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宇宙中的行星杀手汇总20篇

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画八大行星简笔画。

浏览

7513

文章

1000

篇1:人类永生的新方式:让文化散布于宇宙、以后生物存在

全文共 3285 字

+ 加入清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的物种将面临大量的生存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核战争、气候变化、生物工程疾病的流行、人工超级智能、分子纳米技术或某种我们尚未想象到的威胁。绝望、愤世嫉俗和厌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考虑确保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宇宙已经存在了将近140亿年,并且可能在同一时期继续存在。作为一个物种,智人已经存在了大约300,000年,这在宇宙的尺度上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如果有任何延长人类生存时间的机会,我们不应该浪费它。

当然,“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的未来分支,因为如果我们能成功避免灭绝,智人很可能在未来几十亿年里经历巨大的变化。此外,如果人类能够避免灭绝的灾难并妥善安排一切,那么可以说人类的无限延续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良性的生存模式。如果我们想这样做,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这件事,否则人类最终会被遗忘在宇宙中。

第一步是我们需要避免已经卷入的气候危机。如果所有的能源和资源都被用来减少日益恶化的环境所带来的威胁,那么在未来很难取得技术、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我们还必须努力保持全球人口的可持续增长,减少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压力,并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可持续地生活。

同样紧迫的是,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人类文明很快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日益增加的生存和灾难风险。在这些风险中,每增加一个世界末日场景,人类自我毁灭的概率就会增加几个数量级。如果人类文明——以及我们这个物种本身——要永远延续下去,我们就必须拿出明智而实用的解决方案。

分散的人类

如果我们的文明要延续到22世纪及以后,建立强有力的安全、负责任的政府机构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可悲的事实:当前的技术状态迫使我们孤注一掷。因此,人类需要成为星际物种。

然而,一旦人类有能力在地球之外生存,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分裂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即使这意味着永远失去彼此的联系。这个概念可以被称为“分布式人类”。

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地球之外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之一,但是我们的想法需要比这更远大。如果我们想要人类文明生存到宇宙的尽头,那么我们需要发展一种星际思维——甚至是星际思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甚至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和自我维持的生物圈。如果你仔细想想,即使这还不够令人担忧,也已经够令人沮丧的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在西伯利亚进行了“基本输入输出系统-3”测试,但该系统过于依赖外部资源,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生物圈。至于20世纪90年代耗资2亿美元的生物圈二号项目,它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该系统显示二氧化碳水平波动、缺氧、水的酸度等的结果。即使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参与者也表现出了社会障碍。

这些失败意味着地球拥有我们所知的唯一正常运行的生物圈。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因为如果我们想生活在地球之外,无论是在月球或火星上,还是在到最近的可居住的外星星球的代际宇宙飞船上,我们都需要建立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需要重启生物圈计划,不仅因为它将使在地球之外生活成为可能,还因为如果地球环境最终崩溃,我们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此外,生物圈计划还可以为未来的地球工程提供参考,并为其他星球(如火星)的工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们也应该使用星际方法进行太空探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移民将无法到达另一个恒星系统,但派遣探测器探索遥远系外行星的日子可能很快就会到来。已故的斯蒂芬·霍金和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提出了一个想法:建造一艘速度超过光速20%的星际“星际飞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技术。这种探测器将用于星际侦察任务,向人类揭示潜在的可居住行星。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建造并发射宇宙飞船,把有希望的人类移民送到那里。

假设我们能找到一种在地球之外生存的方法,这种“分散的人类”状态将帮助我们避免集体的大规模毁灭,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自己造成的。

例如,当人类分散在银河系中时,他们可以避免所有人类在自己造成的灾难中灭绝,或者防止危险病原体的广泛传播。类似地,即使一个人类群体被一些自然灾害摧毁(比如附近的恒星变成了超新星)或者互相残杀并一起死亡,其他群体也会继续存在。

“分布式人工”的缺点之一是潜在的收敛风险。分散的人类群体,虽然没有联系,但仍然可以并行发展,并可能以类似的方式消亡,同时没有警告其他群体即将面临的威胁。这些融合的风险可能包括创造危险的人工超级智能形式,一些致命的物理实验,倒退到不可恢复的生存模式,等等。或者其他我们无法想象的事件。

后生物存在

避免灭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变得更长更有弹性。如果我们想生活在太空中,我们必须从生物学角度重建我们的身体。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生物生存模式过渡到数字生存模式,人类长期生存的机会将会大大提高(尽管不应该排除生物体老化的可能性)。这听起来很极端——的确如此——但随着一些控制论或数字化的存在,生活将变得非常不同。

首先,我们的寿命将是无限的。上传的数字生活可以生活在超级计算机内部稳定的虚拟现实环境中,而计算机的位置实际上并不重要(尽管有些人认为它应该放在一个寒冷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效率)。

整个人类文明可以生活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这使得数万亿个个体的存在成为可能,每个个体都可以用大脑来模拟。反过来,这些超级计算机可以在银河系内外被复制和分布,这可以被称为“后人类分布”。

许多未来学家推测,运行这些大脑模拟系统和“后人类”文明需要超级计算机。

已故物理学家罗伯特&布尔;布拉德伯里根据戴森球体预测了他所谓的“俄罗斯娃娃大脑”的存在。这些假设的巨型结构将从附近的恒星吸取能量,从而产生巨大的计算潜力。类似的概念是木星的大脑,它在相对较小的行星尺度上运行。然而,鉴于恒星的数量有限,数字文明最终将不得不再次寻找替代能源。

数字人类存在的另一个主要好处是它可以备份到云中。模拟脑死亡,例如由于自然灾害或一些不可预见的内部问题,将是一场悲剧,但是从备份中恢复的一个或多个复制器可以继续存活。

数字化的存在也将允许人类以光速穿越太空。一个数字星际旅行者可以被视为一个由1和0组成的反编译流,通过另一个行星或太空中一个遥远位置的中继站,并不断向一个更遥远的宇宙前进。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高度推测性的。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人类思维是否能以上述方式转变,也不清楚数字生活是否真的比现实生活更安全或更理性。在这个后人类和后生物的数字模型中,我们应该能够维持一种存在直到宇宙的终结。即便如此,我们仍可能找到一种方法坚持到最后一刻。

文化的不朽

如果这一切都失败了,我们可能会找到其他方式来永生,尽管是象征性的。

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号探测器装备了一个“黄金唱片”,一个12英寸的镀金铜板,编码来自地球的声音和图像。我们也可以向太空深处发送文化时间胶囊,但内容要详细得多。旅行者号探测器在数字时代之前就发射了,新的存储技术将存储更多的信息。

2016年,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存储系统,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对数据进行编码。在测试中,该设备可以将500兆比特的数据压缩到1平方英寸的空间,这足以将人类写的每本书存储到邮票大小的驱动器中。

在未来,类似的技术可以使我们将整个人类文化包装在一个存储介质上,并通过星际探测器将其发送到太空深处。如果外星文明有幸拦截到这个探测器,他们将有机会分析整个人类文明的信息——假设我们能创造某种类似于罗塞塔石碑的系统来协助翻译。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或激光脉冲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太空,但这些数据的保真度会大大降低(作为重复的数字信标发送出去可能会有所帮助)。除了分享人类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我们还可以传授重要的历史教训、智慧和建议。

最后,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某种纪念碑留在地球上。与此同时,这些纪念碑可以给来访的外星人一个警告——警告他们不要重复我们人类独自生活在银河系被遗忘的角落时犯下的错误。

原标题:人类不朽的新途径:让文化在宇宙中传播,让后来的生物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宇宙中会有“冷斑点”呢?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宇宙中会有“冷斑点”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完全均匀的物质,一个人、一株草、一个尘埃,看起来似乎很平滑完美,但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看,就会看出很多空洞、纤维、细胞乃至DNA等等。偌大的宇宙更是这样,138亿年前大爆炸的能量,不断地冷却和膨胀,成为今天无数的恒星和星系,形成了930亿光年直径的可观测宇宙。

宇宙从大爆炸那一刻普朗克温度约1.4*10^32K,经历了138亿年的冷却,残存的温度只有2.73K(零下270.42℃),这就是所谓的宇宙3K背景辐射。但宇宙膨胀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某些地方物质密度大一些,某些地方稀少一些;整个宇宙背景温度也是在相对均匀状态下,有一些不平衡,有的地方稍高,有的稍低。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卫星、望远镜,用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对宇宙背景做了全面探测扫描,得到了精确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见上图),图中的深蓝色暗区域,就是所谓的“冷斑点”。这些“冷斑点”温度就要低一些,低多少呢?实际上并不多,只是比平均温度低了10万分之7而已!

图中可以看到这种冷斑点很多很多,只不过巨大的较少而已。所谓“宇宙墙”只不过是大一点的’冷斑点“而已,这样故弄玄虚一叫唤,就勾出了总想生点什么事人们的一番闹剧。仅此而已。

“冷斑点”暗区域是宇宙普遍存在。

关于“冷斑点”的报道早在2004年就有过,是美国普渡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的,方位也在波江座,距离我们约60亿光年,这个“冷斑点”跨度约10亿光年。只不过《新科学家》杂志说的那个35亿光年“冷斑点”,尺度更大一些而已。

现代天文学研究认为,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主导着星系的形成和宇宙膨胀,宇宙结构依靠暗物质拉扯着,而暗能量则催动着宇宙膨胀。未来宇宙的归宿就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博弈,不同的胜负结果决定了宇宙最终不同结局。

现在的宇宙从大尺度上看,是一个千丝万缕的丝网结构,有点像丝瓜络(见上图),那些网状亮点亮线就是被暗物质拉扯着密密麻麻的星系物质,而在这些网络中间暗处就是所谓的“冷斑点”。

这些地方“冷”得并不多,也并非完全虚无空洞,只是温度稍低、星系稀少一些而已。

关于“冷斑点”的另类传说。

把宇宙结构中的“冷斑点”称为“宇宙墙”,说是宇宙的边界,没有任何根据。

主流科学界认为可观测宇宙半径为465光年,从宇宙大爆炸过程以及膨胀速率预测,宇宙还存在两个不可观测范围,因此可观测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法估量的不可观测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现在无法定论。

那么这个距离我们130亿光年的“宇宙墙”从何说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所谓“冷斑点”,宇宙就缩小了这么多?即便凭想象,有那么一个空洞也不能称为墙,说是一个被碰破了的“墙洞”还差不多。

别说,还真有类似“墙洞”的说法。

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冷斑点”是多重宇宙或者平行宇宙的证据,是我们宇宙之外还存在的宇宙,是外宇宙与本宇宙碰撞的痕迹,难道真的是碰破了的一个“墙洞”?

这种理论就更荒谬了,既没有证据证明有外宇宙的存在,也没这真的就是碰撞痕迹的证明。因为有这样被认为的“痕迹”,就认为有外宇宙的存在;又反过来认为有外宇宙存在,这就是碰撞痕迹。

这种结论和论据相互论证的逻辑叫循环论证,就像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分子相互证明对方没有作案时间,荒谬之极。科学要的的实证或严谨的数理逻辑论证,而不是凭空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银河系是整个宇宙吗?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赫歇耳曾经证明很多恒星组成了一个透镜形状的银河系,而且推测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银河系的直径是 10 万光年,当中有约 20 亿颗恒星,人们都认为银河系这么大的尺寸一定代表了整个宇宙的尺寸。在 1910 年以前还没有一个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的一部分会有这么大。

整个宇宙并不只有银河系。在麦哲伦云中李维特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变化,并找到了一个可以用来证明银河系的真正大小和展现整个银河系的标准。从麦哲伦云的“造父变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大麦哲伦云离我们有 16 万光年的距离,小麦哲伦云离我们有 20 万光年的距离。当然麦哲伦云可以被看作是银河系的卫星,就像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行星是太阳的卫星。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麦哲伦云看作是银河系外的边缘部分。

在银河系外还有其他物质吗?

有一个关于仙女座的猜测还没有被证实(在前面讲有关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时提到过)。仙女座星云看起来是一个模糊的星星,它是肉眼能看到的可见星云中的第四大星云。德国天文学家西蒙·马瑞斯在 1612 年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了仙女座,马歇尔把它列入到不是彗星的模糊星云的表中,它在名单上列第 31 位,所以仙女座有时也叫 M31。

虽然仙女座星云看起来像一团旋涡气体,在形成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恒星和行星系统,但拉普拉斯利用仙女座星云的灵感推算出了他的星云假说。伊曼内尔·肯特在 1755 年继续研究了这一假设并产生了一个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像仙女座这样的物体是遥远的恒星体系,并把它们叫作宇宙岛。事实正像他所想的那样,他是正确的,但他的想法却被忽略掉了。

仙女座星云看上去是旋涡状的,在 1845 年和 1850 年之间,洛德·罗斯(命名白蟹座的人)观察了十多个同样旋涡状的其他星云。事实上,有些星云看起来像风车或旋涡。在莫森表上有一种 M51 星,它的表面有明显的旋涡,所以被叫做旋涡星云。

这些旋涡状的星云又叫螺旋星云。仙女座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它太远以至于看不清螺旋状的特征。在 1900 年以前可以看见 1.3 万种螺旋星云,它们是否全都是银河系中代表行星系统形成过程的物体是值得争论的(后来发现银河系本身就有螺旋结构,但这在 1900 年时还不知道)。

在此以前,人们就一直在研究天体光谱,在 1864 年威廉·哈金斯得到了猎户座的光谱,为暗色背景下的亮条纹,这正是我们希望从热气中得到的。

另外,在 1899 年首次得到的仙女座星云光谱正是我们想要从恒星中获取的光谱。也许仙女座是一团恒星,可它要比银河和麦哲伦云远很多,所以很难分辨出它上面有没有恒星?如果有,那么它一定是离我们星系很远的螺旋状星云,所以说宇宙比我们的银河系大得多。

怎么解释这些问题呢?如果仙女座上的恒星太远以至于无法看见(假设它由恒星组成),那么比普通恒星亮的星星是什么呢?是新星吗?

事实上,1885 年,新星出现在仙女座中,它被叫做仙女座 S。它非常亮,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见,但是这并没有表明它真的就是仙女座的一部分,或许它只是在仙女座星云方向上形成的一颗新星,在仙女座前面发光,而与仙女座没有任何关系。

美国天文学家赫伯·窦斯特·科蒂斯进行了有关新星研究所需的工作,通过仔细研究,他在仙女座星云中找到了大量新星的小火花。这里有这么多的新星以至于有理由相信,新星几乎不可能出现在与星云不同方向的地方,天空中没有其他同样大小的区域在短时间内会产生这么多的新星,所以看起来在仙女座上的新星确实就在仙女座星云上。

另外,大多数仙女座上的新星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它们比那些确实是在银河系上的新星要弱。仙女座新星看起来很微弱,所以它可能离我们很远,在我们的银河系外(那么为什么仙女座 S 这么亮呢?科学家指出它不是一颗普通的新星,而是一颗超新星)。

科蒂斯在 1918 年发表的这一观点震动了天文学领域,但这个观点没有人相信。在 1920 年,科蒂斯和夏普列(确定银河系大小的人)就星云是否属于银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夏普列坚决反对科蒂斯的观点。这次争辩没有结果,但是随着时间地流逝,事实变得越来越明显——科蒂斯是完全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宇宙是一张全息图?费米实验室将通过实验解答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的本质是二维全息图吗?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尽管这个有点先进的概念很难解释,但现在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它。

费米实验室已经发射了一个科学仪器来验证历史上最精确的高度差测量仪,全息测量仪,可以用来测量空间中的量子偏差。科学家认为,如果这一理论是真的,宇宙将是一幅由“屏幕像素”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图像。该仪器可用于测量普朗克量子长度标度,并检测是否有全息噪声来验证理论。该高度计由一对激光干涉仪组成,用于测量一千瓦激光叠加显示的波长干涉。研究人员将对此进行分析,以找出是否存在全息噪声。

费米实验室的中心粒子天体物理学主任克雷格·霍根说,“我们想验证时空是否是一个由理论证明的量子系统。如果有任何相关的发现,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空间的古老看法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环双星行星质量半径接近木星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环双星行星”,许多人就会想到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塔图因”星,它是最为出名的环双星行星。而实际上,人类在2011年才发现了第一颗环双星行星——Kepler-16b。对于环双星行星的发现,科学家称其难度要大于发现环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但近日,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竟发现了最大的环双星行星质量半径接近木星

据外媒报道,美国天文学家13日宣布发现了迄今最大的环双星行星。站在这颗行星上,人们可以看到两个太阳的奇观。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使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这颗行星,并将它命名为Kepler-1647b。该行星距离地球3700光年,位于天鹅座星系,形成已有44亿年,与地球的年龄相近,也处于这个双星系统的“宜居带”内,但在其他方面跟地球没有相似之处。

其实,研究人员早在2011年就发现了开普勒-1647b的存在迹象,但它绕两个恒星的周期较长,达到1107天,刚好超过3年,因此研究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才证实它确实存在,这也是迄今发现公转周期最长的环双星行星。

参与研究的州立圣迭戈大学的威廉·韦尔什在一份声明中说:“开普勒-1647b的重要之处在于:理论上预测存在很多大型长周期环双星行星,它是这个群体的冰山一角。”

目前,一支天文爱好者小组提供的附加观测数据,将帮助评估Kepler-1647b的质量,他们发现这颗环双星行星的质量和轨道半径类似于木星,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凌日环双星行星。像木星一样,Kepler-1647b是一个气态巨行星,意味着它不太可能存在生命形式。但是如果它拥有较大的卫星,或许潜在着生命宜居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尽量远离碳酸饮料,避免成为孩子牙齿的“杀手”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年来,碳酸饮料的销量一直在逐年上涨,就是因为越来越受青少年和儿童的喜欢,儿童将碳酸饮料当水喝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你知道碳酸饮料对牙齿的危害吗?今天小编就来通过一个案例来提醒你碳酸饮料危害有多大。

碳酸类饮料牙齿的“克星”

日前,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口腔科接诊了这名年轻人。医生经过仔细询问,才找出病因。原来,患者特别喜欢喝一种甜味碳酸饮料,几乎把饮料当水喝了五六年。尤其是夏天炎热的时候,他还会把冰镇的饮料含在口里等上一阵子,才肯咽下肚。医生判断,长期以不正确的方式喝碳酸饮料,把小伙子原本健康的牙齿给腐蚀坏了。

碳酸饮料中的酸性物质含量很高,而酸性物质接触到牙齿后如果没有被及时清洗掉,就会腐蚀牙齿的表面,进而联合其他的口腔病菌一步步地将牙齿腐蚀掉。据介绍,因为喝碳酸饮料而最终导致牙齿损坏的病例,并非个例。碳酸饮料在摄入量多、频率高,又不注意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累积性的酸蚀作用。

碳酸饮料口感好、刺激性强,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对此,牙科医生建议:常喝碳酸类饮料的人群,要注意控制量;喝完酸性饮料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儿童最好不喝碳酸饮料,若喝,最好使用吸管,减少其与牙齿的接触。

总之,碳酸饮料对孩子的牙齿伤害非常大,因此小编建议尽量远离碳酸饮料,避免成为孩子牙齿的“杀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儿童健康饮食、碳酸饮料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的相关知识,可以到来查询搜索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阳的九颗行星

全文共 4599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是一个大大的恒星,在太阳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行星,其中大的行星有九个。这九个行星大小不同,一般是按距离太阳的远近,由近及远地排列,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体积排在第二位,直径 4880 公里。由于离太阳近,受到太阳的强大引力,所以围绕太阳旋转得很快。水星的一年只相当于地球的 88 天,而水星自转一周相当于地球的 58.65 天,正好是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 2/3。它虽然名为“水星”,其实上面全是干枯荒凉,一滴水也没有。这是因为水星离太阳近,朝向太阳的一面受烈日曝晒,温度高达400℃以上,这样的温度连钨都会融化,如果有水也早蒸发完了。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则非常低,达零下 173℃,在这样低的温度下也不可能有液态的水。特别是温差达 500~600℃,都不可能有水存在。不仅没水,水星表面的空气也非常稀薄,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的五千亿分之一。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荒凉的星球!它并不像我们从地球上偶尔观察到的那样幽暗中带有一丝羞涩和温柔。不过,只是到最近,人们才真正得以目睹水星的真面目。1975 年美国宇航员把空间探测器飞到离水星仅 320 公里的地方,拍下了几千张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星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以及平原和盆地。大的环形山直径达几百公里,小的仅几公里,也有直径达 1000 公里的环形盆地,并推测出它的内核是铁质的。

金星

金星是从地球上看到的最明亮的一颗行星,看上去晶光夺目,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我国古时候把黎明前东方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叫做启明星或太白星,把黄昏时分西边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叫长庚星,其实这是同一颗行星即金星。金星虽然离地球比较近,最近时只相距 4000 万公里,但由于金星的表层有一层硫酸雨滴和云雾,远远望去一片迷蒙,阻挡了地球人的视线。1964年,天文学家把精密仪器带到高空空气稀薄的地方观察金星,又向金星发射行星探测器,才弄清了这层云雾的成分,并透过云层观察了金星的面目。天文学家们观察到金星上有高山、盆地和平原,最高的一座山峰高出金星表面 10590 米;最大的平原有半个非洲那么大。小山、丘陵不计其数,而且常有火山喷发。金星的云层里含有水气,但金星表面没有水。云层的表面温度达480℃以上,没有生命存在。金星的旋转也是围绕太阳公转,又有自身的旋转。绕太阳一周相当于地球的 225 天,自转一周为 243 天。

地球

地球是九大行星中的一个适宜生物存在和繁衍的行星,因为在地球上面有空气,有水和适宜的温度,从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一个蔚蓝色的球体。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742 公里,表面积的 70.8%为海洋覆盖,并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地球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面的是厚度为 21.4 公里的地壳,中间一层为地幔,最中心部分为地核。地核中心的温度很高,估计可达 4000~5000℃,主要由铁、镍组成。地球绕太阳公转,又有自身的旋转。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的速度为 29.8 公里/秒。在九大行星中除了火星和金星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最快的。自转的时候,转一圈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为了计算方便,人们规定一年为 365 天,一天为 24 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轴线与地球公转的轨道不垂直,产生了地球的四季变化和热、寒、温气候“带”的区分。更为可贵的是,地球上适宜的环境养育了人类。人类创造了超越自身体力的科学技术,了解地球、保护地球、利用地球,把地球建设成了宇宙间最美丽的星球。

火星

火星是一颗火红色的行星,点缀在天空夜幕上,是星空中最为吸引人的繁星之一。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缓慢地穿行在众星之间,如火的荧光时有强弱变化,并且穿行的方向、亮度的变化好像没有规则,所以古时候欧洲人把它当做“战神星”,认为它象征着战争和灾难;中国人称它为“荧惑星”,认为是不吉利的星。火星离地球很近,在地球的外侧绕太阳运行,并且与地球有极为相似的许多特征:在火星上有白天黑夜的交替,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在火星上看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火星的自转周期也与地球相近,为 24 小时 37 分,仅慢半个小时;并且与地球有月亮环绕一样,火星也有两颗卫星  只是比地球小,火星的直径只有地球直径的 15%,一年为地球的 687 天,并且温差比地球上大得多,特别是昼夜温差,白天为最高 28℃,夜间则下降为零下 132℃。结果,没有生物在火星上生长,更没有人类,人们长期想象中的“火星人”、“火星鼠”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已。自 1962 年以来,美国等国的天文学家向火星发射了 15 个探测器,并派飞船登上了火星,发现火星的表面是干燥、荒凉的旷野,有许多沙丘、岩石和火山口,有比地球上的峡谷大得多的峡谷,有比喜玛拉雅山更高的山峰,虽然有大气层,却 95%以上为二氧化碳,并且极为稀薄,氧气极为罕见。

木星

木星看上去比较昏暗,不如金星明亮,这是由于它离地球远的缘故。其实,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是最大的,把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卫星加在一起也没有木星大,木星的体积相当于 1300 多个地球,重量是地球的 318 倍,天文学上称之为“巨行星”。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几乎需要 12 年时间,所以我国古代就把木星运动的周期 12 年与历法上的十二地支结合起来,并称木星为“岁星”。木星自转的速度却很快,大约 9 小时 50 分转一圈。正因为它自转速度快,使得它自身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行星的扁形球,赤道直径与两极直径之比为 100∶93。由于木星内部存有大量的能量并不断向外散发,形成了独特的快速大气环流,所以从地球上观察可看到木星表面有一些各种色调的斑点,并且在南半球有一个著名的椭圆形大红斑,长轴约为 2 万多公里,其实这正是大气环流过程中形成的大气旋涡。木星的表面有一层 1000 公里厚的大气层,主要成分是氢和氦;由于离太阳远,木星的表面温度只有零下 140℃。在这样的空气、温度的条件下,加上没有水,木星上没有生物存活。不过,木星却有很强的无线电辐射,磁场强度为地球的 10 倍,是目前发现的天空中最强的射电源之一。它的磁极方向与地球相反,地球的 S 极在北极附近,木星的 S 极则在南极附近。尤为独特的是,木星周围有大小 15 个卫星环绕,小的直径只有 8 公里,大的 5200 多公里;旋绕的速度也不同,最短的 11 小时 53 分一周,最长的绕一周需要 758 天,其中最亮的有 4 颗。由于这 4 颗最亮的木星卫星是 1610 年伽利略首次观察到的,天文学上称之为“伽利略卫星”,或依次编号为木卫一、木卫二  有人说,木星和它的卫星恰如一个缩小了的太阳系,对木星的研究对揭开太阳系的奥秘有特殊意义。特别是自 1973 年以来,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飞近木星,观察到了只有在地球上才出现过的极光等现象,对木星的研究更加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浓厚兴趣。

土星

土星是太阳行星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体积是地球的 745 倍。由于它离地球和太阳都比较远,在 100 年前人们一直把它作为太阳系的边界,后来才发现还有更遥远的太阳行星。由于土星自转速度快,转一周的时间为 10 小时 14 分,它的形体也呈扁圆形状,并且是太阳系中最扁的行星,赤道直径与两极直径之比为 100∶90。并且密度很小,比水还要轻,也就是说,取下土星上的一块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在太阳系里,土星又是一颗美丽的行星,它的外面围绕着一圈明亮的光环,仿佛带着银光闪闪的项圈。土星的光环非常宽阔,如果把我们的地球放上去,也好像是在公路上滚皮球一样,因为这个光环仅厚 15~20 公里,宽度则达 20 万公里。并且光环的亮度和宽度经常变化,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看不到踪影,每隔 15 年左右循环变化一次。原来,这个光环是由许许多多直径不到 1 米的小石块小冰块组成的,绕着土星表面飞快奔跑,看起来就成了一条闪光的环;至于有时明显,有时昏暗,并不是光环自身的变化,而是土星朝向地球的位置不同,我们观察时产生了视差。土星有 21~23 颗卫星环绕,最小的直径 300 公里,最大的直径 5150 公里,比月球还大。

天王星

在 200 多年以前,人们以为太阳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和木星六颗行星,并认为土星是太阳系的边际。直到 1781 年 3 月 13 日,一位爱好天文的音乐家威廉·赫歇耳通过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一个新成员,这就是天王星。天王星很大,直径为地球的 4.06 倍,体积是地球的

60    多倍,但因为它距离地球太远,所以用肉眼看不到;它距太阳也很遥远,约为地球距太阳的 19 倍,所以从太阳得到的光热极少,其表面温度总在零下200℃以下。天王星的旋转很特殊,不仅很慢,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 84 年,而且自转也不规则,似乎是躺着转,即有时“头”朝太阳,有时则“脚”朝太阳。这又使天王星上的季节变化别具特色,只有春秋两季白天黑夜比较分明;冬夏两季一面长期面向太阳,温度升高,另一面长期背朝太阳,温度极低。由于天王星距地球遥远,观测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它的 5 颗卫星,并发现它也有一个与土星相似的美丽光环,光环中包含着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 9 条环带。

海王星

海王星本身没奇特之处,由于它的发现过程与其他行星不同而名声大振:一般的行星都是由望远镜观察到的,而海王星却是天文学家计算出来才找到的。原来,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为它的不规则旋转轨道感到惊奇,因为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准确推算其他行星的位置,只有天王星的位置总是与推算结果不符,这种现象促使天文学家们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天王星附近还有一颗行星在影响着天王星的规则运行。很快,有三位天文学家计算出了这另一颗行星的位置和运行轨道,并从天文望远镜中捕捉到它,这便是海王星,所以有人称海王星是“笔尖上发现的行星”。至于海王星本身,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4 倍,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45 亿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 165 年,自转一周为 15 小时 48 分。表面温度与天王星一样,在零下 200℃左右。海王星有两个卫星,一个顺行,一个逆行,按完全相反的方向绕海王星旋转。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海王星也是一个扁状球体。

冥王星

天文学家在推算并找到海王星以后,很快发现海王星与天王星一样旋转很不规则,便自然想到还有一颗行星隐藏在它们附近,本世纪之初,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计算出了这个未知行星的运行轨道,却没有观察到它。到 1930 年 2 月 18 日,一个叫汤博的天文学家在星象照片上发现有一颗星在众星之间不断移动,因为只有行星才会移动,汤博很快断定这正是洛威尔计算出的那颗行星,后来命名为冥王星。冥王星距太阳远,距地球也比较远,加上发现时间短,人们对它的了解还很少。现在只知道它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 248 年,在九大行星中它距太阳最远,如果从冥王星上望太阳,也是一个耀眼的小光点,所以它接收不到太阳的光和热,至多只能得到地球所得到的几万万分之一,冥王星是一个寒冷黑暗的星球。近年来人们还发现,冥王星的卫星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相同,都是 6 天 9 小时,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颗天然同步卫星。如果从冥王星上观察这颗卫星,便是一个不动的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宇宙膨胀在加速,但没人知道为什么

全文共 2045 字

+ 加入清单

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中的造父变星:斯特恩斯

据外国媒体报道,宇宙正在膨胀,而且膨胀得太快了。为什么?没人知道!现在,宇宙的膨胀速度比原先想象的还要快!为什么?我还是不知道!

对我们来说,“宇宙将永远存在”的概念是相当令人费解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接受“无限”的概念,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随着宇宙一直在膨胀,它会看起来是无限的吗?

宇宙有138亿到140亿年的历史。回到宇宙诞生的早期,也就是大爆炸后不久,宇宙开始从一个质量无限、体积为零的点爆炸,并迅速膨胀到今天的样子。

事实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大爆炸”留下的光。观测方法是将先进的望远镜指向遥远的星系。来自这些星系的光在到达地球之前,必须在太空中穿行数十亿年。

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宇宙的膨胀速度——只要我们观察到远离我们的遥远星系在各个方向的速度,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估计出宇宙的膨胀速度。

当天文学家试图直接测量宇宙时,他们发现以前传统方法估计的膨胀值似乎更小。换句话说,宇宙的膨胀速度超过了估计。基于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的高精度观测结果,他们得出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比我们最初预计的要高9%。

但这仍然是一个老问题,没人知道为什么。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观察到这种膨胀加速,但以前的观察结果有1/3000的误差,这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高的误差结果。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发表的最新论文增强了天文学家的信心,因为它的误差值仅为十万分之一。他说:“不匹配(由观察给出)正在增加,现在是时候不再用巧合或错误来解释它了。”

研究人员用来测量宇宙膨胀的方法基本上与埃德温·哈勃在1929年发现宇宙膨胀的方法相同。他们都用一种叫做“造父变星”的特殊变量来观察。

变星是一种特殊的星,它的亮度随着时间而变化。根据美国著名女天文学家亨丽埃塔·勒维特1908年的相关结果,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其绝对星等之间存在相关性。简而言之,造父变星的光周期越长,它们的光度就越大。

这意味着天文学家可以通过观察造父变星的亮度变化周期来了解它的真实亮度。然而,如果我们能知道一颗恒星的真正亮度,我们就能直接根据它看起来离地球有多远来得到它的距离。

为了测量宇宙的膨胀速率,天文学家必须首先测量许多星系中造父变星的距离。然而,实现精确测量需要长期的耐心,因为即使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每次观测也只能测量一颗造父变星。

幸运的是,研究小组巧妙地开发了一种新的算法,允许哈勃望远镜采用“漂移”观测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次获取多个造父变星图像,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从而大大加快了研究工作。

这项研究的结果与欧洲普朗克卫星获得的结果不一致,后者可以测量宇宙从大爆炸后38万年到现在的膨胀率。

那么,如果宇宙的膨胀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几乎确定”要快,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两个结果不同的简单实验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测量的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东西。一个是测量当今宇宙的膨胀速率,另一个是预测,即基于我们对早期宇宙的理解对宇宙膨胀速率的理论估计。然而,如果这两个值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很有可能在现有的宇宙模型中遗漏了一些东西,正是借助于宇宙模型,我们将理论和观测实践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

至于这里缺少什么?天文学家自己也不知道,人类只能继续探索。

如果物质继续膨胀成虚无,并在坍缩后立即形成新物质,会发生什么?如果物质继续膨胀成虚无,并在坍缩后立即形成新物质,会发生什么?

此外,随着宇宙的膨胀,无论我们朝哪个方向看,我们只能看到4600万光年以内的东西。如果你能阻止时间和宇宙的膨胀,宇宙将有一个可接近的终点或边界。

你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气球。想象你自己在这个气球里,生活在气球内表面的二维空间里。随着越来越多的气体进入这个气球,你会看到宇宙的空间和表面都在膨胀,表面上的每一点都离彼此越来越远。

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宇宙停止膨胀后会发生什么?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将在28亿到220亿年后终结,所以我们可能活不到揭示真相的时候。“大崩溃”可能是宇宙最终可能面临的几种命运之一。与大爆炸相反,大坍缩可能导致物质和时空向它们自己的方向坍缩,形成一个奇点——一个与宇宙诞生前相似的无限密集点。

有些人认为这个理论为多重宇宙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也许我们自己的宇宙会继续膨胀,然后收缩和崩溃。这将导致另一场大爆炸,创造一个全新的宇宙。就像一杯开水——水除了水什么也没有,但是突然一个气泡凭空出现了。

就在这个气泡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气泡会一个接一个地从水中涌出。每个气泡都是由爆炸产生的,然后在坍塌后消失。因此,在太空中,我们的宇宙和其他宇宙可能不会从虚无中诞生,并继续扩展到虚无中。也许在这些宇宙诞生的时候还有其他东西。我们只是还没弄清楚它们是什么。说到这里,你还能跟上你的思维吗?

这些概念对我们来说很难真正理解,所以许多科学家会用气球和沸水来帮助我们理解。一旦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就会引出更多我们还没有回答的问题——就像水中的气泡一样。

宇宙可能是无限的,但与宇宙相关的希望和问题是有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木星可能曾被另一颗行星“伤了心”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上最近的报道,《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45亿年前,木星可能被一颗新生的行星迎面撞上。巨大的撞击从根本上改变了木星的命运和特征。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运行了大量三维计算机模拟后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们说,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目前围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收集的一些令人困惑的测量结果。

利用“朱诺”任务的数据,科学家绘制了木星重力场的精确图像,从而推断出木星的组成和内部结构。他们发现木星的核心比预期的更松散、更大。事实上,朱诺的数据显示,这颗行星的核心已经被稀释,并含有除氢和氦以外的重元素。它的直径几乎是木星半径的一半,这挑战了行星形成的标准理论。

英国莱斯大学的安德里亚·艾塞拉说:“这令人费解。它表明发生了一些事情,并搅动了木星的内核,这可能已经遭受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木星的核心刚刚开始变得更加致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摧毁。然而,这一假设包含许多不确定性。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的早期,一颗仍在形成的大行星与年轻的木星迎面相撞,可能会打碎行星最初的致密核心,导致重元素与它的低密度外层混合。

研究小组进行了数千次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这是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性是木星与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正在形成的行星迎面相撞,导致其核心变成现在的样子。

“朱诺”号于2011年8月5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并于2016年7月抵达木星。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完成了几次围绕木星的科学飞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这个气态巨行星的起源、结构、大气和磁场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复联4的量子技术逆天了,在人类宇宙中有多大可能?

全文共 562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只从事量子技术研究的研究犬,在偷偷逃课观看《富连4》后,我们欣慰地看到,量子技术已经取代了科幻小说中常用的相对论效应,成为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新利器。那么时间机器和量子力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量子技术在电影中是多么的自负和叛逆?

最近,漫威的电影《团圆4》(复仇者联盟4)以极大的热情上映。作为一个假漫威迷,我打算去看首映式。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IMAX节目不仅爆满,而且预售票价达到惊人的200到300英镑。太贵了!作者只好静观其变,等了三天,找了一天时间偷偷逃课。在电影中,英雄们通过“量子技术”成功地逆转了那一年灭霸无名指造成的影响:一半的生命被随机地丢失(湮灭)。不管漫威的量子技术是否可靠,作为一只从事量子技术研究的狗,我们欣慰地看到量子技术已经取代了科幻小说中常用的相对论效应,成为一种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新工具。

穿梭时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回到过去,可以把自己和过去拧成一团!你可以把过去的事情带到未来!如果编剧没有及时停下来,恐怕自杀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即使是相对论不敢触及的禁区(因果律),在量子世界里也不叫东西。量子技术已经成功超越了相对论。在未来,如果你想穿越时空,你不需要虫洞或传送门。只要你带上上皮粒子和全球定位系统腕带,你就可以在整个宇宙中耍流氓。

《复仇者联盟4》剧照

好吧,如果我们继续谈论它,它将会非常戏剧化,并且会偏离流行科学的主题。毕竟,作者只是想避开这种热度。那么什么是量子呢?恐怕这是吃瓜者最常问的关于量子话题的问题,或者说是第一个问题。然而,一些谦虚的大科学家说,“我也不太懂量子”,这似乎意味着:谁敢说他懂量子?这让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特别紧张。幸运的是,傅连4就足够了。我认为瓜钟不应该介意再拉一次。我鼓励每个人批评我。子曾说,批评使人进步,是错误的,是错误的。它是“美德不是孤独的,有邻居。”我相信如果有批评家,就一定有支持者,对吗?

为什么量子效应难以察觉

如果你想从“量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开始,你可以看看伟大的上帝曹则贤的“物理咬和咬”系列。此外,曹天元的《量子力学史》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梳理了整个量子力学史。可以说,这是极力推荐的。读完之后,你还可以顺便掌握大量的“量子八卦”。对于餐馆的茶摊来说,这只是必要的谈话。然而,尽管曹二超提供了这么好的教科书式的科普,大多数瓜中人还是会问,“什么是量子?”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首先,互联网上关于量子物理学的流行科学实际上是混杂和混乱的。第二,优秀的流行科学经常要求读者沉思以获得一些东西,而实际上大多数人缺乏这样思考的时间或能力。最后,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假设——波函数及其演化规律缺乏经典对应性。因此,想象量子世界就像让人们想象外星人或四维以上的空间。几乎不可能离开大脑。

在我们谈论量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量子效应?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现象都是“经典的”:物体在某些初始条件(位置、速度等)下,按照牛顿力学定律在各向同性的三维空间中移动。)。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尺度,一个是能量尺度,一个是空间尺度,另一个是时间尺度。我们的星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室温(约20摄氏度)和大气压(1个大气压,约100,000帕)的环境。对我们来说,这是温暖舒适的,但对量子世界来说,这真是一个“糟糕”的环境!

如果我们能像电影中的蚂蚁那样把自己缩小到原子大小,我们会发现什么?我们会发现周围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像炮弹一样向我们飞来!这些分子的平均速度超过每秒400米,比飞机的速度还要快。此外,它们密度极高。如果你移动超过60纳米(十亿分之一米),你几乎肯定会被击中。即使你站着不动,只要超过100皮秒(约十亿分之一秒)你几乎肯定会被击中!这些分子壳可能比你更重更大。如果你的反应速度仍然正常,那就太悲惨了,因为当你的大脑恢复正常时,你已经被砸了无数次,你不知道你被打到哪里了!假设另一个观察者(比如钢铁侠)想知道蚂蚁的路线,这个观察者的观察时间大约是几秒钟,观察范围大约是几厘米。很容易想象,这个观察者只能看到蚂蚁人的“统计平均”行为,中间的所有细节都丢失了。这实际上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触摸的都是经典,量子效应早已被抹去。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看到量子效应,因为我们创造了各种特殊的环境,比如极低的温度和超高的真空,而且我们还有更灵敏的观察手段,比如电子显微镜和光电倍增管。...等等。当观察的尺度与量子效应的尺度相匹配时,我们就能发现量子效应。如果那个可怜的蚂蚁人的神经反应速度也随着体积的减小成比例地增加,他应该能够感知量子效应。

站在钢铁侠、蚂蚁侠的立场上,这个尺寸远远不是原子尺度。

用于穿梭时空的不确定性原理

在量子世界里,事情变得很奇怪。原子尺度的蚂蚁人将会变得像一个“波”一样虚幻,直到它被击中。与“粒子”的行为不同,“波”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非局域性,即分布性。此外,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本身没有可观测性,它可以是虚拟的!一旦被观察到,它会突然变成一种能给出精确物理量的状态。我们称这种状态为观察的内在状态。这种被称为“崩溃”的突变被认为是瞬间和随机发生的。在测量之前,我们无法知道波函数会塌缩到哪个测量的本征态,我们只知道概率。这些行为是如此违背直觉,以至于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都讨厌它们。爱因斯坦讨厌随机性,并试图证明在观察前后有一些未被发现的变量指导着进化过程(隐变量理论)。事实上,量子力学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的批评:波函数在物理上是真实的吗?观察前后都可以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为什么“观察”如此难以形容?然而,过去一百年的大量实验事实证明,量子力学可以非常准确地描述大量实验结果,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它,对吗?

有些人认为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东西。事实上,如果我们最初假设位置和动量之间存在不确定的关系,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推断能量应该是“一个接一个”,同时应该有半个光子的“真空涨落能量”(能量量子)。

但是不确定性原理呢?在物理因果关系的经典定律中,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知道现在的确切状态,我们就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我们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海森堡用一个假想的实验来说明这个原理(最先使用的是“关系”这个词,海森堡自己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接受“原理”这个术语):如果我们想用显微镜来观察电子的位置,因为显微镜使用光波,位置的测量精度取决于光子的波长。如果我们想更精确地测量位置信息,我们只能使用波长更短的光子。但另一方面,较短的波长意味着较大的光子能量/动量,测量过程使用光子和电子的散射。结果,动量信息严重丢失——我们的电子在观察后很久就不见了。

随着傅立叶变换和信息论的发展,不确定性原理有了更深刻的数学理解。通过傅里叶变换,建立了位置和动量的双重关系:位置波函数可以展开为一系列动量波函数的叠加,反之亦然。数学上,可以严格证明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它们要么分布在一个无限的区域,要么一个有限的区域是无限的。这种不确定性与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数学,所以我们就不去讨论(x)!

超级英雄们可能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来实现第四联盟的穿梭。作者很好奇浩克的科学设备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精确地控制英雄的。毕竟,不确定性伴随着随机性!在我们对量子态进行任何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知道它会给出什么物理结果!我们能掌握的只有概率。例如,自旋为1/2的电子有两种自旋状态: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如果我们有一个可以测量自旋状态的仪器,当自旋向上时读数是1,当自旋向下时读数是-1。我们用这个仪器来测量电子的自旋,结果不是1就是-1。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自旋处于什么状态,然后我们测量它,发现读数是1,我们能从这个测量结果推导出测量前的自旋状态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无限多种可能的状态可以给出这个测量结果!顺便说一句,这个推论已经成为量子通信安全的理论基础之一:量子态是不能复制的。通过测量单个量子态来逆转测量前的状态的任何尝试都是不可能的,并且测量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丢失——正如灭霸的名言:我是不可避免的。或许在傅连的宇宙中,我们已经掌握了确定不确定性的方法,尤其是天才铁人一夜之间发明了令人敬畏的时空定位手镯。从那以后,时空穿梭机就不用担心了!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量子通信的理论安全性现在将变得不安全。

你知道穿军装的漫威英雄吗?

发展量子纠缠

量子世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叫做纠缠。不幸的是,傅连4没能用它让粉丝们迷上量子。到目前为止,纠缠的本质还没有被清楚地理解,但是许多实验已经证实了纠缠的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缠结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新的自然资源——就像能源一样。利用纠缠,我们可以构建使用量子算法的量子计算机,并且计算能力远远优于经典量子计算机。建造这样的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今天物理学家追求的神圣目标之一,尽管离那一天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朵花盛开,一朵一朵。让我们先回到纠缠的话题。在物理学中,纠缠表示如下:由两个或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以是复合系统的纯态,但每个子系统都是混合态的量子态。这里使用的“纯粹状态”和“混合状态”的概念肯定让大多数人完全困惑。没关系,换句话说:当复合系统处于确定的量子态时,子系统不能处于确定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复合系统的性质不能分解为子系统性质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子系统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量子关联,我们称之为纠缠。

两个纠缠粒子将导致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首先提出的,是著名的EPR悖论。它大致表达如下:自旋为0的粒子(无论它是什么)在零时间被分解成自旋为1/2 A和B的两个粒子,并且彼此分离。当两个粒子相距足够远,以至于测量一个粒子不会影响到另一个时,我们测量其中一个,比如粒子A,然后得到一个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是+1/2,这意味着远处的B粒子必须是-1/2(角动量守恒要求的),尽管我们没有干涉它!这种超距作用与相对论相反,因为相对论告诉我们,力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而粒子B的状态变化发生在测量粒子A的时刻。这就是纠缠的魔力。它揭示了量子态的非局域性。这种非局部性后来被贝尔编译成一个不等式。我们只能通过验证这个贝尔不等式是否有效来验证这个非局部性。到目前为止,大量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爱因斯坦输了。即使被河汉分开,这两个纠缠的粒子仍然需要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的属性不能分解,它们对一个属性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另一个属性。这种纠缠的超距离效应被许多人用来幻想“瞬间运动”。嗯,在福莲4的宇宙中这是可能的,但是在我们的宇宙中,这可能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继续遵循生产者延伸责任悖论。如果分离后的AB粒子之间没有联系,则有两个观察者爱丽丝和鲍勃分别观察A和B。爱丽丝在某个时间测量了一个粒子,得到了一个结果。根据前面的讨论,此时B粒子会变成相反的状态。如果此时鲍勃也测量了B,他自然会得到与爱丽丝相反的结果。然而,问题是如果鲍勃不和爱丽丝有所接触,他就不能判断他测量的结果是由纠缠引起的,还是B粒子本身坍塌了。毕竟,有无数可能的状态可以给出这个结果!可以看出,鲍勃没有从爱丽丝的测量中得到任何信息。如果鲍勃想知道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他必须和爱丽丝交流。显然,这种通讯方式携带信息,但它不能超过光速。根据刚才的推论,如果我们想把一个“人”的信息编码成预先准备好的大量纠缠态,并瞬间传输出去,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莫比乌斯环的表现形式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傅连的第四轮,那就是莫比乌斯环。这与当前流行的拓扑物理有关。所谓的“没有拓扑,就没有物理”是一个笑话,但是拓扑在物理性质上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甚至不知道谁在摩擦谁的热!这显然是量子物理学中的重聚热,好吗?

起初,拓扑学只是数学家的玩物,但它不想被用于物理学。就像这个莫比乌斯环,在下图中它是一个扭曲的环。如果一个小人从戒指上的一个点沿着戒指走,他会发现自己在戒指的背面。他只能走两次才能回到原点。除非中断,否则在任何情况下,莫比乌斯环的连续变形都不能变成圆环形状。然而,在连续变形的情况下,环形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成球形。然而,通过连续变形,杯子可以变成甜甜圈。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在心里想象。在这种连续变形下的一些不变性是拓扑不变性。为了打破这种不变性,或者改变拓扑顺序,有必要克服巨大的障碍,例如打破莫比乌斯环。因此,受这种拓扑顺序保护的量子态可以非常稳定,并且这种性质有望用于构造量子比特,量子计算的基本单位。很遗憾,这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温小刚先生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我真的希望文先生能就这个问题单独写一篇科普文章,这对我们是一种福气。据我所知,尽管在实现拓扑量子位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但是许多人对它有很大的信心,包括微软,一家大公司。

莫比乌斯环

最后,我想祝大家观看愉快。统一的宇宙是无所不能的。量子力学只是一个小道具。漫威修女穿越宇宙,直接穿过黑洞。她什么时候问起物理定律的?然而,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许多量子力学的难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等待我们去探索。自它诞生以来,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逐渐从被动地使用量子效应或避免量子效应发展到现在我们有更大的野心去控制量子态,让量子力学被我所用。这是主观能动性的飞跃,也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奏。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也许在他的一生中,他真的看到了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技术的科普将会连续跟进,请继续关注!)

我是文杰。我能帮你吗

《回归平原》致力于科普。著名国际物理学家温小刚和生物学家颜宁共同担任主编。连同由几十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他们将与你共同寻找。关注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如需第二次重印或合作,请联系fanpu2019@outlook.com。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

全文共 6811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的宇宙是哪里来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宇宙的起源创生

宇宙的不断膨胀

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3]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暗能量。[4]

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这些结局只考虑到引力作用。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其他的复杂因素。

2002年,据中国网[4]报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罗克教授,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报导中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但直到2013年,循环宇宙的观点仍存在争议。

宇宙基本知识

历史资料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这种观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独特智慧。

“宇宙”两字连用,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同时,《庄子》一书还给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宇宙定义。他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种宇宙定义与时空无关,与现代宇宙观有相似之处。但长期未被人们接受。

关于宇宙的概念

结构观念

众多的观点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做出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地球原来是球形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地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2]

宇宙里不光只有银河系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太阳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来越远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演化观念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宇宙的创生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性心理障碍 夫妻生活杀手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障碍,大多发生在婚龄不太长的年轻夫妇。要预防和纠正这种性心理障碍,要从夫妻间认识到性行为的真正意义,营造健康的性生活环境。

在家庭的问题上,有一条规律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夫妻关系的好坏,除了人们通常所想到的各种原因以外,还与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一方或双方的心理问题及精神问题而导致的夫妻矛盾或家庭关系不和的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

邻近单位有一对夫妻,本来关系很融洽,由于丈夫因工作经常回家较迟,妻子便开始怀疑丈夫。先看到丈夫与别的漂亮女子在一起说话就不舒服,后来是不容丈夫与任何女子接触,最后竟发展到丈夫一进门就像警犬一样,闻闻身上是否沾女人的香水味,看看脸上是否残存着女人的口红。不仅如此,还常常像特工人员—样跟踪丈夫,有时是风雨无阻,弄得自己很辛苦也很痛苦。后经诊断,她患了精神分裂症,她的种种行为都出自于嫉妒妄想。

在家庭生活中,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常常会对双方的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健康—方不知对方的表现是疾病的症状时,往往会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据调查,在我国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达10%左右。由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普及不够,不少人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当某人患了这类病后,他自己和周围的人往往毫无警觉,仍把他当作正常人来对待。这样,一些本来是疾病症状的某些表现,就难以被正确的认识,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障碍,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钻石行星真的有钻石吗?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钻石行星真的有钻石吗?

钻石行星发现过程

2011年8月,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400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通体由钻石组成的行星。

这颗钻石行星围绕着一颗小脉冲星旋转,该行星的密度非常之高,是木星的20倍之多。墨尔本旋滨科技大学的贝尔斯说,这颗钻石行星的进化史与惊人的密度全都显示它是由碳构成的。

换言之,这是一颗超大的钻石。

2013年10月,美国研究人员指出该钻石行星只是一颗岩石行星,他们重新分析了该行星的数据发现该行星的组成结构中含碳量少于含氧量,这就说明该钻石行星相当大一部分是岩石。

钻石行星资源分析

现在发现的钻石行星离地球的距离都甚远,人类想要获取钻石行星上的资源暂时还是希望渺茫的。美国地球科学家说,钻石行星一定是非常寒冷且黑暗的地方,在这些星球上钻石一定是埋在石墨表面深处。

也就是说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需要一种非常强大的器械才能够钻到那么深的地方,然后挖掘出钻石。

科学家们还表示,地球温度很高的内部可以产生地热,让我们的星球适合居住。不过,钻石传热速度很快

碳超级地球的内部很快就冻结,这表示不会有地热、没有板块构造,最终也没有磁场或大气。如果开采的话这些钻石行星非常可能会猛烈毁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建议立法保护元宇宙小投资者 究竟什么是元宇宙?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是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其中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可以在多个平台和应用程序中流通。它被认为是数字经济的下一个大趋势,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开放、去中心化、互操作的世界,让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如游戏、社交、交易等。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购买和销售数字商品、拥有虚拟资产、创建和加入社区、参与虚拟现实活动等。

随着数字经济和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元宇宙的概念。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元宇宙的世界,其中的一些用户可能会受到来自不良行为的伤害。特别是对于小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虚拟资产欺诈和盗窃等风险。这些虚拟资产可能具有真实货币价值,但它们并不享有与传统资产相同的法律保护

为了保护元宇宙小投资者的权益,建议立法保护元宇宙小投资者。这包括制定元宇宙资产保护法律,监管数字货币和虚拟资产市场,强制要求平台披露资产交易信息和确保资产的安全等。制定元宇宙资产保护法律可以保护小投资者的权益。这些法律可以确保虚拟资产的拥有者拥有与传统资产相同的权利,并且在虚拟资产欺诈和盗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保护。

监管数字货币和虚拟资产市场可以减少欺诈和盗窃风险。监管机构可以制定规定,确保数字货币和虚拟资产市场的透明度和合法性,从而减少欺诈和盗窃的风险。监管机构还可以监督平台的运营,确保平台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用户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隐形杀手”铅危害大,及时治疗是关键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子在玩玩具时,都经常会啃咬玩具,尤其视较小的幼儿。殊不知,那些含漆层的玩具中有含量较高的可溶性铅在幼儿啃咬时“趁虚而入”,导致铅中毒!“隐形杀手”铅危害大,及时治疗关键

什么是铅中毒

铅和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经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中毒者一般有铅及铅化物接触史。引起急性铅中毒的口服剂量约为5mg/kg。铅中毒的症状为腹泻、头痛、心悸等,临床铅中毒很少见。

儿童铅中毒大多经消化道摄入引起,其主要引起中毒的途径是:

(1)宝宝中毒常因舔食妈妈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吮吸涂拭于妈妈乳头的含铅软膏以及患铅中毒妈妈的乳汁所致。

(2)当宝宝乳牙萌出时,可由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

(3)有异嗜癖的宝宝可因吞食大量油漆地板或墙壁等脱落物引起铅中毒。

(4)食入含铅器皿内煮、放的酸性食物或饮、食被铅污染的水和食物等误服过量含铅的药物,皆可引起急性中毒。

(5)吸入含铅的气体,长期在含铅的环境中生活皆可引起铅中毒。

铅中毒症状

胃口差、腹痛、贫血、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都被描述成是铅中毒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是铅中毒的特异性症状。铅中毒症状在消化性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有所不同。但是当血铅浓度超过100微克/升,就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此时宝宝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因此,最好妈妈在宝宝1岁时检测一次血铅水平,2岁时再复查一次。宝宝患铅中毒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

1、消化系统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有金属味、流涎、腹胀、便秘、便血、腹绞痛并喜按,还可有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减退等。

2、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眩晕、烦跺不安、失眠、嗜睡、易激动,重者可有谵妄、抽搐、惊厥、昏迷,甚至脑水肿和周围神经炎的表现也可出现。

3、血液系统表现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

4、泌尿系统症状有腰痛、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还可出现肾衰竭。

儿童铅中毒会影响智力吗?

铅中毒不但影响儿童体格发育,而且会影响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培养。儿童体内血铅含量最好为零,过高即引起铅中毒,表现为多动、食欲不好、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等。

铅中毒有哪些治疗方法

妈妈很担心宝宝得铅中毒,这样会对宝宝脆弱的身体有很大影响,铅中毒怎么办呢?儿童铅中毒的治疗方案要根据血铅水平来定,针对不同的级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铅中毒有哪些治疗方法?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铅中毒治疗方法:

轻中度铅中毒:以健康教育、环境干预为主,做到勤洗手,脱离铅污染环境。同时进行营养干预治疗,必要时补充钙、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定期复查。

重度和极重度铅中毒:要应用驱铅药物如: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二巯基丁二酸(DMSA)、二巯基丙醇(BAL)。注意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对心、肝、肾等脏器有损害作用,同时也会引起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应用这些药物时必须住院治疗,应监测肝、肾功能、心电图、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变化,注意保护肝肾及心功能,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钙、锌、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治疗儿童铅中毒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营养干预。不管是哪一级的铅中毒,首先要进行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勤洗手,避免吃含铅高的食物,均衡膳食。

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防止宝宝啃咬劣质含漆层玩具,并帮他们勤洗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宝宝食物中毒怎么办的方法这方面知识,请锁定接下来的的持续更新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谁将成为新的杀手?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谁将成为新的杀手

①就在我们不断攻克现有的疾病时,将在21世纪时刻陪伴我们左右的一颗颗新定时炸弹已经悄然准备就绪,它们就是天然或者人造的新型病菌。

②我们面临的21世纪无疑将是一场血腥的捉虫大赛。可以肯定的是,各种古怪恐怖的新传染病将此起彼伏,针对这些新病魔的战斗将令我们今日与艾滋病所作的艰难斗争显得微不足道。届时,我们手中早已有了艾滋病疫苗,人们只需花几美元或者根本不用付钱就可以得到疫苗。

③今天,新病毒正走出大自然,“发现”人类。在医院和丛林诊所里,异常强大的变异细菌不断出现,人类根本来不及找出对付它们的抗生素。仅从1994年以来,已有30多种新病毒现身,它们之中像艾博拉出血热、F和G型肝炎、安第斯病毒、法基病毒、比利多病毒、白水旱谷病毒等等已经令医学界一筹莫展。而2003年春季出现的SARS冠状病毒,由于易于传播,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④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膨胀。在病毒看来,我们人类无异于一顿越来越丰盛的午餐。在自然界,当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时,由病菌引发的疾病势必爆发,有效地减少该种群的数量。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人类就可以逃过这条自然法则。

⑤推动大自然着手实施这项法则的因素之一便是我们正在兴建的超级城市,它们通常都建立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到公元2015年,地球上将有26个这样的超级城市,其中的22个将出现在并不发达的地域。到2030年,世界上60%的人口都将住进城市,届时,一些巨型城市的固定人口将超过3000万。可以设想一下,把所有这些人都塞入一座城市,撤走绝大部分医生,只留下几座医院,而且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也不复存在。这样你得到的就是一颗随时都可能发作的生物炸弹。现在你要复制8到10枚这样的炸弹,然后把它们分别安放在世界各地。

⑥更糟糕的是,这些炸弹之间是有导火索相连的。人们乘坐飞机四处旅行,把病毒迅速有效地带往世界各地。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高速严密的生物互联网,下个世纪,这个生物互联网的运行速度只会更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日益频繁地外出旅行,结果自然加快了疾病的传播。

⑦除此之外,令人心悸的还有生物武器。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曾运用最基本的基因工程技术制造了可以抵抗一切传统药物的黑死病系列病毒,并将这种病毒装入导弹弹头。随着生物技术日臻完善,人类将解开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密码,生物学家们也将学会怎样混合不同病毒的基因,从而制造出致命的、非天然的病毒系列,最终用于弹无虚发的新式武器。

⑧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细菌,它被称作“能够抵御辐射的恶魔细菌”。这种细菌在受到伽马射线的轰击后依然故我,同样剂量的射线是人体承受量的数千倍,它足以粉碎玻璃。科学家们在南极纯洁的冰山里发现了恶魔细菌的“死孢子”,它们已经被紫外线灼烤了100多年。这些孢子被放入营养液后,它们的DNA发生重组,再次大量繁殖。如果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恶魔细菌植入炭疸杆菌,其结果将是一种谁也无法消灭的新病毒。从生物武器的制造、贩卖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未来真是一片光明。

⑨不过我们还是平安度过了20世纪,突飞猛进的经济和科技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乐。同样的局面也可能出现在21世纪。我们对付疾病的手段层出不穷,可以在几秒钟内隔离出病毒的新设备也有望研制成功。

⑩不论我们的技术多么先进,我们还得踏踏实实地与细菌做斗争。我们也许赢不了21世纪与细菌展开的大战,但我们也不一定就会输掉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结合第④段内容,你认为“我们人类就可以逃过这条自然法则”中的“这条自然法则”指什么?

2.第⑥段中的“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高速严密的生物互联网”一句中的“生物互联网”指什么?

3.第②③⑤段分别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不同内容的。

4.新病毒产生的渊源有哪两方面?

5.第④⑤⑥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说明的?

6.用竖线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7.第⑧段末句“从生物武器的制造、贩卖和使用的角度来说,未来真是一片光明”。反其意,模仿该句,将下句填充完整。

从________角度来说,未来确实充满危险。

参考答案

1.这条自然法则是指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由病菌引发的疾病势必爆发,有效地减少该种群的数量。2.指人类相互交往。3.第②段:作比较,说明与新病菌作斗争之艰难;第③段:举例子,说明新病毒出现之多;第⑤段:列数字,说明人口过于集中。4.自然界自生的新病菌和人类制造的新病菌。5.第④段: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膨胀;第⑤段:人口的集中也会导致病毒的大量侵入;第⑥段:从人类的交往来说明人类易于新病菌的产生与传播。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7.新病菌的产生、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史上最大恒星级黑洞?人类离宇宙起源又进了一步

全文共 2453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文章是由中国物理学会的成员写的。

科普作家张玄忠审视科学

昨天(2019年11月28日)上午9: 3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郭守敬望远镜发现有史以来最大恒星黑洞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超大质量恒星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70倍,远远超过理论上限25倍的太阳质量。这一重大发现将对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

发现巨型恒星黑洞对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LAMOST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现这个恒星黑洞的?黑洞的形成和宇宙的进化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将在下面逐一回答。

什么是恒星黑洞?在我们了解恒星黑洞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黑洞是什么。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它的引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所以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它。

这时,你一定想知道这样一个神奇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

黑洞最初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像我们的太阳一样,这颗恒星不断经历核聚变反应。不同的是,它不能像太阳一样在聚变燃料耗尽后逐渐膨胀成为红巨星。

相反,由于其巨大的质量,在聚变燃料逐渐耗尽后,恒星内部无法与恒星原子之间的引力竞争,导致内核坍塌并形成黑洞。

根据黑洞的质量,它们被分为三类:恒星、中等质量和超大质量。

其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于每个星系的中心,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而中等质量黑洞的质量在100万到10万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黑洞的质量大于或等于3个太阳质量。

▲射电望远镜拍摄的真实黑洞(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什么科学家如此关注这个质量是太阳70倍的恒星黑洞?

原来,根据先前恒星演化的理论模型,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一个质量是太阳25倍的黑洞,但这个名为LB-1的恒星黑洞的质量几乎是理论值的3倍!

这一发现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大吃一惊。尽管他们在发现恒星黑洞后的三年内反复检查、审议和回顾了审查过程,但他们不能否认恒星黑洞的存在。

他们在2019年1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个结果,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LB-1的发现也给恒星黑洞的理论模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发现的最大贡献者是LAMOST,它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大口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

恒星演化的理论预测:1。恒星的命运由初始质量、金属丰度和物质损失决定。2.金属丰度主要通过恒星风物质损失影响恒星演化。3.大质量恒星的金属丰度越低,恒星风损失率越低,核心质量越大,由核心坍缩形成的黑洞质量越大。

金属丰度: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中除氢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或总质量的相对含量。

-5。-为什么是LAMOST?LAMOST是一台大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它是世界上光谱采集率最高、孔径最大(4米)和视场最大(5米)的望远镜。它可以同时监控3000个天体,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所有光纤对准目标。

从2016年秋天到现在,研究小组在两年内进行了26次累积40小时的观测,而一架普通的4米望远镜需要40年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此外,LAMOST还采用薄镜面和拼接面主动光学技术,配备近1000个致动器,确保观察时镜面聚焦。它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超过3000个更新,现在有超过80000行程序。

然而,LAMOST最独特的特征并不是它的大口径或大视野,而是它可以实践一种利用视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新方法。正是这种方法使它能够发现这个“独特的”恒星黑洞。

LAMOST望远镜(图片来源见水印)

LAMOST不像其他望远镜那样使用X射线来监测黑洞,而是直接监测大量恒星的运动。它通过光谱中谱线的移动来揭示恒星的运动,这需要获得大量的恒星光谱。正是其极高的光谱采集率和平行可控的预光定位系统使其能够完成监测任务。

解释:黑洞周围的物体会受到其强大引力的影响并发射出X射线,这可以用来观察黑洞的存在。

LAMOST发现黑洞的过程黑洞非常小,本身不发光,而且离我们很远,所以科学家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目前,观察黑洞有三种主要方法。

ⅹⅹⅵ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力波实验听空间和时间的波动来推断两个黑洞的合并,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罕见的双黑洞。

第二个是推断黑洞的存在,并通过监测明亮伴星的运动来测量黑洞的质量。这种监测方法适用于余伴星和黑洞的同时发生。这种方法只能探测到银河系中大约20个恒星黑洞,它们的质量都不到太阳的20倍。

第三种方法是传统的利用黑洞吸盘进行X射线导向,但只有少数能产生这样的辐射。正是因为LAMOST研究小组突破了传统方法的限制,他们才能够发现LB-1。

▲新闻发布会现场照片

LB-1是一颗B型星。通过对这个恒星黑洞光谱轮廓的精确探测和比较,LAMOST研究人员计算出了一个B型亚粒子,其视速度周期为78.9天,振幅为105千米每秒,有效表面温度为18100-820K,表面重力加速度LG = 3.40.15。

研究人员给出了两种型号的LB-1。

第一个模型是起源于原始双星的LB-1。这个模型起源于他们对光学伴星的观察,表明它的金属丰度与太阳相似。然而,这不能形成超大质量黑洞。

第二个模型是,LB-1黑洞起源于一颗贫金属恒星,并通过一个动态过程捕获伴星。然而,由动力学过程形成的双星有偏心轨道。

对LB-1来说,由潮汐力引起的绕轨道时间尺度超过了宇宙年龄。因此,目前还没有符合LB-1的理论模型。对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已经得出结论,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一种未知的黑洞双星形成机制。

这些照片来自新闻发布会现场。

b型星:指年龄为248岁,质量为9.1米,恒星半径为11R的星

光谱:不同波长的恒星光的强度分布。

发现这个恒星黑洞LB-1星际黑洞的意义表明,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一个未知的黑洞双星形成机制。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恒星黑洞形成的认识,引发了对恒星黑洞的新思考,推动了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创新。

从牛顿的力学宇宙模型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引力波的成功探测,到拍摄黑洞的真实照片……科学技术理论在不断进步,人类正在接近真理。

恒星黑洞的发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正在诞生的全新行星系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开始形成围绕太阳旋转的大量尘埃和气体。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发生在附近年轻恒星周围的同样的事情,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

这颗恒星叫做DMτ,距离我们约470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年龄可能在300万到500万年之间。

但是关于DMτ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周围的大尘埃云。这似乎是在太阳系的行星上形成的那种,这表明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行星系统诞生。先前的研究已经讨论了这个原行星盘和恒星之间的关系。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来进行密切关注,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原行星盘。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工藤友之说:“之前的观察推断出了围绕DM Tau的原始行星盘的两种不同模型。”。“一些研究表明,原始行星盘的半径大约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其他观察显示海王星的大小。我们的阿尔玛观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两者都是正确的。DMτ有两个原行星盘。”

内盘从恒星延伸大约4个天文单位,或者说是太阳和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的四倍。在太阳系,这将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及小行星带。在穿过一个小缝隙后,第二个环达到了20 AU,覆盖了气态巨行星。正是在这个外环,天文学家发现了更密集的尘埃,这可能会产生像天王星或海王星这样的行星。

该研究的作者桥本淳说:“我们也对看到原始行星盘内部区域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地球是在围绕年轻太阳的区域形成的。”。“围绕DMτ的内环中的尘埃分布将为理解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心肌梗塞成年轻化的健康杀手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中年人突发突发急性心梗或猝死案例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梗,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梗。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的人约占了40%,所以说心肌梗塞年轻化健康杀手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劳累、寒冷、兴奋等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或者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都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为何会频频“恋上”中年人呢?首先,中年人会面临众多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人产生身心疲劳。其次,中年人整日忙于工作、生活,忽视体检、保养和适当休息,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第三,很多中年人都有喜吃油腻、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嗜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熬夜、睡懒觉、极少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一些中年人本身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诱发心梗的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发病率、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所以预防心梗刻不容缓。芳香温通类中成药在防治心肌梗死方面作用越来越突出。芳香温通代表药物麝香保心丸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心梗发作时,患者在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最快30秒起效,能缓解心慌、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而坚持长期服用则能起到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肌缺血、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稳定易损斑块、促进血管新生,实现“药物促进心脏自身搭桥”的作用。麝香保心丸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能够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搭桥”。

揭示了麝香保心丸具有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通过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的治疗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好,并可逆转部分病理性生物标志物到正常水平。其作用途径主要包括: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恢复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代谢过程,从而防止心肌梗死的进展。

在心梗防治上,必须坚持“持久战”。特别对忙于工作的中年人,如果已经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病症,长期规律地药物防治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甜饮料成白领脂肪肝新杀手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脂肪肝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健康调查之白骨精健康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白领中有26.5%患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还有调查显示在城市白领一族所患肝脏疾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较五年前增加了50倍,而且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赵女士今年刚30岁就已经是某银行的人事经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整日坐在电脑旁,各类饮料不离手,出门以车代步,很少活动的“白骨精”生活方式。

最近单位组织体检,身材苗条的她竟被查出轻度脂肪肝。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王凤梅介绍说,导致赵女士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就是她多坐少动、爱喝甜味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临床的病人中,这种低龄化的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并不少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胆汁、储存肝糖原及解毒等重要机能,在各种代谢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脂肪的消化、吸收、(去掉消化吸收)氧化、转化及分泌等过程都离不开肝脏,若因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3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便可称为脂肪肝。

可乐等甜饮料成为年轻人脂肪肝的元凶

许多白领都喜欢喝可乐等甜饮料,尤其是夏天冰冰凉凉的饮料喝下去真的是很畅快。但欧美诸多国家研究显示,高果糖摄取已成为肝脏健康隐忧,饮料中的果糖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不受磷酸果糖激酶的控制可以转化为更多合成脂肪需要的甘油。当果糖摄入量大时,果糖就成为合成脂肪的原料。研究表明果糖能降低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度以及处理脂肪的能力,同时使肝脏的脂肪产生过氧化反应,引发细胞衰亡、肝纤维化等病变。果糖因其生产成本低而甜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中。因此过度摄入甜饮料成为年轻人脂肪肝的元凶。

如何预防脂肪肝?

预防脂肪肝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即使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随着饮食合理化,坚持体育锻炼,如适当进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等有氧运动后,在减轻肥胖症状(去掉症状)的同时,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严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