。出于政治目的,刘太后强迫宋仁宗娶郭皇后。一开始,郭皇后和宋仁宗相敬如宾,两人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后来,郭皇后越来越刁蛮,总是和妃子争风吃醋。宋仁宗对郭皇后越来越冷淡,十天半个月都不去看她一次。郭皇后是个没有什么心机,又比较能作的人。刘太后去世后,没有人替她撑腰。宋仁宗很快将她废掉。

历史上,景祐二年郭皇后得了小病,仁宗派阎文应带御医前去诊治,结果一个月后郭皇后突然暴死,年仅二十四岁。有人怀疑是阎文应下毒,但其真相一直是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遂国夫人和宋仁宗什么关系?遂国夫人是宋仁宗初恋吗?

全文共 262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让大家的关注点都到了宋朝,宋仁宗的身上,有人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除了后宫里面的众位妃子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与他有着很大的绯闻暧昧关系的遂国夫人王氏。民间对于他们的传说有很多,这个遂国夫人也是让很多人都感到很好奇,因为如果从时间上面来算的话,遂国夫人甚至可以算是宋仁宗的初恋了。只是迫于刘太后的压力,宋仁宗当时并没有能娶到王氏。而后来王氏被封为遂国夫人,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禁宫,因此其实有不少人怀疑,遂国夫人的儿子,名义上姓刘,但实际上就是宋仁宗的私生子。这些是真的吗?1.遂国夫人简介

王氏,嘉州王蒙正女,刘从德妻子,刘太后的侄媳妇,刘永年生母,被封为遂国夫人。

天圣时,宋朝政府在蜀中为皇帝选妃,王氏姿色冠世,进京备选。当时由宋仁宗的嫡母刘太后主政,刘太后因为王氏太过漂亮,认为她不适合年少的宋仁宗,将她嫁给前夫刘美的儿子刘从德。而宋仁宗中意的皇后人选张氏(张美人),又被刘太后否决。最终在天圣二年(1024年),立郭氏为皇后。宋仁宗对王氏未能入宫,始终耿耿于怀。

1031年,丈夫刘从德逝世。其后,王氏受封为遂国夫人,被允许出入禁宫。有人怀疑王氏的儿子刘永年就是宋仁宗的私生子,因为宋仁宗对刘永年特别好,刘永年出生不久之后,仁宗便把他留在身边,三岁的时候,宋仁宗就将其加封为内殿崇班,一直养到十二岁才出宫,远胜于对待一般的皇族子弟。景祐四年(1037年)二月,父亲王蒙正与祖父的婢妾霍氏通奸被除名。王氏受此牵连,被禁止进入后宫,封号被夺。但此后,王氏又出入禁中如故。

康定年间,曾有官员表示反对王氏出入禁中。康定二年或作庆历元年(1041年),宋仁宗下诏复封王氏为遂国夫人,但中书舍人富弼以缴还词头的方式,使得王氏复封一事告吹。其后,王氏事迹无记载。2.虢国夫人是宋仁宗初恋吗

宋仁宗13岁登基,两年后,太后刘娥就开始操心他的婚姻大事。因为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是先成婚,后登基,宋仁宗赵祯是先登基后成婚,也就是说,宋仁宗迎娶皇后将是宋朝第一场帝王婚礼。消息传出去后,各世家都在积极准备,希望自己家的女儿能够被选中,成为将来的一国之母。

蜀地有一个叫王蒙正的商人,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机会,他把自己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王氏送到京城,通过多处打点,让王氏成为皇后备选名单中的一员,并且安排了一场王氏和宋仁宗的邂逅。这位王氏不仅相貌出众,而且为人贤淑,让宋仁宗心动不已。宋仁宗当时情窦初开,深深的爱上了王氏,想娶她为皇后,便告诉太后刘娥,点名要娶王氏为中宫之主。

太后刘娥觉得蹊跷,便召王氏入宫一看,见王氏长相太过妖艳,有魅惑君王之嫌,便拒绝了王氏做皇后的提议。当时宋仁宗年幼,太后刘娥临朝称制,仁宗不敢违拗母后,心中暗自伤心。

不过,接下来刘娥的做法让宋仁宗大跌眼镜,刘娥既然不同意王氏为后,便找个借口不让她入宫就行了,谁知刘娥竟然将王氏许配给了刘从德。《挥麈后录》记载:先是昭陵聘后,蜀人王氏女,姿色冠世,入京备选。章献(指刘娥)一见以为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乃以嫁其侄从德,而以郭后正位。

刘娥把王氏赐给刘从德为妻,宋仁宗为何不高兴呢,因为刘从德身份特殊。

众所周知,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位皇后。刘娥自幼父母双亡,长大后沦为歌女,后来被一个叫龚美的银匠收留,并娶她为妻。龚美带着刘娥从成都来到开封,因为生意不好,龚美把刘娥卖掉。在那个时代,龚美对刘娥有恩,刘娥在内心并不恨龚美,结果阴差阳错,刘娥被卖到了宋太宗的第三子韩王府中。因为刘娥姿色艳丽,歌声清脆,韩王因此十分宠爱。这位韩王,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登基后,刘娥在后宫中逐渐得到升迁,在宋仁宗出生后,宋真宗对外谎称宋仁宗是刘娥所生(实际是李宸妃所生),母以子贵,刘娥被立为皇后。

刘娥从小孤苦,没有娘家人,她当上皇后后,派人找到了前夫龚美,认龚美为兄。于是,龚美就随皇后姓刘,改为刘美,从此从皇后的“前夫”变成了她的娘家人。而刘从德,便是刘美(龚美)的儿子。

刘从德名义上是宋仁宗的表弟,实际上,他和宋仁宗有间接的兄弟关系。换句话说,刘娥不愿意把王氏嫁给自己的儿子,转手却把王氏赐给了自己前夫的儿子,有厚此薄彼之嫌,这让宋仁宗内心十分气愤。

接下来,刘娥把皇后人选缩小到两个人,分别是郭崇的孙女郭氏和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张氏。刘娥让宋仁宗亲自从这两位女子中选一人做皇后,宋仁宗当时看中了美貌娴静的张氏,刘娥知道后,故意不选张氏,反而选性格憨直的郭氏为皇后,即郭皇后。

《宋史》云: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

宋仁宗看上哪个,太后刘娥偏偏不选哪个,宋仁宗喜欢貌美的,太后就偏偏不选貌美的。所以说,宋仁宗15岁那年,虽然娶了郭皇后,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极度伤心的,内心抱怨太后,和太后的关系渐渐疏远,甚至闹僵。3.宋仁宗和虢国夫人的关系

宋仁宗24岁那年,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立即废了郭皇后,并且冠冕堂皇曰:皇后主动提出要出家修道,封皇后为净妃。

而后,宋仁宗娶了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即著名的曹皇后。实际上,曹皇后也不是宋仁宗喜欢的。除了后来冒出的张贵妃外,宋仁宗内心深处,还在惦记着他的初恋、被太后赐给刘从德的那个王氏女子。

宋朝康定二年(1041年),离王氏嫁人已经有18年之久,此时,宋仁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王氏的丈夫刘从德死了。宋仁宗非常想见王氏一面,但王氏身为外官之妻,又是孀居,两者根本没有机会相见。于是,宋仁宗大笔一挥,下了一道旨意,封王氏为封遂国夫人,允许她以此身份进入皇宫。

《挥麈后录》云:从德卒,至是内批王氏封遂国夫人,许入禁内。

当时北宋名臣富弼执掌知谏院,他得知后,力劝宋仁宗不要如此,宋仁宗尤不甘心,富弼等人只好联名上书劝谏,宋仁宗看谏官势大,于是废了这道圣旨。

康定二年,富文忠知制诰……适当制,封还抗章甚力,遂寝其旨。

时隔18年,宋仁宗没有忘记他的“初恋”王氏,想见他一面,实际上,缘分已尽,见与不见,又当如何?宋仁宗难道还想把王氏留在宫中,做一嫔妃吗?不管宋仁宗的想法如何,在富弼等人的劝谏下,宋仁宗最终未能如愿。

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仁宗算是宋朝较有成就的帝王,然而,宋仁宗的婚姻却是不幸的,不管是郭皇后还是曹皇后,都未得到宋仁宗的真爱。温成皇后(张贵妃)虽然得到宋仁宗的喜爱,但也只是在死后才被封为皇后。至于他的“初恋”王氏,只是停留在仁宗情窦初开时的美好印象罢了,后宫中早已没有她的位置。你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宋仁宗传位给谁?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包括三个皇子。以至于到宋仁宗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在历史上皇帝有佳丽无数,每一个女人都能够为皇帝生孩子,按说皇帝的孩子应该是最多的,可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皇帝都没有孩子,宋仁宗就是其中一位。

宋仁宗称帝前后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且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只是,宋仁宗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宋英宗。

说起宋仁宗,《宋史》中记载,在宋仁宗驾崩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孩,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不仅如此,毗邻而居的辽国国王耶律洪基更是失声痛哭,且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从此历代“奉其御容为祖宗”。

其得人心之处可想而知。可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仁宗再怎么得人心,无后的事实都不容争辩。

很多人认为,宋仁宗之所以子嗣不旺,与他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从资料来看,宋仁宗十五岁大婚,虽然称不上好色,但史料在记的妃嫔也有十多个。

在这些妃妾之中,皇后虽始终未孕,但其他妃嫔却一直在正常孕育。其在位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嫔妃们先后为他生过生下了十六个子女。其中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俞德妃生下的杨王赵昉,苗贵妃生下的雍正赵昕,朱才人生下的荆王赵曦。然而这三个皇子命途多舛,未及成人便先后夭折,就连女儿也是多有折损,仅有四五人得以长大成人。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说宋仁宗有隐疾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长期熬夜,一是会导致不孕,二是会使身体状况很差。

而宋仁宗这位仁兄恰恰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主,无论他在干什么,只要有大臣求见,他必定出来相见,还没有任何脾气,古今第一仁德之君不是说说而已的。

长期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的身体欠佳,因此连累未出世的孩童,使得他们一出生便夭折了,再有就是古代的妇产水平不行,婴幼儿无法健康成长,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毕竟赵祯还有那么多女儿在。

民间还盛行另一种传说,宋仁宗无后与他的身体状况并无关系,可能是祸起后宫。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皇后不孕的事实。皇后作为一宫之主,一生都没有孩子,其他妃子有儿子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她会不会像我们看到宫斗剧一样,让其他妃子“不孕”呢?加之宋仁宗的软弱个性,他对皇后一直惧畏有加,这让皇后做事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另外,宋仁宗最为宠爱的是张贵妃,这位张贵妃不但与皇后不对付,而且自己先后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很快死去了。

这让张贵妃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宫中其他的妃子身上,只要她听说谁怀孕了,就人想方设法一除为快。哪怕有宫女怀孕了,她也会强行为其堕胎。

那么仁宗身边有皇后和张贵妃这样的女性,何愁自己不无后呢?

看史料的记载,宋仁宗在晚年为自己寻找继承者时,根本就没考虑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为将皇位传给别人痛苦不已,但听说自己的后宫有人怀孕时,却一点也不寄希望,甚至说:“假如上天真的要给我一个儿子,那么豫王(其儿子)也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

宋仁宗的晚年体弱多病,作为宰相,有责任有权利要求皇帝确立后嗣,以安社稷,民心。在众多的副宰相当中,态度最为强硬的就是韩琦,韩琦每天缠着宋仁宗,宋仁宗不得已,只好点头答应认了赵曙为养子!

那么这个赵曙是何许人也呢?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曙是宋太宗的曾孙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在位五年也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皇位最后为什么会传给养子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养子

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已经夭折,这一个养子深得宋仁宗的喜欢,比较聪慧,结合多个不同的原因,这必然就会受到宋仁宗的喜欢。

一、亲生儿子已经夭折

宋仁宗虽然有三个亲生儿子,只是很可惜,三个亲生儿子全部都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挑选的,只能够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人,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养子。

二、宋英宗天资聪慧

这个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之间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孩子真的特别的聪慧,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喜欢。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对方,也希望能够真正的改变着当前所有的一切。

三、无奈的选择

如果自己有儿子,这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儿子,只是很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就只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全部都是父死子继。为什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其实就是无奈的一种选择,接着就是要从100多个孩子中挑选一个,可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孩子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孩子呢?首先这和孩子的亲生父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一个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庞大的家族,就算可以成为皇帝,可能也并不长久。

再者这一个孩子的品性也非常的不错,自己一直都会看着长大,也知道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性,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让这个孩子成为皇上。事实证明这一个选择也没有错误,确实有效的改变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包拯死后,怎么感觉展昭不见了?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死后这个展昭去哪儿这个问题还是很有说法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大家也感觉到了,包拯一死这个展昭就不见了,很多人说这个展昭就是为了包青天而生的,如果包青天死了,这个展昭就肯定不见了呀,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很多关于包拯的影视剧中,展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展昭本是江湖中人,天生喜欢洒脱自由的生活,因为包拯的缘故步入了朝堂,为朝廷做事。包拯与展昭是在包拯参加科考时相识的,展昭曾多次救包拯于危难之时,于是包拯将展昭举荐给皇帝做四品御前带刀护卫供职开封府,协助包拯断案缉凶。

包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任何人犯了国法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无论皇亲贵族抑或平头百姓。因此在包拯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既做出了政绩受到世人尊崇,无形中也为自身树立了不少仇敌。包拯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使奸邪之徒难逃法网,但有些恶人与权贵关系密切,这样就使得他间接性的得罪了许多权贵。因包拯的声望颇高,又得皇帝赏识,那些权贵也对他毫无办法。

一旦包拯有什么闪失,他们若被查出也会吃罪的,他们不敢玩火自焚,所以包拯未受到过任何伤害。而展昭只是个江湖侠客,不是什么官员,在开封府供职期间因公务而得罪了不少人,变数很大。

于是,包拯在临死前把展昭叫到榻前嘱咐:我死后你一定逃不过权贵的明枪暗箭,还是尽快选个地方隐退,你年纪尚轻别因此葬送了性命。包拯的话确属好意,因展昭是武人,有些阴谋诡计包拯担心他辨别不了。就这样包拯死后展昭一夜就消失了,他隐居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平乐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宋仁宗为什么生气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和曹皇后突然大吵了一架,两人关系瞬间来到冰点。其实宋仁宗和曹皇后是相互喜欢的,但在处理军事一事上,不知曹皇后怎么就惹怒了官家,导致两人不欢而散,曹皇后也是觉得很委屈。另一边官家还有张贵妃可以安慰,但曹皇后就没人能诉苦了,其实历史上曹皇后非常有才能,百姓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但出于各种原因她和仁宗关系一直有隔阂,仁宗的心也是转移到了张贵妃那边。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清平乐》中,曹皇后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最新剧情中,她终于绷不住,和宋仁宗吵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吗?其实,正式见面后,颜控宋仁宗一直对曹皇后有好感。反过来,曹皇后暗恋宋仁宗多年,更加不可能讨厌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就是相处不到一块儿去。

去坤宁宫的路上,宋仁宗撞见曹皇后带赵徽柔、宗实放风筝。曹皇后也看见宋仁宗,上前向宋仁宗行礼。宋仁宗心情大好,主动邀请曹皇后喝酒。身为妻子,曹皇后当然不会拒绝。没有想到,两人这一次对饮并不愉快。

赵元昊提出议和,宋仁宗不愿意。曹皇后和宋仁宗交谈时,宋仁宗流露出想乘胜追击的想法。曹皇后出身将门,立刻猜到这是赵元昊的骄兵之计,为的就是引宋仁宗主动出击,陷入粮草补给不足的境地。为了让宋仁宗打消念头,曹皇后用胭脂、眉笔在手绢上战事图,仔细替宋仁宗分析。不料,宋仁宗完全不领情。曹皇后在那边苦口婆心劝说,他却像一个等待下课的小学生。

后来,曹皇后长篇大论的演讲结束,宋仁宗终于绷不住,将曹皇后骂了一顿。就这样,帝后CP吵架了。这两个人之间,曹皇后主要是挨骂的一个,宋仁宗主要是骂人的一个。曹皇后坐着,拒绝再和宋仁宗说话。宋仁宗用不冷不热的语气表示,曹皇后用胭脂画军事图,不免有些不伦不类。之后,也不管曹皇后是什么反应,宋仁宗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宫殿。张妼晗用一碗面就讨好了他。曹皇后是个怎样的人

曹丹姝出身名门,待人亲和,宽容大度,而且很有见识。但是曹丹姝却不得仁宗喜爱,甚至在新婚之夜,仁宗都没有到曹丹姝宫中去。在以后的相处中,仁宗慢慢发现曹丹姝身上的亮点,逐渐被曹丹姝吸引,甚至最后爱上曹丹姝。先婚后爱,好不甜蜜,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真是这样吗?

曹皇后出身名门,是宋朝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正史上说她生性慈善节俭,重视稼穑农事,经常在禁苑种植稻谷,亲自养蚕,还擅长飞白书。野史上还记载,曹皇后宽仁大度,驭下恩威并施,正位以后,宫中莫不畏威怀德,宫禁内肃然有序。曹皇后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辅助皇帝,稳定国政,对经史颇多涉猎,常援引经史以处决政事,对于母家曹氏及身边近臣,曹太后都不让他们假借威权,百官无不拜服。

曹皇后进宫时,仁宗皇帝最宠爱张贵妃,皇帝甚至封张贵妃的父亲为郡王,后宫里张贵妃可以说是曹皇后下第一人。张贵妃也经常仗着宋仁宗的宠爱顶撞曹皇后,但曹皇后却多次忍让,并不愿将事情闹大。甚至有一次,张贵妃想要用皇后车队仪仗,曹皇后也给他了。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伤心坚持要追封自己的爱妃为皇后,被大臣们极力反对,当时中宫皇后还在,又追封一个皇后,太不成体统,但宋仁宗却坚持要给心爱的女人的一个皇后名份,而曹皇后在这时也展现了她的大气、中宫风范,支持宋仁宗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

曹皇后做了28年的皇后,兢兢业业、恪尽本分,不敢踏错一步,她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皇后,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据史书记载,庆历八年闰正月,仁宗宿在曹皇后宫中休息。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却说情况不明,不能轻举妄动,免遭毒手。曹皇后猜测贼人必定防火,所以秘密派人提着水,跟在近前,果然见贼人放火,随机就被曹皇后派人给灭了。她还把太监宫人们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最终杀退了叛逆者,曹皇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却都夭折了,后来又因纵欲过度身体虚弱,当时濮安懿王子嗣众多,皇帝就收养了他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被养在了曹皇后宫中,曹皇后抚养教导周到,英宗成为嗣子后,曹皇后替他赞助策划很多。英宗即位后,身体一直不好,就请曹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听政期间,曹太后凡事都让大臣们自己拿主意,英宗身体好了,曹太后还政于皇帝。

英宗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神宗即位,曹太后升为太皇太后。之后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曹太后对变法不太满意,认为变法有违祖宗成法,就逼迫神宗停止变法。不过在曹太后临终前,还是做了一件善事,那就是让神宗赦免因乌台诗案面临死罪的苏轼。观其一生,虽然荣华富贵,风光无限,但不得丈夫喜爱,又没有儿子,一生孤苦,其中多少辛酸和无奈,多少胆战心惊,估计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包拯买猪肉是怎么回事?最后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青天很多人的第一影响就是铁面无私,办案能力超绝,但是包青天也有逗趣的一面,话说明间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我们的包拯猪肉的事情,叫什么一半瘦一半肥还是怎么的,反正是把人看得十分的有趣了,那么有人了,这到底是为啥呀?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包拯买猪肉是一个电视剧里杜撰的故事,故事虽小,但是这个套路却经常看到。

电视剧里包拯有两个哥哥嫂子,其中老大宅心仁厚,老二奸诈狡猾。包拯是老三,他老爹属于老来得子,但是包拯一出生就奇黑无比,遭到老人家嫌弃,是大哥大嫂心善把他抚养长大。

一天大嫂给小包拯十文钱,让他去买一斤肉,特意嘱咐他不要去二哥家买,因为二哥是出了名的黑星。小包拯拿着钱就去买肉,二哥二嫂看到包拯来了,忍不住就奚落他一番。原来小时候的包拯不仅黑,而且还出奇的笨。小包拯也是个耿直之人,上来就说二哥家心黑,不买他的肉。这时候二哥二嫂不高兴了,就开始骂骂咧咧,小包拯本来都准备走了,又折了回去。

他说要买一斤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是十文钱一斤,包拯说我买一斤,但是要半斤半斤买,先要半斤瘦的再来半斤肥的。因为肥瘦肉一起是十文钱一斤,所以分开来肥肉是四文钱一斤,瘦肉是六文钱一斤,这样半斤肥肉半斤瘦肉加起来就是五文钱。二哥二嫂一听有道理,就给包拯切好了肉。不过两人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日一斤肉可以卖十文,包拯来买就五文了呢。

当然二哥二嫂一向喜欢缺斤少两,包拯买回去的肉应该也不足一斤,但肯定比半斤多多了,所以包拯用这个方法让狡猾的二哥二嫂吃了个小亏。

二哥二嫂为什么会吃亏呢,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单价和总价的概念,肥瘦相间的猪肉卖十文钱一斤,肥肉单价是八文钱,瘦肉单价是十二文钱,这样混合起来才是十文钱。而他们被包拯带跑偏了,认为既然肥瘦一起是十文,那肥肉就是四文,瘦肉就是六文,显然关于肥瘦肉的单价他们就搞不清楚。亏得他们还嘲笑包拯是个傻子,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是大傻子。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是电视剧演绎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包拯如此对待自己二哥二嫂,其实是想给奸诈的二哥二嫂一个小教训,所以看起来也不违和。但是如果二哥二嫂是好人呢,再用这种方法去误导人家那就是诈骗了。这种靠玩数字游戏获取利益的其实都是小聪明,并不值得提倡。

实际上,在我们文化当中,似乎特别提倡这种小聪明,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如果看古代的故事传说,类似这样的小聪明比比皆是,一般来说,施展小聪明的一方都是正义的一方,被人骗得团团转的都是反派,最典型的比如说《阿凡提的故事》。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容易,面对强权没有办法直面反抗,又不甘心一直被欺压,只能施展一些小手段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些,然后底层文人再编点故事骂骂,聊以自慰,日子也就那么过去了,对于实际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大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宋仁宗是个难得的好皇帝,为何后代纷纷夭折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子嗣为什么夭折

第1个原因是因为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出色,第2个原因是宫斗,第3个原因就是皇宫的环境,因此这就导致宋仁宗的后代基本上都会死掉。

宋代医疗条件有限

事实上,宋仁宗的后代还是非常多的,只是很可惜,存活的几率并不是很高,一般孩子在出生之后几岁就已经夭折。过早死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突发性疾病,有些孩子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免疫能力比较差,就容易会受到伤害。其实宋代的医疗水平本来就会比较低,有很多的疾病根本就没有办法确诊,就算被确诊出来,也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药物,就比如说天花。

人祸,宫斗

所谓后宫是非,这本身就是女人聚集,地位聚集还有权力聚集的地方,这必然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纠纷。尤其是皇帝的女人,如果生下一个未来的继承人,这就意味着已经掌握未来的世界,所以在这里就会有着无数的宫斗。宋神宗的子女中有14个儿子,但是这14个儿子没有一个是主宫皇后,生的全部都是不同的功率,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内卷真的是非常的严重。

每一个太子的母亲全部都是一些不一样的妃子,每一个妃子这必然就需要为自己的儿子做打算。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导致宫斗特别的严重,比如说,在这14个儿子中有9个过早死亡。

皇宫的环境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这很有可能和皇宫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金碧辉煌的宫殿,所有的东西全部都是用一些重金属,而这些重金属对于个人的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影响到生活的几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192铁面无私的包拯

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包拯的儿子孙子都比他早死,为什么包拯还有后人?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包青天,那是一个活跃在不公平的案件当中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形象,包拯判案非常公正,不管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虽然这些都是民间对包拯的传说,而且还认为,包拯因为断案公正,所以死后到了阴间,才成为了阎王爷。而关于包拯的后人,也有很多人关心,在历史上包拯的儿子孙子在包拯死前就已经死了,但是为什么包拯还能后世人丁兴旺呢?

宋代的包拯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给当地百姓带来一个朗朗乾坤。包拯积劳成疾去世后,宋仁宗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吊唁,赐谥号“孝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包拯为“孝肃公”或“包公”。而包公的事迹,也被被后世编成戏曲、小说,广为传唱,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的形象。

不过,包拯生前也很不幸,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包拯晚年丧子失孙,眼见着就要绝后。不过我们都知道,包拯的后人现在非常多,而且散布在全国各地,人丁兴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一生有过两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在嫁给包拯一年后不幸红颜早逝,没能为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李氏去世后,包拯又取了一个妻子董氏。董氏非常贤德,颇有大家风范。她不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还经常为包拯排忧解难,成为包拯身后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董氏为包拯生下了一子二女。长子包繶娶崔氏为妻,两个女儿先后出嫁,生活还算富足平静。

包繶和崔氏结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相互扶持。但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21岁的包繶,却又因病去世了。这对包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而且承受着世上最残酷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而董氏更是气急攻心,一病不起。

而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同样悲痛欲绝。不过,崔氏强压着心中的悲痛,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尽心侍奉气倒在床的婆婆董氏。包拯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理。经过合计,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让崔氏回到娘家,改嫁他人。恰在此时,崔氏的母亲也赶到了包家,准备将女儿领回。

当包拯夫妇把这决定告诉崔氏时,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绝。《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尽志以孝养”。意思是说,崔氏哭得像下雨一样,对包拯发誓说,如果让她回娘家,她就要当场死掉。她要终其一生,侍奉二老。

崔氏的这片赤诚之心,感动得包拯夫妇泪流满面,于是答应了崔氏的要求。至此后,崔氏就留在了包家,一边以女儿的身份侍奉包拯夫妇,一边含辛茹苦地抚养她和包繶唯一的儿子包文辅。一家人相互慰藉,风雨同舟地过了几年。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崔氏5岁的儿子包文辅,又突然夭折了。这个打击对包拯来说,甚至超过了当初他失去儿子的伤痛。

因为孙子死去后,包家有可能就此断了香火。在古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天大的事,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难道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上天真要包拯做一个“不孝”之人吗?

本来包拯已经没有了后代了,为何现在包拯的后代又人丁兴旺呢?原来,包拯还有一个妾,那就是孙氏。《宋史》载,“拯尝出其媵”。这里的“媵”,指的就是滕妾,也就是包拯的侍妾孙氏。

包拯在痛失爱子和爱孙后,心情一直郁郁寡欢。原本就不苟言笑的他,脸上再无一丝笑容,日子就在这样孤独寂寞的境况中度过。转眼到了包拯59岁这年。也许是包拯觉得生活无望,也许是孙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之过,包拯将孙氏遣回了娘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孙氏已身怀有孕。

儿媳妇崔氏知道到后,对孙氏的遭遇感同身受,暗地里经常接济孙氏。当他得知孙氏有了身孕后,更是对孙氏百般呵护,想方设法地瞒着包拯夫妇,照顾孙氏。

在崔氏的悉心照顾下,孙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这让崔氏喜出望外,包家终于后继有人了。但她并没有急于将这个惊天大喜告诉包拯,她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在包拯60大寿这天,崔氏把这个男孩儿抱回了包家,当面交给包拯,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禀告了包拯夫妇。望着崔氏手中这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包拯大喜过望,开怀大笑,随即为孩子取名为包衍。上天还是眷顾了包拯,终于让他晚年得子。就这样,包拯幸福地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几年的生活。

1062年5月,正在朝堂理政的包拯突发重疾。弥留之际,他把5岁的包衍叫到病榻前,立下了史上有名的“包公遗嘱”:“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包拯去世后,崔氏俨然成了包衍的母亲,将整个包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将包衍的姓名改为包绶,不但将其抚养成人,更是找人教授其学业,帮他成家立业,直到包绶入朝为官。

包绶同样为官清廉,完全继承了其父遗志,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崔氏“长嫂为母”的感人事迹,让天下人为之动容。宋哲宗知道后,诏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并下诏书予以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宋仁宗时期有哪几位宰相?他们分别都有什么功绩?

全文共 357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绝对不仅仅只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他的身边也有很多能臣,他们都在帮助皇帝一起好好的治理国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北宋时期宋仁宗身边那些非常有能力的宰相们。可能很多人以为,一个皇帝身边的宰相也不会有很多个,毕竟宰相的职权那么大,所以宰相的数量也不会很多。但是实际上,宋仁宗在位期间,一共是有二十三位宰相的,这个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了,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宰相,他们又分别是谁呢?他们在当宰相期间又做过些什么事请,有什么样的功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人物吧。1.王钦若:制定官员升迁制度,撰修国史

王钦若是“南人为相第一人”,五鬼之一,人称为“瘿相”。宋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垂帘听政。王钦若作为曾经拥立刘太后上位的功臣,看准机会,再次出手,进献《迁叙图》,提出百官升迁制度,受到刘太后和宋仁宗的赏识,王钦若因此再度拜相,奉命撰修《真宗实录》。2.丁谓:排挤交好寇准的大臣,与王曾争权

丁谓与王钦若等人,时称五鬼,前后共在相位七年。宋真宗去世后,丁谓擅改真宗遗诏,将交好寇准的官员悉数清除,并排挤自己的副手王曾,以达到独掌大权的目的。在雷云恭擅自更改真宗陵穴后,丁谓极力为其隐瞒,事发,丁谓被革职抄家,贬往崖州。3.冯拯:监修国史、真宗陵墓

冯拯为相不足三年,为官清贫廉洁。丁谓被罢相时,刘太后一度曾想诛杀丁谓,冯拯以宋仁宗即位不久,不宜杀人为由谏止。之后他取代丁谓和雷云恭,监修国史和真宗的山陵建造。因身体多病,曾五次上表请辞,刘太后派内官前往冯府探视,发现其家贫如洗,遂给予赏赐,罢相后不久冯拯去世。4.王曾:智除丁谓,镇守边防

王曾在宋仁宗时期,曾两度为相,时间长达九年,第一次为相时智除奸臣丁谓,受到刘太后和仁宗器重。他为官严谨稳重,极力打压投机钻营者。因压制刘太后姻亲,被刘太后以后宫失火为由罢相。出任地方后,王曾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的拥戴,为其立生祠纪念。在刘太后驾崩后,王曾再度为相,因反对吕夷简专权跋扈,二人同时被罢相。5.李迪:敢言直谏、嫉恶如仇

李迪是状元出身,曾两度为相,宋真宗时被奸臣丁谓排挤,又得罪刘皇后,被多次贬官。刘太后去世后,李迪再度为相,曾多次反对吕夷简专权跋扈,因此再次被罢相。此后,李迪曾自请戍边,抵御西夏李元昊,被入仁宗拒绝,改知青州。6.张知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张知白为相不到三年,在任上不以位高权重而毁名节,他为官崇尚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对于出行依仗、爵位视若身外之物。他不屈服与困难和权贵,被认为是宋朝最有名的贤相。死后,被仁宗追谥文节。补充阅读:“祭文”制作的格式和要求7.张士逊:一代帝师、三度拜相

张士逊在宋真宗时曾任仁宗的老师,他宽厚待人、体悯百姓,安民生、厚民力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宋仁宗。张士逊在64岁时拜相,受到了宋仁宗的特殊礼遇,仁宗曾御书“千岁”二字相赠,被誉为是“宰相得谢者,自士逊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宋仁宗成为一代仁君。8.吕夷简:安抚边疆、知人善任

吕夷简出身官宦世家,三度拜相,在任近八年时间。面对契丹的入侵,他反对迁都洛阳,并奏请设立北京(大名府),彰示皇帝亲征,以威慑契丹南下。在用人方面,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够宽容,大多被贬黜远方,但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也赋予了重任。吕夷简曾多次派人与西夏、契丹和谈,虽然实现了和平,却增大了北宋人民的负担.9.王随:佛系宰相、无所建树

王随自幼家境贫寒,曾立志成为唐朝宰相裴休一样的人。他提提倡外严而内宽,为相一年时间,除了和几位宰相因事争吵之外,无所建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醉心佛教,撰修佛学典籍。10.陈尧佐:兴修水利、推进改革

陈尧佐出身官宦世家,可谓是书香门第,因兄长陈尧叟、弟弟陈尧咨皆为状元,俗称陈氏三状元,并且兄长陈尧叟在真宗时也曾任宰相。陈尧佐早年受丁谓排挤,长期在地方任职,他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颇受百姓拥戴。他担任宰相一年时间,提出裁减官员,革除繁文,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因老病辞职。11.章得象:恪尽职守、居位自若

章得象为相八年,不任用私人,曾十次上表请辞,宋仁宗才同意其致仕。他一贯尊贤重士,扶掖后进,平易近人;为官46年,历任16次升迁,却从未受到贬黜,可谓是北宋官场一大奇迹。在庆历党争时,他不攀附任何一方,致使《宋史》评价他“无所建明”。去世后,宋仁宗破例亲临祭奠,以示哀悼。(宋朝规定,致仕大臣葬礼,皇帝是不允许亲临祭奠的)12.晏殊:唯贤是举、扭转战局

晏殊能诗善文,在政治和文学上造诣颇深。宋真宗驾崩后,面对丁谓、曹利用互相争权的乱局,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刘皇后垂帘听政,稳定了局面。晏殊曾建言四事,加强了宋军军备,扭转了宋夏战局,平定了西夏入侵。他担任宰相仅两年时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失误,被弹劾罢相。晏殊最大的贡献是为宋神宗推进了一批能臣,如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得到重用,为仁宗之治作出了巨大贡献。13.杜衍:革除民弊、支持新政

杜衍在地方时,以擅长治狱闻名。他对法律条文多有革新,又能尽量革除民弊,他既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杜衍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百日宰相”,因支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庆历新政,被反对派诬陷结党,被罢,为相时间仅仅120天。之后赋闲十年,临终还不忘劝诫宋仁宗加强边防。

14、贾昌朝:革除军弊、使官员年轻化

贾昌朝曾采取惩治首恶,制止高利贷在军中泛滥,以稳定军心。面对官吏冗杂老弱现象严重,贾昌朝建议裁减老弱昏庸官员,逐步使官员年轻化。他还奏请仁宗改革赋税徭役制度,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贾昌朝为相不足三年时间,为相期间北宋连年灾害不断,遂沿用汉朝因灾异册免三公的故事,自请罢相。15.陈执中:拥立功臣、大公无私

陈执中的发迹在于当你拥立仁宗为太子,所以与宋仁宗关系十分深厚,后因擒获王伦而入朝参知政事。他两度为相,前后时间八年,却无所建树。但其大公无私,曾拒绝提拔女婿官职,因此登门送礼之人也大为减少。陈执中被罢相,不是因为他人排挤,而死因为自己的桃色丑闻被罢,也是仁宗朝宰相里面最倒霉的一个。16.文彦博:出将入相、体恤为民

文彦博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声名内外。他虽然官居高位,也很富裕,但他平常接待人谦逊下士,尊德乐善。文彦博执政于承平之时,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他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建树颇多,为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17.宋庠:反对新政、无所建树

宋庠(xiáng)曾连中三元,宋仁宗亲政后,宋庠参知政事,因得罪吕夷简,又反对“庆历新政”被贬知扬州。新政失败后,他重新入朝,宋庠为相两年,无所建树,因纵容子弟不法,被包拯弹劾。晚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也没有太大政绩。18.庞籍:通晓律令, 擅长吏治

庞籍为相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即被宦官、言官集团排挤罢相。他在任期间,推荐了不少能臣良将,诸如狄青、司马光、周美、李师中、王莆等。他的主要政绩在地方,因为通晓律令,治军严明,而且擅长吏治,深受军士和百姓拥戴。19.梁适:有勇有谋、体恤百姓

梁适出身梁氏名门,时称“满堂笏,梁半朝”。他与父亲梁颢、兄长梁固被称为“忠孝三梁”,可与“文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比肩。梁适为相仅仅一年时间就被言官弹劾罢相。他曾建言拒绝与契丹称“南北朝”并立,出知地方期间,体恤爱民,改革铁政,并多次击败西夏入侵。20.刘沆:启用贤人,救正时弊

刘沆探花及第,前后任宰相7年,是宋朝由进士提拔为宰相第一人。他任职期间,提出吏治三大弊病,力图革新,拒绝保荐近臣,并启用贤人,改革升迁制度。因此得罪了大批权贵,众多朝臣群起攻之,刘沆孤掌难鸣,只好自请罢相。21.韩琦:抵御西夏、推行新政

韩琦在地方任职时,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入朝后又与范仲淹、富弼主持“庆历新政”,被视为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22.曾公亮:革新吏治、怀柔西夏

曾公亮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宰相九年。仁宗期间,他曾提出磨堪法,改革官员升迁和考核制度,同时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宋夏战争期间,曾公亮提出怀柔政策,先礼后兵。宋夏议和后,又积极建议仁宗加强边防建设。23. 富弼:推行新政、出使辽国

富弼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两度拜相。曾两度出使辽国,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了双方的利害关系,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致使辽兴宗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晚年再度为相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劝诫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宋仁宗和曹皇后感情如何?曹皇后怎么成为皇后的?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宋仁宗和他第二位皇后曹皇后之间的感情如何,一直是人们比较好奇的一件事。不过从史料来看,仁宗并不怎么喜欢曹皇后,两人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期间仁宗还一度打算废掉曹皇后,要不是有百官反对可能曹氏也将被幽禁。那两人既然不相爱,为什么仁宗还要把曹氏立为皇后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真正看上曹氏的人是仁宗养母杨太后,所以才促成了这段婚事。曹皇后怎么成为皇后的?

曹皇后出身于名门,祖父曹彬是开国功臣,她本人也是宋仁宗的贤内助,熟读经史,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又不失敢做敢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仁慈皇后。

仁宗的养母看重曹氏,为了巩固宋仁宗在朝堂上的位置,次年将曹氏推向了皇后之位。那个时候曹皇后才十八岁,她入宫之后就成了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她在后宫中的地位,让人无比羡慕。

可曹氏长的并不漂亮,加上宋仁宗忌惮曹氏背后家族的力量,于是冷落曹氏。曹皇后虽然有皇后之名,但是在情感上她从未得到宋仁宗的承认,曹皇后也并未为其诞下子女。

宋仁宗虽然没有废掉曹皇后,但也自始至终都不喜欢她。两人表面上看似友好,但实则没有任何夫妻之情,最后曹皇后也没有为宋仁宗诞下子嗣。

宋仁宗看中的是张氏,然而杨太后却选了出生名门的曹氏为宋仁宗的新皇后。宋仁宗本想找机会废了曹皇后,但曹皇后为人谦和,不争不抢。即便没有宋仁宗的宠爱,她也不会争风吃醋,表现的非常大度,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这使得宋仁宗丝毫找不到借口废掉她。

就这样,宋仁宗和曹氏成为了表面夫妻,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真感情。宋仁宗和曹氏在一起完全就是联姻而已,曹氏爱而不得,令人惋惜。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在皇位上勤勤恳恳,深得百姓和邻国辽国的敬佩,据说宋仁宗死后,辽国的皇帝都感到非常伤心,就像自己家人去世一样。宋仁宗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就是无子,在他去世之后皇位到了侄子赵曙的手中。宋仁宗身为一代明君,最后有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悲哀的。宋仁宗和曹皇后感情如何?

张贵妃是宋仁宗唯一真心所爱,两人是自由恋爱,不是被强迫在一起的。张贵妃特别受宋仁宗宠爱,她是贵妃封号,却享受皇后级别的物质待遇,宋仁宗总会把最好的宝贝都赐给张贵妃。

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都是很受宠爱的公主。张贵妃很有野心,一心想与曹皇后斗,没想到天不站在她这边,活到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所有的宏图野心全都变成了泡影。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难过,最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仁宗的养母看重曹氏,为了巩固宋仁宗在朝堂上的位置,次年将曹氏推向了皇后之位,可曹氏长的并不漂亮,加上宋仁宗忌惮曹氏背后家族的力量,于是冷落曹氏。曹皇后虽然有皇后之名,但是在情感上她从未得到宋仁宗的承认,曹皇后也并为其诞下子女。

曹皇后娘家势力很大,宋仁宗担心宠爱曹皇后,会助长外戚势力,所以他对曹皇后的态度也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热的状态。

虽然曹皇后的颜值不高,但心地善良,按道理与宋仁宗的感情应该很好,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两人的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的,是太后将曹氏嫁给宋仁宗。

每次宋仁宗看到曹皇后的时候,都会对其会产生一种隔阂。他是帝王,不想被任何人控制,然而曹皇后的母族让他忌惮,这种心情直接影响到他对曹氏的态度,两人注定是一场悲剧。

看到这里,大队长不禁对曹皇后产生一丝怜悯,但是政治婚姻就是这个样子,大家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包拯竟然不是丞相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竟然不是丞相

包拯虽然一直被人称为包相爷,但其实在历史中他并非担任过丞相职位,要知道,在古代丞相的地位非常之高,简单来说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权利仅仅只在皇权之下而已,正因如此,历代皇帝都会想尽办法去分散相权,而到了包拯所在的宋朝时,丞相之位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少权利,非常的鸡肋。

所以作为包拯本人来说,自然也是看不上这种没有实权的职务,当然皇帝自己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让包拯这位大才去做丞相的话,难免有些浪费人才资源,所以皇帝就把包拯安排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上。

而枢密使这个职位其实非同小可,即便包拯只做了副使,但手中的权利之大,甚至都可以参与军政大事,基本与副丞相没有区别,从这点就能看出皇帝是非常器重包拯的,与之丞相也是别无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是怎么样的?历史上宋仁宗是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14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仁宗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人,很多人都说其实到宋仁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了,宋仁宗创造了仁宗盛治,宋仁宗平常也非常的节俭非常的爱民,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位非常非常好的皇帝,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都是听说的,那么真正的历史上的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真实的宋仁宗是怎么样的吧!

本文趋向于比较个性化的平价,所以带个很大的个人色彩,请谨慎观看!

至少从钱穆开始,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宋朝所获得的评价一直都是积贫积弱。

版图上失去燕云、河西,金瓯有缺;同时饱受塞北各族政权的压力,直至灭亡。宋朝整个时代的历史形象,可以说是写满了遗憾。

具体到宋仁宗四十多年的统治时期,一方面北面的燕云无法收复;另一方面在西面的战事屡屡受挫,只能坐视西夏称帝。

而由他带领一帮名臣如范仲淹、韩琦等所一起主导的新政,也是半途而废。

这样一个帝王,是欠缺帝王该有的霸道总裁气质的。

然而在近二十年的网络上,宋仁宗却渐渐在收获另外一种评价。

他所治下的时代,被冠名为“仁宗盛治”。

“盛治”这个词是“盛世”与“治世”的结合,带有新鲜的脑洞气质和互联网气息。

要知道,儒家语境下,表述明君的治理功业,只有“盛世”与“治世”的概念,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漫长岁月里,亦没有哪一段时间被冠以这一类的名称(倒是有一个“庆历之治”的说法,但不是很主流,也甚少人认可)。

而二十年来,互联网历史爱好者对宋仁宗的这种评价,体现了一种只借用儒家概念,而摒弃本应作为核心的儒家评判体系的意识风向。

与之相匹配,他看起来厚道温吞的性格也开始得到赞扬。

人们将这种性格特征视为帝王人性化的一面。

温情而宽厚。

比照东西方历史,韩愈等人于中唐发起的“古文运动”,可以被看作是一场以秦汉古典时代为标榜的“文艺复兴”。

这场“文艺复兴”与西方结束中古时代的文艺复兴有可相提并论之处。

结合史学上的“唐宋变革说”,则“五代十国”的争霸乱战,大概就是西方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

宋代则是一个理应诞生开明君主与思想著作,且民族国家色彩逐渐大于世界帝国色彩的“启蒙时代”。

宋太祖“玉斧划河”的故事,以及宋、辽、夏、金、大理诸政权的对峙,加上雕版印刷技术的勃兴、思想文化著作的繁盛,大略能印证这些特征。

在这样的时代,只要能担起文化和文人保护者的角色,宋仁宗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

在正统皇朝中,宋仁宗以长达四十余年的在位时间,排在同行们的前列。

他之前,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最著名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长达五十四年。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与宋仁宗的境遇有些相像。

都是十几岁即位,且都面临太后/太皇太后的垂帘掣肘,一方面父祖积累下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饱尝来自塞外的压力和耻辱。

不过汉武帝最终用“天下户口减半”的代价,开疆拓土,扫荡匈奴;宋仁宗却未能实现类似的成果。

从汉武帝往后,几乎每个正统王朝内部都有一个或明或暗想要成为“汉武帝”的帝王。

学他的强势、学他的开边、学他的“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在魏有魏明帝、在隋有隋炀帝,在唐有唐玄宗,在明有明成祖,在清有乾隆帝……

至于宋朝的“赵官家”们,宋仁宗赵祯若想要对标汉武帝的话,本也是无可厚非之事,毕竟两人还是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

然而宋仁宗所表现出的气质却与汉武帝大相径庭。

在他之后,变法且屡对西夏用兵的宋神宗、宋哲宗,任用新党而一度收复河湟燕云的宋徽宗倒都有向汉武帝看齐的劲头。

尤其是宋徽宗。

然而他与隋炀帝、唐玄宗一起都成为欲效仿汉武帝而翻车的帝王。

宋仁宗御宇四十多年,天下腹地大致太平。

这很有可能是沾了他自己性格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