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众城遗址揭秘经典3篇

暖气不热的原因是什么?暖气片工作原理是什么?小编来告诉你,请看下文。

浏览

2515

文章

3

篇1:历史最悠久的神殿遗址在哪里?揭秘GöbekliTepe神殿遗址

全文共 1818 字

+ 加入清单

Göbeklitepe这个词是土耳其语中“意外的”意思,不过在人类历史上,号称是“世界第一神殿”古代遗址就被称之为“Göbeklitepe”,也确实挺意外的。这是一个史前遗址,坐落在距离土耳其南部Sanliurfa市约15公里的地方。GöbekliTepe于1963年被发现,是一位牧羊人发现的,开始时,人们以为这只是一座土耳其的普通遗址,没有多大价值。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600年或大约11600年前的陶器前新石器时代。Göbeklitepe神殿遗址

它比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早6600年,比埃及金字塔早7100年,比马耳他的神庙早6100年。

这些石阵目前仍然是个谜,其理论范围包括为死者祭祀的寺庙,天文历法观测,或为石器时代的人崇拜的动物神殿。

考古学家仍然不确定为何能在这里发现一些早期文明的建筑物。

GöbekliTepe神殿的发现将使人类历史的进程得以改写。

1995年,克劳斯·施密特教授在德国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开始了GöbekliTepe神殿(哥贝克力遗址)发掘工作,挖掘工作进行了将近二十年。

经过年代测定,Göbeklitepe遗址的石阵群修建于公元前1万到9千年,震惊了考古界。

Göbeklitepe遗址中一系列石阵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的结构,位于山顶,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似乎是每个石阵的中心都有两个巨大的T型石柱。

石柱上还雕刻着狐狸,蛇,野猪,狮子这些是最常见的动物以及抽象的字符和图标,雕刻艺术出现之早,形体的固化都令人感到神奇!

这些T型石柱被认为是某些未知信仰的核心。

有考古学证明,这些石阵并非用于居住,而是主要用于仪式或宗教目的。

GöbekliTepe神殿由许多这样的石柱群组成,至少有20座,从考古学角度可称为神殿。

每个T型石柱的重量在40到60吨之间,虽然比英国的巨石阵小,但年代之早,超过了想象。

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巨石放在那里的,又如何将它们竖起的呢?

考古发现,奇怪的是,每隔几十年人们就把大的石柱圈,用碎石填满埋起来,人们再在附近造一处全新的石阵。整个遗址大概就这么修了填、填了又再修。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柱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简陋,工艺似乎每况愈下,直到公元前8世纪,GöbekliTepe被深深埋于地下。

建造GöbekliTepe神殿的早期人类生活在一个比陶器时代还早的世界中,没有定居点或社会可言,而在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尚未聚集在一起祭祀的情况下,他们却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发现了一种能将这些重达20吨的石柱切割运输到小山上并将其布置成圆形的方式。

在现场发现的骨头表明,这座小山被用作祭祀和宴会场所。

GöbekliTepe的发现,具有深远的意义,似乎是人类先有了信仰或者对某种新奇景象的热爱,才有了共识,引起了人们聚集,有了文明的基础。

正如克劳斯·施密特所说:“人们首先来到这座神殿,然后才有这座城市的崛起。”

尽管这个遗址在公元前8世纪被废弃。GöbekliTepe神殿的发现,证实彗星撞击催生了文明?

有考古学家声称,GöbekliTepe似乎证实了一个理论,即古代的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了现代社会和农业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彗星撞击导致一段时期的气候不稳定,迫使早期人类根据气候变化而共同组成新的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我们所知的现代文明。

考古学家认为,GöbekliTepe神殿里有数个大石柱,上面刻着各种动物,大多数动物对应于著名的星座,例如公牛(金牛座)、蝎子(天蝎座)和狗(大犬和小犬)。

尽管还出现了奇怪的狐狸雕刻,但研究人员不知道它代表哪个星座。

在雕刻中还发现了其他几个符号和物体,例如奇怪的皮带扣,但其含义仍在争论中。

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符号描绘了一种古老的天文学事件,可能是一场灾难性事件。

使用星座图软件,研究人员发现在石碑上看到的动物的特殊排列,本来是在公元前10950年发生的。

爱丁堡大学的马丁·斯威特曼博士认为,日期恰巧与彗星撞击相吻合,而彗星撞击被认为是在冰河时代引发的:

我认为这项研究以及最近在整个北美大陆发现的铂异常现象的发现,实际上证明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的工作旨在加强这一物理证据。

看起来GöbekliTepe是用于监控夜空的天文台。

它的石柱之一似乎是对这一毁灭性事件的纪念,这可能是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该彗星理论得到了其他考古发现的支持,这些发现表明,富含铂的彗星大约在同一时间袭击了地球,并可能消灭了北美最早的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九龙口遗址遭破坏是怎么回事?九龙口遗址历史故事揭秘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有出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九龙口遗址破坏这件事情,很多网友都说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而且九龙口遗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它有什么历史渊源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九龙口遗址遭破坏事件介绍

扬子晚报网9月9日曾报道连云港九龙口遗址遭破坏,保护碑成悬空碑一事。九龙口遗址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尾矿坝内九龙口,是商周时期的遗址。

11日,关于九龙口遗址遭受破坏调查处理,记者从连云港市文广新局获悉,该局出了一份最新进展情况汇报。汇报中称,7月30日,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向该局提交了《关于海州尾矿坝申请局部区域施工的报告》(海文体发〔2018〕37号),提出尾矿坝存在坝体滑坡、防洪溃坝、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隐患,为国家应急管理部督查组要求整改的重大危险源,由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进行消除安全隐患、负责整改施工。

8月23日,该局组织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等相关人员到现场察看情况。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马丙宝负责讲解施工方案。现场察看时,该局对海发集团项目负责人马丙宝提出要求,在采取堆土新建坝体时,不得在保护范围内取土,不得挖掘文物遗址本体。

8月24日,该局给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回复了《关于海州尾矿坝局部区域施工的批复》(连文物〔2018〕45号)。提出:一、鉴于尾矿坝为国家应急管理部督查组要求整改的重大危险源,该局原则同意江苏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州尾矿坝局部区域施工。二、因施工区域在九龙口遗址保护范围内,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九龙口遗址造成破坏,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三、请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局加强监管,定期对九龙口遗址进行安全巡视,及时掌握九龙口遗址安全状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埋藏文物,要及时报告该局。

9月7日晚,连云港市文广新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九龙口遗址遭受野蛮施工被破坏。随后,该局联系海州区文化体育局电话通知江苏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立即停止施工,并紧急协调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人员,定于第二天一早去现场核实情况。

9月8日上午,该局文物处、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的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九龙口遗址保护碑周边遗址本体遭到挖掘机破坏,遗址上被平整出一条长约30米、宽约5米的临时通道。经调查询问,已施工2天(9月6日-9月7日)。鉴于遗址本体已造成破坏,该局当即向海发集团有限公司下达了停工通知书,责令其停止施工行为,等待下一步调查处理。

9月10日,该局分管领导毛志峰、局文物处、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分管副区长于卉、海州区文物局局长杨琴等相关人员,共同到九龙口遗址现场进行察看,对遗址遭受破坏情况进行了测量、评估,并对施工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询问。经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现场测量,初步定性为遗址本体局部遭到破坏。该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已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启动立案程序,严肃处理此次事件。

九龙口遗址简介

九龙口古城在磁县城西20华里的路村营乡九龙口新村址南面。城东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城南是淌淌而过的滏阳河,向西距古老的“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径”15华里,是出入“滏口径”的必经之路,为古时兵家必争之地。

倘若驾起想象的翅膀去站在古老的九龙口顶点,茫茫四际尽收眼底,定让人心旷神怡:广阔连绵的丘陵使人驻足忘返,闻名遐迩的涛涛滏水令人陶醉,更有那险峻峭拔的关塞口,顿时,枪来刀去、人声纷扬的激战场景便又跃居眼前。

而今,随着历史年轮的递增,九龙口古城历经风剥雨蚀,昔时雄劲、苍健的容貌已不复存在了。据原省文管会1957年普查,此城长宽各约700米,南城墙已完全被滏阳河冲坏,东西北三墙也仅剩断断续续的残墙,最高处约10米。

从断岸和残缺的地方看,城内灰层厚约1至2米,有残石刀,卷沿素面盆、豆把等遗存,这些大都是战国时代的东西。

《后汉书·郡国志》载:“邺县西有九侯城。”《正义》说:九侯城在滏阳县西南五十里。”这九侯城在哪里,是指峰峰矿区界侯城,还是指的九龙口古城,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揭秘良渚古城的历史

全文共 378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她的存在证明了长江下游的复杂社会比出现城市化的二里头和安阳要早了一千多年。而且,古城内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不仅早,而且已经是可以兴建巨型工程的强大文明。国家文物局评价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 莫角山台地。莫角山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国的心脏。

良渚是什么?

良渚首先是一个地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旧称良渚镇)。良渚文化正是因为发现于此,才按照考古学惯例以发现地命名。

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出土的刻符陶片。各种刻符很有可能是文字萌芽出现前的原始文字,上面描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各种动物。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黑陶和红陶两种。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南京博物院馆藏。

良渚也是一座古城。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 反山王陵。

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都是良渚时期的生活垃圾,其中就包括大量碎玉料。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等玉器闻名,因此考古队迅速将目标锁定紧邻河道的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壁。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不仅没有玉器作坊,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又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颇为激动,也颇为费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经过为期一年之久的勘探,才终于有了答案:这里是一座古城。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这座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发现它,也就找到了解决疑难的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座庞大古城的发现,或许就此将良渚文化推进了文明的大门。

为什么良渚很重要?

▲ 古城遗址(局部)。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

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 对良渚遗址的挖掘工作从未停止。图为2017年10月的一次挖掘工作现场。

此外,良渚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也增强了良渚申遗的底气。

传统上认为,中国文明起始于商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然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力冲击了这一观点。

另外,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共同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面和北面,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良渚先人修筑水坝有个独特的创造:使用草裹泥筑底。

▲ 老虎岭水坝遗址。

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学说中,克拉克洪的标准定义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瑶山祭坛。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祭坛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的证据。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原大小:3x4厘米),是象征着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标志性符号。上方佩戴介字型冠冕的神人+下方椭圆形重圈大眼的神兽=太阳神。

唯一稍显薄弱的证据在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已比较成熟,如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用夏鼐先生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出生就长了白胡子”。所以,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存在文字发展的过程。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 这一套符号系统,有可能在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良渚人的“文字”。你们猜猜看都是什么意思?绘图/Q年

从发现的种种实物证明来看,良渚已具备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 姜家山贵族墓葬展示厅。

良渚人的日常:种田、“上班”、吃肉肉

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除了稻谷之外,考古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稻田。比如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 5000年前的良渚稻米。摄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等植物种实遗存。证明这些植物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遗址中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良渚时期的“干垃圾”。江南是水乡泽国,良渚古城周边有面积不小的人工、自然水域,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除了采集和狩猎,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业。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大木作群组雕像。人们得以遥想良渚时期成熟精湛的木作技术与分工有序的木作场面。2018年12月出土的大型木构件,有力印证了这些模型的真实性。

良渚人也需要“上班”。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对玉器的需求,养活一大批手工业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形饰件、玉玦、玉琮。

相比之下,贵族阶层的生活就要舒适许多了。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良渚时期已存在税收或纳贡系统,使得统治者可以坐拥庞大财富。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几千年前的太湖平原已经有了一个延续千年、强盛富足的国家,可是良渚文明却戛然而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关于良渚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大洪水、战争等等多种推测。《尚书·禹贡》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似乎这里一切都是蛮荒落后的状态。

▲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维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太湖平原,又成为了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良渚也即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熟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7月7日早上9点起正式开放网上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游客可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1-7日内的参观游览,近距离一睹良渚文化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