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仁宗为什么要杀包拯【实用20篇】

浏览

6008

文章

85

篇1:宋仁宗和曹皇后感情如何?曹皇后怎么成为皇后的?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宋仁宗和他第二位皇后曹皇后之间的感情如何,一直是人们比较好奇的一件事。不过从史料来看,仁宗并不怎么喜欢曹皇后,两人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期间仁宗还一度打算废掉曹皇后,要不是有百官反对可能曹氏也将被幽禁。那两人既然不相爱,为什么仁宗还要把曹氏立为皇后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真正看上曹氏的人是仁宗养母杨太后,所以才促成了这段婚事。曹皇后怎么成为皇后的?

曹皇后出身于名门,祖父曹彬是开国功臣,她本人也是宋仁宗的贤内助,熟读经史,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又不失敢做敢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仁慈皇后。

仁宗的养母看重曹氏,为了巩固宋仁宗在朝堂上的位置,次年将曹氏推向了皇后之位。那个时候曹皇后才十八岁,她入宫之后就成了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她在后宫中的地位,让人无比羡慕。

可曹氏长的并不漂亮,加上宋仁宗忌惮曹氏背后家族的力量,于是冷落曹氏。曹皇后虽然有皇后之名,但是在情感上她从未得到宋仁宗的承认,曹皇后也并未为其诞下子女。

宋仁宗虽然没有废掉曹皇后,但也自始至终都不喜欢她。两人表面上看似友好,但实则没有任何夫妻之情,最后曹皇后也没有为宋仁宗诞下子嗣。

宋仁宗看中的是张氏,然而杨太后却选了出生名门的曹氏为宋仁宗的新皇后。宋仁宗本想找机会废了曹皇后,但曹皇后为人谦和,不争不抢。即便没有宋仁宗的宠爱,她也不会争风吃醋,表现的非常大度,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这使得宋仁宗丝毫找不到借口废掉她。

就这样,宋仁宗和曹氏成为了表面夫妻,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真感情。宋仁宗和曹氏在一起完全就是联姻而已,曹氏爱而不得,令人惋惜。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在皇位上勤勤恳恳,深得百姓和邻国辽国的敬佩,据说宋仁宗死后,辽国的皇帝都感到非常伤心,就像自己家人去世一样。宋仁宗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就是无子,在他去世之后皇位到了侄子赵曙的手中。宋仁宗身为一代明君,最后有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悲哀的。宋仁宗和曹皇后感情如何?

张贵妃是宋仁宗唯一真心所爱,两人是自由恋爱,不是被强迫在一起的。张贵妃特别受宋仁宗宠爱,她是贵妃封号,却享受皇后级别的物质待遇,宋仁宗总会把最好的宝贝都赐给张贵妃。

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都是很受宠爱的公主。张贵妃很有野心,一心想与曹皇后斗,没想到天不站在她这边,活到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所有的宏图野心全都变成了泡影。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难过,最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仁宗的养母看重曹氏,为了巩固宋仁宗在朝堂上的位置,次年将曹氏推向了皇后之位,可曹氏长的并不漂亮,加上宋仁宗忌惮曹氏背后家族的力量,于是冷落曹氏。曹皇后虽然有皇后之名,但是在情感上她从未得到宋仁宗的承认,曹皇后也并为其诞下子女。

曹皇后娘家势力很大,宋仁宗担心宠爱曹皇后,会助长外戚势力,所以他对曹皇后的态度也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热的状态。

虽然曹皇后的颜值不高,但心地善良,按道理与宋仁宗的感情应该很好,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两人的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的,是太后将曹氏嫁给宋仁宗。

每次宋仁宗看到曹皇后的时候,都会对其会产生一种隔阂。他是帝王,不想被任何人控制,然而曹皇后的母族让他忌惮,这种心情直接影响到他对曹氏的态度,两人注定是一场悲剧。

看到这里,大队长不禁对曹皇后产生一丝怜悯,但是政治婚姻就是这个样子,大家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包拯为什么叫星主?星主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一生清正廉明,因此民间才会叫他“包青天”,表示自己对他的尊重和喜爱。不过包拯可不只有这一个称呼,还有很多人认为包拯是“星主”。这个称呼听上去似乎带有一些神话传说的意思,那么这个“星主”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包拯为星主呢?

1.星主是什么意思

关于“星主”,我们可以在一些词典中找到它的意思,就是说,人总是有好有坏,有一般人,也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古时候人们会将很多非同一般的人认为是天上的星宿的转世,这个词也是出自《水浒传》,我们知道其中一百零八好汉都是传说中的星宿转世,因此后来也就会将一些厉害的人物称为星主。

2.为什么包拯叫星主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一生廉洁奉公,不畏强权,直言无私,即便是面对皇帝,包拯该说的还是会说,不过这也多亏了宋仁宗真正做到了纳谏,对于很多不中听的话,他也决不是简单地贬官或者杀掉,否则绝不可能担得起“仁”这个字。

包拯一生为民,他的表现也是其他很多人比不上的,单就不畏权贵这一条,很多时候官员惧怕惹祸上身,怕对方会报复,或者怕影响到自己今后的仕途,因此事情牵涉到高官皇族的时候,处理方式都会不一样,但包拯不会,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界,所以包拯也就被人称为是“星主”,是文曲星的星主。

3.包拯为什么又是阎王

包拯在民间传说当中,并不单单只是星主,同时也是阎王。因为包拯在生前,是公正的化身,人间需要公正,阴间自然也是需要的。也有人认为,包拯即便是生前,也会在晚上处理阴间的案件,而他额头上的月牙,就是他可以自由穿行与阴阳两界的标志。

在传说中,人死后,灵魂都会前往阴间,面见阎王,阎王有几位,其中一个就是包拯。包拯秉公断案,如果是冤死,被陷害,就会放回阳间,如果罪有应得,自然要接受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孤城闭里的宋仁宗,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2382 字

+ 加入清单

《孤城闭》或许又将会是一部非常令人期待的电视剧改编作品,这部剧讲述的是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历史上,一位以“仁”著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赵祯被称为“仁宗”,他是完全能够担当得起一个“仁”字的,剧中的皇帝与历史上的皇帝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宋仁宗赵祯,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作为皇帝又有些什么样的作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宋仁宗嘉祐二年,20岁的苏轼进京应试,除了一举惊动欧阳修外,也见到了他后来回忆起来“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的中年天子,苏轼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宋仁宗,可见彼时48岁的皇帝,仍是一个有着尧舜之光的宽容皇帝,且天子之容出众。我们常说“一见某某误终生”,苏轼第一次见宋仁宗,便回忆不断,想起后来的人生际遇,今帝是比不上仁宗皇帝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宋仁宗真的是非常好看,且不说那个被民间传说美化的李宸妃有多美,单凭后世对他的记载,就能知道,这个12岁登基被母后刘娥掌控的少年皇帝有多大的韧劲。他开怀大笑起来会让人心生好感、睨天下时又忧国忧民、厚重天子袍之下更是翩翩佳公子、处理朝政在新旧臣子间游刃有余……他或许不是最能干的皇帝,但他足够仁慈睿智。

有人说,宋仁宗空有盛颜,但换些角度看,有些事怪不了他。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出了北宋波澜壮阔的汴京之美,也隐藏了盛世繁华背后的隐忧,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未能回归……很多事不是哪一个皇帝的错,宋仁宗不能背先辈留下来的锅,更不能因为他宠爱哪个妃妾,说他有浪荡之嫌。说到《孤城闭》,他何尝不是一个被皇城牢笼封闭的可怜人,汴京街头的繁华,他亦是大有功劳的。

宋仁宗的一生,都是无法选择,幼年时离开亲母,少年及之后被嫡母掌控,亲政后想变法图强却碰的头破血流……他明明有着秦孝公一样的图强之心,却无法遇到如同商鞅这样的强大联盟,或许是他能力不够,但一个从小在争权夺利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心理健全做一个宽容皇帝,这本身就是很难的。在此,还是要解释一下,刘娥虽然掌控过宋仁宗,但没有狸猫换太子,宋仁宗终其一生,也尊称她一声“大娘娘”。

宋仁宗作为宋代的第四个君主,其实是当时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乾兴元年的时候当了皇帝,那个时候才13岁,当了42年的皇帝,可以说是两宋期间皇帝当得最久的君主,个时候,他创造了北宋时期最繁华的时代,并且制度关注的是,他开创的繁华时期是在他开展自己当政以后,在这之前完全都是当时的太后进行当政,管理政务的。

这个开创了了宋代最辉煌时代的君主,其实很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那么,真实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个性的人呢?

第一,他作为一个非常宽和仁慈的君主,任人唯贤,很耐心接受臣子的建议和意见,对自己的臣下都十分宽和,很有一代明君的作风。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十分有名的官吏,那就是我们经常电视上看到的包公。包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臣子,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上见识过了,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臣子对一个朝代来说是多么难得。

当时的包公其实十分清明廉洁,不怕强权,经常都敢当面上谏。他同唐代很有名的魏征其实不相上下,碰到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也不担心将别人给得罪了,硬是按照律法办事。听说他经常劝说皇帝,甚至有些时候,由于情绪激动,导致自己说的口沫横飞也不在意。不过皇帝呢,在面对这样一个敢于直谏的臣子,也经常都是轻轻将脸上被臣子喷到的唾沫擦干净,并没有对他进行怎样的指责,接着继续聆听包拯的进言,单单由这个层面来说,宋仁宗却是是一位值得尊重的皇帝。

宋仁宗不只是在律法方面对人十分仅严于律人,同时对自己也师傅呢沿革,在生活方面十节俭,也没有讲究排场,经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十分宽厚。他喜欢到处走走,有一回在外散步时,经常老是回头向后看。下人们即使觉得十分稀奇,但谁也不敢去问皇帝是怎么回事。

回到皇宫之后,皇帝就赶紧让人倒来茶水,很明显,皇帝就是口渴很久了。妃子们赶紧十分奇怪,为啥就不让下人们给他倒水,而要等到回到宫里面才找谁喝呢?皇帝回答说,他在几次回头看的时候,都没有发现大家有待水壶来,假如他问下人的化,一定会有人会因此而受罚。因此,为了不让人因为这个而受罚,所以他宁可自己忍着口渴没有找水喝。有这个故事,就能够发现这个皇帝是一个十分宽和的君主。

这个皇帝当政的时候,宋朝各个方面的经济都得到发展。国家四海升平,经济繁华,大家都安于发展。如此好的一个时代,就能够让一个皇帝过上十分奢华的生活,不过他处于这样良好的条件中,却没有安于想了,相反地,他反而十分厉行节俭。

听说有一回,有个臣子给他献上了蛤蜊。他看到这些蛤蜊,第一个考虑到的不是奖赏这个臣子,也不是何时吃这些董祀,而是问臣子这些东西是如何得来的。臣子回答,这些东西是由很远的地方送来的。皇帝就问他花了多少银两,臣子告诉他,一个蛤蜊需要28个铜板。皇帝听了以后,即使没有责备这个臣子,不过却认为自己无法吃下去。这是由于只要考虑到吃了这谢谢东子,就等于耗费很多银两,他根本就食不下咽。

另外,还有一回,皇帝在清晨的时候醒来,告诉伺候的人,昨天晚上他肚子很饿,很想要吃烤羊。这个侍卫知道以后,十分吃惊,向皇帝告罪,同时还问皇帝怎么不告诉自己,自己可以让人去做。皇帝只是面带微笑,认为假如自己开口的化,自然自己的嘴和胃口都能够得到满足。不过由于为了让自己的口腹之欲得到满足,会有很多人半夜都无法睡觉,所以自己还是忍忍就过去了。

有一次他在办理政务时,忽然想要吃羊肉羹,不过总是忍住口欲不想说。皇后知道以后,就劝他说,您每天都必须为国事忧心,必须好好养身体。如果您想要吃一碗这样的汤,就让侍候的人做一碗出来,怎么能让自己饿肚子呢?

皇帝却认为,即使自己想要吃这碗汤,不过就怕长期形成习惯。以后每天都必须送一碗汤来,就表示有一只羊必须宰杀,长此以往,以后要杀多少只羊呢?由于自己的一时痛快,只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宋仁宗绝对是一位宽厚的好皇帝,当得起“仁”之一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平乐中宋仁宗爱曹皇后吗 宋仁宗和曹皇后感情好不好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这个网友都在看个清平乐了,还是非常非常的好看的,这个剧是小说改编的,又是历史剧,所以在制作上异常的精良,细节满满,评分非常的高,所以人气不错,最近很多小伙伴也问了,这个宋仁宗和这个曹皇后两个的人感情线是真的搞不懂哦,因为在孤城闭中就有很多小伙伴看不懂这个宋仁宗到底爱不爱这个曹皇后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值得一研究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说到宋仁宗和曹皇后的感情我们就不得不从这个电视剧和真正的历史上来分析,所以要一分为二的看:

在《清平乐》中宋仁宗当然是喜欢曹皇后的,但是大家也有看到这个宋仁宗在剧里面是非常苦的一个人,他自己的感情什么的都不能表达的,完全都是隐藏埋葬的,所以有爱有恨大家看不出,也难以猜测。至于曹皇后其实本不是宋仁宗自己选的,而且大家的选择,这不是宋仁宗心甘情愿取的老婆了,所以宋仁宗也有一些自己的主管臆断和成见,宋仁宗也对曹皇后非常的冷淡,两个人所以也非常的纠结,所以我们感觉到了宋仁宗不喜欢曹皇后,其实也并非如此,他们两个也算是爱彼此的,他们不仅仅需要爱情,还有义务,所以他们的爱只能埋藏在心里面了。

在真正的历史上呢,那宋仁宗就比较真实了,是真的不爱这个曹皇后的,宋仁宗有两位皇后,但是都不是宋仁宗的最爱,宋仁宗对比两位皇后更加的喜欢张贵妃,第一位皇后本来退位后宋仁宗想立张贵妃为后的,但是杨皇太后给宋仁宗选了曹皇后了,所以宋仁宗对于这样的包办婚姻肯定是有逆反心理的,所以这感情还没有培养就已经给打了负分,所以宋仁宗怎么爱得起来曹皇后,曹皇后虽然不管怎么听话,恭恭敬敬,但是这就是命吧。

宋仁宗到底有多爱这个张贵妃呢?大家也知道张贵妃是真的漂亮,而且才艺方面也异常出色,张贵妃这个人也不简单的,想得到宋仁宗全部的爱,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但是在三十一岁就去世,这个时候宋仁宗做了一件极其过份的事情,那就是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大家要知道,张贵妃并未给宋仁宗生孕龙子,而且当时曹皇后还健在,这样追封遭遇了所有人的反对,但是宋仁宗还是追封了,所以这宋仁宗爱张贵妃爱到底什么地步真的无法想象了。

所以又从曹皇后这边来看,对比张贵妃,曹皇后可就真的只是成了相敬如宾的臣了,宋仁宗的爱情,她是一分也得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平乐董秋和结局怎么样了 董秋和和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全文共 1232 字

+ 加入清单

董秋和的出现,让宋仁宗又萌生了不少爱意。张妼晗因为怀孕,所以能陪在仁宗身边的时间就变少了,后来宋仁宗看上董秋和,将她纳妾,反倒是让张妼晗感到一丝不悦。不过张妼晗在宫中已经有点太过霸道了,数次顶撞曹皇后,仗着仁宗对自己的宠爱就目中无人。这次董秋和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她也是成为张妼晗最难处理的对手,仁宗对董秋和的爱同样很深。董秋和结局

据悉,董秋和是一位知书达理、蕙质兰心的女仕官,在小说当中,董秋和原本是可以和心上人画家崔白出宫一起去过幸福的日子的,但最后却甘愿当妃子。在历史上,董秋和原型便是董淑妃,她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但是年纪轻轻就不幸去世了。

张妼晗怀孕后,月份很大已经不能经常伺候宋仁宗了,所以想把自己的贴身近侍送到官家身边,这样她就可以有更多的借口知道官家的事情了。张妼晗的“小算盘”打得挺好的,但是,她没想到自己的提议被曹皇后和苗娘子给反驳了,最终将董秋和送到了仁宗的身边。

要说这董秋和,心灵手巧,伺候官家绰绰有余。官家总不能是张妼晗一个人的吧,曹皇后和苗娘子比较佛系,不能把她怎么样,董秋和一来,一定要灭灭张妼晗的气焰。

新上位的梳头夫人为董秋和,其实她能够上位也是多亏了张茂则的,看过电视剧的应该都知道张茂则的心里一直都有曹皇后的,所以说张茂则一直心疼曹丹姝,贵为皇后却要受张妼晗的气,也是只好自己受委屈皇帝也是不管不问,于是茂则扶董秋和上位,秋和的容貌也是不错的,很快也是被皇帝宠爱。

董秋和是一位专门研究妆发的女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孩,宋仁宗也是看中了董秋和的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相比较于张贵妃的闹腾,宋仁宗便觉得董秋和是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别样感受的女人。董秋和和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据悉,董秋和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董淑妃刚开始被封为县君,在生下女儿后,晋封才人,次年被封为美人,然而董淑妃的寿命并不长,她在病危时才成为官媛,死后被追赠淑妃。

史书中对董淑妃的记载很少,也没有提及她和崔白有什么情感纠葛,崔白是北宋著名的画家,《清平乐》原著里对崔白和董淑妃之间的故事进行了细致描写。

董秋和与崔白相识于画院,当时崔白被面若桃花的董秋和吸引,并夸赞董秋和妆容好看,其实是因董秋和过敏才导致出现这种“妆容”,不知情的崔白想以董秋和的妆容入画,董秋和不忍崔白失望,就每天吃燥热食物让自己过敏,最终病倒,崔白得知真相后,就画了幅《秋蒲蓉宾图》送给了董秋和。

别看张妼晗很受宋仁宗的疼爱,除了她以外,董秋和也是十分受宠的,她不仅心思手巧,年龄也小,为人谦和有规矩,不知道比张妼晗好多少,难怪宋仁宗后面会那么疼她。

张妼晗对官家的爱是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她的爱是占有,所以她才会那么的骄纵,如果是普通人家或许还可以,可惜她喜欢的人是天子,不可能被她一人独占。

可以说这位董秋和是张妼晗的大情敌了,官家不可能是她张妼晗一人的,她虽然得到了官家的恩宠,但官家自然想要更多的子嗣,而董秋和成为了官家的梳头侍女,日后自然免不了接触,可以说这位算是张妼晗最大的敌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仁宗时期为什么会被西夏暴打?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仁宗事情的情况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时期其实经济什么的都比较的好,而且文化方面也非常的发达了,但是知道这个朝代的人都知道的,这个朝代被西夏暴打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皇帝昏庸还是说用人不当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吧!

一:灰头土脸的宋仁宗

“积贫积弱”的北宋年间,宋仁宗赵祯,算是个口碑不错的皇帝。这位皇帝在位时一心休养生息,北宋的经济文明建设,全是红红火火。以北宋当时的好评说,真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可就是这位“会做皇帝”的宋仁宗,却也撞上了一件窝囊事:被西夏暴打。

宋仁宗年间时,长期在西北磨刀霍霍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终于悍然扯旗自立,朝着北宋王朝呼啸扑来。好脾气的宋仁宗也拍案大怒,《澶渊之盟》后歇班多年的北宋精兵,陆续投入宋夏战争。满以为还能像宋真宗年间时,出手就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西夏打趴下。却不料出手就碰头破血流,先是好水川之战中了埋伏,数万宋军覆没;然后又有三川口战役和定川寨战役,过程如出一辙,都是志在必得的宋军大败亏输,杀得朝野一片哗然。

好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四年宋夏战争,也给了西夏不少重创,终于杀得李元昊硬着头皮求和。北宋也一如既往花钱买太平,一边给西夏岁币,一边怕辽国趁火打劫,又咬着牙给辽国加岁币。连挨打带赔钱,总算换得一时平安。

但如果参考下北宋兴衰脉络,宋仁宗年间的这场宋夏战争,后果就是北宋国防又添一坑,为了防御西夏,之后的近百年间,北宋精锐部队陆续西调,河北防卫空虚,财政国防危机空前严重。一百年后靖康之耻的伏笔,这时起几乎全埋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常规禁军兵力近百万,且正处于经济繁荣时代的北宋,会被人口兵力少得多的西夏,看上去各种落后的西夏,活活打成这样呢?

一幅陇西洞窟中的壁画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二:壁画里的西夏高科技

安西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处的峡谷中。这里历经从唐到清各个朝代的建造和整修,是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的文化宝库。

在榆林窟中保存的西夏壁画中有“锻冶图”,画中两个铁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锤炼,另有一人推拉双木肩风箱。而这种风箱利用双木扇可以推拉互用,将风连续吹入炼炉,可以使炉中始终保持高温,这可以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冶锻技术了。

拥有领先当世的冶炼技术,西夏也因此制造出了很多神兵利器。诸如犀利无比的西夏剑、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弹的旋风炮、能穿透重甲的木羽箭等等,都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注重骑兵进攻的西夏军队所使用的马鞍和铠甲更是十分精良。据史书记载,西夏马鞍带有钩索绳,可以将骑兵固定在马背上,即便士兵战死也不会从马背上掉落,可谓真正的“人马合一”。盔甲方面,西夏有名的“瘊子甲”以冷锻技术打造而成,甲面坚滑光莹,硬度极高,非强弩不能入也。到了冬季,由于西北天气特别寒冷,西夏人将牛羊骆驼毛结合瘊子甲加工制成毡铠甲,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能抵御刀剑和弓矢,可谓一甲多用。

坚固的盔甲、锋利无匹的兵器,这些优良的武备,为西夏提供了有力的军师保障。但北宋的军备水平,那也是出名的强大。早在宋辽战争时,宋初的北宋军队,就有“戎具精劲”的美誉,正是凭着强大的军工科技,拥有床子弩等强大装备的宋军,才得以硬撼辽国精骑,打出《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理论上说,西夏的装备水平虽强,可北宋也该不差。

遗憾的是,这说法,真是理论上。

三:自废武功的北宋军备

众所周知,宋朝历代皇帝为了防止武将做大,力行重文轻武之策,却导致军事建设的劲头严重不足。反应在武器装备上,便是兵器腐坏不整,各地甚至停止了武器生产,即使生产质量也极差,遇有战事便不敷使用。史载宋仁宗时,张方平曾揭露说,地方州郡送来的兵备,仅仅是有数量没质量,以次充好的烂货。各地负责制造武备的官员营私舞弊,偷工减料,甚至用破烂的纸麻缝制盔甲。试问这样糟糕的装备,在战场上怎么拼得过党项精骑的强弓硬弩?

武备上拼不过西夏,大宋其他方面同样令人咋舌。说到大宋练兵,大家最熟知的说法便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更详细的情况,从宋仁宗的枢密使田况的描写中可见一斑:在边境戍卫的宋军骑兵,有些人还做不到穿着盔甲上马,射出的箭也就能到马前一二十步的距离。而西夏方面又是瘊子甲又是毡铠甲,就算被射中了,也根本无法穿透。而西夏这些精壮大汉,个个都是没学会吃奶先学会了拉弓,没学会叫娘先学会了驯马,北宋的文人墨客天下驰名,但说到兵员素质,相比之下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战马方面,河西地带自古就是战马的重要产地,汉末的董卓、马腾,西夏的李元昊,都是依托河西走廊的起兵起家的,北宋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占用中原的土地养马,结果马没养几匹,通宝钱却大把大把地花了出去。河北监一马占草地100余亩,广平监的五六千匹马竟占了良田15000多顷。要说养马影响农业生产也就算了,关键这些在中原喂大的马儿到了边境,还没开始作战,就冻死了十之八九。对面在戈壁原野上跑大的西凉宝骏,可谓高下立判。

两宋被称为“弱宋”。虽有杨家将、狄青和岳飞这些良将的赤胆忠心,却终究未能改变大宋先有靖康之耻,后有崖山之悲的现实。究其原因,从富庶的仁宗朝被小小西夏暴打的历史中便可了然。没有过硬的装备,没有强壮的筋骨,没有神骏的宝驹,这些孱弱的背后,折射的是宋朝统治者对国防的忽视。澶渊之盟后,天下承平日久,“和善”的赵祯大叔没有准备好应付“新人”李元昊的獠牙,终于导致宋夏之战一败涂地。可见无论任何年代,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立足,就必须居安思危,将平时当作战时,军备不可一日而荒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皇位最后为什么会传给养子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养子

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已经夭折,这一个养子深得宋仁宗的喜欢,比较聪慧,结合多个不同的原因,这必然就会受到宋仁宗的喜欢。

一、亲生儿子已经夭折

宋仁宗虽然有三个亲生儿子,只是很可惜,三个亲生儿子全部都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挑选的,只能够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人,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养子。

二、宋英宗天资聪慧

这个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之间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孩子真的特别的聪慧,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喜欢。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对方,也希望能够真正的改变着当前所有的一切。

三、无奈的选择

如果自己有儿子,这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儿子,只是很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就只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全部都是父死子继。为什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其实就是无奈的一种选择,接着就是要从100多个孩子中挑选一个,可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孩子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孩子呢?首先这和孩子的亲生父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一个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庞大的家族,就算可以成为皇帝,可能也并不长久。

再者这一个孩子的品性也非常的不错,自己一直都会看着长大,也知道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性,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让这个孩子成为皇上。事实证明这一个选择也没有错误,确实有效的改变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宋仁宗并不爱曹皇后,为何她还能稳坐后位二十多年?

全文共 4612 字

+ 加入清单

皇后对于宋仁宗来说,一定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了,尽管站在宋仁宗的角度来说,他对于自己这个皇后一点也不喜欢因为他更爱的是自己的张贵妃,再加上在曹皇后之前,仁宗还废掉了一个郭皇后,这个郭皇后也是他所不喜欢的,而曹皇后因为长相一般,一直得不到仁宗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了她一辈子,临死也不相信她,可是即便如此,曹皇后却能够稳坐皇后之位,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直到后来宋仁宗死了,她成为太后,这是为何?仁宗不喜欢曹皇后为何却并不将她废掉,改立自己喜欢的张贵妃呢?

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刘娥辞世。同一年,出身代北酋长之家的郭皇后因与尚美人、杨美人争宠,三人大打出手,郭皇后一个巴掌没收住,直接拍到了宋仁宗赵祯的脖子上,废后的导火索就此点燃。最终,郭皇后以无子为由被废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师”,这对由刘娥硬捏合在一起的鸳鸯终究还是随着她的去世而分开了。

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下诏,“惟贤而是择,当求德、阀,以称坤仪。属于勋旧之家,兼咨冠甲之族”,来自真定的曹氏入主中宫,成为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其实,宋仁宗在这个“空档期”看上了寿州茶商的女儿陈氏,甚至一度想封她为后,就连宋仁宗的养母章慧太后杨氏亦是支持。

不过,在群臣的劝谏下,最终还是立的曹氏。就相貌而言,曹氏并不出众,家庭出身和郭氏差不多,郭氏刚刚被废,曹氏便进宫,更大的考验其实还在后面,赵祯一度宠爱张贵妃(死后谥号温成皇后),在这样的局面下,曹氏居然能够掌控中宫二十八年,她凭的是什么?1.知道自己要什么

曹氏祖父叫曹彬,号称北宋初年第一名将,可谓是功莫大焉。所谓“将门虎女”,这样的家庭,为曹氏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族长辈南征北战的经历,成为浸润曹氏的土壤,往来于曹府的各色人等,更是让曹氏对人性的解读熟稔于心。

曹氏入宫,其实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之前,她被嫁给同样是官宦出身的李化光,不过,那哥儿们沉湎于修仙大业,对新娘子不闻不问,是以在大婚的当天晚上,曹氏甚是愤怒,姐儿们还不跟你玩呢!于是越墙而出,人家直接回娘家了!

就自己“撕毁婚约”一事,足见曹氏之主见。后来听说朝廷选良家子,曹家这才有了送她进宫的打算。如果说“逃婚”只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接下来,庆历年间发生的那场宫廷兵变则彻底“暴露”了曹氏“女汉子”形象。

庆历八年闰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个侍卫颜秀、郭逵、孙利及王胜发动宫变,他们几个抢夺兵器,截杀护卫,之后直逼宋仁宗的寝宫。当晚,恰是曹皇后侍寝。听到外面的动静后,立马引起了这位将门之女的警觉,宋仁宗就想出去看看什么情况,被曹皇后拦下。

此时,在殿外面的宦官何承用或许是怕宋仁宗受到惊吓,便说到,陛下不用害怕,这是在管教不听话的宫女。曹皇后大声呵斥道,贼人都已经要杀过来了,你居然敢欺君罔上!

赵祯就说了,既然如此,别愣着了,赶快叫禁军过来平叛吧。又被曹皇后拦下了,曹皇后说,这个时候你也不知道禁军中谁是敌谁是友呀。赵祯算是懵圈了,怎么办?你看着办吧。

曹皇后做了两手准备,第一,稳住寝殿大门,考虑到贼人一时半会也不会攻进来,但他们或许会放火,就令殿内的宫人准备好水以备不时之需,然后为鼓励宫人奋勇杀敌,让他们每人剪下一缕头发,作为平叛后的证据;第二,火速从外面调兵,传令都知王守忠等人火速进宫护驾。

后来的发展局面果然如曹皇后所料,贼人久攻不下后采取放火策略,不过,火苗随即被宫人浇灭。参与宫变的那四个人很快被王守忠等人斩杀,这就是庆历宿卫之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皇后有奖有罚,且算无遗策,俨然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统帅。不过,曹皇后因为表现太优异了,以至于宋仁宗认为这是她自导自演的节目了,赵祯脱险后逢人便说“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

从“逃婚”到平叛,曹皇后一路平安走来,支撑她的其实就是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果决,这在古代男权社会中亦是极为稀缺之物。战场厮杀的经历让她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怎能等靠要?况且深宫大内又有谁能依靠的住?当年的吕后没有,武则天没有,就是前朝的刘娥也没有。曹家用整个家族血与火的经历教育出来了这个出色的慈圣光献皇后。2.懂规矩,守规矩

位高权重的曹皇后自己守规矩,这叫高风亮节,能让别人守规矩,那才是真正的掌控中宫。

关于“守规矩”这点,宋仁宗和曹皇后这两口子可谓是琴瑟和鸣了。庆历年间,官府在广州查收了一个非法番商的珍珠。当这些珍珠送到朝廷的时候,张贵妃及后宫中几个嫔妃俱在。

赵祯看出张贵妃的心思,便把这珍珠赐给了她。其他几个嫔妃一看,也开始撒娇卖萌的讨要。宋仁宗脾气好,雨露均沾,便令有关部门去广州采购珍珠,此举直接导致广州珍珠价格飙升,赵祯就想把这事平息下来。

某日,赵祯在殿内观赏牡丹,张贵妃最后一个赶过来,将那颗硕大的珍珠放在显眼处,打算在众多宫嫔中显摆一下。宋仁宗远远的看见了,就用袖子掩面,嘴里还说着“满头白纷纷,更没些忌讳”,张贵妃也算个聪明人,马上会意,摘掉珍珠。“上乃大悦,令人各簪牡丹一朵”,一朵花就把她们打发了,从此宫内不戴珍珠,其价格自然大减。

一个小小的举动,透出了“官家”爱美人更爱江山的情怀,无论多宠,都不能坏了规矩。

有一次,张贵妃想用皇后的仪仗出门显摆,此时的张贵妃“势动中外”,她自己亦是愈发“怙宠上僣”,就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赵祯。或许,宋仁宗觉得直接拒绝会伤了美人的心,就顺水推舟,对张贵妃说到,你去问下皇后吧,如果她同意的话,你就用好了。赵祯很聪明,将这个烫手山芋推给了曹皇后。

可是,曹皇后更聪明,如果自己不同意,不知道这两个人会嘀咕什么呢,干脆,直接就应了她。这样有一个好处,就看她敢不敢用了,如果真用了,那些朝臣就够他们一壶的。

张贵妃心花怒放,皇后都怕我,姐儿们才是大宋第一人啊!赵祯闻言,好家伙,又给我踢回来了!他只得对张贵妃说: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张贵妃心中自是不高兴,但也只能忍了。

在维护规则方面,曹皇后亦是如此。宫中有个侍女与侍卫花前月下,暗结珠胎,被人告发。“求哀于帝左右”,宋仁宗一想,这也没多大事,就打算赦免了他们,好生回家过日子去算了。但是,“后具衣冠见帝,固请诛之”。

赵祯就说了,有必要弄出人命来?打几棍子不就行啦。曹皇后就说了,你要是这样的话,“无以肃清禁庭矣”。宋仁宗就想缓和一下,让曹皇后坐下说话,“后立请几移两辰”,最终,“帝乃许之,遂诛于东园”。在这事上,曹皇后看起来是不近人情,不过话说回来,确实是这两人破坏规则在前,若是不加以惩治,后宫必然紊乱,到时候如何管理?

历朝历代,后宫与外朝私通,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仁宗虽“仁”,但在这事上一点不糊涂。宋仁宗某日幸张贵妃阁,看到一个定州红磁器。就问她,你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张贵妃告诉他,这是王拱宸送的。赵祯一下子就火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不得通臣僚馈遗”,怎么就不听话?说完,直接将瓷器摔了个稀烂。

后来,文彦博夫人送给张贵妃一套灯笼锦,宋仁宗借着“台官唐介言其过”的理由,将文彦博贬到外地。

那么,对人要求如此严格的曹皇后,她又是如何做的呢?景祐元年,曹氏被立后,朝廷指定此次婚礼由她的叔叔曹琮操办。这对曹家来说定是莫大的荣耀。不料,曹琮却上了一道折子:陛下方以至公厉天下,臣既被后族,不宜冒恩泽,乱朝廷法。族人敢因缘请托,愿寘于理。可见,曹家人对外戚掺和政事保持着高度警觉。

历史上,外戚专权现象并不罕见,曹皇后非但严格管束家族之人,就连与他们见面都很少。到了宋神宗时期,经过他再三请求,曹太后才同意与弟弟曹佾见面。不过,这位曹国舅却是带着堂弟曹偕一起来的,曹太后知道后,令人关闭殿门,不再见面。

后宫事情繁杂多变,不经意间的一个小事或许就能酿成滔天大祸,实际上追本溯源的话,大多是因为规则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这点上,曹皇后看得甚是透彻,以身正则,自己不搞僭越,别人自然就抓不到她的把柄,又有什么理由来找她的麻烦呢?3.伉俪琴瑟和鸣

价值观这东西,在古代婚姻观念上的表述就是“门当户对”,说的直白点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所谓“门当户对”,其实应该把关注点落在处世理念上。理念不同,注定就会产生分歧,在分歧面前,再牢固的感情也经不起持续不断的考验。

《宋史》对宋仁宗之“仁”解释为“为人君,止于仁”。从寻常百姓的角度看,宋仁宗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好男人。举个例子,一外地官员弄了些蛤蜊进献给宋仁宗,赵祯就问他,这东西怎么卖的?答曰一千钱一个。宋仁宗将盘子里的蛤蜊清点了下,共二十八个,这得二十八千钱!表示吃不起,死活不吃。

在这点上,曹皇后比赵祯有过之而无不及。宋神宗赵顼有次身披金甲去慈寿宫给身为太皇太后的曹氏请安,并且问她,“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太后说,“汝被甲甚好”,只是“国家何堪矣”?赵顼顿觉尴尬,“遂卸金甲”。

在临终那天,曹太后问左右侍从今天是什么日子了?答曰十月二十,“实太祖大忌日也”。“只此日去,只此日去,免烦他百官”,曹太后便喃喃自语道。她说的很明白,这天挺好,省的折腾后辈人再“别立忌日,使百官有奉慰行香之劳”,那样于国于家皆是耗财费力。二十日当天,曹太后去世。

曹太后“性慈俭,重稼穑”的习惯直接影响到了后代。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侄子,高滔滔是曹太后的外甥女,两人均是四岁的时候接入宫中,打小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其品性受曹太后的影响非常大。这两口子亦是勤俭持家,到了高滔滔掌朝的时候,她的执政方针便是“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

如果以仁爱之心而论,宋仁宗在整个两宋帝王中都能排到榜首,他在御花园渴了便忍着,吃饭硌到牙,还是忍,就是怕侍从被责罚。若是宋仁宗心中没有感恩之心,怎么可能如此仁义呢?曹氏在这方面做得也是相当到位。

在张贵妃受宠的那段时间,宋仁宗不止一次产生再次废后的想法。他对宰相梁适说起了此事。梁适回应道:闾巷小人,尚不忍为,陛下万乘之主,岂可再乎?宋仁宗只好作罢。后来,他对光献皇后(即曹氏)说,其实,我想废你很久了,“赖梁适谏,汝乃得免”。

光献皇后非常感激赵祯没有踏出废后这一步,更感激梁适的耿直谏言,她便挑了个良辰吉日做祷告。不巧的是,这事被赵祯看到了,就问她怎么回事,光献皇后如实回应。赵祯亦是不由叹息,这个女子心地如此善良!从此,这个祷告每年都举行一次,直到曹氏去世为止。4.结语

曹太后去世的时候,宋神宗非常悲恸,有个叫姜识的人,自称有令人起死回生的本事。宋神宗就让他过来看看能不能把曹太后叫醒。折腾了一个多月,一点动静没有,姜识便说,臣见太皇太后与仁宗在吃饭,旁边还有很多牡丹花,他们已经不想回来了。

赵顼其实早就知道这是个术士,只不过是,他心里不想接受嫡祖母已经仙去的事实罢了。在曹太后入殓的时候,宋神宗“亲举玉枕及玉弦”,说道,这是太后常用之物,再次悲痛欲绝。

祖孙数代,其乐融融,曹氏营建的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冰冷的皇宫中,实属难得。当年,郭后被废的缘由是没有子嗣,其实曹皇后也没有,可见,子嗣说并不是关键所在。

郭后是刘娥所立,曹后则是廷臣。可以说,这两任皇后,都不是出自赵祯的心意,但是,曹氏最终成了陪伴赵祯走完一生的那个人。

郭氏的张扬、跋扈最终也没能守住自己的皇后之位。相比之下,曹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古代女子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完美展现,此外,她“善飞帛书”,闲暇之余攻读史书,追求进步,从而与赵祯保持步调一致。

一个女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又知道如何维护,还如此知性,赵祯又有什么理由废黜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包拯竟然不是丞相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竟然不是丞相

包拯虽然一直被人称为包相爷,但其实在历史中他并非担任过丞相职位,要知道,在古代丞相的地位非常之高,简单来说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权利仅仅只在皇权之下而已,正因如此,历代皇帝都会想尽办法去分散相权,而到了包拯所在的宋朝时,丞相之位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少权利,非常的鸡肋。

所以作为包拯本人来说,自然也是看不上这种没有实权的职务,当然皇帝自己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让包拯这位大才去做丞相的话,难免有些浪费人才资源,所以皇帝就把包拯安排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上。

而枢密使这个职位其实非同小可,即便包拯只做了副使,但手中的权利之大,甚至都可以参与军政大事,基本与副丞相没有区别,从这点就能看出皇帝是非常器重包拯的,与之丞相也是别无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宋仁宗究竟有多仁厚?宋仁宗是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皇帝一般都会是极其有威严的一个人,有的皇帝甚至是心狠手辣,面对帮助自己的开国功臣们,或者对自己极有帮助的人们,却因为担心他们功高盖主而杀人灭口。然而,历史上还是有一些以“仁厚”著称的皇帝,比如宋朝时期的宋仁宗,而正是因为他的仁厚,才使他得到了“仁”的庙号。那么,宋仁宗究竟仁厚到了什么地步呢?

宋朝是个仁厚皇帝“扎堆”出现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任皇帝基本上都算是宽厚、仁慈,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非宋仁宗赵祯莫属。仁宗在位42年,将“仁慈宽厚”四个字作为人生信条,并能贯彻始终,实在是难得。史书当中关于他仁慈宽厚的记载比比皆是,试举以下三则:

1.第一则,话说宋仁宗某次在宫中用午膳,正吃的津津有味之际,忽然感觉牙齿咬到一个硬物,被硌得生疼,等到把饭吐出来后,才发现里面夹杂着一粒个头并不大的砂石。米中混有砂石,极可能是因为没把米淘干净,这种事如若发生在民间,百姓没有人会把它当回事,可若是发生在帝王家,那可是要“上纲上线”的大问题,重则有人会为此被杀,轻则相关人等会挨骂受罚。

可宋仁宗面对这种事,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表现出过人的宽厚。只见他悄悄地将砂石检出来扔掉,然后对身边的嫔妃耳语道:“爱妃切莫将此事外泄,否则御膳房的人恐怕要被追究死罪,朕不忍闻也”(“禁中进膳,饭中有砂石,含以秘示嫔妃曰:“切勿语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见《二程外书·传闻杂记》)。嫔妃听后默默点头,这场风波便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2.第二则,话说某日宋仁宗在散步时,总是不停地回头,好像在找什么人一样,随从们都不解其意,但也无人敢询问。等到回宫后,皇帝急忙对嫔妃讲:“爱妃快拿水来,朕几乎要渴死了。”嫔妃赶紧端过水来给皇帝喝,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他:“陛下既然口渴,为何刚才不向侍从们要呢?一路强忍至此,岂不是要渴坏了?”

宋仁宗咕咚几口把水喝完后,稍微平复一下情绪,然后才缓缓地跟嫔妃说:“朕之所以屡屡回头看,是想让侍从把水壶拿过来,但他们生性驽钝,不明白朕的意思,所以才疏忽至此。但彼时朕却不能下令要水,不然他们会因怠慢而受罚,朕不忍闻也。”嫔妃听后,心中十分敬佩。

3.第三则,仁宗某日因处理繁杂的奏章,一直忙到了深夜,忽然感到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终究强忍着没说,次日才把这件事告诉皇后。皇后听后感到不解,便跟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千万要保重龙体,既然想喝羊肉汤,随时吩咐御膳房就好了,怎能强忍饥饿使龙体受亏呢?”

皇帝摆摆手,然后跟皇后解释说:“皇后有所不知,宫中用度皆有常规,若一时随意索取,恐怕日后便会形成惯例。若朕昨夜喝了那碗羊汤,那么御膳房便会夜夜宰杀,如此算来每年要杀掉数百只羊,所费不赀。况且伤生害物之事,朕于心不忍,所以思量再三,还是忍住为好。”(“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见《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宋仁宗四》)。

宋仁宗宅心仁厚,在位42年间屡屡推行仁政,由此使得天下臣民感念至极。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享年54岁。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后举国同悲,汴梁的百姓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商人罢市举哀,哭泣之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就连乞丐和懵懂的幼童,都纷纷来到皇宫前焚烧纸钱,前后持续数日时间(“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见《宋史》)。

宋仁宗的宽容仁慈博得世人由衷的钦佩,以至于《宋史》的作者在为其编写本纪时,曾不无感慨地评论说,宋仁宗的德行堪称帝王届的典范,无愧于“仁君”这个称号(“《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见《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宋仁宗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包拯为何要打压张贵妃?两人之间有什么仇怨吗?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贵妃作为历史上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可以说是得到了皇帝最大的宠爱,即便是生前没有办法做皇后,她死后,宋仁宗也坚决要给她皇后的荣誉,还要在曹皇后在世的时候,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张贵妃。然而包拯对张贵妃可没这么喜欢,甚至是多次打压张贵妃,弹劾张贵妃的伯父,耿直谏言,说话间口水都飞到宋仁宗脸上了。还对张贵妃提拔的宰相非常不满,也尽力打压,这是为何呢?包拯一直是一个公私分明之人,他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他打压张贵妃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包拯为何要打压张贵妃?

包拯打压张贵妃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朝堂风气不太好,很多官员相互勾结,党项之争非常严重,而包拯本来就是一个苛求廉政风气的官员,所以他就向宋仁宗告状,说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勾结宰相文彦博,而文彦博与张贵妃也内外勾结,多次收受文彦博送的礼物,利用后宫权利在朝中勾结,必须打压。

宋仁宗听到这事,其实也很难处理,毕竟是官家喜欢的张贵妃,张贵妃又恃宠而骄,由不得半点批评,于是仁宗每每听到包拯的弹劾,就掩面叹息,表示一点办法都没有。2.宋仁宗难道不知道张贵妃勾结吗?

其实,张贵妃收人礼物这件事,宋仁宗一直都知道,知道不批评惩戒,等于默许?还是时机未到?

有一年上元节,张贵妃和官家一起去皇城头看花灯,张贵妃穿着一件极为华丽的灯笼锦,甚是好看,但却从未见宫中有人做这种衣服,于是官家就问她:你这件衣服甚是好看,哪里来的?而张贵妃那么直肠子,不过脑子,便如实回答官家:文彦博的夫人送的!

当时官家也只是浅浅说说,不要与他人走得太近,而张贵妃却不听。

再一次,宋仁宗去张贵妃房间散步,进门便看见一排定州出产的红瓷器,耀眼夺目,十分华丽。便问张贵妃这瓷器哪里来的?张贵妃依旧老实交代说:王大人送的!张贵妃口中的王大人,是王拱辰,是当年仁宗钦点的状元,压过欧阳修的王拱辰。

宋仁宗一听,十分愤怒,拿起门口的棍棒,一个一个砸碎了。

要说已经两次了,仁宗都十分生气,可谁知,张贵妃依然是不改自己的性子。

有一次陪官家出门,她跟官家撒娇说,想坐皇后的銮驾伞盖,官家一开始不允许,可张贵妃却一直魅惑,官家忍不了了,便说:你去找皇后借吧,她只要借给你,你就用。谁料,张贵妃真的去找皇后借了,皇后也真的给了。

回来之后,张贵妃向官家显摆说,我借到了!官家却十分生气,说:你当国家典章,礼教规矩都是儿戏吗?这几件事下来,都能看出,宋仁宗也是对张贵妃一再暗示,一再教育,可张贵妃依旧死性不改,仁宗也是为此头大,再经过包拯的弹劾,仁宗更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却始终不肯松口,惩戒张尧佐和文彦博。3.包拯会善罢甘休吗?

包拯这样一个性格正直的人,他怎么会善罢甘休?所以他回家之后,更是罗列了张尧佐的罪状,一方面指责张尧佐靠裙带关系(意指张贵妃)上位,不会做事,另一方面张尧佐黄河改道,弄得附近灾民妻离子散,这样的官员留着何用?于是便像唐僧一样,每天一上朝就念叨着:

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

仁宗在这种压力下,最终换掉了张尧佐,但包拯却还不满意,甚至更加生气,因为仁宗给张尧佐升迁了,让他从一个三司使的位置,换成了很多人为官一生都得不到的职业——身兼四使(宣徽南院使、怀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

以包拯为首朝廷官员更是生气的发起猛烈进攻,誓死要让张尧佐、张贵妃和他们的同伙扫除干净。

于是包拯就写了一篇《弹张尧佐》,上奏仁宗,这篇谏言里,不仅说了张尧佐结党营私、靠贵妃上位的事实,说宰相文彦博巴结贵妃、结交外戚,更是说仁宗慧眼不识珠,无颜面对宋朝先人!

历经数月,终于在这群言官的群舌狂战之下,仁宗妥协,剥夺了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的职位,后妃之家的背景。

可包拯这个死心眼,还是不满足。后来,包拯更是立志斩断张氏集团的毒瘤,向宰相文彦博发起进攻,要罢免这个张贵妃提拔起来的宰相,让富弼做宰相。

几经争执下,宋仁宗妥协,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位,而张贵妃的势力,也由此没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宋仁宗狸猫换太子是真的吗?宋仁宗狸猫换太子完整的故事

全文共 36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朝的宋仁宗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有的人说那肯定是狸猫太子啊,那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其实宋仁宗不仅仅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仁宗盛治”,这个可比狸猫换太子要厉害的多,但是很多人不喜欢看正史,喜欢看野史,所以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被很多人知晓了,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一、相关历史记载

《宋史 仁宗二》明道二年三月:

“三月庚午,加恩百官。丁亥,祈雨于会灵观、上清宫、景德开宝寺。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除常赦所不原者。乾兴以来贬死者复官,谪者内徙。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吕夷简为山陵使。 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遗留物赐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甲辰,以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并兼追尊皇太后园陵使。戊申,听政于崇政殿西厢。己酉,罢乾元节上寿。壬子,诏臣僚、宗戚、命妇毋得以进献祈恩泽,及缘亲戚通表章。罢创修寺观。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癸丑,召还宋绶、范仲淹。丙辰,内侍江德明等并坐交通请谒黜。己未,吕夷简、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皆罢。以张士逊为昭文馆大学士,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参知政事,李谘为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御紫宸殿,以张士逊为山陵使兼园陵使。癸亥,上大行太后谥曰庄献明肃,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谥曰庄懿。 五月戊辰,诏礼部贡举。癸酉,诏中外勿辄言皇太后垂帘日事。乙亥,罢群牧制置使。丙子,命宰臣张士逊撰《谢太庙》及《躬耕籍田记》。检讨宋祁言,皇太后谒庙非后世法,乃止撰《籍田记》。戊寅,录系囚。”

上文需要知道的信息有:

1、明道二年三月之前,虽然宋仁宗已经即位,但却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死了之后,宋仁宗才亲政;

2、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刘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最后宋仁宗都封刘太后和李宸妃为太后。

《宋史 刘皇后传》:

“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及不豫,帝为大赦,悉召天下医者驰传诣京师。诸尝为太后谪者皆内徙,死者复其宫。其后言者多追诋太后时事,范仲淹以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闻也。"下诏戒中外毋辄言。”

这里就表达一个主题:宋仁宗和刘太后的感情很深,即便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对刘太后的感情依然没有变,为此还赦免被刘太后罢免的官员之罪,禁止议论刘太后。

《宋史 李宸妃传》:

“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 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拜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这里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1、李宸妃是在明道元年去世,刘太后是在明道二年去世;

2、李宸妃死时,刘太后原本是想用宫人葬礼安葬即可,但丞相吕夷简劝刘太后为日后刘氏利益着想应用一品葬礼安葬;

3、刘太后死后,燕王对宋仁宗说出李宸妃是其生母,是被刘太后害死。宋仁宗打开李宸妃棺材一看,尸身用水银保存,面容不变。李宸妃被厚葬的事实,击破了刘太后杀李宸妃的流言,宋仁宗继续厚待刘太后亲属。

这里并没有给出李宸妃是否是刘太后所杀,但刘太后当初想用宫人礼安葬李宸妃,无非是担心:

“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

宋仁宗从1023年即位,李宸妃是在1032年去世。这9年时间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想要杀李宸妃可以随时动手。因此从时间上来看,刘太后没有杀李宸妃的必要。

《宋史全文 卷七上》:

“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乙未,帝号恸见辅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何以见先帝乎?』帝悟,以后服敛。既宣遗诰阁门,趣百官贺太后,御史中丞蔡齐正色谓台吏毋追班,入白执政曰:『上春秋长,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 夏四月,诏删去遗诰之语。太后既崩,左右以宸妃事闻,上号恸累日,追尊为皇太后。庚戌,以流人林献可为三班奉职。明道初,献可抗言请太后还政,太后怒,窜于岭南,至是特录之。”

这里的记载和《宋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多了记载宋仁宗为刘太后换上皇后之服安葬的事。二、综合上述史料,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宋仁宗是李宸妃所生,但被刘太后所抱养,但刘太后不是独自抚养,而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李宸妃在刘太后做皇后的时期,特别是垂帘听政的9年时间,都安然无恙的活着,可以说明李宸妃对于刘太后并无威胁,因此刘太后并没有李宸妃的必要,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说法,不过是李宸妃比刘太后先一年而死的推测想法而已;

刘太后想用宫人葬礼安葬李宸妃的考虑,就是怕葬礼太隆重,怕宋仁宗发现自己不是他的生母这个事实,但在吕夷简的劝说下,出于保护日后刘氏的利益还是用一品礼按照李宸妃;

宋仁宗在看到刘太后厚葬生母李宸妃的事实后,就不再相信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话。

从形式上来看,刘太后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宸妃依然健在;从动机上,李宸妃在刘太后是皇后时期,甚至垂帘听政时期都好好的存活,还和宋真宗生育一个女儿,除此之外,在宋仁宗即位时,刘太后还封李宸妃为顺容,又派人寻找李宸妃的弟弟李和,让李和补官三班奉职。这两点都充分说明,刘太后只是抱养李宸妃所生的宋仁宗,没有,也没有必要狸猫换太子。三、那么狸猫换太子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狸猫换太子故事,其实是来自明朝时的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明史》中记载万贵妃: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明史》中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传有更详细的记录: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真实来源。所谓狸猫换太子讲诉的是明孝宗。只不过明朝的人不敢议论当朝皇帝,于是就栽赃给宋仁宗——谁叫你妈不是你妈呢!四、既然狸猫换太子故事源自万贵妃,那么万贵妃真的毒杀皇子吗?

1、根据考证,上面《明史》关于明孝宗生母的记录,其实是来自明末的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连文字基本上一模一样。这本《胜朝彤史拾遗记》野史的作者毛奇龄是《明史》的编撰者之一。《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出自万年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根据于慎行在书中所说,这个故事来自南京宫内的一个老太监的口述。这个老太监口述这个历史时,万贵妃已经去世105年——他如何得知?

2、根据《明史纪太后传》中张敏的话:“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在明孝宗出生的成化六年,明宪宗的第二个儿子朱祐极已经在世,并且朱祐极是在明孝宗出生几年后才去世的。张敏说明宪宗还没有儿子,显然不是事实。

3、《明史》记载张敏是死于成化十一年,但《金门县志》记载张敏是在成化二十一年去世,晚了十年。

4、明朝的《明宗实录》中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的奏章提及此事,如果真有此事,不可能没有御史弹劾;

5、明宪宗母亲周太后比万贵妃长寿,如果真的有万贵妃毒杀皇子事件,这个祖母会不出手?

6、乾隆帝亲自写《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认为万贵妃毒杀皇子不属实。

以上种种,都显示万贵妃毒杀皇子并非历史事实。尤其是这段历史的来源竟然是105年之后的一个南京太监之口。五、最后总结狸猫换太子:

1、狸猫换太子被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身上,是因为明朝人不敢直言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等人,否则如此诽谤,不但自己人头不保,九族都难说;

2、明朝人用狸猫换太子故事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的目的,在于反对万贵妃——一个生前得到皇贵妃封号、不是皇后又得以皇后之礼安葬且有谥号的妃子。这一大推的特殊,估计是明朝人对万贵妃特别反感的原因——因为你得到了,我永远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柳永为何叫奉旨填词柳三变?宋仁宗为什么不喜欢柳永?

全文共 278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应该都对柳永这个人物不陌生吧,他是宋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有名的词作,然而柳永当然也是想要考取功名的,毕竟古代文人哪一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都是想要获得功名吗?能够考取一官半职,入朝为官,是每一个文人学子的梦想。然而柳永却是属于那种屡试不第的人,时间长了,宋仁宗都知道他的名号了。然而据说柳永最后有一次终于考上了,却是因为宋仁宗不喜欢他而没有入选,这是真的吗?柳永还有一个外号叫“奉旨填词柳三变”,也和宋仁宗有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奉旨填词柳三变是怎么来的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宋代工部侍郎柳宜的小儿子。相传柳永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乳母略通诗词,是一个败落的官宦家的女儿。她很喜欢柳永,每天给他喂奶时,就用手指沾着乳汁在柳永的掌心写字。小柳永虽不能出声朗读,却在心里默认。

这样到了7岁时,柳永就成了乡里的神童,才名传遍崇安城。柳永年少多才,擅长写词曲,为人狂放不羁。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留恋于歌馆楼台,熟悉了很多歌妓,并且替她们作曲。在北宋初年,词刚刚兴起,词本来是一些教坊制作出来让歌女唱的小曲,大多低俗不堪。

后来一些文人们也兴之所至,为歌女们填词,那也不过是在花前月下、酒席宴间,谈情说爱、饮酒助兴的一种消遣,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柳永整天在“秦楼楚馆”里“浅斟低唱”,为歌女们作词,便被看成是行为狂荡的浪子。他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参加科举考试应该轻而易举,没想到一发榜却名落孙山。

这时他写了一首词《鹤冲天》,抒发自己落榜后的满腹牢骚。他认为自己是偶然失误,失去了高中状元的机会,也是主考官没有慧眼,把自己这样的才子给遗漏了。于是狂傲的柳永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既然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倒不如索性继续过那种流连秦楼楚馆的狂荡生活。

他在词中写道:“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的恃才负气,没想到这首词传遍四方,让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一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原来仁宗皇帝对柳永上次科举失意后写了《鹤冲天》来发牢骚,一直耿耿于怀,这次一看柳永又来参加考试,便借柳永自己词中的句子来嘲讽他,意思是说,你既然把功名说成是“浮名”,要把“浮名”换成“浅斟低唱”,那你还要浮名干什么呢!以后你尽管去填词好了。

既然皇帝亲自把他除名,柳永就再也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在封建社会里,通过科举而走向仕途,是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柳永因一首词得罪了皇帝而无法再参加科举考试,别无出路,就更加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流浪、放荡的生活。

他戏谵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简直是在向皇帝示威,突出地表现出了他的狂傲的性格。于是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2.宋仁宗真的不喜欢柳永吗

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有很多轶闻典故,其中一则是“奉旨填词”,稍晚于柳永的严有翼曾在《艺苑雌黄》提到这件事,说当时有人推荐柳永的才华,但皇帝却问道:“得非填词柳三变乎?”回答说:“然。”于是皇帝就说:“且去填词。”柳永因此不得志,每天游荡于青楼酒楼之间,而且还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这则故事中,严有翼并未明说是哪位皇帝,于是大家纷纷展开想象,有人说是宋仁宗,有人说是宋真宗,甚至有人还说是宋神宗,从柳永的生卒年看,与这三位皇帝生卒年确实都有重叠的时间段,但宋神宗明显不可能,他登基的时候柳永已经去世十四年了。

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宋仁宗还是宋真宗?

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说宋仁宗留意儒雅,很讨厌浮艳虚美的文章,而柳三变却喜欢写非主流词曲,而且居然传播四方,柳三变曾有一首《鹤冲天》词,其中最后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到进士放榜时,仁宗刻意将柳三变之名划去,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来柳三变改名为柳永,这才中了进士走上仕途。

吴曾的这则故事曾多次被人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柳永所有词作文章,从未自称“柳三变”,柳三变之说不足为信,也有人认为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此前尚未亲政,当不可能在放榜时划去柳三变之名,这则故事应是虚构的。

以上两种说法中,第一种明显只是推测,不足为证,其实柳永长兄是柳三复,仲兄是柳三接,两位兄长名字都带有“三”字,柳永原名“三变”也说得过去,而第二种说法则有一定的道理,《鹤冲天·黄金榜上》确实是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但第一句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其中“偶”字是“偶然”的意思,可见柳永仍然很自负,如果是第二次科举失利应当不太可能是这种心态,因此这首词更可能是第一次落第后写的。

柳永第一次落第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据此我们大体可以还原“奉旨填词”的故事如下:

大中祥符二年,柳三变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谁料居然落第了,此时柳三变才二十六岁,还是文学愤青时期,于是在一次醉游烟花巷陌后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当时柳三变已是天下闻名,这首词也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居然连宋真宗都听说了,真宗也爱好文学,还是一名诗人,但柳三变词中这种消极的态度明显不是真宗喜欢的,所以后来柳三变参加科举被人推荐时,真宗就随口说:“且去填词。”也正因为真宗说过这句话,所以柳三变此后参加数次科举都无人敢推荐,直到改名为柳永,直到宋仁宗亲政恩科。3.真实的宋仁宗与柳永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上刘娥真的杀了宋仁宗生母吗 刘娥被冤枉百年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得知自己的生母并不是刘娥后感到十分震惊,他还怀疑自己的母亲是被刘娥害死,因此要开棺验尸,这也是仁宗和刘娥首次面临信任危机。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故事中刘娥心狠手辣,为了皇后之位将李宸妃的儿子换走,导致李宸妃被打入冷宫。不过狸猫换太子出自清朝小说《三侠五义》,这是由石玉昆著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剧情并非正史。所以刘娥在这百年间也是被误会了很久,历史上真正的她并非如此恶毒之人。一、宋仁宗和刘娥矛盾激化

而剧中第一集中就出现了一个激烈的矛盾点,那就是宋仁宗与太后刘娥的矛盾。电视剧中赵祯发现自己的生母不是刘娥而是当年婢女李兰惠,而当时刘娥把持朝政,宋仁宗赵祯即便有很多不满也只能压抑着。

可这毕竟是电视剧,根据小说改编。而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二、历史还原真实的刘娥,她被小说冤枉

我们经常听到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就是刘娥和宋仁宗赵祯。故事里面说刘娥为了夺取皇后之位,在李妃生产时,将她的孩子也就是宋仁宗抱走,换了个狸猫,自己当了皇后,而李妃喊冤被打入冷宫的故事。

真正的历史中确实刘娥并非宋仁宗生母,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绝对不是小说那么简单。

历史中的刘娥本是祖籍太原人,父母都是为官的,在四川的时候,刘娥尚在襁褓之中,便父母双亡,只能寄养在外婆家中,随着刘娥慢慢长大,周围人发现她能歌善舞,便成了一个歌女,这也算是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不久她便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并随夫君离开四川到了当时的京都汴京。

古代女人地位很低,在汴京生活了一段时间,龚美和刘娥夫妻二人青黄不接,龚美便把刘娥给卖了,当时恰巧碰到了宋真宗,而且得到了宋真宗的喜爱,就这样刘娥进了宫中。而进入宫中之后刘娥也比较佛系,不像其他嫔妃那样争宠,并且很罕见的与杨淑妃成了姐妹。

后来刘娥越来越受真宗宠爱,当时想册封刘娥为皇后,奈何刘娥出身卑微,被很多大臣所反对。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宋朝永远有两个利益集团,那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团。宋朝300年没有宦官乱政也没有女人和皇亲国戚乱国,在宋朝文人地位很重,一直与皇权抗衡。

就在这时,刘娥身边一位侍女李氏被宋真宗宠幸,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宋仁宗赵祯。这里面或许是刘娥借腹生子,所以孩子生下来后就被刘娥和杨淑妃一起抚养,这其中的过程宋真宗是知晓的,而李氏也从才人逐渐被封为李顺容,在后宫内安享晚年。这一切对于宋仁宗生母来说都是毫无怨言的。

而宋仁宗知道真相的时候也是刘娥死后才知道的,那时候他以为是刘娥杀害的李宸妃,奈何开棺验尸并无毒害证据,其实刘娥想害死李宸妃分分钟的事,完全没必要宋仁宗长大后甚至登基后再杀她。

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狸猫换太子一说。三、从宫中严母,到垂帘听政

而再看宋仁宗呢?宋仁宗从生下来就被刘娥和杨淑妃一起抚养,刘娥扮演的是严母,杨淑妃则对宋仁宗非常宠爱。刘娥从饮食起居到礼仪约束和读书方面对宋仁宗要求非常严厉,而杨淑妃则通融很多,所以从小宋仁宗就亲近杨淑妃,畏惧刘娥。

后来宋真宗去世,只有13岁的赵祯继位。因为赵祯还小,而且宋真宗也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比如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和寇准与丁谓的党争。此时刘娥便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皆有刘娥处理。当时刘娥经常穿着龙袍上朝,得到大臣反对,直到死去才把权力让给宋仁宗。

在刘娥把持朝政期间,其实是为宋仁宗的繁盛打下了很牢固的基础。她终止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废掉寇准,贬谪丁谓和曹利用等人,终止了党争。还发行交子,促进了经济繁荣,所以在正史中对刘娥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比如《宋史》曾评价刘娥“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近代学者胡适也对刘娥给予很高评价。所以刘娥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至于她想没想过当大宋“武则天”,这个只能我们后人猜测了。但即便有这种想法,在宋朝是很难实现的。宋朝非常重视文官,所以文官的集团一直制约着皇权,在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北宋历史背景下,刘娥把持朝政后礼制方面也多受群臣牵制,所以刘娥最终没能称为“大宋武则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宋仁宗传位给谁?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包括三个皇子。以至于到宋仁宗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在历史上皇帝有佳丽无数,每一个女人都能够为皇帝生孩子,按说皇帝的孩子应该是最多的,可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皇帝都没有孩子,宋仁宗就是其中一位。

宋仁宗称帝前后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且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只是,宋仁宗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宋英宗。

说起宋仁宗,《宋史》中记载,在宋仁宗驾崩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孩,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不仅如此,毗邻而居的辽国国王耶律洪基更是失声痛哭,且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从此历代“奉其御容为祖宗”。

其得人心之处可想而知。可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仁宗再怎么得人心,无后的事实都不容争辩。

很多人认为,宋仁宗之所以子嗣不旺,与他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从资料来看,宋仁宗十五岁大婚,虽然称不上好色,但史料在记的妃嫔也有十多个。

在这些妃妾之中,皇后虽始终未孕,但其他妃嫔却一直在正常孕育。其在位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嫔妃们先后为他生过生下了十六个子女。其中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俞德妃生下的杨王赵昉,苗贵妃生下的雍正赵昕,朱才人生下的荆王赵曦。然而这三个皇子命途多舛,未及成人便先后夭折,就连女儿也是多有折损,仅有四五人得以长大成人。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说宋仁宗有隐疾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长期熬夜,一是会导致不孕,二是会使身体状况很差。

而宋仁宗这位仁兄恰恰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主,无论他在干什么,只要有大臣求见,他必定出来相见,还没有任何脾气,古今第一仁德之君不是说说而已的。

长期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的身体欠佳,因此连累未出世的孩童,使得他们一出生便夭折了,再有就是古代的妇产水平不行,婴幼儿无法健康成长,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毕竟赵祯还有那么多女儿在。

民间还盛行另一种传说,宋仁宗无后与他的身体状况并无关系,可能是祸起后宫。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皇后不孕的事实。皇后作为一宫之主,一生都没有孩子,其他妃子有儿子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她会不会像我们看到宫斗剧一样,让其他妃子“不孕”呢?加之宋仁宗的软弱个性,他对皇后一直惧畏有加,这让皇后做事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另外,宋仁宗最为宠爱的是张贵妃,这位张贵妃不但与皇后不对付,而且自己先后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很快死去了。

这让张贵妃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宫中其他的妃子身上,只要她听说谁怀孕了,就人想方设法一除为快。哪怕有宫女怀孕了,她也会强行为其堕胎。

那么仁宗身边有皇后和张贵妃这样的女性,何愁自己不无后呢?

看史料的记载,宋仁宗在晚年为自己寻找继承者时,根本就没考虑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为将皇位传给别人痛苦不已,但听说自己的后宫有人怀孕时,却一点也不寄希望,甚至说:“假如上天真的要给我一个儿子,那么豫王(其儿子)也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

宋仁宗的晚年体弱多病,作为宰相,有责任有权利要求皇帝确立后嗣,以安社稷,民心。在众多的副宰相当中,态度最为强硬的就是韩琦,韩琦每天缠着宋仁宗,宋仁宗不得已,只好点头答应认了赵曙为养子!

那么这个赵曙是何许人也呢?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曙是宋太宗的曾孙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在位五年也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平乐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和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宋仁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仁宗一生最大的遗憾除了没机会和生母相认,再就是他的孩子大部分都没能健康的活下来。所以仁宗最后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决定把堂兄的儿子接过来当养子。张贵妃作为官家的宠妃,也有给他生过几个孩子,但结果都非常不幸,最受宠的福康公主既不是张贵妃所生,也不是曹皇后所生,而是苗贵妃的女儿。但就算如此,官家依然宠爱张贵妃,死后还将她追封为皇后。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两人虽然相差了十多岁,但是依然不妨碍宋仁宗宠她。张妼晗幼时跟宋仁宗有过一面之缘,后来成为了宋仁宗宠妃的她,更是恃宠而骄,在后宫中的地位几欲赶超曹皇后。据了解,历史上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只可惜这三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

宋仁宗子嗣单薄,年近而立之年,盼星星盼月亮也只盼来苗娘子给他生了个女儿,满朝文武百官都替宋仁宗着急,如果后宫嫔御再不能诞下龙嗣的话,就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孩子入宫抚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宋仁宗牵肠挂肚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张妼晗,历史上的温成皇后。剧中,张妼晗爱憎分明,性格率直跋扈,她年纪虽然小官家十多岁,但是她的性格、长相还有舞姿,还是深深吸引了宋仁宗。

历史上宋仁宗朝政繁忙,可能也有身体上的原因,所以后宫嫔妃们的肚子一直不争气,不能够为他生下龙子,即便怀上了,也没办法让孩子健康出生,或者是健康长大。

张贵妃虽然得到了专宠,但是她也没有能够逃得过孩子早夭的魔咒。张贵妃先后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她们分别是邓国公主、镇国公主和唐国公主。这三个孩子连名字都没有,史书对她们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那就是“早夭”。

徽柔公主是宋仁宗的长女,宋仁宗将她视若珍宝。张妼晗得宠之后没多久,也为宋仁宗生了一个女儿,她是宋仁宗第三个女儿。宋仁宗爱屋及乌,对这个女儿也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孩子刚出生他就封她为安寿公主。可惜孩子被册封为安寿公主的当月就夭折了。张贵妃被追封皇后

宋仁宗赵祯是一代仁君,他对待天下百姓宽厚仁慈,对待臣子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只是,宋仁宗面对后宫嫔妃的时候,却无法做到雨露均沾,因为他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贵妃,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张贵妃为他生了三个女儿,历史上张贵妃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因病死了,宋仁宗破例追封她为皇后。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宋仁宗这一生总共有三个皇后,她们一个是郭皇后,一个是曹皇后,最后一个,就是死后被追封的温成皇后张氏了。清朝出了个痴情的皇帝顺治帝,他对董鄂妃一往情深,在董鄂妃活着的时候,他没办法封她为皇后,董鄂妃死后,他不顾天下人反对也要追封她为后,而宋仁宗对张贵妃的感情也大概如此吧。

温成皇后张氏自幼丧父,好在她有个能歌善舞的母亲,所以母女俩人勉强生存不成问题。温成皇后也遗传了母亲的优良基因,她年纪很小就被送入宫中做乐女了。随着年龄渐长,张氏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她不仅有美貌,跳舞好,而且很有性格,宋仁宗赵祯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对她一见倾心,从此张氏宠冠六宫,成了这天底下命最好的女人。

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小乐女,变成了圣宠不衰,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张氏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很多后宫女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张贵妃性情骄纵,肆意张扬,但是宋仁宗从不怪罪她,仍然宠着她,惯着她。张贵妃总共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小公主,只可惜这三个公主都是早早夭折,就连张贵妃,也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去世了。宋仁宗这一生循规蹈矩,敬畏人言,却唯独屡屡为张贵妃破例,在她死后,也要不顾天下人反对,追封她为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上宋仁宗的曹皇后真的是二婚吗?曹皇后之前嫁给谁了?

全文共 213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让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历史上的宋仁宗了,虽然说电视剧的剧情一定是经过了不少的改编的,但在一些基础的人物设定上面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比如说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在历史上就真的是一个二婚的女子。曹皇后在嫁给宋仁宗成为皇后之前,是真的嫁过另外一个人的,而且也的确是在成婚当天就离婚了,这一点和电视剧里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曹皇后是嫁过谁呢?为什么在当天就离婚了?而为何离婚之后还能入宫成为皇后?1.曹皇后第一任丈夫是谁

慈圣光献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但她嫁给宋仁宗之前,还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甚至在结婚当天就被被迫领了离婚证。

曹皇后的第一任丈夫是京兆人李植,观察使李士衡的孙子,从小就沉迷于道教,没有结婚的念头,但是古代婚姻之事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的父母不顾他的反对,为他选择了曹皇后做妻子。到了结婚那天,李植心里有了完整的计划,和曹皇后拜完堂成为了正式夫妻后,却翻墙逃走出家做道士去了,给了在场所有人当头一棒。曹皇后娘家人非常没有面子,当即把曹皇后带回娘家,算是解除了婚姻关系。后来李植浪迹天涯成为一代得道道士,曾在宝应僧舍墙壁上画山水画,非常经典的画作,被盛赞为“昆仑有名,瑶池非虚”。

不久之后宋仁宗的郭皇后因为和两个妃子争宠,误抓伤了宋仁宗的脖子,宋仁宗一气之下废后,并把两个妃子逐走,肃清宫闱。之后宋仁宗欲立杨太后推荐的商人女陈氏为皇后,大臣们认为陈氏不是世家女,不能担当皇后之责,但是宋仁宗很喜欢陈氏,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风,并亲自翻阅黄历挑选结婚的良辰吉日。后来宋仁宗宠爱的太监阎士良和他说:“陈氏父亲的官职是子城使,子城使是官员家里奴仆的官名,陛下你要立她为皇后,实在是不可以。”最后宋仁宗为了自己的名声放弃陈氏,选择了出自名门的曹皇后作为继后。

曹皇后成为皇后之后并不得宠,宋仁宗后来宠爱张贵妃、苗昭容和俞婕妤,后来又有“十阁”等宠妃。曹皇后非常贤惠从不嫉妒,养了很多养女等长大了就进献给宋仁宗,其中一个养女是她的亲外甥女高滔滔,养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准备让她给姨夫兼养父侍寝,宋仁宗知道她和宋英宗两情相悦,于是为他们赐婚。还有个养女范观音,已经得宠于宋仁宗,张贵妃害怕范观音会夺走她的宠爱,于是设计将范观音赶出皇宫。曹皇后还曾见到一个刚结婚三天的新娘姿色不错,就把她抢进宫送给宋仁宗,最后她老公告到开封府,开封府官员直接找宋仁宗要人,这才让他们夫妻团聚。

宋仁宗去世后,濮王之子赵宗实继位即宋英宗,曹皇后的养女高滔滔成为皇后,曹皇后也升级也皇太后,但是宋英宗夫妇对曹太后不孝顺,好在宋英宗做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宋神宗继位后对曹太后非常孝顺,曹太后终于能安享晚年。2.曹皇后是如何成为皇后的

曹皇后出身于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将门之女,先祖是晋朝冀州清河郡太守曹泓,其子孙后徙家于真定灵寿,世居于此,唐末五代时开始发迹,至北宋时成为当时顶级的世家大族之一,与东莱吕氏(吕蒙正家族)、真定韩氏(韩亿家族)、三槐王氏(王旦家族)等家族并称,名著于世。

曹氏的曾祖父为魏王曹芸,曹氏的祖父曹彬为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驰骋疆场数十年,出生入死作战不下数十次,先后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枢密使、谥周武惠王,欧阳修曾说“曹武惠王斌,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宋真宗也说“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李昉、曹彬尔”。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死后,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郭皇后被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被宋仁宗养母章惠杨太后看中,次年九月即景祐元年(1034年)立为皇后。3.宋仁宗为何不喜欢曹皇后

曹皇后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又不失敢作敢为。但相貌并不特别出众,终身未生育子女,看重美貌的宋仁宗并不欣赏她的贤德,对她不宠爱。曹皇后却非常善于自处,张贵妃(死后谥温成皇后)盛宠,她亦不计较。她还重视稼穑,常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

张贵妃恃宠而骄,常有不遵守宫廷法度的行为,曹皇后并不计较,大臣们进谏,宋仁宗却一味的袒护,张贵妃也越来越骄横,成为朝廷上下名利之徒依附的对象(《宋史》载其“善承迎,势动中外”)。有一次,为显示威风,张贵妃竟想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让张贵妃自己去找皇后借。岂知曹皇后听完张贵妃说完来意后,对她这种名目张胆的无礼僭越行为,丝毫没有表示出不高兴,而是爽快地答应借给她。张贵妃大喜,回告仁宗。皇后宽容忍让的行为,让仁宗无错可挑,反觉得张贵妃过分了,对她稍稍约束了一下,说:“国家的文物礼仪章法,上下是有秩序的,你用皇后的仪仗出游,朝廷会非议的。”张贵妃只好放弃。

靠着这种极力的谨慎和宽容,曹皇后保住了自己的皇后地位到最后,正位中宫达28年之久。

然而宋仁宗对曹皇后的态度依然不信任,嘉佑元年(1056年)仁宗患了重病,神志不清,口中竟高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张茂则是宫中的一名内侍,听到仁宗的话害怕得想上吊,被旁人救下,宰相文彦博劝说道:“皇上有疾病说胡话罢了,你何必这样子呢?你如果死了,皇后该如何自处呢?”又命令其继续侍候仁宗。然而仁宗此举,导致曹皇后也不敢上前伺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包拯买猪肉是怎么回事?最后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青天很多人的第一影响就是铁面无私,办案能力超绝,但是包青天也有逗趣的一面,话说明间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我们的包拯猪肉的事情,叫什么一半瘦一半肥还是怎么的,反正是把人看得十分的有趣了,那么有人了,这到底是为啥呀?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包拯买猪肉是一个电视剧里杜撰的故事,故事虽小,但是这个套路却经常看到。

电视剧里包拯有两个哥哥嫂子,其中老大宅心仁厚,老二奸诈狡猾。包拯是老三,他老爹属于老来得子,但是包拯一出生就奇黑无比,遭到老人家嫌弃,是大哥大嫂心善把他抚养长大。

一天大嫂给小包拯十文钱,让他去买一斤肉,特意嘱咐他不要去二哥家买,因为二哥是出了名的黑星。小包拯拿着钱就去买肉,二哥二嫂看到包拯来了,忍不住就奚落他一番。原来小时候的包拯不仅黑,而且还出奇的笨。小包拯也是个耿直之人,上来就说二哥家心黑,不买他的肉。这时候二哥二嫂不高兴了,就开始骂骂咧咧,小包拯本来都准备走了,又折了回去。

他说要买一斤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是十文钱一斤,包拯说我买一斤,但是要半斤半斤买,先要半斤瘦的再来半斤肥的。因为肥瘦肉一起是十文钱一斤,所以分开来肥肉是四文钱一斤,瘦肉是六文钱一斤,这样半斤肥肉半斤瘦肉加起来就是五文钱。二哥二嫂一听有道理,就给包拯切好了肉。不过两人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日一斤肉可以卖十文,包拯来买就五文了呢。

当然二哥二嫂一向喜欢缺斤少两,包拯买回去的肉应该也不足一斤,但肯定比半斤多多了,所以包拯用这个方法让狡猾的二哥二嫂吃了个小亏。

二哥二嫂为什么会吃亏呢,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单价和总价的概念,肥瘦相间的猪肉卖十文钱一斤,肥肉单价是八文钱,瘦肉单价是十二文钱,这样混合起来才是十文钱。而他们被包拯带跑偏了,认为既然肥瘦一起是十文,那肥肉就是四文,瘦肉就是六文,显然关于肥瘦肉的单价他们就搞不清楚。亏得他们还嘲笑包拯是个傻子,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是大傻子。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是电视剧演绎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包拯如此对待自己二哥二嫂,其实是想给奸诈的二哥二嫂一个小教训,所以看起来也不违和。但是如果二哥二嫂是好人呢,再用这种方法去误导人家那就是诈骗了。这种靠玩数字游戏获取利益的其实都是小聪明,并不值得提倡。

实际上,在我们文化当中,似乎特别提倡这种小聪明,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如果看古代的故事传说,类似这样的小聪明比比皆是,一般来说,施展小聪明的一方都是正义的一方,被人骗得团团转的都是反派,最典型的比如说《阿凡提的故事》。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容易,面对强权没有办法直面反抗,又不甘心一直被欺压,只能施展一些小手段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些,然后底层文人再编点故事骂骂,聊以自慰,日子也就那么过去了,对于实际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大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宋仁宗最疼爱福康公主,为何让她嫁给平庸的李玮?

全文共 270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部《清平乐》,剧中虽然是以宋仁宗为主角,但原著中的主角却是历史上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这位福康公主可以说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儿了,在电视剧中也是如此,而对于这一点,剧中解释为,因为这是仁宗的第一个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他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然而最终却还是悲剧了,宋仁宗要把福康公主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李玮,在历史上的原因是,宋仁宗要回报自己生母对自己的恩情。只不过,回报恩情就一定要用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吗?既然日次疼爱她,为什么却要让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公主最终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1.宋仁宗为什么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

宋仁宗妃子可谓不少,光有名有姓的,就多达十六人。另外,大宋特有的养女制度,为仁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女人资源。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女人,仁宗却没留下多少孩子,儿子生了三个,均早夭;十三个女儿,大多早夭,仅仅留下了四个。

这四个公主,福康公主是第一个,生下她的时候,仁宗已经二十八岁了,之后的十年里,仁宗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怎么宠爱都不过份。福康公主不仅长得漂亮,继承了母亲的绝世美颜,眉如远黛,目似秋水,并且十分孝顺、懂事。

宋仁宗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回病得很重,福康公主十分揪心,下雨天,光着脚,站在寺庙前,祈求上天把病魔转到她的身上,代父受过,此举让仁宗感动的无以复加。

宋仁宗如此疼爱福康公主,必然会给女儿精挑细选驸马,后来经过多方权衡、思量,仁宗选择了李玮。仁宗为何会选择李玮呢?

一则李玮是仁宗的表弟,仁宗的生身母亲是李宸妃,而李玮是李宸妃弟弟的儿子,也就是福康公主的舅舅。虽然李玮是舅舅,但只比福康公主大了四岁,而且颇有才学,能诗会画,他有一幅作品《竹林盐燕居图》流传至今。

然而,人无完人,李玮唯一的缺憾是相貌平平,为人木讷,也许仁宗就是看中的就是这一点,毕竟帅哥多风流,性格老实的男人专一,顾家,不乱来。

二则扶持娘舅势力。把公主嫁给李玮,可以让李家地位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公主嫁给李玮之后,公公李用和不断被提拔,长子李璋更是手握禁军大权,荣耀一时。

仁宗之所以不断扶持娘舅势力,是想制衡曹家势力。以曹皇后为代表的曹家势力,一直令仁宗颇为忌惮,当年郭皇后被废之后,仁宗本想立心爱的女子陈熙春为皇后,但却遭到了几乎群臣一致的反对,最后陈熙春无奈地离开了皇宫。

之后,大臣又众口一致地推举曹丹姝为皇后,仁宗十分惶恐,忌惮于曹家的超强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仁宗选李玮为驸马,便可借此扶持自己的势力,以制衡曹家。

不论是才学,人品,还是政治考量,似乎李玮是独一无二的最佳人选,可是,仁宗并不懂女儿的心,福康公主根本不爱李玮。哪个怀春少女,不喜欢潇洒、帅气、浪漫、多情的公子啊,而这些李玮一样都不能给,福康公主只好移情别恋,与小太监梁怀吉花前月下,以解心中落寞了。2.福康公主为何不喜欢李玮

驸马李玮是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之弟李用和之次子,辈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表叔。仁宗早在庆历七年(1047年)便为两人定下婚约,时年公主九岁,李玮约十三岁。李玮是当时的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宣和画谱》收录其作品两幅,今有《竹林燕居图》传世;所藏魏晋帖尤富,米芾曾赞其收藏的法书为“李氏法书第一”。

李玮貌陋性朴,公主厌恶驸马,待他如同佣奴。上行下效,陪嫁下人们对驸马也毫无尊重,不时挑拨离间,使夫妻关系愈发恶劣。

嘉祐五年(1060年),兖国公主与内侍梁怀吉月下相对小酌。李玮母杨氏在外偷看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殴杨氏,并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父亲宋仁宗控诉。在古代,皇宫禁门晚上并不允许随意开放,公主作为皇权的象征更不能违反制度为婆媳矛盾随意叫开禁门。公主不妥的行为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谏官们也纷纷向仁宗上奏抗议。

首先上奏的是右正言王陶,他引用《周礼》强调宫门夜开问题的严重性,又举出郅恽拒关、曹植闯司马门(史称司马门事件)的典故,要求仁宗严肃处理。随后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人也纷纷上奏。司马光也先后上《论公主内宅状》及《正家札子》,以祖宗家法来要求仁宗戒饬公主。并向他指出,让公主下嫁本意是关怀李太后一族,结果却导致他们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驸马已经被贬了,作为当事人的公主就真的毫无过错吗?仁宗毕竟心怀母家,有所感悟。

兖国公主被问责的同时,士大夫们也指出公主会做出对婆家不敬的行为是因为身边下人们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对公主身边的下人也进行彻查。经清查后发现公主乳母韩氏盗窃宅内服玩器物。堂堂公主家中竟然鱼目混杂,是当时追求“修齐治平”的北宋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便再次上书要求严惩公主宅邸内家臣以正纲纪。

从小娇惯的公主突然受到过多方的指责大受刺激,并且身边的心腹也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郁闷,更加重了心里的疾病,多次自杀未遂——有时是上吊,有时是投井,有时是纵火焚烧宫殿。仁宗心软不忍再看女儿受心病折磨状如狂颠便将梁怀吉、张承照二人召回。

梁张二人回来后,公主的狂疾也并没有痊愈,一旦请求她回到公主府邸公主便会再次寻短见。公主生母苗贵妃心疼自己的女儿希望能揪出李玮的错误来治他的罪从而结束这场婚姻,所以和俞充仪派宦官王务滋去李府做管家盯着李玮,可王务滋并没抓到他任何把柄。后苗贤妃和俞充仪又请旨直接毒杀驸马,但终因仁宗和曹皇后不同意而作罢。3.福康公主结局

嘉祐七年(1062年),李玮之兄李璋上奏称“玮愚不足以承天恩乞赐离绝”代弟请求和离,仁宗同意了。

最后在大臣的抗争以及司马光不断的劝诫下仁宗也终于妥协,他以金钱补偿驸马,同时下诏褫夺兖国公主的封号,降为沂国公主。

数月后,仁宗病重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并且内心依然心存对母家未曾尽孝之憾,升公主为歧国公主,恢复李玮的驸马身份望二人再次和解。李玮虽再次成为驸马但长期在外任职并且公主继续和他分居驸马之位依旧形同虚设。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歧国公主也晋升为越国长公主。但英宗因幼时在宫中曾受制所以并不善待仁宗的妻子和女儿,甚至不给长公主们安排住处要求她们搬离旧宫将宫殿安排给了自己的子女,英宗此举还受到了大臣富弼的上奏质问。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去世公主的侄子神宗即位,公主被晋封为楚国大长公主。宋神宗改元熙宁,取消了公主在婆家的特权,因此公主离婚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月,楚国大长公主郁郁而终,年仅33岁,二人婚姻也终于结束。侄子宋神宗至公主宅洒酒祭奠。神宗召中书入见,大哭说道:“李玮负仁宗恩,遇长主无恩礼,可便与节度副使安置。”神宗曰:“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

最终,宋神宗追究驸马李玮的责任,以奉主无状的罪名将李玮贬为郴州团练使陈州安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宋仁宗为什么无子?最终传位给谁了?

全文共 239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尤其是皇室,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无子”了,因为在古代,只有儿子才能够作为继承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儿子的。然而历史上无子的皇帝也有不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其实不能说没有儿子,但是最终都早亡了,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剩下的十几个孩子全都是女儿,却也还是有一半以上都早亡了,活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为什么宋仁宗会是这样的情况,他本身后宫嫔妃也不少,为何始终没有人能生出儿子来,反而是公主有那么多?既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那宋仁宗最终又把皇位传给谁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为何无子

他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包青天在世时的那个皇帝,他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仁义待人,在他治下,北宋名臣辈出、才子尽现,譬如包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他治下名臣。

包拯公正不阿,敢于触怒权贵,如果宋仁宗不宽容,早就听信权贵谗言,将包拯拿下了。苏轼的弟弟苏澈在科举试卷上大骂宋仁宗,宋仁宗得知后,也不生气。

就连宫中的下人,宋仁宗也能宽容对待。他就是在宫中口渴了,也不会立即要茶喝,害怕因此连累服侍他的宫女。甚至于,他晚上饿了,为了不破坏制度,打扰太监,硬是忍到第二天天明。

除此之外,宋仁宗还会亲自审核死刑案,将很多死刑犯改判,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宋仁宗在位42年,给北宋带来了42年的繁荣,他驾崩之时,满朝文武大臣及全国百姓哭成一片,就连敌对国辽国皇帝都流泪了,世人评价他“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能干”。

可是这样的一位英明仁义的君主,却没有留下一个继承人,不免让人唏嘘,那么宋仁宗到底为何无子呢?难道因为他身体不好所以不能生吗?

这个原因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宋仁宗也并不是一个孩子都没有,他先后拥有过3个儿子和13个女儿,只是到了最后只有女儿存活了下来,3个儿子都没能平安长大。

由此可见,宋仁宗绝对是有生育能力的。那么他无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宋仁宗对皇后无子非常不满,为了早日获得皇子,他定下了一个规矩,后宫中如果谁能生下皇子,那就是宋朝最大的功臣,这个皇子就是未来的继承人,而这个功臣便是未来的皇后。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自此之后后宫内不时传来妃子怀孕的消息,可大多都没办法顺利生下来,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奇葩方式流产,即便有一两个漏网之鱼顺利生下皇子,这些皇子也没有一个能平安长大。

宋仁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史学界推测,是因为后宫太勾心斗角。生下皇子的诱惑太大,后宫一旦有人怀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人轮番阴谋毒害,所以基本不太可能顺利生下皇子,即便真的有皇子诞生,也很难平安长大。

宋仁宗就因为这一规定,导致终生无子,而且一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无子的真正原因,实在是可怜。2.宋仁宗传位给谁了

宋仁宗一生有多子,可惜无一长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当皇子。古代传位都是父死子继,因此,宋仁宗是从一百多侄子中选择一人。那么,为何宋仁宗会选择赵宗实,而非其他宗室子弟呢?

首先,赵宗实的父亲是赵元俨,此人是宋真宗八弟,俗称八王爷。《宋史》中云: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赵元俨长得相貌堂堂,威势十足,大有王者气度。天下人都很怕他,就连辽国西夏都听闻他的名声。

确实,赵元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地位极高,在诸侯王中最为显赫。当然,原因与长相没有半点关系,是赵元俨深得宋真宗信任。早在宋真宗还是王子时,就与八弟赵元俨关系亲密。宋真宗能够称帝,赵元俨功劳不小。因此,宋真宗继位后对赵元俨十分亲厚。

其次,赵宗实的父亲就曾经是预备役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云:允让,元份第二子也。上之幼也,真宗择宗室子年相若聪悟可亲者与游,召允让入禁中,旦暮请读共学,凡动作燕嬉,无一不中节,及上出阁,始用云韶乐导送允让归外邸云。又引《本传》云:养荆王子禁中,既长,命还邸。

换言之,赵允让就是预备役皇子。在宋仁宗年幼时,宋真宗就将赵允让养在宫中,名为伴读,实际上是做替补。万一宋仁宗暴毙,赵允让就会被立为皇子。当然,赵允让只能以宋真宗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其三、赵元俨、赵允让、赵宗实一家势力强大。

赵元佐虽然是宋太宗长子,可是因为秦王赵廷美的事情,已经被宋太宗公开废为庶人,在宋真宗时期才恢复其爵位。但是,宋真宗对这位大哥颇为忌惮,与八弟亲近的同时,对大哥相对冷淡,致使赵元佐爵位始终不高,直到宋仁宗初年才被封为江陵牧。并且,宋仁宗继位第五年,赵元佐就去世了。

宋仁宗真正考虑继承人是在他在位二十来年左右。三十来岁还没皇子,确实让人头疼。那时诸侯王中唯一建在的就是八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宋真宗时期就担任大宗正(皇族族长)。选择继承人时,皇族也好,百官也好,几乎一致同意从赵元俨孙辈中选择。

赵元俨有十三个儿子,赵允让与宋仁宗关系极好,又接替赵元俨担任大宗正。因此,宋仁宗最终选择赵允让的儿子做继承人。当然,赵宗实本人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他被养入宫中,既要把宋仁宗、曹皇后当成父母孝敬,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喜悦。毕竟他不是宋仁宗亲子。一旦宋仁宗的妃子生下皇子,他就会被扫地出门。3.宋仁宗怎么死的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