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热门四篇)

浏览

1803

文章

4

篇1:2023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如何解答

全文共 2119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高考题中,阅读理解是考卷的重头戏,阅读理解部分做得好与坏,基本上决定了整个试卷得分的高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如何解答,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日常练习篇

1、注重理解

平时做阅读题,要戒掉马马虎虎的习惯,把题做到透彻明了,深入剖析文章中的所有生词和难句,一词一句理解。

为了避免翻字典浪费时间,大家可以直接用真题书:巨微英语《高考历年真题》来练习,它里面一词一句讲解真题文章,单词、语法都讲,长难句还有结构图解。很适合基础弱的同学用。

做题中不管遇到什么难题,直接看解析,多理解,就能轻松_,不只节省复习时间,而且能帮助理解。

2、限时做题

大家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有时间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

如果题做到途中被什么事耽搁了,回头一定要从头开始,重新再做。

3、及时改错

做错的题在知道错误原因并改正之后,要整理出来,建立错题库,整理的时候只写题干,不写答案,之后可以定期检测。直到问题解决,再把答案写上去。

考试篇

考试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一定要掌握阅读题的做题技巧。不同阅读题的做题方法不同,这里主要讲一下细节理解题的做题技巧。

一、直接看题干,找出题中所给的关键词(人名、地名、数字等),然后回到原文找这个关键词,在原文中定位之后,就缩小了选择范围。

二、多次理解含关键词句子的前后句子,根据前后文意思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然后做出判断和推理。

三、选择完成之后,再通读文章,从主旨大意上把握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验证自己的选择。

其他阅读题的技巧下次再给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在听完我讲的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之后,能立马把它用到习题中去,尝试着做几个细节理解类的阅读题,检验一下效果。

高考的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有哪些

1、阅读积累:

要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与短语量非常重要。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我们就得学会积累词语。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查词典,然后将这些词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当有空时,就拿出这个小本子来背诵记忆。这样做不但不费时,而且效果也很好。因为不时地接触、反复地记忆,词汇量会增加得很快。

2、整体阅读:

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这就牵涉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首先,要重视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标题或首句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其次,文章的结尾句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再次,善于标注文章关键句,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全貌,理解文章的主题。很多题目就是围绕它们而设计的。

3、阅读步骤:

一如果第一段较短,可读完再看第一道题目,看能否做,如不能做,即问题在第一段中未提及,则接着往下读,读到能做为止。

如果第一段较长,则可读一半或一个层次后,找到中心句,看第一道题,看能做否,不能,接着读。

二以后几段,先看题后看文章,读一段做一题。如果题目涉及多段,则看完所有相关段落后,做题。

三近年来,阅读文章一般是五段,一段一题,但自去年开始有变,有时一题涉及多段,一段涉及多题。但每段的题目分配比较均匀。

有了好的阅读方法以后,还要有做阅读理解题的技巧,有效的阅读再加上做题技巧考试的时候才会得到高分。

4、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等。四、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技巧

1、先看文章后做题。

这是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最一般的方法,也有人称之为顺读法。过程是这样的,先看文章,可用较快的速度看。不过,虽不需要句句、词词完全精确地翻译出来,但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要到位,否则对以后的做题不利。

不过,如果发现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则可以先掌握其主要信息,理顺文章的思路,再看短文后的题目。有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些在读文章时并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在看到提问时反而能理解清楚了。

2、英语阅读理解先看题目再做题。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做那些对你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你可以先看题目,然后反复回看该题所涉及到的文章中的段落,努力找出正确答案。

3、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答题。

这种方法对于科技小品、人物介绍、历史故事等有一定的效果。当你并不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你却知道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时,不妨利用你已知的知识进行猜测,也许这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4、猜测法。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猜测也是一种能力。同样一篇高难度的文章,对于一些学生来讲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做题才好,但对于另一些同学来说,他们能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及生活知识,根据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迅速排除逻辑有误的选项,找出最有可能的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方法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理解高考语文中重要的一道题型,有很多同学们认为阅读理解很容易失分,那可能是因为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正确解答阅读理解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方法,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考试阅读的答题技巧

借代的表达效果: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大全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技巧

全文共 2045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同学语文阅读能力很差,阅读理解题目每次分数都很低,那么这类题目要怎么去做呢,有什么做题方法或窍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技巧,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一、找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必备的解题技巧

1、语文阅读理解怎么读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这一块可能比较吃亏,但是也不要灰心,只要按照下面的思路和方法去做,就会有很大提升。

首先是读题目。先看问了哪些题,然后用笔把重点字词划上横线,便于从文中找答案,记不住题目也没有关系,可以大概有个印象,然后对照文章去读。

然后是读文章。先看题目,简单理解一下,再重点读这样几个地方:文章首尾段、每段首尾句。通读全文时,不要急着找出答案,而是主要凭感觉去读课文,把读到的重点地方画上线,不要通篇全划,那样就没有意义了。画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某句话,也可以是某个词语,作者的观点等。

最后是找答案。这一遍读课文就是浏览,从第一道题目开始找答案,去原文中第一段划线部分开始找。问题和答案在原文中的位置、顺序一般都是一一对应的,就像第一题答案不会在最后一段出现一样,所以同学们答题要把握好这一点。

2、做语文阅读有何技巧

语文阅读分为很多类型的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自己的答题方式,所以在找到答案以后,还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去回答,不能直接写几个词语在上面,要回答的言之有理,要严谨。

如果题目问某个字的作用,那么在第一段就要写统领下文,在最后一段就要写总结全文;如果问主旨,就要回答通过一个什么故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揭示什么道理;如果是点评某句话的手法,就要把这句话的修辞手法说出来,然后仔细分析一下,有什么好处,都要能自圆其说。

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其实得高分并不难,只要认真去读,仔细去体会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观点,就能把握好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答题时尽量以文章中出现的句子作答,不要偏离主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如何解答文中句子含义题

全文共 2668 字

+ 加入清单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09四川省凉山市)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选自《读者》2009第5期,有删改)

⒈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⒉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口诀运用】

1.(1)可运用口诀中的“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指出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而揣摩它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示例: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2.可运用口诀中的“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对句子含义的领会,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不可孤立地去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温暖”、“焐暖”、“记忆和寒冷”,把握其语境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在文章中深一层的意思。

答案示例: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展开阅读全文