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经典20篇)

浏览

7047

文章

311

篇1:韩教授10年间非法提取人体组织做活体实验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韩国正义党成员郑

据韩国《朝鲜日报》9月16日报道,当日,韩国司法部党组成员郑在配合网络调查时,在媒体《新闻报》上报道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丑闻:韩国体育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非法抽取人体肌肉和脂肪组织长达10年,以便撰写论文。

郑参议员说,自2000年以来,韩国体育大学共进行了21次非法活体实验。共有218人被动员参加实验,其中一半以上是韩国体育大学的学生。郑说,共有6名大学教授和34名研究生参加了这项研究项目。他们提取人体肌肉和脂肪组织用于实验活动,以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和“步行运动对中年女性腹部肥胖的影响”等课题。郑透露,从人体内提取活体组织的手术主要是由韩国体育大学的金教授进行的,他没有行医执照。

此外,新闻网站还披露了金教授带领“活检针”从两名受试者身上提取脂肪的视频。此外,金教授的论文记录了7名女性脂肪活检的实验事实,韩国体育大学的另一名博士生阎某记录了18名举重运动员肌肉活检的实验内容。这个实验的操作也是由金教授自己进行的。

据报道,未经医学许可的金教授以其研究成果为诱饵,引诱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实验,这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也违反了学者的研究伦理。郑指出,曾经有一名学生在接受肌肉活检检查后出现副作用,不得不放弃成为国家队队员的梦想。这名学生说,在金教授强迫他接受学分后,他同意参加实验。然而,实验后的第二天,出现了神经麻痹,他的右脚很难正常着地。然而,金教授通过这个实验写了一篇论文。

在揭露金教授和其他人的可怕行为后,参议员钟敦促韩国教育和体育大学严厉惩罚金教授和其他人,并赔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子星假想实验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子星也不是就没有平衡问题。让我们再来作一次假想实验。蟹状星云脉冲星也许是由 1 个太阳质量的中子物质所组成。我们就以它为对象,并且假定在一次宇宙空间实验中我们能够小心地把中子物质移到它的表面上,使这颗中子星的质量增长。那么,这颗星的半径又会随着质量的增加而缩小,这种现象就是引力大大超过压力的反映。当这个天体的质量增长到大约有太阳的两倍时,它就会发生迅猛坍缩,需要的时间远远小于一秒钟。是不是还有可能阻止它发生呢?这种坍缩发生后原来的物质会不会转化成一种新型物质,其压力又足以对抗引力来维持平衡,正像白矮星物质转化为中子物质而建立新平衡那样呢?当今的物理学家认为再也没有什么办法能拯救中子物质免于坍缩。

引力愈变愈强,要不了多久压力便再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一天体将永久地坍缩了。坍缩体附近的引力十分强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自然界的这种特性有所说明。例如,相对论认为引力影响光线的传播。太阳对于擦过日边传到地球来的星光的作用就像一个透镜(见图

11-2)。太阳背后的星场看来稍微放大了一些。不过这种效应非常微小,十分接近我们测量精度的极限,实际上只有在日全食时太阳圆面被月亮所遮,星星出现在白昼天空的情况下才能观测出来。就在这种自然奇景展现的短短几分钟内,人们能够测出光线穿越太阳附近所发生的弯曲,所得的结果是光线的弯曲果真符合相对论的预言。

当我们这颗中子星的物质顶不住强大引力而发生坍缩时,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就显得突出。让我们来设想,如果我们能够逐步跟踪事态的发展,将会看到什么。起初中子星还处在平衡状态。由于它那强大的引力场,它表面附近的光线弯曲现象就已经可以觉察。由表面斜向上方发出的一条光线开头显然弯了过来,而到了离开强引力区足够远处以后,就沿直线继续奔向宇宙远方[参见图 11-3( a)]。

中子星的质量一点一点地增加,内部压力无济于事,坍缩过程开始,引力愈来愈强。时过不久,光线弯曲的程度变得如此强烈,一条沿切线方向离开它表面的光线要绕它转上好几圈才能逃奔远方。光线愈来愈难以和引力较量,当这个坍缩着的天体(假定它的质量已达太阳的 3 倍)小到半

径为 8.85 公里时,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离开它的表面往外逃脱了。发出来的每一条光线都被引力拉得那么弯曲,直至转回这个天体为止。这种天体发出的光量子都落了回来,就像地球上人们往上抛石子一样。没有任何光线能把此星蒙难史的信息传递到外界来。这种无体称黑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实验展示“合成”巴基球如何在星际太空中形成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外国媒体的报道,几年前天文学家发现复杂的碳分子——以前认为只能在实验室环境中产生——漂浮在星际空间中。尽管这些所谓的巴克球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一个谜,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现在正试图在类似太空的条件下创造它们,这意味着人们可能能够知道它们是在恒星之间自然形成的。

实验表明“合成”巴克球是如何在星际空间中形成的。

碳有各种奇怪的结构,但是巴克明斯特富勒烯(巴克球的缩写)是最奇怪的结构之一。它由60个碳原子组成,排列成一个足球形状的格子——因此得名“布基球”,官方名称为碳60 (C60)。20世纪80年代在实验室创造的结构被认为过于复杂,无法在自然界存在。

然而,在2010年,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探测到一个漂浮在星际空间的气球。在此之前,太空中的大多数分子被认为是小而简单的,所以发现由60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绝对是一个大惊喜。

在行星状星云中发现巴克球可能为它们的起源提供了线索,但奇怪的是,在氢分子数量是碳的10,000倍的环境中,碳仍能保持纯净。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雅各布·伯纳尔说:“任何氢都会破坏[巴克球的合成”。如果你有一盒碳球,每10,000个氢球中有一个碳球,当你不断摇动它们时,60个碳原子粘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答案)不太可能。”

然而,巴克球仍然漂浮在太空中。为了研究它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研究人员在新的研究中使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来模拟行星状星云的环境。据了解,这些仪器是为在真实条件下工作而设计的——类似于星际空间中的那些——并且允许科学家仔细研究原子。

首先,研究小组将碳化硅(一种常见的超新星尘埃)放入透射电镜,然后他们将温度升至1830华氏度(999摄氏度),并向其发射高能离子。研究人员认为这应该去除硅,只留下碳。

“果然,硅脱落了,留下一个六元环碳层,叫做石墨,”该研究论文的合著者露西·齐乌尔斯说。当颗粒表面不平时,形成五元环和六元环,球形结构与C60的直径相匹配。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正在考虑C60。”

显然,太空中巴克球的形成已经成为焦点。该研究小组称,碳化硅将首先在超新星爆炸中释放出来,然后在星际空间漂浮时暴露在高温、冲击波和辐射下,从而撕裂硅,留下形状复杂的碳。由于布基球在辐射中是稳定的,它可以在那里存活数十亿年。

研究小组说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常有趣。

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子宫移植”临床实验在上海开展 供体只能来自患者母亲?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进入到4月份以来,上海复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医院开展了一项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招募18~40岁患有子宫性不孕的患者,通过子宫移植的方式帮助这些女性,完成当妈妈的梦想。

4月5日,子宫移植临床实验负责人,复旦大学妇产科专家华克勤在接受采访时,重点介绍子宫移植临床实验的重要性。

大部分患有子宫性不孕的患者,会出现先天性无子宫或者因为妇科疾病切除子宫之后无法怀孕的女性。在日常的诊断中,华克勤教授接触很多因子宫问题无法怀孕的女性,这些女性都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在子宫移植这种方法之前,只能通过代孕的形式,在国内,代孕是不受法律保障的,子宫移植也就成为了唯一的合法手段。

所谓的子宫移植手术,就是将一名女性的子宫移植到另一名女性身上,让失去子宫的女性可以有生育的能力。子宫移植这一项技术最早开始之前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实验,国内外专家完成动物临床实验之后,将移植技术转移到人类身上,目前国内已经有三例子宫移植的案例,有一例成功生育后代。

国内现有技术的子宫移植的供体,一般都是母亲,国内研究的主要供给对象也是母亲。从沟通简单的角度来比,母亲是更容易奉献子宫的一方,也是女性的共情。但并不是说母亲是唯一的供体来源,姐妹之间和亲友之间也可以完成自助捐赠,在不接受道德绑架的原则之上,完成子宫器官的供体贡献。目前医院做的临床研究,供体大部分来自患者母亲的无偿子宫捐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的小实验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数学日记:我的小实验

今天中午,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筷子的体积,我让父亲从化学教室里拿出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较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胜利在向我招手。可以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只需要动手实验。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画了一条分界线,把筷子分成两等份,浸泡在水中,以避免在测定过程中清洗筷子。然后,将筷子插入量筒内,用滴管将水滴滴入量筒内,量筒内的水上升到筷子的分隔线,记录好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中取出,再次记录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两个水位标尺的区别在于筷子的这一部分的体积,即3.5米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测量了筷子的另一部分的体积为5立方厘米,当两次测量相加时,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意识到这个结果时,我激动地哭了,我现在是多么骄傲啊!

然后,我用每人每天3双筷子,分别为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计算了我们学校(1500人)和全国(12亿人)一年的一次性筷子消耗量。结果,我惊讶地发现每年都有如此多的木材被浪费在制造一次性筷子上。真遗憾!在这里,我呼吁学校的学生,不!是全国人民,也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停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让我们共同的地球环境更加美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实验小白鼠:为什么科学家都用小白鼠做实验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小白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种。我国目前饲养最广泛的是1946年从印度某研究所引入到云南昆明饲养的品种,又名昆明种。50年代由昆明引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后输送到全国各地饲养。而科学家总拿小白鼠来做各种实验。小白鼠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品、工业产品和医学及生命科学等的安全性、毒性和效力等方面的实验和检验。为什么小白鼠适合用来做实验呢?

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原因一: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差不多

老鼠中的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差不多,一些医学的科研和临床实验都是有小白鼠来完成的。当中以小白鼠做遗传学实验很好,因为它的全基因组和人类的相似度极高,很多人类难以治愈的疾病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性状,从而加以实验发现治病基因。

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原因二:几乎没有个体差异

实验专用白鼠的生物学意义较大,纯系小鼠的培育方法经过百年探索已经形成固定流程,培育出的小鼠几乎完全没有个体差异(生理上),而在一般的自然种群中,同种动物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尽管外表相同),主要表现在先天的身体素质上,选择纯系实验白鼠主要还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先天的个体差异。

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原因三:数量充足

数量充足,许多实验需要统计学分析,这就要求一定的数量,大白鼠和小白鼠,特别是小白鼠,在人工繁殖条件下,能满足这一要求。好的实验要对实验动物的品种严格控制,这用小白鼠就容易解决。

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原因四:也属于哺乳动物

还有动物等级,小白鼠好歹也是哺乳动物,除了体形小,与其它哺乳动物的进化水平相比并不差。体形小反而成为人工繁殖喂养的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化学知识点:实验常用仪器-酒精灯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充分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化学知识点:实验常用仪器-试管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学区细分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济南市历下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济南市解放路第三小学(即“解三小”),学校已有50年的历史了,该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教育优质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十五规划课题《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山东省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足迹式全程评价”》、济南市教育科研课题《利用信息载体,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其中山东省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足迹式全程评价”》的教学研究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历下区实验小学学区划分已经发布,详情可咨询学校负责人。

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电话:88927997——820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

全文共 200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物理的各类实验方法,你都了解吗?如果不了解的话,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欢迎大家的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

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 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实例:

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看了“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人还看: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2

一、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换法(用其他的类型的事物间接某种事物的规律)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9、求瓶子的容积时,用测量瓶子装满水后,水的体积来确定。

10、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11、用橡皮膜向外凸出,间接体现水的压强。

三、等效替代法(用同种类型事物来替代另一种事物,代替后效果保持不变)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四、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 F1L1=F2L2

4、压强p=F/Sp=ρgh浮力F=ρ液gV排、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五、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六、类比归纳法的应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4、研究做功快慢时与运动快慢进行类比等

5、用弹簧连接的小球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假死”是什么感觉?美国医生做了开创性实验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一组医生第一次将人类置于“假死”状态,作为诸如枪击或刺伤等高风险急救操作的开创性实验的一部分。

假死——医学术语中的“紧急保存和复苏”——用冷盐水溶液代替病人的血液,迅速将病人的身体冷却到10到15摄氏度。

这降低了大脑活动的速度,给了外科医生几个小时的手术时间。这是因为氧气不再进入大脑,从而停止了能量的产生。如果不冷却,缺氧五分钟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升高,心脏重新活动。

该小组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许可,即使没有病人的同意也可以进行实验性手术,因为没有其他替代疗法。

警告:检测结果尚不清楚,患者的预后也不清楚。

首席研究员塞缪尔·蒂赫尔曼告诉《新科学家》,他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蒂塞尔曼说:“一旦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就可以将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并拯救垂死的病人。”

医生第一次让病人进入假死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流行病研究实验法与观察法最大的区别是有人为的干预措施施加于研究对象。实验流行病学亦称干预研究,是指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流行病研究的观察法的分类

1、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而正确、详细地记载疾病或健康状态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的分布特点,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点。为了正确的描述分布必须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准确的病例(或因子)数字以及人口数字。

2、分析性研究: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找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或群组,定群)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冰十八”可在极端环境下形成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在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经典科幻小说《猫的摇篮》中,主人公意外地接触到一种独特的水,那就是室温下的固态冰。在小说中,作者声称任何与冰九接触的液态水都会立即冻结,最终导致世界上所有的海洋都变成冰。令人震惊的是,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创造了像小说描述的那样狂野的“超级冰”。

(照片来源:marius millot/federa copari/Sebastien hamel/Liam krauss)

研究人员称之为“冰18”(第十八章),但它只是冰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像想象中的冰9那样冻结整个世界,因为冰18必须存在于极热的温度(约5000℉/2760℃)和极端的大气压力(400万倍)下。

显然,水(H2O)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具有非常奇怪的性质和不可思议的分子结构。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制造冰18的方法。

根据这份报告,LLNL团队使用了六组巨大的激光束来产生极端强度的冲击波和“速冻”微量的水。

该报的主要作者马里乌斯·米洛特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我们设计了将水压缩并冻结成固体冰的实验,但是我们不确定在保持这种压力和温度的条件下,冰晶是否真的能在数十亿分之一秒内形成

根据构成水分子的氢和氧原子的不同排列,冰有许多不同的构型。此前,该小组通过计算机模拟证明了冰的存在,但现在他们首次在地球上制造了冰18并记录了它的图像。

马里尤斯·米洛特补充道:计算机模拟已经为超级冰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潜在冰晶结构,我们的研究为它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测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形式的冰可能在整个宇宙中广泛存在,例如锁定在像海王星和天王星这样的冰行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看完就知道了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米勒实验证明在原始大气情况下,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其中用甲烷、氨、氧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冷凝器模拟了降雨,装置下的液体模拟了原始海洋。

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地球上有机大分子形成多分子独立的体系。生命起源的第四步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多分子独立的体系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但是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不能完全确定米勒试验各物质浓度的配比。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科学证明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省实验中学老教学楼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省实验中学老教学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实验中学老教学楼,位于郑州市文化路60号河南省实验中学校园内南部,建于1953 年,总高约13 米,面积2672.63平方米。该楼为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天然地基,老灰砖、白灰砂浆砌体,全木、双层加隔音木质楼板,钢拉杆、豪式屋架、木基层、满铺屋面板,红瓦屋顶。

该楼为留苏学者设计,高大宽敞,秉持了苏联专家和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用民族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容”的设计理念,即具备近现代功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员接受培养)的仿中国传统形式的仿古建筑(具有泄雨、保暖等实用功能)。该楼的特点是,建筑带有曲线和较大出檐的大屋顶,立面用中国传统红柱子竖向分割,屋檐下有梁枋、彩画和斗拱造型,基础有块石台基和汉白玉栏杆,建筑材料、结构和功能却是近现代的(这种建筑俗称“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构成部分)。

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打入内部!探究笔记本电脑特色为哪般

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打入内部!探究笔记本电脑特色为哪般

从外形上看,笔记本电脑的体积相对于台式机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笔记本电脑在硬件架构上与台式电脑是基本一致的,台式机上的基本部件在笔记本电脑中均可找到。不仅如此,笔记本电脑还配备了台式机上所没有的一些设备和接口,采用了台式机中不常见的一些新技术。想了解一些有关笔记本电脑的知识吗?走,让我们打入笔记本电脑内部去探个究竟。 ○ “本本”的“外衣”——外壳 ○ 不同品牌、型号及市场定位的笔记本电脑机型虽然在外壳颜色、造型上有很大差异,但就外壳材质来看,不外乎金属材质和非金属材质两大类。金属材质的外壳主要有铝镁合金、碳纤维钛合金等材质,而非金属材质有ABS工程塑料、聚碳酸酯塑料和碳纤维等。 ABS工程塑料:笔记本电脑使用得最早的外壳材质。因为塑料的可塑性比较好,因而这类笔记本电脑外壳的成型比较容易,而且价格较为低廉。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整机比较厚重,散热性能差,屏蔽能力弱。 聚碳酸酯塑料:俗称“太空塑料”,其散热性明显好于ABS工程塑料,而且触摸感比较细腻,没有了ABS工程塑料的粗糙感。不过,这种材质的柔韧性比较差,因而质地比较脆。 碳纤维材料:IBM在1998年推出的TP600系列机型的外壳上独树一帜地采用了碳纤维材料。碳纤维为导体,具有出色的屏蔽效果及抗干扰性能,而且强度高,散热性能好。只是这种材料的成本相对较高,模具成型及着色较为困难,此外,还具有易漏电的缺点。 铝镁合金:可以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笔记本电脑金属材质。铝镁合金的重量仅为塑料材质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硬度却是塑料的四至五倍。铝镁合金虽然耐磨性较差,但具有出色的散热性能和屏蔽效果,而且强度高。 碳纤维钛合金:主要成分是铝,掺入了约2%的钛颗粒及近三成的碳纤维。碳纤维钛合金在物理特性上集合了以上四种材质的所有优点,只是钛属于稀有金属,价格较为昂贵,因而市面上采用这类材质的笔记本电脑并不多见,其中大名鼎鼎的ThinkPad系列机型属于当中的典型。 综观笔记本电脑外壳材料的发展,其遵循的几个原则是:重量轻、韧度高、散热效果佳、抗震性及抗干扰性好等。○ “本本”的“脸”——液晶显示屏 ○ 液晶显示屏一直被誉为为笔记本电脑的“面子”,其表现好差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感观,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屏均为TFT LCD(有源阵列式,俗称“真彩”),常见的液晶显示屏尺寸(对角线长度)主要有12.1英寸、13.3英寸、14.1英寸和15英寸等几种(图6),屏幕宽与高的比例有4:3和16:10(或15:9)之分,分辨率有XGA(1024×768)、WXGA(1280×800)、SXGA+(1400×1050)、UXGA(1600×1200)等。 2005年以来,装备宽幅液晶屏的笔记本电脑大行其道,宽屏渐成一种时尚。与普通机型相比,宽屏机具有更大的显示面积,亮度、对比度更高,可视角度也更大,能给人以更佳的视觉享受。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本本”内部结构 ○ 下图为某款笔记本电脑拆除键盘和腕托之后的内部结构情况。可以看出,笔记本电脑各硬件设备彼此安置得非常紧凑,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 考虑到机内其它硬件设备以及众多输入输出接口的位置,笔记本电脑的主板不像台式机那样有规则,而是“各具形态”。为了节省机内宝贵的空间,主板上的元件大量采用贴片封装形式,而且印刷电路板也采用了双面设计。 笔记本电脑的内存仅为台式机内存的一半长;硬盘为2.5英寸或1.8英寸规格,比起台式机硬盘来,那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再如笔记本电脑的光驱,非常轻薄,厚度只有台式机光驱的四分之一左右,重量也大为减轻。另外,笔记本电脑光驱的激光头与光盘托架是整合在一起的,在弹出光盘托架时光头也会一起弹出来,这是为了使光驱整体结构更紧凑不得已而为之。 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结构其实并不神秘,其硬件架构与台式电脑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所有设备和元件的设计都体现了迷你化和节能性的特点,加上内部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应用,使得笔记本电脑能做得这么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而又保证了性能与台式机相比不至于相差很远。 ○ 动力源泉——电池 ○ 电池是笔记本电脑相对于台式电脑所独有的设备。笔记本电脑因人们的移动应用需求而诞生,而电池在移动应用中扮演了“幕后英雄”的角色,正因为有了电池,人们才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笔记本电脑通常使用的电池有三种——镍铬电池、镍氢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它们一般表示为:镍镉NI-CD、镍氢NI-MH、锂电LI。最近几年,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还出现了一种燃料电池,它的副产品只有水和热量,无噪音,基本无污染,效率比起一般的发电系统高的多,达到43~58%,如果把反应产生的热量也利用上,效率可以高达80%!是一种清洁环保的电源。由于其技术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在它在成本、体积、重量、燃料获取便利性上都绝对无法和传统的锂电池和聚合物锂电池竞争。灵活地使用笔记本电脑。 在目前的笔记本电脑电池中,大量应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它具有容量大、记忆效应小、寿命长等优点。 在电池的外壳上,除了表明电池种类的标识之外,一般还有电池电压和容量两个参数。该图所示的“10.8V 4.4AH”表明电池的电压为10.8V(伏特),容量是4.4AH(安培小时)。 ○ 自由操控——键盘、鼠标 ○ 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与台式机没有较大的区别,只是有的厂家为了减小整机尺寸及考虑到布局,取消了小键盘,又把键盘按比例缩小了,还对几个键的位置作了重新调整。有许多笔记本电脑往往用组合键或设置单独的按键来实现显示屏亮度、音量等功能的控制,如在ThinkPad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用“Fn+F3”可以关闭显示屏,“Fn+F4”可使机器进入待机状态,而“Fn+F7”能实现显示输出在本机显示屏与外接显示器、投影机之间的切换。 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与手腕腕托处均会安置一个相当于台式机鼠标的设备,常见的笔记本电脑鼠标设备有指点杆和触摸板两大类,而早期使用的轨迹球现已绝迹。指点杆和触摸板各有优缺点,使用时能否得心应手也因人而异。有的笔记本电脑为了使用户有选择的余地,同时安装了指点杆和触摸板。 ○ 终极“武器”——扩展端口 ○ 笔记本电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应用都是借助于扩展端口来进行的,而端口是否丰富往往是衡量一台笔记本电脑扩展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笔记本电脑上常见的端口主要有: USB: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提供2~4个USB口,规格有USB1.1和USB2.0之分,理论传输速率分别为12Mbps和480Mbps。 IEEE1394:又称火线接口,与USB口一样支持外设热插拔,理论传输速率达到了400Mbps,最适合用来视频采集和压缩。 网卡:笔记本电脑接入有线网络的必备端口,也可用于双机交换数据。一般为10/100Mbps规格,高端机型达到了1000Mbps。 S-Video视频输出:通过S-Video线缆可以把图像传输到电视机或投影机上观赏。 VGA视频输出:外观为15针脚的梯形口,用来连接外接显示器或投影机,扩展笔记本电脑的显示。 PCMCIA插槽:该端口被誉为是笔记本电脑的“万能扩充口”,具有非常强的扩展性和良好的兼容性,笔记本电脑许多原先没有的功能都可以通过该端口来扩展而获得。 音频输出/话筒输入:前者可以连接耳机聆听音乐,话筒输入口可以外接话筒以获得更佳的声音录入效果。 红外线端口:传输速率可达4Mbps,主要用于与手机、PDA等设备交换数据。 除以上端口外,一些笔记本电脑还具有读卡器、Modem、扩展坞等扩展口,而并口、串口和PS/2等较老的端口已逐步被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暗物质已被发现?科学家质疑dama实验结果

全文共 279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暗物质是宇宙中一种不可见的粒子,物理学家推测它存在,它的引力影响着它周围的一切。20年来,一项名为dama的意大利实验一再声称发现了一种可能来自暗物质的调制信号。然而,从未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反对使用暗物质作为信号来源的严肃论点。

作为发现暗物质粒子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实验之一,达马声称观察到了暗物质的存在。该实验声称捕捉到了虚拟粒子和普通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证据。然而,如果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之间的这些差异确实产生了达马的实验数据,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其他几项实验也应该能够探测到暗物质。但还没有。

上个月晚些时候,罗马Tor Vergata大学的Rita Bernabei,一位dama实验领导者,展示了近六年的实验结果。她报告说,来自dama实验的信号看起来和以前一样强。然而,从未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反对使用暗物质作为信号来源的严肃论点。

达马实验寻找的暗物质被称为弱相互作用粒子团。在实验中,科学家们监测了一系列放置在亚平宁山脉格兰瑟索山深处的碘化钠晶体,寻找可能由暗物质粒子和晶体中的原子核碰撞引起的辐射闪烁。密歇根大学的物理学家凯瑟琳·弗里斯解释说,当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时,“似乎大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会像一阵风一样向我们扑来。”她在1986年提出了一个基于这一想法的实验,“就像你开车时雨水会打在挡风玻璃上一样。”

与这一假设一致,科学家们发现晶体中原子核的活动在一年的不同时间是不同的。这个信号总是在六月达到峰值,那时地球正以最快的速度穿过黑暗、布满灰尘的星系。12月,当地球进入其轨道的近日点时,与整个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运动方向相反,相对于暗物质的速度将会减慢。

最新的实验名为dama/libra-phase 2,始于2011年。在获得六个地球轨道的数据后,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继续发现一致的季节信号。正如贝指出的,“年度调制信号和接收程序确保了对大量可能的暗物质候选者的敏感性。”

外部专家有其他意见。在4月4日发表在物理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的一篇论文中,三位物理学家说标准的弱质暗物质不能产生新的dama信号。“每个人都想要的标准弱质暗物质已经消失了,”弗里斯指出。她与北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塞巴斯蒂安·鲍姆和克里斯·凯尔索·凯尔索共同撰写了这篇新论文。

Frith和她的同事关注dama数据的一个新特性。作为dama/libra-phase 2升级的一部分,Gran Sasso团队更换了硬件,使其探测器对碘化钠晶体中的低能激发更加敏感。贝报告说,在低能激发的核反冲装置中出现的年度调制信号与高能反冲信号大致相似。

弗里斯和他的合著者写道,但是如果标准的弱作用暗物质真的是年度调制信号的来源,那么相对于高能反冲,低能反冲应该改变。他们发现,从6月到12月,核活动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换句话说,与高能态相比,低能态的信号幅度取决于暗物质粒子是轻还是重。如果弱作用粒子较轻,在低能态下,与较轻的钠原子的碰撞频率要比较重的碘原子高得多。一般来说,从dama实验获得的信号应该是最强的,因为它所需的能量是最低的。或者,另一方面,较重的弱粒子几乎只与低能态的碘原子相互作用,很少与钠原子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低能量状态下dama获得的信号将变弱。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乔纳森·戴维斯说,“相反,在dama/libra第二阶段的数据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很难用暗物质来解释。”

弗里斯在论文中指出,在存在旋转的情况下,弱相互作用仍然产生观察到的年度调制:这种暗物质粒子比中子更喜欢质子,这导致它与钠而不是碘(后者有更多的中子)相互作用。然而,一些物理学家表示,这种特殊的“异质结破坏”特性可能会影响其他暗物质实验的结果,例如XENON1T,它也是一种位于格兰萨索山下的液态氙探测器,重3.2吨,但没有发现类似的效果。

然而,像XENON1T这样的暗物质探测器的沉寂让许多专家对dama实验失去了希望。这些在不同类型的材料中发现核活动的实验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无效的结果,排除了大量与dama实验信号有关的弱作用粒子。

然而,一些人以前认为暗物质可能对碘化钠有无法解释的亲和力。但4月4日的分析改变了这一点。“他们在这篇论文中做得很好的是...你可以用它来排除dama,而不是其他实验,”苏黎世大学的物理学家劳拉·鲍迪斯说,她是XENON1T实验小组的成员。

虽然用暗物质来解释实验信号很困难,但用任何其他方式理解它也同样困难。几十年来,专家们一直在思考其他更长期的解释。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胡安·科纳特领导的暗物质实验指出:“许多解释在提出后就被推翻了。目前,我个人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

戴维斯在2014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认为,年度调制来自于7月份暗物质粒子对地球的强烈轰击和1月份太阳中微子的峰值效应。但是其他物理学家很快发现后者的季节性效应太小,无法产生他认为的信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丹尼尔·麦肯锡(Daniel McKinsey)在一篇耸人听闻的新论文中认为,dama实验产生的信号可能来自氩污染。一些氩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减或多或少有季节性因素。然而,这种解释只在实验中dama使用含未知气体的氩气时有效。

许多研究人员表示,贝南克和达马团队缺乏透明度,减缓了他们对事实的理解。例如,Frith和她的合作者的分析的一个局限性是dama没有公布背景效应在较低能量下是否会被放大或缩小的信息,这使得外部研究人员相信这些效应已经被纠正。

戴维斯说:“我确信,如果他们向行业完全开放信息,比如共享他们的数据,我们将理解年度调整的根本原因。”。然而,dama的科学家们只提交了他们最终的数据图,并且坚信他们发现的信号是暗物质的证据,他们对任何不同意的人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说。

其他组织的实验必须继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三个新的碘化钠晶体实验将开始产生结果:anais,CONSINE-100和sabre。特别是在sabre实验中,相关物质分别被放置在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的萨索山地下实验室中。Sabre将通过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交替夏季和冬季来消除季节性影响。

科勒说:“只要物理学仍然是一门实验科学,提高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改进测试方法。”。补充实验要么看不到调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得不翻开新的一页,找出dama的错误异常,”他说。或者他们会看到类似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究暗物质模型,这也解释了其他探测器材料的零观测结果。”

“经验告诉我们,这可能不是暗物质,”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尼尔·韦纳说。“但我确信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弗里斯说,最终新的数据发布和她的团队分析不会改变整体情况。她说:“你仍然需要使用同样的材料来制造探测器,但是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情...“找出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因为没有人理解达马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级实验师是什么职称

全文共 2662 字

+ 加入清单

据悉,高级实验师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实验技术发展趋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级实验师是什么职称,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级实验师是什么级别

高级实验师是一种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通常需要具备在特定领域内深入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实验师在实验室中工作,他们的职责包括执行和监督实验,分析数据并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高级实验师还需要管理实验室和设备,制定实验计划并与其他实验室成员合作。

高级实验师的职业发展路径通常从实验室技术员开始。技术员在实验室中工作,协助高级实验师和其他科学家执行实验,收集数据并维护实验室设备。此后,技术员通常可以通过获得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或学位,或者通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来晋升为高级实验师。

高级实验师需要具备广泛的技术知识和实验技能,并且需要能够与其他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进行沟通和合作。他们需要能够独立工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此外,高级实验师还需要具备领导和管理能力,以便有效地管理实验室和设备,并协调和指导其他实验室成员的工作。

高级实验师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在医疗、制药、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和产品提供支持。在学术界,高级实验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们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进行研究,协助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展项目和实验。

高级实验师和副教授一样吗

高级实验师和副教授是两种不同的职称,他们在职责和任职要求上有所区别。

首先,高级实验师是一种技术职务,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工作。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指导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和管理实验团队,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高级实验师通常需要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并且需要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研究成果。

其次,副教授是一种教学职务,主要负责课程设计、教学和指导学生等工作。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够独立设计课程、讲授课程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工作。副教授通常需要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并且需要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研究成果。

因此,虽然高级实验师和副教授都是技术职称,但他们的职责和任职要求有所不同。在选择申报职称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称。同时,需要注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不同职称的要求。

高级实验师主要工作内容

1.实验室基本管理;

2.危险药品及材料的保管和使用;

3.常规仪器的维护和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

4.机械元件的设计加工及线路设计制作;

5.综合实验室的设计和规划。

高级实验师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实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提出有较大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科研课题,具有担任本学科重大实验工作的能力,能解决实验工作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学里针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开课、或授与学生专业训练,如科学和文学等领域。教授也必须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获得商业上的合作机会,同时训练自己的学生将来有足够的能力与他们交棒。在授课、训练、提交论文与寻求商业合作这四个方向里,要取得平衡则端看学校、地点(国家)和时间额外因素。

高级实验师是什么职称

高级实验师相当于副教授职称,是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同副教授。比教授低一级。是属于副高或不分正副高职称级别。高级实验师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

实验师 是指中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中的中级实验技术职务。任职条件: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任助理实验师 4 年以上,或中专(高中)毕业任助理实验师 5 年以上(工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者可不受此限),并掌握与本门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有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有娴熟的实验技能、技巧;能对有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和排除故障;曾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较复杂的实验任务并写出较高水平的实验报告;能阅读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外文(一种)资料。

实验师是指中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中的中级实验技术职务。

实验师是从事实验室建设、管理及辅助实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高级实验师职称评定条件有哪些

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2年以上;获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获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6年以上。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担并高质量地完成2门实验课教学工作;

(二)对难度较大的实验能进行有效地指导,妥善地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三)对精密仪器与大型设备能熟练地进行调试、维护、检修和故障排除。

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一)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奖励(以奖励证书为准,限额定人员),或获厅(局)级上述奖项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

(二)在全市性(设区市)教学、教研活动或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奖励,或指导的学生参加全省性技能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奖励,且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教学成绩突出,教学质量评估成绩2年以上优秀;

(四)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限第一发明人)并已实施转让;

(五)主持1项厅(局)级以上或主要参加(前三名)1项省(部)级以上与从事实验相关的科研(教改)项目,并通过对应级别业务主管部门的鉴定或结项验收;

(六)自制教学实验设备(器材),并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

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实验师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本专业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总计6万字以上),或参与编写已交付使用的实验指导书或公开发行的通用教材(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

(二)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从事实验相关的专业论文3篇以上;

(三)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或为SCI、EI、SSCI收录论文)发表与从事实验相关的专业论文1篇。

高级实验师职称也有破格录用的条件要求,破格录用的条件通常是非常之高的,普通申报人通常很难具备其中的条件,大多申报人还是按照基本的晋升条件来实现晋升的,对于业绩和论文发表的要求也都是有的选的,满足其中1-2条即可,副高级职称属于高级职称,晋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申报人要做到心中有数,尽早规划尽早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化学知识点之常见实验现象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效应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的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